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理论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发展概况

地租理论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发展概况

一、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峰[1](2017)在《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80年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汉译本《富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的译著,译者为汪凤藻和丁韪良。目前对《富国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思想史和翻译史的宏观层面,且在翻译模式、翻译赞助、译本影响等方面的观点有分歧,在翻译文本研究上仍是空白。本选题基于文本进行研究,有翻译史学价值。本文以《富国策》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翻译学为视角,提出四个研究问题:《富国策》的翻译场域有什么样的特点?《富国策》文本形式和译介的经济学内容特征有哪些?译者采取哪些翻译策略?促使译者选择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是什么?研究结合文章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策略、翻译规范等理论,运用平行语料库和史料梳理印证等方法加以展开。研究发现,《富国策》的翻译场域中,赞助层次复杂,官方、机构和个人交叉,发起人兼做翻译策略制定者和译者,翻译形式是师生合译,两位译者皆谙熟并推崇晚清文章规范;在文本形式和其承载的经济学内容上都有大量改写,底本有42章,译文26章,宏观经济学内容翻译较为简略,微观经济学内容翻译较为详细;策略上,译文采用文言体,结合儒家思想概念体系,遵循晚清文章学规范,主要翻译策略为合儒、格义、连类、深度翻译、异体并置、会通和换例等,总的翻译策略目标是“理明词达”;促使译者选择这些策略的翻译规范主要有“经世致用”、“赞助人意图”、“预设读者期待”、“文章学衡文标准”、“文本性”、“专业规范”等,这些翻译规范之间有矛盾和冲突,受译者惯习的调节,并最终为《富国策》的文本所表征。在译者惯习的策略选择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意志中洋务派的“一体多用”观,且译者惯习内化的“一体多用观”是调解各种规范之间的矛盾、进行翻译策略选择的根本动因。本研究在《富国策》的衍生文本《重译富国策》、经济学术语、译本美化殖民统治和基督教传教行为等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武晓光[2](2016)在《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对调整经济结构而言还是对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言,分配都是一个离不开的因素,合理的分配能够成为刺激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我国目前的要素报酬现状而言,劳动要素报酬占比从从1990年的53.49%下降到2014年的43%,与发达国家的70%左右相比显然有很大差距。按要素分配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中央层面看,自中共十五大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后,中共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在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础之上,又提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由各自的生产要素市场决定。这一系列中央文件的出台都是从收入分配中的要素分配角度来阐释的。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界的理论热点。经济学家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上,基本取得了共识,但究竟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对物质财富的创造所做的贡献分配”,还是“按照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价值)的创造所做的贡献分配”等问题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研究,给人们以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启发,这对于澄清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加深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会有重大帮助。同样,通过对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研究,对于我们真正理解和落实党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对于当前要素分配问题的合理解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要素分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我们在研究当前经济问题时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前经济学家所走的老路。因为,有时候,当我们观察某种事物时,向后退几步,也许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整体,从而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观察的对象。从对过去人们的研究中,从对以往的学说的研究中获得一些新的理论启示。研究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是研究关于按要素分配理论发展的历史,主要阐述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开始历经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现代经济学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及各个经济学流派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阐述每一位思想家或流派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思想和观点时,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1)各个思想或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各个思想或流派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上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3)各个思想或流派在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总之,本文力图通过简明新颖的结构安排,梳理出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在经济发展史中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本文根据经济学史上按要素分配理论发生的思想脉络,将经济学说史中按要素分配理论史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主要阐述了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以来到约翰·穆勒为止的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历程;第二章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扬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形成逻辑及理论内涵;第三章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精致化”,主要阐述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约翰·贝茨·克拉克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按要素分配理论;第四章介绍现代按要素分配理论和回归返璞,主要阐述马丁·威茨曼的分享经济和·托马斯皮凯蒂的按要素分配理论;通过阐述,本文认为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历程。虽然从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开始,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发展在要素报酬真正来源上有了初步科学的解释,然而经历亚当·斯密的摇摆式研究之后,按要素分配理论逐渐走上了两股轨道,一股是从大卫李嘉图以来的约翰·穆勒、马克思等人的能够正确反映按要素分配理论实质的发展方向,一股是从让·萨伊以来的经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直到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回避按要素分配理论实质的发展方向。之所以造成这种分歧,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分享经济理论的产生和2014年托马斯·皮凯蒂使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从对理论实质的回避逐渐开始正确认识问题所在是按要素分配理论发展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研究将会逐步回归其实质所在。关注劳动要素报酬在分配中的地位是未来按要素分配理论发展研究的真正方向。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事学术研究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发展将随着研究法的成长而前进的,科学研究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就是制定研究法。为了做到对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更好研究,本文采取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解读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架构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经济史上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文献解读和比较分析,探索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脉络,客观地描述和评价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各个经济学家的理论传承、理论地位、理论贡献和理论启示,进而揭示按要素分配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赵欢[3](2020)在《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农业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演进。法国重农主义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是对西方农业思想系统研究的起点。该学派促进了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作为古典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是其农业思想对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英法两国,其农业思想为早期两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后来随着美、德等其他西方国家的纷纷崛起,有些国家的农业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农业思想也受到了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影响。西方农业思想发展的进程并未停止,德国的经济学家杜能开创了农业地理学的先河。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重新“复活”,开创了现代农业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依据相关的著作与文献资料,对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了较全面和清晰的阐述。首先,分别对古典经济学与重农主义进行阐述,再对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主要从产生、学说特点、农业思想、政策主张进行阐述,并解释了为什么重农主义被称为古典经济学;其次,阐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的演进,并对其农业思想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与人口的关系、农业的生产要素、农业的耕种方式、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地租理论、农产品自由贸易理论;再次,农业发展思想使得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50年代重新复活,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最后,结合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提出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邓元东[4](2019)在《地租地价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影响 ——来自成都市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1998-2005年房地产市场起步阶段,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05-2013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上涨过快,政府持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抑制房价上涨幅度;2013年至今,房价居高不下,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由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无序发展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长期复杂的挑战。