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的致病性试验

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的致病性试验

一、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致病率测定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关朝阳[1](2021)在《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降香黄檀(Dalbergiao odorifera T.Chen),又名海南黄花梨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用材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双线卷裙夜蛾为降香黄檀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区域性暴发严重。常采用化学手段对其进行防控,但是易出现抗药性、害虫再猖獗,污染环境等问题。球孢白僵菌能有效防控害虫又对环境影响弱,但会存在速效性差的缺点,利用其与高相容性的杀虫剂进行合理混配,可以提高药效和防治效率,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对生态环境友好。本论文研究利用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HB-P-04的孢子粉,研制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并进行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测定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的相容性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建立以白僵菌杀虫剂与无公害药剂合理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效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通过对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助剂的筛选,得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配方为3%孢子粉,10%溶剂油葵花籽油,2.5%乳化剂Triton X-10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0.35%增黏剂黄原胶,0.7%紫外保护剂纳米ZnO,0.1%抗氧化剂维生素C,82.35%蒸馏水。对配制的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质量指标检测后表明,该悬乳剂配方符合各项质量指标为合格品。使用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1×107孢子/ml的使用浓度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有效死亡率为75.56%,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在林间试验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相对防效在15 d时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通过测定九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白僵菌菌株HB-P-04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浓度的高氯氟铃脲、甲维盐、吡虫啉、苦参碱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好,并测定四种杀虫剂处理白僵菌的胞外蛋白酶含量,发现低浓度的苦参碱、吡虫啉对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生的抑制能力较弱,相容性良好。测定低浓度的杀虫剂与白僵菌混用的协同增效配比,发现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4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223.48,白僵菌与吡虫啉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1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168.44,均显示出了明显增效作用。(3)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通过研究白僵菌与两种杀虫剂使用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协同增效作用,发现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24 h后苦参碱处理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 d的校正死亡率为92.86%。苦参碱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5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2.10%,相对防效达到86.42%。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12h后吡虫啉处理均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d的校正死亡率为91.07%。吡虫啉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6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6.78%,相对防效达到89.97%。两个混用剂处理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阶段防效均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阶段防效。且15 d时的相对防效远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白僵菌与苦参碱、吡虫啉的混用方案能有效提高白僵菌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控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的虫口密度。

丁金丽[2](2021)在《细胞自噬参与球孢白僵菌生防潜能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典型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农林害虫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保守的自我降解机制,对维持细胞内的稳态至关重要。在丝状真菌中,自噬在真菌的营养生长、细胞分化、无性或有性发育、宿主感染和毒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自噬在球孢白僵菌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基础,揭示自噬对昆虫病原真菌生防潜能相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为提高球孢白僵菌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球孢白僵菌BbATG8自噬功能和非自噬功能解析ATG8是自噬的核心基因,在自噬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此外,ATG8还具有一些非自噬功能。在球孢白僵菌中,BbATG8的缺失对真菌的无性发育、毒力和氧化应激都产生了显着影响。而这些主要是BbATG8的自噬功能带来的,其非自噬功能主要在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体壁侵染毒力过程中发挥了一部分作用。△BbATG8敲除株中,分生孢子的产量相对野生株降低了86.50%,而在△BbATG8敲除株回补去除自噬活性的BbATG8基因,分生孢子产量相对于△BbATG8恢复了9.44%。在体壁侵染实验中,ΔBbATG8敲除株回补去除自噬活性的BbATG8基因菌株的毒力相对于ΔBbATG8恢复了15.70%。另外,在野生株内具有自噬活性的BbATG8基因的过表达会引起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的增强。同时也会对球孢白僵菌的无性发育、毒力和氧化应激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去除自噬活性的BbATG8基因的过表达则对球孢白僵菌没有任何变化。结果表明,BbATG8基因的缺失和过表达对球孢白僵菌的的生长、发育、氧化应激和毒力都会产生显着影响,这主要是由其自噬功能的变化带来的。说明在球孢白僵菌中,BbATG8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来调节细胞内的自噬的平衡。球孢白僵菌选择性自噬支架蛋白BbATG11的功能解析选择性自噬是一种选择性的底物降解机制,其中ATG11是选择性自噬过程中重要的支架蛋白。球孢白僵菌中存在一个典型的ATG11家族蛋白,命名为BbATG11。在饥饿胁迫下,BbATG11基因的缺失导致饥饿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显着降低。BbATG11在球孢白僵菌无性发育和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bATG11缺失株的分生孢子产量下降了约75%,而且分生孢子产量的下降可以通过增加外源养分得到回升。体壁侵染和血腔注射实验表明,△BbATG11突变株的毒力相对于野生株显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BbATG11基因在球孢白僵菌的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发生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在球孢白僵菌不同生长条件下被诱导,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均参与球孢白僵菌的营养转移、饥饿胁迫和寄主血腔的生长,但在氧化胁迫和气生菌丝发育过程中中仅有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参与。本研究强调BbATG11介导球孢白僵菌的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并证明了选择性自噬在真菌的应激反应、分生孢子产生和毒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参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宿存活性的分子机制在环境中,分生孢子是球孢白僵菌进行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真菌杀虫剂的活性成分。因此,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潜能取决于分生孢子的产量和质量。自噬核心基因BbATG8基因的缺失严重损害了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宿存活性,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其自噬功能参与的。在ΔBbATG8敲除株中,在培养28天后,分生孢子在营养培养基上几乎不萌发,分生孢子毒力丧失。同时自噬核心基因BbATG1和选择性自噬核心基因BbATG11的缺失对分生孢子的宿存能力也产生显着的影响。而且,BbATG1、BbATG8对分生孢子宿存活性的影响比BbATG11更加显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天冬氨酰肽酶(BbAPE4)基因的缺失对球孢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的宿存能力产生显着影响。而且,不同于酵母细胞的是,BbAPE4进入液泡的途径并不依赖于BbATG11的,而是由BbATG8直接介导运输的选择性运输机制。本研究发现自噬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宿存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由选择性自噬和非选择性自噬同时参与的,还发现了一种新的不依赖于BbATG11的,而直接由BbATG8介导的选择性运输机制。球孢白僵菌BbAPE1A和BbAPE1B的功能研究细胞质-液泡靶向运输(CVT)途径由自噬相关的蛋白质介导的选择性运输途径。其中APE1是CVT途径中的重要底物蛋白。球孢白僵菌中存在两个典型的APE1的同源蛋白,分被命名为BbAPE1A和BbAPE1B。在饥饿胁迫下,BbAPE1A或BbAPE1B基因的缺失导致饥饿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显着降低。BbAPE1A或BbAPE1B的缺失对球孢白僵菌的无性发育和毒力都产生了显着影响。BbAPE1A或BbAPE1B单基因的缺失导致芽生孢子的产量分别降低了85.20%和24.67%。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运输到液泡的途径和酵母细胞有着很大的不同。与酵母细胞类似,它们进入液泡都需要自噬核心基因BbATG1、BbATG8的参与。同时BbAPE1A进入液泡需要BbATG11的介导,但是BbAPE1B进入液泡并不需要BbATG11的介导。而且BbAPE1B也不是通过与BbATG8直接相互作用进入液泡的。本研究强调CVT途径的底物蛋白BbAPE1A和BbAPE1B缺失对球孢白僵菌侵染表型的影响,并证明了球孢白僵菌中CVT途径于酵母细胞的不同。自噬核心基因BbATG8介导GDSL脂肪酶(Bb GIL)调控脂质平衡的分子基础脂质在丝状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分子成分,对菌丝存活、生长发育、胁迫应激和毒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球孢白僵菌GDSL脂肪酶(Bb GIL)进行了功能鉴定。Bb GIL的缺失导致分生孢子产量相对于野生株降低了32.34%。同时,Bb GIL的缺失株分生孢子中的脂滴含量显着增加,毒力显着延迟。在气生产孢阶段,Bb GIL的过表达导致菌丝内脂滴含量的显着降低,同时Bb GIL过表达株的分生孢子的产量相对于野生株也下降了90.69%,毒力相对于野生株显着推迟。更为重要的是,Bb GIL在正常生长阶段大部分定位于细胞质中,在饥饿胁迫过程中,几乎都转移到液泡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是通过BbATG8直接介导进入液泡的,与BbAPE4进入液泡的途径类似。本研究主要证明了BbATG8通过调节胞质内Bb GIL的含量来维持细胞内脂类的动态平衡。并首次揭示了Bb GIL是一种通过与BbATG8直接相互作用进入液泡的脂肪酶。

