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磁海铁矿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1980)(论文文献综述)
夏冬[1](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王洋[2](2019)在《新疆哈密市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哈密市磁海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地槽褶皱系南缘之北山褶皱带西段火山沉积断陷盆地中。成矿作用与区内下二叠系钙碱性高铝玄武岩浆的分异演化和晚期气液活动密切相关,成矿方式以矿浆充填为主,矿体主要受次火山岩相的辉绿岩体的内部裂隙控制,成矿特点与国内外已知产于辉绿岩中的铁矿床有明显的差异。
刘超[3](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李博超[4](2019)在《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北山造山带位于东天山造山带南部,历经复杂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勘探远景区之一。磁海矿床是一个重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铁矿,是北山地区铁找矿勘探的重要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研及室内观察、测试、分析,系统的剖析磁海铁矿,明确研究区岩浆源区及演化,探讨北山铁矿床成因机制,为今后新疆北山及东天山岩浆型铁矿找矿勘探提供新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磁海镁铁质岩体侵位于306.9±3.2 Ma;磁海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体中,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因此其成矿时代要稍晚于成岩时代。(2)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磁海辉绿岩样品具高钠低钾、高镁铁特征,归属碱性-亚碱性系列,表现了幔源的特征。此外,辉绿岩样品中K、Pb、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亏损,伴随轻微的Eu异常(Eu/Eu*=0.901.11)。其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REE轻微富集,表明幔源受早期俯冲物质影响。(3)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显示,辉绿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值(0.708120.70927)和正εNd(t)值(+0.9+6.2);其锆石原位Hf同位素值εHf(t)值为+13.0+18.1,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磁海辉绿岩母源岩浆是由亏损软流圈地幔和受早期板片物质影响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形成的。(4)Fe同位素数据显示,辉绿岩和矿石的δ57Fe值分别为-0.29‰0.36‰和-0.01‰0.43‰,表明成矿物质源于岩浆。矿区磁铁矿O同位素和黄铁矿S同位素与幔源镁铁质岩O同位素和S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成矿物质源于深部幔源。(5)晚石炭世至二叠世,北山及其邻区东天山处于碰撞后伸展伸展阶段。受俯冲流体影响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拆沉,触发了软流圈地幔的上升并与拆沉岩石圈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形成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先侵位,受结晶分异作用影响产生的含铁矿浆贯入镁铁质岩石裂隙中成矿;其后岩浆活动生成的富铁质流体在矿区发育热液交代型矿化。
李壮[5](2019)在《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西藏浦桑果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例大型矽卡岩型富钴铜铅锌矿床,也是冈底斯成矿带唯一一个富含钴的铜多金属矿床,而且矿床有用元素复杂,铜铅锌品位高,开发价值巨大。但成矿岩体尚未查明,是否有斑岩型矿体等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勘查评价,因此,亟待解剖矿床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成因,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指导找矿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矿区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浦桑果富钴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及矿物化学、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初步建立成矿模式,为冈底斯成矿带该类矿床的找矿提供理论指导。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进展和成果:1、系统查明了矿石的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及成矿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矿体主要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发育于矿区中酸性岩浆岩与塔克那组灰岩的矽卡岩化接触带,形成Cu、Pb、Zn为主伴生Co、Ni、Cd等多金属矿体。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为辉砷镍钴矿、辉铜矿、斑铜矿、针硫铋铅矿、硫铜铋矿和赤铁矿;矽卡岩主要为钙质矽卡岩,矿物组合包括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硅灰石,次为透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早期矽卡岩主要形成于高温、高氧逸度偏酸性环境;晚期矽卡岩主要形成于相对低温、低氧逸度偏碱性环境。矿区钴的赋存状态包括以辉砷镍钴矿独立钴矿物和硫化物中Co类质同象替代Zn、Fe等元素,黄铜矿为主要载钴矿物,闪锌矿为主要富钴矿物,次为黄铁矿。