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半自动换档省油变速器

汽车半自动换档省油变速器

一、汽车半自动换档节油型变速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辉[1](2021)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换挡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产业进程不断加快,汽车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促使混合动力汽车应时而生,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可以提升燃油的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前景,是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今人们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模式划分和转矩分配等方面,对于换挡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而换挡策略是非常核心的技术,对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missin)来说非常重要,为AMT制定一个合理的换挡策略,对于整车动力或者经济性能方面极其关键。现在的混合动力汽车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两参数的换挡策略,混合动力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增加了可以提供驱动力的电机,因此传统的两参数换挡策略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根据本文所研究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围绕动力匹配、模式划分、转矩分配和制定换挡策略以及策略的验证等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论述了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史,对不同结构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以及AMT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为接下来动力系统的匹配和制定合理的换挡策略奠定了基础;(2)基于整车设计的动力性相关指标,通过理论计算和经验公式求解了整车动力系统的各个部件性能参数,对整车动力总成进行了匹配,以及计算了AMT各挡的速比;(3)根据匹配好的动力系统,结合研究车型的驱动特性以及部件状态参数,进行了工作模式的划分,进而结合驾驶员需求制动力矩确定了能量回收力矩和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并且对发动机和电机的转矩也进行了分配;(4)研究了换挡规律的理论知识,针对本文所研究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了传统两参数换挡规律的求解,在两参数换挡规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代表性的电机等效油门开度这个参数,进而通过解析法求解了三参数的换挡规律;(5)使用仿真软件AVLCruise搭建了整车的物理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整车控制策略模型和换挡控制策略模型,通过联合仿真的方法验证本文制定的三参数换挡策略相较于传统两参数换挡策略的优越性。

林慧明[2](2020)在《六速前驱液力自动变速器装配线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自动变速器发展已有八十多年,而国内自动变速器进入快速发展期还是近十年,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国内主要汽车厂均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自动变速器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研发方面成果显着,因国内研发人才数量和水平都不断提高,外部又有很多实力强劲的设计咨询公司协助,国内汽车品牌厂商都有自动变速器产品问世,种类涵盖传统液力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AT)、双离合变速器(Double Clutch automatic Transmission,DCT)、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从产业化来讲则差距明显,生产线规划及设计多依靠外来引进人才和设备供应商,最终产品合格率与世界一流厂商差距明显。本课题以一款六速前驱自动变速器生产线投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生产线对产品质量保障的方法,并通过相关质量工具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确认。本课题是从实际生产需求出发,对各类质量保障技术方法和质量工具的综合运用。(1)论述自动变速器发展历程及当前国内外产业化形态。从1939年自动变速器批量生产应用已达80多年,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晚,尤其自动变速器又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的一块短板。国内从2010年左右才开始有相对成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陆续投放市场。(2)分析产品的结构及原理。并根据质量成本模型,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等理论基础,规划质量投入和识别质量风险点,并输出相关工艺文件。(3)根据产品结构及工作原理,分别从装配线的规划、设计、生产、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分析各阶段主要质量管控点和方法。着重分析了几种常用的质量管控方法,技术上有视觉自动检测系统、测量顺序防错系统、光栅防漏装系统、工装防漏用系统、视觉辅助检查系统等方案,管理上使用统计过程控制、测量系统分析、过程能力指数等方法。(4)通过模拟整车实际工作情况的试验台,对装配完成的成品进行全方位检测,通过驻车测试、失速测试、传动效率、传动比、换挡品质等检测确保只有合格产品才能下线。

杨彪[3](2019)在《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主要的动力输出机械,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精确农业的引进,对拖拉机的作业要求越来越高。变速器的好坏决定着拖拉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驾驶操作性。在田间作业时,传统的手动变速器需要驾驶员依据外界负荷以及作业速度要求不断变化挡位。频繁换挡不仅增加驾驶员作业负担,而且由于各个驾驶员的操作水平不一样,对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驾驶舒适性影响较大。因此,为了简化拖拉机操作,提高拖拉机作业质量以及效率。对拖拉机自动换挡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本文以东方红1804为研究对象,对拖拉机田间作业时换挡策略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拖拉机自动换挡变速器背景和意义,对拖拉机当前主流变速器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国内外拖拉机使用变速器现状。