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显显微镜测量粒度分布

通过数显显微镜测量粒度分布

一、数字显示显微镜法粒度分布的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袁帅阳[1](2021)在《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检测机理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是用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行业中的一种特殊的真空阀门,因其在工作过程中脱落的颗粒物很少,不会在晶圆运输过程中对晶圆造成污染,故而是半导体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设备。而目前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只有国外的公司能生产,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涉猎。国内想要研究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话,对研制生产出来的阀门进行脱落粒子的粒度检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关系到设计出来的阀门质量是否合格。本文主要就研究了一种针对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粒度检测平台的检测机理,根据其方案原理完善了具体的检测流程,并根据该流程进行了手动和自动的模拟检测,优化了检测指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目前颗粒检测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脱落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同时了解国内外对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方面的现状。(2)分析了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基于激光粒子计数器的粒度检测方案机理,了解光散射法的详细原理以及激光粒子计数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根据检测方案设计具体的检测流程。(3)分析了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主体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的各个关键部分的组成和作用,并完成对整个粒度检测平台剩余部分的搭建。(4)根据检测流程用手动操作完成对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手动模拟检测,确保检测流程的可行性。再根据手动操作的步骤完成对自动检测的各个部分的PLC程序编写,并完成对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自动模拟检测,得到模拟检测数据。根据检测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优化了对检测结果的指标。(5)分析了在模拟检测中发现的一些会影响检测的因素,包括在抽真空和测试时保压装置的影响、换装不同阀门时不同形状真空腔对吹扫效果的影响和检测环境对整个检测的影响,方便在后续的正式检测中对其进行优化。

邓苗[2](2020)在《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地质环境因地质资源大量开采而被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自然环境同时面临着来自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威胁,因此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地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水泥基灌浆材料中添加活性工业废渣来改善浆体的性能,既可以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危害,还能实现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绿色高性能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稻壳灰替代硅质矿山硅源来制备水泥添加剂和工业废渣硅灰的活性激发剂层状硅酸钠以及层状硅酸钠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特征的影响,为此研究了稻壳灰在合成层状硅酸钠的过程中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因素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及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并在1.0水灰比下不同龄期净水泥、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水泥-硅灰和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4种体系浆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差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4种浆体水化过程中主要水化产物C-S-H,钙矾石和氢氧化钙的结构、形貌、物相和孔隙特征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以此微观层面研究为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灌浆材料设计理论依据,根据工程需求设计所需性能灌浆材料,结合现场应用结果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采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代替硅质矿山开采的硅源,利用固相法在720℃下烧结120min可制备出δ-Na2Si2O5含量高达90%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层状硅酸钠,其钙、镁离子的交换能力可达到430mg/g和396mg/g。δ-Na2Si2O5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与其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基本环状结构和环状结构组成的片层结构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更规则的面结构有关外,还和晶胞中部分钠原子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2)层状硅酸钠能有效降低高水灰比下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泌水率,提高浆体稳定性,在初始水解期和加速期能加快水泥颗粒的水化速度,在减速期会降低水泥颗粒水化速度,降低浆液初始流动度和缩短浆液初凝时间和可工作时间,能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但会大幅度降低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早期的I型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结构,水化后期C-S-H中聚合度较高的硅酸根基团含量低降低,浆体中规则片层状的C-S-H的含量会减少或缺失,C-S-H的该转变会导致浆体中20nm左右的规则狭缝型孔隙减少或缺失,封闭型孔隙数量的增加;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钙矾石在a,b和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钙矾石三维尺寸都会明显增大,颗粒的数量减少,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该变化对浆体中0.1μm2-4μm2范围内孔隙数量、分布和孔隙形状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对提高水化1天浆体抗压强度有利,对水化后期抗压强度不利;水化初期和水化后期层状硅酸钠都能较大幅度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氢氧化钙晶体易沿(100)方向生长成面积相对较大、厚度较薄的片状颗粒,水化后期片状颗粒聚结成尺度更大的片状物聚合体,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择优度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相对于净水泥桨中在28天前每个对应水化龄期时择优度都有所增大。