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竹产业 做好益阳竹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诗琴[1](2017)在《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益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跟其他地区比起来并不高,但竹文化资源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竹文化产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益阳竹文化产品主要有民俗表演型、节庆参与型、竹文化旅游型、实物型等四种类型。益阳竹文化产品的组合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过程相对复杂,要考虑政府、媒体、公众、产业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益阳市竹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以竹民俗表演业、竹节庆会展业、竹文化旅游业、竹工艺品制造业为主,产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市场机制,但政府主导的特点非常明显,并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益阳竹文化产业建立了多种集资和融资渠道,使竹文化企业利用已有资产收益能够实现滚动发展。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竹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竹文化产品缺乏创意,竹文化专业人才短缺等。因此,必须加强竹文化产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竹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实现竹工艺产品的创意转向,推进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益阳竹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罗芬[2](2013)在《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竹编,体现了中国民众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益阳竹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茁壮成长。竹编是一项承载着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统手工技艺,它不仅凝聚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更成为湖湘文化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益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境内盛产水竹、楠竹等等竹业资源,为竹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以介绍益阳竹编艺术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益阳传统竹编艺术的梳理,试图对益阳竹编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对提高竹材的使用率,减少竹编材料的浪费和竹编艺术的艺术表现力不强、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等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收集法、归纳分析法、实践调研法、产品分析法、实践创作法等,其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弱化了传统竹制器具的实用功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进行概念转换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进行竹编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变,增加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欣赏性,增加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现代化转型。如今,想要在工业化的大潮流下,发展传统手工艺,我们需要在确定工艺设计的对象和目的后,扩大设计范畴,研究新的创新点,融合新旧技艺,将传统手工艺推向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传承与发展的,这与目前关注益阳竹编的人和掌握这门工艺的人越老越少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可能不久之后竹编技艺会演变成为过去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工艺发展史上无法抹灭的创伤。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对益阳竹编的发展起到指导意义。
曾聪[3](2019)在《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江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竹林面积在全国各县中排位第三,湖南排位第一,推进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桃江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建设地方特色县域经济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本文利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系统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桃江竹产业发展状况。将生态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理念支撑。历年数据表明,桃江竹产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资源基础,在水竹凉席、小郁竹艺、大郁竹艺、明纸油伞等传统竹艺基础上,经过30年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桃江现代竹产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奠定了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SWOT分析表明,桃江竹产业应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无论是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还是基于生态理念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经济新模式,都充分说明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桃江竹产业领域的特色化资源基础、专业化技术基础和针对性政策保障,都表明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可行性。本文提出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策略。第一,贯彻落实以生态自然观、生态系统观、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理念支撑,奠定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固本强基。第三,践行基于生态理念的生产行为、基于生态理念的生活行为和基于美丽竹乡建设的生态修复,实现行稳致远。第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夯实竹林资源基础,推进竹制品加工业、竹笋产业和竹乡旅游产业转型,实现竹区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第五,在传统技艺面临现代工业品替代逐步失去市场的背景下,推进传统品牌和传统技艺向高端消费品或工艺品升级改造,实现传统技艺的凤凰涅盘。
