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初步调查​​分析

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初步调查​​分析

一、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杰[1](2014)在《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随着生态建设问题的国际化及政治化,各个国家都提高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因此,面对国际和国内木材供需市场的紧张矛盾,提高本国林地出材量才是根本且有保障的解决路径,而提高林地生产率的关键就是提高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近年来,为了加强本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林业的公共投入,正在全国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实践。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及如此有利的宏观大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林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来达到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本文在明确界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内涵的基础之上,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文章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紧密结合了林业产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即自然属性和规模属性,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探讨林业产业自然属性和规模属性与效率分析之间的关系,在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测算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以期来改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对自然因素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评价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之上,将自然因素(4-10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纳入到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体系之中,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来对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测算。研究发现,我国四大林区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603,整体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不同林区之间以及林区内部的平均效率值发展不平衡,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然因素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值,且4-10月平均气温对四大林区的产出弹性值均明显高于年平均降水量的产出弹性值。第二,运用随机前沿分析一步法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多个影响因素变量分析后发现,人均GDP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损失的影响程度最大;财政支林比重对四大林区的效率损失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都略有差异;基层林业工作站平均文化程度对四大林区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损失都起到负向影响作用;制度虚拟变量对东北林区的效率损失未产生显著影响,对其他三个林区的效率损失均产生显著影响作用。第三,在对宏观层面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基于林业产业的特殊规模属性对典型地区(四川省雅安市)的样本农户进行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补充研究。研究发现,所有样本农户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604,整体水平低下,这表明,在现有林业生产技术条件和要素配置现状下,样本农户的营林效率值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林地经营规模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并没有呈现水平或是单调递增递减的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即中等规模样本农户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0.673)高于小规模农户(0.586)和大规模农户(0.497)。第四,对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组效率水平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方向都存在显著差异。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对三个规模组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都产生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林地经营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对小规模和中等规模样本农户的效率值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大规模样本农户的效率值产生负向抑制作用;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外出务工对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农户的效率值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林地细碎化对三个规模组的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都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作用及影响方向呈现不确定状态。

顾洪瑞[2](1980)在《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文中指出 按劳分配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不是正确认识这个经济规律,能不能按经济规律办事,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为在林业企业中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原则,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以加速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必须有适合本企业生产特点、生产发展以及劳动组织状况的劳动报酬形式。

刘海波[3](2020)在《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文中提出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配合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它产生于集体劳动当中,不同的集体性劳动,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长白山林区号子是在木材采伐、运送劳动中产生,并在长白山林区流传的不同音乐形态的劳动号子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汉、朝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揭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形成的活化石,因此,整理和挖掘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影视拍摄等方法,阐释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歌唱主体的行为,长白山林区号子曲目的时空分布、传承机制,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及蕴含的价值,进而揭示人类的生计劳动对人类歌唱行为的影响及意义。本文的基本构架为: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围绕以伐木为手段的生计活动与人类的歌唱行为,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生计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形成。晚清以来,关内及朝鲜半岛天灾人祸交错,大量破产的农民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涌入长白山区求生存,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以砍伐、运木劳动为生计手段,长白山林区号子由此而发源。