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地区非典型新城疫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董炳梅[1](2019)在《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可在多种原代或传代细胞系上复制增殖,但不同毒株或亚型对宿主细胞均存在偏嗜性。为了筛选适于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疫苗生产的传代细胞系,本研究将我国ND疫苗株NDVⅠ系与Lasota株分别接种BHK-21、Vero、Hela、鸡肝癌细胞(LMH细胞)与DF-1细胞,通过对细胞病变的观察,结合对细胞培养物细胞半数感染量(Median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和HA效价的测定,对比确定适于NDVⅠ系与Lasota株生长的传代细胞系。结果显示,NDVⅠ系与Lasota株在Vero、BHK-21、DF-1、Hela与LMH细胞上均可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但不同毒株适应细胞的能力不同。较适于NDVⅠ系增殖的细胞系依次为Hela、BHK-21与DF-1细胞;较适于NDV Lasota株增殖的细胞系依次为Hela、LMH与BHK-21细胞。本研究证明了NDVⅠ系与Lasota株均可在LMH细胞上增殖,并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且LMH细胞更适于NDVⅠ系的增殖培养。NDV侵染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NDV的唾液酸受体主要包括Neu5Ac-α-2,3Gal-β-1,4Glc(SAα2,3Gal)和Neu5Ac-2-S-α-2,6Gal10Me(SAα2,6Gal),两种受体在宿主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表达丰度的不同对病毒的宿主范围和毒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在分子水平解释NDVⅠ系与Lasota株对不同细胞系的偏嗜性,本研究首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2种唾液酸受体在BHK-21等5种细胞上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BHK-21、LMH、DF-1、Hela与Vero细胞内均存在TSA-R SAα2,6Gal与SAα2,3Gal,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部分,BHK-21细胞核有SAα2,3Gal受体分布,而DF-1细胞核中两种受体均有分布。其次,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种细胞膜表面的两种唾液酸受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种细胞表面SAα2,3Gal受体的含量显着高于SAα2,6Gal受体,提示5种细胞主要以SAα2,3Gal受体为主;按由多到少排列,SAα2,3Gal在5种细胞膜上的含量依次为Hela、BHK-21、DF-1、LMH与Vero细胞;SAα2,6Gal在5种细胞膜上的含量依次为Hela、LMH、BHK-21、Vero与DF-1细胞。结合NDVⅠ系与Lasota株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特性的比较,可判断NDVⅠ系更易与SAα2,3Gal受体结合,NDV Lasota株更易与SAα2,6Gal受体结合。NDV虽然可在多种细胞上增殖培养,但效价普遍较低,不能达到生产要求。NDV的两种唾液酸受体分别为SAα2,3Gal和SAα2,6Gal,而介导两种唾液酸受体形成的酶类分别是ST3Gal转移酶和ST6Gal转移酶,因此唾液酸转移酶对唾液酸受体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而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丰度的高低对病毒入侵与增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提高NDV细胞培养效价及进一步确定不同唾液酸受体对NDV细胞培养的影响,本研究以PCI-neo为载体,在成功构建唾液酸转移酶PCI-neo-ST3与PCI-neo-ST6质粒的基础上,应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分别转染BHK-21细胞,共获得22株BHK-ST3细胞与17株BHK-ST6细胞;进而将NDV Lasota株分别接种以上细胞,通过HA效价及TCID50的测定,分别获得了较适于NDV Lasota株增殖的BHK-ST3-22细胞与BHK-ST6-15细胞克隆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HK-ST3-22细胞与BHK-ST6-15细胞表面相应的唾液酸受体表达丰度均有显着提高,且BHK-ST6-15细胞较BHK-ST3-22细胞更适合于NDV Lasota株的增殖。为了提高NDV在BHK-ST6-15细胞株的增殖效价,本研究在对应用BHK-ST6-15贴壁细胞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的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将BHK-ST6-15细胞进行低血清悬浮培养的驯化;另一方面对NDV Lasota株在悬浮培养的BHK-ST6-15细胞上增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成功实现了BHK-ST6-15细胞的低血清悬浮培养,应用该细胞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其细胞培养液效价可达108.375 TCID50/0.1 mL,显着高于BHK-ST6-15贴壁细胞,从而为实现NDV Lasota株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家禽活疫苗的生产主要依靠接种SPF鸡胚制备而成,该工艺主要存在批次间稳定性差、家禽外源病毒污染的风险和鸡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问题,因此,影响着家禽活疫苗的生产。为替代传统鸡胚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益,本研究应用全悬浮细胞培养技术生产NDV Lasota株活疫苗,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三部的要求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DV Lasota株活疫苗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可完全替代传统鸡胚生产工艺。同时,该技术具有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强、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且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为全悬浮细胞培养技术生产NDV Lasota株活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程相朝[2](2003)在《新城疫病毒地方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疫病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近年来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屡屡发生的现状,为更好地作好本地区新城疫的防制工作,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新城疫病毒地方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所致疫病控制的应用研究。 1、新城疫病毒地方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对1998~2002年间洛阳地区15个代表性新城疫发病禽群中的NDV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5株NDV均呈现良好的血凝活性和特异的血凝抑制活性,对鸡胚的致病作用可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MDT、ICPI和IVPI指数的测定证实,LD-6-01和LR-2-00株是弱毒株,其余均为强毒株。弱毒株的血凝素热稳定性好,属慢速血凝解脱型;强毒株的血凝素热稳定性差,属快速或中速血凝解脱型。所有毒株均可较好地凝集鸡和人(O型血)的红细胞,但对其它动物的红细胞凝集性差异较大。对HI抗体为6log2的12日龄试验雏鸡攻毒表明,15个分离株中两个弱毒株可得到完全保护(100%);13个强毒株中,LG-1-99、LR-1-98、LD-4-01和LD-3-00得到了基本保护(70—90%),而其它9个分离株(LD-1-98、LD-2-99、LD-5-01、LD-7-02、LR-3-02、LW-1-02、LG-2-00、LA-1-99和LE-1-01)则基本上得不到保护(0~20%)。但所有得不到保护的试验鸡的发病死亡时间均明显向后推迟。 2、新城疫病毒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利用RT-PCR技术,对所分离到的15个新城疫代表性地方毒株的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断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根据其47~435位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确定了其毒力强弱和基因型。结果显示,15个地方毒株依据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的不同可分为明显的三群,群内各毒株同源性较高,而群间差异较大,未发现有因分离禽品种不同而引起的明显株间差异。