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一、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论文文献综述)

曹汝平[1](2016)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提出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三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施页足[2](2015)在《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温州市童工问题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童工问题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至今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是“人类良知最不能容忍的耻辱”,也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沉重话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各种方式去面对和努力。时至今日,童工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缓解,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仍较为严重。当今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快速转型期,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雇佣童工的不法企业数量仍不可忽视。在我国,童工问题无法根治的原因在于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需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察三方面入手,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社会服务进行综合整治。本文分四部分对温州市童工问题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在介绍温州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温州市使用童工现状,重点介绍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使用童工问题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第二部分通过问卷的方式,分析总结出部分童工产生的原因及该群体的特点。介绍温州市查处的三起使用童工典型案例,并分析劳动行政部门禁止使用童工政策失灵的部分原因。第三部分总结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政策失灵的原因,包括童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政策失灵的原因。第四部分从法律、行政管理、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的对策建议,着重介绍提高劳动监察效率的对策建议。

徐斌[3](2010)在《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森林认证得到了各方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森林认证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促进中国林业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工具。国家林业局已建立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而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了国际体系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的认证。森林认证是作为解决世界森林问题,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提出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完善,但森林认证对世界和中国现有森林可持续经营作用的有效性,有无实现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林业建设服务,值得研究与探索。本论文在对森林认证的理论、动力和推广机制,以及森林认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影响的内涵、影响因子和影响领域,并选择国际体系FSC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和方法,通过认证报告不符合项分析、问卷调查、重要利益方访谈和对认证林业企业的实地考察,对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森林认证的实地影响、宏观林业政策影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估、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发展森林认证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认证市场的发展和各方的支持对森林认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森林认证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其它各方的支持、相关鼓励和推动政策对认证产品市场的培育和森林认证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森林认证,特别是全球体系FSC,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森林认证已经促使森林经营产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验证已经营良好森林的一种工具。为了满足森林认证的要求,森林经营者需做出很大的改变。这种影响体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另外,认证还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认证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认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因素制约了认证的发展,认证作用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方面差别很大。认证的影响或效果受到森林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审核质量和可信性、平等性、成本效益、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程度、政府的作用及国家法律法规框架等因素的影响。(4)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实地影响。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认证促进林业企业提高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改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在社会方面,认证促进了当地社区和其它利益方的传统和法定权利的保护,改善了认证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保障了企业内部职工和劳动者权益;在环境方面,认证降低了森林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了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加强了化学药品使用、林区垃圾与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外来物种的引进、转基因树种的使用和森林与林地转化的管理;在经济方面,认证企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稳定了产品市场,促进了下游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形象等。(5)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森林认证推动了中国国家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提高各方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识和能力,促进中国林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推动各方对林业政策和可持续经营的讨论,促进相关林业科研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等。(6)各方对森林认证的作用和效益的认识仍存在差异。通过对森林经营者与其它利益方对森林认证作用和效益看法的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作为森林认证的直接参与者,森林经营者在开展森林认证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改进比其它利益方所认识到的更多,森林认证的影响和成效更为显着。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经营无实质性地推动,而仅仅是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展的一种商业运作。另外,由于森林经营的不同利益方,如当地社区和原住民、政府管理部门、非政府环保组织、采伐公司等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不同的理解、对森林经营技术模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和利益预期,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森林经营或森林认证。(7)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中国森林认证的有效性和发展,包括认证动力不足、能力限制、社会信用水平的制约、认证的可信度、认证体系的多元化和认证标准的应用、与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协调、国家体系的动力和推广机制等。最后,本文根据中国森林认证已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加强认证的宣传和推广、国家出台森林认证鼓励政策和绿色林产品采购政策、加快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进程、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持、培育国内认证产品市场、加强森林认证能力建设、加强认证的监管以及修订认证标准和国家有关技术规程等。