长白山林区号子先后以不同身份的人群为承载主体,广泛流布于长白山林区的江河、铁路沿线及各大楞场。第三章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种类及形态。该章剖析了“伐区作业”“运材作业”“贮存作业”生产环节的不同劳动方式对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结构、力度、节拍、旋律等音乐元素的深刻影响,进而阐释了生计劳动与林区号子音乐形态之间的深层关联。第四章阐释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长白山林区号子在劳动过程中具有激发力量、纾解疲劳、信息传达和标识角色的功能。除此之外,长白山林区号子还具有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促进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社会价值。第五章主要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未来走向。随着机械臂力逐渐取代人力,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的数量持续减少,特别是自长白山林区全面停止采伐以来,原木生产劳动完全退出了长白山林区,与这些劳动相伴而生的林区号子也随之走向没落。如何保护与传承长白山林区号子便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最后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长白山林区号子以其多样的功能,满足了不同形式的采伐劳动的多重需求,致使以运木为生计手段的汉、朝移民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长白山生计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整合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音乐符号,承载汉、朝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能唤起每一个汉族、朝鲜族成员的家国情怀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进而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进程;它彰显了移民群体“其境愈困,其志愈坚”的精神追求,为长白山林区的林业转型发展乃至东北经济振兴提供精神保障。

张旭青,李周[4](2010)在《中国木材加工业规模经济分析——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88家企业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木材市场研究"课题组对188家木材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木材加工业规模经济。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业企业呈现明显的地区集中,以规模以下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对中国木材加工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木材加工企业整体上内部规模经济不显著,但人造板制造企业和木制品制造企业存在显著的内部规模经济;同时,木材加工业存在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

刘小丽[5](2013)在《东北林区经营单位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评价》文中提出森林经营单位是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实践的基础和落脚点,森林监测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对经营单位森林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监测,获取森林状况和经营活动所产生影响的第一手资料,评价其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控制森林经营活动,使之按照预定轨迹发展,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之一。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虽然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开展了森林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研究,但缺乏具体实证研究,因为具体指标的量化及评价方法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控制论原理的指导下,对构建森林经营单位级的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针对中国东北林区实际提出了森林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适用于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综合监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建立了涵盖监测与评价指标、实施方法的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选取穆棱林业局开展实证研究,对该局森林可持续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现包括:第一,本研究构建了森林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和目标为基础,依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和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首次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适用于我国东北林区的5个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统计分析,并构建了在内容上涵盖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的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二,对东北地区森林经营单位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森林经营活动影响矩阵,明确了应重点进行监测和评价的领域。并针对所建立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广泛获取了专家咨询意见,最终确定了监测评价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包含森林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层,一级评价指标层(10个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层(24个指标)、监测指标层(36个指标类),共四个层次,以确保能够实现全面而综合的监测;第三,提出了森林综合监测的实施方法与评价方法。实施方法包括各监测指标评价指标的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点设计及监测保障部门的安排。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介绍、评价参照值的选取以及各级评价指标值的计算;第四,选取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开展实证研究,对所建立的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监测与评价体系进行运用与测试。在此过程中,对穆棱林业局的森林监测与评价现状,以及其经营实践进行分析,建立了穆棱林业局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并利用穆棱森林经营2000-2010年经理期内的综合监测数据和部分现实评价数据进行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指数值为0.775,其中森林资源指数值0.839,环境评价指数0.714,社会评价指数0.733,经济评价指数0.820。这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值大于或等于1相比,已经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穆棱林业局的森林经营已经趋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状态,但暂时还未完全达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态。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最终显示,建立的森林经营单位级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能够适应森林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应用于森林经营单位。具体表现为:所选取的监测与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所提出的实施方法,能够贴合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实践,经过整合,融入森林经营单位已经开展的监测与评价活动中;所提出的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森林经营单位经营水平的评价,监测和评价结果可以给森林经营单位提供参考和决策的依据,帮助提高和改进其森林经营措施。此体系能够作为一项重要工具,在森林经营单位开展和推广,以促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该森林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既基于森林经营单位水平,又是一个涵盖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监测体系,具有创新性。

