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简史(第16课: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与工运)

社会发展简史(第16课: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与工运)

一、《社会发展简史》(第十六课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和工人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莫燕[1](2020)在《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想交织错杂,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为谋求发展,国与国之间更强调如何实现经济合作及互惠互利,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被弱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甚嚣尘上;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出现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理解和将经济建设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的错误认识,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理论建设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成为亟待重点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在俄国革命史中也曾出现过一个崇拜自发性、推崇经济斗争,忽视政治斗争、轻视理论斗争的政治派别——“经济派”,曾严重地阻碍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发展。因此,列宁对“经济派”展开了猛烈、尖锐的批判,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无产阶革命进程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进程。深入研究列宁对“经济派”的有力批判,详细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以及经济工作、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理论,能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借鉴经验。所谓“经济派”是指19世纪90年代在俄国产生的一个推崇经济斗争而忽视政治斗争的政治派别。它的产生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受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劳资矛盾尖锐和群众性工人运动日渐高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经济派”是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逐渐发生变质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派”主张“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性质、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等,其实质是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这些观点,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列宁深刻剖析了“经济派”的观点,批判了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实质是反对革命理论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指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通过外部进行灌输;批判了“经济派”主张经济斗争,而把政治斗争的任务交给资产阶级,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统一于阶级斗争,通过政治斗争达到解放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提出必须组建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过同“经济派”激烈的斗争,最终于1902年将经济主义平息下去,列宁在批判“经济派”的过程中也阐明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并建立起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最后,通过对列宁批判“经济派”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新时代要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推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要统筹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陈杰[2](2019)在《歌谣与政治: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歌谣渊源于人类劳动的呼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歌谣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时至近代,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部分知识分子将目光转移至与民众联系密切的歌谣,发起歌谣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其中,他们受俄国民粹派思想和十月革命影响,发动了深入基层进行民众启蒙的“到民间去”运动。加之左翼知识分子极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文艺大众化,合力助推了歌谣的政治化倾向。中国共产党后来倡导和创作的革命歌谣,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将传统歌谣政治化和革命化的产物。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重要苏维埃区域,该苏区位于中国南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历史上经过数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开放、多元、包容的传统歌谣。鄂豫皖边区革命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关于歌谣宣传教育策略的引导下,当地党组织在早期革命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歌谣的宣传效力并在全区加以推广,形成了以革命知识分子为先导,文化宣传干部为主体,普通工农群众为补充的革命歌谣创作群体。革命歌谣的创作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产物,一方面借鉴传统歌谣的曲调、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填入大量表现革命性和现代性的新内容,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文化色彩的共产主义革命文艺形式。在革命歌谣创作群体与苏区民众的广泛互动下,鄂豫皖苏区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革命歌谣传播体系,即以报刊歌本为载体的大众传播、以宣传队为载体的组织传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育传播和以普通民众为载体的口头传播。这种传播体系呈现出上级组织与底层民众相结合,自觉与自发相结合,现代传播路径为主、传统传播形式为辅的特点。革命歌谣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地域文化的改变以及表达不同革命情感的需要,在歌词、曲调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丰富了革命歌谣的演唱形式,增强了其表现力和传播力。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创作和广泛传播,旨在对苏区民众中的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形塑,通过革命化改编的歌词对苏区民众进行现代民主、自由、平等和共产主义思想启蒙。革命歌谣形塑和启蒙的本质是对普通民众进行革命动员,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在不同场景中动员效果如何要看民众的反应,即民众如何应对革命歌谣的动员。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苏区民众面临着“公”与“私”的权衡和博弈。在苏维埃政权的因势利导下,大批民众能够接受革命歌谣的集体主义观念而积极参加、拥护革命,然而也有部分民众基于个人家庭、情感等“私情”考虑而没有响应革命歌谣的宣传和动员。苏区政府为了应对民众的消极反应,及时采取教育、制度、组织、物质、法律等多种途径弥补革命歌谣动员的局限,最大限度保证苏区民众沿着革命动员的方向行进,反映出以革命歌谣为媒介的政治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相较于同时期其他类型的歌谣,具有其独特性。一是与中央苏区革命歌谣相比,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偏重实践性而缺乏理论阐释,偏重通俗性而缺乏专业水准,具有极强的地域传统文化烙印。二是与国民党统治区的歌谣相比,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缺乏整体规划,但更加契合实际;创作群体层次普遍较低,但更接近民众心理;宣传具有地域性,但对地方民众记忆影响深远。实践性、通俗性、地域性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创作和运用过程中最显着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成为历史记忆,不同文化群体基于保存革命记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等不同动机,在鄂豫皖边区范围内发起三次革命歌谣搜集和整理热潮,并通过文本形式对革命记忆加以定型,完成由交往记忆向文化记忆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由于政治导向、记忆局限以及新民歌创作等因素影响,出现了有意或无意重构革命歌谣的现象,以服务于强化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形塑的需要。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歌谣政治化产物的革命歌谣始终围绕着政党和国家发挥不同的政治功能。步入二十一世纪,革命歌谣对于当今的意识形态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战争年代中共运用革命歌谣进行思想宣传和民众动员的实践和经验,或许能够为新时代中共意识形态重返民间文化和民众心理提供有益借鉴。

张宽[3](2020)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物产富饶、市场广阔。近代以来,为了争夺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在此角逐,冲突激剧。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最为疯狂。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取代俄国,成为侵略东北的第一大帝国主义势力。与此同时,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对外勾结、对内镇压,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百姓濒于破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纵横交错、十分尖锐。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引起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派人到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不久即在哈尔滨、大连、奉天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党团组织。在东北党组织的带领下,各地工农群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迅速发展。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驻东北最高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成立,标志着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由统一党组织集中领导的新阶段,成为东北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率领广大民众最先踏上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东北抗战由此开始。党中央十四年抗战重大历史观的调整,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新定位,同时也意味着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人民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功绩更加得到了实质上的肯定。毫无疑问,这段历史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党史理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历史比较、系统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进行综合分析。