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问题解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加强问题解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汤奎[1](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毅[3](2021)在《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稳步推进和立德树人理念的持续深化,强调高阶思维技能已成为新时代课程的集中趋势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数学高阶思维是立足于数学学科背景的高级认知活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如何科学评判数学高阶思维,达成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目标,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因而,本研究站位于数学学科背景,围绕着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发展路径这一核心问题,以初中生群体为对象,以能力视角剖析数学高阶思维的要素结构,并以数学学习策略为着手点研究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遵循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而构造合理的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蓝图。研究结论如下:(1)在结构要素研究方面:数学高阶思维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为数学批判性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2)在测量工具研究方面:《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的各项效度指标、信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是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学测量工具。(3)在现状差异研究方面:被试初中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及其子能力均在良好水平,且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民族、年级、数学成就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而在不同学校属性群体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在影响机制研究方面:在总体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总体具有极高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子能力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主要子能力均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效应,且以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批判性思维为中介变量,存在6条正向的显着影响路径;在群体变量的调节作用方面,民族差异、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整体均不具有调节作用,而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启示,本研究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绘制了三条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分别为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王敏[4](2021)在《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物理教学的热点,高阶思维能力则是思维培养的集中体现。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部分,物理作业承载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任。因此,如何在物理作业中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加以训练就成为广大学者和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延安城区高中生的物理作业现状,并对物理作业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当前高中物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二是针对培养学生决策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物理作业数量较少且停留在较低的思维层次上,三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高中物理作业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针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物理作业现状,本文从决策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能力及创造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物理作业优化策略,旨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丰富物理作业模式,期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冯泽慧[5](2021)在《HP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思维的培养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科学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HPS教育是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课程的新型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以及提升其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HPS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强调在生物学史的再现中发展科学思维,注重在问题哲学思辨中锻炼批判性思维,提倡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体会创造性思维。而在当下整体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因课时紧张、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等诸多因素,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基于HPS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非常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在调查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经验,开展了HP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希望能为一线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综述,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HPS教育和科学思维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对HPS教育和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并对HPS教育和科学思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其次,采用调查法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HPS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展开调查。教师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HPS教育和科学思维的相关理论,对HPS教育和科学思维的了解程度不够,将HPS教育应用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情况少。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科学思维总体处于良好水平,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需着重加强训练;学生对教材上生物科学史内容注意度不高。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物学新课标的要求、生物学科性质与高中生学习特征,构建了基于HPS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高中生物教学流程,包括情境激疑、头脑风暴、科学史再现、设计实验、呈现科学观念、对话思辨六个步骤;并深入分析挖掘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能进行基于HPS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资源及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最后选择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部分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HPS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加强对HPS教学的认知并将其应用于课堂之中。

杨雨桐[6](2021)在《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的创新。而逆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思维训练的载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帮助学生转换思路,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一时期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那对于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帮助高中数学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测试卷法进行研究。通过测试卷,调查了学生具体数学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在测试后结合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通过教师访谈,调查了教师对于逆向思维培养的看法、教学方式的选择、思维培养的困境等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在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思维定势严重、对问题思考度不足、概括反思能力较差以及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针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笔者提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在课堂中通过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的教学加强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高丽梅[7](2021)在《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物学论证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具备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其中科学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已经成为生物教育者关注的重点。论证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与科学家们的发现问题、提出主张,经质疑、辩驳,修改完善主张的过程,是培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以如何运用论证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济宁市为例调查了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现状,结合已有文献及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高中生物学中运用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科学思维与论证式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论证式教学、科学思维等相关概念。其次,采用调查法对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师应用论证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情况及学生科学思维水平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于科学思维的理论研究并不够深入,体现在对科学思维的内涵了解程度不足,对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法了解不够全面;教师虽然普遍认同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但是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却难以落实到行动;多数教师虽然都知道论证式教学,并了解其在促进学科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论证式教学各要素如说出证据、质疑辩驳等在课堂之中的运用体现不足,因此,教师了解论证式教学的程度及在教学中应用论证式教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调查还发现,高中生科学思维水平整体较好,但其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普遍处于中等或者中等以下的水平,处于优秀水平的学生较少,需要进一步培养。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第一、确定授课内容、准备论证资料第二、教师展示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讨问题第三、基于已有知识、资料,提出主张第四、寻找证据、建构理由,科学解释支持主张第五、开放式质疑和辩驳,修改/完善主张等5个基本环节;并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重视数据资料分析、以质疑与辩驳为突破点、巧妙贯穿TAP论证模型各要素等教学策略。为检验所提出的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设计了四个教学案例,将其应用于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高,科学思维能力的各个方面均有所提升,面对问题不仅能够积极独立的探究与思考,而且思维的逻辑性也大大提升,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刻的理解科学本质,说明笔者所提出的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是有效的。研究表明论证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加强对论证式教学的认知并将其应用于课堂之中。

