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论文文献综述)
汪宏[1](2007)在《面向摄像整纬装置的以太网智能控制节点研究》文中指出整纬是印染企业和具有织物染整工序的染织企业主要的生产工序之一,同时也是保证生产合格的主要步骤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出口产品对纬斜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整纬仪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类型的织物,在面对特殊种类的织物时束手无策,无法适应企业处理多种品种的需要。国外厂家陆续有基于摄像整纬方式的设备面世,而国内厂家在这方面依旧是空白。本文面向摄像整纬装置中基于织物图像纹理的纬斜检测与控制问题,综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免疫模糊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多摄像头整纬的架构,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纬斜检测算法和免疫模糊PID整纬控制算法,为摄像整纬装置的研制提供支持。首先,对整纬仪工作原理,以及纬斜基本概念,纬斜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摄像整纬装置研发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摄像头整纬设备的基本架构,其中着重介绍了自动控制部分的工作原理。其次,从摄像整纬仪的检测部分入手,介绍了基于图像处理的纬斜检测方法。该算法以傅氏变换的自配准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基于统计的分析方法,并仿真验证其较传统光电检测手段有更好的精度和适应性。接着,在对整纬控制系统建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传统PID控制器品种适应性差,控制精度不佳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免疫模糊PID的控制整纬策略。并仿真验证了其优越性。免疫模糊PID控制算法在用于RSZW系列整纬仪的实际控制中,表现出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控制效果的比较,验证了免疫模糊PID控制器比传统PID有更好的品种适应性,可明显拓宽整纬设备的适应品种,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然后,综合以上设计,提出了面向摄像整纬仪的网络控制体系结构,对主要芯片进行了选型和介绍,并对网络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简单的设计。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璐[2](2017)在《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就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选用不同细度(56s-100s)与易护理处理方式(未处理、防缩处理、巴素兰处理和丝光处理)的澳毛纤维共13种,对其纤维形态进行观察,对拉伸性和吸湿性进行测试,分析了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纤维形态特征、拉伸性和吸湿性的影响及显着性;选用不同细度(66s-100s)与易护理处理方式(未处理、防缩处理、巴素兰处理和丝光处理)的48/2澳毛纱线共11种,设计并织造11块相同规格的纬平针织物,对针织物毡缩性、润湿性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了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细度的羊毛纤维,纤维支数越大,鳞片排列越紧密,拉伸性越小,吸湿性越大。对于不同细度的羊毛织物,毡缩性、润湿性和透气性随织物中纤维细度的减小而提高;起毛起球性、折皱性和刚柔性随织物中纤维细度的减小而降低;抗静电性随织物中纤维细度的减小变化不明显。对于不同易护理处理方式的羊毛纤维,三种易护理处理方式均使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发生改变。丝光羊毛纤维的拉伸性有所提高,巴素兰和防缩羊毛纤维的拉伸性有所降低;防缩羊毛纤维的吸湿性有所提高,丝光和巴素兰羊毛纤维吸湿性有所降低。对于不同易护理处理方式的羊毛织物,巴素兰处理羊毛织物毡缩性、润湿性和抗起毛起球性均有所提高,70s巴素兰处理羊毛织物与未处理羊毛织物相比,将面积收缩率由26.2%降到11.51%。防缩处理羊毛织物润湿性有所提高;丝光处理羊毛织物抗折皱性有所提高;易护理处理后羊毛织物透气性、刚柔性均有所下降。
董晓雯[3](2012)在《棉袜的溶胶凝胶防臭整理及防臭效果表征方法确立》文中认为棉袜因其天然性和穿着舒适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棉袜在穿着过程中长期处于闷热、缺氧及潮湿的条件,使得细菌迅速繁殖代谢汗液的长链脂肪酸并形成恶臭,故穿后的棉袜易发出令人不悦的臭味。而国际上长期以来对此臭气成分的具体组成并无统一公论,国内也无统一量化的防臭效果表征方法。鉴此,本文采用硅溶胶凝胶整理棉袜,使棉袜在穿着时可通过摩擦释放出负离子,在鞋内营造一个相对富氧环境,从而抑制细菌代谢产生恶臭。溶胶凝胶整理后使用自组装负离子测试装置对不同溶胶使用量、轧余率、焙烘温度及焙烘时间等工艺条件制得的棉袜负离子释放量进行测试,以筛选最佳整理工艺条件。得出最佳整理工艺为:水及硅烷偶联剂的摩尔比(n水:n KH-560)=20:1条件下合成溶胶后用蒸馏水按20 g/L的量稀释溶胶,控制棉袜轧余率为70%,于80℃预烘20 min,再经120℃焙烘3 min。由此最佳工艺整理出的棉袜负离子释放量大于1000个/cm3。细菌培养照片显示经本整理法整理的棉袜穿着后附着的细菌菌落明显比未经整理的同种棉袜少。本文在建立防臭效果表征方法方面,采用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Halimeter口气仪、氨检测管及醋酸/异吉草酸检测管测试脚臭气体组分。结果表明:未经整理1双55g棉袜的脚臭气体组分中可挥发性硫化物含量小于0.15 ppm,氨类气体含量为0.9ppm-10 ppm,醋酸/异吉草酸含量小于1 ppm。此外,设计了三种表征防臭效果的方法:检测管法、硝酸银变色检测法及负离子释放量检测法。结果表明:检测管法、硝酸银变色检测法都可在袜子穿后检测出防臭效果,但检测管法需根据检测气体组分不同更换检测管,硝酸银变色检测法仅适用于白色袜子;负离子释放量检测法可在袜子穿着前预测出其防臭效果,比传统的感官测试法表征更为客观,且不会给检测者带来感官上的不适;此法对本文所用棉袜溶胶凝胶整理法的防臭效果表征最为适用。