论文立足史实,以九一八事变等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对不同时期中共满洲省委采取的斗争方针、战略战术、取得成效及特点不足等进行探讨,以此明确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局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的东北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共满洲省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斗争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在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绪论部分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和参与的反日斗争。该部分首先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追溯了日俄战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概况;其次通过对“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及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这两个问题的分析,阐明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建立的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并对哈尔滨、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党组织的建立作了简要概述;最后,归纳总结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主要有声援“五卅”运动、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等。第三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和发展。该部分首先从东北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中共东北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建立满洲省委的必要性。随后,对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过程进行了扼要概述。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共满洲省委的发展历程及历届省委的更迭,同时,对造成满洲省委更迭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章为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承接第三章,该部分首先全面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主要有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围绕中东路事件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这次反日斗争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其次,对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进行简单介绍,并详细分析了满洲省委的抗日主张。再次,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的斗争方针及抗日实践,探讨其是如何将党的抗日主张转化为直接行动。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抗日战争。最后,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前后两个阶段东北抗日斗争的状况,指出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该部分为本论文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为贯彻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方针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该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介绍了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接着,全面分析了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情形及东北抗日斗争出现的新局面,主要表现为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日、适应东北革命发展形势建立游击根据地、广泛发动爱国民众扩大抗日斗争规模几个方面。随后,又从军队发展、党群关系、战斗成果等方面总结了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东北抗日斗争中的主要力量。第六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该部分内容辩证地分析了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客观评价了这一决策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之后,论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扼要概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继续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第七章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经验、教训及重要意义进行提炼总结,同时将这一时期东北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风貌和斗争精神同伟大的抗战精神相衔接,明确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不仅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抗战精神,更是抗战精神的重要铸就者。

朱凤强[4](2019)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6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机关,也是中共领导国统区部分省市及香港地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南京局在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这一重要的历史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成立原因、历史作用等进行全面梳理。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考察其成立时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美苏对华政策,国民党在战后的政策及中共的应策。二是对其组织及其职能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组织分工、机构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谈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南京局遵循中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立即开展和平谈判。一是中原调停,缓解了中原局势,为中原军队突围赢得了时间;二是东北调停,主动让出长春,争得了六月休战的宝贵时间,实现短暂的和平,为军事上扭转局面赢得时间;三是谈判黄河归故,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四是支持第三方面为和平而斡旋,虽然斡旋失败,但却加强和改善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合作。第三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统战工作。随着各民主党派的纷纷成立,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竭力关照进步民主人士,并通过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部分军官做策反工作,成效显着。同时,中共团结各进步党派,谴责国民党的暴行,共同抵制非法“国大”的召开,拒不承认非法宪法,拒不参加改组政府,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良好互动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南京局在第二条战线开辟过程的作用。南京局为第二条战线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了“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如“六二三”运动、反美抗暴运动等;二是发动工人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并支援学生爱国运动;三是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隐蔽精干,等待时机;有组织地开展反“清剿”运动和反“三征”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有规模地发动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第一条战线。第五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宣传工作。南京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国统区大力宣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为此,南京局高度重视,一是形成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办报纸、建立新华社分社等;二是坚持正确的宣传政策,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共求和平反内战的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反击国民党的诋毁,同时,注重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水平;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接见国外朋友和记者,联系国际团体及国际会议,主动阐述中共的政策,争取国际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以及经验与特点。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总结其经验及特点,阐释美苏调整对华政策,南京局对和平的最后努力及南京局使命的结束。

刘焕申[5](2021)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境况。1893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俄国的基本国情,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回答和解决了俄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发展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列宁,其俄国发展道路思想随着俄国革命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此,学界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上承马克思恩格斯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下启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向多国发展,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和实践。由于时代因素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有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之处,探究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来龙去脉,分析和厘清列宁在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中的心路历程,总结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明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概括的说,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就是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俄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动员和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农民阶级共同斗争,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尽快摆脱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度,缩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尽可能减少俄国人民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努力使俄国率先走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所谓列宁主观想象、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时代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它是俄罗斯民族立国千年来向东还是向西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基因,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历史依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并在俄国传播的结果,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时代依据;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农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现实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个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俄国国民性和俄国国情的谙熟、勇于和善于联系实际等主观条件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列宁据此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列宁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俄国具体国情,对俄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沙皇政府得到扶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得俄国资产阶级既有通过革命推翻专制政权,消灭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性;又有对沙皇专制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和妥协性。