李聪[3](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毒力白僵菌选育及其新型杀虫剂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珍贵红木,其经济价值极高,市场需求大。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降香黄檀病虫危害日益突显,严重制约了降香黄檀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物杀虫剂在降香黄檀虫害的防治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在防治农林害虫方面的研究应用有很多。本研究以一株分离至降香黄檀林下害虫的白僵菌菌株HNCMBJ-P-01为对象,对该白僵菌进行紫外-微波复合诱变选育,筛选高毒力的白僵菌,对高毒力诱变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并进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配方的研制,将研制出的可湿性粉剂进行林间试验,评价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林间防效,为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真菌杀虫剂的开发及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通过紫外线对白僵菌HNCMBJ-P-01进行诱变,筛选得到最佳诱变菌株HBUV-22,再采用微波进行复合诱变,最终筛选得到高毒力诱变菌株HBWB-44,其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10天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0.00%,致死中时为5.622d,是原始菌株HNCMBJ-P-1的1.23倍和0.76倍。且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2)基于响应面分析的高毒力诱变株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系统研究了碳氮源、无机盐、培养时间、接种量、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高毒力诱变菌株HBWB-44发酵培养的影响,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BWB-44的最优基础培养基为SDY培养基,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胰蛋白胨。在控制单一发酵培养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菌株最佳培养时间为3d,最佳接种量为3%,最佳培养温度为28℃,最佳培养基初始pH为7.0,通过响应面分析进一步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多个参数的最优组合:培养时间3.458d,接种量3.285%,温度28.159℃,pH6.702,预测菌丝生长量为13.073 g/L,为高毒力白僵菌的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3)高毒力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林间防效:研制了白僵菌HBWB-44的可湿性粉剂,将配制成的可湿性粉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林间防效测定,确定了白僵菌HBWB-44可湿性粉剂的基本配方为:30%白僵菌HBWB-44孢子粉、5%的润湿剂聚乙烯醇、5%的分散剂多聚磷酸钠、0.5%紫外保护剂氧化锌、载体硅藻土补足至100%。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处理10d后,100倍白僵菌剂稀释液、白僵菌孢悬液、1000倍绿海白僵菌剂稀释液及1000倍苦参碱剂稀释液的杀虫效果相当。在海南降香黄檀人工林基地对菌剂进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的防治效果可达60.89%,仅次于植物源杀菌剂苦参碱的防治效果,该可湿性粉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赵丽[4](2021)在《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白僵菌属(Beauveria)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菌,在农林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本论文研究了白僵菌属常见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不同菌株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并对各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GC/MS/MS分析,为开发利用白僵菌代谢产物资源提供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根据死亡率、致死中时等指标比较不同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对鞘翅目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和半翅目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成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菌株Bb05代谢产物对两种昆虫均显示出较高的杀虫活性。2、白僵菌代谢产物物的抑菌活性研究根据菌落直径、菌丝生长抑制率等指标比较不同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活性。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菌株Bb05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3、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利用GC/MS/MS对3株白僵菌菌株Bb04、Bb05、Bb07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3株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中存在烷烃类15种、醇类11种、酯类10种、含氮有机物4种、酮类3种、酚类2种、醛类1种、醚类1种、酸类1种,共计9类,48种化合物。白僵菌菌株Bb04、Bb05共同拥有化合物11种,白僵菌菌株Bb04、Bb07共同拥有化合物17种,白僵菌菌株Bb05、Bb07共同拥有化合物15种。从3株白僵菌菌株Bb04、Bb05、Bb07代谢产物中,分别检测到30、21、32种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正三十二烷、正二十一烷、2,3-丁二醇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比含量较高。

鲁卓越[5](2021)在《球孢白僵菌特异性分泌的Laccase 2与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昆虫病原真菌是唯一通过直接穿透体壁侵染宿主的病原微生物,其侵染过程涉及孢子附着寄主体壁、萌发、分化形成侵染结构-附着胞,附着胞分化形成侵染菌丝,在机械压力和水解酶的协同作用下穿透昆虫体壁。侵染菌丝一旦进入昆虫血腔,分化形成芽生孢子,称之为虫菌体,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国内外广泛用于农林以及卫生害虫生物防治的昆虫病原真菌,也是研究病原真菌与宿主及环境互作的模式真菌之一。研究发现,球孢白僵菌虫菌体表面特化为一层规则的“刷状”凸起,并且与体外培养的细胞有不同的表面特征和理化性状,推测该结构与病原真菌逃避昆虫血腔免疫识别相关。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该“凸起”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组成,通过比较蛋白组学鉴定了分生孢子、体外芽生孢子和虫菌体表面/分泌蛋白谱,发现6个虫菌体特异表达蛋白。解析这些特异表达蛋白,将有助于揭示昆虫病原真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新策略,同时为提升生防真菌应用效果提供理论支撑。漆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参与多种不同的生理学及生物学过程。球孢白僵菌分泌性Laccase 2(Op S5,BBA_08183)属于次级代谢产物卵孢菌素合成基因簇,参与卵孢菌素合成。前期研究发现,Laccase 2存在于虫菌体特异表达的表面/分泌蛋白库,推测其与虫菌体表面结构形成有关,在病原真菌与宿主昆虫互作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通过表达特性分析、细胞分布及分泌特性分析,结合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异源表达及酶学功能研究等策略,探究了Laccase 2(命名为BbLac2)与球孢白僵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BbLac2蛋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bLac2表达受昆虫营养、氧化胁迫及昆虫酚类物质的诱导采用RT-qPCR及启动子控制GFP荧光标签探究了BbLac2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BbLac2在虫菌体中高表达,受昆虫营养(血淋巴或体壁)、氧化剂(menadione、tert-Butyl hydroperoxide和H2O2)及昆虫内源性酚类物质(L-thyrosine、3,4-Dihydroxy-L-phenylalanine(L-DOPA)或5,6-dihydroxyindole)的诱导。进一步利用启动子与GFP融合的标签菌株,结合RT-qPCR,比较分析了Op S1(oosporein polyketide synthase)和BbLac2在球孢白僵菌侵染致病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研究发现,Op S1在侵染宿主死亡12 h后开始表达(72 hpi),24 h后(84 hpi)转录水平逐步下降。而BbLac2在真菌进入昆虫体内(36 hpi)开始表达,接种48-72 h后转录水平呈上升趋势,84 h后下降。由此表明,BbLac2除参与卵孢菌素合成,在病原菌与宿主免疫互作过程中扮演了其它的角色,可能参与菌株对昆虫营养利用、响应氧化胁迫及解毒酚类物质等过程。2.BbLac2既分布于虫菌体表面,也可分泌至胞外通过构建表达BbLac2::GFP融合基因菌株,检测了BbLac2在真菌细胞(GFP信号)的分布。结果显示,BbLac2仅特异性分布于虫菌体细胞壁或细胞表面。为探究BbLac2的分泌特性,分别将BbLac2编码区和去除信号序列(sp BbLac2)与GFP融合,置于组成型启动子之下,构建PB3::BbLac2::GFP和PB3::BbLac2-sp::GFP菌株。结果显示,PB3::BbLac2::GFP的荧光信号均分布在真菌各种形态细胞的细胞壁或细胞表面,而PB3::BbLac2-sp::GFP的GFP荧光则均匀分布于真菌细胞内。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B3::BbLac2::GFP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融合蛋白,表明BbLac2可以分泌至胞外基质。3.BbLac2独立于卵孢菌素合成参与氧化胁迫反应为进一步探究BbLac2的生物学功能,分别构建了BbLac2基因破坏(ΔBbLac2)、回复互补(Comp)和超量表达(BbLac2OE)菌株。研究发现,破坏BbLac2显着增强了菌株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而BbLac2OE菌株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略有增强。然而,不产生卵孢菌素的ΔOp S3菌株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BbLac2独立于卵孢菌素合成参与菌株氧化胁迫反应。4.BbLac2参与虫菌体表面特性形成鉴于BbLac2是一个细胞壁蛋白或表面蛋白,进而分析基因破坏和过表达对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分别用三种荧光标记的凝集素concanavalin A(Con A)(识别α-glucose、mannose和α-Ν-acetylglucosamine(Glc NAc))、wheatgerm agglutinin(WGA)(识别β-Glc NAc和sialic acid residues)和Galanthus nivalis(GNL)(识别mannose residues)以及荧光标记的β-1,3 glucan抗体(特异性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β-1,3glucan)检测碳源表位。