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在亚麻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涂料在亚麻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一、涂料在亚麻染色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迎超[1](2021)在《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亚麻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和抗菌性能,广泛应用于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但亚麻织物进行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后,因墨水利用率低,而造成印花织物颜色较浅、色泽萎暗,所以需要对织物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喷墨印花效果。本研究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海藻酸钠(SA)复合体系和两种纤维素醚[羟乙基纤维素(HEC)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分别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通过微升级墨滴在织物表面的铺展和喷墨印花色块的颜色效果对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对预处理织物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表征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剂对亚麻织物喷墨印花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SA预处理织物相比,SDS-SA预处理降低了墨滴的铺展面积,使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颜色墨水印花色块的K/S值分别提高了2.7、3.4、1.9和1.3。预处理剂中SA、SDS、尿素和Na2CO3的适宜用量分别为2%、3%、6%和1%,汽蒸时间为4 min。SDS的引入增加了织物表面膜结构的粗糙程度,提高了织物的亲水性和表面Zeta电位,因此提升了印花色块的颜色深度,但会使印花线条的精细度略有降低。使用HEC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与SA预处理织物相比,墨滴的铺展面积减小了30.9 mm2,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分别提高了3.5、5.1、5.6和5.4,线条宽度分别降低了13μm、72μm、53μm和11μm,固色率分别增加了16%、6.9%、9.7%和12.6%。预处理剂配方为:HEC 2%、尿素10%、Na2CO31%,印花织物汽蒸时间10 min。由于HEC预处理剂在织物表面形成了更均匀的薄膜,提高了织物的疏水性,使印花花型图案的颜色深度、鲜艳度和精细度均较SA处理织物有明显提高,这说明提高亚麻织物的疏水性能够降低墨滴在织物表面的铺展,进而提高喷墨印花效果。此外采用HPMC作为预处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后可使织物的疏水性大幅度提高。其处理剂组成为HPMC 2%、尿素10%、Na2CO31%时,织物印花色块的K/S值最高,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较SA预处理织物分别提高了6.1、5.7、5.8和7.9;线条宽度分别减小了23μm、83μm、75μm和21μm。印花花型图案在颜色深度、色彩鲜艳度和精细度等方面均展现了优异的效果。通过本研究证明,将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应用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预处理可以提高织物的印花效果,为亚麻织物喷墨印花预处理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

丁小军[2](2020)在《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品是组成现代生活用品的重要材料,功能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是实现纺织品创新应用的关键。本课题组利用辐射接枝聚合对纺织品的功能化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目前辐射接枝普遍在白坯布上制备功能纺织品,辐射接枝制备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多功能化应用。因此结合纺织品着色与辐射接枝制备染色的多功能纺织品是本论文的研究议题。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有机染料在辐射条件下官能团与结构的稳定性,研究了染料的颜色变化等,从而探究有机染料染色的棉布直接进行辐射接枝功能化的可能性。本论文其次使用环保的炭黑、钴绿、钴蓝和铁红纳米粒子作为着色剂代替易降解的有机染料,通过辐射接枝聚合将纳米粒子共价固定在棉布表面,实现棉布的环保着色。本论文为在染色的纺织品上开展辐射接枝功能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偶氮染料辐射稳定性研究本论文首先选取分散蓝79作为偶氮染料的代表,将分散蓝79染料的水溶液和干态粉末分别在伽马射线和电子束条件下辐照,分析辐照后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变化。紫外光谱、核磁波谱与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吸收剂量从0 kGy增加到150 kGy,分散蓝79染料的粉末在辐照后分子结构与染料色度保持稳定,但是水溶液中的染料在辐照后甲氧基和酯基发生裂解,同时染料颜色变暗黄。这说明直接使用有机染料染色的纺织品难以进行辐射技术功能化应用。(2).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本论文其次用炭黑纳米粒子代替有机染料,将纳米粒子辐射接枝固定在棉布上,实现对棉布的着色。首先将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炭黑纳米粒子与丙烯酸羟乙酯通过辐射接枝聚合在棉布上,红外与热重分析表明纳米粒子被成功地聚合在棉布表面,并且单体与纳米粒子的接枝效率均在90%以上。纳米粒子与棉布纤维之间的共价网络体系牢固地将纳米粒子固定在了棉布表面。色度Lab分析表明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浓度可以控制棉布颜色的变化。辐射接枝着色后的棉布经过100次普通家用洗涤测试表明纳米粒子依然被固定在棉布表面,同时棉布依然保持良好的色度。辐射接枝纳米粒子固色产生的废水参考国内印染废水排放标准GB 38-2002与国际组织有害物质零排放(ZDHC)标准可以直接排放。(3).棉布辐射接枝三原色纳米粒子将钴绿、钴蓝与铁红为基础的三原色纳米粒子与KH570反应,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碳碳双键,然后用辐射接枝的方法分别将其聚合在棉布表面实现对棉布的三原色着色。红外光谱和热重结果表明三原色纳米粒子被成功地改性碳碳双键,并被辐射接枝固定在棉布表面,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基本被均匀地固定在棉布表面。色度分析表明通过改变纳米粒子浓度可以控制着色棉布颜色的变化。着色棉布可以承受100次普通家用水洗涤,并保持棉布颜色稳定。染色废水也达到了国内和国际印染废水的排放标准。(4).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将基础的三原色纳米粒子按比例二元混合产生一系列不同复合颜色的混合纳米粒子,对混合纳米粒子进行双键改性,然后将其辐射接枝聚合在棉布表面实现棉布复合颜色的着色。红外和热重分析表明复合色纳米粒子被成功地接枝固定在棉布表面,色度分析表明改变纳米粒子的混合比例可以控制棉布颜色的变化。对青色、黄色与品红色纳米粒子固色产生的废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水可以直接排放。青色、黄色与品红色纳米粒子着色的棉布也可以经受100次普通家用洗涤并保持棉布颜色稳定,纳米粒子也依然被固定在棉布上。通过三原色纳米粒子的混合着色研究,初步说明在棉布上通过辐射接枝纳米粒子可以实现所有颜色的环保着色。