王明佳[4](2019)在《基于事理学的小郁竹器当代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小郁竹器是益阳最具代表性的竹制手工艺品。郁匠以自然麻竹和楠竹为材料,利用竹材性能,从采竹、备料、郁架、“上面”到装饰,经五、六十道工序,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和自身的谋生需求为目的,创造性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郁竹器,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艺体系和流程。纵观小郁竹器从产生发展至今,呈现“产生发展”、“鼎盛”、“衰败”和“步履维艰”四个阶段。发展和演变的动因是小郁竹器在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生活水平、文化、资源、消费观念、谋生观念、传承方式等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定下,材料、工艺、色彩、形制、工具、装饰、管理、功能等内部因素的组织和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在后工业化时期,由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不适应,导致小郁竹器面临青黄不接、步履维艰的局面。兼具实用性、美观装饰性和文化价值小郁竹器,以及蕴含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和取材、造物等价值观念,正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缺失和当代消费者所诉求的部分。在当代社会,政府重视并扶持手工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观念被大力提倡、消费者的精神文化诉求和科技发达等外部因素为小郁竹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郁竹器作为一种人为事物,在“事”的限定和制约下演变发展。“事”是塑造、限定和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的总合,事理即组成“事”的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律。将事理学方法论引入小郁竹器的演变动因和规律的研究中,研究并分析小郁竹器在外部因素的塑造、限定和制约下,内部因素呈现着不同的状态和特征,系统地揭示内外因之间的演变动因和规律、以及内外因之间适应关系;进而探讨小郁竹器的当代适用性,提出从郁匠“人理”-设计观念转变,“物理”-工具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核心工艺元素展开再设计,“形理”-结合人体工程学的形制功能优化创新这三大层面研究和探讨小郁竹器的适应性发展方向;并通过再设计实践将研究与设计相贯通,以期为小郁竹器的再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小郁竹器的再创造和活态传承。
王凯[5](2014)在《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木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竹产业作为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产业,日渐被人们所亲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竹林将成为林权制度改革下的红利载体,将对促进山区林农增收致富、丰富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桃江竹产业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结构简单、科技含量不高和市场占有率偏低等不足。同时,没有科学的发展定位,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经济,极大地阻碍了桃江品牌的发展壮大。巨前,桃江正紧紧围绕“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的主题,大力发展和实施桃江竹产业百亿产业工程。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拟对桃江竹产业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为桃江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策略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竹产业发展历程及竹产业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介绍了桃江县竹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重点对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竹资源、竹产业发展以及竹产业布局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桃江竹产业的产业结构。同时,对桃江竹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战略分析,分析认为桃江竹产业发展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其自身内部发展优势多于劣势,应选择SO积极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部与内部的良好环境,使得竹产业能得到更快速、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选择国内竹产业发展状态较好的浙江安吉县进行产业样本点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发展经验,取长补短,为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启示。本文试图针对桃江竹产业状况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建立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布局规划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关键,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桃江竹产业发展思路。本文的研究对桃江竹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瑶[6](2014)在《益阳“小郁竹艺”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来,民间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工业化大发展的强烈冲击,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业失传或面临失传,特别是一些纯手工艺技术,由于经济效益低、机械化程度低、传承人青黄不接等因素的影响,正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益阳“小郁竹艺”是我国圆竹家具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历史传承悠久,产品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文化人的一种责任。本文从工艺技术的视角出发,以圆竹家具为重点研究内容,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采访传承人、优秀竹艺大师,以及自身参与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等方法,系统整理出“小郁竹艺”工艺技术文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与传承人的讨论研究,首次将益阳“小郁竹艺”划分为选材工艺、火制工艺、郁制工艺与装饰工艺四大类,通过对各大工艺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取材工艺:竹种、竹龄、砍伐季节、竹材生长状况、生长地理环境等都是影响取材的关键因素,冬季砍伐的4年生麻竹,表面无虫蛀损伤,非阴风断稍竹视为小郁竹艺取材的最佳竹种。(2)火制工艺:通过对火制工艺中竹材含水率、竹材壁厚与火烤温度、火烤时间的关系做了科学的测量,得出含水率是影响烧油工艺的最关键因素,含水率越高,火烤时间与温度越高,一般新鲜竹材含水率达到70%以上,火烤温度达到130℃左右,火烤时间控制在3-6min,可以得到较好的竹材出油效果。(3)郁制工艺:整理出郁制工艺流程及特点,将竹材视为理想等径材,运用数学公式,得出郁口长度与立柱竹直径之间的关系,即L=2πr-aπr/(180°)。(4)装饰工艺:“小郁竹艺”装饰工艺繁多,在制作过程中可灵活选用装饰工艺,文章对各大装饰工艺进行阐述,主要整理出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镶边、竹枝丫花四大装饰工艺的工艺特点、装饰形式与艺术风格。同时,本文在分析工艺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小郁竹器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风格特点,为“小郁竹艺”的创新改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文章还探讨了“小郁竹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的竹艺市场,文章从竹家具、竹工艺品、竹包装、竹装修、竹园林等几个方面阐述“小郁竹艺”的现代发展道路,以期“小郁竹艺”重新焕发异彩。