(3)1.0高水灰比下硅灰可以比较有效的降低水泥浆体的泌水率和浆体初始流动度,会大幅度延长浆体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和工作时间,会延缓水泥诱导期前期和加速期的水化速度,诱导期的反应不是趋于停滞而是缓慢进行,相对于水泥净浆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有所提升,但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会有较大幅度降低;硅灰对水泥浆体中C-S-H、钙矾石的形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水化14天后硅灰与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该反应能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4)层状硅酸钠会较大幅度降低硅灰-水泥体系浆体的泌水率和初始流动度,并缩短浆体的可工作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以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和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会较大幅度提升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能有效激活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硅灰的活性,使其在水化7天时与水泥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明显显现出来,并促进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消耗,在水化28天水时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为水泥/硅灰体浆体中的60%,净水泥浆中的43%左右,在水化1天会增大氢氧化钙的择优度,水化14天和28天的择优度会减小;层状硅酸钠会导致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中早期的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I型的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钙矾石晶体颗粒相对在a、b轴方向的生长受限,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并且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层状硅酸钠添加到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有助于浆体中毫米级孔隙的孔隙大小减小和在浆体中的均匀分布,微米级孔隙范围内孔径较大的孔隙数量有所增加,纳米级的总孔隙相似,20nm左右的开孔孔隙度大大增加。(5)通过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进程中固形物特征-孔隙特征-性能特征的研究结果,结合工程需求,设计出了在抗压强度和早强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的可用于灌注锚固体的浆体。该浆体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实现了以微观理论为依据,宏观性能验证的灌浆材料设计思路,对该体系浆体或其它体系浆体的绿色高性能发展和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黄友亮[3](2020)在《颗粒图像识别研究及在高炉渣粒径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钢铁行业中高炉渣能量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机械离心粒化高温液态熔渣的处理工艺,该工艺要求粒化后粒径小于2mm的高炉渣颗粒比例达到95%以上。为了实现该工艺要求,需要对粒化过程中的高炉渣颗粒粒径进行实时检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图像识别的检测方法。基于此方法,在VS2010和HALCON软件平台上,对“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进行研制,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冷态、热态的实验检测,经进一步调试,实现了对高炉渣粒径的实时检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所得到的高炉渣冷态颗粒特征,对图像处理的理论算法进行了研究。图像滤波过程中,针对粒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噪声类型,提出了使用自适应中值滤波融合小波阈值的去噪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去噪效果;针对二值化过程中,颗粒分布灰度特征差异问题,在积分图像理论基础上,采用自适应局部阈值算法对其做二值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二值化算法,对图像边缘保护效果更好;对于图像中存在相互粘结的高炉渣颗粒,使用改进的分水岭算法对其做了分割处理,并设置圆度阈值对颗粒筛选,相对经典的分水岭算法,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分割现象,提高了分割准确率。(2)通过分析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研究对系统检测方案进行设计,研制了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根据系统检测精度和取粒范围要求,对光学设备进行选型并设计其安装装置;为了采集粒化器中的高温炉渣颗粒,对取渣机构及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利用VS2010软件平台及HALCON机器视觉算法库,在图像处理理论算法基础上,对图像处理算法进行程序开发,设计了“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界面,通过钢球标准件对系统进行了标定。(3)对研制的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的实验效果进行检验。利用常见的类圆颗粒,如黄豆、红豆、绿豆、黑豆以及高炉渣冷态颗粒进行检测实验,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类圆颗粒的粒径检测,相对误差控制在±3.5%以内。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在高温液态熔渣离心粒化过程的粒径检测效果,采用抽样方式对高炉渣颗粒进行检测,通过取渣装置,对高炉渣颗粒进行采集,并由系统进行在线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相对误差小于4.1%,即该系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实现高温液态熔渣离心粒化过程中颗粒粒径的实时检测。综上所述,所研究的基于图像识别的高炉渣粒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所研制的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亦能够满足相应的系统需求。

刘绘生[4](2020)在《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低粒子真空阀门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光伏组件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所以有着极高的质量要求。低粒子真空阀门在工作过程中脱落的颗粒对产品的污染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对生产的低粒子真空阀门进行脱落颗粒检测是未来行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阀门的脱落颗粒数据将成为低粒子真空阀门的重要检测指标。目前低粒子真空阀门的生产和检测技术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针对低粒子阀门的研究也处于空白阶段。本文设计了一套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通过电气控制系统模拟低粒子真空阀门在实际工况中的工作情况,完成对低粒子真空阀门脱落颗粒粒径的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本课题的低粒子真空阀门制造工艺,分析阀门脱落颗粒来源,为下一步颗粒检测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2)分析目前的颗粒检测技术,针对本次颗粒检测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指标等,对颗粒检测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出适合本课题的颗粒检测方案。(3)基于本文选择的光散射颗粒粒度检测方案,进行分析验证平台总体方案设计。其中包括真空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上位机监控系统方案设计。(4)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硬件电路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对以PLC为控制核心的测控系统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并对分子泵、干泵、真空度传感器和粒子计数器等关键性器件选型,最终基于各个外围硬件设备的电气连接特性,进行控制电路连接和数据通信。同时对PLC进行程序编写,完成相关设备的控制和数据采集。通过LabVIEW上位机实现对测试台的控制和状态监控。(5)完成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实际搭建工作,并对测控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进行调试,通过对电路元器件接线、调试以及对软件的优化,最终完成一套可以交付使用的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