解新生,韩永强[3](2020)在《新型色纺纱产品的改性及染色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常见改性剂与自制改性剂进行性能对比,自制阳离子改性剂MB-01可以解决阳离子改性染色在颜色深度、鲜艳度、色牢度等方面的问题。将其用于棉纤维阳离子改性,再与普通棉纤维混合纺纱,可得到活性染料无盐无碱快速染色的新型色纺纱产品。最佳改性工艺为:MB-01用量8%,片碱用量4 g/L,改性温度70℃,改性时间20 min;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60℃,染色时间30 min。选用配套皂洗剂BH-2进行皂洗,耐水洗色牢度可以达到4级,符合服用要求。

李婉[4](2019)在《低温微波处理在羊绒纤维干燥过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羊绒纤维是一种珍稀的纺织材料,因其性能优良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绒纤维在经过传统工艺染色后,需要碱洗中和以及多次水洗去除表面浮色,涉及到大量的烘干工序。通常羊绒散纤维的烘干方法是热风对流烘燥,存在烘燥效率低,且不均匀等弊端,虽然可以通过提高烘燥温度来提高烘燥效率,但高温会导致羊绒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劣化。因此急需探索新方法,使其既可以在低温下快速干燥,又能减少损伤。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其穿透性比其他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好。除此之外,微波还具有选择加热性,且不需要任何热传导过程,干燥速率高,均匀性好。本课题采用微波技术,配合真空条件以降低水的沸点,开发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烘燥工艺。对两种不同染色工艺蒸汽烘干后的羊绒纤维进行性能测试,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功率、真空度和温度对纤维低温微波干燥和拉伸性能的影响,以及根据前人建立的干燥模型,拟合了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并对羊绒纤维低温微波干燥的产业化应用进行初步探索,最后对经低温微波和蒸汽干燥的羊绒纤维进行了性能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染色后羊绒纤维的断裂强度和伸长率下降,直径变大,低温染色羊绒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高温染色纤维高。染色后羊绒纤维定向摩擦效应下降,高温染色的羊绒纤维下降程度较大。染色后纤维碱溶解度增大。SEM图显示染色后纤维鳞片受到损伤,且高温染色对羊绒纤维损伤大。红外光谱及XRD结果可知,染色后羊绒纤维出现胱氨酸二氧化物吸收峰,且染色羊绒纤维的结晶度低于原绒纤维,高温染色羊绒纤维的结晶度最低。根据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曲线可知,随着微波功率、真空度和温度的升高,干燥速率增加。且随着微波功率增大,干燥速率明显加快,而随着真空度和温度升高,干燥速率缓慢上升。Page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过程。纤维在高功率短时间的干燥性能优于低功率长时间的干燥性能。低温微波干燥羊绒纤维时,真空度应高于-0.08MPa,温度应低于60℃。对羊绒纤维进行了大容量下低温微波烘燥,实验结果表明托盘式容器比圆桶式容器堆砌密度小,干燥效率高,且干燥均匀性好。低温微波干燥后羊绒纤维强伸性好,SEM、纤维摩擦性能以及毡缩性能的测试结果均表明低温微波干燥对羊绒纤维鳞片层有一定的破坏,定向摩擦系数降低,有一定的防毡缩效果,但不显着。两种干燥方式的羊绒纤维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相同,但低温微波干燥后羊绒纤维的结晶度高于蒸汽干燥。

王春霞[5](2016)在《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从植物中提取天然产物并应用到纺织品上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香樟树是在我国江南和西南一带广泛种植,香樟果是香樟树的果实,每年秋季大量香樟果成熟落地,香樟果中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和精油,是适用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的一种可再生资源。本课题以香樟果为对象,研究香樟果皮中色素,果核中精油的提取方法,及相应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探讨香樟果提取物及相应复合物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性能。采用乙醇与水混合溶剂浸泡从香樟果皮中提取色素,结果表明提取液中乙醇含量增加有助于提升香樟果色素的提取,香樟果肉中色素提取较佳的工艺为提取液中水/乙醇质量比为1:1,香樟果皮与提取液质量比1:15,吐温-80用量5.0%,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0 h。双水相和大孔树脂协同作用实现香樟果色素的纯化和分离,以提取率为准,双水相分相硫酸铵较佳的浓度为30%。红外和液质联用测试结果表明香樟果色素主要有矢车菊单葡萄糖苷和矢车菊二糖苷组成,其质荷比(m/z)分别为449和595。p H与香樟果色素的颜色密切相关,p H升高,香樟果色素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偏移,p H低于5,香樟果色素为紫红色,p H越低,颜色越鲜艳。另外,采用常规浸泡和分液法从香樟果核中提取精油,液质联用测试结果表明香樟果精油主要有桉油精、樟脑和异黄樟油素等组份。研究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的染色工艺和染色动力学,结果表明酒石酸锑钾是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较佳的媒染剂,同媒染色可以获得和预媒染色相同的颜色深度和牢度。同媒染色较佳的工艺条件为酒石酸锑钾用量2.5%(o.m.f),染色温度为100℃,染色时间60 min,染浴p H为5。同媒染色中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织物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当染色温度为80℃,90℃和100℃时,对应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纤维上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8.12mg/g,9.23mg/g,11.57mg/g。研究香樟果色素对多孔SiO2染色制备彩色SiO2的方法,探讨彩色SiO2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彩色SiO2较佳的制备工艺为阳离子化多孔SiO2用量2.0%,香樟果色素用量2.0%,浴液p H为9,吸附温度50℃,时间2.0 h;其中阳离子化多孔纳米SiO2的制备条件是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B)浓度为2.0%,多孔SiO2在分散液中含量为2.0%,p H为11,温度60℃,改性时间1.5 h。彩色SiO2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在乙醇、强酸碱、高温和光照条件下易褪色;彩色SiO2印花织物具有良好抗紫外性能,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反射曲线与沙土色伪装涂料一致,能够满足军事目标暂时性伪装的需要。采用掺杂法制备香樟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是降低香樟果精油挥发速度、调控香樟果精油缓释行为的一个途径,研究以可聚合分散剂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条件和过程。结果表明制备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较佳条件为香樟果精油对混合单体质量分数6.0%,DNS-86对单体质量分数的20%,十六烷对单体质量分数的2.5%,偶氮二异丁腈对单体质量分数的1.5%,超声波处理时间15 min,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0 min。另外在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中嵌入SiO2对降低香樟果精油的挥发速度更加有效。