李嘉颖[7](2019)在《基于小郁竹艺的现代灯具设计》文中认为小郁竹艺是经过历代传承下来的精湛制竹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竹艺技巧也在不断进步。竹艺产品的种类也日益繁多。我们不但可以通过产品来继承和发扬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扩大小郁竹艺的商业范围,以此来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传统小郁竹艺灯具是竹产品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它在小郁竹器中占有主要地位,在外观装饰上体现出了小郁竹艺的工艺特色,只是目前品类比较单一,外观比较古朴,缺乏时尚感,在光源配置上也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融入现代市场。小郁竹艺的现代灯具设计不但可以传承小郁竹艺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迎合当前消费市场,让小郁竹艺这一优秀传统手工艺术焕发生机。本文以小郁竹艺的现代灯具设计为切入点。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益阳小郁竹艺进行剖析,讲述了小郁竹艺的历史背景,制作理念及其特征分析。第二部分,对小郁竹艺在传统竹艺灯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传统的竹制灯具的外观造型分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小郁竹艺灯具的形状,其中包含结构形式、装饰方法和照明应用;分析出竹灯各部件的接合方法会给灯具的整体造型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构造工艺、功能与形态的联系,与其他材料配合对形态设计的影响。第三部分,探究当今灯具行业中采用小郁竹艺制作灯具的情况,包括现代灯具的应用及形态分析,选材分析,现代小郁竹艺灯具设计三要素和造型设计的基本策略。文章第四部分的设计实践通过市场调研、设计方法和方案制作三个步骤来实施。设计作品分别由5个方案组成,方案一“山间水韵”和方案二“日月同辉”都出自李白诗人赞美潇湘美景的诗句,方案三与方案四同为“檐花”系列,设计灵感出自于杨慎诗人七言绝句中的其中一句。方案五“步步高升”的创意来源于竹子的寓意,给人心灵上的激励。通过对小郁竹艺灯具的设计研究可以发现,将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承我国古老的精巧技艺,让其重现活力,还可以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
成果[8](2013)在《益阳传统竹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益阳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益阳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地域特色和整体的设计,无法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益阳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被现代化大潮中的强势文化所侵蚀,怎样合理地开发利用益阳传统手工艺,怎样才能使这种几乎被人遗忘的传统手工艺重新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彩,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面对,需要去讨论去解决的。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展开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论证、阐述,对益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此课题产生的背景,并且进一步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接着对益阳的传统竹艺及益阳的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进行了概述;接着对益阳传统竹艺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中包括其对它的发展状况、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等方面;以及在独特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工艺的艺术特点。接下来文章分析了传统竹艺与旅游纪念品结合的可行性,再通过分析益阳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指出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最后,文章将讨论怎样将益阳传统手工艺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去,随着这个课题的进行,诸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怎样与市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等问题都会一一得到解决。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两方面的结论:一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益阳的传统手工艺,并进一步提出益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法;二是在设计中突出了竹材和竹艺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体现在:(1)通过对益阳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工艺、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重申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希望青年一代能对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2)本课题试将益阳的传统手工艺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不仅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为当地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笔者希望通过这些研究,益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能从传统手工艺中找到新的闪光点,而传统手工艺亦能通过旅游产品的传播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发展的新道路。
王晨[9](2020)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开发项目。文章以竹编为例研究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竹编产品兼具工艺之美与实用价值,并且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长期以来竹编技艺多分布于农村,竹编产品在大众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对竹编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设计扶贫政策号召的重大举措。竹编产业网络巨大,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含政府与企业等,数量庞大且关系复杂。另外竹编产业决策影响大,流动周期缓慢,产业决策容错率低。研究为实现竹编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找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辅助策略决策路径可以为竹编产业的健康有效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建议。现有的竹编保护策略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当前竹编保护策略的研究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可以为三产融合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规避一些已经得到验证的失误风险。利益相关者和动力学系统理论是文中用来解决竹编产业三产融合问题的主要手段。