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F系列捕收剂在金川公司选矿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浩坚(Elvis Leung)[1](2020)在《某矿低成本细粒级尾砂捕收用新型胶束剂材料工业应用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尾矿库无法退库一直是制约国内外矿山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可持续性开采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尾矿处理方法主要是絮凝剂结合浓密机,圆盘过滤机等机械,实现尾矿中的水砂分离,从而达到水资源回用、尾矿颗粒充填再利用。而水砂分离程度低、资源回收效率低是当下国内外矿山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以我国南方某铅锌矿为例,近3年(2017年~2019年)该矿山选矿厂尾矿产量平均为原矿石的40%,尾矿中粗粒级尾砂(即分级尾砂)回收率平均为45%,而尾矿中约有55%的细粒级尾砂(19μm以下尾矿颗粒)排往尾矿库,一年约产生200万吨无法利用的尾矿[1]。面临全国尾矿库退库的环保任务,当前的尾砂回收率远远无法达到要求。因此从提高水砂分离效率角度出发,结合课题组前期研发胶束剂材料及矿山现有生产条件,开展关于新型低成本细粒级尾砂捕收用新型胶束剂材料工业应用可行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某铅锌矿细粒级尾砂捕收用新型胶束剂材料工业应用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以课题组前期研发的新型胶束剂(成分主要为混凝剂羟基铝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为基础,通过分析尾矿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室内可行性实验,从理论上验证其替代某矿山现用絮凝剂的可能性及可行性。随后通过室内实验结合工业现场实验的方式探索出胶束剂工业生产最优可调使用浓度为0.1g/L(0.1%)、最优可调使用用量为15ml/L、最优给料浓度为12%。并从沉淀效果(沉淀速度,沉淀干重)及上清液水质(COD、p H、ORP)两个维度研究胶束剂在工业生产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证明课题组胶束剂在实际生产中能有效提高细粒级尾矿的回收率,同时能为矿山提供大量可用清水,适用于矿山日常生产[2]。最后通过分析材料成本、清水回用节省成本、尾矿库运营成本三个方面研究胶束剂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红利。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实验前期通过引入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分析30m浓密机尾砂浆料的化学性质,引入激光粒度分析仪对30m浓密机尾砂浆料的物理性质进行微观分析。确定三种尾砂浆料主要含有硝酸离子NO2-,NO3-及硫酸离子SO42-矿浆整体呈弱碱性且铅锌含量均低于1%。通过水分析(水筛)实验进一步确定30m浓密机给料浆料,03尾砂及全尾砂的19μm以下粒径分布情况。明确了30m浓密机矿浆中19μm以下微粒占比大于90%。提出一种矿山尾砂沉淀专用胶束剂,其配方组合为:混凝剂(羟基铝)53%、助凝剂1(聚丙烯酰胺)27%、助凝剂2(聚合氯化铝铁)15%、复合添加剂5%。结合其物化性能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三类尾砂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利于胶束剂(絮凝剂)发挥作用。胶束剂具备应用于尾砂捕获的可能性。(2)开展课题组胶束剂处理30m浓密机尾砂给料料浆的可行性实验。确认室内试验环境中胶束剂最优使用浓度为0.1g/L(0.1%)。同时证实了胶束剂在沉淀速度,沉淀效果(沉淀干重,沉淀污泥体积)及上清液p H值、COD及ORP指标方面均较某矿现用絮凝剂尾砂有明显优势,具备替代絮凝剂的可行性。(3)于现场开展胶束剂现场确认实验,为工业实验做准备。确认实验旨在排除30m浓密机矿浆水浓度变化及样品新鲜程度两大变量对胶束剂应用效果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胶束剂相较于现用絮凝剂应用于工业生产时具备优势。结合室内可行性实验结果于矿山实验室现场进一步确认胶束剂浓度0.1g/L(0.1%)为工业试验可调最优浓度,15ml/L为工业试验可调最优用量,给料浓度12%为胶束剂工业应用最优给料浓度。(4)开展胶束剂工业应用实验。通过工业实验对比胶束剂与絮凝剂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效果。得出结论为:胶束剂在使用浓度为0.1g/L(0.1%)、药剂用量为15ml/1000ml(15ml/L)、给料平均浓度12%时能有效提高尾砂总产量10%,提高细粒级尾砂产量33%;上清液水质方面,在同样药剂浓度及用量下,使用胶束剂后获得的上清液在感官,微观悬浮物检测数据及COD数据三方面优于该铅锌矿现用絮凝剂,证明了胶束剂工业应用适用性。(5)进一步开展胶束剂沉淀回收利用于井下充填的效果研究。结合当地水泥厂生产的42.5R水泥及03尾砂,于工业生产系统进行现场充填实验并在-750m矿井下取样制作试块,测试多组试块的3天,7天及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数据。得出结论:在水泥变频55hz,灰砂比1:4情况下,混合胶束剂沉淀所得细粒级尾砂后的03尾砂作为骨料的充填体较03尾砂混合絮凝剂沉淀作为骨料的充填体在强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虽依然无法达到3天3Mpa的要求,但从3天强度来看相较03尾砂混合絮凝剂沉淀骨料对照组拥有78%的提升。可见胶束剂沉淀的细粒级尾砂和03尾砂混合作为充填骨料进行充填的工业应用具有一定意义,可进行推广应用。(6)结合某铅锌矿现用絮凝剂的成本情况,从材料价格优势,尾矿库运营成本估算及上清液回用带来的成本节省三个方面,分析课题组胶束剂全面投入使用情况下所能带来的经济红利。相较某铅锌矿现用絮凝剂,胶束剂在单价上有6%的优势,预计每年能节省材料成本90万元。同时,考虑尾矿库退出后每年为矿山节省运营成本约1000万元及上清液回用累计每年节省用水成本3934.12万元两个方面,得出结论:胶束剂若全面投入使用每年预计为该矿山节省约3934.12万元,进一步确定胶束剂工业应用适用性。
王朝[2](2019)在《新疆某铜镍硫化矿高效降镁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石开采的不断深入,新疆某铜镍硫化矿矿石中含镁硅酸盐类脉石矿物含量持续增加,易浮的含镁脉石矿物很难被抑制,导致精矿中氧化镁含量超标(MgO≥6.5%),造成镍精矿指标不符合后续冶炼作业的要求。因此,改善工艺条件、降低镍精矿中镁含量迫在眉睫。本文以该铜镍硫化矿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其工艺矿物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型选矿试验研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并调整药剂制度,以酸化水玻璃为抑制剂,降低了镍精矿中MgO的含量,得到合格的铜精矿和镍精矿。并利用X射线衍射、矿浆电位测试等手段与DLVO理论计算分析了酸化水玻璃的降镁机理。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铜矿物主要有黄铜矿、微量的斑铜矿和砷铜矿,镍矿物主要有镍黄铁矿、微量的辉砷镍矿和针镍矿,含镁脉石矿物主要由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闪石、辉石、橄榄石等矿物,且含镁脉石矿物(滑石和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伴生紧密,且主要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根据嵌布粒度统计和解离参数测定结果显示:黄铜矿的平均粒径为0.028 mm,且在-0.045 mm+0.038mm粒级内解离相对较好,解离度为75.82%;镍黄铁矿平均粒径为0.029 mm,且在+0.074 mm粒级内解离度达到了75.53%。新工艺在磨矿细度-74μm含量占75%,酸化水玻璃+CMC作抑制剂,硫酸铜作活化剂,丁铵黑药+戊基黄药作捕收剂,经两次粗选-两次混合精选-铜镍分离的工艺,闭路试验可获得含铜28.45%、铜回收率82.36%,含镍0.32%、镍回收率0.27%的铜精矿;含镍10.48%、镍回收率79.31%,含铜0.31%、铜回收率7.93%的镍精矿,对钙镁矿物的抑制作用较好,高效降低氧化镁含量至5.09%。新工艺相对于原工艺取消了快速浮选工艺流程,并减少药剂的种类及用量,避免过多的药剂恶化浮选环境且增加选矿成本。铜、镍精矿X射线衍射和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表明:蛇纹石和滑石被抑制。Zeta电位分析和DLVO理论计算表明:加入酸化水玻璃后,在广泛的PH值范围内,增强了蛇纹石表面的电负性,同时强化了矿物颗粒间分散,消除了“异相凝聚”,并且在蛇纹石表面酸化水玻璃能抑制生成Cu(OH)2和Ni(OH)2沉淀。最终实现了对含镁脉石矿物的有效抑制,获得了合格的镍精矿。