那么,如何让房地产市场及房价的发展适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一个城市的边缘向中心望去,发现房价总是在起伏中逐渐上升,城边缘房价最低,城中心房价最高,逐猜想土地的位置支配着房价的涨落。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结合物,土地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因素对房地产市场及房价的影响不可忽视。于是,本文结合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既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城市房价的发展规律。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房价研究文献和考察中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和地租理论的分析发现的地租向地价的转化公式,并将该公式作为成为接下来划分房地产价格组成的重要理论工具。随后,遵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一般商品的方法,对房地产生产价格按照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和地租购买价格三部分进行切割,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地租地价理论为基础,分别分析各部分价值组成对房价的影响。研究结论是,级差地租规律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受城市土地区位差异和土地条件差异影响的地租量占了房价的绝大部分并支配着房价的变动。在前面房价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包含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房地产市场供求模型,推导出以“地价-房价”关系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均衡方程。通过房价对各影响因素的求导,发现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土地价格、家庭收入、开发资本投入正相关,与首付占住房价值比、贷款利率、劳动生产率负相关。为进一步分析地价对房价的决定程度,本文利用成都市经验证据,估计房地产市场均衡价格方程计量方程,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相符。最后,实践已经证明目前中国各城市实施的限购限贷等需求端行政调控手段是不能实现稳定房价运行的目的的,反而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现基于研究结论,应该坚持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为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提出三点核心建议:一是深化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化方向改革,形成多主体供应的土地供给体系;二是加快以城际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平城市区域间的区位差异,削减级差地租的增量;三是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改零散的城镇化为集中的城市化,加快城市群建设。

韩璐[5](2019)在《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对劳动这一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命题的深入研究和逻辑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劳动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劳动解放前景的希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从历史的审判、现实的批判,以及未来的研判中构成了一个在时空上贯连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并由此成为了在当代依然具有理论阐释力和实践价值的思想武器。而当我们潜入文本进行详细解读和阐释时,就又会发现,对劳动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概念本身,因为这个议题的考察可以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而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便有可能得以探寻到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整体性建构逻辑。也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批判劳动的本质和矛盾运动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而结合资本主义发展和对于整个人类劳动境况和生存境遇的反思,历史唯物主义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意涵。只有看到人,看到使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劳动,我们才能看到劳动过程所必然依托和建立的人的社会和人的历史关系,由此也才能真正寻找到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瞭望到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为:理论溯源→文本解读→观点辨析→理解维度→当代价值。具体来说,一是以“广义”的理论来源为考察,即突破“三大来源”解读说,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人类思想史的灿烂星空中考察,通过立体的、整体的、演进的马克思主义时空视野来研究。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对文本按时间顺序的考察和阐释,对劳动观进行一个孕育、萌芽、创立、发展、延伸的理论发展轨迹的追寻,以期在历史动态的文本视域之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总体的劳动观加以梳理。三是注重劳动观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交锋”,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科学道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辨析与批判;并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寻求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之间关于“劳动观”理论内容表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每一个阶段主要代表著作的文本解读,辨析出理论的前后联系,进而展示出劳动观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统一。四是延伸和拓展对劳动观阐释的理解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内容与方法的具体联系中,深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劳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认识,深化对劳动观本身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内核的认识。五是将理论研究关照于当代现实,在前述历史的、文本的、辨析的解读基础上,让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劳动观在理论、实践、价值的当代视域中发声,进一步阐发马克思恩格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上述的内容,本文总体形成的观点或可能的创新点有如下几个:其一,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思想家通过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总体思想资源的选择、组合、改造和原创性的阐释过程中形成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也必须在尊重思想承继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其“发展史”的历史语境,阐明理论与这些“思想酵素”的源流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评价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把他们之间的思想互动机制呈现出来,由此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和解释学处境。其二,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本身的产物,从历史事实出发去形成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科学依据。对劳动历史资料的充分考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以对历史事实材料的占有为前提的;而在人类劳动史的解读中,历史唯物主义抽象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定义,也在现实经济活动各自具体化的事实和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哲学理论与社会经济过程紧密联系,劳动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演化内在嵌合,马克思恩格斯由此真正实现了反转抽象理性的哲学革命。其三,“劳动观”的理论内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单纯的割裂它们,谈论哪一个理论自身的演进,都是单薄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就是强调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意境中去探寻劳动观的全部理论内容,坚持把劳动观视为是一种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历史性的理论学说,进而在对劳动观的整体性把握中,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完成对自身丰富的、复杂的、完整的构建的。第四,对劳动的认识必须回归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这一哲学概念之中,由此,劳动观的理论张力才能真正凸显出来。“劳动观”是属于历史观范畴的,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才科学回答了劳动是人类从动物界超越出来的历史活动,也正是从对劳动、劳动力、劳动关系、劳动者、劳动解放的新的定位中,形成了解释历史的新的哲学派别,即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故此,马克思必然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发展史必须用劳动发展史来解释这样的独特结论。第五,美好生活的希冀正与劳动者的劳动处境、劳动尊严、劳动权利、劳动价值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探寻的“劳动”问题,不仅是对人类解放未来思考的珍贵启迪,也是留给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探寻的意义生长点。物质财富越充沛,科技越发展,越需要去反思和审视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越需要去尊重和敬畏人的劳动创造和人的智慧成果。物质生产本身的历史必然性必须要靠物质生产来超越,而人正是所有物质生产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掌控者,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文明的新境界,也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才能在这种最基本、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真实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关永强,张东刚[6](2014)在《英国经济学的演变与经济史学的形成(1870—1940)》文中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分别源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绎学派和历史学派。二者的分歧早已出现,长期以来其差异性观点和多元化方法的竞争,共同促进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初,双方的激烈竞争导致学科分裂,也影响了二者的发展。成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因过度演绎和脱离现实而备受批评,经济史学也逐渐淡化了历史学派面向现实的研究传统。厘清上述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史学的意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推动经济史学回归历史经济学的传统,促进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良好互动与健康发展。