对竹编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可以找出影响整个产业的主要节点,但是由于竹编产业利益相关者网络非常庞大,需要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提炼,找出重要的节点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帮助梳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联系,通过对动力学系统子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出最关键的影响区域。根据这些分析结论为竹编产业的科学决策建议给出辅助决策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利益相关者本身包含不同的属性特征,本研究的依据是以提炼的整个竹编产业最重要的影响区域为基础,将影响因素分解并作用于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属性特征进行分别研究论证,找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可行措施。竹编产业的三产融合对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第一产业摆脱长期所处的被动局面,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共同发展。同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竹编产业的三产融合研究可以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避免策略的误判以及资源的浪费,最重要的是避免因为错误的策略导致对竹编产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另外,本文也寄希望通过研究为其他类似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发展提供通用的方法策略。
张宗登[10](2014)在《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站在中国本土化设计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规律与设计文化,并结合地域特征、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等文化要素,对民间竹器进行系统的、整合的思考,不仅是思考民间竹器设计的出路,更重要的是要为中国现代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全文以民间竹器的艺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为研究主线,对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就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设计器物层、设计组织层、设计观念层,这三个层面所对应的知识体系为,一是设计器物层,探讨湖南民间竹器基本特征,包括湖南民间竹器的材性、品系等要素;二是设计组织层,探讨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规律,主要从湖南民间竹器的技术、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语境对湖南民间竹器的影响;三是设计观念层,探讨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振兴思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艺设计理论。设计器物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湖南民间竹器的品系,二是湖南民间竹器的地缘物性。根据湖南民间竹器品系上的关联性,笔者将湖南民间竹器分为七个大的品系,即:与水相关的竹器;与火相关的竹器;与食相关的竹器;与住相关的竹器;与穿戴相关的竹器;与常见动作行为相关的竹器;基于装饰的竹器。这七个品系基本涵盖了近现代民间竹器的构成。根据湖南境内不同竹种的地域分布,分析了湖南民间竹器的地缘物性差异及特征,如湘西南地区的宝庆竹刻(楠竹);益阳水竹凉席(水竹);以绵竹、楠竹、桂竹为主要原料的湘西背篓;中方竹编斗笠(绵竹、桂竹);湘中石鼓油纸伞(楠竹、桂竹)等。设计组织层包括湖南民间竹器的艺术特征、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是湖南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艺术特征的分析方面,本文从点形态、线形态、面形态、体形态等方面分析了湖南民间竹器的形态构成,并提出了湖南民间竹器形态具有他为性、他主性、他控性的特点;从雕刻、烙花、留青、染色、编织、镶嵌等方面,分析了民间竹器的装饰性特征和装饰性形式;根据民间竹器以原色为主的特点,介绍了竹黄色、竹青色、竹褐色、竹材化学着色、竹材涂饰着色、竹材漂白等方面的特征。湖南民间竹器的技术特征,是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的另一重要构成主体,主要包括工具体系和工艺体系。文中从采竹工具、切竹工具、剖竹工具、匀篾工具、竹刻用工具、编织工具等方面,分析了湖南民间竹器的工具体系。从竹段的截取、竹段的脱油、竹段的弯曲与矫正、竹段的漂白、竹段的结合、组装和面层加工等工序,分析了民间竹制家具的制作工艺;从竹丝竹篾的制作、竹篾的表面处理、竹器的编织、竹器的后期加固等工序,分析了民间竹编器具的制作工艺;从竹刻用材的选择、圆雕、镂雕、透雕、浮雕、阴刻阳刻等竹刻技法的使用及后期表面抛光、打磨等工序,分析了民间竹刻器具的制作工艺。根据民间竹器艺术特征和技术特征的研究,文中论述了湖南民间竹器器以致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顺天应民,独具匠心的设计逻辑;经验相继,代代相传的设计伦理;开物成务,“道”“技”合一的设计思维;百折不饶,兼修并蓄的设计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设计文脉。并分析了影响湖南民间竹器设计的文化体系,主要有:湖湘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生活方式以及跟设计技术相关的文化体系,如工具文化、工艺文化、材料文化、形态文化、功能文化等。最后分析的是设计观念层,文中指出了湖南民间竹器走向衰落的原因及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民间竹器发展创新的三种方式: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设计观,以文化传承为主导的传承观,以技术革新为主导的发展观,希望以此促进民间竹器的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竹产业 做好益阳竹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竹产业 做好益阳竹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
2.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2.1.1 竹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意识的萌芽 |
2.1.2 传统竹工艺技艺保护意识的产生 |
2.1.3 以水竹凉席为代表的竹艺品开始崭露头角 |
2.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2.2.1 竹文化设施的建设 |
2.2.2 竹艺人才队伍的建设 |
2.2.3 竹文化节庆会展行业的兴起 |
2.3 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2.3.1 竹文化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肌体的嵌入 |
2.3.2 益阳竹工艺之都建设 |
2.3.3 益阳竹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建设 |
第3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
3.1 政策环境 |
3.1.1 国家政策的基础环境 |
3.1.2 益阳地区的特有环境 |
3.2 经济环境 |
3.2.1 益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
3.2.2 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加大 |
3.3 文化环境 |
3.3.1 益阳地方文化多元化 |
3.3.2 益阳竹文化历史悠久 |
3.3.3 益阳竹文化资源充足 |
3.3.4 益阳竹文化渗透广泛 |
3.4 技术环境 |
3.4.1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基础环境 |
3.4.2 竹工艺技术丰富 |
3.4.3 “小郁竹艺”技术品牌效应 |
第4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