元轶[4](2008)在《针织内衣的压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弹性针织面料的应用,以及织造针织内衣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紧身、束身以及运动服装出现在市场上。而在穿着过程中,针织服装的压力舒适性已逐渐成为衡量针织物紧身服穿着舒适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将织造技术与服装压力舒适性相结合,开发以舒适为前提,同时具有束身、美体功能的内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来开发此类内衣,对于功能型内衣的研究与开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分析服装压力舒适性国内外研究状况,传统压力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并总结前人的研究,针对不同材料,不同编织方法织在同一台无缝针织机上织造的女士无缝针织束腰带设计了一组穿着性实验,并利用客观测试为主,主观评价为辅的方法来研究其压力舒适性。客观测试后,利用模糊数学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对于每一位测试者来说较为舒适的一款束腰带,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对于其他不同体形的女士来说较为舒适的束腰带的相关织物指标及织造参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针织服装压力舒适性的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相对舒适型无缝束腰带,为今后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丁许[5](2019)在《二维编织绳拉伸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高性能纤维编织绳索已经应用于卫星、飞艇、固体火箭、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空航天领域。古老的二维编织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效率高、可设计性好,为高性能纤维绳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课题紧密围绕高性能纤维编织绳索在较长时间张紧作用下的应力松弛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一方面,设计并编织了10种聚芳酯(Vectran)纤维和7种芳纶(Kevlar)纤维编织绳索,对编织绳索试样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对比分析了纱线加捻、试样长度、编织结构、编织角、打结、预加载、湿热处理对其拉伸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编织绳索应力松弛测试系统,监测了40天内Vectran纤维和Kevlar纤维编织绳的应力松弛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加捻对Vectran纤维拉断强力的提升率最高可达到14.69%,但是对应编织绳拉断强力的提升率只有3.75%。分析当加捻工艺窗为单纱10捻/10cm、股线5捻/10cm时,可能是由于在编织过程纱线交织使编织纱中的纤维进一步弯曲,导致纤维预应力增加,影响了编织绳强力的提升。当编织角为10°时,1×1,2X2混合、1×1和2X2三种编织虽构中,2×2结构的编织绳具有最高的拉伸断裂强力。对编织绳施加25%断裂强力的预加载处理后,改善了纤维沿长度方向取向不均匀性,可用于编织绳应力松弛测试时绳索组件的连接装载。1000小时的湿热处理(温度80℃,相对湿度85%)对Vectran纤维编织绳的拉伸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但Kevlar纤维编织绳拉伸断裂强力下降了2.66%。以上测试虽论可为聚芳酯和芳纶纤维编织绳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在40天内应力松弛测试发现,Kevlar纤维编织绳的松弛率约为Vectran纤维编织绳的2.13倍。Vectran纤维编织绳和Kevlar纤维编织绳在分别在试验开始2天和5天内发生了快速松弛,Kevlar纤维编织绳松弛速率为22.1(N/天)约为Vectran纤维编织绳松弛速率的1.21倍。但是在编织绳的松弛速率达到稳定之后,Kevlar纤维编织绳松驰速率为2.36(N/天)约为Vectran纤维编织绳松弛速率的2.21倍。两种纤维编织绳都具有更好的抗松弛性能。但是,在相近的工艺条件下,Vectran纤维编织绳比Kevlar纤维编织绳具有更好湿热稳定性和抗松弛性能。因此,在对应力松弛特性有严苛要求的工况下,优选聚芳酯纤维编织绳索。
H.Beckstein,王军[6](1991)在《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上)》文中研究指明 传感器是近年才被介绍到德国的,并不是说以前没有传感器,而是它们各自有传统的叫法。“传感器”这个词是和诸如先进的设计、信号预处理能力、有时甚至和将信号转换成均匀一致的接口格式的能力相联系的。传
H.Beckstein,王军,叶晓峰[7](1992)在《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文中研究表明 二、纱线和针织物线圈歪斜的检测校直纱线和针织物线圈横格的重要性无需说明。纱线的歪斜(当然是纬斜)将以歪斜百分比或织物幅宽上的歪斜宽度加以计测。检测织