结果表明,ΔBbLac2虫菌体对3种凝集素的结合活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但对β-1,3 glucan抗体的结合活性显着增强。相反,超量表达菌株BbLac2OE虫菌体对3种凝集素的结合活性显着增强,该结果与BbLac2蛋白存在多个推测的N-糖基化位点一致。而且,过表达菌株对β-1,3 glucan抗体的结合活性显着降低。由此表明,BbLac2为虫菌体表面蛋白,同时扮演了表面蛋白的角色,“隐蔽”包括β-1,3 glucan在内的病原相关分子识别模式。5.BbLac2是一个菌株的毒力因子,参与免疫逃避反应采用“经典”体壁接种和体腔注射接种大蜡螟三龄幼虫两种方式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接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破坏BbLac2菌株导致菌株毒力降低,感染昆虫的死亡率均显着降低,致死中时(LT50)明显延长,而过表达菌株BbLac2OE的毒力显着高于野生亲本菌株(WT),LT50缩短。真菌致死昆虫后,BbLac2OE、Comp、WT和ΔOp S3菌丝穿出僵虫体壁生长和产孢,而很少有菌丝从ΔBbLac2侵染的昆虫体壁穿出生长,表明破坏BbLac2削弱了白僵菌穿透僵虫体壁的能力。由此表明,BbLac2是一个维持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因子。免疫反应检测发现,微量注射接种ΔBbLac2菌株48 h后的昆虫体表发生严重的黑化现象,而BbLac2OE处理的昆虫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黑化现象,推测ΔBbLac2易激活昆虫免疫反应。显微观察显示,接种36-48 h,BbLac2OE孢子在虫体内萌发并快速逃避血细胞的“包裹”,而ΔBbLac2孢子或芽管则易被血细胞“包裹”并发生典型的黑化。qPCR检测菌体在虫体内的增殖量,BbLac2OE的增殖显着快于WT,而ΔBbLac2增殖量则低于WT。与之相反,接种BbLac2OE孢子的昆虫血细胞数量低于野生菌株的处理,而ΔBbLac2感染的血细胞数量则显着高于WT处理的昆虫。由此表明,BbLac2参与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6.BbLac2解毒昆虫免疫反应产生的活性氧和干扰酚氧化酶级联反应为探究BbLac2参与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机制,分别检测了菌株侵染大蜡螟幼虫后与昆虫免疫反应相关的活性氧(ROS)水平及酚氧化酶(PO)活性。以活性氧敏感的荧光探针CM-H2DCFDA检测“包裹”免疫反应中血细胞内的ROS水平,发现BbLac2OE侵染昆虫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WT处理,而ΔBbLac2接种的荧光强度与WT处理无明显差异。以H2O2作为ROS分子代表,定量检测真菌侵染的昆虫血淋巴中ROS水平,也显示相似的变化趋势。由此表明,BbLac2具有清除免疫反应产生ROS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究BbLac2清除ROS的潜在机制,利用甲醇诱导的毕赤酵母表达BbLac2。表达的BbLac2蛋白具有典型的漆酶活性,在p H 7.0-13范围及20oC-50oC条件下,BbLac2均具有较高的ROS清除活性。在p H=8.0和40oC条件下,BbLac2清除H2O2活性随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酚氧化酶(PO)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接种真菌孢子0-10 h,昆虫PO活性显着上升,然后呈下降趋势。然而,ΔBbLac2侵染昆虫PO活性显着高于WT处理,而接种BbLac2OE 6 h后的PO活性显着低于WT侵染的昆虫,表明其更容易逃避昆虫免疫识别。为揭示BbLac2影响PO活性的可能机制,采用典型的PO酚类底物L-DOPA测定BbLac2活性。结果表明,在p H 6.0-9.0之间,BbLac2对L-DOPA具有相对高的活性。在含有L-DOPA的Czapek平板上添加BbLac2后,形成明显的黑色素物质。由此表明,BbLac2具有氧化PO底物酚类物质的活性,干扰PO合成及介导的免疫反应。为探究破坏和超量表达BbLac2对宿主昆虫免疫途径的影响,分析了真菌侵染昆虫12 h后3个Toll途径基因Sp(?)tzle、Dorsal和BGBP1(β-1,3 glucan binding protein基因)和14个抗菌肽基因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WT侵染的昆虫相比,ΔBbLac2侵染的昆虫中3个Toll途径基因和11个抗菌肽基因显着上调,而3个Toll途径基因和13个抗菌肽基因在BbLac2OE侵染昆虫中却显着低于WT侵染的昆虫。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bLac2具有参与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角色。综上研究结果表明,BbLac2在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中扮演了多功能角色。病原菌在侵入昆虫血腔时特异表达BbLac2,分泌到昆虫血淋巴,不仅参与卵孢菌素合成抑制昆虫免疫反应,而且参与清除免疫反应产生活性氧和氧化PO底物干扰其介导的免疫级联反应,同时BbLac2作为一种表面蛋白,“隐蔽”β-1,3 glucan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有助于真菌逃避昆虫免疫识别。

王逸帆[6](2020)在《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我国茶园中一种主要的食叶类害虫,其对于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产量的危害非常巨大,每年在我国各茶叶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研制灰茶尺蠖生物防治高效生物农药,对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有关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灰茶尺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筛选出对灰茶尺蠖具有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493,并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探究了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各虫态及其子代的影响、温室防治效果及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0株球孢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相对较强的三株菌株,然后将三株菌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孢悬液侵染2龄灰茶尺蠖幼虫,测得Bb493菌株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1.00%,LT50值为4.513d,LC50值为1.306×107孢子/m L。2、测定了Bb49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率、产孢量和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结果表明:Bb493菌株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2℃-28℃,最适萌发温度为25℃,萌发率最高达89.70%。Bb493菌株适宜产孢温度为19℃-31℃,最适产孢温度为25℃,产孢量最高达5.0×107孢子/cm2。Bb49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致病力有显着影响。白僵菌菌株Bb493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在25℃时有较高的致病力,校正死亡率达91.00%,在22℃和28℃条件下,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93%、79.80%。3、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的不同虫态具有不同的致病力,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幼虫有显着致病力,处理组幼虫死亡率达91.96%,但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的卵、蛹和成虫无明显致病力,对卵的孵化率、蛹的羽化率和成虫的产卵量无显着影响。4、Bb493菌株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具有影响,经Bb493菌株处理后的灰茶尺蠖存活个体的子代中,尽管整体的世代历期无显着变化,但是卵期有所延长,比对照组延长了4.60%,延后了灰茶尺蠖幼虫的孵化时间。4龄、5龄幼虫期明显缩短,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9.32%、6.27%,缩短了灰茶尺蠖食叶量最大的4、5龄幼虫期时间。每雌产卵量显着减少,比对照组减少了约4.82%,降低了灰茶尺蠖的繁殖力。5、在温室防治试验中,随着环境湿度调控时间的延长,Bb493菌株防治灰茶尺蠖幼虫的效果越显着,校正死亡率随之升高。当保湿时间为24h时,Bb493菌株防治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5.00%,致死中时为8.122d。6、Bb493菌株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酵母粉为氮源,液体培养基装样量为1/6(V/V),接种剂量为1m L 1×107孢子/m L,液体发酵108h。Bb493菌株的固体最优发酵参数为:20%发酵液接种量,料水比3:1,玉米粉添加量10g/L,25℃固体发酵,此时产孢量最大,为6.40×108孢子/g培养基。

王延臣[7](2020)在《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鞘翅目:天牛科)作为危害我国北方地区杨柳科植物的一种蛀干害虫,从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东北地区严重发生,导致很多杨树风倒、风折,直接损害杨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为了解决至今未发现可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天敌来实现对青杨脊虎天牛种群进行有效控制,只能靠化学防治救急这个科学问题,本文以白僵菌(Beauveria spp.)和天牛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穴甲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 6株白僵菌,研究其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高致病力的菌株,并对其最优培养条件、影响菌株致病力的因素、青杨脊虎天牛对其免疫反应和林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林间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北方冬季气温较低这一气候特点对花绒寄甲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能力、体内生理变化、体内部分热激蛋白(HSP)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了 1株从青杨脊虎天牛成虫尸体分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01)和4株从其他昆虫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菌株以及1株布氏白僵菌菌株,研究了它们对青杨脊虎天牛的致病力。结果表明:Bb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室内浸没法侵染后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累计死亡率达到96.96%,校正死亡率达到96.64%,致死中时LT50达到3.28 d。球孢白僵菌菌株CFCC83486与CFCC81428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致病力。因此认为,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为防治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最佳菌株。(2)通过5因素3水平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筛选出了 Bb01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改良马丁培养基,菌落生长和菌株产孢的最适合培养温度为25℃,最适合的培养基pH应为5,添加的碳源、氮源与微量化合物分别为蔗糖、硫酸铵和硫酸铁(添加量与原固定培养基相同)。(3)研究了 6个温度梯度(24℃、25℃、26℃、27℃、28℃、29℃)、5个相对湿度梯度(95%、90%、85%、80%、75%)、4 个紫外线照射时间梯度(10 min、15min、20 min、25 min)、5种培养基所培养的Bb01菌株、三种诱导酶发酵液(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对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5%条件下,Bb01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死力达到最高。UV照射会影响Bb01菌株的致死力,照射10 min时Bb01菌株仍保留有着较强的致死力,达到73.33%。