一、《管锥编》札记一则(论文文献综述)
罗新河[1](2021)在《钱钟书与韦勒克学术研究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钱钟书与韦勒克是二十世纪中西学术界的两个大家,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比较文学观念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上都存在相似之处。钱钟书文本对韦勒克着作存在大量参考和征引,显示了在对文学性、科学主义、比较文学等问题上的接受与影响。同时他们之间也是一种平行关系,各自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面对共同的时代问题和情境,不约而同做出了相似思考和贡献,体现了中西学术"骑驿相通"和莫逆冥契。
沈喜阳[2](2021)在《《管锥编》人物索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证出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中有意隐晦的"时贤"指朱谦之,"学士"则指梁效、闻军之流;又对《管锥编》中"闲人"陈寅恪与钱锺书的关系进一步梳理。钱锺书向来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至上原则,上述陈寅恪和朱谦之,都年长於钱锺书,钱锺书一概不留情面,但原则是对事不对人。而对上述梁效、闻军之流,钱锺书则"对事又对人",给予虽然隐晦但却严厉的批判,表现出坚持真理的勇气。
冷浪涛[3](2021)在《庞石帚诗歌与诗学》文中指出庞石帚之诗清远深韵,在当时即具有高名;其学贯通四部,在诗学上每多真知灼见。因诗集与着作出版皆较晚,今人对他创作和研究都未有较深入的认识,故有必要为之发皇。本文即主要从诗歌与诗学两个方面入手,分上下两编进行研究和考察。兹分从诗歌编与诗学编,撮叙本文大要于下:就其诗歌创作而言:他为诗转益多师,不主一家,穷原竟委,不过绍蜀诗之余烈,尤以杜陵、东坡二家为本,于七律之用事、对仗、句法、体式诸端,犹具见渊源。至于西江诸家,如山谷之七律,荆公、后山之古体,亦在取法之列。七绝则以白石、渔洋之神韵为主,又杂以定庵之纵横。近时诸家,如张之洞、王闿运、赵熙等,对其亦多所启发。他在交游上多交接诗坛之老苍,往来唱和,更无多让。与抗战期间寓蜀诗家多所酬唱,可谓旗鼓相当。而内地之诗人,也常相与往还。蜀中年轻后进,又多出其门下。其诗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如酬唱诗之变幻出奇、节序诗之深沉亢爽、悼亡诗之凄恻动人、感事诗之慷慨多讽、比体诗之寄慨遥深,俱可与时人争胜。在艺术上变化多方,大抵以学人之根柢,济以诗人之情性,融合无间。以前后而论,壮而弥工;以各体而论,古近兼擅。而又有近体之用事切当、对仗开阖;古体之精心结构、纡徐不迫。要之,在现代诸诗家中,其诗亦可自树立,卓然名家。就其诗歌研究而言:则主要以唐宋及清两段研究为主,唐宋段之研究又以杜甫与苏轼为主。其杜诗之研究,原本于钱谦益对杜甫党派之关注,更为推进。所为数十条杜语释词,亦皆精核。其东坡诗之研究,先以传记尽其生平梗概,又从各方面探其诗艺,识见湛深。又有少量唐宋诗研究之笔记,也堪为典范。其对于清诗之研究,明清易代之际,以诗史互证为主;于近代诸家诗之笺释,如龚自珍、王闿运、张之洞,皆元元本本;对《海藏楼诗集》之评点,又多抉阐文心。而综观其诗歌研究,考察其学术特色,可以发现:从清儒到章太炎的影响,使其研究打上朴学烙印;从经学到宋明史的趋向,使其研究涂满历史色彩;从文学到专家诗的路径,使其研究具有融通的气象。同时,其诗人身份对其研究具有独特作用。他对于当下的诗歌研究亦多所关注,往往能洞见利病。总而言之,其诗歌研究成就较大,但因种种原因,并未竭尽其才。此外,本文又搜集其生平资料,系以年历,成《庞石帚年谱稿》;广集异本,比勘异同,成《养晴室诗校记》;又搜拾遗佚,用补全集,成《养晴室集钩沉》。今一并附录于文后,并补上下两编所言之不足,以期相互发明。
万明泊[4](2021)在《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提出了"意内言外"的诗学批评理念。该理念从文本内部批评入手,反对过度解读,对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作出了区分,并以此为起点构建起理论分析的基石。同时,钱锺书遵循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批评范式,挖掘作品的文心,展现出文艺与哲学思想转辗因果的特征,完成对该理论内里的形塑。在理论的实践中,钱锺书从人性幽微处开掘,以此来谈艺析理,与陈寅恪"诗史互证"的方法判然有别。这既展现出钱锺书独到的批评眼光,同时又是他学术心路的精神写照。
王水照[5](2020)在《读《容安馆札记》拾零四则》文中研究表明钱锺书《容安馆札记》留存着许多重要论述,尚有待发覆。《唐诗选》编着过程中遇到若干难点,如韩翃《送孙泼赴云中》、白居易《缭绫》、韦庄《秦妇吟》等,《札记》都保留了钱先生的独到见解,是份难得的史料。《札记》认爲韩愈、柳宗元在"文"和"道"关系上均持"两橛论",因而不能把古文运动主要归结爲既是思想运动又是文学运动,甚或是恢复儒学的思想运动,变骈爲散的文体革新是其重点所在。《札记》高度赞扬"求新得俗""新鲜泼辣"的"诚斋体",拈出"将错认真法""倩女离魂法""看虱如轮法"等,体现"诚斋活法",深化对"诚斋体"的理解。钱先生不同意"江湖派"命名起源於《江湖集》编刊的旧説,此乃"江湖诗人群体"的结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派。"江湖体"才是是否归属江湖派的基本条件,而江湖体的主要特徵是晚唐体。晚唐体是观察南宋後期诗歌嬗变发展的重要概念。