他们担心民主革命中工农运动的壮大和兴起会威胁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必定会在革命的关键节点同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共同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因此,资产阶级不能担当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统一政党的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应当而且能够承担起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坚强同盟军,通过满足农民的利益组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保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走一条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进行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变革准备条件。列宁指出,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跳跃式和剧烈冲突的性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而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策略的指导下,俄国完全可以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文以《列宁全集》60卷为依据,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进程,系统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发掘其时代价值。研究按照形成依据、形成过程、形成内容、形成意义的逻辑理路展开。论文主体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三大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社会背景。通过阐述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交汇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近代以来俄国统治阶级和思想界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探索以展示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依据;通过阐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使列强大肆入侵落后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促进了源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的俄国的广泛传播,论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时代依据;通过论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沙皇政府资产阶级改革促进了各社会力量组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敢也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国情,即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厚重的理论依据。通过概述列宁个人成长学习经历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思维特点,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主观依据。第二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演进。通过阐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三个阶段论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演进。第一阶段,1893年到1905年,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俄国经济社会实际,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第二阶段,1905年到1914年,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剖析俄国社会各阶级,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等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走工农民主专政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和垂死性决定这一阶段必然向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形势要求俄国无产阶级应当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巴黎公社制的新型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第三章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论证。通过分析列宁相关论着,阐释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历史进步性、特殊性和落后性的思想,雄辩的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城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但俄国资本主义和农奴制同步形成同时发展的并存性和对内对外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俄国资产阶级对沙皇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软弱性和滞后性,内外矛盾交织尖锐,使俄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第四章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通过分析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论着,论证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外因思考和探索,阐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等思想。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完全有条件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只有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对沙皇专制的彻底胜利,才能以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完成民主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列宁认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之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掀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以帮助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五章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通过研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论着,阐述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及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阐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论断和俄国无产阶级应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列宁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没落的、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阶梯,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应当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大胆出击,在本国无产阶级努力和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实现从民主革命想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第六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影响和价值。通过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俄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深刻影响来论述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俄国价值、世界价值和中国价值。首先,通过阐述这一思想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指明了俄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策略,坚定了俄国党和人民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引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次,论述这一思想对十月革命后俄国巩固政权和国家建设的影响。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源头,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直接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展道路探索和实践。再次,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探求独立解放道路的影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联系俄国革命的经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党建设、统一战线、革命策略等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民主民族独立斗争的开展,坚定了他们开辟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四,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性质理论、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农民地位作用理论、革命发展阶段理论、革命前途理论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理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领导权理论、工农联盟理论、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理论等的直接影响来说明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第五,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全球化理论等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制和平相处理论的重大启示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启迪。第六,通过阐释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在时代主题认知、革命家集团培养、意识形态教育、历史机遇把握、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利弊、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说明这一思想在决策制定、领导核心建设、人才培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闫永飞[6](2020)在《论“工人阶级”“产业工人”“职工”概念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把工人阶级分为自在和自为两种状态。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体,产业工人始终是工会工作的主要对象,以产业联合为原则成为了工会的主要组建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工人和职工的内涵逐渐趋于一致。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职工身份的获得成了加入和组建工会的资格条件。