吴振江[6](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拥有着全国生态位最为重要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大部分。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明亮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特色突出,是中国各大国有林区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多年来的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导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林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林区职工收入偏低、林区居民是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文明进程地不断推进,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决心以及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开始的国土绿化工程,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进入全面禁伐阶段,传统的林业产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林业保护政策成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政策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要求。本文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众多林业产业中选取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业、林产工业、营林产业、北药业和木材采运业作为不同时期的林业富民产业,并选取在岗职工人数、林业投资完成、森林管护面积作为要素投入,林业总产值、林业增加值和林区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林区发展目标。在第4章中,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别刻画了 6大富民产业与3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带动能力。然而,由于“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将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在第5章进一步将主要富民产业作为中介变量,分别探讨这些林业富民产业,在要素投入增长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带动过程中和林业总产值增长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带动过程中,哪些发挥了中介作用以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率;第6章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转型特征和区域集聚特征,从而未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建设明确新的方向。最后,第7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指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向林业富民产业有序过渡、并指明富民产业发展的路径应从: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方面进行富民路径发展和建设,为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建议。

刘千萌[7](2020)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东北地区土地退化,资源遭受威胁。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林区渐渐堕入了林木资源危急、经济危困与生态危机的“三危”时期。严重破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生态功能区功能退化及生态破坏。国家为进一步缓解生态压力,积极响应世界环保组织的号召。相继开展了六大林业工程,将森林资源保护放在了大发展的首位。正因如此,当前的林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东北林区面临的是生态建设与生态转型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因此,构建“人林和谐”的林区是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林业的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性质决定了它将会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体系的整体步伐。以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林业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探究理论的深层指导思想,为东北林区“人林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林区的特点,分析得出了推动林区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阻碍。林区发展应以建设生态中国为核心,保护生态安全,增加国土森林的覆盖路,提升基本内涵,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从林木资源的采伐到林业生态的保护,林区资源状况确实有明显的改善,禁伐政策发挥了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就围绕东北林区当前所面临的困局现状展开分析和描述,分别从经济角度、人文角度、生态角度研究得出了东北林区当前面临的三方面困境,分别是由“粗放式发展”到“生态发展”转型的困境、由“人进林退”到“林进人退”方面的困境、由“山穷水尽“到“绿水青山”方面的困境。在探讨和描述过程中主要以笔者实地调研的柴河林区、海林林场为例,为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对林区当前发展状况的分析及总结,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自然因素视角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探讨了国家、地方政府、林业企业和职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最后,论文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人才兴林、实现兴林富民、坚持改革创新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实现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基本路径。

杨德岭[8](2013)在《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伐区作业是木材生产的首要阶段,其作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木材生产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而集材作业是伐区作业各工序中劳动消耗最大、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工序。可以说集材作业是木材生产最关键工序之一。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和国有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的下降,传统的大型集材拖拉机(如J-50、J-80)已不适用于当今作业地点分散、坡度大、林木稀疏、公顷集材量和单株立木出材量均较低的林区作业条件,同时畜力集材与林区生产实际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更适合林区生产实际的灵活、环保的多功能集材机械。本文致力于研究这样一种适合林区生产实际且对林区生态环境破坏小的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多功能集材机。这种集材机集木材绞集、装卸、清障和修简易路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外形尺寸小,转弯灵活,爬坡能力强等特点,不用修建集材道,可在林间穿行,能很好的保护幼树,对地表土壤破坏小,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非集材作业期还可用于采伐迹地的清理、整地、营林等多项作业,真正实现一机多用。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材机械的发展,阐述了传统集材机存在的问题,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作了分类概述,确定了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选择原则。依据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并结合东北林区实际调查情况,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组合,并制定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其次,按照优选的关键参数进行改装样机的选型及多功能作业装置的设计加工及安装。