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化是降低精油挥发速度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细乳液聚合法制备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采用红外、透射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制备的香樟果精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香樟果精油微胶囊较佳的制备工艺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正丁酯为混合单体(摩尔比2:3),混合单体占体系质量分数7.5%,香樟果精油对混合单体质量分数30%,过硫酸铵对单体的质量分数2.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单体的质量分数6.7%,十六烷对单体的质量分数4.0%,超声波处理时间12 min,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0 min,该条件下制备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粒径为90 nm。与采用掺杂法制备香樟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相比,微胶囊包覆的香樟果精油含量由前者的6.0%提高到20%。把精油微胶囊涂层整理到织物上,与未包覆精油相比,微胶囊包覆精油可显着延长精油的缓释效果。同时发现香樟果精油微胶囊涂层整理的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涂层次数增多,抗菌效果增强。当涂层次数达到8次,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分别达到了67.21%和41.59%。本课题实现了香樟果提取物在纺织品上的综合利用,对纺织品清洁生产,美化城市环境,拓宽纺织品染色及功能整理助剂的天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谢诚成[6](2014)在《低聚合度季铵型阳离子壳聚糖的合成及其无盐染色应用》文中提出采用甲醛与二甲胺合成中间体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确定其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摩尔比n甲醛:n二甲胺=1.2:1,冰浴、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反应2h后加入盐酸调节pH约1~4,继续反应1h,产物旋蒸冷却后大量晶体析出即为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由于壳聚糖水溶性较差,因此实验中采用低聚合度壳聚糖与乙酸酐为原料制备水溶性较好的N-乙酰化壳聚糖,并确定了合成其最佳工艺条件:质量比m乙酸酐:m降糖=0.6:1,20℃条件下反应8h后抽虑烘干。采用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与N-乙酰化壳聚糖接枝合成新型低聚合度季铵型阳离子壳聚糖季铵盐(HECC),并确定其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h、投料比m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mN-乙酰化壳聚糖=1.4:1。采用N-乙酰化降糖与乙酰氯反应后与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反应合成低聚合度双季铵型阳离子壳聚糖季铵盐(HBCC)确定其合成最佳工艺条件: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与伯羟基酰化N-乙酰化壳聚糖投料比为1.6:1,在40℃条件下反应4h即可。亚麻织物经过HECC、HBCC整理后采用活性大红B-3G染色,测定经过HECC、HBCC整理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取代度为0.71的HECC处理的亚麻织物上染率为43.26%,固色率为77.6%,水洗牢度达到5级,干耐摩擦牢度达到5级,撕破强力达到476.3N/471.4N。取代度为0.61的HBCC处理的亚麻织物上染率为39.7%,固色率为73.9%,水洗牢度达到5级,干耐摩擦牢度达到5级,撕破强力达到462.5N/467.2N。文中对新型壳聚糖季铵盐HECC、HBCC接枝亚麻织物改善其染色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孙丽[7](2012)在《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麻作为一种天然的纤维素纤维,以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服用性能和卫生保健性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回归自然之风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亚麻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高,天然染料难以渗透和扩散,而且天然染料又多呈酸性,导致织物的染色性能较差,因此对改善其染色性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生物酶前处理工艺和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是两种生态环保型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其在天然纤维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工艺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织物的染色性能,同时可实现纺织面料的纯天然化,是开发“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研究和比较了生物酶前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以及两者协同处理对亚麻织物天然染料染色后织物表面性能和染色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染色效果以及物理机械性能和服用性能进行了比较。亚麻织物生物酶前处理工艺是有利于其生物降解、低温节能和手感柔软的。根据亚麻纤维的结构特点及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通过单因素分析法优化亚麻织物纤维素酶前处理工艺:温度为55℃,pH值为5.5,酶用量为2g/L,时间为90min。复合酶前处理的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45℃,pH值为5.5,纤维素酶用量为3g/L,果胶酶用量为4g/L,时间为90min。本论文对酶处理和未经酶处理的亚麻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指标进行了比较,经酶处理的亚麻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效果比未经酶处理的试样好,但它们的皂洗效果不佳,还需进行后续的固色处理。而利用空气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表面改性,从而提高天然染料提取液在亚麻纤维中的扩散速率、增加纤维对染料的吸附量以及适当的提高了染料与纤维的结合牢度。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实验仪处理亚麻织物的最佳工艺为抽真空度为0.02MPa、放电功率为90W、处理时间为3min。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等离子体协同纤维素酶作用于亚麻织物后,亚麻试样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天然染料的染色性能优于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并且其摩擦牢度和耐皂洗牢度均比未处理和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的亚麻织物高1级左右。

梅士英,唐人成[8](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文中研究说明