谢杰,胡春梅[3](2018)在《国内外硫化铜镍矿选矿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文中提出从矿石特性、选矿工艺、选矿药剂等方面对目前硫化铜镍矿选矿工艺技术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当前硫化铜镍矿选矿工艺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硫化铜镍矿综合利用率、有针对性的回收伴生元素,实现集约化选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初步提出硫化铜镍矿选矿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内容,为从事硫化铜镍矿选矿的科技工作者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张威[4](2016)在《陕西某混合镍矿电化学调控浮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地区镍矿在矿石性质、嵌布特征、伴生关系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所采用选别工艺也不尽相同。课题以陕西某混合镍矿为原料,该矿石属岩浆熔离型低品位镍矿,镍品位为0.53%,氧化率为24.60%。由于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蛇纹石和滑石易泥化、天然可浮性好,且与有用矿物共生关系密切难以充分解离,导致现场生产管理困难、药剂制度复杂、生产指标不稳定。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选别作业药剂制度,提高企业效益提出了电化学调控浮选选矿工艺。常规浮选工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对镍粗精矿品位影响较为显着;硫酸铜和丁基黄药对镍粗精矿产率影响较为显着。综合镍粗精矿产率和品位分析,确定粗选最佳药剂制度为:六偏磷酸钠350g/t,羧甲基纤维素500g/t,硫酸铜360g/t,丁基黄药420g/t。在此条件下,常规浮选工艺最终可获得品位为5.12%,产率为6.83%,回收率为68.57%的镍精矿。电化学调控浮选工艺最佳条件:DHN用量为150 g/t,硫酸铜用量为20 g/t,六偏磷酸钠用量为290 g/t,羧甲基纤维素用量420 g/t,丁基黄药用量240g/t。在此条件下,以原矿品位0.53%,其中硅酸镍含量高达18%的镍矿石为原料,最终可获得产率为7.12%,品位为5.20%,回收率为72.60%的镍精矿。与常规浮选工艺相比,电化学浮选调控浮选工艺所得镍精矿产率可提高0.29%,品位增加0.08%,回收率可提高4.03%;丁基黄药用量可降低42.8%,硫酸铜用量减少94.44%。以矿山现有生产能力计,电化学调控浮选工艺每天可节约药剂成本27090元,镍精矿增产每天可多获产值62590元,经济效益明显。通过zeta电位测试、FTIR、XPS等现代检测手段对药剂作用前后的矿物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随DHN用量增加,ζ电位负向增大,有助于DHN和丁基黄药在矿物表面作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丁基黄药在矿物表面先生成黄原酸盐和丁基黄药分子分子,其次为双黄药。DHN对丁基黄药在矿物表面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HS-与黄原酸根在矿物表面阳极区的竞争吸附。XPS结果显示,DHN与矿物表面作用后形成的疏水性物质主要为单质硫和多硫化物。
祁黎[5](2016)在《硫化铜镍矿酸性浮选药剂组合及碱性介质中铜氨配合物活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如何提高镍黄铁矿浮选回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通过对矿物浮选捕收剂和活化剂的筛选考察,我们得到了能提高精矿中Ni和Cu的品位和回收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对提高硫化铜镍矿的浮选回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硫化铜镍矿酸性浮选药剂组合研究在本节中,我们对金川硫化铜镍矿进行了多次开路和闭路浮选实验,研究探讨了在酸性介质中提高该矿物浮选回收率的浮药剂组合制度。通过对捕收剂、助捕收剂和起泡剂对硫化铜镍矿浮选回收率结果的考察,筛选出了提高硫化铜镍矿高效浮选回收的最佳药剂制度。闭路实验结果表明在矿浆p H=4时,此药剂组合能使精矿中金属铜、镍的回收率分别达到58.92%、45.60%,浮选结果优于现场条件。开路和闭路浮选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组合制度能显着提高硫化铜镍矿工业浮选回收指标。第二部分:碱性条件下铜氨络合物活化镍黄铁矿浮选机理研究在碱性条件下,采用铜氨络合物(NS-2)作为活化剂活化镍黄铁矿的浮选分离。借助浮选实验和电化学测试分析方法对NS-2与镍黄铁矿的活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单矿浮选实验中,通过与传统的活化剂Cu SO4相比,NS-2在活化剂的用量、矿浆p H的适应范围以及矿浆的浮选温度方面都显示出其良好的活化能力,对提高镍黄铁矿的浮选回收有着显着效果。此外,通过运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阻抗测试等电化学测试表征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对活化剂Cu SO4、NS-2活化镍黄铁矿的浮选行为进行了探索。研究结论表明与Cu SO4相比,铜氨络合物(NS-2)作为一种高效的活化剂能提高镍黄铁矿的浮选回收。
卢冀伟[6](2016)在《硫化铜镍矿磁罩盖法降镁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硫化铜镍矿选矿过程中浮选精矿镁含量高的难题,提出采用“选择性磁罩盖法”进行降镁,不同于浮选法,即通过调控扩大矿物间磁特性差异,用磁选法实现矿石中含镁硅酸盐矿物(蛇纹石)与镍矿物(镍黄铁矿)的分离,达到降镁目的。本论文以微细粒磁铁矿为磁种,以镍黄铁矿和蛇纹石单矿物为研究对象,围绕磁罩盖过程中的矿物分散、磁种在目的矿物上的选择性罩盖以及罩盖后磁选分离行为等内容开展了基础研究。试验研究中,借助红外光谱检测、Zeta电位和吸附量测定等方法分析分散剂、团聚剂与矿物、磁种的作用方式;应用溶液化学和颗粒间相互作用(DLVO、EDLVO)理论揭示药剂作用下磁种对矿物选择性磁罩盖的作用机制;采用激光粒度仪、XRD、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磁罩盖磁选产品特性的变化规律。初步形成了硫化镍矿磁罩盖法降镁分选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无任何药剂添加时,研究了磁种磁铁矿与镍黄铁矿、蛇纹石的磁罩盖磁选行为。结果表明,蛇纹石、镍黄铁矿在水中与微细粒磁铁矿的相互作用和磁罩盖分选行为存在着不同,只与矿浆pH值有关。在中性pH值时,微细粒磁铁矿与蛇纹石、镍黄铁矿之间均为吸引作用,但与镍黄铁矿的吸引作用更强,并在自然pH值下实现了微细粒磁铁矿在镍黄铁矿表面的罩盖以及与蛇纹石的磁选分离。针对磁罩盖过程中磁种与矿物的分散,研究了不同分散剂作用下,磁种对蛇纹石、镍黄铁矿的磁罩盖行为以及分散剂在磁罩盖分选体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分散剂,可减弱微细粒磁铁矿对蛇纹石的罩盖,提高对镍黄铁矿罩盖的选择性,其中六偏磷酸钠对磁铁矿在蛇纹石表面的罩盖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六偏磷酸钠作用实质是与磁铁矿和蛇纹石作用后,增强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减弱范德华吸引作用,产生显着的空间位阻作用,从而使它们之间产生较强的排斥作用,使磁铁矿难以罩盖在蛇纹石表面。同时,添加六偏磷酸钠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磁铁矿与镍黄铁矿之间的吸引作用,降低镍黄铁矿的磁选回收率。在这种前提下,需要添加团聚剂来强化微细粒磁铁矿在镍黄铁矿表面的选择性罩盖作用。在团聚剂油酸钠作用下,研究了磁种磁铁矿与镍黄铁矿、蛇纹石的磁罩盖磁选行为以及油酸钠对磁铁矿在镍黄铁矿表面的强化罩盖机理。结果显示,油酸钠极大促进了磁铁矿在镍黄铁矿表面的罩盖;同时添加辅助剂煤油,有助于磁铁矿在镍黄铁矿表面的罩盖,从而使镍黄铁矿的回收率大幅升高。其作用机制是油酸钠选择性吸附在磁铁矿和镍黄铁矿表面,产生强烈的疏水作用而使更多的磁铁矿罩盖在镍黄铁矿表面,其磁性显着提高。基于上述研究的结果,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油酸钠+煤油为团聚剂,在自然pH值下,对质量比2:1的蛇纹石和镍黄铁矿人工混合矿(Ni品位8.68%,MgO含量22.52%)进行了磁罩盖磁选研究。