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约车司机和网约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由此也产生了这部分处于传统用工方式之外的劳动者加入和组建工会的权利问题。可以在原有的以企业工会为基层工会主要组建方式的前提下,适当地以行业工会或社区工会建设为突破口,以职业联合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工会组织需要调整自身建设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佘海舟[7](2018)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战略构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两者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系统总结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其对于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战略构想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的原则、途径以及依靠力量等重要思想,从而揭示经典作家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依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重视“绝大多数人”命运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夺取政权,并勾勒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图景,可见其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与完成当前任务统一起来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在英国可以“和平赎买资本”以及无产阶级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可见其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的革命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依赖权威来巩固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由此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想。列宁在领导苏维埃国家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主张通过团结占“绝大多数人”的农民来巩固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时期主张团结中农和联合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新经济政策时期主张利用“资本家的双手”来建设苏俄经济,这些都体现出列宁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重视“绝大多数人”命运的思想;列宁在论述关于建设苏维埃制度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的思想,体现出其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与完成当前任务相统一的思想;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了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苏俄需要利用“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体现了他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通过法律来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且十分重视经济立法和严厉执行经济法规,体现出列宁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的思想;列宁通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是“铁一般”的党的思想,体现出他关于实现理想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想。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各思想观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重视“绝大多数人”命运的思想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将实现理想社会与完成当前任务统一起来的思想是思想体系中的战略策略基础,发展生产力以及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达到理想社会境界必需的经济途径,加强法制建设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达到理想社会境界必需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形成和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步骤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

周利生[8](2003)在《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旨:借助俄方解密档案材料,结合各种其它相关资料,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和分析比较的方法,在中国大革命的政治舞台上,分析吴廷康在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错综复杂关系中的思想和行动及其所导致的影响。 第一章围绕吴廷康的首次赴华进行讨论。主要涉及到四个问题:首次赴华的身份、赴华的主要目的、赴华期间建立的上海“革命局”的性质、吴廷康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界定。结论是:赴华的身份当是与共产国际有密切联系的俄共(布)代表;赴华的主要目的是促成中共建党;上海“革命局”就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产物,吴廷康则在中共建党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第二章围绕吴廷康与马林就国共党内合作的争论进行阐述:从最初的提出到成为中共的决议。在比较吴廷康与马林的不同观点和不同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依据俄方解密档案追溯了两人围绕国共党内合作所展开的争论,其中的关键点包括中共西湖会议、共产国际“四大”、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五月指示”等等。本章还对马林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的思路是否符合共产国际“二大”精神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讨论的是国共合作初始时期吴廷康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主要分析三个问题:三民主义的新解释;合作初始时期中共内部右倾倾向:商团事件、江浙战争、孙中山北上等问题上的观点分合。仔细比较吴廷康起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就会发现:两者在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上有许多的相同之处。192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执委会会议反映了吴廷康的思想,有利于纠正右倾倾向。1924年下半年,在如何对待商团之进攻、是否介入江浙战争、如何看待孙中山北上等问题上,中共方面的陈独秀和国民党顾问鲍罗廷之间出现矛盾,吴廷康则介于其间。 第四章所要分析的是:吴廷康在五卅运动中以及五卅运动之前和之后出现的国共纠纷问题上的思想、行动。吴廷康与五卅运动的关系,过去囿于资料不足而语焉不详,甚至史实不清。俄方解密档案揭示:1925年7月初,吴廷康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来到中国,指导五卅运动;五卅运动走入低潮后所采取的“刹车”计划就是吴廷康和加拉罕共同制定、由吴廷康直接在上海推动中共中央实行。这一时期的国共纠纷起源于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吴廷康的主张是:反击右派;不能退出国民党:国共关系应该“从联盟转向联合”。由于对形势判断不一,吴廷康与鲍罗廷之间出现重大分歧:鲍罗廷认为国民党右派不成气候,主张加速国民党的分裂;吴廷康主张仅仅开除国民党右派的某些领袖,要争取右派的群众。 第五章就吴廷康在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主席任上的思想、行动进行讨论:从上海远东局组建起,至吴廷康离任远东局止。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吴廷康与远东局的组建以及远东局的工作机制、吴廷康对中共内部退出国民党倾向的纠正、吴廷康对中共与莫斯科在北伐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协调、吴廷康率领远东局使团的广州之行、远东局与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的责任、吴廷康在远东局主席任上的艰难处境。而正是这种艰难处境,使吴廷康对中国大革命失去信心,主动提出离华回国。1927年3月,莫斯科任命新的远东局成员,吴廷康不在此列。 结束语就吴廷康对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特点进行阐述。

王琳琳[9](2019)在《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党和国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问题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实,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逐渐步入高潮的列宁主义时期,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便已经显现出来。列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俄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并带领无产阶级实现了夺取、建立、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伟大胜利,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典范。在新形势不断变化,新问题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导权重要性日渐凸显的今天,重新分析和梳理列宁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借鉴其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其从未对“意识形态领导权”予以明确定义,却构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开展了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同时提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遵循“思想形成—理论建构—工作方法—抵制思潮—提供启示”的研究思路,进行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完善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范能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三个维度,阐述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研究目的;分析了从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拓宽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视域、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的维度,研究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意义;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建设、应对诸多社会思潮渗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维度,研究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实践意义;汇总了国内外学者在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不足之处;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应重点从思想文化内涵的角度对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行阐述,分析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特殊时代背景,并强调了党的建设在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本章重点考察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普列汉诺夫的“思想体系的上层建筑”论。将俄国独特的历史地位、阶级条件、现实需要确立为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而列宁自身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逻辑构想也促进了其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三者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且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章阐述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建构。