张志亮[5](2020)在《高岭石径厚比测算方法及其在层流环境受力仿真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高岭土矿物材料以资源类型广、储量丰富、质地优良闻名于世。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重要应用。比如,在橡胶、塑料等领域主要用于增量型填料,可降低橡塑制品的生产成本。随着国际上纳米粘土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制备一种用于橡胶和塑料中的功能性粘土材料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然而,目前人们对于纳米粘土的研究主要基于蒙脱石粘土,而基于高岭石粘土的研究则比较少,仍处于探索阶段。粘土矿物用于橡塑制品的功能性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赋予复合材料增强性能;二个是赋予复合材料阻隔性能。这就要求粘土填料具有如下特征:(1)片状结构,从而可以阻止气体或液体的穿越逸散;(2)粒径小,粒径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1μm,从而能够赋予制品良好的机械强度;(3)径厚比大,最好在100以上;(4)分散性良好。高岭土因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需要有效地剥片并对其粒度和形状参数进行测算。高岭石径厚比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但目前国际上尚未有一个统一和有效的测算仪器和方法。本文以我国不同产地、多种类型高岭石及其它片层状矿物(如云母、滑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矿物学、岩石学、统计学、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采用目前国内常用的多种粒径观察及测算方法,如显微镜法、扫描电镜法、激光法粒径分析、沉降法粒径分析、电阻法粒径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利用不同测算方法测算高岭石粒径及径厚比的可能性,研究分析测算结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各测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归纳并发现各测算方法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最终通过光学法、电镜法、电阻法三种方法之间的原理相关性、互补性及相互转化规律,发明了简便高效的高岭石径厚比测算方法,并通过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的CFD模块对测试环境及颗粒液相受力模型进行动态还原和可行性论证,最终发明了一种高岭石的径厚比测试-计算方法。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对比研究和讨论了图像法、光学法、电镜法、电阻法测试方法间的不同测试原理和互补性,归纳和总结了测算高岭石粒径的有效手段。(1)粒度较大且分布相对集中的片层颗粒,如高岭石颗粒、滑石、云母等,用图像法、扫描电镜法等结合图像处理软件测算颗粒粒径,较容易获得片层颗粒的直径,且过程简单,结果准确。这两种方法虽然差别不大,但在矿物颗粒的取样方式上仍略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样品的分散度不同,从而造成统计测量过程中厚比测算公式:(?)(式中,W为高岭石样品实测脉冲宽度(单位μs)、L为高岭石样品实测脉冲高度(单位μm);其中n(单位μm)、Wm(单位μm)、Wn(单位μs)查表可得。)3.不同测算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粒径测算各有侧重,本文对比分析各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及测算结果的互补关系,研究了激光-沉降联用法以及激光-库尔特联用法,复合测算高岭石径厚比。具体结论有:(1)用激光法测片层颗粒的直径,因为激光粒度的概念反映地是散射效果相同的颗粒直径,对于片状颗粒来讲,其值与片的直径有很大关系。用电阻法推算片层颗粒厚度,电阻法测得的实验结果是与所测样品同体积的球体的直径来表达的,根据不同测算方法,颗粒体积不变的原理推算径厚比测算公式为:(?)(其中,d为库尔特法测得片状颗粒的厚度,L为激光法测得片状颗粒的直径。)(2)单独使用库尔特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和联用库尔特法与激光法之间的区别在于,颗粒粒径较大的高岭石矿物,用库尔特法测算的结果更接近SEM图像统计结果;颗粒较小的样品,激光-库尔特法测算更接近真实值。4.本文利用Comsol Multiphisics仿真模拟软件流体模块(CFD),分析和模拟了高岭石片状颗粒在层流环境下的运动状态,研究和探讨了用库尔特原理测算高岭石径厚比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归纳和总结了用comsol软件分析模拟粘土矿物的相关方法。具体结论有:(1)将CFD应用于非金属矿物液相运动环境模型中,通过流体力学计算来探讨片状颗粒的液相受力问题是一种较新的思路。CFD的分析能够揭示更加深入的物理现象,如果能给定问题的参量,CFD能够快速的给出想要的结果,同时,模拟是一种经济的分析手段,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据分析统计,片状高岭石颗粒在液体测试环境中运动,更趋向于水平或近水平方向运动,垂向或近垂向运动方式通过测试环境的片状颗粒不足10%,这与库尔特原理所推测的“片状颗粒多数以水平或近水平状态状态通过液相测试区域”非常吻合。(3)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模拟软件的CFD模块,准确地模拟和预测了片状高岭石在层流环境的动力场情况,建立了高岭石液相运动轨迹模型,对高岭石在层流环境下的瞬态进行受力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电阻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的可行性,动态展示了高岭石在液态环境的运动轨迹。由于国际上对高岭石径厚比的测算在技术水平和方法领域仍属于较为前沿的位置,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测试标准及方法。本文证实了图像法测试高岭石径厚比的可行性,并基于此提出了电阻法以及激光-电阻联用法这两种径厚比测试方法,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模拟软件的CFD模块建立液相受力模型,验证了此方法的准确性。下面是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采用激光-沉降法测片层颗粒的直径和径厚比时,因为Sedigraph沉降仪器价格昂贵且科研用较少,沉降试验数据较少,无法充分与其他粒径测算方法对比研究,导致对于激光-沉降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这一部分讨论不够充分,后续工作可在此方向做更多尝试。目前国际上尚无专用仪器来测算高岭石径厚比,因此专业公司可以本论文为理论依据,生产能够进行矿物颗粒径厚比测算的专用仪器。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在软件中编算高岭石径厚比测算的相关计算公式,自动提取径厚比测算的基本数据并生成相关径厚比分析报告。这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然而,专业仪器的制作与校准是此研究最大的难点。因此,需要很大的样品量来作为实验的校准用品,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准确性。

余健[6](2020)在《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低粒子真空插板阀是一类特殊的真空阀门设备,由于其运动时产生的颗粒污染极少,广泛应用于对洁净度要求极高的半导体产业线中。然而,目前此类特殊装备的研究、生产、检测等基本由国外相关厂家和研究机构垄断,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掌握关键的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对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极为重要。低粒子真空插板阀运动后脱落颗粒的粒度检测正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研究了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设备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工作内容有:(1)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的相关研究情况,深入学习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的密封机理,分析粒子掉落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因素。同时,调研颗粒物粒度检测的相关原理,分析可用于低粒子真空阀粒度检测的检测方法。(2)结合国外对低粒子阀门粒度检测的相关研究资料,确定几种可用于低粒子真空阀运动后脱落的颗粒物检测的方案。考虑各方案的检测原理、检测精度、检测所需的外围设备、经济性和可行性等因素,分析适用于本项目的粒度检测可行性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和论证。(3)真空系统关键参数进行理论推导计算,分析真空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满足低离子真空插板阀在高真空环境下的运动要求。同时,对涡轮分子泵、涡旋干泵、激光粒子计数器等关键设备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4)依照设计的粒度检测详细方案进行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结构设计,具体包括工作台、真空系统、真空腔测试系统、吹扫系统、压缩空气驱动系统、电气系统的详细结构设计与相关部件选型及安装等。(5)关键结构部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及气体流动仿真分析,其中,对工作台框架进行承重仿真分析及模态仿真,分析其结构可靠性;对保压真空室和两类低粒子阀夹板法兰装置进行壳体静压仿真分析及气体吹扫仿真,分析其结构设计合理性及优化设计。最终实现所设计的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完成现场安装及调试。