同时对国内外换挡策略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拖拉机换挡策略存在的问题。(2)对拖拉机作业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拖拉机各个模式下需求功率和速度对作业划分为田间重负荷模式、轻负荷模式以及道路模式。对拖拉机传动结构、动力换挡变速工作原理以及作业阻力进行分析,并建立整车动力学以及仿真系统模型,为后续理论研究奠定基础。(3)对拖拉机常用换挡参数进行分析,确定本文换挡策略制定参数。根据作业模式对换挡策略进行划分为三种,依据不同模式作业目的不同,制定相对应的换挡策略,为后续根据田间作业影响对换挡策略进行修正奠定了理论基础。(4)对拖拉机作业模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考虑重载荷下滑移率和高负荷对作业影响较大,分别研究了滑移率和负荷对拖拉机的影响,并根据这两个因素对换挡策略进行了修正;考虑轻负荷作业下对速度有较高的要求,用模糊—PID对油门开度进行控制,当载荷变化较大时,通过换挡进行修正使速度稳定同时提高发动机负荷率;考虑到拖拉机运输作物时货物重量变化较大,对该型号拖拉机所能运输最大质量进行确定,并根据质量对换策略进行修正。

徐海港[4](2019)在《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紧张和环保压力的加大,世界各国都把电动汽车做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其中对整车的加速性能、续驶里程、能量消耗率等指标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基于目前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市场性价比需求,本文提出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为动力驱动方式,开发一种新型双速机械式自动变速(AMT)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小型电动车为研究对象,本文重点结合交流异步电机+双速自动变速的驱动方案,通过双速变速器的实体造型设计,电动换档执行机构设计及仿真,电驱动双速变速器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完成驱动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按照模块化开发思路,根据新型的交流异步电机+双速自动变速的驱动方案整体架构,对驱动电机模块、动力电池模块和两档AMT变速器模块进行匹配设计。在对两档AMT变速器模块设计中,根据车辆在起步、加速等条件下的行驶要求,对两档AMT系统的速比进行了匹配研究,分别确定两档传动比和主减速器传动比。其次,在基于模块化匹配设计的基础上,对两档AMT变速器系统中的主要机构-电动换挡机构进行研究。在电动换档执行机构开发中提出采用无刷直流电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凸轮转鼓+同步器的电动换档机构,对两档AMT换挡机构蜗轮蜗杆、转毂凸轮进行设计及建模,并对同步器进行计算及建模,完成驱动系统的整体设计。再次,利用ADAMS仿真软件,开展两档AMT变速器动力学仿真。首先对同步器进行仿真分析,在ADAMS中定义同步器结合过程,并对主要工作元件进行运动约束,验证所建立的同步器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将电动换挡机构与同步器模型及传动系统结合起来分析了整个两档AMT变速器,研究其在升档和降档过程中换档电机和同步器之间的力和位移关系。同时,对双速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开发。采用飞思卡尔MC9S12XS128主控芯片,对变速器控制单元(TCU)的主电路及输入输出调理电路和通讯电路进行了设计。开发了双速变速器TCU的控制软件系统,包括主程序、输入信号采集程序、两档AMT换档控制程序和CAN通讯程序,定义TCU与MCU协同控制的通讯协议,实现TCU与MCU协同控制。最后,搭建了两档AMT系统试验台架,通过无负载、不同转速换档试验及循环工况下自动升降挡试验,验证TCU的控制性能,对比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两挡AMT变速器总成及控制系统是合理的,能够满足整车自动换档要求。

武雪尉[5](2017)在《电控机械式变速器选换档精确位置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传统的手动机械式变速器(Mechanical Transmission,MT)的基础上加装了电子控制系统。既具有传统手动变速器传动效率高、油耗小的优点,同时,由机器来完成操作离合器和选档的动作减少了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在自动变速器产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选换档控制系统的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AMT产品实现自动换档的同时能否具有良好的换档品质。因此,对电动选换档控制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所做内容如下:首先,以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电机及选换档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选换档执行机构的机械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对该机构的驱动电机(直流有刷电机)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建立了电机的数学模型。电机作为该执行机构的动力源,通过转矩分析,建立了换档执行机构整体的数学模型。其次,为了减小汽车的换档时间,选择了应用于非线性系统控制领域鲁棒性很强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控制选换档电机及执行机构。考虑到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参数摄动、未知干扰及时变负载,提出利用自适应的方法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本文综合滑模变机构控制及自适应控制的优点,分别设计了基于自适应的迭代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及基于自适应的高阶终端滑模控制器分别对选、换档系统进行控制,并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该控制算法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收敛。最后,通过对两种控制器分别以选、换档执行机构为被控对象进行了MATLAB仿真,并与传统PID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可以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将两种控制器分别进行了台架实验并双闭环PID控制效果进行对比,通过将设计好的控制算法下载到TCU中进行实验,利用上位机得到位移数据,根据数据拟合得出了各个控制算法的结果,验证了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精度。