成昕[4](2009)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面对企业,政府管理失灵;面对商机,生产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足;面对商品,消费者无从选择。当前,中国农产品“柠檬市场”特征明显,“劣品驱逐优品”现象已然呈现,按质论价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明确信息和有力支持。本文利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政府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生产经营者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为维护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支持。本文首先对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五国的农产品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从政府管理、类别设置、管理方法、追求目标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各国农产品认证的基本特点及优势。在对我国农产品认证现状分析过程中,详细分析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对其概念内涵、法律依据、适用标准、组织机构、程序要求及发展状况都做了详细比较分析和研究。本文还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认证存在问题,采用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农产品认证交叉现象和政府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本文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山东、黑龙江等七省市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充分分析和比对,研究了我国三品在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中的认知情况,分析了三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政府发展三品工作的政策决策提供实证支撑,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政府管理效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参考和依据。文中首次将管理学原理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当中,分别研究分析了农产品认证管理中的羊群效应、证后监管中的破窗效应、制度处罚中的热炉效应及政府管理中的青蛙效应。通过对这些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督促具体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原理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过程中的应用及行为影响,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政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本文从体系建立、重点扶持、监管措施及信息管理、应急机制等多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基本思路、改进措施和实施建议,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认证良性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徐嵘[5](2008)在《新贸易壁垒对常州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越来来多地采取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包括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新贸易壁垒。这一情况将对常州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针对新贸易壁垒这一贸易保护的最新产物,以常州地区对外贸易中遭遇的新贸易壁垒及近年出口退货反映的新贸易壁垒为分析对象,阐述了新贸易壁垒已经及即将对常州对外贸易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应对措施。企业应提高技术水平,克服新贸易壁垒,熟悉游戏规则,积极申请认证,采取合理措施,绕开新贸易壁垒,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行业协会应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法规,推广国际标准,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应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为企业争取市场主动权,团结行业力量,参与国际谈判,组织国内企业应对新贸易壁垒;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对新贸易壁垒调查及规则研究,在贸易壁垒争端谈判中充分利用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做好出口退货的归口管理,及早发现应对新贸易壁垒,建立健全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等措施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新贸易壁垒。

盛娟[6](2008)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信用缺失现象还十分普遍。房地产企业违规开发、房屋质量低劣、宣传虚假广告、商品房面积缩水、中介机构设置合同圈套、物管服务滞后等失信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失信行为如此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建议就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多个侧面阐述信用的经济意义,明确了信用的本质和房地产市场信用构成要素。通过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信用缺失现状,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深入剖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源;通过建立在外部监管情况下房地产各行为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房地产市场各行为主体信用缺失是信息不对称、制度约束的无效和惩罚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利益博弈的现实结果。最后,在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来解决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思想,并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应采用的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最终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措施。

王宇峰[7](2007)在《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案件明显增加,国内农产品市场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外倾销产品的冲击。加强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研究,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利进行、维护我国农业企业贸易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会计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农产品反倾销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就农产品反倾销中的有关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应诉、会计调查、会计举证、会计抗辩的活动。农产品反倾销会计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法律规范性、国际性和专业针对性。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其特殊的会计主体、会计目标、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反倾销的首要条件是对倾销进行认定。认定倾销涉及三项基本内容: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和倾销幅度。这三个概念形成了裁定倾销的会计框架。WTO《反倾销协定》所规定的确定正常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以市场经济国家为前提的,只适用于来自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控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不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发生的,只能用替代国替代价格来确定。这正是我国的出口企业所必须面对的。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必须正确理解和应用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标准,力争获得并保持市场经济待遇。应诉企业应积极主动的申请并举证,以获取市场经济待遇。倾销的认定和反倾销的申诉及应诉会涉及到很多专门的会计方法。首先,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需要按照反倾销法的要求进行调整,以便使二者在“相同贸易水平上”进行比较;其次由于我国的成本组成与WTO《反倾销协定》的规定有所不同,必须对我国企业的日常成本核算进行成本追溯,从产成品成本追溯到半成品成本,再追溯到最原始的材料、人工以及各项其他费用,最终把所调查产品的成本从全部产品成本中分离出来;再次,由于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常价值必须使用替代国结构价格来确定,即用出口国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乘以替代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再加上一定的管理费用和利润。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反倾销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反倾销具有次数增多、范围扩大、征税幅度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等特点;其中的会计问题表现在: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系统尚未建立健全、会计资料积累不足档案不全、国内外会计标准之间存在差距、农产品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还远未建立等。在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对农产品反倾销应该采取如下会计对策: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尽快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规范会计实务,落实准则要求,合理设计会计流程;改进成本核算方式,提高成本追溯效率,使出口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有反倾销导向;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信息可信度;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健全反倾销信息数据库;对企业市场化运作方式予以积极申述,对替代国和替代价格的选择进行合理抗辩。反倾销诉讼涉及法律、会计、贸易、国际政治关系等多个领域,各方面必须协同配合,才能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低价竞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手,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保护产业利益,维护公平竞争。