王莹[8](2016)在《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热防护服目前广泛用于消防等具有热危害的场所,是保护在这些场所工作的作业员的重要装备。热防护服外层采用的阻燃织物大部分以高聚物纤维形态构成,在高温条件下受热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收缩。热收缩在造成织物变形的同时,通常会引起服装衣下空气层分布和大小的变化,衣下空气层厚度及体积的减小会使得热量更易传递至人体,从而导致皮肤烧伤的加剧。此外,在实际的火场作业中,消防人员通常会多次遭遇闪火危害,其所穿着的热防护服装也就存在多次热收缩的可能,此时的服装热防护性能是否能满足必要的防护要求,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多次闪火作用为前提,探究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变化规律,研究其对热防护性能的影响。选取了常用的5种防火服外层面料,对不同闪火次数下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进行量化表征与计算。基于Arc Scene软件,提取了高度、坡度、曲率和面体积4个方面共10个织物热收缩特征值,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完成了对织物热收缩的量化计算。在服装热收缩的量化表征中,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和Geomagic Qualify软件,提取了从一维到三维的5个服装热收缩特征值,并沿用主成分分析法完成了对服装热收缩的量化计算。利用量化计算得到的织物与服装热收缩综合得分值,分别从织物和服装两个层面研究不同热暴露条件对热收缩的影响规律,再结合对应热暴露条件下的热防护性能指标,分析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在织物层面,主要研究了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热收缩的变化规律,包括闪火次数和单次闪火时长对织物热收缩的影响,此外,对比分析了持续热暴露与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热收缩的差异性,最后,分析了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三种织物经历不同次数闪火作用后热收缩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且闪火次数、单次闪火时长对它们热收缩综合得分值的影响均不显着;多次闪火作用下PBI/Kevlar热收缩综合得分值低于持续热暴露时;织物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其原因应是由于本研究选择的三种织物多次闪火中热收缩不明显。在服装层面,从服装整体和局部的角度深入对比分析多次闪火作用下服装的热收缩变化规律,以及其与热防护性能的内在关联性,最后讨论了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以及其对热防护性能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不同次数闪火作用下热收缩综合得分值均为Nomex(250 g/m2)>Nomex(200 g/m2)>PBI/Kevlar,三种服装中PBI/Kevlar耐热收缩性能最优;经历不同次数闪火作用后服装热收缩综合得分值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即2次闪火>3次闪火>1次闪火;不同次数闪火作用下各服装局部热收缩趋势相近,闪火次数对三种服装的热收缩影响均不显着,也就是说服装整体热收缩形态主要受第1次闪火影响;热收缩性能在多次闪火中对服装热防护性能存在影响,易热收缩的Nomex(200 g/m2)和Nomex(250 g/m2),局部平均衣下空气层厚度变化率均与热流量均值显着正相关,且Nomex(250 g/m2)相关系数高于Nomex(200 g/m2),不易热收缩的PBI/Kevlar则没有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即对于易热收缩的服装,空气层的收缩会加剧局部烧伤,而对于不易热收缩的服装,烧伤分布几乎不受局部空气层厚度变化的影响;试样形态和实验装备的不同,使得织物实验中的空气层变化不同于服装实验中的,最终导致织物与服装实验中热收缩变化规律的差异,而且服装燃烧假人实验中可以同步实现热收缩实验和热防护性能测评,使其有利于探究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联性。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从织物及服装热收缩的定量表征出发,完成了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及服装热收缩变化规律的探索,并进一步探讨了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为热防护服装研发中的面料筛选与规格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罗彪[9](2014)在《服装防水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 ——测量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的防水性能是服装性能评价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对于户外运动以及专业防护服是决定产品是否合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国内常用的服装防水检测仪器中较多的是对纺织面料防水性能的检测,而对于服装整衣的防水性能检测的较少。同时现国内对服装的防水性能评价的标准较少且不完善,无法客观全面的进行评价。欧洲标准EN14360-2004提出了一种使用假人模型在模拟户外真实淋雨环境中测试服装防水性能的方法。标准中通过感知服装是否发生透水而判定服装是否合格,而对于具体发生透水量的多少以及发生透水的部位并未给出相应的阐述。