宋国庆[7](2020)在《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与分析》文中认为破碎矿石的粒度信息一直是矿物加工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数据指标,是评价破碎效果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尤其对选矿生产中选矿设备的工艺参数优化调整和实现选矿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选矿矿石粒度的检测分析,能够及时地了解当前破碎机的工作状态,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来及时地调节破碎机排矿口的大小,提高破碎机选矿的工作效率和破碎精度。在当前传统的选矿生产中,对于矿石粒度的检测主要通过人工筛分和沉降法检测等方法来实现,这些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反馈矿石粒度的分布信息滞后,人为干扰影响大,导致检测的粒度的精确度比较低,效率不高。针对以上原因,本文研究了将机器视觉应用在粒度检测中的方法——基于图像处理的在线矿石粒度检测与分析,该方法运用工业相机对选矿车间传送带上的矿石颗粒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实时获取当前矿石的粒度分布信息,然后及时反馈给破碎机,来优化控制排矿口等参数的大小,消除了人工检测的误差,提高了选矿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能耗。通过对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破碎车间实际生产情况和现场环境的实地考察,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现场。首先应用工业相机采集矿石图像,通过双边滤波算法消除图像噪声并应用二值图像进行距离变换与重构以进行种子提取,为分水岭分割做准备,使其减少过分割的现象。其次利用形态学梯度重构的分水岭分割算法与Canny边缘检测算法(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相结合,将Canny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分割边缘线与改进分水岭算法的分割线合并,实现矿石颗粒有效分割。然后利用击中与击不中变换方法统计矿石图像中不同粒度等级的矿石颗粒数量,实现了矿石颗粒的标定及矿石粒度的统计,得到输送带上破碎矿石粒度表层分布信息。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权值修正量的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矿石粒度深度分布状态,为进一步提升矿石粒度检测精度提供了保证,通过上述预处理分析以及现场人工筛分对比,预测精度满足实际现场需求,有效地提升了破碎能力,达到了多磨精磨的生产目的。

刘鲍鲍[8](2020)在《基于图像的颗粒粒度在线测量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颗粒图像处理分析是目前图像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在工业造粒的过程中,实时的颗粒粒度信息是其生产控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参考要素,将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应用到造粒生产过程,可以实时监控并获得颗粒平均粒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状等关键信息,可以有效提升产品颗粒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后序产品生产工艺自动化提供关键的核心技术。本文基于颗粒图像设计了颗粒粒度测量算法及一套在线测量软件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粒度测量系统设计。首先介绍了测量系统硬件的组成及选型,包括相机选型,远心镜头选型和辅助光源系统设计等,为了满足真实环境下的测量需求,对相机镜头做了密封等处理。再介绍了系统软件设计,本文基于通过Qt软件设计了一套颗粒粒度在线测量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算法处理和粒度分析等步骤,通过设计的软件界面可以实现操作员与系统的交互。颗粒图像预处理。针对图像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噪声,本文比较了两种常见的去噪算法,最后采用中值滤波算法进行去噪,然后对比了多种图像二值化算法,再根据颗粒图像的二值化结果,选用了对光照亮度不均匀情况下二值化效果更好的局部自适应阈值化技术,同时为了避免二值化图像中孤立小区域、颗粒内部孔洞对后续颗粒测量和分割造成影响,本文利用形态学滤波去除孤立小区域以及孔洞填充技术填充孔洞。颗粒图像分割与轮廓重建。针对二值化后粘连在一起的颗粒,本文通过距离图像结合h-minima变换得到种子点,然后对颗粒距离图像进行种子点和背景标记,最后对标记后的距离图像利用分水岭进行分割。由于粘连颗粒分割后会产生部分缺失,本文根据颗粒形状为类椭圆形的先验知识,通过椭圆拟合技术对残缺的颗粒进行轮廓重构,使其还原为实际轮廓,然后通过拟合误差及K-means聚类算法将图像中无效颗粒筛选掉,这两步能够保证颗粒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度。颗粒粒度在线测量及结果分析。确定颗粒的粒形和粒径特征的测量算法,利用形状指数来对粒形进行定义、等投影面积圆直径作为颗粒粒径,分别使用直方图和折线图展现颗粒粒度分布和粒形分布特征。并完成了测量系统参数的标定,使颗粒粒径大小能够从像素表示转换到真实尺寸。最后,针对颗粒粒度测量进行了三组实验,并分析了测量实验结果及误差。

李伟宏[9](2019)在《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超细粉末涂料是粉末涂料领域前沿发展方向之一,具有流平性好、涂层表面平整度高等优点,能实现与液体涂料媲美的薄涂层,且有机挥发物排放几乎为零。作为典型的Geldart C类颗粒(中值粒径D50<25~40μm),超细粉末涂料也存在颗粒间作用力大导致的流动性差等问题,而较高的流动和流态化性能是粉末涂料实现喷涂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研究C类颗粒的流态化特性及机理等共性问题以提高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性能十分必要。有学者对B类和D类颗粒的粒度分布与流体动力学进行分析,但关于C类颗粒的粒度分布尤其是跨度对其流态化性能的研究甚少。据此,本文以超细粉末涂料(D50<25μm)为研究对象,考察高斯分布下颗粒中值粒径及跨度对其流态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超细粉末涂料的密相传输性能;基于跨度对C类颗粒流动性影响机理研究了超细粉体颗粒制备中的粒度控制途径。首先,研究了跨度梯度对分别具有单一中值粒径的C类和A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影响机理。通过休止角和崩塌角等测试手段表征跨度与颗粒流动性的对应关系。在气固流化床中研究了跨度对C类和A类颗粒床层压降波动等流态化特性的影响。随跨度增大,C类和A类颗粒的流动和流态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A类颗粒,跨度对C类颗粒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同时表明,相较跨度,中值粒径仍是影响颗粒流动性和流态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研究了流化助剂对不同跨度的C类和A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调控机制。随跨度增大,C类颗粒的比表面积因细颗粒含量的增加显着提高,导致在相同流化助剂添加量下流态化特性的差异。通过阈值分割得出C2.6A0表面的流化助剂覆盖率为19%±5%;当助剂添加量为0.8wt.%时,C2.6A0.8已饱和而C3.5A0.8尚未达到其饱和临界点。再次,研究了C类和A类颗粒在粉管中的密相传输性能,考察了系统绝压和流化气速对传输固气比的影响。在流化助剂作用下,C类颗粒的传输性能大幅提高,传输固气比与A类颗粒相近。最后,在理解跨度对C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超细粉体颗粒制备过程中的粒度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优化空气分级磨(ACM)的击柱构型,有效改善粉碎设备中常见的“过粉碎”(over-grinding)问题,使产品(D50=21μm)的D10增大34%,跨度降低7%。涂层外观性能测试表明跨度较小的超细粉末涂料涂层的光泽度和平整度较跨度较大的有明显提升。