姜建满[6](2017)在《基于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和Udwadia-Kalaba理论的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核心部件,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在原有手动变速器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变速机构,具有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改造成本低、易于产业化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自动离合器作为AMT自动变速系统中的重要模块,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AMT变速系统的性能。与手动变速操纵系统相比,带有自动离合器的AMT可以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自动离合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离合器接合规律的制定和接合位置的准确跟踪,目前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AMT自动离合器接合规律的研究和轨迹跟踪控制的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对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和基于Udwadia-Kalaba理论的伺服约束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们应用于AMT自动离合器的接合控制当中。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如下:1、整理出一套适用于AMT自动离合器接合速度控制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体系。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在保持控制规则形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伸缩因子的方法,扩展或收缩论域,相当于增加插值点,因此该方法能提高控制器的控制精度。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方法可以实现论域的自适应调节,解决控制器参数较难设置的问题,该方法还能简化控制器的计算过程,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稳定性和鲁棒性。2、对离合器的关键部件进行动力学建模。首先,分析发动机稳定工况的模型,并对稳定工况下的试验数据进行修正,得到非稳定工况下的数学模型;其次,针对膜片弹簧的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基于A—L假设,建立小端位移与大端载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推导出膜片弹簧动态工作状态下的数学模型;最后,为了精确控制离合器接合过程,建立自动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的油压控制模型。3、提出AMT自动离合器接合速度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首先,对离合器的接合过程进行分段分析,并建立了分段动力学模型。然后,对离合器的接合过程进行分层控制,上层为自动离合器接合速度的控制;下层为自动离合器位置跟踪的控制。最后,考虑到四个输入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简化解耦方法及控制器结构,设计四输入单输出的双二维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对离合器的接合速度进行控制,该控制方法对控制系统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好的鲁棒性。4、建立适用于Udwadia-Kalaba理论的AMT自动离合器位置跟踪控制的控制模型,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离合器接合位置的准确跟踪是实现自动离合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离合器位置跟踪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时变性,采用基于Udwadia-Kalaba理论的伺服约束控制AMT自动离合器的接合位置。试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Udwadia-Kalaba方法可以实现离合器接合位置的准确跟踪,稳态误差较小,能较好地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5、对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AMT自动离合器接合速度控制和UdwadiaKalaba理论的AMT自动离合器位置跟踪控制分别进行电控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并在试验样车上进行各个挡位的升挡和降挡试验。通过换挡平顺性评价指标结果及位置跟踪曲线图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离合器接合控制算法在各项指标都满足设计要求在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戴明超[7](2016)在《AMT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变速器技术的发展,变速器的自动控制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是自动变速器的一种,它在传统齿轮机械式变速器基础上,以变速箱控制单元(TCU)为核心,运用了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理论,通过液压、气压或电机驱动执行机构来完成车辆的自动换档、自动起步等操作。变速器系统软件技术是自动变速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究并设计低成本、功能完善、可靠性高的AMT系统软件将会促进汽车变速技术的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套AMT系统软件,其特点是在支持变速器原有控制算法基础上,增加对标定装置在线标定的支持。系统根据权限受控于手柄或者标定装置。系统在手柄控制下,可实现车辆运行时自动起步、自动换档等操作。在标定装置控制下,可实现程序更新、参数更新、实时上传数据、在线标定及测试实验等操作。在设计中采用的是NXP公司的MC9S12XEP100作为TCU的核心处理器。变速器与标定装置通过CAN总线进行组网。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引导子系统和工作子系统。引导子系统主要用于程序和参数的更新,工作子系统用于实现正常的起步、换档、标定实验、测试实验等操作。在设计中考虑到软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区设计,并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向标定装置上传故障信息,并且将故障信息存储到Flash中供维护人员查询。系统采用中断重定向机制来实现引导子系统和工作子系统共用相同中断源实现不同的中断处理的操作。采取看门狗中断方法来实现变速器软件系统的软复位。通过该方法设计的AMT系统软件,已经实现了如下功能:支持原有起步、换档等控制功能,支持标定装置对TCU进行程序更新、参数更新,支持标定装置对变速箱进行标定实验、电磁阀测试实验及可靠性实验,支持TCU向标定装置实时上传各项参数数据。