黄永鹏[8](2003)在《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工业集团,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只在其形成之初的一段极短暂的时期里就完成了自身资本的初始积聚,迅速崛起在俄罗斯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影响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数十家大型金融工业集团如奥涅克西姆集团、别列佐夫斯基集团、天然气工业公司等都曾经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最活跃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的领导人都曾经是俄罗斯社会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虽然时事变异,它们中的一些企业集团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走向了衰落,它们的领导人——些在俄罗斯备受争议的金融寡头,也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匆匆过客。但是,绝大多数的金融工业集团和它们的领导人依旧活跃在俄罗斯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第一线,他们依旧是俄罗斯现实社会的主人。 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继苏联之后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变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俄罗斯国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意识鼓励和培育的对象。它的出现既是俄罗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借鉴,也是俄罗斯现实国情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金融工业集团集生产、营销、金融活动于一体,具有庞大的资产总额和流动资金系统,内部集中了代表俄罗斯工业和科学技术潜力、水平的一些大型的一流的企业,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机制中十分重要的细胞体。它承载着俄罗斯经济建设、市场繁荣、商品供给、广大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多方面的重任,也维系着俄罗斯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托。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国家对金融工业集团历来就是青眼有加,一再为其开列出种种的优惠条件。 考据其阶级基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是在俄罗斯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寡头就是俄罗斯新生资产阶级的突出代表。追溯金融工业集团的历史渊源,今日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在苏联社会晚期打下的,苏联晚期社会中的特权阶层以及包括一些商人在内的其他一些人正是它的早期来源。这些苏联权贵阶层乘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之初的混乱与无序,及时地将手中的权力转换成资本,而且,他们在攫取了巨额的国有资产的同时,也完成了他们自身的身份转换,由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变成了俄罗斯新生的资本家和金融寡头。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都是社会剧变的产物。没有苏联的解体,没有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一些激进的社会改革,就不可能有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的诞生。苏联的解体解除了对特权阶层的国家制度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俄罗斯施行的包括私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推动了原苏联特权阶层身份的转换,也肯定了他们对原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合法性。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平地崛起,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也都直接与间接地牵动着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与变化。然而,金融工业集团一经出现立即就对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它以自身的特色给俄罗斯社会转型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它的出现拉动了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分化: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设更是与金融工业集团息息相关。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金融体制、国家外交、政治选举乃至国家政局的变化与发展无不与金融工业集团密切相关。 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在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是曾经在俄罗斯有过一段不可一世的短暂经历,但是,不可过于夸大,说到底俄罗斯还是一个权威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总统及国家政权才是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宰。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从苏联解体中脱颖而出,又见证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整个初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的成长历程就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最初一段时期十几年历史的缩影。

闻之[9](1997)在《江苏吊销40家纸箱生产许可证》文中研究表明

闻之[10](1997)在《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文中研究表明 日前,江苏商检局吊销无锡市所属无锡纸箱总厂等12家企业出口包装生产质量许可证。这样,自实行许可证制度以来,江苏省已有40多家