因此,本课题在基于EN14360-2004标准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对服装防水性能测试平台进行了研究,对平台中的核心部分——测量和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重点提出了两个新算法:使用图像处理的方法来识别服装发生的透水、提取相应的透水湿润面积的算法以及对透水部位进行判定和精确分割的算法,并详细阐述了这些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相关结果:(1)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核心的测量和控制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为硬件平台的设计、图像预处理、提取润湿区域面积、透水部位识别等,论文重点在于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提取相关透水指标,为后续的防水性能判断提供技术数据。实验表明,论文提出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2)关于提取衣片表面润湿区域面积,针对服装衣片表面存在褶皱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基于三角形面积分割的面积测量校正算法。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该面积校正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因织物表面褶皱等原因造成的面积测量误差,将面积的测量误差从11%左右降低到7%左右。(3)在确定服装透水部位时,提出了一种透水区域定位和精确分割的算法。该法首先在标准服装衣片模板上进行部位划分,然后再将建立采集的图像与标准模板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服装透水部位的确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服装透水部位识别算法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出服装透水部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较为精确的各部位透水面积,为以后服装防水性能评定提供了更有力的数据参考。(4)使用C++实现相应的检测算法,并使用程序进行了多次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表明,该防水性能试验平台实现所设计的全部功能。该测试平台的成功研制,能够实现服装透水面积的精确提取以及服装透水部位的识别和各部位透水面积测量等预定检测功能,实验得到的数据经验证真实有效。本文提出并实现的服装防水检测实验平台基本能实现服装防水性能测试的自动检测,验证了利用图像处理方式进行服装防水性能测试的可行性,使用该测试系统得到输出结果具有客观有效性,对实际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今后防水性能自动检测系统的开发以及服装防水性能的自动化检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岳[10](2020)在《基于物联网砌块成型机环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使设备能够在不同的生产模式下快速切换,减少技术人员多地反复奔波节省人力成本,本文立足于砌块成型机环线,借鉴物理信息系统(CPS)构建理念,利用物联网构建用于砌块成型机环线的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本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设计要求与功能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智能控制层、物联网层和设备端。智能控制层接收来自物联网层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就行分析处理,配合其他录入信息完成对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监视,同时在适当的时间对物联网层发布命令并生成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的完整记录。物联网层通过传感器收集环境数据并上传至智能控制层,组建设备工作逻辑完成对设备的自治控制,同时生成工作日志并完成报警模块的设置。首先,分析智能控制层的结构和功能,完成智能控制程序的开发,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调试和优化,确立智能控制程序的工作流程及各类数据处理并加以完善。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计算设备主要工作参数,辅助参数设置和控制设置完成对应加工程序的编译,通过正向传播和反向误差修正完成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并将计算结果导入对应的参数文件。为减小环境内障碍和干扰对定位精度影响,本文在常规蓝牙定位方法三边测量的基础上,建立四点定位计算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与常规参编测量和最小二乘法两种定位方法做对比,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位精度。其次,分析物联网层结构和需求,选择适用的物联网组态软件,确定物联网成各结构和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分别完成数据拾取模块、信息通信模块、末端控制模块和报警模块的设计和组建。结合物联网层与智能控制层的信息通信需求,完成信息通信的结构设计并将之实现,同时组建用于离线状态的通信方式。