其中,党建理论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要义,阶级斗争理论是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指南,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客观阐释,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对垄断阶段两种意识形态力量的科学分析。此章特别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阐释为一种衡量意识形态力量的科学分析工具,便于对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理解与思考。第四章探析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工作方法。这部分主要从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群众认同和丰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传播途径两方面着手,探析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其中,努力践行人民群众的想法与诉求,创立科学意识形态的“灌输论”,注重工农阶级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列宁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和阅览室网,使俄国报纸发挥“喉舌”作用,把学校作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则是列宁对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丰富与创新。第五章论述了列宁对诸多错误思潮的抵制和批判。此章通过概述列宁时期俄国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包括自由主义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思潮和修正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分析了列宁对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的反击与批判,并重点阐述了列宁开展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基础、立场观点,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手法。第六章阐述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当代启示。此章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要求,分别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改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四方面,阐述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以期为新时代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有益启迪。

姜沛南[10](1986)在《论“二七”受挫后工人运动的复兴》文中研究说明 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工人运动方面。在党的发动和领导下,全国工人运动激流涌进,接连掀起了三次高潮——1922年的罢工高潮,“五卅”反帝总罢工,北伐战争期间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及汉口、九江工人奋起夺回租界,等等。这三次高潮一次比一次更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史学界一般都很重视对几次工运高潮的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唯对于几次高潮之间的顿挫和曲折,似乎注意得不够。本文拟对“二七”受挫后工人运动从消沉中逐渐复兴,即从低潮转向高潮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作一些探讨,这对于革命史和工运史的研究或许有所稗益。

二、《社会发展简史》(第十六课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和工人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发展简史》(第十六课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和工人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俄国“经济派”的理论概述
    一、俄国“经济派”的内涵
    二、俄国“经济派”的产生背景
        (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加剧工农贫困
        (二)自发的群众性工人运动日渐高涨
        (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广泛影响
    三、俄国“经济派”的演变过程
        (一)俄国“经济派”的出现
        (二)俄国“经济派”的发展
        (三)俄国“经济派”的消亡
第二章 俄国“经济派”的主要观点及实质
    一、俄国“经济派”的主要观点
        (一)宣扬“批评自由”和反对“教条主义”
        (二)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
        (三)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性质
        (四)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
    二、俄国“经济派”的实质
        (一)俄国“经济派”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二)俄国“经济派”是机会主义派别
第三章 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其历史意义
    一、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
        (一)对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观点的批判
        (二)对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观点的批判
        (三)对割裂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辩证关系观点的批判
        (四)对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组织形式观点的批判
    二、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的历史意义
        (一)肃清了“经济派”在俄国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发展
        (三)推动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第四章 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的现实启示
    一、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一)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理解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三)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
    二、统筹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敢于亮剑驳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形式
        (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建设的新发展
        (一)构建结构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
        (二)多措并举推进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三)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歌谣与政治: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阐释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缘起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的歌谣
        一、歌谣的缘起
        二、鄂豫皖边区的传统歌谣
    第二节 国际革命文艺导向
        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欧洲文艺的革命化倾向
        二、二十世纪初期苏俄革命文艺的兴起
    第三节 国内歌谣运动影响
        一、歌谣运动的发起与社会反响
        二、“到民间去”运动与歌谣政治化
        三、革命文学主张与文艺大众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创作
    第一节 创作由来——革命歌谣创作的提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歌谣宣传功能的认知
        二、鄂豫皖边中共党组织对革命歌谣创作的倡导
    第二节 谁来创作——创作群体的社会构成
        一、早期革命知识分子
        二、文化宣传干部
        三、普通工农群众
    第三节 如何创作——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
        一、借鉴传统歌谣曲调形式进行创作
        二、借鉴西方革命歌曲进行创作
        三、根据革命形势进行新歌谣创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传播与流变
    第一节 革命歌谣的传播路径
        一、以报刊歌本为载体的大众传播
        二、以宣传队为载体的组织传播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育传播
        四、以普通民众为载体的口头传播
    第二节 革命歌谣传播中的流变
        一、革命歌谣传播中歌词的变异
        二、革命歌谣传播中曲调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形塑、启蒙与动员
    第一节 革命歌谣的形塑
        一、对工农的形塑
        二、对妇女的形塑
        三、对干部的形塑
        四、对士兵的形塑
        五、对青少年儿童的形塑
    第二节 革命理想——歌谣中的启蒙观念
        一、革命歌谣中的民主观念
        二、革命歌谣中的自由观念
        三、革命歌谣中的平等思想
        四、革命歌谣中的共产主义观念
    第三节 歌谣动员、民众反应与政府因应
        一、对工农的动员与因应
        二、对妇女的动员与因应
        三、对士兵的动员与因应
        四、对青少年儿童的动员与因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对比研究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与中央苏区革命歌谣对比研究
        一、改编利用传统歌谣理论基础的异同
        二、革命歌谣改编创作机制的异同
        三、革命歌谣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异同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与国民党统治区歌谣对比研究
        一、指导思想和政治动机的异同
        二、创作模式和歌词内容的异同
        三、传播路径和宣传效果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搜集、整理与重构
    第一节 革命歌谣的搜集与整理
        一、基于民间记忆保存的革命歌谣搜集与整理
        二、基于政治宣传导向的革命歌谣搜集与整理
        三、基于学术研究取向的革命歌谣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革命歌谣的重构
        一、凸显政治导向的革命歌谣重构
        二、受制于记忆局限的革命歌谣重构
        三、基于新民歌创作的革命歌谣重构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传承和创新:革命歌谣与传统文化
    二、革命歌谣宣传动员与地方实践
    三、革命记忆与歌谣政治功能的延续
附录 鄂豫皖苏区原始革命歌谣名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反日斗争
    2.1 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东北概况
        2.1.1 攫取“政治保障”
        2.1.2 控制经济命脉
        2.1.3 进行军事侵略
        2.1.4 推行奴化教育
    2.2 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
        2.2.1 “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2.2.3 东北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2.3 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
        2.3.1 声援“五卅”运动
        2.3.2 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
        2.3.3 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
        2.3.4 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
第3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及发展
    3.1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
        3.1.1 满洲省委建立的必然性
        3.1.2 满洲省委建立的过程
        3.1.3 满洲省委建立的意义