成岳华[8](2016)在《全电AMT换挡品质的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结合了自动变速舒适性好和使用寿命高的特点以及手动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容易制造、传动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顺应了追求功能完善与价格低廉的产品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AMT技术对于发展我国汽车的传动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以某实际车型与AMT匹配为基础,对全电AMT的换挡品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AMT的结构出发,阐述AMT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换挡品质理论及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AMT换挡过程,将AMT换挡过程分为离合器分离、摘挡、选挡、挂挡以及离合器接合五个阶段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AMT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2)以发动机台架性能实验为基础,分析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利用Simulation X仿真软件建立相应的发动机模型、离合器模型及变速器模型,以车速和油门开度为控制参数制定两参数组合型换挡规律;以所建子模型为基础搭建AMT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3)以冲击度和滑摩功为优化目标,离合器压紧力变化速率和换挡时间为控制变量,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换挡品质进行优化。4)利用AMT试验台架,在30%的油门开度下,分别采用传统换挡控制策略和优化换挡控制策略进行AMT一挡升二挡以及二挡降一挡台架性能验证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刘峰[9](2016)在《某越野车气动AMT故障诊断技术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某重型越野车动力系统升级过程中对故障诊断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原有车辆故障诊断功能的基础上,对某重型越野车的故障诊断功能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提升故障诊断能力的同时还要求AMT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故障容错性能,以保证整车在故障状态下依旧能保留一定的行驶能力。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气动AMT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和故障容错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步骤和内容包括:以气动AMT重型越野车的自动变速操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AMT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系统各部分常见的故障类型和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应用了故障树理论建立了气动AMT系统故障树模型,针对不同故障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气动AMT系统的特性对各类故障类型进行了等级划分。由故障树分析可知,AMT控制过程对传感器,电磁阀等依赖性极大。此类电子器件的故障直接导致系统出现无法工作的严重问题,属于高等级故障。针对此类故障,为了提高检测准确率、保证检测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BIT(build in test)机内自检测的综合诊断方案;根据方案,利用信号分析法、智能芯片检测技术等方法分别对各模块故障诊断提出了具体的诊断方法,并最后给出了各部分诊断模块设计流程,分别实现了上电自检测IBIT、周期自检测PBIT。为保证在系统在出现故障后,车辆仍能保持一定的行驶能力,即依旧能实现“降级行驶”,还需增加系统的容错模块。因此,在故障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各类信号的解析冗余关系分析,本文最终采用了控制律重新调度的主动容错方案以实现故障容错。并根据方案分别为各类故障重新设计了相应的容错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各模块容错设计流程。利用台架实验,通过外界向系统注入不同的故障,对故障检测模块和典型故障容错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故障检测方案、容错控制方案满足系统要求。

吴洪亮[10](2016)在《大华公司双质量飞轮项目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的主体,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依靠市场实现自身的变革,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球汽车总的趋势是向轻量、环保、舒适和智能等方向发展。从整车舒适性要求出发,传统的铸铁飞轮应用范围将日渐缩小,目前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已经基本不生产铸铁飞轮,而舒适性更高的如驱动盘(挠性飞轮)、双质量飞轮等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本文围绕大华公司双质量飞轮开发为全新产品定位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对企业新产品的策划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涉及的各环节进行研究和论证,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本项目建设的成功完成,将完善大华公司的产品结构,为大华公司在飞轮行业更深、更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汽车半自动换档节油型变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半自动换档节油型变速器(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换挡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及研究发展现状
        1.2.1 混合动力汽车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混合动力汽车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AMT概述及研究发展现状
        1.3.1 AMT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3.2 AMT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4 混合动力汽车换挡规律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1.4.1 混合动力汽车换挡规律的研究现状
        1.4.2 混合动力汽车换挡规律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1 整车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
    2.2 发动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2.2.1 发动机驱动时最高车速确定发动机功率
        2.2.2 发动机驱动时最大爬坡度确定发动机功率