顾钧[6](2020)在《钱锺书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就在钱锺书先生去世的199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代表作《管锥编》的英文节译本。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多样化、评价标准等几个讨论热烈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就钱锺书先生本人的学术而言,本文认为在《管锥编》之外,应更重视《七缀集》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启示意义。
万明泊[7](2020)在《《容安馆札记》与钱锺书批评眼光之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容安馆札记》作为钱锺书的读书笔记,集中体现了他的浩博学识与治学兴趣。回望整部书的成书背景,时代历史的“大语境”与人生情绪的“小寄托”相交织,共同构筑起了该书的多义与复杂,也折射出了一位学者的求索与思考。从写作体例上看,该书延续了钱锺书打通中西式的写作特征——到处搜罗材料并加以梳理总结,这使得它在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就创作时间来看,《容安馆札记》处于钱锺书学术历程的中期。所以在对该书与钱氏其它着述的比较过程中,钱锺书文论观念上的递嬗得以彰显。他对现象学的一贯兴趣和对文学“触须”作用的感悟,促成其学术思想的雏形。而他治学后期对前期作品的修正,以及他对文体观念的把握,则映射出他思想上的转变。这使得钱锺书在思想定位上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不能简单地以汉学或宋学视之。如果从语言学视角去把握,那么《容安馆札记》所呈现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钱锺书在此借“语言学转向”反观训诂,批评古代学者将“名”与“字”等同从而致使文本意义空疏的做法。他对文与意间的关系进行阐发,指出正言若反、言不尽意等几大问题。他还进一步揭示神秘宗“以言去言”的表达方式,提出构建阐释循环的理论追求。而在对名教问题的讨论中,钱锺书则将其语言观念落实到具体现象,思考话语如何管控着现实社会。此外,在《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也对一些具体的文论问题进行了梳理。比如针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钱锺书从立喻之道的高度上进行剖析,勾勒出两大理论特征:比喻纷沓与必以非类;而针对文艺批评中“空”的概念,钱锺书则从“空无”与“屡空”这两个现象中阐发观点,分析了“空”这一概念在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价值。
刘永翔[8](2020)在《槐缘六记》文中研究说明一受知记遇钱锺书先生的大名,我自幼便听父亲衍文先生屡屡提起了。在我的小学时代,父亲就给我读《围城》、《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在中学时代,又指导我读《谈艺录》,说这些都是不朽的巨着,不可不读。记得父亲还把《围城》推荐给他的朋友们,有人读了认爲此书好是好,不足之处在於缺少正面人物,父亲听了大不以爲然,就以果戈理的《死魂灵》也没有正面人物而不失爲伟大作品爲之辩解。二十余年後,在父亲与我合着的《文学的艺术》中,我们对《围城》与《谈艺录》也作了不遗余力的推崇,其时"《围城》热"和"钱学热"还远远没有兴起。
姚道林[9](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黄睿[10](2020)在《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是焦循《毛诗》名物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其整个治《诗》历程的渊薮。目前所见该书最早版本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乾隆五十八年(1793)二十卷清稿本,彼时焦循尚未完成其三十卷的撰写计划。上海图书馆藏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一卷本,亦为清稿本,在内容上对二十卷本形成补充。上海图书馆藏嘉庆三年(1798)三十卷清稿本则是目前所见考证内容完整、编次完善的最早版本,也是该书编纂体系从三十卷过渡到十一卷的关键版本。上海图书馆藏嘉庆四年(1799)十一卷手稿本是此书定稿。国家图书馆藏六卷残抄本,则是陈瘦岩以焦循定稿为底本抄录的收藏流播本。以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为代表的早期稿本构成了三十卷本修订工作的基础,十一卷定本的修订又以三十卷本为主要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二十卷本和一卷本等早期草稿本。二十卷本与一卷本内容缺乏完整性,且书证繁密、缺少逻辑勾连,观点和词目的选择也有不甚合理之处。