马红娇[8](2021)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人才和全面发展性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人才。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而问题提出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泉,也是数学创新的基础,问题可以发现新的思路,数学问题可以把思考引向深处。但现有相关文献中针对初中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较为匮乏,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思辨论证阶段,而深入学校扎扎实实地了解、考察实际实施状况的研究被相对忽视。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如何打破原来的重问题解决轻问题提出的现象,促进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至关重要。教学中重视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把学生的质疑与提出问题的行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什么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应该怎样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以及怎样运用提出的“问题”来促进教学,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关于培养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现状和初中复习课的研究现状,对“问题”、“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概念做了界定。其次通过实验研究法对初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问题对于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问题提出的策略,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认同问题提出的价值,但在教学中仅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设疑,问题提出教学难以实施。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出影响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种:内在的信心和外在的学习氛围、问题提出方法、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教学观念、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下面几种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问题提出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探究需求、将问题提出能力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使用元认知监控策略以及拓展学生知识面。最后对是否采用问题提出教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将教学策略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进行实践,并记录学生的提问情况,与没有融入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效果,其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能提出更多数学问题,反思质疑情况增多,数学课堂更加活跃。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指导,结合实验研究,阐述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提供参考,并以这种方式沿用到其他课型的教学上,为后续的研究者研究数学学科方面的教学提供参考。

舒春阳[9](2021)在《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S市某高中高二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话题。落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育人价值的核心体现。数学育人的核心即是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是从学科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本研究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背景的分析,并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当前有关数学核心素养及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结合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通过测试和学生访谈,对S市某高中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量性和质性的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论对培养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对补集思想和找反例的运用上,有策略提示的正确率要显着高于无提示的正确率;公式的逆用与定理的逆用都分别与其他几种数学逆向思维策略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在对定理的逆用及找反例的运用能力上要显着优于女生。另外,研究还发现在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公式、定理的内涵本质掌握不透彻;缺乏运用数学逆向思维解题的意识;运用数学逆向思维策略解题的训练不足。针对发现的问题,从数学公式教学、数学定理教学和数学解题教学三个方面给出了如下建议:理解公式的本质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逆用;梯度式的变式训练,提升学生逆用公式的能力;掌握定理的命题结构关系,有效渗透数学逆向思维的运用;多角度进行数学定理的教学,加强数学逆向思维的训练;加强构造反例的应用,培养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意识;强化分析法的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

唐心懿[10](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障碍
    2.2 数学学习障碍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2.4 数学教学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阶思维培养是21 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1.1.2 高阶思维匮乏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1.3 学习策略选择是影响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高阶思维的研究
        2.1.1 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1.2 数学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1.3 数学高阶思维的测量
    2.2 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
        2.2.1 数学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2.2 数学学习策略的测量
    2.3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的关系研究
        2.3.1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
        2.3.2 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间的关系
    2.4 研究假设
        2.4.1 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假设
        2.4.2 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路径假设
    2.5 本章小结
3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问卷的编制
    3.1 问卷项目的编制
    3.2 样本选取与调查过程
    3.3 问卷的预研究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问卷的正式确定及结果分析
        3.4.1 结构效度分析
        3.4.2 校标效度分析
        3.4.3 信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现状
    4.1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总体分布
    4.2 初中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群体差异比较
        4.2.1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3 不同民族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4 不同学校属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5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6 不同数学成绩排名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工具
    5.2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2.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原理及分析步骤
        5.2.2 结构模型假设
    5.3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1 模型的参数估计
        5.3.2 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5.4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效应分析
        5.4.1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整体的影响效应
        5.4.2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的影响效应
    5.5 本章小结
6 学生群体特征变量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6.2 民族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3 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4 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讨论
        7.2.1 数学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建构
        7.2.2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现状概览
        7.2.3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机制解析
8 研究建议与启示
    8.1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
        8.1.1 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
        8.1.2 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
        8.1.3 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8.2 数学高阶思维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预测问卷
    附录2:《数学高阶思维与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改革物理作业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现状
        1.3.2 作业研究现状
        1.3.3 总结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作业与物理作业
        2.1.2 高阶思维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高阶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问题教学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作业中高阶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对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编制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信效度检测
        3.2.3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3 研究结果分析与归纳
        3.3.1 学生物理作业现状分析
        3.3.2 相关性检验
        3.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调查总结
第四章 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
    4.1 以培养决策能力为出发点
        4.1.1 关注生活情境,回归问题本质
        4.1.2 进行模型建构,培养整合能力
        4.1.3 进行题目变式,发展迁移能力
    4.2 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出发点
        4.2.1 通过观察赏析,拓展思维广度
        4.2.2 组织方案策划,小组合作完成
        4.2.3 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4.3 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4.3.1 进行解法辨析,明确本质意义
        4.3.2 积极进行辩论,延展批判思维
        4.3.3 制作错题笔记,进行自我调节
    4.4 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
        4.4.1 设计多解作业,进行思维构建
        4.4.2 进行头脑写作,培养发散思维
        4.4.3 布置研究课题,进行系统产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HP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以济宁地区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HPS理念的生物学教学流程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教学流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于HPS理念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流程的构建
第五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的HPS资源分析与案例设计
    第一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合进行HPS教育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 案例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设计与实践
    第三节 案例二《酶的作用与本质》的设计与实践
    第四节 案例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设计与实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思维
        (二)逆向思维
        (三)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SOLO分类评价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调查对象
    四、测试卷与访谈设计
        (一)学生测试卷的设计
        (二)教师访谈设计
    五、测试的实施与评价
    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二)测试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
    二、思维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灵活性
    三、教学评价单一
    四、学生概括反思能力不足
    五、学生对问题思考度不足
    六、思维转换障碍与信心不足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数学公式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定理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数学方法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物学论证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生物教学中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以济宁地区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设计和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流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已有论证式教学模式研究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学科特点
    第二节 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三节 基于论证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施策略研究
    第四节 适用于论证式教学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章 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案例1:《细胞膜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二节 案例2:《酶的作用与本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三节 案例3:《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四节 案例4:习题解析的案例设计与实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教师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致谢