    2.3 电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2.3.1 最高车速确定总功率
        2.3.2 百公里加速时间确定总功率
        2.3.3 最大爬坡度确定总功率
        2.3.4 电机驱动时最大爬坡度确定电机功率
    2.4 动力电池的选型
    2.5 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5.1 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
        2.5.2 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3.1 整车控制方法概述
    3.2 整车工作模式的划分
    3.3 能量回收力矩和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3.4 不同工作模式下需求转矩的分配
        3.4.1 纯电动模式
        3.4.2 发动机驱动模式
        3.4.3 联合驱动模式
        3.4.4 行车充电模式
        3.4.5 能量回收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两参数和最佳三参数换挡规律研究
    4.1 换挡规律综述
        4.1.1 单参数换挡规律
        4.1.2 两参数换挡规律
        4.1.3 三参数换挡规律
    4.2 传统两参数换挡规律制定
        4.2.1 换挡规律求解方法
        4.2.2 传统两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制定
        4.2.3 传统两参数经济性换挡规律制定
    4.3 混合动力汽车换挡参数的选取
    4.4 最佳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求解
        4.4.1 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4.4.2 发动机和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4.4.3 行车充电模式
        4.4.4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4.5 最佳三参数经济性换挡规律求解
        4.5.1 电机电动时的等效油耗
        4.5.2 电机发电时的等效油耗
        4.5.3 各个模式换挡规律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5.1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5.2 换挡策略模型搭建
    5.3 动力性仿真分析
        5.3.1 最高车速分析
        5.3.2 爬坡度分析
        5.3.3 百公里加速时间分析
    5.4 经济性仿真分析
        5.4.1 工作模式分析
        5.4.2 燃油消耗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六速前驱液力自动变速器装配线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动变速器发展历程
    1.2 自动变速器种类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2章 产品结构及装配工艺
    2.1 产品结构分析
    2.2 工艺及质量规划的理论依据
    2.3 产品工艺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线质量控制方法实现
    3.1 生产线质量管控方法
    3.2 设备质量管控能力确认
    3.3 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及持续改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变速器总成检测
    4.1 终检测试台介绍
    4.2 测试项目及方法
        4.2.1 驻车测试
        4.2.2 失速测试
        4.2.3 传动比检测
        4.2.4 换挡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拖拉机自动换挡研究现状
        1.2.1 拖拉机自动变速器结构分析
        1.2.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3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拖拉机自动换挡研究方向及存在问题
        1.3.1 国外自动换挡理论研究
        1.3.2 国内自动换挡理论研究
        1.3.3 自动换挡理论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拖拉机作业工况及系统分析
    2.1 拖拉机田间作业分析
    2.2 拖拉机作业模式划分
    2.3 拖拉机传动结构分析
    2.4 拖拉机主要部件建模
        2.4.1 发动机模型
        2.4.2 离合器模型
        2.4.3 变速器及主减速器模型
    2.5 拖拉机整车力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策略研究
    3.1 换挡策略参数分析与选择
    3.2 拖拉机自动换挡模式划分
    3.3 最佳动力性换挡策略制定
    3.4 最佳经济性换挡策略制定
    3.5 综合性换挡策略制定
        3.5.1 权参数的决定
        3.5.2 各参数对驾驶员意图的影响及量化处理
        3.5.3 驾驶员意图换挡分析
        3.5.4 驾驶员意图识别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拖拉机田间作业换挡策略影响因素以及修正
    4.1 重载荷下影响因素
        4.1.1 滑移率的影响
        4.1.2 负荷率影响
        4.1.3 基于滑移率对换挡策略的修正
        4.1.4 基于负荷率对换挡策略的修正
    4.2 轻负荷下影响因素
        4.2.1 牵引阻力不变
        4.2.2 牵引阻力变化
        4.2.3 小载荷下速度稳定方法
        4.2.4 大载荷下换挡修正策略
    4.3 道路运输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拖拉机田间作业换挡策略仿真分析
    5.1 田间重负荷作业仿真
    5.2 田间轻负荷作业仿真
        5.2.1 小载荷波动下
        5.2.2 大载荷波动下
    5.3 道路运输仿真
        5.3.1 变载荷运输
        5.3.2 定载荷运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
    2.1 驱动电机模块匹配
    2.2 动力电池模块匹配
    2.3 两档AMT模块匹配
    2.4 本章小结
3 两档AMT关键机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两档AMT换档机构设计及建模
    3.2 电动换档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3 两档AMT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电驱动两档AMT控制系统研究
    4.1 电驱动控制系统分析
    4.2 变速器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4.3 电驱动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4 本章小结
5 电驱动两档AMT台架试验