赵雅飞[9](2008)在《含大麻纤维迷彩织物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开发一种新型的含大麻纤维的迷彩军服面料,应用于秋冬季作训服。首先,采用大麻纤维与棉、锦纶66纤维混纺,开发出八种混纺纱线,H/C/N(60/40/0,50/40/10,40/40/20,30/40/30,20/40/40,10/40/50,0/40/60,0/100/0),通过各项测试研究混纺比例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纺纱线性能随大麻含量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改变,且存在两个突变点,当大麻含量低于10%时,因大麻而带来的混纺纱性能变化并不明显,而当大麻含量大于30%后,麻的特性将在纱线中显得十分突出,由此带来的性能的变化也将更加显着。然后,以织物的经纱组成,纬纱组成、经纱密度、组织、误差为因素做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正交试验织物的各项指标测试,研究因素和水平对织物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的五大因素中,经纱组成是影响基本力学性能、外观保持性和热湿舒适性的最重要因素,经纱组成中的大麻纤维含量低,织物力学性能好,热湿舒适性能差,大麻含量高时,力学性能差,热湿舒适性能好。需要根据织物的使用环境,考虑三大方面性能的主次程度,从而确定最佳的经纱因素水平。使综合服用性能最佳的纬纱组成为H/C/N(20/40/40)、经纱密度为277根/10cm、织物组织为1/1平纹。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八种迷彩织物,经纱为纯棉纱,纬纱为八种混纺纱线H/C/N(60/40/0,50/40/10,40/40/20,30/40/30,20/40/40,10/40/50,0/40/60,0/100/0),测试基本力学性能、热湿舒适性、外观保持性、色牢度、紫外防护性能和伪装性能的各项指标,比较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经纱是纯棉,纬纱成份是H/C/N(40/40/20,30/40/30,20/40/40)的织物,灰色聚类分析结果与纯棉织物的综合服用性能相近,与纯棉织物相比,其液态水传导和水分管理性能都有提高,大麻含量越高,性能越好。经纱是纯棉纱,纬纱分别为H/C/N(40/40/20,30/40/30,20/40/40),经纱密度331根/10cm,纬纱密度189根/10cm,织物组织3/1斜纹的迷彩织物,服用性能、伪装性能、染色性能都与同样规格的纯棉织物相当,织造印染工艺可参照纯棉织物,能够作为一种新型的迷彩军服面料。

赵雪,朱平,展义臻[10](2007)在《生态纺织品染色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生态角度介绍和分析了近年来开发的环保型染料、环保型助剂和一些新的生态染色技术。着重介绍了仿生染色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短流程染色技术、环保型活性染料染色技术、电化学染色、超声波染色技术、微波染色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染色技术及其他一些染色新技术。

二、涂料在亚麻染色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料在亚麻染色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织物表面处理及喷墨印花研究现状
        1.2.1 等离子体刻蚀表面处理
        1.2.2 化学试剂表面处理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织物的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2.1 聚合物预处理剂的配制
        2.2.2 预处理方法
        2.2.3 微升级墨滴的铺展
        2.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3 聚合物预处理剂性能测试
        2.3.1 黏度
        2.3.2 形貌
    2.4 喷墨印花织物印花效果及性能
        2.4.1 印花效果表征
        2.4.2 印花织物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亚麻织物表面SDS-SA协同效应与喷墨印花关系研究
        3.1.1 墨滴在SDS-SA预处理亚麻织物上的铺展
        3.1.2 SDS-SA预处理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效果
        3.1.3 SDS-SA预处理剂组成及汽蒸时间对织物颜色性能的影响
        3.1.4 SDS-SA复合体系预处理与亚麻织物喷墨印花关系探究
        3.1.5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3.2 羟乙基纤维素表面预处理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2.1 润湿性能与表面微观形貌
        3.2.2 墨滴铺展和印花效果
        3.2.3 预处理剂组分及处理条件对印花效果的影响
        3.2.4 预处理对织物表面化学性能的影响
        3.2.5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3.3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表面预处理对喷墨印花效果探究
        3.3.1 预处理织物表面微观形貌与凝胶化特性关系探究
        3.3.2 织物的润湿性能
        3.3.3 喷墨印花效果对比
        3.3.4 预处理剂组分对印花效果的影响
        3.3.5 织物表面化学组成
        3.3.6 印花织物性能指标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及纤维
        1.2.1 传统纺织品印染
        1.2.2 新型纺织品着色方法
    1.3 纺织品功能化
        1.3.1 物理法功能化应用
        1.3.2 化学法功能化应用
        1.3.3 辐射接枝功能化应用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偶氮染料分子的辐射稳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偶氮染料辐照实验
        2.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射线与电子束对偶氮染料结构的影响
        2.3.2 射线与电子束对偶氮染料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炭黑纳米粒子修饰
        3.2.4 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布接枝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3.3.2 废水样品分析
        3.3.3 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棉布辐射接枝钴蓝、钴绿、铁红纳米粒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钴蓝,钴绿,铁红纳米粒子修饰
        4.2.4 棉布辐射接枝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布接枝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4.3.2 废水样品分析
        4.3.3 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纳米粒子混合与修饰
        5.2.4 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棉布接枝混合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5.3.2 废水样品分析
        5.3.3 混合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新型色纺纱产品的改性及染色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工艺
        2.1.1 MB-01用量
        2.1.2 片碱用量
        2.1.3 改性温度
        2.1.4 改性时间
    2.2 与市售阳离子改性剂的性能对比
        2.2.1 物理性能
        2.2.2 染色性能
    2.3 染色工艺
        2.3.1 染色温度
        2.3.2 染色时间
    2.4 皂洗工艺
3 结论

(4)低温微波处理在羊绒纤维干燥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总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羊绒纤维的结构