对此,焦循秉持改汰庸劣、补正疏漏的原则,对上述两个稿本作出了删裁繁冗、完善内容、修正结论、裁剪和分置按语等调整工作,形成三十卷本。此后,焦循又以三十卷本为主,旁参此前各种草稿本,进行了变更体例、校订讹误、修正观点、改换论点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形成十一卷定本。焦循治学主张融汇众说、摒弃门户,反对据守汉学。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之编撰缘由一方面是想通过客观考释《毛诗》名物以补证前人《尔雅》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阐明“风人之旨”和孔子之义。然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普遍存在的弥合《毛传》抵牾之处、规避《毛传》误训、误读并比附《毛传》等现象,证明该书有明显曲护《毛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焦循客观辨析名物的理念。此外,《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所引宋人书目极少,且大多与《诗经》无关,对主张废《序》者更是只字不提,故焦循反对据守汉学的努力,也在此书架空宋学之倾向中有所消解。焦循治学主张与实践结论之间的矛盾性,不仅源于他《传》《序》先行的解经立场,亦与其治学方法之弊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指他对文献材料缺乏辨析、误用转语和“右文”说推断词源与同源词、径改原典、缺乏目验等问题。
二、《管锥编》札记一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锥编》札记一则(论文提纲范文)
(1)钱钟书与韦勒克学术研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钟书与韦勒克的相似之处 |
(一)两者都是博学鸿儒,学界通才,在中西文化、文学史上有杰出建树,地位举足轻重 |
(二)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 |
(三)两人的文艺观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惊人的相似、一致,或者说可以相互参照和沟通的地方 |
(四)两者都在学问上淡泊沉潜,寂寞自守,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于名山事业 |
二、钱钟书对韦勒克着作的参考与征引 |
三、钱钟书对韦勒克的接受事实 |
(一)关于文学的文学性 |
(二)关于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
(三)关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
(3)庞石帚诗歌与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庞石帚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上编:诗歌编 |
第一章 诗法渊源与诗友交游 |
第一节 诗法渊源考辨 |
一、蜀诗之旧传统 |
二、黄庭坚与江西诗 |
三、姜白石、龚自珍 |
四、张之洞、王闿运 |
五、赵熙与西蜀派 |
第二节 诗友交游考略 |
一、早年诗友及诗坛老宿 |
二、抗战期间寓蜀之诗人 |
三、蜀中诗人及弟子后辈 |
第二章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
第一节 诗歌内容述要 |
一、变幻出奇的酬唱诗 |
二、深沉亢爽的节序诗 |
三、凄恻动人的悼亡诗 |
四、慷慨多讽的感事诗 |
五、寄慨遥深的比体诗 |
第二节 艺术成就述论 |
一、学人根柢,诗人性情 |
二、壮而弥工,古近兼擅 |
三、用事切当,对仗开阖 |
四、精心结构,纡徐不迫 |
下编:诗学编 |
第三章 唐宋及清诗研究概说 |
第一节 唐宋诗之研究 |
一、杜甫和党争之考察及释杜语 |
二、东坡传记的写作及诗艺探讨 |
三、《养晴室笔记》与唐宋诗研究 |
第二节 清代诗之研究 |
一、明清易代间的诗史互证 |
二、对于近代诸家诗的笺释 |
三、《海藏楼诗集》的评点 |
第四章 诗学方法与诗学特色 |
第一节 诗学方法溯源 |
一、从清儒到章太炎 |
二、从经学到宋明史 |
三、从文学到专家诗 |
第二节 诗学特色阐微 |
一、作为诗人的学者 |
二、关注当下的研究 |
三、地位影响和成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现当代诗集[1]庞俊(石帚)着、 |
三、现当代着述 |
四、期刊论文 |
五、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庞石帚年谱稿 |
二、养晴室诗校记 |
三、养晴室集补佚 |
佚诗(15 首) |
佚联(3 副) |
书信(5 通) |
《广雅堂诗集》小笺(17 则) |
释杜语(11 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的起点:从“尊本文”处出发的批评主张 |
二内里的形塑:由现象学所主导的阐释路径 |
三理念的实践:与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之分野 |
(7)《容安馆札记》与钱锺书批评眼光之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容安馆札记》的成书背景及写作体例 |