周亚男[10](2019)在《L-肌肽结晶过程及晶体形态调控研究》文中指出L-肌肽作为生物活性多肽,在医药、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L-肌肽存在产品长径比过大、呈针状、晶体粒度过小且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其在过滤、洗涤、干燥和储存等后续处理过程存在诸多困难。同时其堆密度、流动性和可压缩性等参数也不易调控,难以满足制剂过程的要求。因此,本文对L-肌肽结晶过程及其晶体形态调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溶液热力学性质是结晶过程及晶体形态调控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使用静态法测定了L-肌肽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或丙酮)-二元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采用简化Apelblat方程、CNIBS/R-K方程和Jouyban–Acree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拟合与分析,建立了溶解度模型;计算了包括溶解吉布斯自由能变、溶解焓变、溶解熵变在内的溶解热力学性质。以L-肌肽结晶过程热力学数据为基础,采用在线浊度仪研究了溶析剂种类、实验温度对L-肌肽溶析结晶过程介稳区和诱导期的影响;基于经典成核理论,分析了诱导期与过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多核理论估算了固液界面张力,确定了晶体成核机理;利用不同晶体生长理论分析了诱导期随过饱和度的变化趋势,确定了晶体生长机理。根据L-肌肽结晶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采用溶液结晶法对L-肌肽多晶型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成功开发了L-肌肽的新晶型;通过X射线衍射法、热分析法、显微镜法和波谱分析法对新晶型与原晶型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形貌进行了分析与鉴别;比较了L-肌肽多晶型的粉体学性质(晶习、粒度和粒度分布、堆密度、流动性、吸湿性)和溶解特性(溶解度和溶出度),发现新晶型相比原有晶型更有优势。然后,采用在线Raman光谱仪对L-肌肽单变多晶型体系晶型II向晶型I的溶剂介导转晶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溶剂种类对转晶过程的影响;结合离线取样法确定了溶剂介导转晶过程中的速率控制步骤;并利用溶解-沉淀数学模型对转晶过程中溶解、成核和生长动力学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反溶析结晶法,在不使用架桥剂的条件下首次制备出了L-肌肽的球形聚集体;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系统地优化,最终获得了单分散的L-肌肽球形晶体,成功改善了L-肌肽晶型I的粉体性质;使用在线粒子成像测量仪监测L-肌肽球形晶体的自组装过程,并提出了其球形结晶机理。综上,本文以改善晶体形态、提高粉体学性质为目标,对L-肌肽结晶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确定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数据,并围绕晶型筛选及评价、多晶型转晶过程及球形结晶工艺的开发等方面开展L-肌肽晶体形态调控研究。通过制备呈短棒状的新晶型和原晶型的球形晶体,成功改善了L-肌肽的流动性和堆密度。

二、数字显示显微镜法粒度分布的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显示显微镜法粒度分布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检测机理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颗粒检测技术
        1.2.2 低粒子真空阀门颗粒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检测方案原理
    2.1 粒度检测方案的选择
    2.2 基于光学粒子计数器的检测方案
        2.2.1 光散射法理论
        2.2.2 激光粒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2.2.3 基于光学粒子计数器的检测方案优缺点
    2.3 平台检测方案的详细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设计
    3.1 主体结构
        3.1.1 工作台
        3.1.2 真空系统
        3.1.3 吹扫系统
        3.1.4 真空腔测试系统
    3.2 电气控制系统
        3.2.1 PLC电路及I/O分配
        3.2.2 涡旋干泵及分子泵的控制电路
        3.2.3 真空度数据采集电路
        3.2.4 流量计电路
        3.2.5 其他电气设备线路
    3.3 上位机系统
    3.4 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整体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过程与检测结果指标
    4.1 手动检测与自动检测
        4.1.1 手动检测
        4.1.2 自动检测
    4.2 检测结果
    4.3 检测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检测的因素分析
    5.1 保压装置对检测的影响
    5.2 换装不同型号的阀门对检测的影响
    5.3 环境对检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硅酸钠研究进展
        1.2.2 灌浆材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层状硅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1.5.2 层状硅酸钠性能与晶体结构研究
        1.5.3 灌浆材料基本性能研究
        1.5.4 灌浆材料水化物特征研究
        1.5.5 灌浆材料孔隙特征研究
        1.5.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稻壳灰硅源制备层状硅酸钠的研究
    2.1 稻壳灰分析
    2.2 合成温度的制定
    2.3 合成温度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4 合成时间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状硅酸钠特征研究
    3.1 层状硅酸钠离子交换能力研究
    3.2 层状硅酸钠晶体结构特征研究
    3.3 层状硅酸钠的形貌特征研究
    3.4 层状硅酸钠基团特征研究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拉曼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物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水泥原料分析
        4.1.2 浆体原料配比
    4.2 浆体物性测试分析
        4.2.1 物性测试与分析
        4.2.2 流动度测定与分析
        4.2.3 水化热特征研究
        4.2.4 浆体强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5.1 实验样品制备
    5.2 浆体的XRD测试研究
        5.2.1 水化初期浆体的XRD研究
        5.2.2 不同水化时期浆体的XRD研究
        5.2.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5.3 浆体的热分析研究
        5.3.1 浆体的TG-DTA研究
        5.3.2 浆体的DTG研究
    5.4 浆体的IR研究
    5.5 浆体的SEM研究
        5.5.1 C-S-H的 SEM研究
        5.5.2 钙矾石的SEM研究
        5.5.3 Ca(OH)2的SEM研究
    5.6 浆体孔隙研究
        5.6.1 孔隙的显微法研究
        5.6.1.1 浆体孔隙的光学显微镜研究
        5.6.1.2 浆体孔隙的扫描电镜研究
        5.6.2 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研究
        5.6.3 氮吸附法(BET)研究
        5.6.3.1 浆体孔结构表征
        5.6.3.2 孔径分布特征
    5.7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6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性能研究
    6.1 实验
        6.1.1 硅灰分析
        6.1.2 实验原料配比
    6.2 浆体物性分析
        6.2.1 凝结时间和泌水率分析
        6.2.2 流动度分析
        6.2.3 浆体水化热特征研究
        6.2.4 强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7.1 浆体的XRD研究
        7.1.1 水化早期浆体的XRD研究
        7.1.2 不同水化龄期浆体的XRD研究
        7.1.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7.2 浆体热分析研究
        7.2.1 浆体的TG-DTA研究
        7.2.2 浆体的DTG研究
    7.3 浆体的SEM研究
        7.3.1 C-S-H的 SEM研究
        7.3.2 钙矾石的SEM研究
        7.3.3 氢氧化钙的SEM研究
    7.4 浆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7.5 浆体孔隙研究
        7.5.1 显微镜法研究
        7.5.1.1 光学显微镜法研究
        7.5.1.2 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
        7.5.2 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
        7.5.3 氮气吸附法研究
        7.5.3.1 孔结构研究