结果表明,微细粒磁铁矿在镍黄铁矿产生了选择性磁罩盖,磁选可实现与蛇纹石的分离,磁选精矿中MgO的含量保持在5.0%以下,起到了降镁的效果。SEM、XRD、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检测结果也证实镍黄铁矿表面被微细粒磁铁矿所罩盖,未在蛇纹石表面产生明显的罩盖,从而使镍黄铁矿的比磁化系数大大增加,蛇纹石的磁性基本保持不变。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硫化镍矿降镁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途径,并进一步丰富了硫化镍矿和磁罩盖分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曹钊[7](2015)在《组合调整剂在铜镍硫化矿浮选中降镁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镍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我国镍矿资源主要以低品位铜镍硫化矿为主,原矿中含有大量的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等含镁硅酸盐矿物,严重干扰铜镍硫化矿的浮选,并增加浮选精矿中MgO含量,为后续冶炼带来困难。浮选降镁一直是铜镍硫化矿选矿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铜镍硫化矿浮选过程含镁硅酸盐矿物的高效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对我国镍矿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以镍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三种硫化矿物和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三种含镁硅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矿物浮选及Zeta电位、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和吸附量分析测试等,系统研究了Cu2+、Ni2+离子对蛇纹石和绿泥石的活化机理及络合调整剂的去活作用,络合调整剂对几种硫化矿物浮选的活化机理,磷酸盐和硅酸盐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作用,以及不同结构多糖抑制剂对滑石浮选抑制作用和抑制机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人工混合矿和金川实际矿石组合调整剂(络合剂-抑制剂)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络合剂对铜镍硫化矿的浮选起着双重作用:第一,蛇纹石和绿泥石的自然可浮性较弱,但易受到矿浆中Cu2+、Ni2+离子的活化,与黄药作用在其表面生成CuX2和NiX2等水性产物,使蛇纹石和绿泥石表面疏水上浮;加入络合调整剂后能与矿物表动的Cu2+、Ni2+离子作用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进入溶液,消除Cu2+、Ni2+离子对蛇纹石和绿泥石的活化,从而抑制含镁矿物。第二,硫化矿氧化后在其表面生成亲水性的氢氧化膜,降低了硫化矿的可浮性和浮选速度,络合调整剂能反应去除硫化矿表面的氢氧化膜,增强硫化矿表面疏水性,从而活化硫化矿浮选。蛇纹石对铜镍硫化矿的浮选有双重影响:第一,降低铜镍硫化矿物的浮选回收率,第二,增加浮选精矿中的MgO含量,其原因是在浮选pH值范围内蛇纹石表面荷正电,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均荷负电,蛇纹石与镍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相互作用能为负值,表现出相互吸引,易形成异相凝聚,使得蛇纹石在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容易产生罩盖,少量罩盖的蛇纹石会随镍黄铁矿和黄铜矿上浮而进入浮选精矿,大量罩盖会严铁公鸡降低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疏水性,抑制铜镍上浮;几种磷酸盐调整剂能降低矿物表面的Zeta电位,使蛇纹石与镍黄铁矿、黄铜矿Ze ta电位同为负值,不同矿物之间表现出相互排斥,消除异相凝聚,从而消除蛇纹石对铜镍硫化矿浮选的不利影响。多糖抑制剂中古尔胶对滑石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剂/捕收剂添加顺序对滑石与铜镍硫化矿物之间的浮选分离有较大影响,先加抑制剂即能抑制滑石,对铜镍硫化矿物也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铜镍浮选回收率;先加捕收剂再加抑制剂能减弱对铜镍硫化矿物的抑制,实现对滑石的选择性抑制,有利于滑石与铜镍硫化矿物的浮选分离。人工混合矿浮选结果表明,当混合矿中含镁硅酸盐矿物主要以蛇纹石和绿泥石为主、无滑石或滑石含量较低时,可采用柠檬酸-六偏磷酸钠作组合调整剂;当混合矿中滑石含量较高时,可采用柠檬酸-六偏磷酸钠-古尔胶作为组合调整剂,且古尔胶在丁基黄药之后添加。金川铜镍硫化矿石实际矿样浮选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六偏磷酸钠作为组合调整剂,与现场药剂制度浮选指标相比,可以使浮选精矿中Ni、Cu回收率分别提高1.52个百分点和1.77个百分点,MgO含量降低1.34个百分点,浮选精矿MgO含量降至6.5%以下,满足冶炼厂对浮选精矿的质量的要求。
朱烁[8](2014)在《磁罩盖法分选金川低品位镍精矿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川公司)是集采、选、冶、化为一体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镍都”。金川镍矿属于富含MgO脉石矿物的特大型铜镍硫化矿床,属于基性一超基性岩,大量的蛇纹石进入混选精矿,将给冶炼带来问题。对于镍的硫化矿,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浮选工艺处理,国外也有矿山采用生物冶金技术进行提取,但规模甚小,未实现产业化。本研究拟从低品位镍精矿入手,采取磁罩盖的方式将细粒级四氧化三铁选择性地吸附于镍黄铁矿表面,然后用磁选方法予以分离。论文以金川低品位镍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谱半定量、化学多元素分析、XRD分析和粒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矿样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品位镍精矿中金属矿主要为镍黄铁矿,非金属矿主要为蛇纹石,镍品位为3.25%,MgO含量为8.58%。其中Ni的含量随着粒度的变细而逐渐增加,MgO在各个粒级分布比较均匀。在磁罩盖的过程中,磁种的添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微细粒磁铁矿选择性地罩盖在目的颗粒上,提高其磁性,然后用磁选方法予以分离;pH的调节可以控制矿物表面电位,给磁罩盖的实现创造条件;六偏磷酸钠能够对蛇纹石起到分散作用,防止其粘附到镍黄铁矿表面进入精矿;油酸、煤油在矿浆悬浮液中,与疏水颗粒之间产生强烈的疏水作用,使得非极性油滴在疏水颗粒表面上铺展开,并形成油膜覆盖,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颗粒的疏水性。磁铁矿对镍黄铁矿单矿物的罩盖试验结果显示,在磁场强度为200kA/m的条件下,磁罩盖处理前后的镍黄铁矿回收率分别为75.79%和97.90%,提高了22.11个百分点,而处理前后的蛇纹石回收率分别为2.04%和3.18%,变化不大。实现了磁铁矿对镍黄铁矿的罩盖。进行磁铁矿对人工混合矿的罩盖试验,然后在80kA/m的条件下进行磁选分离。最佳药剂条件下镍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2.07%和82.20%,而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进行磁选镍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7.27%和46.53%,回收率提高了35.67个百分点。处理后MgO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53%和3.54%,与处理前的1.97%和2.03%相比,虽然有所升高但影响不大。由此可见,人工混合矿也可实现磁铁矿对镍黄铁矿的选择性罩盖。进一步对低品位镍精矿进行磁铁矿的罩盖试验,然后在95kA/m的条件下磁分离,处理前后的Ni回收率分别为76.38%和92.83%,提高了约16个百分点;处理前后的Ni的品位分别为3.56%和3.12%;处理后的Mg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67%和73.75%,而处理前的分别为7.73%和62.82%,氧化镁的含量下降了1.0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用磁罩盖—磁分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下降低金川低品位镍精矿的MgO含量。但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和降低MgO含量,需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磁罩盖工艺应用于镍矿降镁以及有色金属矿物的分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红,刘子恩,神政武[9](2012)在《硫化镍矿捕收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硫化镍捕收剂进行分类并作简要的介绍,通过应用实例来介绍硫化镍捕收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最后对硫化镍捕收剂做了一些展望。