4.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 |
4.1.1 居民的需求 |
4.1.2 旅游者的需求 |
4.2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 |
4.2.1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类型 |
4.2.3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 |
4.3 益阳竹文化产业结构 |
4.3.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 |
4.3.2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层次结构 |
4.4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
4.4.1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
4.4.2 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 |
4.5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 |
4.5.1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的分类 |
4.5.2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方式 |
4.6 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6.1 竹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4.6.2 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 |
4.6.3 竹工艺产品缺乏创意 |
4.6.4 竹文化产业人才短缺 |
第5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
5.1 加强竹文化产业内涵建设 |
5.1.1 树立竹文化传承理念 |
5.1.2 加强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
5.1.3 建设竹文化博物馆 |
5.2 优化竹文化产业结构 |
5.2.1 引导竹文化与多业态结合 |
5.2.2 实现竹文化资源的创意整合 |
5.2.3 构建竹文化产业集聚区 |
5.3 加快实现竹工艺产品的创意转向 |
5.3.1 融合多种材质 |
5.3.2 吸收现代风尚 |
5.3.3 深挖传统文化 |
5.4 推进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
5.4.1 加强保护民间文化人才 |
5.4.2 利用高校培养创意人才 |
5.4.3 科学制定经营人才发展规划 |
5.4.4 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竹编艺术综述 |
2.1 竹编艺术的界定 |
2.2 竹编艺术的兴起 |
2.3 竹编艺术品的品类分析 |
第3章 益阳竹编艺术研究 |
3.1 益阳竹编艺术的本土文化背景 |
3.2 益阳竹编的工艺特征 |
3.3 益阳竹编的艺术性 |
3.4 益阳竹编与其他地区竹编比较 |
3.5 设计对益阳竹编艺术性的影响 |
第4章 益阳竹编艺术的现状研究 |
4.1 益阳竹编艺术的现状分析 |
4.2 益阳竹编艺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
4.3 益阳竹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5章 益阳竹编艺术的开发与现代化转型 |
5.1 开发益阳竹编的重要意义 |
5.2 完成益阳竹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
5.3 如何做好益阳竹编的现代化转型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竹产业概述 |
2.1.1 竹产业 |
2.1.2 湖南竹产业 |
2.2 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 |
2.2.1 生态理念 |
2.2.2 生态文明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2 比较优势理论 |
2.3.3 资源禀赋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桃江竹产业发展概述 |
3.1 桃江竹产业发展历程 |
3.1.1 桃江概况 |
3.1.2 桃江竹产业的历史积淀 |
3.1.3 现代竹产业的培育与兴盛 |
3.2 桃江竹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竹资源现状 |
3.2.2 竹制品加工 |
3.2.3 竹文化旅游 |
3.2.4 竹品牌建设 |
4 桃江竹产业SWOT分析 |
4.1 桃江竹产业的优势分析(S) |
4.1.1 独特的资源优势 |
4.1.2 深厚的文化积淀 |
4.1.3 良好的产业基础 |
4.2 桃江竹产业的劣势分析(W) |
4.2.1 竹种资源单一 |
4.2.2 基础设施薄弱 |
4.2.3 资源开发乏力 |
4.3 桃江竹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
4.3.1 产品营销市场旺 |
4.3.2 生态旅游空间大 |
4.3.3 竹林康养新业态 |
4.4 桃江竹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
4.4.1 自然灾害不可控 |
4.4.2 生态修复代价高 |
4.4.3 贸易壁垒影响大 |
4.5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思路 |
4.5.1 桃江竹产业SWOT矩阵 |
4.5.2 SO战略:跨越式发展 |
4.5.3 WO战略:内涵式发展 |
4.5.4 ST战略:多元化发展 |
4.5.5 WT战略:防御型发展 |
5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5.1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
5.1.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5.1.2 基于生态理念的产业发展新思路 |
5.1.3 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经济新模式 |
5.2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
5.2.1 特色化资源基础 |
5.2.2 专业化技术基础 |
5.2.3 针对性政策保障 |
6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策略 |
6.1 理念支撑:“三观”统领 |
6.1.1 生态自然观 |
6.1.2 生态系统观 |
6.1.3 科学发展观 |
6.2 固本强基:“三链”协同 |
6.2.1 延伸产业链 |
6.2.2 提升价值链 |
6.2.3 完善利益链 |
6.3 行稳致远:“三生”融合 |
6.3.1 基于生态理念的生产行为 |
6.3.2 基于生态理念的生活模式 |
6.3.3 基于美丽竹乡的生态修复 |
6.4 转型之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
6.4.1 夯实桃江竹林资源基础 |
6.4.2 竹制品加工业转型之路 |
6.4.3 桃江竹笋产业转型之路 |
6.4.4 竹乡旅游产业转型之路 |
6.5 凤凰涅盘: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
6.5.1 传统品牌升级改造:高端消费品 |
6.5.2 传统竹编工艺升级:竹编工艺品 |
6.5.3 小郁竹艺转型升级:竹郁工艺品 |
6.5.4 大郁竹艺转型升级:特色竹居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事理学的小郁竹器当代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小郁竹器的研究现状 |
1.3.2 事理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事理学与小郁竹器的关联性 |
2.1 事理学的主要内容 |
2.1.1 事理学中的“事”与“物” |
2.1.2 事理学中的“事”与“理” |
2.1.3 作为研究人为“事”“物”的方法论 |
2.2 小郁竹器的概念和类别 |
2.2.1 小郁竹器的概念 |
2.2.2 小郁竹器的类别 |
2.3 事理学用于研究小郁竹器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小郁竹器在外部因素下的演变规律 |
3.1 地缘环境下产生发展 |
3.1.1 丰富且优质的材料资源 |
3.1.2 悠久的用竹历史和文化资源 |
3.1.3 作为运输和销售渠道的资江水运资源 |
3.1.4 小结 |
3.2 政府扶持下走向鼎盛 |
3.2.1 分工合作的组织构造 |
3.2.2 半机械化半手工的制作方式 |
3.2.3 郁匠不断创新的工艺技术 |
3.2.4 形制和功能高档的家具 |
3.2.5 国家统购包销的销售手段 |
3.2.6 传播与对外援助 |