        7.5.3.2 孔隙分布研究
    7.6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8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在锚固体上的应用研究
    8.1 工程地质情况
        8.1.1 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8.1.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8.2 实验室配置
        8.2.1 浆料制备
        8.2.2 浆体强度检测
    8.3 现场施工效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颗粒图像识别研究及在高炉渣粒径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炉渣粒图像识别方法研究
    2.1 高炉渣颗粒图像去噪方法研究
        2.1.1 自适应中值滤波
        2.1.2 融合的小波阈值滤波算法
        2.1.3 去噪效果分析
    2.2 高炉渣颗粒图像二值化
        2.2.1 积分图像二值化方法
        2.2.2 形态学处理算法
    2.3 高炉渣颗粒图像分割
        2.3.1 分水岭分割算法
        2.3.2 改进的分水岭分割算法
    2.4 特征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炉渣粒径检测系统研制
    3.1 系统方案
    3.2 系统硬件
        3.2.1 光学系统配置选型
        3.2.2 取渣系统研制
    3.3 系统软件
        3.3.1 软件设计
        3.3.2 软件系统配置与操作
        3.3.3 系统电路
        3.3.4 系统功能特点
        3.3.5 系统测量标定
    3.4 系统运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颗粒检测分析
    4.1 颗粒线下检测实验
    4.2 高温炉渣颗粒在线检测
    4.3 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颗粒检测方法概述
        1.2.2 测控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理论基础
    2.1 低粒子真空阀门脱落颗粒来源
    2.2 粒度检测理论
        2.2.1 粒径等效原理
        2.2.2 粒度检测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2.3 真空装置自动控制理论
    2.4 LabVIEW与 PLC的通信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技术方案
    3.1 粒度检测方案的最终确定
    3.2 真空系统设计
    3.3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3.4 上位机系统设计
    3.5 PLC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元器件选型
        4.2.1 PLC选型
        4.2.2 真空系统硬件选型
        4.2.4 其他设备选型
    4.3 电气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4.3.1 设备控制PLC电路设计及I/O分配
        4.3.2 真空度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4.3.3 涡旋干泵的控制电路
        4.3.4 其他电气设备接线
    4.4 电气控制系统电路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5.1.1 PLC程序控制编程平台
        5.1.2 上位机监控编程平台
    5.2 控制系统程序框架设计
    5.3 PLC程序设计
        5.3.1 手动按钮控制程序
        5.3.2 自动控制程序
        5.3.3 数据采集程序
        5.3.4 其他控制程序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5.5 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系验证平台的搭建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岭石径厚比测算方法及其在层流环境受力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岭石及其径厚比研究现状
        1.2.2 仿真模拟软件在流体力学领域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高岭土特征及性质
        1.3.2 高岭石粒径测算方法
        1.3.3 高岭石径厚比测算方法
        1.3.4 高岭石液相受力模型的仿真模拟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2 高岭土特征及性质
    2.1 高岭土矿区地质概况
        2.1.1 矿区地层
        2.1.2 构造和岩浆岩
        2.1.3 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
        2.1.4 矿区高岭土地质成因分析
    2.2 高岭土结构与性质
        2.2.1 高岭土样品的化学组成
        2.2.2 高岭土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2.2.3 高岭土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2.2.4 高岭土样品的热分析
    2.3 高岭石插层与剥片
        2.3.1 高岭石插层
        2.3.2 高岭石剥片
        2.3.3 插层剥片对高岭石特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高岭石粒径测算方法
    3.1 显微镜图像法
        3.1.1 工作原理
        3.1.2 显微镜图像法的发展
        3.1.3 显微镜法测算粒径
        3.1.4 实验数据
    3.2 沉降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2.1 工作原理
        3.2.2 沉降法的发展
        3.2.3 沉降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2.4 实验数据
    3.3 激光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3.1 工作原理
        3.3.2 激光法的发展
        3.3.3 激光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3.4 实验数据
    3.4 电阻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4.1 工作原理
        3.4.2 电阻法的发展
        3.4.3 电阻法测算高岭石粒径
        3.4.4 实验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单一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
    4.1 扫描电镜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
        4.1.1 实验仪器
        4.1.2 径厚比测算
        4.1.3 实验数据
    4.2 库尔特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
        4.2.1 公式推导
        4.2.2 径厚比测算
        4.2.3 实验数据
    4.3 本章小结
5 复合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
    5.1 激光-沉降法测算径厚比
        5.1.1 研究思路
        5.1.2 联用激光-沉降法测算高岭石径厚比
    5.2 激光-库尔特法联用测径厚比
        5.2.1 公式推导
        5.2.2 公式应用
    5.3 径厚比测算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高岭石液相受力模型的仿真模拟
    6.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模拟软件CFD模块
    6.2 高岭石层流环境仿真模拟
        6.2.1 模拟背景分析
        6.2.2 简单层流环境模型搭建及分析
        6.2.3 建立3D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颗粒粒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研究情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粒度检测方案优选与详细设计
    2.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颗粒物粒度检测分析方法
        2.1.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理论基础
        2.1.2 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粒度检测方案设计
    2.2 基于光学粒子计数器的颗粒物粒度检测分析方法