邓杰[10](2012)在《低品位硫化镍矿中含镍硫化矿物同步疏水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品位硫化镍矿资源储量的不断减少,对低品位硫化镍矿的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低品位硫化镍矿中的镍金属主要以镍黄铁矿的形式存在,但镍黄铁矿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紧密共生且嵌布粒度不均,难以单体解离。为了解决低品位硫化镍矿难以浮选回收的问题,提高镍资源利用率,提出了含镍硫化矿物同步疏水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针对低品位硫化镍矿中主要的含镍硫化矿物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基本性质从热力学、电化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然后考察了浮选矿浆体系中存在的捕收剂、难免金属离子和矿浆调整剂对硫化矿物浮选行为和表面产物的影响。通过以上系统研究,得出了硫化矿物在矿浆中表面产物和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硫化矿物同步疏水调控机制,将之与镁硅酸盐矿物同步分散/抑制理论结合,开发出适合处理低品位硫化镍矿的强化浮选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硫化镍矿中主要硫化矿物的浮选行为及疏水产物采用热力学、浮选试验、电化学和表面XRD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硫化矿物在自诱导、硫诱导和捕收剂诱导浮选时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和表面产物,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硫化矿物的同步疏水pH区间。根据溶液化学原理,绘制了FeS2-H2O系,FeS-H2O系,(Ni, Fe)9S8-H2O系和NiS-H2O系的Eh-pH图,分析表明,低品位硫化镍矿中的主要硫化矿物均存在适当的Eh, pH区间使矿物表面生成单质硫实现表面疏水;硫化矿物自诱导浮选的主要疏水产物为金属离子溶出后形成的缺金属硫化物和单质硫S0;硫诱导浮选的主要疏水产物为溶液中HS-被氧化吸附在矿物表面的单质硫S0;黄药类捕收剂在硫化矿物表面的主要疏水产物为双黄药;三种硫化矿物在自诱导浮选中的同步疏水区间为:4<pH<7,硫诱导浮选的同步疏水区间为:2.6<pH<11,捕收剂诱导浮选的同步疏水区间为:2<pH<11,加入捕收剂使硫化矿物的同步疏水区间扩大,有利于实现其同步疏水。(2)硫化矿物的电子结构及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对几种镍铁硫化矿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得到硫化矿物的导电类型和表面活性质点并讨论其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能带结构分析表明:黄铁矿和针镍矿属于直接带隙p型半导体,镍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为金属导体。p型半导体导带电子少容易接收捕收剂的电子,因此捕收剂更容易与黄铁矿作用,而镍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为金属导体,与捕收剂作用能力相近;态密度和分态密度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几种镍铁硫化矿物中铁原子的活性最强,镍原子活性次之,因此镍铁硫化矿物中铁原子优先溶出,且表面活性质点的差异导致矿物浮选行为的差异。(3)硫化镍矿矿浆中主要的难免金属离子及其对硫化矿物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矿浆溶液的分析确定了硫化镍矿浮选矿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难免金属离子,并用静电位、Tafel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其对矿物腐蚀行为的影响。硫化镍矿浮选矿浆中存在以Mg2+、Ni2+、Fe3+和Cu2+为主的难免金属离子,各金属离子均会增大磁黄铁矿与黄铁矿和镍黄铁矿的静电位差,增强电偶腐蚀,增大磁黄铁矿与镍黄铁矿和黄铁矿的表面差异。Mg2+使镍黄铁矿表面腐蚀速率增加,却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腐蚀速率降低;Ni2+在低浓度(<5×10-4mol·L-1)下对三种硫化矿物的表面氧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1×10-3mol·L-1)下抑制作用减弱;Fe3+能加速硫化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较短时间就可使矿物表面生成大量疏水性物质(S0),延长作用时间会使矿物表面的疏水性物质被氧化为亲水性物质,降低矿物表面疏水性;Cu2+通过置换反应在镍黄铁矿表面形成疏水性的CuS使镍黄铁矿表面疏水性增加。(4)矿浆调整剂对硫化矿物疏水性的影响及硫化矿物同步疏水调控机制通过考察调整剂对硫化矿物表面润湿性、表面电性、捕收剂吸附量、浮选行为和腐蚀行为的影响,确定了实现硫化矿物同步疏水调控的关键因素。矿浆调整剂CMC和古尔胶会降低硫化矿物的疏水性和回收率;捕收剂PAX与调整剂CMC和古尔胶在硫化矿物表面发生竞争吸附,优先加入捕收剂可以减弱调整剂对硫化矿物的抑制作用,增加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提高硫化矿物疏水性和回收率。(5)低品位硫化镍矿强化浮选技术将硫化矿物同步疏水机理与脉石矿物同步分散/抑制机理结合,提出了低品位硫化镍矿强化浮选技术,针对含镍0.53%,铜0.27%的低品位硫化镍矿进行工业试验,得到镍品位5.68%,铜品位3.14%的铜镍混合精矿,镍和铜的回收率分别为80.23%和88.05%,与该选厂原流程生产指标相比,在原矿镍品位和精矿镍品位相近的情况下,镍和铜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04%和9.92%。
二、BF系列捕收剂在金川公司选矿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F系列捕收剂在金川公司选矿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矿低成本细粒级尾砂捕收用新型胶束剂材料工业应用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
2.1 我国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及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
2.2 我国尾矿库存量及尾矿主要危害 |
2.2.1 我国尾矿存量及每年增量 |
2.2.2 尾矿库的危害 |
2.3 尾矿废水处理国内外技术现状 |
2.4 国内外絮凝剂应用于矿山尾矿处理研究现状 |
2.5 铅锌矿采矿选矿流程及圆盘过滤机原理 |
2.6 现场调研及取样过程 |
第三章 胶束剂捕获细粒级尾砂可行性分析 |
3.1 尾矿仪器分析及胶束剂材料分析 |
3.1.1 分析方法 |
3.1.2 30m浓密机给料矿浆水仪器分析 |
3.1.3 全尾砂仪器分析 |
3.1.4 03尾砂仪器分析 |
3.1.5 课题组胶束剂分析(具体配方处于专利审批阶段) |
3.1.6 某矿现用絮凝剂分析 |
3.2 尾砂水析(水筛)实验 |
3.2.1 分析方法 |
3.2.2 实验方案 |
3.2.3 实验结果 |
3.3 尾矿及胶束剂物化分析实验结论 |
3.4 室内胶束剂沉淀细粒级尾砂可行性实验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3 室内可行性实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胶束剂工业应用试验 |
4.1 胶束剂现场室内确认试验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流程 |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4 胶束剂现场确认实验结论 |