其中第一群包括9株,涉及到各时间段分离的毒株和各分离禽种,属典型的基因Ⅶ型强毒株,高度集中于进化树的基因Ⅶ型C亚群区;第二群包括4株,属传统的基因Ⅵ型强毒株,分散于进化树的基因Ⅵ型区;第三群包括2株,属古典基因Ⅱ型弱毒株,分散于进化树的基因Ⅱ型区。综合说明本地区目前流行的NDV以新型的基因Ⅶ型最为普遍,同时兼有传统的基因Ⅵ型和古老的基因Ⅱ型;并提示基因Ⅶ型各毒株来源相近,在本地区流行时间较短,株间差异不大。 3、新城疫病毒地方株不同基因型三价灭活油乳苗的研制 应用两株当地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基因Ⅵ型和Ⅶ型代表株(LD-3-00和斯城改病毒地方株兮各流行病李们女践其改扁拉刊LD一7-02),配以传统的La sota株(基因11型)成功地研制了不同基因型三价新城疫灭活油乳苗.经实验室检验及大田试验证明,该三价苗安全可靠,在接种后第42天时Hl抗体效价仍保持在7.51092,攻毒试验保护率达100%;在大田试验中,与新城疫弱毒疫苗联合应用,整体保护率可达99%以上,能有效地控制当地新城疫的暴发和流行。 4、NDV地方株三价灭活油乳苗与La sota株灭活油乳苗免疫效果比较 将研制的地方株三价灭活油乳苗与La Sota株单价灭活油乳苗进行了免疫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三价苗免疚组在接种后各个时期所产生的HI杭体效价与La Sota株灭活苗免疫组无明显差异(P>0.05),至接种后第42天二者均具有7.31092。但在对具有相同HI杭体水平的试验鸡进行的不同毒株攻毒试验中,二者差异较大.对于F48E9标准强毒株的攻击,无论是La Sota株疫苗免疫鸡还是三价灭活苗免疫鸡,在Hl杭体效价为6109:以上时均能100%地被保护;而在La sota株疫苗免疫鸡HI效价为6109:左右时,对基因vn型野毒株的攻击,保护率却只有O%一20%;此时,三价疫苗免疫鸡则具有60%一70%的保护率;当HI效价达81092左右时,La Sota株疫苗免疚鸡对基因vII型野毒株的攻击也只有80%的保护率,而三价疚苗免疚鸡可100%地被保护;La sota株疫苗免疫鸡只有HI效价在9109:以上,方可100%地抵杭基因vn型野毒株的攻击.说明应用由地方分离株不同基因型野毒株配以传统的La Sota株所制备的三价灭活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单价La sota株灭活苗,是控制目前新形势下新城疫流行的有效措施. 5、NDVF基因DNA疫苗对地方株三价灭活油乳苗的免疫协同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控制新城疫发生和流行的新途径,本文首次观察了F基因peDNA3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对地方流行株三价灭活油乳苗的免疫协同作用.结果显示:在7日龄时应用三价灭活油乳苗和DNA疫苗联合免疫的鸡群,到56日龄整个观察期内,不但利用MTT法检测的T、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显示出联合免疫组鸡的胸腺T淋巴细胞对ConA、法氏囊B淋巴细胞对PMA的反应均明显强于单纯三价油乳苗免疚组(其中除在接种后第7天时两组鸡B淋巴细胞增殖的OD570值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各检测时间两组间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特别是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在接种14天后均表现为差异极显着,p<0 .01.);而且联合免疫组的HI杭体效价也持续性高于单纯三价油乳苗免疫鸡群,并在免疚接种后35一49天时差异显着(p<0 .05).在56日龄(免疫接种后第49天)时进行的LD一7一02野毒株攻毒保护试验中,
陈慧婧[3](2017)在《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病毒繁殖、抗原浓缩、灭活、乳化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为完善该二联苗生产提供数据借鉴和科学依据。1、病毒繁殖: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及禽流感病毒(H9亚型HP株)分别接毒鸡胚后,检测不同培养时间段病毒的的效价。结果表明新城疫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6h,-15℃保存不宜超过3个月,流感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6h,-15℃保存不宜超过2个月。2、超滤浓缩:新城疫、禽流感两种抗原浓缩不同倍数后,对比病毒含量、血凝价以及免疫效果,根据试验数据并结合生产实际,筛选出了新城疫、禽流感最适的浓缩倍数均为2倍3、灭活剂浓度与灭活时间:对比了不同浓度甲醛、不同灭活时间对新城疫和禽流感病毒灭活效果,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抗原用甲醛溶液最适灭活浓度均为0.1%,最佳灭活时间分别为16h和18h。4、乳化试验:通过乳化时间、乳化速度进行对比,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条件是3000r/min乳化45~75min。对新城疫抗原、禽流感抗原以及油相不同比例乳化的样品进行免疫效果对比试验,筛选出水相油相最佳比例为1:3。
秦卓明[4](2006)在《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未经免疫的鸡群,传播性极强,发病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即使一些已经多次免疫的鸡群,由NDV引发的急性和亚急性死亡仍不断零星发生,而由新城疫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亚临床感染及产蛋下降则更为普遍。六十年来,NDV一直是对鸡群危害最大的疫病。近十年中,国内禽病界一直试图在分子遗传水平阐明NDV毒株的变异趋势,在分子流行病学上已积累了大量毒株的资料和信息。但是,这些研究对信息的比较分析的深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基因变异相关性的研究,特别是还没有在疫病控制方面最为关心的对不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及其与抗原性变异的相关性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三十株NDV野毒株的融合蛋白(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的全基因序列,首次对大量NDV毒株的F基因、HN基因,从致病性和抗原性变异两个方面及其与基因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获得了以下进展:一、NDV的分离鉴定和蚀斑纯化所用30个毒株均是1996~2005年期间从山东、江苏等不同地区的鸡、鸭、鹅、鸽等不同家禽分离,经用已知对NDV、禽流感(H5和H9型)等单因子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HI)证明均为NDV。同时对其中20株在细胞培养上完成了蚀斑纯化。二、NDV的致病性比较研究经MDT(鸡胚平均死亡时间)、ICPI(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及IVPI(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测定试验,30株NDV野毒有28株为强毒,1株为中等毒力,另一株尚未确定。对20个已蚀斑克隆纯化的病毒株的致病性作了重复实验,各毒株克隆纯化前后的毒力水平基本一致,表明分离物中的病毒组成是同源的。但有2个未能适应细胞的毒株例外,在经鸡胚连续传代后,与原代毒相比,一株的致病指数显着降低(SBZ02),而另一株(SY03)从第5代则显着升高。这表明,有一部分原始毒可能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病毒混合物。三、NDV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变异选择了17个克隆化毒株和3个参考株(La Sota、Clone30和F48E9),利用SPF鸡分别制备了单因子阳性血清,分别用HI和病毒中和反应比较了它们与我国最广泛应用的Ⅱ型疫苗毒La Sota株和中国经典强毒F48E9间的抗原性交叉反应。结果表明:在我国鸡群中已
于淼[5](2009)在《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的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屡屡发生,给养禽业,特别是养鸡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防制新城疫的发生,探索有效的防制措施,本研究对山东省鸡新城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新城疫的流行状况,并分离获得了12个新城疫病毒流行株。在此基础上,对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毒株的致病性及变异性状开展了检测分析,然后以此分离株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试验,同时,构建了新城疫病毒HN基因C3dP29补体融合基因疫苗,探明了C3d P29基因的分子佐剂效果,为新城疫防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包括以下4个部分:1.NDV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从山东省8个地区22个养禽场82份疑似新城疫病料中,分离和鉴定出12株NDV。将12株NDV进行了MDT、ICPI和IVPI检测,结果表明,6个分离株(WF10、WF13、LY1、LY7、ZB10和JN2株)MDT均小于60h、ICPI均大于1.6、IVPI均在2.00以上,表明为强毒株;DY2、LC3和BZ7株的MDT分别为63.6h、69.6h和62.4h, ICPI值为1.4、1.44和1.35,IVPI值为1.74、1.85和1.49,为中毒力毒株;WF3、LY14和TA6株为弱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各毒株NDV均可导致鸡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且发病和死亡的鸡均出现ND典型症状和剖检变化。