利用A1培养基所培养的Bb01菌株相较于其余培养基培养的菌株有着最强的致死力,在10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到98.33%。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的致死力均有增效作用。添加三种发酵液处理组的青杨脊虎天牛幼虫在侵染第10 d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加入了脂肪酶发酵液的测试组的LT50最短,为2.36 d。认为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作为球孢白僵菌增效剂具有潜在应用价值。(4)研究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被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侵染后的13个时间点的总血细胞浓度与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的总血细胞浓度与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幼虫与成虫的血细胞浓度分别在侵染后36 h与48 h达到最高浓度,为3.53×107个/mL与3.63×107个/mL。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侵染后28 h与40 h达到最高,为5.1 U与4.4 U。认为青杨脊虎大牛幼虫与成虫被球孢臼僵菌Bb01菌株侵染后产生免疫反应。(5)利用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Bb01、CFCC83486、CFCC81428、加入了三种诱导酶发酵液(脂肪酶、几丁质酶、蛋白质酶)的Bb01菌株以及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虫卵于林间防治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与花绒寄甲虫卵的防效最好,效果分别达到74.97%与79.87%。因此建议林间首选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与花绒寄甲虫卵防治该害虫。三种诱导酶发酵液对Bb01菌株在林间的致病力均产生增效作用。其中诱导脂肪酶发酵液的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83.33%。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几丁质酶发酵液、脂肪酶发酵液和蛋白质酶发酵液可作为球孢白僵菌Bb01的增效剂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6)对花绒寄甲成虫进行低温诱导并通过设置5个温度梯度(0℃、-5℃、-10℃、-15℃、-20℃)对花绒寄甲成虫低温的存活能力进行研究。同时设置6个温度梯度(5℃、0℃、-5℃、-10℃、-15℃、-20℃)对花绒寄甲成虫体内生理变化研究发现:经低温诱导后的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点要低于室温培养保存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分别为-25.1℃和-16.9℃。在试验设置的温度梯度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花绒寄甲成虫的存活能力也随之变弱,温度为-20℃时各观察时间点的存活率均为最低,但是经过低温诱导的花绒寄甲的成虫的存活率高于室温培养的花绒寄甲的存活率。表明低温诱导可以提升花绒寄甲的耐寒能力。当花绒寄甲受到低温胁迫时其成虫体内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表现出增强的趋势;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随之增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呈现出先减弱随后增强的趋势。花绒寄甲成虫脂肪含量与体内水分含量都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说明在受到低温胁迫时,花绒寄甲体内启动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来维持新陈代谢。(7)对花绒寄甲体内的Beta-actin基因和热激蛋白HSP90、HSP70基因采用RACE技术进行了克隆并得到了 HSP90、HSP70、Beta-actin基因全长和HSP60保守序列。同时对经过低温处理后的花绒寄甲成虫体内HSP90、HSP70、HSP60和sHSP20.99的表达量进行了 qRT-PCR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温下HSP90、HSP70、HSP60均呈现出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HSP20.99则呈现出随着温度的降低其表达量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受到低温胁迫时,花绒寄甲通过调节体内热激蛋白的表达量来维持体内蛋白质的正常结构,防止其发生变性,从而帮助维持体内的正常新陈代谢与生长。

杨芷[8](2020)在《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亚洲玉米螟研究》文中认为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均位居第一。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为害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由于缺乏天然抗性品种,通常利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玉米螟防治,特别是以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为东北地区的玉米保产、农民增收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单独使用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赤眼蜂只寄生玉米螟卵,对幼虫没有防控效果;而球孢白僵菌只感染玉米螟幼虫,对玉米螟卵没有寄生效果。本研究旨在结合松毛虫赤眼蜂和球孢白僵菌不同防治机理,实现对玉米螟卵和幼虫两个阶段的持续防控,达到协同增效。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载菌助剂的筛选及载菌对赤眼蜂羽化、存活时间和寄生率的影响;二、利用荧光标记(GFP)观察球孢白僵菌在松毛虫赤眼蜂携带下的传递和侵染过程;三、载菌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技术体系的建立。首先,本研究中采用助剂帮助球孢白僵菌孢子黏附在柞蚕卵表面,和清水对照相比,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量和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F=0.987、P>0.05),说明不同助剂及球孢白僵菌孢子对赤眼蜂无影响。0.1%淀粉溶液携菌能力最强,达到3.6×104孢子/蜂以上,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F=74.06,P<0.01)。羽化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载菌赤眼蜂寄生率为50.2±3.2%,对照赤眼蜂寄生率为51.7±2.5%,无显着差异(F=0.706,P>0.05),说明载白僵菌对赤眼蜂寄生率无明显影响;同时,赤眼蜂对表面沾菌与不沾菌的玉米螟卵平均寄生卵粒数分别为6.8±0.8个和6.2±0.8个,差异不显着(F=1.286,P>0.05),说明白僵菌不影响赤眼蜂对害虫卵的寄生。第二,利用GFP荧光蛋白标记的球孢白僵菌进行荧光示踪观察,结果显示处理组柞蚕卵、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卵块表面和“漏网”的孵化玉米螟幼虫体表均有荧光,而对照组没有荧光,未被寄生而孵化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在取食卵块过程中吸附了球孢白僵菌孢子,带菌率达60%。同时,赤眼蜂后足、翅膀和腹部携带的孢子数显着高于前足和头部,有利于在寄生过程中将球孢白僵菌孢子携带到亚洲玉米螟虫卵表面。第三,网室试验结果显示经过载菌赤眼蜂寄生后孵化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率为27±5.70%,而对照无僵虫。田间应用后,对玉米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调查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处理组较单独使用松毛虫赤眼蜂处理组在前三个防治指标上分别提高了28.1%(F=58.957,P<0.01)、22.8%(F=118.220,P<0.01)和24.5%(F=92.398,P<0.01),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的百株僵虫数(9.4头)显着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1.4头)和对照组(1.82头)(F=52.552,P<0.01)。同时,球孢白僵菌平均用量为0.7 g/公顷,与大田防治用量500 g/公顷相比,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松毛虫赤眼蜂高效携带球孢白僵菌技术体系,田间防治试验显示载菌赤眼蜂能够显着提高其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极大地降低球孢白僵菌制剂的用量,节约劳动力,实现了两种生防技术的协同增效,对玉米螟起到了可持续防控效果。

黄元腾吉[9](2020)在《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文中认为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介体昆虫,目前,生产上对柑橘木虱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随着国家对农药、化肥施用量“双减”概念的提出,生物防治被推到新的高度。利用虫生真菌防治农业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可为生物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真菌资源及理论依据。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柑橘木虱体上共分离到52种1033个真菌菌株,其中属于虫生真菌的有15种710个菌株。在2019年6-10月间,柑橘木虱上的虫生真菌优势种有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分别测定了17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发现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具有致病性,分别是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T95分别为2.85d、4.65d、6.78d和45.66d,各种虫生真菌之间LT95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选择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和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下该两株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变化,孢子萌发率及液体培养产孢量变化。当分生孢子的接种浓度为5.0×106、5.0×107、3.3×108孢子/m L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67、2.42、2.21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4.46、3.61、3.08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当温度在23、27、31、35℃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92、2.31、2.14、2.74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5.13、3.67、3.60、14.82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柑橘木虱成虫与若虫同时接种浓度为5.0×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与若虫的LT50分别为3.61、2.28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的LT50显着高于对若虫的LT50。在15-35℃条件下,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12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形成菌落;在15-31℃条件下,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萌发。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WD培养基上8h萌发率均超过99%;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WD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为2.6%,显着低于在PDA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36h的萌发率为35.8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72h的萌发率为19.45%。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24h的萌发率为16.5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48h的萌发率为50.40%。以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索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的影响。在p H=5.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1.0×106孢子,培养时间5d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的产孢量最大;在p H=6.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0.6×106孢子,培养时间为10d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最大。