刘钊[7](2012)在《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历程,从1843年10月他第一次接触政治经济学开始,直至其生命的终结,政治经济学始终是作为马克思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说,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的每一次进展或重大突破都与他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而在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研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最深刻的唯物主义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从马克思的写作文本中可以看出,在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的关键问题时他总要重新研究李嘉图的著作,因为其经济学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中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个水平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能从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摘录和评判的某一点上,衡量出他当时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成熟程度。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哲学历史观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自己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及哲学历史观的形成与深化。本文主要以深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以客观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史的发展为坐标,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域中展开研究。论文力图通过考察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从拒斥到接受,再到批判,直至超越和扬弃的理论认知过程,挖掘其认知转变背后的深层理论逻辑运演,以及这一过程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生成与深化的重要影响。基于上述目标,本文共包括一篇导论和五章,最后是一个简单的结语。导论部分分析了李嘉图在其古典经济学话语中所彰显出来的深刻的唯物主义意蕴。第一章首先针对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初涉李嘉图经济学思想时的哲学拒斥态度展开了分析。此时的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角度根本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第二章研究的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解读视角的逐步转换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获得为马克思科学解读李嘉图经济学作了理论准备。第三章分析的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上对李嘉图学说的正面接受及社会历史观上的初步扬弃阶段。此时的马克思在经济学上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由于对其不加批判地接受和运用从而无法认清李嘉图学说的局限性,也无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出科学的把握。第四章分析了马克思在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中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经济学批判和超越以及这一过程对其社会历史观的深化与发展。第五章剖析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维度上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扬弃过程,同时对马克思批判李嘉图学说时的方法论视角进行了解析。

姜英华[8](2016)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现代化艰难挺进的重要驱动力。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经济的市场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先驱国家,置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家最早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思想阐发,开启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研究的先河,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意识反映,映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况,同时也折射出民主政治的框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顺利建设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最早开创了西方研究市场经济的思想传统。亚当·斯密在描述和界分分工与市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基础上,提出市场主体的“利己心”和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主张,进而指出好的市场经济应该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经济思想。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市场机理的剖析和探究中,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的思想、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的思想和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的思想,达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能达到的极致和顶端,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庸俗化和内卷化。马克思、恩格斯置身于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想进行了客观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结构和历史作用进行了追溯剖绘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巨匠们肩膀上的超越和创新,成为后来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实践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首先在经济社会落后的东方国家——俄国建立,成立后的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经济建设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列宁最早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以及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思想。到斯大林时期,市场经济思想被否弃,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最早借鉴的是苏联的思想。虽然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曾采取排斥态度。但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商品货币经济的不可替代作用,从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和李先念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顾准、孙冶方、卓炯和薛暮桥为代表的经济思想家的艰辛探索中,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得以萌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年文革动乱极左思潮对经济的破坏,东欧改革得失和市场经济思想,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带来了可能性。在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的探索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并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交叉和激烈碰撞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逐渐定位,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在内的市场经济思想框架日渐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改革红利的释放、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市场竞争的区域分割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这些都是因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弊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而遭遇的现实的发展困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诉求和表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思想,就发展思路而言,市场经济思想反映了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向中高端的迈进,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线性增长到科学发展的转变,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和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转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以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和建立法律体系以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为突破发展难题,跨越发展困境提供了思想指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化了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维度,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为构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蓝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支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包括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取向、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取向。彰显了引领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思想发展特点,并且得到了经济理论发展完善、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和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的实践映证。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路径,基于马恩经典文献观点的梳理,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和要义做出展望性的分析,即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和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李文娟[9](2020)在《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伦理经济学是更高级的经济学,是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财富增长的经济学,经济学从历史形成过程看本就脱胎于伦理学,因为经济活动是有人参与的活动,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规律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规律,它是人的发展经济学。伦理经济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问题,探讨人的伦理行为能否获得经济增殖能力和经济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原则,在经济和伦理的互相建构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适应人类本性的发展,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之所以进行本论题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伦理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的经济学理论始终探究的一个问题即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如何实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实现人的伦理价值。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伦理经济思想值得挖掘,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容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需要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探寻理论支持。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其面临着伦理的拷问,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贫富分化等问题出现,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出现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的现象。