最后,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与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对照实验,通过统计生产信息,分析智能控制系统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表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生产能力,在设备调整和故障排除效率方面相较于原有设备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还提供了数据回溯功能,用以分析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二、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摄像整纬装置的以太网智能控制节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整纬仪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整纬仪的产生与发展 |
1.2.2 国内外整纬仪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3 整纬控制算法的发展与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摄像整纬仪的构架设计 |
2.1 引言 |
2.2 纬斜的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
2.2.1 纬斜的概念 |
2.2.2 典型机织物的纬斜机理 |
2.2.3 纬斜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2.3 摄像整纬仪工作原理 |
2.3.1 整纬仪整机工作原理 |
2.3.2 自动控制部分工作原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的纬斜检测 |
3.1 引言 |
3.2 傅氏变换幅度谱的自配准性质 |
3.3 基于统计的织物纬斜计算方法 |
3.3.1 傅氏变换幅度谱的二值化 |
3.3.2 基于统计方法织物纬斜计算 |
3.3.3 算法流程 |
3.4 算法适应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免疫模糊控制器的整纬控制分析与设计 |
4.1 引言 |
4.2 整纬仪控制原理 |
4.2.1 织物的纬斜及其矫正 |
4.2.2 整纬控制系统的偏差 |
4.2.3 整纬控制系统的输出量 |
4.2.4 整纬控制精度评估方法 |
4.3 免疫模糊 PID整纬控制器的设计 |
4.3.1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
4.3.2 免疫控制的基本思想 |
4.3.3 免疫模糊 PID控制器的设计 |
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4.4.1 阶跃响应下系统适应性分析 |
4.4.2 不同形态的矫正效果分析 |
4.5 智能整纬控制的实际应用 |
4.5.1 RSZW整纬仪控制原理 |
4.5.2 RSZW整纬仪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5.3 实施效果 |
4.6 小结 |
第5章 整纬网络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5.1 引言 |
5.2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 |
5.3 面向以太网的整纬仪控制硬件系统设计 |
5.3.1 系统体系结构 |
5.3.2 主要组成部分 |
5.3.3 主要电路和接口设计 |
5.3.4 基于 DSP的嵌入式 TCP/IP协议 |
5.4 面向以太网的整纬仪控制软件系统设计 |
5.4.1 整纬仪的工作模式 |
5.4.2 主要命令帧以及数据帧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申请的专利及发表的论文 |
(2)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羊毛纤维及其制品概述 |
1.1.1 羊毛纤维结构与特性 |
1.1.2 羊毛制品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 羊毛纤维易护理处理概述 |
1.2.1 羊毛缩绒性及防缩机理 |
1.2.2 羊毛纤维易护理处理研究现状 |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羊毛纤维易护理处理方式及特性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羊毛纤维及织物性能试验 |
2.1 羊毛纤维形态与性能测试 |
2.1.1 试验毛条的选择 |
2.1.2 羊毛纤维形态观察与测试 |
2.1.2.1 纤维细度测试 |
2.1.2.2 纤维表面形态观察 |
2.1.3 羊毛纤维性能测试 |
2.1.3.1 纤维吸湿性测试 |
2.1.3.2 纤维拉伸性测试 |
2.2 羊毛织物设计与织造 |
2.2.1 织物纱线的选择 |
2.2.2 羊毛纱线结构与性能测试 |
2.2.2.1 纱线捻度试验 |
2.2.2.2 纱线拉伸性测试 |
2.2.3 织物设计及织造 |
2.2.4 织物后整理 |
2.3 羊毛织物结构规格与性能测试 |
2.3.1 羊毛针织物结构规格测试 |
2.3.1.1 织物密度测试 |
2.3.1.2 织物厚度测试 |
2.3.1.3 织物平方米重测试 |
2.3.2 织物毡缩性测试 |
2.3.3 织物润湿性测试 |
2.3.4 织物抗起毛起球测试 |
2.3.5 其它服用性能测试 |
2.3.5.1 织物折皱性测试 |
2.3.5.2 织物透气性测试 |
2.3.5.3 织物刚柔性测试 |
2.3.5.4 织物静电性测试 |
第3章 细度对羊毛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1 细度对羊毛纤维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1.1 不同细度羊毛纤维形态特征观察结果与分析 |
3.1.2 细度对羊毛纤维拉伸性及吸湿性影响的分析 |