2. NDV LY1株F和H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利用RT-PCR技术,对山东省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株的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断和HN基因全部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LY1株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662bp,编码489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该毒株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4.1%~88.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8.1%~93.3%之间;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117)氨基酸组成与强毒株一致。从分子水平证明NDV山东分离株(LY1)为新城疫强毒株。LY1株病毒在101位和121位分别为K(赖氨酸)、V(缬氨酸)两种特征氨基酸,具有Ⅶ型基因型NDV的典型特征。该毒株与我国标准毒株的同源性较低,与强毒株F48E9的同源性只有86.3%,与新城疫标准弱毒株C30的同源性只有84.2%,说明已发生一定的变异,这可能是高抗体水平压力下引起鸡群发病的原因。(2)HN基因ORF大小为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HN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2.1%~87.4%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7.6%~90.9%之间,属于强毒的C群,这与该病毒生物学鉴定的结论是一致的。3.新城疫病毒不同基因型灭活油乳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将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LY1分离株和传统的LaSota株(基因Ⅱ型)与油佐剂按1:3比例混合乳化,分别制成油包水型LY1分离株、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无菌试验和物理性状检验合格;鸡体倍量注射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性好;用LaSota株抗原进行HI试验,检测免疫接种鸡抗NDV-HI抗体,结果显示,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于接种后的14d、21d、28d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与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无明显差异(P>0.05),至35d后两种疫苗的抗体效价均达到7.2Log2以上;而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各个时期(接种后7天除外)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与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及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的抗体效价差异显着(P<0.05)。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HI抗体效价上升规律相同,均与对照组各个时段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差异均极显着(P<0.01)。免疫后4周用LY1分离株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证明,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和70%。表明单纯使用LaSota株商品化灭活疫苗产生的保护力较低,而用分离株配以LaSota株制备的不同基因型(基因Ⅱ型+基因Ⅶ型)灭活油乳疫苗则能产生较强的保护能力。4.鸡C3d分子佐剂-NDVHN基因疫苗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以RT-PCR扩增新城疫病毒LY1株的HN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P29n中P29n的上游,将鸡补体C3d的受体结合功能区P29作为分子佐剂与新城疫病毒的HN基因连接,构建了NDVpCDNA-HN-P29.4和pCDNA-HN-P29.6分子佐剂基因疫苗,免疫接种3周龄SPF鸡,结果显示,免疫后3-4周pCDNA-HN-P29.4、pCDNA-HN-P29.6和pCDNA-HN免疫组均能诱导鸡体产生HI抗体,但pCDNA-HN-P29.4、pCDNA-HN-P29.6免疫组HI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CDNA-HN免疫组(P<0.01),但低于商品化灭活苗免疫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CDNA-HN-P29.6和商品化灭活苗免疫组能够较好地抵抗致死量病毒的攻击,保护效率达90%,明显高于pCDNA-HN免疫组,表明鸡C3d分子对NDV-HN基因具有明显协同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鸡C3d奠定了基础。
金仕强[6](2012)在《10株新城疫病毒(弱毒)的遗传进化分析》文中认为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强毒株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近年有研究表明,某些NDV弱毒株(如:Class Ⅰ毒株Goose/Alaska/415/91)的毒力可以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条件下返强,并对鸡群造成100%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毒力返强的NDV弱毒株将成为养禽业潜在的威胁。新城疫弱毒株主要包括Class Ⅰ中的基因1-9型及Class Ⅱ中的全部基因Ⅰ型和部分基因Ⅱ型。迄今为止,关于Class Ⅱ NDV弱毒株的研究已较为广泛而深入;关于Class Ⅰ NDV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流行病学和鉴定方法上,有关其各基因片段的遗传进化及毒力演变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加强NDV弱毒株特别是Class Ⅰ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特性以及毒力演变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消除新城疫流行的潜在威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0株NDV(弱毒)部分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采用RT-PCR技术扩增来自表征健康禽群的10株NDV的F基因,通过测序获得F基因主要功能区的序列,并应用DNA Star及Lasergene软件对其分析。结果显示:10株NDV的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为112G/E-K/Q-Q-G/E-R-L117,均符合弱毒株NDV特征,表明这10株NDV均属弱毒株。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0株NDV中的JS/7/09/Du、ZJ/6/09/Du、AH/11/08/Du、JS/2/09/Du、ZJ/11/10/Du、JS/8/10/Go共6株,为Class Ⅱ中的基因Ⅰ型,与参考毒株D/JS/7/05、A/FarEast/3658等处于同一个分支上:JS/9/08/Go、AH/2/10/Du、JS/3/09/Ch、ZJ/3/10/Ch共4株,为Class Ⅰ中的基因3型,与参考毒株的NDV08-004、Df/HK/1875等处于同一分支上。可见,从健康禽群分离的10株NDV中,有4株属于Class Ⅰ中的基因3型,6株属于Class Ⅱ中的基因Ⅰ型,均属于弱毒株。2.4株Class Ⅰ ND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选取从健康禽群分离的4株Class Ⅰ NDV(鸡源2株、鸭源1株、鹅源1株)进一步研究来自不同宿主的Class Ⅰ NDV的生物学特性有无差异。采用鸡胚有限稀释法对4株Class Ⅰ NDV毒株进行纯化,测定其纯化前、后的血凝特性及纯化后毒株的血凝解脱、血凝素对热的稳定性、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等指标。结果:4株Class I NDV纯化前、后的HA值无明显差异。4株病毒的血凝解脱为慢速解脱型,其血凝素对热稳定;MDT值大于120h,ICPI值小于0.2。结果表明:4株Class I NDV的生物学特性相似,无明显差异;根据MDT值和ICPI值将这4株Class I NDV判定为弱毒株,这与F基因测序判定结果一致。3.4株Class I NDV的分子特征分析为进一步探明4株Class I NDV的分子特征,设计了12对引物对其各基因组片段进行扩增,通过测序获得4株Class I NDV除3′和5′最末端引物设计区域以外的整个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并应用DNA Star及Lasergene软件进行分析。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Class I NDV与己知7株Class I NDV的分子特征一致。