4.2 胶束剂工业应用试验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束剂对充填体影响及经济性分析 |
5.1 尾砂沉淀与03尾砂充填性能对比 |
5.1.1 实验方案 |
5.1.2 实验结果 |
5.2 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疆某铜镍硫化矿高效降镁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铜镍硫化矿资源概况 |
1.2.1 铜镍金属资源储量及分布特点 |
1.2.2 铜镍金属用途 |
1.3 铜镍硫化矿分离选别的研究现状 |
1.3.1 铜镍硫化矿工艺研究概况 |
1.3.2 铜镍硫化矿浮选药剂研究概况 |
1.4 影响铜镍硫化矿降镁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试验试样、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实际矿试样的来源与制备 |
2.2 纯矿物试样的来源与制备 |
2.3 试验设备仪器与试剂 |
2.4 试验及测试方法 |
2.4.1 试验方法 |
2.4.2 测试分析方法 |
3 高含镁的铜镍硫化矿矿物学研究 |
3.1 铜镍硫化矿赋存状态 |
3.1.1 化学多元素分析 |
3.1.2 矿物组成及矿物含量 |
3.1.3 矿石中铜、镍的赋存状态 |
3.2 氧化镁的赋存状态 |
3.3 矿石的嵌布特征 |
3.4 矿石的嵌布粒度及单体解离度 |
3.4.1 主要矿物嵌布粒度分析 |
3.4.2 主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铜镍硫化矿降镁试验研究 |
4.1 原工艺特点分析 |
4.2 浮选原则流程探索试验 |
4.3 铜镍硫化矿药剂制度条件试验 |
4.3.1 碳酸钠用量试验 |
4.3.2 抑制剂条件试验 |
4.3.3 硫酸铜用量试验 |
4.3.4 捕收剂条件试验 |
4.3.5 磨矿细度试验 |
4.4 加药点及浮选时间条件试验 |
4.4.1 药剂不同添加地点的条件试验 |
4.4.2 选浮选时间对选矿指标的影响 |
4.5 原、新工艺实验室开、闭路试验 |
4.5.1 原工艺实验室开、闭路试验 |
4.5.2 新工艺实验室开、闭路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抑制剂对含镁硅酸盐矿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
5.1 铜镍精矿中氧化镁的性质分析 |
5.2 抑制剂对含镁矿物性质的影响 |
5.3 矿物颗粒凝聚与分散作用分析 |
5.3.1 蛇纹石颗粒间作用能的分析 |
5.3.2 滑石颗粒间作用能的分析 |
5.4 酸化水玻璃对氧化镁的作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国内外硫化铜镍矿选矿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硫化铜镍矿选矿技术现状与生产实践 |
1.1 硫化铜镍矿选矿特点 |
1.2 工艺矿物学研究 |
1.3 选矿工艺 |
1.4 选矿药剂 |
1.4.1 捕收剂 |
1.4.2 调整剂 |
1.5 国内外大型硫化铜镍选矿厂 |
2 铜镍硫化矿选矿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
2.1.1 镍资源开发利用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
2.1.2 金、银及伴生铂族金属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回收 |
2.1.3 铜回收率不高 |
2.1.4 尾矿资源再利用率不高 |
2.2 选矿技术瓶颈亟待解决 |
2.2.1 单一的选矿工艺技术不能满足目前需求 |
2.2.2 精矿MgO含量控制 |
2.2.3 细粒嵌布金属矿物仍然不能有效回收 |
2.2.4 需要开发高效的选矿药剂制度 |
2.3 工艺矿物学研究与选矿技术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
3 铜镍选矿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3.1 全面系统的开展工艺矿物学研究 |
3.2 创新选矿技术, 提高有价金属回收率, 降低精矿Mg O含量 |
3.2.1 针对不同的矿石, 采用新技术, 提高镍铜回收率 |
3.2.2 伴生铂族金属回收 |
3.2.3 控制精矿MgO含量 |
3.2.4 加强新型多功能组合选矿药剂的究制 |
3.3 实现尾矿的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和再利用 |
3.4 铜镍分离技术的优化 |
3.5 加大新设备的开发, 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
4 结语 |
(4)陕西某混合镍矿电化学调控浮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镍的性质及资源概况 |
1.1.1 镍的性质及用途 |
1.1.2 镍资源概况及矿床特点 |
1.2 镍选矿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1 镍选矿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 |
1.2.2 高效环保型镍选矿药剂仍处于研发推广阶段 |
1.2.3 镍选矿设备研究始终受到重视 |
1.3 电化学调控浮选技术有待推广 |
1.3.1 电化学调控浮选技术提出 |
1.3.2 电化学调控浮选影响因素复杂 |
1.3.3 电化学调控浮选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试样、药剂及研究方法 |
2.1 矿样采集与制备 |
2.1.1 试验样制备 |
2.1.2 富镍黄铁矿制备 |
2.2 试剂和试验仪器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工艺矿物学研究 |
2.3.2 富镍黄铁矿浮选试验 |
2.3.3 检测方法 |
2.4 技术线路 |
3 陕西某混合镍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化学成分分析 |
3.1.1 原矿X荧光分析 |
3.1.2 原矿多元素分析 |
3.1.3 镍物相分析 |
3.2 矿物结构与构造 |
3.2.1 有用矿物岩矿特性及共生关系 |
3.2.2 脉石岩矿特性及共生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常规浮选试验 |
4.1 粗选正交试验研究 |
4.1.1 各因素及水平设计 |
4.1.2 试验结果及初步分析 |
4.1.3 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
4.1.4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4.1.5 正交试验结果线性回归分析 |
4.2 精选条件试验 |
4.3 开路试验 |
4.4 常规浮选闭路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化学调控浮选试验 |
5.1 电化学调控浮选条件试验 |
5.1.1 电化学调控剂DHN用量试验 |
5.1.2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
5.1.3 硫酸铜用量试验 |
5.1.4 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
5.1.5 羧甲基纤维素用量试验 |
5.1.6 浮选时间试验 |
5.1.7 DHN添加方式试验 |
5.1.8 精选条件试验 |
5.2 电化学调控浮选开路试验 |
5.2.1 流程一开路试验 |
5.2.2 流程二开路试验 |
5.3 电化学调控浮选闭路试验 |
5.4 精矿产品质量检测 |
5.5 不同工艺经济效益概算 |
5.5.1 不同浮选工艺药剂成本核算 |
5.5.2 不同浮选工艺生产效益核算 |
5.6 本章小结 |
6 DHN对富镍黄铁矿表面性质及可浮性影响 |
6.1 富镍黄铁矿可浮性试验 |
6.1.1 DHN对富镍黄铁矿可浮性影响 |
6.1.2 丁基黄药用量对富镍黄铁矿可浮性影响 |
6.1.3 DHN用量对丁基黄药浮选体系中富镍黄铁矿可浮性影响 |
6.1.4 不同粒级富镍黄铁矿可浮性差异 |
6.2 DHN对矿物表面性质影响 |
6.2.1 DHN用量对富镍黄铁矿ζ电位影响 |
6.2.2 pH对富镍黄铁矿ζ电位影响 |
6.2.3 富镍黄铁矿样品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6.2.4 富镍黄铁矿样品矿物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硫化铜镍矿酸性浮选药剂组合及碱性介质中铜氨配合物活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硫化铜镍矿的研究进展 |
1.1 前言 |
1.2 金川硫化铜镍矿矿石的特点 |
1.3 硫化矿物分离方法 |
1.3.1 重选法 |
1.3.2 磁选法 |
1.3.3 浮选法 |
1.4 硫化铜镍矿浮选的影响因素 |
1.4.1 铜镍矿矿石自身特性的影响 |