3.1.3 细度对羊毛纤维拉伸性及吸湿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3.2 细度对羊毛织物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2.1 不同细度羊毛织物结构及规格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2 细度对羊毛织物毡缩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2.2.1 细度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影响的分析 |
3.2.2.2 细度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3.2.3 细度对羊毛织物润湿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2.3.1 细度对羊毛织物润湿性影响的分析 |
3.2.3.2 细度对羊毛织物润湿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3.2.4 细度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2.4.1 细度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影响的分析 |
3.2.4.2 细度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3.2.5 细度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3.2.5.1 细度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影响的分析 |
3.2.5.2 细度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第4章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1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纤维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1.1 不同易护理处理方式羊毛纤维形态特征观察结果与分析 |
4.1.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纤维拉伸性及吸湿性影响的分析 |
4.1.3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纤维拉伸性及吸湿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2.1 不同易护理处理羊毛织物结构及规格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毡缩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2.2.1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影响的分析 |
4.2.2.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2.3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润湿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2.3.1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润湿性影响的分析 |
4.2.3.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润湿性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2.4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2.4.1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影响的分析 |
4.2.4.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影响的显着性析 |
4.2.5 易护理处理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的影响及显着性分析 |
4.2.5.1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影响的分析 |
4.2.5.2 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织物其它服用性能影响的显着性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棉袜的溶胶凝胶防臭整理及防臭效果表征方法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溶胶凝胶技术及其负离子功能整理 |
1.1.1 溶胶凝胶技术 |
1.1.2 溶胶凝胶负离子整理 |
1.2 棉袜服用性能优缺点 |
1.3 棉袜穿着后臭味成因、组成及相关成分分析 |
1.3.1 脚臭成因 |
1.3.2 尚无定论的脚臭臭气组成 |
1.3.3 现阶段脚臭臭气成分的检测方法 |
1.4 防臭整理工艺现状及防臭评价体系 |
1.4.1 防臭整理工艺 |
1.4.2 现有防臭效果评价体系 |
1.5 溶胶凝胶对棉袜进行防臭整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1.6.1 设计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溶胶凝胶对棉袜的防臭整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胶凝胶制备及整理工艺优化 |
2.3.2 溶胶凝胶整理稳定性测试 |
2.3.3 溶胶凝胶整理耐洗性测试 |
2.3.4 溶胶凝胶整理后棉祙pH值测试 |
2.4 结论 |
第三章 溶胶凝胶整理棉袜防臭机理的细菌培养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肠杆菌的培养 |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