本文尝试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本和著作入手,梳理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的历程,阐释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挖掘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文本和马克思所关注的社会现实出发,以历史现实和理论研究为线索,提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伦理批判、从而实现伦理经济的应然指向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第二章,探讨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也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本章主要以几位有代表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论进行“伦理经济”视角的分析,从中更好的对比看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继承。第三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形成和演进历程。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沿着两条演进线索展开的,一是马克思本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从开始的人道主义呐喊到政治经济学科学的伦理批判,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段是同步的,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是随着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成熟并走向科学的。二是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的欧洲复杂的社会背景,这是马克思伦理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这两条线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伦理经济学的理论,马克思从始至终都是从现实人的解放角度出发的,把他的伦理价值追求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另外从第二条线索可以看出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是重点研究部分,主要从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经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经济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经济批判展开论述。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异化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哲学语言,劳动是贯穿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所面临的社会基本经济事实,这也是早期马克思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衷,也是青年马克思窥见社会经济事实的窗口,马克思在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怀着对工人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而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从早期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来看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痕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批判。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具有超越性价值意义的就是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总体过程的不公平和虚伪,揭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性质,并发现剩余价值是剥削的来源,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只有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结束阶级的对立,实现人的解放、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的统一。第五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始至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的解放”,从马克思早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以人道主义关怀对工人的同情,到后来揭开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即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把自己对“现实人”状况的不满付诸于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最终发现资本主义的秘密,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仅仅意味着人类史的开启,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体,无论是政治解放还是社会解放其核心是实现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伦理经济一脉相承,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必然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围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观、充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付文军[10](2016)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事业,这意味着他既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对国民经济学展开理论省思。得益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对一切存在的实践批判、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内在批判和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得以凸显。深谙“批判之道”,是马克思思想得以持续发力的关键。批判乃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批判而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而经济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向。借由“资本之思”而实现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最终达至“自由王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完整画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早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异化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范畴的理论省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具体而言,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从“财产权”到“私有制”、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从“感性直观”到实践、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即是马克思在研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思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熟时期,借助于之前的学术积淀,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长、减少人数和增加产量、节约和浪费、价值的增殖和丧失——的论说。同时,马克思还展开了对“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体系由此生成。作为一部现代性“诊断说明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多维意蕴,并先后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人类之谜和资本拜物教的秘密。最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市场”和“时空”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范畴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总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确证,各种掩盖于物物关系之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澄明。通过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马克思做着借思想触及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主要是新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在场”,充分表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理论之于时代的意义。在我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硕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反过来印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力。

二、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社会翻译学
    1.4 研究价值
    1.5 文章结构
第2章 《富国策》翻译研究现状
    2.1 经济学思想(史)为主题的研究
    2.2 翻译(学/史)视角的研究
第3章 《富国策》的翻译场域
    3.1 《富国策》翻译场域权力关系及主要行动者
        3.1.1 赞助人
        3.1.2 发起人和出版者
        3.1.3 译者
        3.1.4 预设读者
    3.2 晚清诗学规范
        3.2.1 桐城派文章学
        3.2.2 八股文
第4章 《富国策》译文的形式特点
    4.1 中译本《富国策》和其底本MPE的整体对比
        4.1.1 MPE和《富国策》的副文本对比
        4.1.2 《富国策》各章节段落存留度变化情况
    4.2 文本微观语言特点以及“道、理”概念和儒家文化负载语
        4.2.1 单音节词使用
        4.2.2 文言虚词的使用
        4.2.3 “理”和“道”概念的使用
        4.2.4 儒家文化负载词
    4.3 句法特征
        4.3.1 文言程式句
        4.3.2 四字格、排比对句的使用以及句子的词组化
        4.3.3 《富国策》的句长
    4.4 MPE与《富国策》的文本性对比
        4.4.1 篇章文本性标准
        4.4.2 MPE与《富国策》的宏观文本性对比
        4.4.3 衔接和连贯微观描述
第5章 《富国策》经济思想的译介和接受
    5.1 经济学术语译介考察
        5.1.1 卷一“论生财”经济学术语的个案考察
        5.1.2 “日原”经济学术语质疑
    5.2 《富国策》对MPE经济学思想的译介和删节
    5.3 经济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5.3.1 出版及用途
        5.3.2 衍生文本
        5.3.3 评论和影响
第6章 《富国策》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译者惯习
    6.1 基于功能的翻译策略再范畴化
    6.2 《富国策》的翻译策略
    6.3 《富国策》翻译规范、翻译策略和其译者惯习的关系
    6.4 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思想根源
        6.4.1 晚清政治思想中的“体用”观
        6.4.2 《富国策》译者惯习选择翻译策略的机制模型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1: 《富国策》的序、凡例和年表
附录2: 儒家文化和汉文化负载词例举
附录3: 《富国策》第一卷“论生财”经济学术语
附录4: 《富国策》卷一第一章平行文本及相关情况

(2)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真正兴起与发展
    一、亚当?斯密之前的按要素分配理论
        (一) 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
        (二) 重农学派的典型代表——杜尔哥
        (三) 从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分配思想的演变
    二、在按要素分配来源上摇摆的亚当?斯密
        (一)亚当?斯密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亚当?斯密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点
        (三)亚当?斯密在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的地位
    三、突出分配主题地位的大卫?李嘉图
        (一)大卫?李嘉图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大卫?李嘉图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点
        (三)大卫?李嘉图在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的地位
    四、“三位一体”分配的代表让?萨伊