分离的4株Class I NDV与7株参考Class I NDV的各基因片段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各Class I NDV毒株间HN基因的同源性较低,L基因的同源性较高。与在实验室条件下毒力可以返强毒株Goose/Alaska/415/91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分离株ZJ/3/10/Ch与Goose/Alaska/415/91的同源性高于其他3株,其F基因和HN基因的同源性分别达94.7%和94.8%,可见ZJ/3/10/Ch是4株分离Class Ⅰ NDV中毒力最有可能返强的毒株。比较4株分离Class Ⅰ NDV与7株参考Class Ⅰ NDV的各基因片段推导出的氨基酸同源性,结果显示:P蛋白同源性较低,L蛋白同源性较高。4株分离Class Ⅰ NDV与已知7株Class Ⅰ NDV各基因片段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ZJ/3/10/Ch与参考株Goose/Alaska/415/91等的亲缘性相对较近,分离株JS/3/09/Ch、JS/9/08/Go和AH/2/10/Du与参考株NDV08-004的亲缘性相对较近;分离株ZJ/3/10/Ch与其他3株分离株的亲缘性相对较远,分离株JS/3/09/Ch、JS/9/08/Go和AH/2/10/Du间的亲缘性相对较近。可见弱毒Class I NDV可以在多种宿主内存在,来自鸡、鸭、鹅3个宿主的4株Class I NDV亲缘关系较近。
吴扬[7](2006)在《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世界养禽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其病原新城疫病毒(NDV)是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Ⅰ)的成员,属于副粘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约为15kb,包含6个基因,即3’-NP-P-M-F-HN-L-5’,分别编码6种蛋白(核衣壳蛋白NP,磷酸化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大分子蛋白L)。尽管新城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毒株之间在毒力和致病性方面存在差异。所有的新城疫病毒根据其致病性差异可分为3种,即强毒、中等毒力和低毒力毒株。自从新城疫于1946年首次在中国证实流行至今,其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在80年代以后,中国对于新城疫的防控非常重视,采取了普遍免疫的方法,但目前免疫失败的现象仍然存在。本研究从2006年国内某发病鸡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通过对发病初期采集的部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新城疫的HI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最高为210,最低为24,离散度很大。将采集的部分死亡鸡的病料研磨后取上清接种5枚10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成功分离到一株具有血凝活性的病毒,其初代分离毒的HA效价为28。经过HI试验鉴定,其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H9与H5亚型)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从而证实所分离到的病毒为新城疫病毒,命名为NDV06-025。本研究通过致病性试验对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分离株NDV06-025进行了毒力特性的鉴定。MDT和ICPI的测定结果(MDT为53.2h,ICPI为1.89)证实其为强毒株。运用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目的片段的长度为535bp,与预期扩增片段相符。该分离株在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通过构建NDV的F基因遗传进化树,发现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同期我国普遍流行的基因Ⅶ型NDV在遗传进化上极为相似,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按照常规方法用新城疫La Sota株、分离株NDV06-025制备的灭活苗对野外分离毒NDV06-025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测定。将30只28同龄的SPF鸡随机分为A、B、C三个组,A、B两组分别用La Sota株和NDV06-025制备的灭活苗免疫,C组为不免疫对照组。三组免疫鸡分别在三个隔离器中饲养。免疫21天后三组均通过肌肉注射途径以105ELD50剂量的野外强毒分离株NDV06-025进行攻击。攻毒后观察鸡群发病情况,并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变化。攻毒后6日内所有的对照组均死亡,而疫苗免疫组则完全保护。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商品化LaSota灭活疫苗对于目前流行优势毒株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能够提供有效保护。
邱玉玉[8](2006)在《鸡NDV野毒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不同来源NDV间抗原同源性比较》文中认为鸡新城疫(N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对养禽业危害极大,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对动物危害最大的A类传染病之一,每年给国家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新城疫Lasota疫苗免疫鸡群及高抗体鸡群中不断有新城疫的发生。据报道,原因不仅与免疫方法、途径、疫苗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新城疫的毒株的变异,不同的基因型的出现有关。我国现行的疫苗株为I系、II系(B1)、III系(F)、IV系(Lasota)和V4株等,均属于经典型(基因I型、II型)。而流行毒株则属于基因VI、VII、VIII、IX,且每一次流行都有新的基因型或亚型出现,给目前仅有少数几种疫苗来防制ND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PCR技术、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等方法对NDV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分离到的一株NDV LY-CX油乳苗的免疫保护性做了研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和细胞上的病毒中和实验(VI)来对不同基因型的NDV做了抗原同源性性比较,进一步阐明了为什么在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下禽类仍能够感染NDV。表明了新城疫流行的毒株基因型的变化及其与常规疫苗LaSota和我国所存标准强毒Y98F9之间的抗原性的差异。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1.鸡新城疫病毒中国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从来自某鸡场送检的疑似新城疫症状的六只病鸡中,通过SPF鸡胚培养,常规的病毒分离培养、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以及提取
刘蒙蒙[9](2015)在《基因Ⅶ型NDV强毒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在动物疫病病种目录中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使用的疫苗株与流行株在同源性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一些免疫鸡群仍然存在ND的爆发。我国NDV的流行株以基因VIM型为主。本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NDV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各类鸡群中分离的NDV强毒均属于基因Ⅶd型。这些毒株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F和HN的同源性分别为96%~100%和93%~100%,相比之下这些毒株与疫苗株La Sota的F和HN蛋白的同源性仅为87.4%~88.8%和86.7%~88.8%。NDV SG10株属于基因Ⅶd型强毒株,是本实验室于2010年自爆发NDV的免疫鸡群中分离获得。前期的研究表明SG10具有较好的繁殖特性和免疫原性。其HN和F蛋白与其他基因Ⅶ型毒株的同源性分别在96.7%-99.7%和96.2%99.8%之间,与常用疫苗株La Sota的同源性分别为87.9%和88.3%。本研究首先构建了SG10株的感染性克隆,通过对拯救病毒rSG10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病毒rSG10保留了与亲本毒SGI0相似的生物学特性。随后,我们通过该反向遗传平台对SG10株NP基因的5’非编码区6nt进行了缺失,构建了突变株SG10-6bp。与原毒株SG10相比,突变株SG10-6bp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NP基因的5’非编码区的6nt并不影响NDV毒力。随后,我们对SG10的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进行了突变,使其在序列上与弱毒La Sota相同,构建了突变株aSG10。