3.3.3 整理/未整理对比棉袜穿后细菌培养 |
3.4 结论 |
第四章 脚臭臭气组成分析及防臭效果表征方法确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臭气组成成分分析 |
4.3.2 防臭表征法 |
4.3.3 溶胶凝胶整理防臭效果表征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针织内衣的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针织物服装压力研究方法探讨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服装压力的含义 |
2.2 服装压力的产生 |
2.3 服装压力的影响 |
2.4 服装压力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编织技术 |
3.1 无缝全成型编织机 |
3.2 无缝服装产品特点及技术优点 |
3.3 圣东尼SM8-TOP2型机器基本介绍 |
3.4 无缝束腰带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力的客观测试 |
4.1 服装压力客观测试技术 |
4.2 客观试验设计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主观评价试验 |
5.1 服装压力舒适性的涵义 |
5.2 主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实验法 |
5.3 主观实验设计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二维编织绳拉伸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绳概述 |
1.2.1 绳材料 |
1.2.2 绳的构造方法 |
1.2.3 绳的结构参数 |
1.3 绳拉伸性能研究现状 |
1.4 绳蠕变、应力松弛性能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编织绳工艺设计 |
2.1 纤维原料 |
2.2 编织工艺 |
2.3 二维编织结构参数设计 |
2.3.1 几何结构 |
2.3.2 编织机参数 |
第三章 编织绳拉伸性能测试 |
3.1 拉伸性能测试方案 |
3.1.1 测试标准 |
3.1.2 实验条件 |
3.1.3 试验矩阵 |
3.2 拉伸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加捻对Vectran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2 加捻对Vectran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3 试样长度对Vectran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4 编织结构对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5 编织角对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6 预加载对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7 打结对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8 湿热老化对编织绳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编织绳应力松弛监测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 |
4.1 编织绳应力松弛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4.1.1 应力松弛测试系统硬件结构 |
4.1.2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1.3 试验测试工装设计 |
4.2 应力松弛测试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的进展 |
2.1 热防护性能测评 |
2.1.1 织物的热防护性能测评 |
2.1.2 服装的热防护服性能测评 |
2.1.3 皮肤烧伤度评估 |
2.2 热防护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外在因素 |
2.2.2 内在因素 |
2.3 织物与服装的热收缩研究 |
2.3.1 织物的热收缩研究 |
2.3.2 服装的热收缩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思路 |
3.2 织物研究方案 |
3.2.1 实验样本筛选 |
3.2.2 实验方法、设备及流程 |
3.2.3 织物热收缩特征值的设定与提取方法 |
3.3 服装研究方案 |
3.3.1 实验样本 |
3.3.2 实验方法、设备及流程 |
3.3.3 服装热收缩特征值的设定与提取方法 |
4 织物热收缩对热防护性能的影响规律 |
4.1 织物热收缩的量化计算 |
4.1.1 织物热收缩特征值提取结果 |
4.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织物热收缩的量化计算 |
4.2 不同热暴露下织物热收缩的对比分析 |
4.2.1 闪火次数的影响 |
4.2.2 单次闪火时长的影响 |
4.2.3 持续热暴露与多次闪火作用下的差异性 |
4.3 热收缩导致的热防护性能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服装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 |
5.1 服装热收缩的量化表征与计算 |
5.1.1 服装热收缩特征值提取结果 |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服装热收缩的量化计算 |
5.2 多次热暴露对服装热收缩的影响 |
5.2.1 服装整体热收缩变化规律 |
5.2.2 服装局部热收缩变化规律 |
5.3 热收缩与服装热防护性能的内在关联 |
5.3.1 服装整体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系 |