    1.2 常用的烘燥方式
    1.3 微波技术简介
        1.3.1 微波效应机理
        1.3.2 低温微波技术原理
    1.4 低温微波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微波技术在纺织其他领域的研究现状
        1.5.1 微波技术在前处理的应用研究
        1.5.2 微波技术在染色上的应用研究
        1.5.3 微波技术在印花及后整理的应用研究
        1.5.4 微波技术在纤维改性上的应用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烘干后不同染色工艺羊绒纤维的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染色工艺
        2.1.1 实验原料
        2.1.2 染色工艺流程
    2.2 性能测试
        2.2.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2.2.2 纤维摩擦性能测试
        2.2.3 碱溶解度测试
        2.2.4 纤维表面形态测试
        2.2.5 纤维红外光谱测试
        2.2.6 X射线衍射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2.3.2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2.3.3 纤维碱溶解度分析
        2.3.4 纤维的表面形态
        2.3.5 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2.3.6 纤维结晶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绒纤维低温微波干燥特性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测试方法
    3.2 羊绒纤维低温微波干燥特性实验与分析
        3.2.1 不同微波功率下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特性
        3.2.2 不同真空度下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特性
        3.2.3 不同温度下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特性
    3.3 羊绒纤维低温微波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3.4 低温微波干燥对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3.4.1 微波功率对羊绒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3.4.2 真空度对羊绒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3.4.3 温度对羊绒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3.4.4 烘燥时间对羊绒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羊绒纤维的低温微波干燥产业化应用初探
    4.1 大容量下低温微波烘干羊绒纤维
        4.1.1 物料容器对低温微波烘燥效率的影响
        4.1.2 低温微波烘燥处理的均匀性测试
    4.2 低温微波烘燥对羊绒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准备
        4.2.2 测试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染料
        1.1.1 天然染料的提取
        1.1.2 天然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1.1.3 天然染料对多孔SiO_2着色研究
        1.1.4 香樟果色素研究现状
    1.2 香樟精油
        1.2.1 香樟精油的提取方法
        1.2.2 香樟精油的应用
        1.2.3 精油缓释胶囊的制备现状
    1.3 细乳液聚合在包覆精油中应用
        1.3.1 乳化剂
        1.3.2 助乳化剂
        1.3.3 其它因素及细乳液聚合包覆精油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香樟果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3.2 香樟果精油提取
        2.3.3 香樟果色素可见光吸收光谱曲线
        2.3.4 红外光谱测试
        2.3.5 液质联用色谱测试
        2.3.6 气质联用色谱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乙醇比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2.4.2 Tween-80用量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2.4.3 果酱与提取介质质量比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2.4.4 提取温度和时间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影响
        2.4.5 硫酸铵浓度对提取液分相效果的影响
        2.4.6 香樟果色素提取率
        2.4.7 香樟果色素的红外光谱
        2.4.8 香樟果色素液-质联用谱图
        2.4.9 香樟果色素的标准曲线
        2.4.10 香樟果色素对pH的稳定性
        2.4.11 香樟果色素对放置时间和温度的稳定性
        2.4.12 香樟果精油的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直接染色法
        3.3.2 预媒染色法
        3.3.3 同媒染色法
        3.3.4 后媒染色法
        3.3.5 可见光吸收光谱
        3.3.6 上染率
        3.3.7 表观颜色深度(K/S值)
        3.3.8 皂洗牢度
        3.3.9 日晒牢度
        3.3.10 摩擦牢度
        3.3.11 耐汗牢度
        3.3.12 染色动力学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染色方法对上染率影响
        3.4.2 媒染剂种类对上染率影响
        3.4.3 媒染剂用量对上染率影响
        3.4.4 染色温度和时间对上染率影响
        3.4.5 pH值对对上染率的影响
        3.4.6 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织物上染速率
        3.4.7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提升力
        3.4.8 羊毛织物染色牢度
        3.4.9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热力学
        3.4.10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动力学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樟果色素彩色多孔SiO_2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彩色SiO_2的制备
        4.3.2 彩色SiO_2对棉织物印花
        4.3.3 彩色SiO_2色素吸附率
        4.3.4 彩色SiO_2及其印花织物K/S值
        4.3.5 彩色SiO_2粒径
        4.3.6 织物抗紫外性能
        4.3.7 织物近红外反射性能