        (一)让?萨伊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让?萨伊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点
        (三)让?萨伊在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五、折衷主义的约翰?穆勒
        (一)约翰?穆勒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约翰?穆勒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点
        (三)约翰?穆勒在按要素分配理论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古典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扬弃”
    一、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形成逻辑
        (一)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形成的探索期
        (二)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形成的转变期
        (三)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形成关键期
        (四)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形成的成熟期
        (五)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形成的发展期
        (六)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形成的启示
    二、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内涵及地位
        (一)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意蕴
        (二)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马克思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地位
第三章 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精致化”
    一、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代表约翰·贝茨·克拉克
        (一)克拉克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克拉克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克拉克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地位
    二、供求均衡分配特色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一)马歇尔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马歇尔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马歇尔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地位及评价
第四章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回归返璞
    一、分享经济理论的代表马丁?威茨曼
        (一)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的理论内涵
        (三)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的理论地位
    二、回归古典传统的大数据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一)皮凯蒂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皮凯蒂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皮凯蒂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地位
        (四)皮凯蒂按要素分配理论的理论评价
结论
    一、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规律及趋势
    二、马克思的按要素分配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分配规律的真谛
    三、按要素分配理论演变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研究
        二、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在法国以重农主义呈现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
        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二、古典经济学的界定
        三、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重农主义
        一、重农主义的产生
        二、重农主义的学说特点
        三、重农主义的农业思想
        四、重农主义的政策主张
        五、重农主义简评
    第三节 重农主义为什么被称为古典经济学
第三章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演进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
        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农业与人口的关系
        三、农业的生产要素
        四、农业的耕种方式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六、地租理论
        七、农产品的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复活”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典经济学农业思想的发展
        一、舒尔茨的农业思想
        二、库兹涅茨的农业思想
        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的农业思想
        四、乔根森模型中的农业思想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关于现代农业思想概述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地租地价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影响 ——来自成都市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房价的研究
        1.2.2 关于供求两方面与房价的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难点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地租理论历史沿革
        2.1.1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2.1.2 马克思地租理论
        2.1.3 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
    2.2 地价理论历史沿革
        2.2.1 古典经济学地价理论
        2.2.2 马克思地价理论
        2.2.3 现代西方经济学地价理论
    2.3 产权理论
    2.4 市场供求理论
第3章 地租向地价的转化
    3.1 土地所有权特征
    3.2 地租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
    3.3 土地出让金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3.3.1 地租与租金和垄断地租的区分
        3.3.2 土地出让金的组成
        3.3.3 土地出让金的影响因素
    3.4 地租向地价转化的方式
第4章 地租与中国城市房价
    4.1 房地产商品的特征
    4.2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4.3 地租参与中国城市房价的形成
        4.3.1 城市房价的组成部分
        4.3.2 地租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决定
        4.3.3 地租变化与房价变动
    4.4 小结
第5章 地价对房价的影响
    5.1 地价对房价影响的理论模型
        5.1.1 家庭购房模型
        5.1.2 房地产开发商模型
        5.1.3 房地产市场均衡价格模型
    5.2 成都市的经验证据
        5.2.1 计量经济模型
        5.2.2 数据说明及特征
        5.2.3 单位根检验
        5.2.4 实证结果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思想来源的总体评述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劳动思想
        一、荷马时代:分配的正义与劳动的价值
        二、古希腊时期:被鄙视的劳动与初期的分工
        三、古罗马时期:劳动者的惨景与公正的希冀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劳动救赎说与价格公平论
        二、新教伦理:劳动天职说与神意分工论
    第四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劳动是财富之父和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与劳动尺度概念
        三、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与相对工资说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从康德到谢林:人是什么和“活动”的原则
        二、黑格尔:“否定性行动”与自由真正的“显现”
    第六节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和差别分配原则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和劳动协作制
        三、欧文:劳动价值论和分配正义思想
    第七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一、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行动哲学和“实践”的范畴
        二、从费尔巴哈到赫斯:“感性直观的人”和行动的哲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观形成史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思想萌芽
        一、德语作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观
        二、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的哲学史探寻
        三、《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的探寻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
        二、《德法年鉴》时期:向实践的唯物哲学的转变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历史之谜
        四、《神圣家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迈向成熟“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性活动”的哲学革命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唯物史观的形成
        三、《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雇佣劳动与资本》:雇佣关系的对抗性及向自由劳动的复归
    第四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成熟发展时期
        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一般劳动”的概念
        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创造资本的劳动
        三、《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劳动”的本质内涵
        四、《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成熟表述
    第五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劳动论”
        二、“两大历史笔记”:人类社会发展史与劳动解放的真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捍卫与发展
    第一节 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天才萌芽”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劳动者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捍卫
        一、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所做出的贡献
        二、《反杜林论》对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捍卫
    第三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创造性引申与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反自然性和反人性的批判
        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劳动”地位的评述
        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历史哲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一节 释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谈论“劳动”?