(8)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问题提出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复习课的研究现状
        1.3.3 核心概念
        1.3.4 研究理论综述
2 初中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和目的
    2.2 初中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2.2 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
    2.3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因素
        2.3.1 学习信心和学习氛围
        2.3.2 表达能力和思考方法
        2.3.3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态度
        2.3.4 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
        2.3.5 教师的素养
3 复习课中重视培养问题提出能力的意义
    3.1 复习课
    3.2 复习课中重视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意义
        3.2.1 为问题提出提供理论基础
        3.2.2 养成反思、质疑习惯
        3.2.3 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复习课中促进“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研究
    4.1 重视教学过程,教给学生问题提出策略
    4.2 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主动性
    4.3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问
    4.4 纳入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激发动机
    4.5 元认知监控策略,养成反思习惯
    4.6 扩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5 复习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育实验研究
    5.1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5.2 教育实验研究教学案例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6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表
致谢

(9)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S市某高中高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二、研究的现状
        (一)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有关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思维与数学思维
        (二)数学逆向思维与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二、理论基础概述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数学逆向思维解题策略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被试的选择
        (二)测试卷的编制
        (三)预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四)测试的实施与评估标准的确定
    二、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的差异分析
        (四)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三、学生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四、调查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质性研究
    一、补集思想的运用情况分析
        (一)测试题目的内容分析
        (二)补集思想运用的典型错误解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补集思想运用的影响
    二、公式的逆用情况分析
        (一)测试题目的内容分析
        (二)逆用公式的典型错误解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逆用公式的影响
    三、定理的逆用情况分析
        (一)测试题目的内容分析
        (二)逆用定理的典型错误解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逆用定理的影响
    四、找反例的运用情况分析
        (一)测试题目的内容分析
        (二)找反例的典型错误解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找反例的影响
    五、执果索因的运用情况分析
        (一)测试题目的内容分析
        (二)执果索因的典型错误解析
        (三)数学逆向思维策略提示对执果索因运用的影响
    六、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公式、定理的内涵本质掌握不透彻
        (二)缺乏运用数学逆向思维解题的意识
        (三)运用数学逆向思维策略解题的训练不足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在数学公式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一)理解公式的本质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逆用
        (二)梯度式的变式训练,提升学生逆用公式的能力
    二、在数学定理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一)掌握定理的命题结构关系,有效渗透数学逆向思维的运用
        (二)多角度进行数学定理的教学,加强数学逆向思维的训练
    三、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一)加强构造反例的应用,培养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意识
        (二)强化分析法的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量性分析的结论
        (二)质性分析的结论
        (三)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二、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二年级数学逆向思维能力测试卷(无提示)
附录二:高二年级数学逆向思维能力测试卷(有提示)
附录三:访谈题纲(学生)
个人情况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10)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2.2 发散性思维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2.4 物理核心素养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对象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5.1 实验研究目的
    5.2 实验研究假设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5.4 教学案例分析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D]. 林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D]. 王敏. 延安大学, 2021(11)
  • [5]HP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D]. 冯泽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D]. 杨雨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物学论证式教学研究[D]. 高丽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马红娇.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9]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S市某高中高二学生为例[D]. 舒春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10]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加强问题解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