包括原木抓具、绞盘机和搭载板的设计加工及安装。然后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装车和集材两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出这两种工况最易发生倾翻的临界角度,同时完成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编程。在动力学分析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原有的集材装置添加阻尼和铰接,有减小集材作业中侧翻的可能。随后在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大西林场进行的集材、装车以及清障作业等试验。对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对土壤呼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保留木的损伤情况。最后,把各项实测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以前研究的小型履带式集材机、小型轮式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对比,针对于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关键参数选取的基本数据,然后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本文所研究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最佳组合。(2)确定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完成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3)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装车作业和集材作业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装车作业前倾危险角度为21。,集材作业侧倾危险角度为19.5。。并完成了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设计及编程。(4)通过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生产试验,定量分析了集材装载机的集材与装车效率和集材与装车生产率。平均集材效率与装车效率分别为7m3.h-1和16.45m3·h-1,集材生产率与装车生产率分别为29.62m3/台班和56.2m3/台班。本次试验的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多功能集材机能够较好地适应东北林区复杂多变的木材生产作业条件,集材与装车生产率较高,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呼吸影响不是很严重,且对保留木损伤率较低,能够满足林区作业要求并能够较好的保护森林环境。(5)把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了集材作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的集材效率均随集材距离和集材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趟载量的增加,集材效率的变化不明显;与J-50集材拖拉机相比,多功能集材机在集材地点分散、待集木材少、趟载量较小的情况下,更适合当前东北林区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更小,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针对集材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仿真,并进行对比。把原来设计的集材装置与车体刚性连接改为铰接,从扭矩对比图来看,铰接方式的扭矩T2明显比刚性连接方式的扭矩T1增大变缓,改进后的铰接方式,使发生滑移危险的几率减少18.5%,使发生侧倾危险的几率减少19.2%。

邢美华[9](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邢红[10](2006)在《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林业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计划经济时期,服从国家垄断自然资源、攫取自然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形成了以“国”有产权为制度基础,以大一统的森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性和林业的特殊性,使国有林区处在既有社会负担,又有生态义务,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责任的错综复杂的状态。也形成了国有林区系统运转效率低,资源经营粗放,森林资源恢复困难,林区经济发展滞后,林区职工生活贫困的等诸多问题。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林区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经营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管理林区的“国”字号为主的制度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有林区的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为投资依赖型,林区还缺乏自主创新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本论文研究的视角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上,发挥政府在国有林区制度设定中的主导作用,以增加社会财富为总体目标,设定一种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这里的管理制度只界定在国有林区的治理组织的设定这一层面,想通过一种组织的设定重新构架国有林区的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林区的各种资源导入到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用于林区资源状况的社会经济运行框架。具体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运行规则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是核心,产权是基础,规则是延伸。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林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经验,在深入分析了目前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制度的非均衡性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国有林区制度设定是以外在环境和内在森林资源状况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不同的环境状况,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制度构架。国有产权的制度安排,便于发挥国家积聚资金的优势,形成规模经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生产出更多的木材,并能减少木材的采伐成本。但随着时间变化,外在的环境从计划向市场经济推进,内在的资源状况,由高质量到低质量,由丰富到枯竭。说明在国有林区,国家大规模的森林资源的攫取工作已经结束,接下来应以加快森林培育,提高经营水平为林区的主要任务。要加大中幼龄林的培育与抚育力度,尽快恢复大面积的森林,承担起国家重要的商品材生产基地的任务,在短期内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必须要从组织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发挥以私有产权在经营领域里快速反应、精打细算、科学经营的优势。

二、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生产效率研究
        1.3.2 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1.3.3 林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的原因研究
        1.3.4 提升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路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产效率理论及测度方法
    2.1 生产效率理论
        2.1.1 生产效率的概念
        2.1.2 生产效率的数学描述
    2.2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
        2.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2.2.3 分析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2.3 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2.3.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3.2 线性生产函数
        2.3.3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2.3.4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业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状况