        4.3.8 染色牢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HPTAC改性温度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4.4.2 CHPTAC改性pH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4.4.3 CHPTAC改性时间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4.4.4 CHPTAC用量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4.4.5 pH值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4.4.6 香樟果色素与水质量比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4.4.7 吸附温度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4.4.8 吸附时间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4.4.9 彩色SiO_2的分散性能
        4.4.10 彩色SiO_2的耐迁移性能
        4.4.11 彩色SiO_2的印花颜色特征值
        4.4.12 彩色SiO_2印花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
        4.4.13 彩色SiO_2印花织物可见光及近红外反射性能
        4.4.14 彩色SiO_2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
        5.3.2 SiO_2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
        5.3.3 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
        5.3.4 单体转化率
        5.3.5 粒度分布
        5.3.6 挥发率
        5.3.7 对温度稳定性
        5.3.8 透射电镜
        5.3.9 粒径稳定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O/W细乳液粒径影响
        5.4.2 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性能影响
        5.4.3 助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性能影响
        5.4.4 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5.4.5 精油含量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粒径影响
        5.4.6 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5.4.7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5.4.8 超声时间对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的影响
        5.4.9 SiO_2含量对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粒径影响
        5.4.10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TEM表征
        5.4.11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稳定性
        5.4.12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精油挥发速度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核壳结构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6.3.2 微胶囊粒径
        6.3.3 单体转化率
        6.3.4 微胶囊对温度的稳定性
        6.3.5 红外光谱分析
        6.3.6 透射电镜
        6.3.7 热重分析
        6.3.8 扫描电镜
        6.3.9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对棉织物整理
        6.3.10 微胶囊整理棉织物精油缓释性能分析
        6.3.11 织物抗菌性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影响
        6.4.2 助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影响
        6.4.3 APS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6.4.4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O/W细乳液粒径影响
        6.4.5 聚合温度和时间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过程影响
        6.4.6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透射电镜
        6.4.7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稳定性
        6.4.8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红外光谱曲线
        6.4.9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热重分析
        6.4.10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过程和机理
        6.4.11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棉织物的表观形貌
        6.4.12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织物缓释性能
        6.4.13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织物抗菌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低聚合度季铵型阳离子壳聚糖的合成及其无盐染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1.1 引言
        1.1.2 亚麻纤维微观结构对其染色性能的影响
        1.1.3 亚麻纤维化学成份对染色性能影响
        1.1.4 亚麻纤维的化学反应性能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1.2 改性亚麻纤维染色性能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改性织物染色性能的方法
        1.2.2 改性亚麻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HBCC、HECC 及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2.3.1 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合成
        2.3.2 N-乙酰化降糖合成
        2.3.3 HECC 合成
        2.3.4 HBCC 合成
    2.4 表征方法
        2.4.1 傅利叶红外光谱测试 FT-IR
        2.4.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学
        2.4.3 降解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2.4.4 HECC、HBCC 取代度的测定
        2.4.5 水溶性 N-乙酰化壳聚糖取代度的测定
    2.5 染色工艺以及染色性能的评价
        2.5.1. 染色工艺
        2.5.2. 染色性能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降解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及表征
        3.1.1 降解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3.1.2 降解壳聚糖 FT-IR 表征
    3.2 N-乙酰化壳聚糖合成工艺
        3.2.1 投料比对合成 N-乙酰化壳聚糖脱乙酰度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合成 N-乙酰化壳聚糖脱乙酰度影响
        3.2.3 反应时间对合成 N-乙酰化壳聚糖脱乙酰度影响
    3.3 羟甲基二甲基氯化铵合成工艺
    3.4 N-乙酰化壳聚糖伯羟基酰化