与亲本毒相比,aSG10的毒力明显下降,其毒力与疫苗株LaSota相似,这表明F蛋白裂解位点是决定NDV毒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致弱毒aSG10改造成为了外源蛋白表达载体。我们选择将外源基因插入在P与M之间,分别以绿色荧光蛋白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了重组病毒aSG10-EGFP和aSG10-S1,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GFP和S1蛋白均获得了表达,这说明致弱株aSG10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表达载体。为了验证致弱株aSG10作为疫苗株的可行性,我们对aSG10进行了1日龄雏鸡免疫试验,免疫鸡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同时剖检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也表明aSG10对雏鸡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均未造成明显的损伤,这表明aSG10作为疫苗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随后,我们对免疫3周的动物进行了强毒株SG10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aSG10株免疫组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也表明aSG10很好地保护了免疫动物。对免疫后的排毒情况进行检测也表明,aSG10能更有效地阻止攻毒后的动物向外界排毒。同时,使用SG1O作为抗原进行HI检测表明,aSG10免疫组的HI抗体水平较La Sota免疫组高一个滴度,表明aSG10能刺激机体产生与强毒株SG10更匹配的免疫反应。
苏琪[10](2016)在《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禽类以呼吸困难、流涎、甩头、腹泻、神经机能紊乱、纤维乳头出血等为特征的急性和高接触性A类传染病。ND的传播非常迅速,死亡率也很高,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严重损害养禽业的最主要传染病之一。尽管我国对鸡新城疫防控极为重视,并采取了较严格的全面免疫接种,但由于种种原因,ND仍然分布广泛,危害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了解全面免疫后,鸡群抗体产生情况和抗体滴度分布规律,本研究对西安市不同区县、不同来源的鸡新城疫进行了免疫抗体监测。从2011到2015年,从西安市下辖的未央区、高陵区、长安区、灞桥区、阎良区、户县、周至县及蓝田县等区县共采集血样3465份,涉及规模以上养鸡场120个,散养户10个,畜禽交易市场3个,其中合格样品3227份。对采集来的血样分离血清,采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滴度,对监测结果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5年,西安市春秋两季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了70%以上,平均合格率为93%,免疫效果良好。根据五年的数据和不同季节监测免疫抗体合格率。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合理免疫程序和规范操作,全面免疫后鸡群抗体保护水平较高,可以作为参考程序进行推广。
二、南京地区非典型新城疫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地区非典型新城疫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
1.1 副黏病毒概述 |
1.2 NDV的病原学概述 |
1.3 NDV分子生物学特性 |
1.4 ND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增殖 |
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受体研究进展 |
2.1 病毒受体特性 |
2.2 NDV的唾液酸受体 |
2.3 与唾液酸受体相关的酶类 |
2.4 影响NDV与受体结合的因素 |
2.5 NDV唾液酸受体的分布 |
2.6 NDV培养特性 |
第三章 新城疫疫苗研究概况 |
3.1 常规疫苗 |
3.2 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
第二篇 实验研究部分 |
第一章 不同细胞系培养NDV特性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唾液酸受体SAα2,3Gal和 SAα2,6Gal在不同细胞系表达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表达唾液酸转移酶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NDV Lasota株在BHK-ST6-15 细胞上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HK-ST6-15 全悬浮细胞培养的NDV Lasota株活疫苗的试验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新城疫病毒地方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疫病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NDV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NDV的基因组与结构蛋白特征 |
3 NDV致病的分子基础 |
4 NDV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5 NDV的基因分型与分子流行病学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NA疫苗及其在家禽中的应用 |
1 DNA疫苗的意义和特点 |
2 DNA疫苗的构成和作用机制 |
3 DNA疫苗在家禽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应用研究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地方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新城疫病毒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新城疫病毒地方分离株不同基因型三价灭活油乳苗的研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NDV地方株三价灭活油乳苗与La Sota株油乳苗免疫效果比较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NDV F基因DNA疫苗对地方株三价油乳苗的免疫协同作用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八章 新城疫病毒地方株三价灭活油乳苗的推广应用与评价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致谢 |
2000 ~2003年间获得成果、出版着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3)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概况 |
1.1 鸡新城疫病毒病原学概况 |
1.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概况 |
2 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病学概况 |
2.1 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2.2 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
3 国内外鸡新城疫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研究现状 |
3.1 鸡新城疫疫苗的研究现状 |
3.2 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病毒繁殖及保存期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繁殖 |
2.2 保存期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超滤浓缩效果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含量的测定 |
2.2 红细胞凝集价的测定 |
2.3 浓缩免疫效果评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灭活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灭活检验 |
2.2 不同浓度甲醛对血凝活性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乳化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选择佐剂 |
2.2 剪切速度和乳化时间对疫苗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 |
2.3 水相油相不同比例的乳化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佐剂的选择 |
3.2 剪切速度和时间对疫苗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 |
3.3 不同比例的乳化试验效果评定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克隆测序的新城疫毒株及其序列 |
本研究从GenBank 下载的NDV 的HN 和F 基因序列 |
英文缩写注释 |
摘要 |
Abstract |