    5.1 台架试验方案
    5.2 驱动电机模式切换试验
    5.3 换档执行机构试验
    5.4 变速器控制器的标定与调校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电控机械式变速器选换档精确位置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及发展
        1.2.1 自动变速器AT
        1.2.2 无级变速器CVT
        1.2.3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
        1.2.4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
    1.3 AM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AMT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AMT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重点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滑模控制
        2.2.1 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2.2.2 滑模控制的分类
    2.3 自适应控制
        2.3.1 自适应控制的原理
        2.3.2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3.2.1 工业领域的应用
        2.3.2.2 非工业领域的应用
        2.3.2.3 自适应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选换档执行机构建模及分析
    3.1 引言
    3.2 电机的比较
        3.2.1 步进电机
        3.2.2 直流电机
    3.3 选换档执行机构的类型
    3.4 AMT动力学分析及选换档的工作原理
        3.4.1 AMT传动系统
        3.4.2 AMT选换档执行机构工作原理
        3.4.3 AMT换档执行机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选换档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自适应迭代快速终端滑模设计
        4.2.1 自适应迭代滑模控制设计与分析
        4.2.2 干扰自适应控制率设计
    4.3 自适应高阶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4.3.1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及分析
        4.3.2 自适应干扰上界估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ATLAB仿真及台架实验
    5.1 引言
    5.2 MATLAB仿真实验
        5.2.1 自适应迭代快速终端滑模控制仿真
        5.2.2 自适应高阶终端滑模控制仿真
    5.3 台架实验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和Udwadia-Kalaba理论的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AMT及其研究现状
        1.2.1 AMT概述
        1.2.2 AMT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研究现状
        1.3.1 自动离合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3.2 自动离合器接合规律研究
        1.3.3 自动离合器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1.4 课题来源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模糊控制方法
        2.2.1 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
        2.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2.2.3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及改进
    2.3 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2.3.1 自适应模糊控制的稳定性控制
        2.3.2 传统自适应模糊控制分析
    2.4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2.4.1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直观理解
        2.4.2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稳定性理论基础
        2.4.3 伸缩因子分析
    2.5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动力学建模与非线性分析
    3.1 引言
    3.2 发动机的特性分析
        3.2.1 发动机的稳定特性
        3.2.2 发动机的非稳定特性
    3.3 离合器特性研究
        3.3.1 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3.3.2 离合器动力学特性
    3.4 膜片弹簧的非线性动态特性
        3.4.1 膜片弹簧的工作状态
        3.4.2 膜片弹簧的载荷变形特性
        3.4.3 膜片弹簧的动态工作特性
    3.5 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系统模型
        3.5.1 离合器执行机构模型
        3.5.2 离合器压力控制模型
    3.6 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模型
        3.6.1 车辆的驱动力
        3.6.2 车辆行驶阻力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离合器性能评价指标
        4.2.1 冲击度
        4.2.2 滑磨功
    4.3 离合器接合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
        4.3.1 离合器接合的影响参数分析
        4.3.2 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分析
    4.4 换挡过程分析
    4.5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5.1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4.5.2 基于模糊规则的伸缩因子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离合器接合位置跟踪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Udwadia-Kalaba理论
        5.2.1 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
        5.2.2 约束机械系统
        5.2.3 Udwadia-Kalaba理论
    5.3 基于Udwadia-Kalaba理论的离合器位置跟踪控制
        5.3.1 位置跟踪系统控制器的选择