二、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文献概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两组关键的概念
        一、机构与公司
        二、广告设计与美术设计
    第二节 设计机构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人才汇聚形成的都市商业空间
        三、基于“理性”之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四、具备先进的印刷技术
        五、具有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
    第三节 城市消费观念现代化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迎合与引导:以永安公司美术部和“荣昌祥”为例
        二、整合与分工:公私合营中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转型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第一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二、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第三章 公司法与政府管理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公司律》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律》与美术设计机构的组织形态
        二、《公司律》之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公司条例》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条例》与机构“法人”身份的模糊
        二、美术设计机构的外部合同关系
        三、《公司条例》颁行后设计机构存在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公司法》规约下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组织名称的规范化
        二、美术设计机构设立的流程
        三、美术设计机构的公司章程
        四、市公用局对机构广告活动的管理
    第四节 新《公司法》与战后十年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有限公司”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二、1950年公司法讨论及广告行业的改组
第四章 经营体制与业务转变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维罗广告公司成立前后的商业美术
        一、维罗广告公司及早期媒介环境
        二、两家附属型美术设计机构
    第二节 从生生美术公司到华商广告公司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联合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二、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三、市公用局对美灵登广告公司等机构的管理
        四、战争影响下的商业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建国初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业务处境
        一、广告机构的萎缩
        二、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及其分化
        三、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的作用
    第五节 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所有制变革与美术设计机构职能的转变
        二、国营美术设计机构的职能分工与业务构成
        三、厂属美术设计机构的整体状况
第五章 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与作品
    第一节 商业美术家与商业美术设计风格
        一、民国初期上海商业美术家的培养
        二、商业美术家群体与他们的设计风格
    第二节 商业美术家分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设计
        一、商业美术家的分流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对上海美术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 美术设计机构作品存在的合理性缘由
        一、生活与生产同构论:一个理论预设
        二、美术设计作品的两个层次结构
第六章 余论:走向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部分美术设计机构一览表(1902-196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设计展览
致谢

(2)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温州市童工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温州市使用童工现状分析
    2.1 温州市自然经济社会简介
        2.1.1 温州市自然概况
        2.1.2 温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2.2 温州市使用童工现状
        2.2.1 我国使用童工现状
        2.2.2 温州市使用童工现状
        2.2.3 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的政策和措施
    2.3 使用童工引发的社会问题
        2.3.1 侵害儿童权益
        2.3.2 工伤认定难
        2.3.3 影响成年劳动者就业
3 温州市使用童工情况调查
    3.1 温州市童工调查问卷
        3.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3.1.2 调查结果
    3.2 温州市使用童工典型案例
        3.2.1 案例一
        3.2.2 案例二
        3.2.3.案例三
        3.2.4 小结
4 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
    4.1 温州市产生童工现象的原因分析
        4.1.1 贫困
        4.1.2 义务教育落实不到位
        4.1.3 利益驱使
        4.1.4 政府监管不力
    4.2 禁止使用童工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
        4.2.1 违法成本低
        4.2.2 中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低
        4.2.3 经济结构不合理
        4.2.4 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不健全
        4.2.5 儿童福利保障和救济缺乏
5 温州市禁止使用童工的对策建议
    5.1 法律层面
        5.1.1 完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5.1.2 加大相关主体的违法成本
        5.1.3 加强地方立法
    5.2 行政管理层面
        5.2.1 确保教育公平
        5.2.2 调整经济结构
        5.2.3 提高劳动监察效率
        5.2.4 健全儿童福利体系和救助制度
    5.3 社会层面
        5.3.1 发展保护儿童的非政府组织
        5.3.2 发展公益诉讼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关于童工的调查问卷