新城疫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宿主NDV 的分离鉴定 |
第二章 NDV 分离株的蚀斑纯化及生物学毒力比较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抗原性的比较 |
第四章 新城疫病毒F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五章 新城疫病毒HN 基因的克隆与分子特性分析 |
第六章 新城疫病毒 HN 和F 基因分型、遗传变异和时空分布相关性的比较 |
第七章 新城疫病毒抗原性与F 和HN 基因氨基酸的相关性 |
第八章 基因Ⅱ型NDV 强毒的分离鉴定和分子特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 谢 |
(5)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城疫的流行概况及研究进展 |
1 新城疫的流行概况 |
2 病原学研究进展 |
2.1 病毒的分类与理化特性 |
2.2 生物学特性 |
2.3 抗原性 |
2.4 NDV的毒力和致病性 |
2.5 N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5.1 NDV基因组组成 |
2.5.2 NDV结构蛋白分布及特征 |
2.6 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3 ND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3.1 单克隆抗体技术 |
3.2 核酸探针技术 |
3.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 |
3.4 RT-PCR技术 |
4 ND防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
4.1 鸡新城疫灭活疫苗 |
4.2 鸡新城疫活疫苗 |
4.3 鸡新城疫基因工程苗 |
4.3.1 亚单位疫苗 |
4.3.2 DNA疫苗 |
4.3.3 重组活载体疫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核酸疫苗及免疫佐剂的研究及应用 |
1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
1.1 核酸疫苗的结构 |
1.2 核酸疫苗的作用机理 |
1.3 核酸疫苗的优点及不足 |
1.3.1 核酸疫苗的优点 |
1.3.2 核酸疫苗的不足 |
1.4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
1.4.1 目的基因的选择 |
1.4.2 质粒载体的选择 |
1.4.3 免疫剂量及次数 |
1.4.4 免疫方法与途径 |
1.4.5 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佐剂的应用 |
1.4.6 接种前组织预处理 |
1.5 增强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策略 |
2 DNA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与应用 |
2.1 细胞因子佐剂 |
2.2 CpG DNA(ODN)佐剂 |
2.3 补体分子佐剂C3d |
2.3.1 C3d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3.2 C3d的分子佐剂作用 |
2.3.3 C3d可能的作用机制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NDV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新城疫标准毒株 |
1.1.2 标准血清 |
1.1.3 SPF鸡和鸡胚 |
1.1.4 病料 |
1.1.5 试剂 |
1.1.6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病料的来源 |
1.2.2 病毒的分离与增殖 |
1.2.3 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
1.2.4 分离株毒力测定 |
1.2.5 动物回归试验 |
1.2.6 新城疫鸡群的平均抗体效价测定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与流行特点 |
2.2 病毒的分离 |
2.3 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
2.3.1 HA和HI试验 |
2.3.2 血凝谱测定 |
2.4 分离株毒力测定 |
2.5 动物回归试验 |
2.6 新城疫鸡群的平均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山东省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株F与HN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SPF鸡胚 |
1.1.2 菌株与质粒载体 |
1.1.3 病毒 |
1.1.4 试剂 |
1.1.5 溶液配制 |
1.1.6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NDV LY1株增殖与浓缩 |
1.2.2 病毒RNA的提取 |
1.2.3 NDV F基因和HN基因的的RT-PCR扩增 |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1.2.5 PCR产物的回收 |
1.2.6 NDV F基因和HN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1.2.7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1.2.8 阳性质粒测序与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F和HN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
2.1.1 F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
2.1.2 HN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
2.2 F基因、HN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结果 |
2.2.1 F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2.2.2 HN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2.3 F基因和HN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
2.3.1 F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
2.3.2 HN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
2.4 与国内外标准株同源性分析比较 |
2.5 对新城疫山东分离株(LY1)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117)的研究 |
2.6 系统发育进化树 |
2.6.1 F基因发育进化树 |
2.6.2 HN基因发育进化树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城疫不同基因型灭活油乳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种毒 |
1.1.2 试验用鸡胚和鸡 |
1.1.3 1%红细胞悬液 |
1.1.4 主要试剂 |
1.1.5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LY1株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
1.2.2 新城疫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制备 |
1.2.3 疫苗质量的检验 |
1.2.4 免疫效果试验 |
1.2.5 攻毒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LY1株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结果 |
2.2 疫苗质量检验结果 |
2.2.1 物理性状 |
2.2.2 无菌试验 |
2.2.3 安全性试验结果 |
2.3 免疫效果试验结果 |
2.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鸡C3d分子佐剂NDV HN基因疫苗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RT-PCR扩增NDV-HN基因 |
1.2.2 C3d-P29-HN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1.2.3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
1.2.4 NDV C3d-P29 HN基因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检测 |
1.2.5 攻毒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RT-PCR扩增新城疫LY1株HN基因 |
2.2 抗原基因的插入 |
2.3 血凝抑制抗体变化 |
2.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10株新城疫病毒(弱毒)的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目录 |
文献综述 CLASS Ⅰ新城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新城疫及新城疫病毒概述 |
2 Class Ⅰ新城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2.1 Class Ⅰ NDV的发现 |
2.2 Class Ⅰ NDV的致病性 |
2.3 Class Ⅰ NDV的基因组及结构蛋白特性 |
2.4 Class Ⅰ NDV的基因分型及分子流行病学 |