        5.3.2 基于Udwadia-Kalaba方法的离合器位置跟踪控制
    5.4 离合器位置跟踪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离合器系统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AMT电控系统和实车测试系统设计
    6.3 整车试验研究
        6.3.1 换挡平顺性试验
        6.3.2 离合器位置跟踪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AMT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AMT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MT系统需求分析及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非功能需求分析
        2.2.3 用例模型
    2.3 系统设计
        2.3.1 系统模型创建
        2.3.2 系统方案设计
        2.3.3 软件架构设计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1 系统启动过程分析
        2.4.2 程序存储方式分析
        2.4.3 中断重定向技术
        2.4.4 数据校验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MT系统软件详细设计及实现
    3.1 引言
    3.2 系统分区设计
        3.2.1 程序分区设计
        3.2.2 参数分区设计
    3.3 通信协议设计与实现
        2.3.1 驱动层设计
        2.3.2 传输层设计
    3.4 引导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3.4.1 引导子系整体设计
        3.4.2 程序下载设计与实现
        3.4.3 参数下载设计与实现
        3.4.4 信息查询设计与实现
    3.5 工作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3.5.1 工作子系统整体设计
        3.5.2 数据采样设计与实现
        3.5.3 电磁阀驱动设计与实现
        3.5.4 故障处理设计与实现
        3.5.5 标定实验设计与实现
        3.5.6 测试实验设计与实现
        3.5.7 可靠性实验设计与实现
        3.5.8 运行监控的设计与实现
        3.5.9 手柄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3.6 小结
第4章 AMT系统单元测试及系统测试
    4.1 引言
    4.2 单元测试
        4.2.1 驱动层测试
        4.2.2 传输层测试
    4.3 系统测试
        4.3.1 程序下载测试
        4.3.2 参数更新测试
        4.3.3 信息查询测试
        4.3.4 标定实验测试
        4.3.5 测试实验测试
        4.3.6 可靠性实验测试
        4.3.7 运行监控测试
        4.3.8 手柄控制测试
    4.4 可靠性测试
        4.4.1 状态转换可靠性测试
        4.4.2 变速箱换档操作可靠性实验
        4.4.3 报警可靠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全电AMT换挡品质的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自动变速器概述
        1.1.1 自动变速器的类型及特点
        1.1.2 AMT系统控制的关键技术
    1.2 AMT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AMT换挡过程分析及动力学建模
    2.1 AMT系统概述
        2.1.1 AMT的分类
        2.1.2 全电AMT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换挡品质评价指标
        2.2.1 换挡品质的定义
        2.2.2 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
    2.3 AMT换挡过程动力学建模
        2.3.1 AMT换挡过程控制原理
        2.3.2 AMT换挡过程动力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AMT动力传动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3.1 Simulation X仿真软件简介
    3.2 AMT动力传动系统的多领域统一建模
        3.2.1 AMT动力传动系统的简化条件
        3.2.2 发动机模型
        3.2.3 离合器及变速器模型
        3.2.4 AMT整车数学模型
        3.2.5 换挡规律的制定
    3.3 AMT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换挡品质的多目标优化
    4.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4.2 传统换挡控制策略下的换挡品质仿真分析
    4.3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换挡品质优化
        4.3.1 多目标遗传算法
        4.3.2 多目标遗传算法建模
        4.3.3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换挡品质仿真
        4.3.4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AMT台架试验验证
    5.1 试验台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5.1.1 AMT试验台架的组成
        5.1.2 AMT试验台架的工作原理
    5.2 试验步骤和内容
        5.2.1 试验步骤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某越野车气动AMT故障诊断技术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技术概述
        1.1.1 AMT技术的发展概述
        1.1.2 AMT的分类
        1.1.3 国内外AMT技术发展现状
    1.2 AMT故障诊断技术及容错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车辆容错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气动AMT系统结构和系统常见故障
    2.1 AMT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1.1 TCU
        2.1.2 传感器
        2.1.3 执行机构
    2.2 AMT系统常见故障类型
        2.2.1 AMT换挡子过程
        2.2.2 AMT换挡子过程故障分析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ASCS故障模型
    3.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3.1.1 故障树的基本概念
        3.1.2 故障树的建立方法
    3.2 气动ASCS故障树模型
    3.3 气动ASCS故障等级的划分
第四章 AMT系统故障诊断方案和设计
    4.1 诊断方案的确定
    4.2 故障诊断方案设计