1.4.2 捕收剂结构和矿浆pH对硫化矿石可浮性的影响 |
1.4.3 脉石矿物对硫化铜镍矿可浮性的影响 |
1.5 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所用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研究方法 |
2.1.1 矿物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起泡剂性能实验 |
2.1.4 开路浮选实验 |
2.1.5 闭路浮选实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酸性条件下硫化铜镍矿的浮选药剂组合研究 |
3.1 前言 |
3.2 酸性条件下开路浮选药剂组合研究 |
3.2.1 矿浆pH值的筛选 |
3.2.2 起泡剂的起泡性能研究 |
3.2.2.1 pH=4时起泡剂发泡体积与浓度的关系 |
3.2.2.2 pH=4时起泡剂的气液比与浓度的关系 |
3.2.3 捕收剂的筛选 |
3.2.3.1 捕收剂种类的确定 |
3.2.3.2 捕收剂用量的考察 |
3.2.4 起泡剂对硫化铜镍矿浮选回收率的考察 |
3.2.4.1 起泡剂种类对硫化矿物浮选性能研究 |
3.2.4.2 起泡剂用量的考察 |
3.2.5 助捕收剂筛选 |
3.2.5.1 助捕收剂捕收性能研究 |
3.2.5.2 助捕收剂用量的考察 |
3.3 开路浮选对比实验 |
3.4 闭路浮选实验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碱性条件下铜氨络合物活化镍黄铁矿浮选研究 |
4.1 铜离子活化研究综述 |
4.2 研究方法 |
4.2.1 铜氨络合物NS-2的制备 |
4.2.2 紫外实验 |
4.2.3 浮选实验 |
4.2.4 电化学测定实验 |
4.2.5 扫描电镜与EDAX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活化剂NS-2溶液的紫外表征和组成分析 |
4.3.2 NS-2溶液活化镍黄铁矿的浮选实验 |
4.3.2.1 活化剂和矿浆pH值影响 |
4.3.2.2 活化剂NS-2和Cu SO4浓度的考察 |
4.3.2.3 浮选矿浆温度影响 |
4.3.2.4 镍黄铁矿混合矿物浮选实验 |
4.3.3 电化学测试研究 |
4.3.3.1 镍黄铁矿活化前后的循环伏安测试 |
4.3.3.2 极化曲线测试 |
4.3.3.3 活化剂NS-2活化镍黄铁矿的阻抗测试 |
4.3.4 镍黄铁矿在活化前后的扫描电镜和EDAX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硫化铜镍矿磁罩盖法降镁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镍资源概述 |
1.2 世界镍资源的特征及选矿技术现状 |
1.2.1 镍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 |
1.2.2 镍矿选矿技术现状 |
1.3 磁罩盖分选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
1.3.1 磁罩盖分选技术的机理 |
1.3.2 影响磁罩盖分选技术的因素 |
1.3.3 磁罩盖分选技术的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样、药剂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样品 |
2.2 主要试验药剂、仪器和实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无药剂添加时磁种与蛇纹石、镍黄铁矿的磁罩盖行为研究 |
3.1 蛇纹石、镍黄铁矿、磁铁矿的磁性及其表面荷电性差异 |
3.2 微细磁铁矿与蛇纹石、镍黄铁矿在水中相互作用与分选 |
3.2.1 矿物颗粒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
3.2.2 蛇纹石与微细粒磁铁矿在水中相互作用 |
3.2.3 蛇纹石与微细粒磁铁矿在水中磁罩盖磁选行为 |
3.2.4 镍黄铁矿与微细粒磁铁矿在水中相互作用 |
3.2.5 镍黄铁矿与微细粒磁铁矿在水中磁罩盖磁选行为 |
3.2.6 搅拌强度对镍黄铁矿和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3.2.7 搅拌时间对镍黄铁矿和蛇纹石磁罩盖磁选特性的影响 |
3.3 蛇纹石、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产品SEM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分散剂作用下磁种与蛇纹石、镍黄铁矿的磁罩盖行为研究 |
4.1 添加不同分散剂时蛇纹石的磁罩盖磁选行为 |
4.1.1 水玻璃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4.1.2 水玻璃溶液化学及其在蛇纹石矿物表面作用方式 |
4.1.3 羧甲基纤维素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4.1.4 有机羧酸类化合物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4.1.5 有机羧酸(盐)溶液化学及其在蛇纹石矿物表面作用方式 |
4.1.6 磷酸盐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4.1.7 磷酸盐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分散的作用机制 |
4.2 添加不同分散剂时镍黄铁矿的磁罩盖磁选行为 |
4.2.1 不同分散剂对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4.2.2 六偏磷酸钠在镍黄铁矿磁罩盖分选中的作用机制 |
4.3 小结 |
第5章 团聚剂作用下磁种与蛇纹石、镍黄铁矿的磁罩盖行为研究 |
5.1 添加团聚剂时蛇纹石的磁罩盖磁选行为 |
5.1.1 油酸钠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5.1.2 油酸钠的溶液化学及其在蛇纹石磁罩盖磁选中作用形式 |
5.2 添加团聚剂时镍黄铁矿的磁罩盖磁选行为 |
5.2.1 油酸钠对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5.2.2 油酸钠在镍黄铁矿表面作用方式 |
5.2.3 油酸钠强化磁种磁铁矿与镍黄铁矿罩盖的作用机制 |
5.3 油酸钠下蛇纹石、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产品SEM分析 |
5.4 金属离子存在时蛇纹石、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行为 |
5.4.1 金属离子对蛇纹石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5.4.2 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5.4.3 金属离子存在时油酸钠用量对蛇纹石磁罩盖行为的影响 |
5.4.4 金属离子存在时油酸钠用量对镍黄铁矿磁罩盖行为的影响 |
5.4.5 金属离子对磁罩盖产生不利影响的消除 |
5.5 小结 |
第6章 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及其产品特性分析 |
6.1 表面活性剂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1.1 分散剂六偏磷酸钠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1.2 团聚剂油酸钠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1.3 辅助剂煤油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2 搅拌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2.1 搅拌强度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2.2 搅拌时间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3 磁场强度及磁种添加量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3.1 磁场强度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3.2 磁种添加量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4 蛇纹石粒度及其含量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4.1 蛇纹石粒度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4.2 蛇纹石含量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5 矿浆溶液环境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5.1 pH值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5.2 金属离子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5.3 矿浆温度对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行为的影响 |