(3)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认证的机制
    2.1 森林认证的机制
        2.1.1 森林认证的起源
        2.1.2 森林认证的概念
        2.1.3 森林认证的要素
        2.1.4 森林认证的目标
        2.1.5 森林认证的审核
        2.1.6 森林认证的费用
        2.1.7 森林认证的特点
        2.1.8 森林认证的模式
    2.2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与推动措施
        2.2.1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
        2.2.2 企业开展森林认证的动力
        2.2.3 各方的推动政策与措施
第三章 国内外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世界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发展现状
        3.1.2 发展趋势
    3.2 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国家森林认证进程
        3.2.2 发展现状
        3.2.3 发展趋势
第四章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4.1 森林认证影响的概念
        4.1.1 森林认证影响的内涵
        4.1.2 森林认证影响的途径
        4.1.3 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
    4.2 影响因子
        4.2.1 直接影响因子
        4.2.2 间接影响因子
    4.3 森林认证的影响领域
        4.3.1 经济影响
        4.3.2 环境影响
        4.3.3 社会影响
    4.4 森林认证的限制
第五章 森林管理委员会体系认证影响研究
    5.1 FSC 体系介绍
        5.1.1 组织结构
        5.1.2 体系运作
        5.1.3 认证标准
        5.1.4 认证方法与认证过程
        5.1.5 认证机构
        5.1.6 产销监管链认证和认证标志
    5.2 认证进展:影响的范围
        5.2.1 认证进展
        5.2.2 认证产品市场
    5.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
        5.3.1 FSC 认证影响的范畴和界定
        5.3.2 FSC 森林经营认证的预期目标
        5.3.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研究
    5.4 对FSC 体系的评价
    5.5 FSC 认证的影响
        5.5.1 社会影响
        5.5.2 环境影响
        5.5.3 经济影响
        5.5.4 对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5.5.5 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的影响
    5.6 FSC 认证机构影响研究:雨林联盟SMARTWOOD 认证
    5.7 FSC 认证影响区域或国别研究
        5.7.1 欧洲
        5.7.2 美国
        5.7.3 危地马拉
        5.7.4 玻利维亚
        5.7.5 巴西
        5.7.6 热带地区
    5.8 小结
第六章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6.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与方法
        6.1.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界定及范畴
        6.1.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评价指标模型
        6.1.3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6.1.4 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6.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认证进展
    6.3 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
    6.4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6.4.1 认证企业“CAR”分析
        6.4.2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地影响
        6.4.3 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的影响
        6.4.4 总体评价
    6.5 影响因素:问题与挑战
    6.6 小结
第七章 森林经营单位案例研究
    7.1 东北国有天然林: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
        7.1.1 企业概况
        7.1.2 认证基本情况
        7.1.3 森林认证的效益或影响
        7.1.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1.5 小结
    7.2 东北国有天然林: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7.2.1 企业概况
        7.2.2 认证基本情况
        7.2.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7.2.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2.5 小结
    7.3 南方人工林:福建永安林业有限公司
        7.3.1 企业概况
        7.3.2 认证基本情况
        7.3.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7.3.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3.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8.2 发展政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之处
    8.4 仍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森林认证缩略语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产生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认证背景
        1.2.2 农产品认证重要性(必要性)
        1.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类型
        1.2.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特点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定义及内涵
        1.3.1 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与类别
        1.3.2 农产品认证的基本特点
        1.3.3 农产品认证的功能
第二章 国外农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2.1 法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2.1.1 “原产地名称保护”标志(AOC)
        2.1.2 红色标签认证
        2.1.3 农业生态标签
        2.1.4 认证合格产品标签
        2.1.5 法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2.2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2.1 杀虫剂使用标志认证
        2.2.2 有机食品认证
        2.2.3 生态食品认证
        2.2.4 转基因食品标识
        2.2.5 美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2.3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3.1 常规农产品认证体系
        2.3.2 有机农产品认证
        2.3.3 日本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2.4 韩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4.1 亲环境认证
        2.4.2 品质认证
        2.4.3 韩国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2.5 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5.1 新鲜放心认证(Freshcare)
        2.5.2 粮食分级认可
        2.5.3 AUS-MEAT 标志
        2.5.4 Meat Standards Australia(MSA)
        2.5.5 澳大利亚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2.6 国外农产品认证情况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3.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1.1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及内涵
        3.1.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3.1.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依据
        3.1.4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3.1.5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要求
        3.1.6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3.2 绿色食品认证
        3.2.1 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3.2.2 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3.2.3 绿色食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3.2.4 绿色食品组织机构及管理
        3.2.5 绿色食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3.2.6 绿色食品认证发展现状
    3.3 有机食品认证