3.2.7 小结 |
3.3 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下走向衰落 |
3.3.1 国家发展重心转移使益阳竹器厂倒闭 |
3.3.2 重回个体手工作坊的制作方式 |
3.3.3 设计观念的滞后性使竹器程式化 |
3.3.4 缺少监管使小郁竹器质量参差不齐 |
3.3.5 经济效益低使小郁竹器后继乏人 |
3.3.6 小结 |
3.4 政策支持和社会诉求下仍步履维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郁竹器内部因素的适应性发展方向 |
4.1 从“人理“层面,设计观念的转变 |
4.1.1 郁匠转变设计观念的途径 |
4.1.2 设计师和郁匠共同设计和制作 |
4.2 从“物理”层面,制作方式的改良和创新 |
4.2.1 制作工具的变化和对比 |
4.2.2 机械与手工相结合的制作方式 |
4.3 从“物理”层面,核心工艺的应用创新 |
4.3.1 工艺的肢解与规律 |
4.3.2 “郁架”工艺的创新 |
4.3.3 “郁弯”工艺的创新 |
4.3.4 “竹枝压花”装饰工艺的创新 |
4.4 从“形理”层面,结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创新 |
4.4.1 形制和功能的肢解与规律 |
4.4.2 形制优化和创新 |
4.4.3 使用功能优化和创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郁竹器在当代的再设计应用 |
5.1 郁匠因“事”造“物”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5.1.1 尊重自然、生态环保的取材观 |
5.1.2 因材施艺、因势利导的器以致用观 |
5.2 基于“事”的可移动置衣架设计 |
5.2.1 从“事”的研究到目标系统的确定 |
5.2.2 设计目标:一种可移动置衣架 |
5.2.3 产出结果:概念设计展示 |
5.3 以“郁口弯曲”工艺展开的灯具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已发表论文 |
2)已授权专利 |
3)已受理专利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对郁匠的访谈问题 |
附录2 调研-郁匠主要经历 |
附录3 基于“睡前放衣物和起床后拿衣物需求和行为”问卷 |
(5)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现状 |
2.1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历程 |
2.1.1 资源培育 |
2.1.2 竹产业的形成 |
2.2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现状 |
2.2.1 竹资源及劳动力现况 |
2.2.2 竹产业发展现况 |
2.2.3 产业布局及产业链情况 |
3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1 优势(Strengths) |
3.1.1 自然条件优势 |
3.1.2 资源优势 |
3.1.3 竹加工基础较为扎实 |
3.1.4 经营和市场营销基础好 |
3.2 劣势(Weaknesses) |
3.2.1 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
3.2.2 竹种利用单一,资源利用率低 |
3.2.3 初级发展,产品附加值低 |
3.2.4 国内市场占有率低 |
3.3 机遇(Opportunities) |
3.3.1 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
3.3.2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
3.4 威胁(Threats) |
3.4.1 自然灾害危机四伏 |
3.4.2 遭遇国际绿色壁垒 |
3.5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4 安吉县竹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
4.1 基本情况 |
4.2 安吉县竹业发展历程 |
4.3 安吉县竹业发展主要经验 |
4.3.1 政府大力支持,竹业政策助推发展 |
4.3.2 分类集约经营模式,促进高效发展 |
4.3.3 科技助力,促进笋竹加工业规模化 |
4.3.4 人文开发,生态经济效益好 |
4.4 安吉县竹产业对桃江县竹产业的启示 |
5 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
5.1 建立资源培育基地,进一步加强资源优势 |
5.1.1 培育资源,打造材用竹林培育基地 |
5.1.2 因地制宜,开发笋用竹林培育基地 |
5.1.3 改善环境,创建竹林碳汇项目基地 |
5.1.4 整合资源,开发竹文化生态旅游基地 |
5.2 建设工业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
5.2.1 优化结构,完善竹制品加工园区 |
5.2.2 依托科技,打造一个高端竹制品园区 |
5.2.3 整合资源,完善一个竹材建材工业园 |
5.3 创建知名品牌,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
5.3.1 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品牌 |
5.3.2 整体包装,打造“桃江竹业”上市公司 |
5.4 建设中国桃花江竹城,促进竹产业信息化发展 |
5.5 建设保障体系,帮扶竹产业企业发展 |
5.5.1 构建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
5.5.2 多措并举,构建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体系 |
5.5.3 科技攻关,构建科技保障体系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益阳“小郁竹艺”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传统圆竹产品工艺的研究 |
1.2.2 关于益阳“小郁竹艺”工艺的研究 |
1.2.3 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小郁竹艺”取材工艺 |
2.1 工艺流程及术语解释 |
2.1.1 工艺流程 |
2.1.2 工艺术语解释 |
2.2 选材 |
2.2.1 材性特点 |
2.2.2 取材工具 |
2.2.3 取材原则 |
2.2.4 下料 |
2.3 材料的基本处理 |
2.3.1 竹材防霉防蛀处理 |
2.3.2 其他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3 “小郁竹艺”火制工艺 |
3.1 概述 |
3.2 工艺术语及设备 |
3.2.1 工艺术语解释 |
3.2.2 工艺设备 |
3.3 烧油工艺 |
3.3.1 工艺原理 |
3.3.2 操作规范 |
3.3.3 工艺特点 |
3.3.4 工艺结果分析 |
3.4 火弯工艺 |
3.4.1 概述 |
3.4.2 操作规范 |
3.4.3 工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小郁竹艺”郁制工艺 |
4.1 概述 |
4.2 工艺术语及器具 |
4.2.1 术语解释 |
4.2.2 工艺器具 |
4.3 工艺技法 |
4.3.1 上墨 |
4.3.2 劈折篾 |
4.3.3 锯郁口 |
4.3.4 打郁口 |
4.3.5 挖郁口 |
4.3.6 挖郁口黄 |
4.3.7 火郁郁口 |
4.3.8 郁制成型 |
4.3.9 打托栓 |
4.3.10 安撑子 |
4.4 补充工艺 |
4.4.1 安承挽 |
4.4.2 安桌、椅面 |
4.4.3 安靠背、扶手 |
4.4.4 安多宝格 |
4.4.5 安拱门 |
4.5 工艺分析 |
4.5.1 结构特征 |
4.5.2 造型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5 “小郁竹艺”装饰工艺 |
5.1 竹材着色工艺 |
5.1.1 概述 |
5.1.2 工艺原理 |
5.1.3 工艺技法 |
5.1.4 工艺结果分析 |
5.2 竹青贴面工艺 |
5.2.1 概述 |
5.2.2 工艺器具 |
5.2.3 工艺技法 |
5.3 竹头镶边工艺 |
5.3.1 概述 |
5.3.2 工艺技法 |
5.4 竹枝丫花工艺 |
5.4.1 概述 |
5.4.2 工艺技法 |
5.5 其他装饰工艺 |
5.5.1 雕刻 |
5.5.2 竹板烙画 |
5.5.3 烟熏 |
5.5.4 包铜皮 |
5.5.5 精修打磨 |
5.5.6 上漆 |
5.6 本章小结 |
6 “小郁竹艺”应用发展 |
6.1 竹家具 |
6.2 竹工艺品 |
6.3 竹包装 |
6.4 竹装修 |
6.5 竹园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基于小郁竹艺的现代灯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线路 |
1.6 本章小结 |
2 益阳传统小郁竹艺 |
2.1 小郁竹艺的历史背景 |
2.2 小郁竹艺的制作理念 |
2.2.1 火郁 |
2.2.2 水郁 |
2.3 小郁竹艺的特征分析 |
2.3.1 材质特征 |
2.3.2 功能特征 |
2.3.3 工艺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小郁竹艺在传统竹制灯具中的应用分析 |