5.3.2 服装局部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的关联性 |
5.4 热收缩对织物及服装的影响差异性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织物热收缩特征值 |
附录2:服装烧伤分布图(每个实验重复三次) |
附录3:服装局部热流量变化图(每个实验重复三次) |
硕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服装防水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 ——测量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背景及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检测平台总体设计 |
2.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2.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透水湿润面积提取的研究 |
3.1 测试用内衣衣片图像采集及预处理 |
3.2 湿润区域识别 |
3.3 传统的面积提取方法 |
3.4 针对衣片褶皱的校正面积的新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装透水面积部位的识别与精确分割 |
4.1 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 服装部位划分 |
4.3 衣片透水部位的识别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验证实验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物联网砌块成型机环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能控制系统分析与构建 |
2.1 构建需求 |
2.1.1 构建基础表达 |
2.1.2 智能控制系统构建要求与原则 |
2.1.3 难点分析与解决方案 |
2.2 智能控制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
2.2.1 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
2.2.2 智能控制层结构 |
2.2.3 物联网层结构 |
2.2.4 设备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控制层结构分析 |
3.1 智能控制程序实现 |
3.1.1 智能控制程序开发环境 |
3.1.2 智能控制程序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3 智能控制程序工作流程 |
3.1.4 智能控制程序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智能控制层参数计算数学模型 |
3.2.1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流程 |
3.2.2 正向传播计算 |
3.2.3 反向误差修正 |
3.2.4 参数计算与调用 |
3.3 智能控制层蓝牙定位数学模型构建 |
3.3.1 常规蓝牙定位方法 |
3.3.2 四点定位计算模型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联网层结构分析 |
4.1 物联网层开发环境 |
4.1.1 组态软件 |
4.1.2 Niagara N4 结构组成 |
4.2 基于Niagara N4 的物联网层结构设计 |
4.2.1 数据拾取模块设计 |
4.2.2 信息通信模块设计 |
4.2.3 末端控制模块设计 |
4.2.4 报警模块设计 |
4.3 物联网层与智能控制层信息通信 |
4.3.1 信息通讯结构分析与设计 |
4.3.2 离线MQTT通信搭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
5.1 实验过程说明 |
5.2 实验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 Ⅱ智能控制系统功能模块界面说明 |
四、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摄像整纬装置的以太网智能控制节点研究[D]. 汪宏. 东华大学, 2007(06)
- [2]细度及易护理处理方式对羊毛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璐.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3]棉袜的溶胶凝胶防臭整理及防臭效果表征方法确立[D]. 董晓雯. 东华大学, 2012(07)
- [4]针织内衣的压力研究[D]. 元轶.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5]二维编织绳拉伸性能实验研究[D]. 丁许.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6]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上)[J]. H.Beckstein,王军. 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 1991(06)
- [7]纺织后整理加工中使用的传感器(下)[J]. H.Beckstein,王军,叶晓峰. 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 1992(01)
- [8]多次闪火作用下织物及服装的热收缩与热防护性能研究[D]. 王莹. 东华大学, 2016(05)
- [9]服装防水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 ——测量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罗彪. 东华大学, 2014(05)
- [10]基于物联网砌块成型机环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