    4.3 故障诊断各模块设计
        4.3.1 ECU故障诊断模块设计
        4.3.2 行程传感器故障诊断模块设计
        4.3.3 电磁阀故障诊断模块设计
    4.4 故障码的设置与存储
        4.4.1 故障码的定义
        4.4.2 故障码的存储和发送
第五章 基于控制律重新调度的AMT系统容错方案设计
    5.1 控制律重新调度容错控制的切换策略
    5.2 基于控制律重新调度容错控制的模块设计
        5.2.1 选档、换挡行程传感器故障容错模块设计
        5.2.2 离合器行程传感器故障容错模块设计
        5.2.3 电磁阀故障容错模块设计
        5.2.4 TCU故障容错模块设计
第六章 台架故障诊断实验和换挡容错实验
    6.1 单故障诊断和容错实验
        6.1.1 换挡电磁阀故障容错实验
        6.1.2 换挡行程传感器故障容错实验
        6.1.3 选档行程传感器故障容错实验
        6.1.4 离合器行程传感器故障容错实验
    6.2 多故障融合诊断和容错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华公司双质量飞轮项目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新产品发展定位的必要性
        1.3.1 双质量飞轮提升轿车整车性能,符合整车的发展趋势
        1.3.2 技术封锁导致发展差距,自主研发是唯一出路
        1.3.3 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产化发展进程
        1.3.4 产品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性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运用的管理理论及方法
        2.1.1 项目的时间管理
        2.1.2 项目成本管理
        2.1.3 项目质量管理
        2.1.4 项目采购管理
        2.1.5 项目风险管理
        2.1.6 SWOT分析
第三章 双质量飞轮行业基本情况及竞争环境分析
    3.1 产品概念及性能特点
        3.1.1 产品概念
        3.1.2 性能特点
    3.2 大华公司企业基本情况
    3.3 经营环境分析
        3.3.1 汽车市场宏观经济分
        3.3.2 产品配套情况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3.4 客户及竞争对手分析
        3.4.1 国内整车市场中销售指标完成情况
        3.4.2 行业竞争分析
        3.4.3 竞争程度分析
        3.4.4 细分市场对标分析
        3.4.5 潜在竞争者分析
        3.4.6 产品技术能力及发展趋势分析
    3.5 公司产品目前水平与未来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分析
        3.5.1 双质量飞轮产品分类
        3.5.2 其他飞轮产品技术能力分析
        3.5.3 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3.5.4 项目产品和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3.5.5 项目产品和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6 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6.1 2014 年-2015 年双质量飞轮用量
        3.6.2 各主要厂家使用量汇总
    3.7 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四章 项目产品开发过程的计划实施与控制
    4.1 目标市场
    4.2 设计和开发输出评审条件及可制造性、可装配性论证
        4.2.1 设计和开发输出评审条件
        4.2.2 可制造性、可装配性论证
    4.3 双质量飞轮设计验证标准与试验检测标准
        4.3.1 设计验证内容及标准
        4.3.2 试验检测标准
    4.4 项目时间管理及计划
        4.4.1 项目建设时间
        4.4.2 项目实施网络计划,实施计划
    4.5 项目成本管理及计划
        4.5.1 项目投资估算与年度资金预算
        4.5.2 项目研发成果分析
        4.5.3 项目具备的批量生产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4.5.4 产业化投资改造计划与安排,预期的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4.5.5 产品定价策略
    4.6 项目质量管理
        4.6.1 项目质量能力分析
        4.6.2 项目质量控制
    4.7 项目采购管理控制
        4.7.1 项目采购管理的意义
        4.7.2 大华公司采购管理优势
        4.7.3 项目采购管理的实施计划
    4.8 项目风险管理
        4.8.1 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4.8.2 防范与化解风险对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汽车半自动换档节油型变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换挡策略的研究[D]. 张晓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六速前驱液力自动变速器装配线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林慧明. 湘潭大学, 2020(02)
  • [3]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策略研究[D]. 杨彪. 重庆大学, 2019(01)
  • [4]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D]. 徐海港.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电控机械式变速器选换档精确位置控制研究[D]. 武雪尉. 燕山大学, 2017(05)
  • [6]基于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和Udwadia-Kalaba理论的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研究[D]. 姜建满.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1)
  • [7]AMT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戴明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8]全电AMT换挡品质的多目标优化研究[D]. 成岳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3)
  • [9]某越野车气动AMT故障诊断技术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 刘峰.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10]大华公司双质量飞轮项目开发研究[D]. 吴洪亮.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汽车半自动换档省油变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