        二、劳动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实践唯物主义范畴?
        三、能否以“劳动”来透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劳动——人
        一、青年马克思为什么选择伊壁鸠鲁?
        二、“自由意志”如何关照到“现实的人”?
        三、批判的矛头何以指向“劳动”?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何以是“劳动——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逻辑:劳动的历史与现实的人
        一、一般劳动与人的自然属性
        二、生产劳动与人的社会存在
        三、雇佣劳动与人的异化状态
        四、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理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理论回应与时代关照
    第一节 理论回应: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一、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会怎样回应?
    第二节 时代关照:现代科技所催生的新劳动形态
        一、三次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的改变
        二、新劳动形态下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遇到的质疑
    第三节 当代价值:体面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体面劳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本质诉求
        二、新时代对劳动主体地位的强调
    第四节 未来理想:通往自由之路
        一、共产主义是劳动自由解放的理想社会
        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英国经济学的演变与经济史学的形成(187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渊源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历史学派与演绎学派
    (一)英国历史学派的形成
    (二)英国演绎学派的发展
三、英国历史学派与演绎学派的竞争
    (一)思想观点的交锋
    (二)关于经济学科发展方向的竞争
四、经济史学的产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演变
    (一)经济史学的产生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演变
五、小  结

(7)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李嘉图:古典经济学领域中最深刻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及理论创新
    四、论文目标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巴黎时期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思想的哲学拒斥
    第一节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初次接触与简单拒斥
        一、初涉李嘉图经济学时的批判逻辑
        二、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简单化解读与哲学拒斥
    第二节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关注及对自身哲学思想的影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第三手稿的解读
        一、《穆勒评注》对马克思理解李嘉图学说有什么影响
        二、李嘉图在人的异化道路上比斯密走得更远
        三、立足于客观现实的理论逻辑的不断伸展
    第三节 抽象人本主义方法论限制了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哲学价值的有效吸收
        一、同时期英国李嘉图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水平
        二、抽象人本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两种不同的解读路径
第二章 对劳动价值论解读视角的逐步转换——为科学解读李嘉图经济学作理论准备的时期
    第一节 人性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僵硬对接1:以《神圣家族》为例
        一、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批判视角的微妙变化
        二、人性论的理论逻辑与劳动价值论的外在互动
    第二节 人性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僵硬对接2:以《评李斯特》为例
        一、何种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二、对劳动价值论理解的滞后并未阻止马克思客观现实逻辑的发展
    第三节 徘徊于斯密的经济学视域及其所带来的哲学影响
        一、"分工"与"交往":基于斯密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
        二、无法正确区分斯密和李嘉图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带来的遗憾
第三章 经济学上对李嘉图学说的正面接受及社会历史观上的初步扬弃
    第一节 《哲学的贫困》中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正面接受及其哲学意义
        一、在经济学上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充分肯定
        二、运用李嘉图经济学对蒲鲁东经济学的批判
        三、在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理解上推进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 在经济学上尚不能超越李嘉图学说所带来的哲学影响
        一、在缺乏剩余价值概念的前提下马克思无法超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此时生产关系概念的真实内涵
    第三节 《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维度上的推进
        一、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对抗性关系的更为深入的解读
        二、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经济学批判及其在社会历史观维度上的意义
    第一节 《伦敦笔记》: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最初怀疑
        一、对李嘉图货币数量论从追随到批判的认识转变
        二、对李嘉图地租理论从接受到推翻的认识转变
        三、对李嘉图价值理论从理解到超越的认识转变
    第二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经济学批判与超越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为批判李嘉图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对李嘉图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三、从剩余价值角度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第三节 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推动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深化与发展
        一、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愈加具有历史性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愈加深刻
第五章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全面审视及其哲学意义
    第一节 在经济学维度上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全面剖析
        一、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全面剖析
        二、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全面剖析
        三、对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的全面剖析
    第二节 马克思批判李嘉图经济学的方法论视角解析
        一、基于唯物主义历史发生学的社会关系视角
        二、基于内在矛盾发展的历史批判视角
结束语:李嘉图之于马克思为何重要?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的概念和定义
    三、研究的过程与综述
    四、研究的方法与架构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经济思想源起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分工与市场
        二、商品的价值——价格论
        三、利己心与“看不见的手”
        四、自由主义的商品经济主张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
        二、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
        三、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
        四、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
    第三节 马恩辩证批判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马恩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商品经济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机理结构的追溯剖绘
        三、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
        四、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孕育
    第一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前苏联的流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演进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形塑的重要关节与主要内容
        三、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四、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争论
        五、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突变
    第二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新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刘少奇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陈云的商品经济思想
        四、张闻天的商品经济思想
        五、李先念的商品经济思想
    第三节 商品经济思想发展在新中国的周折
        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转变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实质与特征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商品及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顾准倡导商品经济的思想
        二、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的思想
        三、卓炯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四、薛暮桥坚持市场改革取向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
        一、世纪论战与古典兰格模式的蕴生
        二、东欧经济改革与分权思想的形成
        三、东欧分权模式的思想得失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步承认
        一、以计划经济为主体,辅之以市场调节
        二、明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推进
        一、市场化改革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
        二、改革回潮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复归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成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定位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构与启示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原因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
        四、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镜鉴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框架延展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思想