6.6 人工混合矿磁罩盖磁选产品特性的检测与分析 |
6.6.1 磁罩盖磁选前后产品粒度分布变化特性 |
6.6.2 磁罩盖磁选产品的XRD分析 |
6.6.3 磁罩盖磁选前后矿物表面SEM分析 |
6.6.4 磁罩盖磁选前后矿物磁特性的变化 |
6.7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7)组合调整剂在铜镍硫化矿浮选中降镁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1.1 国内外镍资源储量和开发现状 |
1.1.2 国内外镍资源供需状况 |
1.1.3 含镁脉石矿物对镍矿选矿和冶炼的影响 |
1.2 铜镍硫化矿降镁工艺研究现状 |
1.2.1 浸出降镁工艺研究现状 |
1.2.2 铜镍硫化矿浮选降镁研究现状 |
1.3 铜镍硫化矿浮选降镁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矿物间交互作用对浮选影响机理研究现状 |
1.3.2 易浮层状硅酸盐矿物抑制机理的研究 |
1.3.3 硅酸盐矿物浮选活化与去活化机理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样品、试剂、设备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样品 |
2.1.1 单矿物样品 |
2.1.2 实际矿样 |
2.2 试验试剂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浮选试验 |
2.3.2 X射线衍射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4 Zeta电位测试 |
2.3.5 Cu~(2+)、Ni~(2+)离子吸附量测试 |
2.3.6 浮选药剂吸附量测试 |
2.3.7 接触角测试 |
2.3.8 扫描电镜测试 |
第3章 铜镍硫化矿物和含镁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和可浮性 |
3.1 铜镍硫化矿物的晶体结构、表面性质和可浮性 |
3.1.1 镍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晶体结构 |
3.1.2 镍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的表面电性和溶解特性 |
3.1.3 镍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可浮性 |
3.2 含镁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表面性质和可浮性 |
3.2.1 蛇纹石、滑石和绿泥石的晶体结构 |
3.2.2 蛇纹石、滑石和绿泥石的表面电性和溶解特性 |
3.2.3 蛇纹石、滑石和绿泥石的自然可浮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u~(2+)、Ni~(2+)离子对含镁硅酸盐矿物浮选活化及去活化试验研究 |
4.1 Cu~(2+)、Ni~(2+)离子对含镁硅酸盐矿物浮选的活化研究 |
4.1.1 铜镍硫化矿浮选矿浆中Cu~(2+)、Ni~(2+)离子的浓度和来源 |
4.1.2 Cu~(2+)、Ni~(2+)离子对蛇纹石浮选的活化作用 |
4.1.3 Cu~(2+)、Ni~(2+)离子对绿泥石浮选的活化作用 |
4.1.4 Cu~(2+)、Ni~(2+)离子在蛇纹石和绿泥石表面的作用机理 |
4.2 络合调整剂对含镁硅酸盐矿物表面吸附金属离子的去活化作用 |
4.2.1 络合调整剂对Cu~(2+)、Ni~(2+)离子活化后含镁矿物浮选的影响 |
4.2.2 络合调整剂对含镁矿物表面Cu~(2+)、Ni~(2+)离子的去活化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络合剂对铜镍硫化矿物表面去氧化作用试验研究 |
5.1 表面氧化对硫化矿物的表面性质及可浮性的影响 |
5.1.1 表面氧化对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1.2 表面氧化对硫化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5.2 络合调整剂对氧化后的硫化矿物浮选的活化作用机理 |
5.2.1 络合调整剂对表面氧化后的硫化矿可浮性的影响 |
5.2.2 络合调整剂对氧化后的硫化矿物表面性质的影响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 |
6.1 蛇纹石对铜镍硫化矿物浮选的影响 |
6.1.1 不同粒级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浮选的影响 |
6.1.2 不同粒级蛇纹石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6.2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 |
6.2.1 磷酸盐对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 |
6.2.2 几种硅酸盐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 |
6.3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和铜镍硫化矿物Zeta电位的影响 |
6.3.1 蛇纹石、镍黄铁矿和黄铜矿的Zeta电位 |
6.3.2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镍黄铁矿和黄铜矿Zeta电位的影响 |
6.4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和铜镍硫化矿物相互作用能的影响 |
6.4.1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镍黄铁矿相互作用能的影响 |
6.4.2 几种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黄铜矿相互作用能的影响 |
6.5 蛇纹石与调整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6.6 调整剂作用前后铜镍硫化矿物浮选精矿的扫描电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结构多糖抑制剂对滑石浮选影响的研究 |
7.1 多糖抑制剂的化学结构 |
7.2 多糖抑制剂对滑石、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2.1 多糖抑制剂对滑石浮选的影响 |
7.2.2 抑制剂/捕收剂添加顺序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3 抑制剂/捕收剂添加顺序对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7.3.1 HPC/黄药添加顺序对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7.3.2 古尔胶/黄药添加顺序对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7.4 多糖抑制剂对滑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7.5 多糖抑制剂与滑石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组合调整剂浮选降镁试验研究 |
8.1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
8.2 金川铜镍硫化矿实际矿样组合调整剂浮选降镁试验研究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磁罩盖法分选金川低品位镍精矿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镍的综述 |
1.1.1 镍的性质和用途 |
1.1.2 镍的主要矿物 |
1.2 镍资源概况 |
1.2.1 镍的矿床类型 |
1.2.2 世界镍矿资源 |
1.2.3 我国镍矿资源 |
1.3 镍矿石选矿研究现状 |
1.3.1 选矿工艺 |
1.3.2 选矿药剂 |
1.4 磁罩盖工艺 |
1.4.1 磁罩盖的原理 |
1.4.2 磁罩盖过程中磁种的类型 |
1.4.3 磁罩盖的影响因素 |
1.4.4 磁罩盖的应用 |
1.4.5 磁罩盖的优缺点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药剂、设备及方法 |
2.1 实际矿样来源 |
2.2 单矿物的制备 |
2.2.1 镍黄铁矿单矿物制备 |
2.2.2 蛇纹石单矿物制备 |
2.2.3 磁铁矿单矿物制备 |
2.3 实验药剂 |
2.4 仪器设备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2.5.1 磁罩盖试验 |