        2.2.1 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粒径的理论基础
        2.2.2 采用光学粒子计数器的粒度检测方案设计
    2.3 基于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的颗粒物粒度检测分析方法
        2.3.1 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工作原理
        2.3.2 采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的粒度检测方案设计
    2.4 三种检测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分析
    2.5 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详细检测方案的制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系统理论分析及关键部件选型
    3.1 真空基础理论概述
        3.1.1 真空概念及真空度
        3.1.2 理想气体基本定律
        3.1.3 管路内气体流动相关理论
    3.2 真空系统设计理论与关键参数计算
        3.2.1 真空室强度计算相关理论
        3.2.2 真空密封法兰及管道
        3.2.3 真空系统相关参数分析与设计
        3.2.4 本项目设计的真空系统相关参数理论推导
    3.3 关键器件选型
        3.3.1 涡轮分子泵
        3.3.2 涡旋干泵
        3.3.3 激光粒子计数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粒子阀粒度检测平台结构设计
    4.1 设计要求及结果展示
    4.2 主体结构机械设计
        4.2.1 工作台
        4.2.2 真空系统
        4.2.3 吹扫系统
        4.2.4 真空腔测试系统
    4.3 驱动及电气结构设计
        4.3.1 压缩空气驱动系统
        4.3.2 电气系统硬件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键结构件仿真与优化分析
    5.1 工作台框架的静力学及模态仿真分析
        5.1.1 工作台框架结构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5.1.2 工作台框架结构的模态仿真分析
    5.2 保压真空室的静力学及气体流动性仿真分析
        5.2.1 保压真空室受静压的力学仿真分析
        5.2.2 保压真空室中的的气体流动仿真分析
    5.3 低粒子阀夹板装置的静力学与气体流动性仿真分析与优化
        5.3.1 矩形阀夹板装置受静压的力学仿真分析
        5.3.2 矩形阀夹板装置的气体流动性分析
        5.3.3 圆形阀夹板装置受静压的力学仿真分析
        5.3.4 圆形阀夹板装置的气体流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实现
    6.1 粒度检测平台的整体实现
    6.2 各组成系统装配过程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常见的矿石粒度检测方法综述
    1.3 关于国内外矿石粒度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矿石粒度在线检测技术中矿石图像分割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破碎矿石图像的预处理
    2.1 图像数字化的基本理论基础
    2.2 CCD工业相机采集矿石颗粒的初始图像
    2.3 矿石初始图像进行亮度变换增强处理
    2.4 矿石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
    2.5 矿石图像进行滤波去噪处理
        2.5.1 矿石颗粒图像的均值滤波
        2.5.2 矿石颗粒图像的中值滤波
        2.5.3 矿石颗粒图像的双边滤波
        2.5.4 本文对于图像滤波方法的选择
    2.6 矿石颗粒图像进行积分图像处理
    2.7 矿石颗粒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2.7.1 最大类间方差法二值化
        2.7.2 利用积分图像法对矿石图像的快速自适应阈值化
    2.8 本章小结
3.破碎矿石颗粒的形态学优化处理和矿石图像的分割
    3.1 矿石颗粒图像的形态学基本理论方法
        3.1.1 形态学的基本运算——腐蚀和膨胀
        3.1.2 矿石图像形态学运算——开运算和闭运算
    3.2 对矿石颗粒图像进行形态学优化
    3.3 基于距离变换和边缘检测的改进分水岭算法对矿石粘连颗粒图像的分割
        3.3.1 基本分水岭分割算法
        3.3.2 二值矿石图像的距离变换处理与分水岭算法结合对图像分割
        3.3.3 Canny边缘检测算法的基本理论与改进
        3.3.4 Canny-Watershed对矿石图像进行分割
    3.4 本章小结
4.矿石颗粒的标定及矿石粒度的计算
    4.1 矿石颗粒的粒度参数的介绍
    4.2 矿石颗粒粒度的标定
    4.3 具体对于矿石颗粒的标定
    4.4 击中与击不中变换对于实际现场矿石检测的实验
    4.5 本章小结
5.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传送带整体矿石粒度分布情况
    5.1 BP神经网络
        5.1.1 神经元
        5.1.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5.1.3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概述
    5.2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矿石粒度分布的预测
        5.2.1 传统BP神经网络的缺点
        5.2.2 基于权值修正量的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5.2.3 改进的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集的建立
        5.2.4 建立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
        5.2.5 改进BP神经网络各项学习参数的初始化
    5.3 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矿石粒度分布的预测
    5.4 本章小结
6.系统设计及动态矿石粒度在线检测
    6.1 对粒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6.2 系统的软件实现
    6.3 实际现场矿石动态粒度分布测试
        6.3.1 设备现场安装调试
        6.3.2 现场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对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数据集
附录B 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数据集归一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图像的颗粒粒度在线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粒度测量技术的当前现状
        1.2.2 基于图像的颗粒分割研究现状
        1.2.3 基于图像的颗粒轮廓重建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粒度测量系统设计
    2.1 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2.1.1 相机成像原理及选型
        2.1.2 远心镜原理及选型
        2.1.3 照明系统设计
        2.1.4 其它硬件设备
    2.2 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2.2.1 软件设计流程
        2.2.2 软件交互界面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颗粒图像预处理算法设计
    3.1 实验颗粒图像采集
        3.1.1 工业相机图像采集控制
        3.1.2 实验颗粒图像
    3.2 灰度图像预处理算法设计
        3.2.1 灰度图像滤波
        3.2.2 灰度图像二值化
    3.3 二值化图像预处理算法设计
        3.3.1 基于形态学滤波器设计
        3.3.2 孔洞消除算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颗粒粒度测量算法设计
    4.1 基于h-minima的分水岭分割算法设计
        4.1.1 分水岭算法思想
        4.1.2 距离变换
        4.1.3 基于h-minima变换提取种子点
    4.2 颗粒轮廓重建算法设计
        4.2.1 颗粒轮廓提取
        4.2.2 轮廓中虚假边缘剔除算法设计
        4.2.3 基于椭圆拟合的轮廓重建算法设计
    4.3 无效颗粒筛选算法设计
        4.3.1 基于椭圆拟合误差筛选算法设计
        4.3.2 基于K-means聚类筛选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粒度在线测量及结果分析
    5.1 颗粒特征参数测量算法设计
        5.1.1 粒形特征测量算法
        5.1.2 粒度特征测量算法
        5.1.3 平均粒度特征计算方法
        5.1.4 平均粒形特征计算方法
        5.1.5 粒度分布特征统计方法