3.1 传统竹制灯具 |
3.1.1 中华竹文化 |
3.1.2 竹灯与传统竹制 |
3.1.3 竹制灯具的形态分类 |
3.1.4 竹制灯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 小郁竹艺灯具的形态特点 |
3.2.1 结构形式 |
3.2.2 装饰方法 |
3.2.3 照明应用 |
3.3 小郁竹艺的连接方式应用分析 |
3.3.1 捆扎连接法 |
3.3.2 榫卯结构连接法 |
3.3.3 非竹材构件连接法 |
3.4 小郁竹艺与其他材料搭配的可行性应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小郁竹艺在现代灯具中的应用分析 |
4.1 传统与现代结合下的竹制灯具形态设计分析 |
4.1.1 传统与现代审美文化的融合 |
4.1.2 系统性竹材设计的启发 |
4.1.3 遵循竹材自然形态规律的设计理念 |
4.1.4 传统竹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
4.2 现代灯具的功能及形态分析 |
4.2.1 现代灯具的功能 |
4.2.2 现代灯具的结构 |
4.2.3 现代灯具种类及其应用 |
4.2.4 现代灯具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 |
4.3 现代郁灯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 |
4.3.1 选材要求 |
4.3.2 整体结构设计 |
4.3.3 光影设计 |
4.3.4 外观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市场调研概括 |
5.1.1 市场调研主题 |
5.1.2 调研方法 |
5.1.3 市场调研计划 |
5.2 市场调研分析 |
5.2.1 实地调研分析 |
5.2.2 问卷调研分析 |
5.3 设计方法 |
5.3.1 材料组合的设计方法 |
5.3.2 产品配套的设计方法 |
5.4 方案设计 |
5.4.1 设计构思 |
5.4.2 方案一郁竹丫吊灯(山间水韵) |
5.4.3 方案二郁竹丫吊灯(日月同辉) |
5.4.4 方案三郁竹丫台灯(檐花·一) |
5.4.5 方案四郁竹丫落地灯(檐花·二) |
5.4.6 方案五郁竹丫壁灯(步步高升) |
5.5 整体效果图展示 |
5.6 实物的制作与展示 |
5.6.1 方案一制作工艺与步骤 |
5.6.2 方案三制作工艺与步骤 |
5.6.3 方案四制作工艺与步骤 |
5.6.4 实物成品展示 |
5.6.5 设计实践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益阳传统竹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益阳传统竹艺及旅游资源概况 |
2.1 益阳传统竹艺概况 |
2.1.1 益阳传统竹艺——小郁竹艺 |
2.1.2 益阳传统竹艺——水竹凉席 |
2.2 益阳旅游资源简述 |
第三章 传统竹艺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
3.1 手艺传承的内在要求 |
3.2 传统竹艺发展的新方向 |
3.3 益阳竹艺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
第四章 益阳传统竹艺的价值分析 |
4.1 艺术价值 |
4.1.1 材质美 |
4.1.2 功能美 |
4.1.3 工艺美 |
4.1.4 装饰美 |
4.2 文化价值 |
4.2.1 竹的象征意义 |
4.2.2 码头文化的见证 |
4.2.3 与世界多国进行手工艺文化交流 |
第五章 益阳传统竹艺在旅游纪念品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5.1 竹艺旅游纪念品的审美需求 |
5.2 竹艺旅游纪念品的文化需求 |
5.3 生态休闲旅游购物的趋势 |
5.4 政府对竹艺旅游纪念品的扶植 |
第六章 益阳旅游业及旅游纪念品市场分析 |
6.1 益阳旅游业现状分析 |
6.2 益阳旅游纪念品现状分析 |
6.2.1 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
6.2.2 益阳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及市场现状 |
6.3 益阳旅游纪念品的营销策略 |
6.3.1 细分人群 |
6.3.2 产品优化升级 |
6.3.3 创新交易方式 |
第七章 益阳传统竹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
7.1 设计原则 |
7.1.1 地域文化原则 |
7.1.2 创新性设计原则 |
7.1.3 实用与便携性原则 |
7.2 设计方法 |
7.2.1 取传统工艺之精华 |
7.2.2 情感化与个性化设计 |
7.2.3 借鉴与改良 |
7.2.4 系列化及多层次设计 |
7.2.5 高端设计路线 |
7.3 设计实例 |
7.3.1 设计实例1——龙舟名片架设计 |
7.3.2 设计实例2——郁花烛台设计 |
第八章 结语 |
第九章 展望 |
9.1 益阳传统竹艺在未来的传承 |
9.2 益阳传统竹艺文化的再生 |
9.3 打造益阳本土品牌 |
9.4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非遗的研究价值与现状 |
1.1.2 竹木制品的环保价值 |
1.1.3 三产融合的政策与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课题研究的实现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遗竹编的研究现状 |
2.1 竹编制品的分类 |
2.2 竹编制品的美学特征 |
2.3 竹编制品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2.4 竹编技艺的保护现状 |
2.4.1 竹编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
2.4.2 竹编技艺的产业化保护现状 |
2.4.3 竹编技艺的旅游文化保护现状 |
2.5 非遗竹编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
2.5.1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问题反思 |
2.5.2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真性 |
2.5.3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理论与机制 |
2.5.4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产业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编产业的利益相关者系统 |
3.1 竹编产业利益相关者研究 |
3.1.1 第一产业利益相关者 |
3.1.2 第二产业利益相关者 |
3.1.3 第三产业利益相关者 |
3.1.4 竹编产业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型 |
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竹编产业动力学系统分析 |
3.2.1 需求子系统 |
3.2.2 引力子系统 |
3.2.3 中介子系统 |
3.2.4 支持子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编产业的三产融合研究 |
4.1 竹编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点分析 |
4.2 关键区域利益相关者 |
4.2.1 竹编作品丰富与创新区域利益相关者 |
4.2.2 竹编产品吸引力增加区域利益相关者 |
4.3 利益相关者信息分析 |
4.4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4.5 以关键区域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实现路径 |
4.5.1 竹编产品丰富与创新区域的三产融合实现路径 |
4.5.2 竹编产品吸引力增加区域的三产融合实现路径 |
4.6 竹编产业开发策略防错机制的研究 |
4.7 竹编产业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实例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关于竹子的研究 |
1.3.3 国外关于竹子的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从设计的角度剖析湖南民间竹器的一般性设计规律 |
1.4.2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内涵与设计文化 |
1.4.3 构建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体系 |
1.4.4 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相关设计策略 |
1.5 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措施 |
2 湖南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的构成 |