徐铭蔚[10](2020)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降香黄檀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之一,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近些年人工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食叶害虫棉古毒蛾(Orgyia postiaca Walke)和棕斑澳黄毒蛾(Orvascasubnotata Walker),经常爆发成灾,严重影响了降香黄檀的生长。本论文从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僵虫上分离病原真菌并经分子鉴定,再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高毒力诱变株,研究诱变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室内及林间防治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食叶害虫病原真菌分离与鉴定。从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僵虫分离和纯化出虫生真菌,从中筛选出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相似真菌2株,编号BJJ01和LJJ01,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2菌株的序列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Criy.)Vuill.)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n.)Sorokin)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5%和99%;BJJ01与球孢白僵菌在系统发育树属于一个分支,LJJ01与金龟子绿僵菌在系统发育树属于一个分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出BJJ01和LJJ01菌株分别是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2)食叶害虫病原真菌分离株紫外诱变。将球孢白僵菌亲本菌株BJJ01和金龟子绿僵菌亲本菌株LJJ01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获得了一系列诱变菌株,以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为生物测定对象,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中筛选出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高毒力菌株。在第6d,分别用球孢白僵菌诱变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处理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后,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死亡率比亲本株分别增加了 52%和35%。(3)食叶害虫高毒力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诱变BJJ01-UV40和LJJ01-UV60的产孢量均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亲本菌株BJJ01和金龟子绿僵菌亲本菌株LJJ01,表明紫外线能减少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的孢子产生。在26℃和PDA培养条件下,菌株BJJ01和BJJ01-UV60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菌株LJJ01和LJJ01-UV40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没有显着差异,表明紫外线对金龟子绿僵菌LJJ01和球孢白僵菌BJJ01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有很小的影响。(4)虫生真菌田间防治效果。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对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混合生物制剂在田间对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进行防治研究,发现用浓度为1×105个分生孢子/mL,1×106个分生孢子/mL和1×107个分生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混合生物制,喷洒10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5.2%,77.3%和93.8%。

二、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致病率测定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致病率测定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降香黄檀概述
    1.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
    1.3 白僵菌研究进展
        1.3.1 白僵菌分类及致病机理
        1.3.2 白僵菌致病力影响因素
        1.3.3 白僵菌制剂研究
    1.4 虫生真菌和杀虫剂的联合应用
        1.4.1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1.4.2 真菌杀虫剂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联合应用
    1.5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目的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制备
        2.2.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2.2.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2.2.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2.2.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2.2.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2.2.7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整体质量指标检测
        2.2.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质量指标
        2.3.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2.3.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2.3.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2.3.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2.3.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2.3.7 球孢白僵菌悬乳剂的研制
        2.3.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
        2.3.9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2.4 小结与讨论
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虫源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3.2.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3.2.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3.3.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3.3.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3.4 小结与讨论
4 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虫源
        4.1.3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4.2.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防效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4.3.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杀虫剂林间混合使用的防效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细胞自噬参与球孢白僵菌生防潜能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SUMMARY
第1章 绪论
    1.1 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
    1.2 自噬核心基因ATG8 的研究现状
    1.3 选择性自噬研究现状
    1.4 选择性自噬核心基因ATG11 的研究现状
    1.5 CVT途径研究现状
    1.6 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第2章 球孢白僵菌 BbATG8 自噬功能和非自噬功能解析
    2.1 材料
        2.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2.1.2 试剂及试剂盒
    2.2 方法
        2.2.1 RNA提取
        2.2.2 反转录
        2.2.3 球孢白僵菌芽孢感受态的制备
        2.2.4 感受态芽孢子的转化
        2.2.5 Western杂交实验
        2.2.6 球孢白僵菌BbATG8 超表达菌株的构建
        2.2.7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ATG8 表达水平
        2.2.8 表型分析
        2.2.9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构建和转化
        2.2.10 不同条件下自噬研究
    2.3 结果分析
        2.3.1 球孢白僵菌BbATG8 超表达菌株的构建
        2.3.2 BbATG8 敲除和BbATG8 超表达对碳氮源利用的影响
        2.3.3 BbATG8 敲除和超表达对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2.3.4 BbATG8 敲除株和BbATG8 超表达菌株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2.3.5 毒力测定
        2.3.6 BbATG8 敲除和超表达菌株对自噬功能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球孢白僵菌选择性自噬支架蛋白 BbATG11 的功能解析
    3.1 材料
        3.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3.1.2 试剂及试剂盒
    3.2 方法
        3.2.1 真菌总DNA提取
        3.2.2 球孢白僵菌BbATG11 基因序列分析
        3.2.3 BbATG11 基因敲除/回补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3.2.4 表型分析
        3.2.5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构建和转化
        3.2.6 不同条件下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bATG1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基因突变和互补株的构建
        3.3.2 BbATG11 敲除对真菌生物学表型的影响