    3.2 满洲省委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3.2.1 造成满洲省委发展曲折的原因
        3.2.2 历届满洲省委的更迭
第4章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
    4.1 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
        4.1.1 积极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
        4.1.2 以中东路事件为契机组织反日斗争
        4.1.3 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
        4.1.4 侦察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4.2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4.2.1 九一八事变爆发
        4.2.2 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4.3 满洲省委组织东北抗日斗争
        4.3.1 发动群众掀起抗日爱国热潮
        4.3.2 引导和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4.3.3 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4.3.4 争取伪军反正抗日
    4.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征
        4.4.1 具有鲜明的民族革命性质
        4.4.2 直接地武装反抗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4.4.3 共产党在东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4.4.4 抗日游击队建立后日益成为核心力量
    4.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存在的不足
        4.5.1 群众参与带有自发性
        4.5.2 抗日队伍内部缺乏高度的统一性
        4.5.3 没有广泛运用游击战术
        4.5.4 党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
第5章 贯彻抗日统一战线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5.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
        5.1.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5.1.2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发展
        5.1.3 满洲省委积极贯彻抗日统一战线方针
    5.2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5.2.1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5.2.2 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5.2.3 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5.2.4 多次粉碎日伪“讨伐”
    5.3 适应抗日发展形势需要创建游击根据地
        5.3.1 创建游击区根据地策略的制定
        5.3.2 游击区根据地的形成与变迁
        5.3.3 加强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5.4 广泛发动爱国民众开展反日斗争
        5.4.1 团结城乡各阶层民众
        5.4.2 联合少数民族群众
        5.4.3 争取文艺界进步人士
        5.4.4 加强伪军士兵工作
第6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6.1 满洲省委的撤销与改组
        6.1.1 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
        6.1.2 满洲省委撤销的经过
        6.1.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
    6.2 满洲省委的改组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6.2.1 积极影响
        6.2.2 消极影响
    6.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6.3.1 主动出击配合全国抗战
        6.3.2 克服困难坚持领导抗战
        6.3.3 参加战略反攻光复东北
第7章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评价
    7.1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经验
        7.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核心保障
        7.1.2 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7.1.3 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反抗侵略的主要形式
        7.1.4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革命斗争的基本准则
    7.2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意义
        7.2.1 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2.2 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
        7.2.3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7.3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7.3.1 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7.3.2 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7.3.3 映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7.3.4 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成立
    第一节 南京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苏联对华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三、国民党的对共政策
        四、中共的应因之策
    第二节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系统
        一、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机构
        二、中共中央南京局下属各级党组织
第二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南京谈判
    第一节 中原解围:“应先解决中原问题”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二、视察宣化店
        三、缓解中原危局
        四、营救转移突围人员
    第二节 东北停战谈判
        一、东北内战问题之由来
        二、让出长春换和平
        三、力促六月休战谈判
        四、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第三节 谈判黄河归故
        一、历史复杂的黄河归故
        二、“先修故道再堵决口”
        三、谈判善后救济
    第四节 支持第三方面奔走和谈
        一、从五人直接会谈到五人小组会谈
        二、为了教育人民
        三、愤责折衷方案
第三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统战工作
    第一节 “千百颗子弹打在一个标的上”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二、“对进步朋友应多加关注”
        三、“为奔走和平之举”
    第二节 “至诚至勇反内战”
        一、下关:“你们的血不会是白流的”
        二、昆明:“暗杀枪声已洞穿一切政治欺骗”
        三、成都:“为民主必须反特务”
    第三节 “再接再厉争民主”
        一、共同抵制伪“国大”
        二、拒不承认伪“宪法”
        三、“绝不参加一党独裁之政府”
    第四节 “造成最广泛的阵容”
        一、“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系统工作”
        二、争取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第一节 “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学生的政策
        二、领导上海学生游行
        三、抗议美军暴行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人的状况
        二、领导工人经济斗争
        三、领导工人政治斗争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民变运动
        一、蓄势:“保存力量,隐蔽待机”
        二、反抗:反“清剿”反“三征”
        三、角力:“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第五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宣传工作
    第一节 “活泼多样的宣传形式”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办报就是打政治仗”
        三、建立新华社南京分社
    第二节 贯彻党的宣传方针
        一、宣传要赢得人心
        二、以真实批驳谣言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宣传“也要讲究统战政策”
        一、争取中立报纸
        二、统战记者工作
        三、海外沟通与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发展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发展概念的界定
        (三)社会发展道路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历史依据:东向还是西向的千年徘徊
        (二)时代依据:世纪之交世界历史时代的形成
        (三)现实依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俄国的基本国情
        (四)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索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进步的家庭环境
        (二)接受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熟悉了解俄国国情
        (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
        (一)联系俄国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论
        (二)论证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三)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力量
    二、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
        (一)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二)阐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道路
        (三)俄国民主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一)帝国主义时代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条件
        (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途径
        (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三章 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
        (一)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俄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一)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并存性
        (二)俄国资本主义对内外的依赖性
        (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性
第四章 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一、无产阶级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一)俄国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具有不彻底性
        (二)俄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三)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五)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途径和保证
    二、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
        (一)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可能性
        (三)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合适形式