        3.3.1 有机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3.3.2 有机食品认证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3.3.3 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3.3.4 有机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3.3.5 有机食品认证的程序
        3.3.6 有机食品认证的现状
    3.4 农产品地理标志
        3.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定义及内涵
        3.4.2 农产品地理标志依据法律
        3.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标准依据
        3.4.4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3.4.5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程序
        3.4.6 我国地理标志工作现状
    3.5 三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对比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问题研究
    4.1 农产品认证交叉现象分析
        4.1.1 同一认证形式交叉现象
        4.1.2 同一定位的认证产品交叉现象
        4.1.3 不同定位产品交叉现象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分析
        4.2.1 管理职能交叉,管理职责不清
        4.2.2 部门利益化,公共决策失效
        4.2.3 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规制不完善
        4.2.4 多套系统并存,有限社会资源浪费
    4.3 农产品认证市场认知情况实证调查分析
        4.3.1 生产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4.3.2 经营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4.3.3 消费者对三品认知情况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管理理论应用分析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分析
        5.1.1 羊群效应的定义及内涵
        5.1.2 羊群效应原理研究
    5.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的破窗效应分析
        5.2.1 破窗效应的定义及内涵
        5.2.2 破窗效应的原理研究
        5.2.3 破窗效应的行为影响分析
    5.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热炉效应分析
        5.3.1 热炉效应定义及内涵
        5.3.2 热炉效应原理研究
        5.3.3 热炉效应行为影响分析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青蛙效应分析
        5.4.1 青蛙效应定义及内涵
        5.4.2 青蛙效应的原理研究
        5.4.3 青蛙效应的行为影响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新贸易壁垒对常州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新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1.2.2 国内新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新贸易壁垒一般分析
    2.1 新贸易壁垒总体概述
        2.1.1 新贸易壁垒的概念
        2.1.2 新贸易壁垒和传统贸易壁垒的联系和区别
        2.1.3 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2.1.4 新贸易壁垒的特点
        2.1.5 新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6 新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2.2 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2.2.2 环境壁垒
        2.2.3 社会壁垒
3 常州对外贸易遭遇新贸易壁垒的分析
    3.1 常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3.2 常州对外贸易遭遇新贸易壁垒情况分析
        3.2.1 新贸易壁垒对常州对外贸易影响的总体状况
        3.2.2 新贸易壁垒影响常州的主要出口产品
        3.2.3 典型案例分析
    3.3 常州企业遭受新贸易壁垒的原因
    3.4 新贸易壁垒对常州对外贸易的影响
4 常州对外贸易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
    4.1 企业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
        4.1.1 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自身发展
        4.1.2 掌握游戏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4.1.3 积极申请认证,取得市场准入
        4.1.4 采取合理措施,绕开新贸易壁垒
        4.1.5 实施多元化战略,规避新贸易壁垒
    4.2 行业协会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
        4.2.1 完善行业标准和法规,推广国际标准
        4.2.2 提供及时准确信息,帮助企业提出对策
        4.2.3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支持企业争取主动
        4.2.4 团结行业力量,参与国际谈判
    4.3 政府部门应对新贸易壁垒对策
        4.3.1 加强对新贸易壁垒调查及规则研究
        4.3.2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4.3.3 做好出口退货的归口管理
        4.3.4 建立新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结构
    1.4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信用研究
    2.1 信用的内涵及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2.1.1 信用的内涵
        2.1.2 信用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2 房地产市场信用构成分析
        2.2.1 信用构成要素
        2.2.2 房地产市场信用构成分析
    2.3 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现状
        2.3.1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失信行为
        2.3.2 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失信行为
        2.3.3 中介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失信行为
        2.3.4 消费者个人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失信行为
    2.4 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负面效应分析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3.1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
    3.2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
        3.2.1 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
        3.2.2 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3.2.3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原因
        3.2.4 房地产市场信用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3.3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
        3.3.1 关于房地产市场信用的博弈理论
        3.3.2 有外部约束力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信用主体的博弈分析
        3.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消费者信用缺失的博弈分析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
    4.1 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内涵
    4.2 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4.3 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基本框架
        4.3.1 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4.3.2 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4.4 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的运作模式
    4.5 房地产市场信用机制研究
        4.5.1 房地产市场信用机制的内涵
        4.5.2 房地产市场信用机制的结构
    4.6 房地产市场信用制度保障研究
        4.6.1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
        4.6.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
        4.6.3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4.6.4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4.6.5 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4.7 信用主管机构
        4.7.1 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4.7.2 行业协会
        4.7.3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4.7.4 相关信用信息提供机构