        三、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
        四、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的思想
        五、改革宏观调控体系的思想
        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思想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拓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积累和新挑战
        一、部分改革红利的消减
        二、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
        三、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
        四、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
        五、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
        六、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
        七、市场竞争的条块分割
        八、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与经济新常态思想
        一、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
        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到中高端的迈进
        三、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粗放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
        四、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
        五、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嬗变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认识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三、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五、建立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
    第四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四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市场经济思想目标的一致性
        二、在深化改革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市场经济的思想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思想
    第五节 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一、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实践映证
        一、经济理论的发展完善
        二、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
        三、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
        四、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
        二、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
        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
        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特点
        一、引领性:有主导力量,在统领和创新中坚持方向
        二、开放性:有包容精神,在对话和交流中学习借鉴
        三、实践性:与实践相长,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
        四、渐进性:与现实比肩,改革进程中寻求不断突破
    第四节 基于马恩经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梳理与展望
        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
        三、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五、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
        七、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亚当·斯密的的伦理经济思想
        2.1.1 自由:经济的基本德性
        2.1.2 个人自利与社会互利的统一
        2.1.3 正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伦理
    2.2 马尔萨斯的伦理经济思想
        2.2.1 人口增长是社会贫困的根源
        2.2.2 控制人口增长是合乎伦理的选择
        2.2.3 反对济贫法,以贫限殖
    2.3 大卫·李嘉图的伦理经济思想
        2.3.1 利益至上的自由放任
        2.3.2 肯定“劳动创造价值”
        2.3.3 分配基础上的阶级利益对立
    2.4 西斯蒙第的伦理经济思想
        2.4.1 关注财富和人的关系
        2.4.2 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
        2.4.3 建立平均私有的社会
第3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形成与演进历程
    3.1 伦理经济的基本界定
        3.1.1 伦理经济与经济伦理
        3.1.2 伦理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3.1.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特点
    3.2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2.1 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实
        3.2.2 家庭环境的影响
        3.2.3 学习经历及其影响
    3.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演进历程
        3.3.1 1843 年—1845 年:对社会经济事实的道德批判
        3.3.2 1845 年—1863 年:唯物史观基础上伦理经济批判
        3.3.3 1863 年—1883 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彻底批判
    3.4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4.1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整体性
        3.4.2 从道德批判向科学理论批判的转变
        3.4.3 价值理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融合
第4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经济批判
        4.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劳动者主体性的消失
        4.1.3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
        4.1.4 异化劳动理论伦理批判的价值诉求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经济批判
        4.2.1 揭露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剥削性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体过程:揭露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虚伪性
        4.2.3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异化制度
        4.2.4 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伦理超越
    4.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经济批判
        4.3.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诠释
        4.3.2 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4.3.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审视
        4.3.4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向度的判断
第5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1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认识
        5.1.1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识的理论基础
        5.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认识维度
        5.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5.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
        5.2.1 脱胎于人本主义对人的认识
        5.2.2 基于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个人”的认识
        5.2.3 历史发展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识
    5.3 马克思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经济建构
        5.3.1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
        5.3.2 劳动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
        5.3.3 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3.4 人的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的统一
第6章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6.1 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指导
        6.1.1 “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立场
        6.1.2 “发展依靠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地位
        6.1.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6.2 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自信
        6.2.1 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保障
        6.2.2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社会主义更大发展的手段
        6.2.3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观
    6.3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
        6.3.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6.3.2 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人的发展和谐共进
        6.3.3 构建全球生态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缘何聚焦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何谓批判?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一、批判他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二、回应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自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
        一、实践地批判
        二、辩证地批判
        三、历史地批判
        四、内在地批判
        五、总体地批判
    第四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本章小结 批判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转向
        一、从哲学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经济批判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过程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尺度
    本章小结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转换
    第一节 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解决困惑已久的物质利益难题
        一、疑惑:“应有”和“现有”的对立
        二、解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三、深思:通达人类解放的道路
        四、立场:“市民社会”抑或“人类社会”?