2.5 Class Ⅰ NDV的检测 |
2.6 毒力演变 |
2.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10株NDV(弱毒株)部分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1 材料 |
1.1 毒株、血清和鸡胚 |
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病毒的增值和鉴定 |
2.2 F基因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病毒的增值及初步鉴定 |
3.2 半套式RT-PCR扩增结果 |
3.3 F基因部分片段的测定结果 |
3.4 F基因遗传发育树 |
3.5 10株分离株F基因部分序列及其推导出氨基酸的同源性比较 |
4 讨论 |
4.1 RT-PCR鉴定 |
4.2 F基因片段遗传进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4株CLASS Ⅰ ND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鸡胚及1日龄雏鸡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病毒的纯化及增值 |
2.2 凝解脱实验 |
2.3 凝素的热稳定实验 |
2.4 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时间(MDT)的测定 |
2.5 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 |
3 结果 |
3.1 4株Class Ⅰ NDV的鸡胚纯化结果 |
3.2 凝解脱结果 |
3.3 凝素热稳定结果 |
3.4 MDT的测定结果 |
3.5 ICPI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NDV病毒的纯化 |
4.2 生物学特性与毒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4株CLASS Ⅰ NDV的分子特征分析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引物合成 |
2.2 RNA的提取、反转录 |
2.3 PCR扩增目的序列 |
2.4 电泳、胶回收、连接、转化、克隆、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
2.5 测序及基因组的拼接 |
2.6 基因组的比对及分析 |
3 结果 |
3.1 基因组序列拼接和分析 |
3.2 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较 |
3.3 各基因片段及其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
3.4 各基因片段及其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
3.5 各基因分析 |
3.5.1 NP基因分析 |
3.5.2 P基因分析 |
3.5.3 M基因分析 |
3.5.4 F基因分析 |
3.5.5 HN基因分析 |
3.5.6 L基因分析 |
4 讨论 |
4.1 Class Ⅰ NDV的基因组 |
4.2 Class Ⅰ NDV的各蛋白 |
4.3 毒力演变 |
4.4 新城疫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编书籍 |
(7)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病原学 |
2、流行病学 |
3、临床诊断 |
4、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
研究内容 |
研究一 一株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研究二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研究三 常规疫苗对新城疫分离毒的免疫保护效果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致谢 |
(8)鸡NDV野毒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不同来源NDV间抗原同源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表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前言 |
试验一 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生物制品及来源 |
1.1.3 实验鸡 |
1.1.4 缓冲液 |
1.1.5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1.1.6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病料采取及处理 |
1.2.2 细菌的分离 |
1.2.3 病毒的分离 |
1.2.3.1 鸡胚接种 |
1.2.3.2 细胞培养 |
1.2.4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1.2.4.1 HA及HI实验 |
1.2.4.2 病毒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滴定 |
1.2.4.3 空斑试验 |
1.2.5 分离株毒力的测定 |
1.2.5.1 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的测定 |
1.2.5.2 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 |
1.2.5.3 6 周龄小鸡翅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 |
1.2.6 RT-PCR 鉴定 |
1.2.6.1 引物设计 |
1.2.6.2 病毒的大量培养与纯化 |
1.2.6.3 病毒RNA的提取 |
1.2.6.4 RT-PCR 反应 |
1.2.6.5 PCR 反应 |
1.2.7 动物回归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的分离 |
2.2 细胞培养 |
2.3 分离株生物学活性的鉴定 |
2.3.1 HA 及HI 测定 |
2.3.2 TCID50 的测定 |
2.3.3 空斑实验 |
2.4 分离株毒力的测定 |
2.4.1 LY-CX 株MDT 测定 |
2.4.2 LY-CX 株ICPI 的测定 |
2.4.3 LY-CX 株IVPI 的测定 |
2.5 RT-PCR |
2.6 动物回归试验 |
3 讨论 |
试验二不同来源新城疫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种毒 |
1.1.2 试验动物 |
1.1.3 新城疫油乳苗 |
1.1.4 抗不同毒株NDV 的免疫血清 |
1.2 方法 |
1.2.1 抗体HI 试验测定 |
1.2.2 病毒中和试验 |
1.2.2.1 种毒TCID_(50) 的测定 |
1.2.2.2 血清灭能 |
1.2.2.3 感作 |
1.2.2.4 对照 |
1.2.2.5 接种 |
1.2.2.6 观察和结果判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株的TCID_(50) |
2.2 不同毒株及其抗血清间HI 交叉反应中的同源性比较 |
2.3 不同毒株及其抗血清间病毒中和反应中的同源性比较 |
3 讨论 |
试验三 NDV LY-CX 株油乳苗免疫保护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用NDV病毒 |
1.1.2 试验用疫苗 |
1.1.3 试验用鸡 |
1.1.4 其他试验用品 |
1.2 方法 |
1.2.1 试验用鸡分组.免疫及攻毒 |
1.2.2 定期采血 |
1.2.3 血清NDV的HI抗体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1.2.5 临床观察和死淘记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城疫病毒免疫血清HI 结果(㏒2) |
2.2 LY-CX NDV 油乳苗免疫保护实验 |
2.3 试验鸡群的临床观察和死淘记录 |
3 讨论 |
六.结论 |
七.参考文献 |
八.附图 |
九.致谢 |
九.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基因Ⅶ型NDV强毒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城疫病毒的概述 |
1.2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和理化特性 |
1.3 新城疫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1.4 NDV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1.5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性 |
1.6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 |
1.7 新城疫病毒疫苗学的概况 |
1.8 新城疫病病毒的反向遗传学及其应用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NDV SG10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病毒和细胞 |
2.2.2 质粒和菌株 |
2.2.3 SPF鸡胚和SPF鸡 |
2.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5 病毒的纯化 |
2.2.6 病毒序列的测定 |
2.2.7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构建 |
2.2.8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功能鉴定 |
2.2.9 全长cDNA克隆质粒的构建 |
2.2.10 病毒的拯救 |
2.2.11 拯救病毒的鉴定 |
2.2.12 拯救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