        5.1.6 粒形分布特征统计
    5.2 颗粒粒度测量系统标定
    5.3 颗粒特征参数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粒度在线测量软件使用方法
        5.3.2 标准颗粒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3.3 混合颗粒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3.4 液态环境下颗粒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粉末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超细粉末涂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粒度分布对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文献综述
        2.2.1 Geldart颗粒分类法
        2.2.2 颗粒间作用力
        2.2.3 Geldart“C”类颗粒流态化特性
        2.2.4 粒度分析方法和颗粒等效粒径
        2.2.5 流动性能表征
    2.3 实验原料及其制备方法
        2.3.1 实验原料
        2.3.2 制备方法
    2.4 实验装置及表征手段
        2.4.1 实验装置
        2.4.2 表征手段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粒度分布以及流动性能表征
        2.5.2 流态化特性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化助剂对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文献综述
        3.2.1 外力场作用下细颗粒流态化
        3.2.2 本征流态化
        3.2.3 其他辅助手段
    3.3 实验原料及制备方法
        3.3.1 实验原料
        3.3.2 流化助剂与原料混合方法及混合装置
    3.4 实验装置及表征手段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流化助剂和跨度对休止角、崩塌角的影响
        3.5.2 流态化性能表征
        3.5.3 流化助剂理论用量与覆盖率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粉末涂料密相传输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2.1 粉末涂料输送方式
        4.2.2 影响粉末涂料传输的主要因素
    4.3 实验原料、装置及方法
        4.3.1 实验原料
        4.3.2 实验装置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粉末涂料半静态和半动态流动性能表征
        4.4.2 传输系统绝对压力对固气比的影响
        4.4.3 流化气速对固气比的影响
        4.4.4 真空度和流化气速与传输管道压降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细粉末涂料粉体粒度调控及涂层外观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2.1 粉末涂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粉末涂料粒度分布对涂层外观性能的影响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5.3.2 表征方法与手段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空气分级磨中过粉碎产生的原因
        5.4.2 击柱的构型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5.4.3 击柱构型对产品粒度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
        5.4.4 击柱构型对磨机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5.4.5 粉碎效率的估算
        5.4.6 粒度分布对超细粉末涂料涂层外观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L-肌肽结晶过程及晶体形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工业结晶及其应用
    1.2 多晶型现象
        1.2.1 构象多晶型
        1.2.2 构型多晶型
        1.2.3 溶剂化合物
    1.3 球形结晶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L-肌肽结晶过程热力学研究
    2.1 文献综述
        2.1.1 固液平衡理论
        2.1.2 溶解热力学性质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混合溶剂中溶解度数据及拟合
        2.3.2 溶解热力学性质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肌肽晶体成核及生长机理研究
    3.1 文献综述
        3.1.1 介稳区
        3.1.2 诱导期
        3.1.3 成核理论
        3.1.4 生长理论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肌肽溶析结晶介稳区
        3.3.2 L-肌肽溶析结晶诱导期与晶体成核机理
        3.3.3 L-肌肽晶体生长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肌肽多晶型现象研究
    4.1 文献综述
        4.1.1 药物多晶型的制备方法
        4.1.2 药物多晶型的表征方法
        4.1.3 药物多晶型对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肌肽多晶型的分析与表征
        4.3.2 L-肌肽多晶型的粉体学性质研究
        4.3.3 L-肌肽多晶型的溶解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肌肽多晶型的转晶行为研究
    5.1 文献综述
        5.1.1 多晶型的转化方式及机理
        5.1.2 晶型转化研究方法
        5.1.3 转晶动力学模型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剂对L-肌肽溶剂介导转晶过程的影响
        5.3.2 L-肌肽溶剂介导转晶过程的分析
        5.3.3 L-肌肽溶剂介导转晶过程的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肌肽球形结晶工艺开发
    6.1 文献综述
        6.1.1 球形结晶的方法
        6.1.2 球形晶体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6.1.3 球形结晶机理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L-肌肽球形结晶工艺的开发和优化
        6.3.2 L-肌肽球形晶体的形成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L-肌肽在水+有机溶剂-二元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
    附录 B L-肌肽在水+有机溶剂-二元溶剂体系中的溶解热力学性质
    附录 C L-肌肽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介稳区和诱导期
    附录 D 单因素实验法优化L-肌肽球形结晶实验的操作条件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数字显示显微镜法粒度分布的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粒子高真空插板阀的检测机理研究与分析[D]. 袁帅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D]. 邓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颗粒图像识别研究及在高炉渣粒径检测中的应用[D]. 黄友亮. 青岛大学, 2020(01)
  • [4]低粒子真空阀门分析验证平台的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绘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高岭石径厚比测算方法及其在层流环境受力仿真模拟[D]. 张志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6]低粒子真空插板阀粒度检测平台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余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与分析[D]. 宋国庆.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图像的颗粒粒度在线测量系统设计[D]. 刘鲍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D]. 李伟宏. 天津大学, 2019(01)
  • [10]L-肌肽结晶过程及晶体形态调控研究[D]. 周亚男.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通过数显显微镜测量粒度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