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存[1](1983)在《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文中研究指明 太原西山是华北晚石炭世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之一——太原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地区。李四光教授(1927—1931)曾于《中国北部之(竹蜓)科》等专着中,记述产于区内太原组中的若干(竹蜓)类,为华北区石炭纪的(竹蜓)类研究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奠定了重要基础。盛金章、李星学(1965)亦曾记载过太原西山太原组的部份(竹蜓)类名单。但区内太原组的(竹蜓)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山西区调队在太原西山的玉门沟—北岔沟—前火山一带,重新测
王玉净,袁效奇,耿国仓[2](1992)在《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竹蜓)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古地理面貌初探》文中提出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地面和井下6条含?石炭纪地层剖面中的?类动物群作了详细的研究,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带5个?亚带:(5)Sphaeroschwagerina带(可细分为3个亚带,即下部的Pseudofusulina fecunda-Rugosofusulina valida亚带,中部的 Schwagerina sulnathorsti亚带,和上部的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Boultonia gracilis亚带);(4)Triticites带;(3)Fusulina-Fusulinella带(包括2个亚带,下部的Beedeina teilhardi亚带和上部的Fusulina cylindrica-F.quasicylindrica亚带);(2)Profusulinellaparva带;(1)Eostaffella paraparva带。根据这些?类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合?地层及其划分、对比和古地理面貌都作了探讨。
牛保祥,王虹,周建平,张遴信[3](1985)在《山东淄博地区石炭纪含(竹蜓)地层》文中研究表明 石炭纪含(竹蜓)地层在山东境内出露比较广泛,包括淄博、章邱、峄县、莱芜等地,以淄博及章邱一带出露较好。石炭纪含(竹蜓)地层可分为上石炭统本溪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二部份,含(竹蜓)石灰岩的层数和厚度在山东各地不一,变化较大。谭锡畴(1922)在淄川、博山地层柱状图中,将含(竹蜓)石灰岩作为博山组(Poshan Formation)的下部,相当于山西的太原组。李四光、赵亚曾(1926)在山东境内找到三处石炭纪含(竹蜓)地层,即:章邱煤田、博山煤田及峄县煤
孟逢源,武清海[4](1990)在《论河北南部太原组的时代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本文作者在太行山东麓峰峰至元氏一带对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于原上石炭统太原组上部的野青灰岩层中,发现了大量二叠纪的非有孔虫Geinitzina,Pachyphloia,类Nankinella 及其砂泥岩夹层中发现常见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Lobatannularia等植物证明了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应重新厘定,二叠系之底界应置于野青灰岩层之下。
张志存,夏国英[5](1985)在《晋东南上石炭统山西组的(竹蜓)类分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地处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内侧的壶关、陵川、晋城、阳城、沁水等地,上石炭统山西组(阶)分布广泛。区内山西组的底界始于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相当的第一砂岩、又称黄水沟砂岩之底,上界止于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相当的第四砂岩、又称佳祥砂岩之底,为一套间夹海相石灰岩及重要可采煤层的海陆交替相煤系沉积。以往,关于区内山西组的底、顶界线,曾有两种不同的对比划分方案,后经长期的争论和深入的工作,上述划分对比方案及岩石组合内容,终于为原持争议的双方所一致承认和接受(1982.6.)。在本区的山西组中,海相灰岩目前可见三层,自下而上依次名为毛古掌灰岩(L4下)、
祝圣贤[6](2019)在《华北中部晚石炭—早二叠世古气候记录》文中指出晚古生代冰期是地史时期距今最近的类似于当今人类所处的第四纪冰期的一次冰室气候期。研究晚古生代冰期对于人类造成的―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的强制性转变‖这一现况而言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华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所处的东特提斯域对于LPIA的响应不同于盘古大陆西缘的泛热带干旱化,其上成煤植物群的爆发与消亡也是冰期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成煤植物群作为新生陆源阳性碳汇,其有机体化石也是研究当期碳循环信息的良好材料。年代地层学证据表明西山地区太原组沉积时期恰好包含一个完整间冰期-盛冰期-间冰期的冰室气候旋回,本文以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西山地区太原组煤及细粒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r/Ba(0.62)反映当期具受淡水影响的过渡水体特征;δU(0.96)、V/Sc(8.75)反映当期氧化-还原环境震荡但偏弱还原的特征;C值(0.54)、ΣREE(301.11×10-6)反映当期气候背景相对湿润。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晚石炭-早二叠世期间华北板块共存在三次超过-2‰的碳同位素负漂。这三次碳循环扰动事件中首尾两次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氧化淡水水体以及干燥气候背景相关。通过华北中部晚石炭-早二叠世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合全球大气pCO2、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同位素,发现第一次碳循环扰动响应于晚石炭世末期的全球变暖;第二次碳循环扰动响应于华北板块石炭-二叠纪界面的暴露;第三次碳循环扰动响应于华北北缘火山的强烈活动时期以及引起冈瓦纳北缘裂解的大火成岩省喷发。