    第二节 从“财产权”到“私有制”:前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大问题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与占有
        二、私有财产的紧张本质与主体本质
        三、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本质与否定本质
        一、劳动的两种样态: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二、异化理论的多维意蕴
        三、异化劳动的出场逻辑
        四、异化劳动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从“感性直观”到科学的“实践”概念: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积弊
        二、“现代实践”概念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五节 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初步阐明
        一、两种历史观的交锋: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科学演进
    第六节 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初现
        一、“贫困的哲学”的高明之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
        二、“贫困的哲学”的失足之处:难以摆脱的“理性”原则
        三、“哲学的贫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初步展现
    第七节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科学批判理论的回归与践履
        一、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面相
        二、与多种思潮的对话和指导社会运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本章小结 从毁灭性批判到建构性批判
第四章 《资本论》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雏形初成
    第一节 从巴黎到伦敦:通达《资本论》的艰辛之路
        一、巴黎时期:《资本论》的“史前期”
        二、布鲁塞尔时期:《资本论》的“孕育期”
        三、伦敦时期:《资本论》的“创作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批判”
        一、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言说语境
        二、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理论问题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架构”
        一、历史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多重话语体系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图构
    本章小结 通往《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和“历史路标”
第五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逻辑生成
    第一节 《资本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与双重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二律背反”
        二、双重批判之下的历史结局
        三、《资本论》透视出的新革命
    第二节 商品批判:商品与“商品世界”的谜疑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商品范畴
        二、价值形式的奥秘与商品经济的特征
        三、“商品世界”谜疑的崭露与破解
    第三节 货币批判:货币与“货币文明”的显形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货币范畴
        二、货币之为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货币神性的显形与货币幽灵的驱散
    第四节 劳动批判:劳动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劳动范畴
        二、劳动的三维向度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三、劳动的救赎与人类文明的回归
    第五节 资本批判:资本与“资本世界”的祛蔽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资本范畴
        二、资本逻辑及其批判的内在张力
        三、资本拜物教的出场与“祛魅”
    本章小结 严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叙事体系
第六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总体考量
    第一节 分工批判:分工与“人类历史”的进阶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范畴
        二、分工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效应
        三、分工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的前景
    第二节 市场批判: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市场范畴
        二、市场文明的张力与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作用与归宿
    第三节 时空批判:“时空之维”与资本循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时间与空间范畴
        二、资本循环与运转的时空之维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是与时”
    本章小结“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第七章 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与《资本论》的“凯旋”
    第一节 《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论》的“继承”,抑或“超越”?
        一、皮凯蒂究竟说了什么?
        二、皮凯蒂的“支持”与“反对”
        三、从《资本论》到《21世纪资本论》:“有了皮凯蒂,我们仍需要马克思”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21世纪的“回归”
        一、为什么要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哪些理论?
        三、如何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跨越时空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历程:从否定到接受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批判私有制弊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批判资本的逻辑,继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三、批判经济自由化,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控
        四、批判经济拜物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
        四、坚持开放发展,吸收人类市场经济文明成果
        五、坚持共享发展,体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D]. 刘晓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2]按要素分配理论的演变[D]. 武晓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古典经济学的农业思想研究[D]. 赵欢.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地租地价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影响 ——来自成都市的经验证据[D]. 邓元东.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D]. 韩璐. 兰州大学, 2019(02)
  • [6]英国经济学的演变与经济史学的形成(1870—1940)[J]. 关永强,张东刚.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4)
  • [7]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D]. 刘钊. 南京大学, 2012(07)
  •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D]. 姜英华. 兰州大学, 2016(08)
  • [9]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D]. 李文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付文军.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地租理论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