        3.3.3 BbATG11 介导的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的作用
    3.4 结果讨论
第4章 自噬参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宿存活性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
        4.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4.1.2 试剂和试剂盒
    4.2 方法
        4.2.1 分生孢子宿存后生物活性测定
        4.2.2 球孢白僵菌APE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APE4基因敲除/回补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4.2.4 BbATG8和BbAPE4 亚细胞共定位
        4.2.5 酵母双杂实验
        4.2.6 荧光互补(BIFC)实验
        4.2.7 BbATG8和BbAPE4 结合位点分析
        4.2.8 BbAPE4 表型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自噬核心基因BbATG8 缺失和过表达对分生孢子宿存活性影响
        4.3.2 自噬核心基因BbATG1和BbATG8以及选择性自噬核心基因BbATG11缺失对分生孢子宿存活性影响
        4.3.3 BbAPE4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基因突变和互补株的构建
        4.3.4 BbAPE4和BbATG8 相互作用的验证
        4.3.5 BbATG8 是通过和BbAPE4 尾部的两个W/F/Y-X-X-L/I/V位点结合
        4.3.6 BbAPE4 能够自身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体
        4.3.7 BbAPE4 进入液泡的途径解析
        4.3.8 BbAPE4 表型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球孢白僵菌 BbAPE1A 和 BbAPE1B 的功能研究
    5.1 材料
        5.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5.1.2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5.2 方法
        5.2.1 真菌核酸提取
        5.2.2 球孢白僵菌BbAPE1A和 BbAPE1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BbAPE1A和 BbAPE1B的敲除菌株和回补菌株和的构建与鉴定
        5.2.4 表型实验
        5.2.5 BbAPE1A和 BbAPE1A进入液泡的途径解析
        5.2.6 酵母双杂实验
        5.2.7 荧光互补(BIFC)实验
    5.3 结果分析
        5.3.1 BbAPE1A 和 BbAPE1B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基因突变和回补株的构建
        5.3.2 表型分析
        5.3.3 BbAPE1A 和 BbAPE1B 进入液泡的途径解析
        5.3.4 BbAPE1A 和 BbAPE1B 都能够自身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体
        5.3.5 BbAPE1A、BbAPE1B与 BbATG8 之间相互作用验证
        5.3.6 BbAPE1A与 BbAPE1B蛋白之间能够直接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聚集体
    5.4 讨论
第6章 自噬核心基因 BbATG8 介导 GDSL 脂肪酶(BbGIL)调控脂质的分子基础
    6.1 材料
        6.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6.1.2 试剂
    6.2 方法
        6.2.1 真菌核酸提取
        6.2.2 球孢白僵菌BbGI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3 BbGIL的亚细胞定位菌株的构建
        6.2.4 不同条件下BbGIL亚细胞定位研究
        6.2.5 BbGIL的敲除菌株、回补菌株和超表达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6.2.6 表型分析
        6.2.7 酵母双杂交实验
        6.2.8 免疫共沉淀
        6.2.9 亚细胞共定位
        6.2.10 脂滴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BbGI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2 BbGIL 是一种新的通过 CVT 途径运输的脂肪酶
        6.3.3 BbATG8与Bb GIL直接相互作用介导BbGIL的降解
        6.3.4 BbGIL 的其基因突变、回补株和超表达菌株的构建
        6.3.5 表型分析
        6.3.6 脂滴含量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结语
第8章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毒力白僵菌选育及其新型杀虫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降香黄檀及其虫害研究现状
        1.1.1 降香黄檀简介
        1.1.2 降香黄檀虫害研究现状
    1.2 真菌杀虫剂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杀虫剂的分类
        1.2.2 白僵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3.1 物理诱变
        1.3.2 化学诱变
        1.3.3 复合诱变
    1.4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外诱变时间的确定
        2.2.2 紫外诱变菌株产孢量测定
        2.2.3 紫外正突变菌株的毒力测定
        2.2.4 微波诱变时间的确定
        2.2.5 微波诱变菌株产孢量测定
        2.2.6 微波正突变菌株的毒力测定
        2.2.7 复合诱变菌株的继代稳定性测定
        2.2.8 菌株耐热性测定
    2.3 小结与讨论
3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高毒力诱变株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3.3.2 基础培养基成分优化
        3.3.3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3.4 响应面法优化
    3.4 小结与讨论
4 高毒力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林间防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载体的筛选
        4.2.2 润湿剂的筛选
        4.2.3 分散剂的筛选
        4.2.4 紫外保护剂筛选
        4.2.5 室内毒力测定
        4.2.6 林间防治效果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
        5.1.2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高毒力诱变株发酵条件优化
        5.1.3 高毒力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林间防效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僵菌的研究概况
        1.1.1 白僵菌的分类和地位
        1.1.2 白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制
        1.1.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
        1.1.4 白僵菌在农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2 问题和展望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虫源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制备
        2.2.2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活性研究
        2.2.3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活性研究
        2.2.4 白僵菌与黄瓜灰霉菌的平板对峙培养
        2.2.5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的活性研究
        2.2.6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色泽及产量
    3.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
        3.2.1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活性研究
        3.2.2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活性研究
        3.2.3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的活性研究
    3.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
4 讨论
    4.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4.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物质分析
        4.3.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物质分析
        4.3.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物质分析
        4.3.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其他活性物质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球孢白僵菌特异性分泌的Laccase 2与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病原真菌侵染致病过程
    1.2 昆虫免疫防御反应研究进展
        1.2.1 昆虫行为及社会性免疫防御
        1.2.2 角质层对病原真菌的免疫屏障
        1.2.3 昆虫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1.3 病原真菌逃避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机制
        1.3.1 病原真菌逃避宿主免疫识别机制
        1.3.2 病原真菌控制宿主免疫机制研究
        1.3.3 病原真菌攻击或对抗宿主免疫研究
    1.4 漆酶及其功能研究
    1.5 球孢白僵菌是研究病原与宿主互作的模式真菌之一
    1.6 小结
2 引言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昆虫
        3.1.3 主要载体
        3.1.4 仪器设备
        3.1.5 药品试剂及试剂盒
        3.1.6 培养基及缓冲液
        3.1.7 引物序列
    3.2 方法
        3.2.1 DNA及 RNA提取
        3.2.2 载体构建
        3.2.3 遗传转化
        3.2.4 转化子筛选及验证
        3.2.5 菌株培养和保存
        3.2.6 分生孢子悬浮液配制
        3.2.7 RT-PCR及 RT-qPCR
        3.2.8 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3.2.9 Southern blot
        3.2.10 异源表达蛋白诱导及纯化
        3.2.11 分泌蛋白收集及菌丝蛋白提取
        3.2.12 蛋白定量
        3.2.13 SDS-PAGE电泳及染色
        3.2.14 Western blot
        3.2.15 BbLac2 酶活检测
        3.2.16 不同形态细胞的收集
        3.2.17 真菌生长及胁迫表型分析
        3.2.18 分生孢子产量测定
        3.2.19 分生孢子萌发率测定
        3.2.20 真菌细胞表面特性检测
        3.2.21 细胞膜染色观察
        3.2.22 生物测定
        3.2.23 昆虫免疫防御反应检测
        3.2.24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BbLac2 序列特征
    4.2 BbLac2 表达特性分析
    4.3 BbLac2 独立于合成卵孢菌素在真菌侵染早期高表达
    4.4 BbLac2 位于虫菌体表面且可分泌至胞外
    4.5 基因破坏、超量表达及回复互补菌株的筛选验证
    4.6 破坏BbLac2 影响真菌生长发育
    4.7 破坏及超量表达BbLac2 影响细胞表面特性