张遴信,周建平,牛保祥,王虹[7](1989)在《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文中研究说明 山东淄博一带太原组的含(竹蜓)石灰岩出露较好。潭锡畴(1922)在淄川、博山地层柱状图中,将含(竹蜓)石灰岩作为博山组(Poshan Formation)的下部,相当于山西的太原组,并将这一层石灰岩命名为“长身贝石灰岩”。李四光(1927)认为至少应有2层石灰岩,但未详细叙述。刘国昌等(1951)指出,鲁中地区的太原组有4层石灰岩,其中3层石灰岩产(竹蜓)化石。胡希廉(1954)认为山东太原组的石灰岩在淄博一带有6—7层,丁培榛等(1961)认为淄博一带的太原组有4层很稳定的石灰岩,钻孔中有时见到5层石灰岩。 1984年3月,笔者在山东省地质局综合研
张志存[8](1986)在《山西上石炭统含(竹蜓)灰岩的分阶》文中提出 在山西上石炭统中,分布较为广泛稳定的含(竹蜓)灰岩计有八层,它们的统一名称和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无名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毛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附城灰岩及小东沟灰岩(表1栏1)。
肖立功[9](1986)在《安徽砀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竹蜓)类》文中研究说明 安徽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该区含煤地层出露零星,多为第四系覆盖。淮北地区太原组的(竹蜓)类,以往仅见化石名单于有关地质文献和报告。除王莉莉(1980)描述过产自濉溪王庄北的2个(竹蜓)类新种外,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 早年李四光(1927)发表专着《中国北部之(竹蜓)科》,近年盛金章、王仁农(1984)和张遴信、席与华、蔡如华、方观希(1984)分别研究了江苏沛县大屯煤田及安徽淮南
洪祖寅,蒋家聪,刘庆平[10](1986)在《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文中研究指明富口高地位于福建省沙县西北方向约23公里处。该区栖霞组地层出露完整,主要由富含燧石的暗色灰岩和硅质灰岩组成,夹有一些硅质岩。总厚度超过205米。该组盛产(竹蜓)类化石,已鉴定有17属80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1个新亚种和一些未定种。根据岩性特征和(竹蜓)类组合,本区栖霞组可划分为四个段和八个(竹蜓)带(包含一对同期异相带和两个亚带),现自新到老顺序列举如下: 7.Cancellina primigena-Verbeekina grabaui zone(P1q4) 6.Nankinella inflata zone(P1q3) 5.Misellina claudiae zone(P1q3) 4.Schwagerina shaxianensis(sp.nov.) zone(P1q1-4) 3.Nankinella cf. orbicularia zone(P1q)1-3) 2.Schwagerina cushmani zone (P1q1-2) (2)Darvasites subzone (1)Nagatoella subzone 1.Staffella moellerana zone/Eoparafusulina gracilis-E.pusilla zone(P1q1-1) 本文阐述各(竹蜓)带的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首次提出的栖霞组最底部的两个同期异相带作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与华南同期(竹蜓)带的生物地层对比,并根据本区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与邻区的比较,笔者提出中国东南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应划在球希瓦格(竹蜓)带的顶和缪勒史塔夫(竹蜓)带或细长始拟纺锤(竹蜓)一细小始拟纺锤(竹蜓)带的底。此外,还提出由于(竹蜓)类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差异,中国二叠纪最早期的(竹蜓)类动物群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东南型、西南型和北方型。第一种类型的生物组合同晚石炭世相比显示出较明显的突变性质,而后两种类型则表现为过渡的特征。
二、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论文提纲范文)
(3)山东淄博地区石炭纪含(竹蜓)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含地层剖面 |
一)博山区东万山庄本溪组剖面 |
1. 东万山庄沟东本溪组剖面 |
2.东万山庄沟西本溪组剖面 |
二)博山区东万山庄和冯八峪硫磺厂(南岔子沟)太原组剖面 |
二、动物群分析与对比 |
1. 本溪组 |
2. 太原组 |
三、初步结论 |
(6)华北中部晚石炭—早二叠世古气候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晚古生代冰期(LPIA) |
1.1.2 LPIA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记录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科学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地质背景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划分 |
2.2.1 岩石地层 |
2.2.2 年代地层 |
2.3 沉积背景 |
第3章 古气候指标 |
3.1 气候敏感沉积物 |
3.2 微量元素 |
3.3 稀土元素 |
3.4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 |
第4章 讨论及结论 |
4.1 淡水注入 |
4.2 升温事件 |
4.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J]. 张志存. 地层学杂志, 1983(04)
- [2]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竹蜓)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古地理面貌初探[J]. 王玉净,袁效奇,耿国仓.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2(02)
- [3]山东淄博地区石炭纪含(竹蜓)地层[J]. 牛保祥,王虹,周建平,张遴信. 地层学杂志, 1985(02)
- [4]论河北南部太原组的时代问题[J]. 孟逢源,武清海. 地层学杂志, 1990(02)
- [5]晋东南上石炭统山西组的(竹蜓)类分带[J]. 张志存,夏国英. 中国区域地质, 1985(02)
- [6]华北中部晚石炭—早二叠世古气候记录[D]. 祝圣贤.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J]. 张遴信,周建平,牛保祥,王虹. 古生物学报, 1989(06)
- [8]山西上石炭统含(竹蜓)灰岩的分阶[J]. 张志存. 科学通报, 1986(03)
- [9]安徽砀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竹蜓)类[J]. 肖立功.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6(03)
- [10]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J]. 洪祖寅,蒋家聪,刘庆平. 福建地质, 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