    3.5 HECC 合成工艺配方以及红外表征
        3.5.1 反应时间对合成 HECC 取代度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对合成 HECC 取代度的影响
        3.5.3 不同反应物的配料比对合成 HECC 取代度的影响
        3.5.4 HECC FT-IR 表征
    3.6 HBCC 合成工艺配方与红外表征
        3.6.1 反应温度对合成 HBCC 收率的影响
        3.6.2 反应时间对合成 HBCC 收率的影响
        3.6.3 不同配料比对合成 HBCC 收率的影响
        3.6.4 HBCC FT-IR 表征
    3.7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
    3.8 亚麻纤维的接枝改性与表征
        3.8.1 染色助剂(HECC、HBCC、降糖)用量对亚麻染色性能影响
        3.8.2 染色助剂 HECC、HBCC 取代度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影响
        3.8.3 改性前后亚麻的力学性能
        3.8.4 不同染色助剂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3.8.5 改性前后亚麻 FT-IR 红外分析
        3.8.6 改性前后亚麻扫描电镜分析
        3.8.7 改性前后亚麻织物白度测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亚麻的特点
    2.1 亚麻
    2.2 亚麻织物的染色
        2.2.1 亚麻织物染色困难的原因
        2.2.1.1 亚麻纤维的微观结构对染色性的影响
        2.2.1.2 亚麻纤维的化学成分对染色性的影响
        2.2.2 亚麻的染色方法
        2.2.2.1 染料直接作用
        2.2.2.2 化学改性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3 稀土材料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4 超声波在亚麻织物染色中旳应用
        2.2.2.5 等离子体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6 涂料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第三章 天然染料
    3.1 天然染料简介
        3.1.1 天然染料
        3.1.2 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
        3.1.2.1 按类别及颜色分类
        3.1.2.2 按结构分类
    3.2 天然染料的提取方法
        3.2.1 溶剂法
        3.2.2 水蒸汽蒸馏法
        3.2.3 超声波提取
        3.2.4 超临界萃取
        3.2.5 酶法提取
    3.3 天然染料的染色技术
    3.4 天然染料染色的优越性及存在问题
    3.5 天然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生物酶
    4.1 应用于染整工业中的生物酶的种类
        4.1.1 纤维素酶
        4.1.2 果胶酶
        4.1.3 脂肪酶
        4.1.4 蛋白酶
        4.1.5 过氧化氢分解酶
        4.1.6 漆酶
    4.2 生物酶在纺织上的应用
        4.2.1 退浆
        4.2.2 精炼
        4.2.3 酶低温染色
        4.2.4 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 等离子体技术
    5.1 等离子体概述
        5.1.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5.1.2 等离子体的分类
        5.1.3 等离子体的发生方法
    5.2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5.2.1 低温等离子体的定义
        5.2.2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优点
        5.2.3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的方法
        5.2.3.1 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5.2.3.2 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
        5.2.3.3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纺织品的作用方法
    5.4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
        5.4.1 提高抱合力
        5.4.2 改变润湿性能
        5.4.3 改善粘合性能
        5.4.4 改善染色性能
        5.4.5 其他性能
    5.5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上的应用
        5.5.1 等离子在棉纤维中的应用
        5.5.2 等离子体在麻纤维中的应用
        5.5.3 等离子体在毛纤维中的应用
        5.5.4 等离子体在丝织物中的应用
        5.5.5 等离子体在化学纤维中的应用
        5.5.6 文献总结与课题创新点
第六章 实验方案
    6.1 实验方案
    6.2 实验所需样品、试剂和设备
        6.2.1 原料
        6.2.2 设备
    6.3 实验过程
        6.3.1 染液制备
        6.3.1.1 苏木染液的制备
        6.3.1.2 洋葱皮染液的制备
        6.3.2 亚麻织物染色工艺
        6.3.2.1 染色工艺路线
        6.3.2.2 染色方法
        6.3.3 生物酶预处理
        6.3.3.1 纤维素酶预处理
        6.3.3.2 复合酶预处理
        6.3.4 等离子体改性
    6.4 指标测试
        6.4.1 亚麻织物物理性能的测试
        6.4.1.1 减量率的测定
        6.4.1.2 拉伸性能测定
        6.4.1.3 透气性测定
        6.4.1.4 刚柔性测定
        6.4.2 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测试
        6.4.2.1 上染率的测定
        6.4.2.2 色差的测定
        6.4.2.3 色牢度的测定
        6.4.3 亚麻织物表征与测试
        6.4.3.1 扫描电镜分析
        6.4.3.2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天然染料吸收波长
        7.1.1 苏木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7.1.2 洋葱皮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7.2 天然染料染色
        7.2.1 洋葱皮染色正交实验结果
        7.2.2 染色条件的确定
        7.2.2.1 染料质量浓度对AE的影响
        7.2.2.2 染液pH值对AE的影响
        7.2.2.3 染色温度对AE的影响
        7.2.2.4 时间与上染率的关系
        7.2.3 色泽比较
        7.2.4 染色牢度
        7.2.5 染色试样直观效果图
    7.3 生物酶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3.1 纤维素酶工艺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3.1.1 温度对纤维素酶处理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2 时间对纤维素酶处理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3 纤维素酶酶用量对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4 递深性测定(纤维素酶)