    3.1 林业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状况
        3.1.1 林地资源与林业生产现状
        3.1.2 劳动力资源与林业生产现状
        3.1.3 资本资源与林业生产现状
        3.1.4 林业产值与林业生产现状
    3.2 中国各区域林业生产动态变化分析
        3.2.1 东北林区林业生产动态变化分析
        3.2.2 西南林区林业生产动态变化分析
        3.2.3 南方林区林业生产动态变化分析
        3.2.4 其它林区林业生产动态变化分析
    3.3 林业生产资源要素集约度分析
        3.3.1 林地资源集约度分析
        3.3.2 劳动力资源集约度分析
        3.3.3 资本资源集约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各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4.1 基于 SFA 模型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4.2 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4.2.1 产出指标
        4.2.2 投入指标
        4.2.3 数据来源
    4.3 基于 SFA 模型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测算
        4.3.1 模型估计结果
        4.3.2 分析与讨论
    4.4 自然因素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体系影响的初步界定
        4.4.1 研究方法
        4.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5 考虑自然因素投入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
        4.5.1 考虑自然因素投入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4.5.2 模型估计结果
        4.5.3 各个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4.5.4 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聚类分析
        4.5.5 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各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与研究假设
        5.1.1 经济发展特征变量
        5.1.2 财政支林变量
        5.1.3 劳动者素质变量
        5.1.4 自然灾害变量
        5.1.5 生产技术变量
        5.1.6 制度因素变量
        5.1.7 地区因素变量
    5.2 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5.2.1 四大林区影响因素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分析
        5.2.2 四大林区效率影响因素变量时间变化趋势
    5.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4 中国各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测算分析
        5.4.1 模型估计结果
        5.4.2 东北、西南、南方、其它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地区样本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现状
    6.1 相关概念界定
        6.1.1 农户及农户家庭成员
        6.1.2 林地
        6.1.3 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6.2 典型样本区调查情况分析
        6.2.1 样本农户区域分布及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6.2.2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描述
    6.3 样本农户林地经营规模与收益状况
        6.3.1 农户家庭林地经营规模状况
        6.3.2 农户家庭林地经营规模分布
        6.3.3 农户家庭林地经营收益状况
    6.4 样本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现状
        6.4.1 农户林业生产资金配置现状
        6.4.2 农户林业生产劳动力配置现状
        6.4.3 农户林业生产技术配置现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7.1 不同林地经营规模作为分析视角的理由及划分依据
        7.1.1 不同林地经营规模作为分析视角的理由
        7.1.2 农户不同经营规模的划分依据
    7.2 研究假设
        7.2.1 农户“经济理性”假设
        7.2.2 林业资源“稀缺性”假设
        7.2.3 林地“规模经济”假设
    7.3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说
        7.3.1 变量选取与定义
        7.3.2 关于投入要素的研究假说
    7.4 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7.4.1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7.4.2 模型构建
    7.5 不同规模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估计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
    8.1 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8.2 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说
    8.3 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8.3.1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8.3.2 模型构建
    8.4 不同规模农户效率影响因素的估计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学术的研究回顾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
第二章 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及流布
    2.1 汉、朝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1.1 汉族移民的流入
        2.1.2 朝鲜移民的流入
        2.1.3 木帮的形成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2 伐木生计方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流布
        2.2.1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载体的变迁
        2.2.2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曲目的量变
        2.2.3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方式的多元
        2.2.4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路径的嬗变
第三章 原木生产劳动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形态
    3.1 长白山林区号子及其组成要素
        3.1.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概念
        3.1.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组成要素
    3.2 伐区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1 调查设计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2 集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 运材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1 水力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2 机械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 贮存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1 平地运木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2 上楞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第四章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
    4.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
        4.1.1 激发力量功能
        4.1.2 纾解疲劳功能
        4.1.3 信息传达功能
        4.1.4 利益分配功能
    4.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社会价值