    4.8 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7)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2.1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倾销
        2.1.2 反倾销
        2.1.3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概念
    2.2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会计主体
        2.2.1 政府
        2.2.2 涉案企业
        2.2.3 专业合作社
        2.2.4 行业协会
    2.3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和会计目标
        2.3.1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信息使用者
        2.3.2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会计目标
    2.4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
        2.4.1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可采性
        2.4.2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可比性
        2.4.3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及时性
        2.4.4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3 农产品倾销认定的会计程序
    3.1 确定正常价值
        3.1.1 美国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3.1.2 欧盟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3.1.3 中国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3.2 确定出口价格
        3.2.1 美国出口价格的确定方法
        3.2.2 欧盟出口价格的确定方法
        3.2.3 中国出口价格的确定方法
    3.3 计算倾销幅度
4 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专门方法
    4.1 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调整方法
        4.1.1 美国的调整方法
        4.1.2 欧盟的调整方法
        4.1.3 中国的调整方法
    4.2 替代价格的计算方法
        4.2.1 我国出口企业面对的特殊背景——非市场经济地位
        4.2.2 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标准
        4.2.3 替代国的选择
        4.2.4 替代国结构价格的计算方法
    4.3 成本追溯的方法
        4.3.1 我国企业成本项目与结构价值成本项目的差异
        4.3.2 成本追溯的方法
    4.4 最佳可获得资料的运用
        4.4.1 最佳可获得资料的含义
        4.4.2 最佳可获得资料的适用范围
        4.4.3 从最佳可获得资料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 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实践研究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5.2 我国农产品反倾销的案例分析
    5.3 我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5.4 我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6 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望
    6.1 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发展策略
        6.1.1 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
        6.1.2 规范会计实务
        6.1.3 改进成本核算方式,提高成本追溯效率
        6.1.4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信息可信度
        6.1.5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健全反倾销信息数据库
        6.1.6 积极申述,合理抗辩
    6.2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2.1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6.2.2 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上篇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的概念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的类型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双向关系
    第二章 金融工业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激变催生的社会集团
        第二节 催生金融工业集团的技术成因
        第三节 资本的初始积聚
    第三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金融体制
        第一节 受到中央银行工作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与俄商业银行体制紧密相关
        第三节 在俄金融体系的困境中艰难调整
    第四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国家外交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走向外交前台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的范例--天然气外交
        第四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政治选举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选举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在选举中表现出的基本倾向性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总统选举
    第六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国家政权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对国家政权的倚重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国家政权的角力
        第三节 寡头政治的灭落
        第四节 普京对寡头问题的对策取向
下篇 俄罗斯主要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与演变
    第七章 波塔宁与奥涅克西姆集团
        第一节 集团总裁波塔宁
        第二节 气势非凡的企业集团
        第三节 难以告人的致富奥秘
        第四节 另辟蹊径的经营方略
    第八章 别列佐夫斯基与他的商业帝国
        第一节 波折坎坷的仕宦生涯
        第二节 政治上的穷途末路
        第三节 无限庞大的商业帝国
        第四节 前路堪忧的帝国命运
    第九章 古辛斯基与他的媒体王国
        第一节 古辛斯基的简要经历
        第二节 迅速发展的实业集团
        第三节 万众瞩目的媒介王国
        第四节 搅进政治的旋涡里
        第五节 转瞬崩溃的集团命运
    第十章 天然气工业公司
        第一节 公司的主要领导人
        第二节 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
        第三节 公司的工商业企业
        第四节 公司的金融企业
        第五节 公司控制下的大众媒介
        第六节 关于公司改组的论争
    第十一章 鲁克石油公司
        第一节 公司董事长阿列克佩洛夫
        第二节 公司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三节 公司的对外扩张战略
        第四节 鲁克石油公司与里海石油争夺
    第十二章 其他一些主要金融工业集团
        第一节 梅纳捷普集团
        第二节 阿尔法集团
        第三节 首都储蓄银行
        第四节 英科姆银行
结束语 谁主宰俄罗斯
主要参考书目

四、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02)
  • [2]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温州市童工问题治理研究[D]. 施页足.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3)
  • [3]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D]. 徐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策研究[D]. 成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5]新贸易壁垒对常州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徐嵘.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3)
  • [6]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D]. 盛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7]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研究[D]. 王宇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8]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D]. 黄永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9]江苏吊销40家纸箱生产许可证[J]. 闻之. 上海包装, 1997(01)
  • [10]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J]. 闻之. 中国商检, 1997(01)

标签:;  ;  ;  ;  ;  

江苏40余家出口包装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