    4.8 BbLac2 独立于卵孢菌素合成参与氧化胁迫反应
    4.9 BbLac2 是球孢白僵菌的毒力因子
    4.10 BbLac2 参与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
    4.11 BbLac2 的蛋白特性
        4.11.1 BbLac2 的酵母表达及纯化
        4.11.2 BbLac2 的酶学特性研究
    4.12 BbLac2 具有解毒活性氧的功能
    4.13 BbLac2 通过竞争PO底物干扰其活性
    4.14 BbLac2 影响昆虫Toll途径及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5 讨论
    5.1 BbLac2 帮助真菌解毒昆虫免疫应答产生的ROS
    5.2 BbLac2 干扰昆虫多酚氧化酶(PPOs)级联反应
    5.3 BbLac2 遮蔽虫菌体表面PAMPs帮助真菌逃避昆虫免疫识别
6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本文使用的引物
    附录 Ⅱ BCA法蛋白浓度测定标准曲线
    附录 Ⅲ H_2O_2荧光值标准曲线
    附录 Ⅳ 球孢白僵菌芽孢子数量标准曲线
    附录 Ⅴ BbLac2 的酵母表达及纯化
    附录 Ⅵ BbLac2 酶学特性
    附录 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灰茶尺蠖
        1.1.1 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
        1.1.2 灰茶尺蠖的生活史及习性
        1.1.3 灰茶尺蠖的发生及危害特点
        1.1.4 灰茶尺蠖的防治研究进展
    1.2 球孢白僵菌研究进展
        1.2.1 球孢白僵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2.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制
        1.2.3 球孢白僵菌的应用现状
    1.3 虫生真菌对寄主昆虫子代影响的研究
    1.4 球孢白僵菌的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虫源
        3.1.3 天然茶叶的采摘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3.2.2 供试菌株的培养
        3.2.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4 灰茶尺蠖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3.2.5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3.2.6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研究
        3.2.7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3.2.8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3.2.9 白僵菌菌株Bb493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3.2.10 白僵菌菌株Bb493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4 结果与分析
    4.1 灰茶尺蠖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4.1.1 感染菌株的症状
        4.1.2 同一浓度条件下高致病力菌株的初步筛选
        4.1.3 不同浓度下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灰茶尺蠖的致病力
    4.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4.2.1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率的影响
        4.2.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产孢量的影响
        4.2.3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侵染的影响
    4.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4.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4.3.2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4.3.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各虫态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4.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效果
    4.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条件研究
        4.6.1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体发酵
        4.6.2 白僵菌菌株Bb493的固体发酵
5 讨论
    5.1 球孢白僵菌对灰茶尺蠖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5.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5.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5.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5.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5.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条件研究
6 结论
    6.1 球孢白僵菌对灰茶尺蠖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6.2 温度对白僵菌菌株Bb493萌发、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6.3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6.4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子代生物学的影响
    6.5 白僵菌菌株Bb493对灰茶尺蠖的温室防治
    6.6 白僵菌菌株Bb493的液固双相发酵优化
参考文献

(7)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杨脊虎天牛的分布
        1.1.2 青杨脊虎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1.1.3 青杨脊虎天牛寄主范围与危害性
        1.1.4 青杨脊虎天牛防治方法
        1.1.5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6 天敌昆虫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青杨脊虎天牛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1.4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的生物测定
        2.1.5 高致病力菌株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2.2.2 6个白僵菌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
        2.2.3 不同浓度下高致病力菌株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与致死中浓度(LC_(50))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球孢白僵菌Bb01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球孢白僵菌菌株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质对菌落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产孢量的影响
        3.3.4 优化前与优化后5种培养基菌落直径与产孢量的比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环境因素与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球孢白僵菌Bb01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4.1.3 诱导酶发酵液的制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环境温度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2 环境相对湿度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3 紫外线(UV)照射时间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4 不同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2.5 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致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与成虫对球孢白僵菌Bb01菌株侵染的免疫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成虫血淋巴细胞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5.1.2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成虫酚氧化酶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5.2.2 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5.2.3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5.2.4 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及花绒寄甲的林间防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供试样地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高致病力白僵菌对青杨脊虎天牛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2.2 花绒寄甲成虫对青杨脊虎天牛成虫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2.3 花绒寄甲虫卵对青杨脊虎天牛成虫林间防治效果测定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花绒寄甲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与生理变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花绒寄甲过冷却点的测定
        7.2.2 花绒寄甲低温存活能力测定
        7.2.3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测定
        7.2.4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7.2.5 低温胁迫下花绒寄甲成虫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
        7.2.6 花绒寄甲成虫低温胁迫后含水量的变化
        7.2.7 花绒寄甲成虫低温胁迫后体内总脂肪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花绒寄甲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冷胁迫后的表达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花绒寄甲
        8.1.2 花绒寄甲mRNA的提取
        8.1.3 花绒寄甲mRNA的电泳检测
        8.1.4 mRNA浓度和纯度检测
        8.1.5 花绒寄甲HSP90、HSP70、HSP60与Beta-acting基因的克隆
        8.1.6 基因全长的克隆
        8.1.7 冷胁迫下HSP90、HSP70、HSP60、sHSP20.99的表达
        8.1.8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花绒寄甲mRNA的提取
        8.2.2 花绒寄甲HSP90基因的克隆
        8.2.3 花绒寄甲HSP70基因的克隆
        8.2.4 花绒寄甲Beta-actin基因的克隆
        8.2.5 花绒寄甲HSP60基因的克隆
        8.2.6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90的表达
        8.2.7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70的表达
        8.2.8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HSP60的表达