2.1 湖南民间竹器设计文化概述 |
2.1.1 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
2.1.2 文化的拓展与限定 |
2.1.3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
2.1.4 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的内涵 |
2.2 湖南民间竹器设计文化的构成 |
2.2.1 “开物成务”——探讨湖南民间竹器基本特征 |
2.2.2 “器以载道”——探讨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规律 |
2.2.3 “和而不同”——探讨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振兴思路 |
3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品系分析 |
3.1 与水相关的竹器 |
3.1.1 防水用竹器 |
3.1.2 引水用竹器 |
3.1.3 饮水用竹器 |
3.1.4 过滤用竹器 |
3.2 与火相关的竹器 |
3.3 与住相关的竹器 |
3.3.1 竹床 |
3.3.2 竹椅、竹凳 |
3.3.3 竹桌、竹几 |
3.3.4 竹柜 |
3.3.5 竹箱、竹笥、竹箧 |
3.3.6 竹摇篮 |
3.3.7 竹扫帚、竹刷 |
3.4 与食相关的竹器 |
3.4.1 进食用竹器 |
3.4.2 处理食物类竹器 |
3.4.3 储存粮食类竹器 |
3.5 与穿戴相关的竹器 |
3.5.1 竹冠 |
3.5.2 竹衣 |
3.5.3 竹鞋 |
3.5.4 竹簪 |
3.5.5 竹镯 |
3.6 与常见动作行为相关的竹器 |
3.6.1 与“提”相关的竹器 |
3.6.2 与“背”相关的竹器 |
3.6.3 与“挑”相关的竹器 |
3.6.4 与“端”相关的竹器 |
3.7 与装饰相关的竹器 |
3.7.1 宝庆竹刻 |
3.7.2 梅山竹编 |
本章小结 |
4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地缘物性 |
4.1 湖南竹资源的分布 |
4.2 湖南竹资源的种类 |
4.2.1 湖南竹资源的主要类型 |
4.2.2 湖南各竹种的分布特点 |
4.2.3 竹资源的纵向分类 |
4.3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地缘物性 |
4.3.1 湘西南——宝庆竹刻 |
4.3.2 湘西——背篓、斗笠 |
4.3.3 湘北——水竹凉席、小郁竹艺 |
4.3.4 湘中——梅山竹编 |
4.3.5 湘东南——石鼓油纸伞 |
本章小结 |
5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艺术特征 |
5.1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形态特征 |
5.1.1 设计与形态概述 |
5.1.2 竹产品形态的特点 |
5.1.3 民间竹器中“点”的形态 |
5.1.4 民间竹器中“线”的形态 |
5.1.5 民间竹器中“面”的形态 |
5.1.6 民间竹器中“体”的形态 |
5.2 湖南民间竹器的装饰特征 |
5.2.1 雕刻装饰 |
5.2.2 贴面装饰 |
5.2.3 烙花装饰 |
5.2.4 镶嵌装饰 |
5.2.5 留青装饰 |
5.2.6 染色装饰 |
5.2.7 编织装饰 |
5.2.8 装饰肌理 |
5.3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色彩特征 |
5.3.1 竹本色及其色彩特征 |
5.3.2 竹材的人工色彩 |
本章小结 |
6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技术特征 |
6.1 湖南民间竹器用材的特性 |
6.1.1 民间竹器用材的结构 |
6.1.2 民间竹器用材的自然特性 |
6.1.3 民间竹器用材的社会特性 |
6.2 湖南民间竹器的生产现状 |
6.2.1 民间竹器的生产方式 |
6.2.2 从业人员构成 |
6.3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制作工具构成 |
6.3.1 采竹工具 |
6.3.2 切竹工具 |
6.3.3 剖蔑工具 |
6.3.4 匀篾工具 |
6.3.5 竹刻(雕)工具 |
6.3.6 竹编工具 |
6.3.7 现代常用机械工具 |
6.4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工艺特征 |
6.4.1 设计与工艺概述 |
6.4.2 民间竹制家具的制作工艺 |
6.4.3 民间竹编器具制作工艺 |
6.4.4 民间竹刻器具制作工艺 |
6.4.5 民间竹器用材的成型工艺 |
6.4.6 竹器用材的工艺缺陷 |
本章小结 |
7 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技术文化 |
7.1 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思维 |
7.1.1 民间竹器的设计理念 |
7.1.2 民间竹器的设计文脉 |
7.1.3 民间竹器的设计伦理 |
7.2 湖南民间竹器的工具文化 |
7.2.1 民间竹器的工具文化概述 |
7.2.2 农耕文明影响下的工具文化 |
7.2.3 湖湘文化影响下的工具文化 |
7.2.4 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工具文化 |
7.2.5 工具文化的演变 |
7.3 湖南民间竹器的工艺文化 |
7.3.1 工艺文化概述 |
7.3.2 湖湘文化影响下的竹器工艺文化 |
7.3.3 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竹器工艺文化 |
7.3.4 移民文化影响下的竹器工艺文化 |
7.4 湖南民间竹器的材料文化 |
7.4.1 地理环境对竹材材料文化的影响 |
7.4.2 竹龄对竹材材料文化的影响 |
7.4.3 季节对竹材材料文化的影响 |
7.5 湖南民间竹器的形态文化 |
7.5.1 外观形态文化 |
7.5.2 尺寸形态文化 |
7.5.3 肌理形态文化 |
7.5.4 结构形态文化 |
7.5.5 生活方式对形态文化的影响 |
7.6 湖南民间竹器的功能文化 |
本章小结 |
8 湖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的创新途径 |
8.1 湖南民间竹器的衰落 |
8.1.1 现代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
8.1.2 传统手工业整体萎缩 |
8.1.3 可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 |
8.2 湖南民间竹器发展滞后的因素 |
8.3 湖南民间竹器多元发展途径 |
8.3.1 环境观:对环境的态度 |
8.3.2 设计观:对设计的态度 |
8.3.3 传承观:对传统的态度 |
8.3.4 发展观:对技术的态度 |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特征 |
9.2 湖南民间竹器再设计的思考 |
9.3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与“竹”相关的博士论文 |
附录B:博士论文撰写期间田野考察记录 |
附录C:湖南民间竹器常见编织方法示意图 |
附录D: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力发展竹产业 做好益阳竹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江诗琴. 湖南大学, 2017(07)
- [2]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开发[D]. 罗芬.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3]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D]. 曾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基于事理学的小郁竹器当代适用性研究[D]. 王明佳.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桃江县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益阳“小郁竹艺”工艺技术研究[D]. 张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7]基于小郁竹艺的现代灯具设计[D]. 李嘉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益阳传统竹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成果.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7)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D]. 王晨.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湖南近现代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D]. 张宗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