    三、民主革命胜利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俄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后要及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四、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一)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要通过把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体系
        (二)俄国的民主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第五章 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阶梯
        (一)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
        (二)从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一)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一)俄国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二)俄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前提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价值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遵循
        (一)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科学理论
        (二)指引俄国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世界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南
        (一)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崩溃
        (二)吸引世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三、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依据
        (一)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
        (二)提供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四、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镜鉴
    五、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制定正确决策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培育合格建设者
        (四)坚持把握历史机遇,及时全面深化改革
        (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利弊,积极主动予以扬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论“工人阶级”“产业工人”“职工”概念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人阶级”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产业工人”和“职工”的概念演变
三、工会工作对象视角下“产业工人”身份界定
四、从组建和加入工会权利的主体资格看“职工”身份界定的意义
五、结 论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和价值
        (一) 选题理由
        (二) 基本概念
        (三)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对中外学术研究现状的评论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成果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的创新成果
第一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重视“绝大多数人”命运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的思想
        (一) 关于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极度贫困的无产阶级的思想
        (二) 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依靠“绝大多数人”的力量的思想
        (三) 关于未来理想社会“一切人”都能自由发展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利用绝大多数人的力量发展无产阶级事业的思想
        (一)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主张团结农民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
        (二) 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关于团结中农和联合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
        (三)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共产党人应该利用“资本家的双手”建设苏俄经济的思想
第二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与完成当前任务统一起来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理想社会与完成当前任务的思想
        (一) 《共产党宣言》关于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夺取政权的思想
        (二) 第一国际时期关于争取“十小时工作日”与“工人阶级的解放”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当前苏维埃制度建设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
        (一) 关于“非剥夺剥夺者”的措施以及“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二)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的思想
第三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工人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总量
        (一) 《共产党宣言》中充分地肯定了资产阶级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任务
        (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国家走向理想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
    二、列宁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等于苏维埃政权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一)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二) 列宁认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
        (三) 列宁主张通过全俄电气化发展生产力
        (四)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对待私有制的正确政策的思想
        (一) 《共产主义原理》中关于“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的思想
        (二) 马克思关于在英国可以“和平赎买资本”的思想
        (三) 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以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的思想
        (一)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思想和对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
        (二) 关于苏俄农业社会主义进程中“不能过快”的思想
        (三) 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改良主义”和“战略退却”的思想
第五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阶级本质的思想
        (一) 恩格斯关于法律是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工具的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法律必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必须建立法制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通过法律来巩固政权的思想
        (一)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必须以法制的力量来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
        (二) 列宁认为苏维埃宪法是工农群众战胜资本力量的法律保证
        (三) 列宁关于重视经济立法和严厉执行经济法规的思想
第六章 经典作家关于实现理想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要成立自己的政党才能聚拢整个阶级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的革命政党
        (二)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需要依赖权威来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列宁关于俄国无产阶级执政党是“铁一般”的党的思想
        (一) 列宁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经受了巩固政权的战争血与火的锻炼
        (二) 列宁认为“铁一般”的党源于“真正的铁的纪律”和“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
        (三) 列宁主张通过“清党”和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保持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战斗力
第七章 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各观点间的逻辑联系
    一、重视“绝大多数人”命运的思想是思想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一) 实现理想社会目的在于“绝大多数人”获得解放
        (二) 推进历史以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必须依靠“绝大多数人”的力量
    二、将实现理想社会与完成当前任务统一起来的思想是思想体系中的战略策略基础
        (一) 实现共产主义的战略思想是指引世界人民接力奋进的灯塔
        (二) 努力完成当前任务的策略思想是推动事业一步步前进的力量源泉
    三、关于达到理想社会境界必需的经济途径
        (一) 发展生产力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
        (二) 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理想社会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作用
    四、关于达到理想社会境界必需的政治保障
        (一) 必须通过法制保障人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实践进程
        (二) 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理想社会
第八章 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与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最近目的、最终目标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步骤
    三、“发展生产力总量”与全面深化改革
    四、利用“文化遗产”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用法令开辟道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六、无产阶级需要“铁一般”的无产阶级政党与“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本课题主旨及研究方法
    三、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引言 注视东方
    一、 西方中心
    二、 目光东向
    三、 中国形势
第一章 促成中共建党
    一、 赴华的身份:与共产国际有密切联系的俄共(布)代表
    二、 赴华的主要目的:促成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三、 上海“革命局”性质之探讨
    四、 吴廷康在中共建党中的作用之分析
第二章 与马林的争论:关于党内合作的形式
    一、 党内合作的提出
    二、 吴廷康与马林的不同
    三、 吴廷康和马林围绕党内合作展开的争论
    四、 一个需要澄清的观念:共产国际“二大”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第三章 合作之初始
    一、 三民主义的新解释
    二、 纠正共产党内的右倾倾向
    三、 矛盾渐起:在陈独秀和鲍罗廷之间
第四章 五卅风暴前后
    一、 右派的进攻:退让?反击?退出国民党?