2.2.13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NDV SG10株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2.3.2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功能鉴定 |
2.3.3 全长cDNA克隆质粒的构建 |
2.3.4 NDV SG10株的拯救与鉴定 |
2.3.5 拯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2.3.6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应用反向遗传系统对NDV SG10株进行改造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质粒和细胞 |
3.2.2 构建SG10株NP基因5’端缺失6bp的突变株 |
3.2.3 突变株rSG10-6bp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3.2.4 构建SG10株F蛋白裂解位点突变的病毒株 |
3.2.5 突变株aSG10生物学特性分析 |
3.2.6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NDV的构建 |
3.2.7 突变株aSG10-EGFP生物学特性分析 |
3.2.8 表达IBV S1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3.2.9 突变株aSG10-S1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 结果 |
3.3.1 SG10株NP基因5’端缺失6bp的突变株的构建 |
3.3.2 突变株rSG10-6bp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3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3.3.4 构建SG10株F蛋白裂解位点突变的病毒株 |
3.3.5 突变株aSG10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6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3.3.7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3.3.8 突变株aSG10-EGFP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9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3.3.10 表达IBV S1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3.3.11 突变株aSG10-S1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12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重组病毒aSG10株的免疫原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病毒、质粒和细胞 |
4.2.2 致弱株aSG10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鉴定 |
4.2.3 致弱株SG10的攻毒保护试验 |
4.3 结果 |
4.3.1 安全性检测 |
4.3.2 攻毒保护试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新城疫研究进展 |
1.1 新城疫的流行情况 |
1.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1.3 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
1.3.1 病原分类 |
1.3.2 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
1.3.3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3.1 病毒的基因型 |
1.3.3.2 病毒的结构蛋白 |
1.3.4 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机理 |
1.3.5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3.5.1 血凝特性 |
1.3.5.2 神经氨酸酶活性 |
1.3.5.3 细胞融合性与溶血活性 |
1.4 新城疫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1 临床症状 |
1.4.2 病理变化 |
1.4.2.1 典型病理变化 |
1.4.2.2 非典型病理变化 |
1.5 新城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5.1 血清学诊断技术 |
1.5.1.1 血凝抑制试验 |
1.5.1.2 琼脂扩散试验 |
1.5.1.3 免疫荧光技术 |
1.5.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5.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1.5.2.1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1.5.2.2 基因芯片技术 |
1.5.2.3 核酸探针技术 |
1.5.2.4 单克隆抗体技术 |
1.5.2.5 RNA指纹图谱法 |
1.5.2.6 荧光实时定量检测技术 |
1.6 新城疫免疫研究进展 |
1.6.1 新城疫免疫 |
1.6.1.1 体液免疫 |
1.6.1.2 细胞免疫 |
1.6.1.3 黏膜免疫 |
1.6.1.4 被动免疫 |
1.6.2 新城疫疫苗 |
1.6.2.1 活苗 |
1.6.2.2 灭活苗 |
1.6.2.3 基因工程疫苗 |
试验研究 |
西安市鸡新城疫疫苗免疫规程 |
2.1 疫苗 |
2.1.1 疫苗组织和采购 |
2.1.2 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
2.2 免疫接种 |
2.2.1 家禽健康检查 |
2.2.2 接种前准备工作 |
2.2.2.1 疫苗的检查 |
2.2.2.2 疫苗的预温 |
2.2.3 免疫注射 |
2.3 免疫效力保证措施 |
2.3.1 规范操作 |
2.3.2 建立档案 |
2.3.3 落实防疫责任 |
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实验样品 |
3.1.1.2 实验试剂 |
3.1.1.3 实验仪器 |
3.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2 方法 |
3.1.2.1 检验依据 |
3.1.2.2 检测方法 |
3.1.2.3 结果判定 |
3.1.2.4 数据分析 |
3.2 2011‐2015 年西安市免疫鸡群监测结果与分析 |
3.2.1 2011‐2015 年西安市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 |
3.2.2 2011‐2015 年西安市不同季节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 2015 年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检测 |
3.3.1 不同检测点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2 不同日龄段鸡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3 疫苗接种时间与抗体水平 |
3.3.4 接种疫苗次数和抗体水平 |
3.3.5 不同免疫方法与抗体水平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南京地区非典型新城疫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D]. 董炳梅. 吉林大学, 2019
- [2]新城疫病毒地方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疫病控制[D]. 程相朝.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3)
- [3]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Sota株+HP株)制备技术的研究[D]. 陈慧婧.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4]新城疫病毒流行株致病性和抗原性及其与F和H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D]. 秦卓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D]. 于淼.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10株新城疫病毒(弱毒)的遗传进化分析[D]. 金仕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1)
- [7]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 吴扬. 扬州大学, 2006(02)
- [8]鸡NDV野毒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不同来源NDV间抗原同源性比较[D]. 邱玉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9]基因Ⅶ型NDV强毒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刘蒙蒙.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10]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D]. 苏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