        8.2.9 花绒寄甲低温胁迫后体内sHSP20.99的表达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亚洲玉米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亚洲玉米螟及其防治
        1.1 亚洲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1.2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第二章 白僵菌和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2.1 球孢白僵菌
        2.2 赤眼蜂
    第三章 绿色荧光蛋白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应用简介
        3.1 绿色荧光蛋白
        3.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第四章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赤眼蜂载菌体系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利用荧光标记观测球孢白僵菌孢子传递及侵染过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亚洲玉米螟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柑橘黄龙病的概述
        1.1.1 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
        1.1.2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种类
        1.1.3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1.1.4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
    1.2 柑橘木虱的概述
        1.2.1 柑橘木虱的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
        1.2.2 柑橘木虱的天敌昆虫
        1.2.3 柑橘木虱体内的柑橘黄龙病菌浓度
        1.2.4 柑橘木虱携带柑橘黄龙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1.3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虫生真菌的概念及其发生特点
        1.3.2 虫生真菌对寄主的致病机制
        1.3.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柑橘木虱发生动态系统调查
        2.2.2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2.2.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4 柑橘木虱真菌的ITS测序与分析
        2.2.5 柑橘木虱真菌致病力测定
        2.2.6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观察
        2.2.7 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死亡现象
        3.1.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
        3.1.2 田间自然死亡柑橘木虱的特征
    3.2 柑橘木虱周年消长规律
        3.2.1 柑橘木虱年度消长规律
        3.2.2 柑橘木虱成虫密度与气温的相关性
    3.3 柑橘木虱真菌分离与鉴定
        3.3.1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3.3.2 柑橘木虱真菌菌落特征
        3.3.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
        3.3.4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ITS测定与分析
        3.3.5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分离结果
    3.4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致病力测定
        3.4.1 柑橘木虱僵虫的特征
        3.4.2 柑橘木虱累计校正死亡率比较
        3.4.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致病力比较
        3.4.4 虫生真菌的分生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5 不同温度条件下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6 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若虫的致病力
    3.5 刀孢蜡蚧菌7r163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生物学特性
        3.5.1 不同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3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4 不同培养基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5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6 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1 pH值对虫生真菌产孢量的影响
        3.6.2 温度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3 分生孢子初始接入量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4 培养时间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降香黄檀概述
        1.1.1 降香黄檀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1.1.2 食叶害虫的研究现状
        1.1.3 毒蛾的防治现状
    1.2 生物农药和微生物杀虫剂的生物防治
    1.3 真菌杀虫剂研究的现状
    1.4 白僵菌和绿僵菌生物防治现状
    1.5 评价优良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株的条件
    1.6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土样和供试昆虫
        2.1.3 试验研究的供试菌株
        2.1.4 主要化学试剂
        2.1.5 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
        2.2.2 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饲养方式
        2.2.3 试验菌株的分离、筛选和分子鉴定
        2.2.3.1 田间土壤中真菌的分离
        2.2.3.2 试验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2.2.3.3 试验菌株的分子鉴定
        2.2.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诱变和室内毒力测定
        2.2.4.1 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2.2.4.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紫外诱变
        2.2.4.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毒力测定
        2.2.4.4 筛选高毒力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
        2.2.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2.2.5.1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形态观察
        2.2.5.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2.2.5.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产孢量的测定
        2.2.5.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2.2.5.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感染试验幼虫
        2.2.6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田间害虫防治试验
        2.2.6.1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防治试验地点选取
        2.2.6.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调查方法
        2.2.6.3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试验处理及方法
        2.2.6.4 试验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试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3.1.1 田间土壤检测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结果
        3.1.2 试验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
        3.1.3 试验菌株的分子鉴定
    3.2 高毒力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的选育
        3.2.1 球孢白僵菌不同诱变株对棉古毒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3.2.2 金龟子绿僵菌不同诱变株对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3.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3.3.1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速率
        3.3.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
        3.3.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孢子萌发率
        3.3.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感染试验幼虫后的症状观察
    3.4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田间防治害虫试验结果
        3.4.1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混合制剂的田间防治结果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致病率测定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D]. 关朝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细胞自噬参与球孢白僵菌生防潜能的分子机制[D]. 丁金丽. 浙江大学, 2021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毒力白僵菌选育及其新型杀虫剂研制[D]. 李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D]. 赵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球孢白僵菌特异性分泌的Laccase 2与病原菌逃避昆虫免疫反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D]. 鲁卓越. 西南大学, 2021
  • [6]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影响[D]. 王逸帆.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6)
  • [7]白僵菌及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基础研究[D]. 王延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8]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亚洲玉米螟研究[D]. 杨芷.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D]. 黄元腾吉. 广西大学, 2020(02)
  • [10]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D]. 徐铭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松毛虫的致病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