        7.3.2 纤维素酶/果胶酶的复合酶前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的影响
        7.3.2.1 复合酶处理温度的确定
        7.3.2.2 复合酶处理时间的确定
        7.3.2.3 复合酶用量的确定
        7.3.3 递深性比较(复合酶)
    7.4 等离子体处理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 单因素分析
        7.4.1.1 真空度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2 放电功率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5 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联合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性能的影响
        7.5.1 亚麻织物改性效果比较
        7.5.1.1 扫描电镜分析比较
        7.5.1.2 红外光谱分析比较
        7.5.2 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7.5.2.1 织物的断裂强度和延伸度的变化
        7.5.2.2 织物透气性、硬挺度的变化
        7.5.3 染色性能比较
        7.5.3.1 上染率和色差分析
        7.5.3.2 亚麻织物直观效果图比较
        7.5.3.3 色牢度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论文提纲范文)

5.2.2 棉/麻纺织品的染整
    (1) 棉/苎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棉/苎麻纺织品的染色
        ②棉/苎麻纺织品染整工艺实例
    (2) 棉/亚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棉/亚麻传统漂白工艺
        ②棉/亚麻低温活化体系浸渍法漂白工艺
    (3) 棉/大麻纺织品的染整
        ①大麻织物或大麻/棉混纺织物染整工艺 (连续轧染) [60]
        ②大麻或大麻/棉提花织物冷轧堆前处理-液氨整理 [61]

(9)含大麻纤维迷彩织物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麻纤维简介
        1.1.1 大麻纤维的发展历史
        1.1.2 大麻纤维的脱胶
        1.1.3 大麻的纺织性能
        1.1.4 服用性能
    1.2 迷彩军服
        1.2.1 迷彩演变历程
        1.2.2 防红外原理
    1.3 大麻迷彩织物开发的可行性
        1.3.1 大麻纤维的染色性能
        1.3.2 迷彩印花的染料与工艺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试验部分
    2.1 纤维性能测试
        2.1.1 纤维材料
        2.1.2 测试方法
    2.2 纱线设计与性能测试
        2.2.1 纱线的成份和规格设计
        2.2.2 纺纱工艺
        2.2.3 纱线性能测试
    2.3 织物设计与性能测试
        2.3.1 正交试验设计
        2.3.2 最终设计产品规格的确定
        2.3.3 织物生产工艺过程
        2.3.4 织物性能测试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纤维性能
        3.1.1 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3.1.2 纤维的微观形态
    3.2 纱线的性能
        3.2.1 物理机械性能
        3.2.2 纱线条干
        3.2.3 回潮率
        3.2.4 纱线的染色性能
        3.2.5 纱线内的纤维分布
        3.2.6 纱线性能综合分析
    3.3 正交试验织物单指标性能分析
        3.3.1 性能测试结果
        3.3.2 单指标分析
        3.3.3 正交试验织物综合性能分析
    3.4 开发的八种迷彩织物与性能比较
        3.4.1 开发织物参数的确定
        3.4.2 性能测试结果
        3.4.3 开发的八种迷彩织物的综合性能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生态纺织品染色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环保型染料和环保型助剂[1]
    1.1 天然染料
        1.1.1 天然染料的概述
        1.1.2 天然染料的染色
        1.1.3 天然染料的发展方向
    1.2 环保型活性染料
        1.2.1 环保型活性染料的特点
        1.2.2 环保型活性染料的应用性能
    1.3 环保型酸性染料
    1.4 环保型分散染料
    1.5 环保型直接染料
    1.6 环保型还原染料
    1.7 环保型涂料印花色浆
    1.8 环保型印染助剂
2 纺织品染色生态技术
    2.1 仿生染色技术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
    2.3 短流程染色技术[4]
    2.4 活性染料 (环保型) 染色技术
        2.4.1 低盐染色, 降低电解质污染
        2.4.2 深浓色染色, 降低水解染料污染
        2.4.3 坚牢染色, 降低染料褪色污染
    2.5 电化学染色
    2.6 超声波染色技术[7]
        2.6.1 超声波作用的力化学机理
        2.6.2 超声波的吸热效应
        2.6.3 超声波对纤维高分子材料的作用
        2.6.4 超声波对染色体系的作用
    2.7 微波染色技术
    2.8 低温等离子体染色技术[9]
        2.8.1低温等离子体的作用原理
        2.8.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织物染色性能方面的应用
        (1) 提高涤纶织物的染色深度和鲜明度
        (2) 提高羊毛织物染色性能
        (3) 提高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性能
    2.9 其他染色新技术[10]
        2.9.1 涂料染色
        2.9.2 气相染色
        2.9.3 静电或磁性染色
        2.9.4 冷染染色
        2.9.5 电子化管理技术
        2.9.6 冷轧堆深色染色
        2.9.7 低温等离子体固色
        2.9.8 染浴利用技术
3 结语

四、涂料在亚麻染色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麻织物的聚合物表面预处理及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研究[D]. 梁迎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D]. 丁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3]新型色纺纱产品的改性及染色工艺[J]. 解新生,韩永强. 印染助剂, 2020(02)
  • [4]低温微波处理在羊绒纤维干燥过程中的应用[D]. 李婉. 东华大学, 2019(01)
  • [5]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D]. 王春霞. 江南大学, 2016(03)
  • [6]低聚合度季铵型阳离子壳聚糖的合成及其无盐染色应用[D]. 谢诚成. 齐齐哈尔大学, 2014(03)
  • [7]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D]. 孙丽.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8)
  • [8]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九)[J]. 梅士英,唐人成. 印染, 2010(09)
  • [9]含大麻纤维迷彩织物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赵雅飞. 北京服装学院, 2008(07)
  • [10]生态纺织品染色技术综述[J]. 赵雪,朱平,展义臻. 染料与染色, 2007(04)

标签:;  ;  ;  ;  ;  

涂料在亚麻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