        4.2.1 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2.2 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
        4.2.3 推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五章 生计变迁与传承困境
    5.1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表现
    5.2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感谢辞

(4)中国木材加工业规模经济分析——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88家企业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木材加工业发展概况
    (一) 中国木材加工业企业分布
    (二) 中国木材加工业企业构成
二、木材加工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一) 内部规模经济理论
    (二) 内部规模经济检验
        1. 模型设定。测度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2. 数据说明。
        3. 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三、木材加工业外部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一)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1. 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形成。
        2. 劳动力市场共享。
        3. 知识外溢。
    (二) 中国木材加工业外部规模经济现象
    (三) 外部规模经济检验
        1. 模型设定。为了明确检验外部规模经济, 设定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
        2. 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5)东北林区经营单位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监测与评价的发展现状和理论基础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现途径的探索
    2.2 森林综合监测的理论基础
        2.2.1 森林监测的概念
        2.2.2 森林综合监测与控制论
    2.3 基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监测与评价系统
        2.3.1 森林经营和森林监测与评价
        2.3.2 经营单位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与评价
    2.4 国内外森林监测与评价现状
        2.4.1 国际森林监测与评价体系
        2.4.2 中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2.4.3 我国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监测和评价
第三章 东北林区经营单位级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经营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控制论系统特征
    3.2 经营单位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3.3 综合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3.3.2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3.3.3 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3.3.4 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综合影响分析
        3.3.5 森林综合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森林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方法和过程保障
        3.4.1 主要监测方法
        3.4.2 运行保障体系
    3.5 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3.5.1 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方法
        3.5.2 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分析方法
        3.5.3 二级指标值和参照值的计算和选取
        3.5.4 权重计算
        3.5.5 一级评价指标值和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第四章 穆棱林业局概况
    4.1 自然概况
    4.2 森林资源概况
    4.3 社会、经济概况
    4.4 穆棱林业局森林可持续经营概况
        4.4.1 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4.4.2 开展森林认证工作
        4.4.3 穆棱林业局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第五章 穆棱林业局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测试
    5.1 穆棱林业局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现状与差距分析
    5.2 穆棱林业局的森林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5.2.1 林地、林木资源监测
        5.2.2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监测
        5.2.3 环境监测
        5.2.4 社会监测
        5.2.5 经济监测
    5.3 森林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测试分析结果
第六章 穆棱林业局森林综合监测的分析与评价
    6.1 二级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6.1.1 森林资源指标
        6.1.2 环境指标
        6.1.3 社会指标
        6.1.4 经济指标
        6.1.5 二级评价指标结果汇总
    6.2 一级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6.3 目标层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6.4 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6.5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6.6 综合评价测试分析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
        2.1.2 富民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互联网+
        2.2.5 绿色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林区职工人均工资
        3.2.2 林业产业总产值
        3.2.3 林业产业增加值
    3.3 主要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整体概况
        3.3.2 种植养殖业
        3.3.3 森林旅游业
        3.3.4 林产工业
        3.3.5 营林产业
        3.3.6 北药业
        3.3.7 木材采运业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与林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相关分析
        4.2.2 ADF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5 脉冲响应函数
    4.3 富民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ADF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带动分析
        4.3.6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增加值的带动分析
        4.3.7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的带动分析
        4.3.8 富民产业对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5.1 中介效应方法
    5.2 富民产业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3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主成分排序与聚类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主成分排序图
        6.2.2 系统聚类分析法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主成分排序图结果
        6.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对策