2.5.2 磁选试验 |
2.6 检测分析 |
2.6.1 化学分析 |
2.6.2 X-射线衍射分析 |
2.6.3 动电位(Zeta电位)测量 |
2.6.4 粒度分析测量 |
2.6.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章 磁铁矿对镍黄铁矿的罩盖试验研究 |
3.1 磁铁矿对单矿物的罩盖试验 |
3.1.1 pH条件试验 |
3.1.2 磁铁矿添加量试验 |
3.1.3 六偏磷酸钠条件试验 |
3.1.4 油酸条件试验 |
3.1.5 煤油条件试验 |
3.1.6 温度条件试验 |
3.1.7 搅拌强度条件试验 |
3.1.8 粒度条件试验 |
3.2 磁铁矿对人工混合矿的罩盖试验 |
3.2.1 蛇纹石含量条件试验 |
3.2.2 磁铁矿添加量及磁场强度试验 |
3.2.3 pH条件试验 |
3.2.4 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
3.2.5 油酸用量试验 |
3.2.6 煤油用量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铁矿对金川低品位镍精矿的罩盖试验研究 |
4.1 物料特性 |
4.1.1 矿物组成 |
4.1.2 光谱半定量 |
4.1.3 粒度分析及金属分布率 |
4.1.4 镍黄铁矿和蛇纹石的矿物特性 |
4.2 磁铁矿对低品位镍精矿的罩盖试验 |
4.2.1 磁场强度试验 |
4.2.2 pH条件试验 |
4.2.3 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
4.2.4 油酸用量试验 |
4.2.5 煤油用量试验 |
4.2.6 磁铁矿添加量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罩盖作用机理研究 |
5.1 X射线衍射分析 |
5.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5.3 动电位测定 |
5.4 分散与异质凝聚机理研究 |
5.4.1 添加六偏磷酸钠前的能量计算 |
5.4.2 添加六偏磷酸钠后的能量计算 |
5.5 疏水团聚机理 |
5.6 药剂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能的模拟计算(MS)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 |
(9)硫化镍矿捕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的硫化镍矿及其特性 |
2 硫化镍捕收剂 |
2.1 阴离子捕收剂 |
2.1.1 黄药 |
2.1.2 黑药 |
2.2 非离子型捕收剂 |
2.2.1 双黄药 |
2.2.2 黄原酸酯类捕收剂 |
2.2.3 硫氨酯类捕收剂 |
2.3 复合捕收剂 |
2.4 新型捕收剂 |
2.5 两性捕收剂 |
3 结论 |
(10)低品位硫化镍矿中含镍硫化矿物同步疏水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镍资源概况及利用情况 |
1.1.1 镍矿床概况及分布 |
1.1.2 硫化镍矿主要处理工艺 |
1.1.3 低品位硫化镍矿矿石特性及技术难点 |
1.2 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因素 |
1.2.1 自身氧化对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1.2.2 捕收剂对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1.2.3 调整剂对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1.2.4 金属离子对硫化镍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1.3 硫化矿物浮选电化学理论 |
1.3.1 浮选电化学理论 |
1.3.2 硫化矿物的无捕收剂浮选理论 |
1.3.3 硫化矿物的捕收剂浮选理论 |
1.3.4 硫化矿矿浆体系中的电偶腐蚀及其对浮选的影响 |
1.3.5 硫化矿物半导体性质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样品 |
2.2 实验药剂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2.3.2 电化学实验方法 |
2.3.3 浮选方法 |
2.3.4 表面产物分析方法 |
2.3.5 矿物接触角测试 |
2.3.6 动电位测试 |
2.3.7 捕收剂吸附量测定 |
2.4 第一性原理计算模型及方法 |
2.4.1 计算模型 |
2.4.2 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无捕收剂体系下硫化矿物同步疏水机制 |
3.1 硫化矿物无捕收剂可浮性研究及氧化机理 |
3.1.1 硫化矿物/水溶液体系热力学研究 |
3.1.2 硫化矿物自诱导浮选行为 |
3.1.3 硫化矿物表面氧化产物 |
3.2 硫化钠对硫化矿物表面产物及可浮性的影响 |
3.2.1 硫化矿物硫诱导浮选行为 |
3.2.2 硫化钠对硫化矿物表面产物的影响 |
3.3 腐蚀电偶对硫化矿物同步疏水的影响 |
3.4 镍铁硫化矿物的电子结构及表面活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捕收剂体系下硫化矿物同步疏水机制 |
4.1 硫化矿物捕收剂诱导浮选行为 |
4.2 捕收剂对矿物表面疏水产物的影响 |
4.2.1 矿物表面静电位对疏水产物的影响 |
4.2.2 镍黄铁矿在黄药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
4.2.3 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在黄药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难免金属离子对硫化矿物同步疏水行为的影响 |
5.1 难免金属离子对硫化矿物静电位的影响 |
5.2 难免金属离子对硫化矿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2.1 难免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2.2 难免金属离子对磁黄铁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2.3 难免金属离子对黄铁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整剂对硫化矿物同步疏水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
6.1 调整剂对硫化矿物捕收剂浮选行为的影响 |
6.2 调整剂对黄药体系中硫化矿物疏水性的影响 |
6.2.1 调整剂对硫化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6.2.2 调整剂对硫化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
6.2.3 调整剂对黄药在硫化矿物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
6.3 调整剂在硫化矿物表面的作用方式及其对黄药吸附的影响 |
6.4 调整剂对黄药体系中硫化矿物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
6.5 硫化镍矿同步疏水调控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BF系列捕收剂在金川公司选矿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矿低成本细粒级尾砂捕收用新型胶束剂材料工业应用可行性研究[D]. 梁浩坚(Elvis Leung). 广州大学, 2020(02)
- [2]新疆某铜镍硫化矿高效降镁工艺研究[D]. 王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国内外硫化铜镍矿选矿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 谢杰,胡春梅.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05)
- [4]陕西某混合镍矿电化学调控浮选研究[D]. 张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5]硫化铜镍矿酸性浮选药剂组合及碱性介质中铜氨配合物活化机理研究[D]. 祁黎. 兰州大学, 2016(08)
- [6]硫化铜镍矿磁罩盖法降镁基础研究[D]. 卢冀伟. 东北大学, 2016(10)
- [7]组合调整剂在铜镍硫化矿浮选中降镁作用机理研究[D]. 曹钊. 东北大学, 2015(09)
- [8]磁罩盖法分选金川低品位镍精矿的技术研究[D]. 朱烁. 东北大学, 2014(08)
- [9]硫化镍矿捕收剂研究进展[J]. 吴红,刘子恩,神政武. 化工中间体, 2012(06)
- [10]低品位硫化镍矿中含镍硫化矿物同步疏水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 邓杰.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