    二、 吴廷康与五卅风暴
    三、 关于国共合作的再讨论
第五章 艰难任上
    一、 上任上海远东局
    二、 纠正退出国民党的倾向
    三、 关于北伐问题上的立场
    四、 远东局使团的广州之行
    五、 关于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责任的讨论
    六、 离任远东局
结束语
    一、 关于中国大革命失败责任的探讨:从吴廷康的观点说起
    二、 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特点
参考书目
后记

(9)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文本分析法
        1.3.3 历史分析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4.1 强调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文化内涵
        1.4.2 分析了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1.4.3 阐述了党的建设在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中的重要性
第2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
    2.1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
        2.1.2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2.1.3 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论
    2.2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历史背景
        2.2.1 俄国处于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2.2.2 十月革命已使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2.2.3 尚未彻底清除意识形态领域腐朽因素
    2.3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逻辑演进
        2.3.1 对意识形态进行肯定性理解
        2.3.2 “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2.3.3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3.4 无产阶级要做“思想领导者”
第3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建构
    3.1 党的建设理论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要义
        3.1.1 党是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领导者
        3.1.2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3.1.3 无产阶级政党摒弃一切徒有其名的党员
        3.1.4 严厉杜绝党内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
    3.2 阶级斗争理论是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指南
        3.2.1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2.2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3.2.3 在阶级斗争中启发无产阶级意识
    3.3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客观阐释
        3.3.1 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3.3.2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3.3.3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主要不在于暴力
    3.4 帝国主义理论是对垄断阶段两种意识形态力量的科学分析
        3.4.1 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工人阶级
        3.4.2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3.4.3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或几个国家获取胜利
第4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工作方法
    4.1 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群众认同
        4.1.1 努力践行人民群众的想法与诉求
        4.1.2 创立科学意识形态的“灌输论”
        4.1.3 注重工农阶级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4.1.4 提升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
    4.2 丰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传播途径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4.2.2 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网和阅览室网
        4.2.3 俄国报纸要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公开喉舌”
        4.2.4 学校应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
第5章 列宁在抵制错误思潮中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
    5.1 驳斥自由主义民粹派的蓄意进攻
        5.1.1 揭露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
        5.1.2 斥责民粹派遗忘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遗产”
    5.2 抨击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变相渗透
        5.2.1 指明斯克沃尔佐夫的“资产阶级眼界”
        5.2.2 阐明斯克沃尔佐夫论证手法的虚假性
    5.3 声讨经济主义思潮的低级觉悟
        5.3.1 批判经济派对工人运动及其理论的错误见解
        5.3.2 批驳经济派对经济斗争的盲目沉迷
    5.4 回击修正主义的公然背叛
        5.4.1 揭示修正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及阶级根源
        5.4.2 粉碎哲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第6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6.1 深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6.1.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6.1.2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6.2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稳固意识形态领导权
        6.2.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
        6.2.2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2.3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6.3 改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以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
        6.3.1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文关怀
        6.3.2 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
        6.3.3 实现新媒体平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宣传
        6.3.4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主渠道作用
    6.4 引领社会思潮以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6.4.1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点
        6.4.2 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4.3 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社会发展简史》(第十六课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和工人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D]. 莫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2]歌谣与政治: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研究[D]. 陈杰. 郑州大学, 2019(07)
  • [3]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D]. 张宽. 吉林大学, 2020(01)
  • [4]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D]. 朱凤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D]. 刘焕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论“工人阶级”“产业工人”“职工”概念的历史演变[J]. 闫永飞.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0(05)
  •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佘海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D]. 周利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9]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D]. 王琳琳. 辽宁大学, 2019(12)
  • [10]论“二七”受挫后工人运动的复兴[J]. 姜沛南. 史林, 1986(03)

标签:;  ;  ;  ;  ;  

社会发展简史(第16课: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与工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