    7.1 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
    7.2 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
    7.3 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
    7.4 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
    7.5 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
    7.6 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
    7.7 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
    7.8 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文明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东北林区生境概况及其生态价值
    一、东北林区的生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概况
        (三)自然资源
    二、东北林区的生态价值
        (一)自然生态价值
        (二)生态经济价值
        (三)生态文化价值
第三章 东北林区“人林失和”困局的现状
    一、由“粗放式发展”到“生态发展”转型的困局
        (一)林业企业集约化发展滞后
        (二)林业生态产业链结构不完善
        (三)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弱质化
    二、从“人进林退”到“林进人退”发展的困局
        (一)林区民生生计困难
        (二)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及市政服务资金缺失
        (三)人口流失严重且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三、由“山穷水尽”到“绿水青山”转变的困局
        (一)利益相关者未能真正参与到森林恢复中
        (二)林区森林生态恢复过于消极
第四章 东北林区“人林失和”困局的成因
    一、粗放式林业发展模式根深蒂固
        (一)林区现有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二)林业企业“集体懒惰”现象凸显
        (三)林区金融扶持制约因素较多
    二、旧模式下的人林矛盾冲突凸显
        (一)急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二)林区职工发展观念陈旧
        (三)林区引进人才机制动力不足
        (四)林业技术水平落后与科技创新力薄弱
    三、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条件阻碍林区转型升级
        (二)交通不便影响林区多方面发展
第五章 实现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基本路径
    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首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强政府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
        (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规范管理机制
    二、以人才兴林为重要战略
        (一)提高公民就业创业能力
        (二)发展林业教育事业,定向培育人才
        (三)优化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及结构
    三、以兴林富民为重要目标
        (一)发展产业集群化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二)建立健全金融资本体系
        (三)加大对国有林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四)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
    四、以改革创新为关键举措
        (一)推进林区所有制改革
        (二)不断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
        (三)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四)构建林区产业生态链发展新模式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
    2.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的原则与方法
        2.1.1 关键参数概述
        2.1.2 关键参数选择原则
        2.1.3 关键参数选择方法
    2.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选取
        2.2.1 基于调查数据的关键参数选取
        2.2.2 基于理论计算的关键参数选取
    2.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优化
        2.3.1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2.3.2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
        2.3.3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2.3.4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优化策略及方法
        2.3.5 关键参数的优化结果
    2.4 改造样机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
    3.1 木材抓具的设计及校核
        3.1.1 木材抓具设计
        3.1.2 木材抓具强度校核
    3.2 液压绞盘机的选型及校核
        3.2.1 液压绞盘机外形尺寸的初选
        3.2.2 钢丝绳的选择
        3.2.3 卷筒参数的计算
        3.2.4 液压马达的选型
        3.2.5 液压绞盘机型号的确定
        3.2.6 液压绞盘机卷筒强度校核
    3.3 搭载板的设计及校核
        3.3.1 搭载板的设计要求
        3.3.2 搭载板结构参数设计
        3.3.3 搭载板强度校核
    3.4 作业装置液压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倾翻报警装置设计
    4.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分析
        4.1.1 ADAMS多体动力学解算理论
        4.1.2 实体三维建模
        4.1.3 仿真与分析
    4.2 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功能说明
        4.2.1 倾翻报警装置基本功能
        4.2.2 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组成
        4.2.3 倾翻报警装置硬件功能和原理
        4.2.4 编写程序
    4.3 本章小结
5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生产效率试验
    5.1 试验样地概况
    5.2 集材效率试验及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2.3 结语
    5.3 原木装车效率试验及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3.3 结语
    5.4 集材作业成本分析
    5.5 伐区清障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保留木损伤分析
    6.1 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6.1.1 研究方法
        6.1.2 结果分析
        6.1.3 结语
    6.2 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2.3 结语
    6.3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3.3 结语
    6.4 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分析
        6.4.1 保留木损伤调查
        6.4.2 损伤保留木布局
        6.4.3 保留木损伤形式
        6.4.4 保留木损伤率
    6.5 本章小结
7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其他集材机对比分析及结构改进
    7.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及小型履带集材机对比分析
        7.1.1 技术参数对比
        7.1.2 集材效率比较
    7.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J-50集材机对比分析
        7.2.1 集材效率对比分析
        7.2.2 对保留木损伤的对比分析
    7.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结构改进及仿真
        7.3.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改进