1.1 成书背景 |
1.1.1 时代背景:槁木寒岩万念灰 |
1.1.2 写作环境:容膝易安随处可 |
1.1.3 创作心态:还期容俗稍恢恢 |
1.2 写作体例 |
1.2.1 旁搜博采,捉置一处 |
1.2.2 采二西之书,供三隅之反 |
1.2.3 求“打通”与做“反刍” |
第二章 《容安馆札记》与钱锺书文论观念的递嬗 |
2.1 观念的雏形:一波才动已千波 |
2.1.1 现象学的兴趣:依象成言 |
2.1.2 导理论之先路:时代触须 |
2.2 思想的转化:吾犹昔人,吾非昔人 |
2.2.1 着作的回顾与构想 |
2.2.2 文体的跨越与对话 |
2.3 脉络的形成:朴学差成札,芳年欲绾杨 |
第三章 “语言学转向”与《容安馆札记》文论研究 |
3.1 借“语言学转向”反观训诂 |
3.1.1 “名”之与“字”,殊功异趣 |
3.1.2 字典之剩义,文字之游戏 |
3.2 言与意的微妙关系 |
3.2.1 正言若反,词正意负 |
3.2.2 言不尽意,意内言外 |
3.3 以言去言,走向阐释的循环 |
3.3.1 道不可言的特性 |
3.3.2 交互往复的阐释循环 |
3.4 对于名教观念的批判 |
3.4.1 观念流转,以名为教 |
3.4.2 世事风俗,愚民驭民 |
第四章 《容安馆札记》对比喻和“空”问题的梳理 |
4.1 对比喻手法的研究与探寻 |
4.1.1 比喻纷沓 |
4.1.2 必以非类 |
4.2 文艺批评中“空”问题的再讨论 |
4.2.1 描画“空无”,莫不从“有” |
4.2.2 “屡空”之争,诸说之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综述 |
二、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版本与着年考辨 |
第一节 早期《毛诗物名释》阶段 |
一、“上图一卷本” |
二、“傅图二十卷本” |
三、“上图一卷本”与“傅图二十卷本”成稿先后考 |
四、“上图一卷本”成稿时间考 |
第二节 后期《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阶段 |
一、“上图三十卷本” |
二、“上图十一卷本”与“国图残抄本” |
小结 |
第二章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编纂考述 |
第一节 从早期《毛诗物名释》阶段到“上图三十卷本” |
一、从“傅图二十卷本”到“上图三十卷本” |
二、从“上图一卷本”到“上图三十卷本” |
第二节 从“上图三十卷本”到“上图十一卷本” |
一、“上图十一卷本”参照本 |
二、从“上图三十卷本”到“上图十一卷本” |
小结 |
第三章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解经立场析论 |
第一节 主观立场:焦循解《诗》的两个维度 |
一、第一重解《诗》维度:合乎风人之旨 |
二、第二重解《诗》维度:对前人《尔雅》研究之回应 |
三、戴学之沿承:焦循回归经义的困境 |
第二节 解经实践:焦循曲护《毛传》的现象认定 |
一、曲圆《毛传》抵牾之处 |
二、规避《毛传》误训 |
三、误读并比附《毛传》 |
四、回护《毛传》的其他方式 |
第三节 焦循对宋学之态度与取舍 |
一、焦循对宋学之态度 |
二、焦循对宋人《诗》说之取舍原则 |
三、焦循尊《序》之缘由 |
第四节 根源再探:焦循曲护《毛传》的原因 |
一、对文献材料缺乏辨析 |
二、误用转语 |
三、“右文”推源 |
四、径改原典 |
五、缺少目验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着录辑补与辨正 |
附录二 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结撰年表 |
附录三 广陵书社点校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勘误 |
附录四 “上图三十卷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校读记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管锥编》札记一则(论文参考文献)
- [1]钱钟书与韦勒克学术研究比较分析[J]. 罗新河. 西部学刊, 2021
- [2]《管锥编》人物索隐[J]. 沈喜阳. 中国文化, 2021(02)
- [3]庞石帚诗歌与诗学[D]. 冷浪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J]. 万明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读《容安馆札记》拾零四则[J]. 王水照. 文史, 2020(03)
- [6]钱锺书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启示[J]. 顾钧. 当代比较文学, 2020(01)
- [7]《容安馆札记》与钱锺书批评眼光之生成[D]. 万明泊. 河北大学, 2020(08)
- [8]槐缘六记[J]. 刘永翔. 中国文化, 2020(01)
- [9]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10]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研究[D]. 黄睿. 鲁东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