        7.3.2 集材装置改进后的仿真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著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10)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 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的借鉴
    1.3 研究思路
    1.4 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难点
        1.6.2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有林区的范围、作用和特征分析
    2.1 国有林区的范围
    2.2 国有林区的地位
        2.2.1 国有林区的生态地位
        2.2.2 国有林区的经济地位
        2.2.3 国有林区的社会地位
    2.3 国有林区的特征分析
        2.3.1 国有林区的政府性
        2.3.2 国有林区的契约性
        2.3.3 国有林区的社会性
    2.4 小结
3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变迁
    3.1 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3.1.1 制度的概念
        3.1.2 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3.2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
    3.3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3.3.1 制度变迁的概念
        3.3.2 制度变迁的类型
        3.3.3 制度变迁的作用
        3.3.4 制度变迁的主要诱因
    3.4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
        3.4.1 完全的计划经济阶段(1949-1984)
        3.4.2 计划体制改革的阶段(1985-1994 年)
        3.4.3 市场经济建立的阶段(1995 年-至今)
    3.5 现有的国有林区的制度框架
    3.6 小结
4.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的非均衡性
    4.1 现象层面的非均衡性
        4.1.1 森林资源危机严重
        4.1.2 林区经济发展困难
        4.1.3 林区贫困问题突出
        4.1.4 林区潜在的社会问题
    4.2 管理制度层面的非均衡性
        4.2.1 国家对林区宏观管理的低效率
        4.2.2 人、财、物等资源运用的低效率
        4.2.3 森林资源经营的低效率
    4.3 小结
5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失误和失灵
        5.1.1 政府政策失误
        5.1.2 政府行为越位
        5.1.3 政府职能缺位
        5.1.4 政府行为自身的缺陷
    5.2 国有林业企业的制度缺陷
        5.2.1 国有林区企业的非市场合约的特征
        5.2.2 委托代理关系扭曲
        5.2.3 国有林区的履约问题
    5.3 产权不清、政企不分
        5.3.1 政企不分的主要表现形式
        5.3.2 政企难分的原因分析
        5.3.3 政企不分的主要缺陷
    5.4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5.4.1 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薄弱
        5.4.2 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不健全
        5.4.3 人力资源进入市场的成本高
        5.4.4 社会第三者的监督薄弱
    5.5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的系统诊断
        5.5.1 系统诊断原理
        5.5.2 系统诊断的过程
        5.5.3 关系判断矩阵
        5.5.4 划分层次
        5.5.5 计算影响域和影响强度
        5.5.6 系统诊断因子层次结构分析
    5.6 小结
6 国外林业管理制度借鉴
    6.1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权制度
    6.2 国有林的运行规则
        6.2.1 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
        6.2.2 政企分离的管理模式
    6.3 私有林的运行规则
        6.3.1 有效的政策引导
        6.3.2 有力的政府扶持
        6.3.3 健全的法律制度
        6.3.4 私有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中间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5 小结
7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设计
    7.1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设定的原则
        7.1.1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理念
        7.1.2 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7.1.3 加快木材及林产品等物质产品的培育
        7.1.4 即要保证公平又要兼顾效率
    7.2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设定的依据
        7.2.1 不同产权制度特征的理论分析
        7.2.2 国有和私有产权在森林资源经营领域中的实证比较
        7.2.3 私有产权在国有林区制度设定的逐步得到了认同
        7.2.4 私有产权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中的效益分析
    7.3 国有林区的制度模型
    7.4 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微观经济组织
        7.4.1 林区确定私有产权的强度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7.4.2 新制度框架下的微观经济组织
        7.4.3 林业企业组织形式取决于监督成本
    7.5 有限理性的林区政府
        7.5.1 政府的作为空间
        7.5.2 政府不作为的领域
    7.6 国有林区的市场体系建设
    7.7 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7.7.1 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
        7.7.2 产权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7.7.3 林业经营管理中的退出机制
    7.8 小结
8 对策与措施
    8.1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8.1.1 林区政府的职能重构
        8.1.2 林区资产重组
        8.1.3 林区林地及林木产权的重组
        8.1.4 人力资本的重组
    8.2 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8.2.1 加大国家资金扶持
        8.2.2 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
        8.2.3 加快林区产业发展进程
        8.2.4 积极培育社会中间组织
        8.2.5 建立有效的法治体系
    8.3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四、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D]. 田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2]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初步调查和分析[J]. 顾洪瑞. 林业经济, 1980(03)
  • [3]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D]. 刘海波. 延边大学, 2020(05)
  • [4]中国木材加工业规模经济分析——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188家企业调查数据[J]. 张旭青,李周. 中国农村经济, 2010(10)
  • [5]东北林区经营单位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评价[D]. 刘小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6]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D]. 刘千萌.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德岭.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9]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10]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D]. 邢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东北林区木材生产工人劳动报酬形式初步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