2、首次系统开展了矿区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的年代学研究,厘定了成岩成矿时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13.6±0.2Ma14.8±0.4Ma,闪长玢岩形成年龄为13.6±0.1Ma14.6±0.3Ma,岩体均形成于中新世;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2±0.7Ma,表明矿化为中新世时期,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中酸性岩浆的侵位与成矿关系密切。3、通过流体包裹体,H-O-He-Ar-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深入揭示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质沉淀机制。矿区主要发育W型、S型、C型、L型和V型5类流体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水,流体为具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晚期成矿阶段有大气降水加入,流体主要为具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均具壳幔混源特征。温度降低、水岩反应和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矿区矿质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4、首次结合矿区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综合探讨了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岩石成因、成矿地质背景,初步建立了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矿区中酸性侵入岩均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铜、铅矿化主要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有关,锌、铁矿化主要与闪长玢岩有关。矿区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中新世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区域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背景转换,大陆岩石圈发生拆沉形成富Co、Ni等基性-超基性岩浆熔体底侵拉萨地块加厚新生下地壳部位,导致新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并与少量幔源基性岩浆发生混合,最终形成矿区埃达克质中酸性侵入岩和基性辉长岩脉,在中酸性岩体与塔克那组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富钴铜铅锌矿体。
李立兴,李厚民,丁建华,宋哲,孟洁,马玉波[6](2018)在《东天山维权银铜矿床中钴矿化发现及成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东天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钴成矿带之一,在多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和磁海铁矿床中伴生有中小型钴矿资源。最近,笔者在研究东天山维权矽卡岩型银铜矿床物质组分的过程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和成分分析发现了独立钴矿物辉砷钴矿,不仅代表了东天山含钴矿床的新类型,而且具有综合利用的前景。文章对维权矿床中铜银钴矿石类型、矿石中辉砷钴矿和其他主要金属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划分出铜矿石、铁铜矿石、含银铜钴矿石、银矿石、含钴铁铜矿石和铅银铜矿石6种矿石类型,认为它们可能是铁铜、钴、银3期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钴成矿作用为独立的一期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含钴铁铜矿石是钴成矿作用叠加在铁铜成矿作用之上形成,而含银钴铜矿石是银成矿作用叠加在钴成矿作用之上形成。
周磊[7](2018)在《新疆北山白地洼地区铁染信息提取与找矿靶区圈定》文中认为新疆北山裂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镍、铁等多金属成矿带,多年的地质找矿工作不仅在北山地区发现了红十井金矿、八一泉金矿、坡北铜镍矿等金矿、铜镍矿矿床,而且还发现了板山铁矿、磁海铁矿、红石山铁矿等工业铁矿床,但前人对金矿及铜镍矿的研究较多,对铁矿关注相对较少。白地洼地区位于北山裂谷带西段,区内分布有白地洼-淤泥河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中发现该断裂带韧性变形特征明显,构造活动强烈,且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发现白地洼地区的铁矿点几乎均沿断裂带分布,指示该地区成矿环境较好,找矿潜力较大。遥感技术一方面不仅可以快速获取地物光谱信息,另一方面还具有宏观性、获取信息受限制条件少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艰险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中。本次研究利用遥感数据的光谱信息,采用具有较高光谱分辨率的ASTER数据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国产卫星数据GF-2,开展白地洼地区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研究。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白地洼地区铁矿点的含矿层位、成/控矿构造及分布规律等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得知,研究区的铁矿点受白地洼-淤泥河断裂带控制,含矿地层为石炭系地层。2、采用ASTER遥感数据,应用主成份分析法(PCA)及波段比值法(RM)两种提取技术,对白地洼地区进行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研究,对比两种方法的提取结果,筛选出铁染蚀变异常套合较好的区域。3、应用国产高分遥感数据GF-2,对重点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成果包含控矿主断裂、石炭系地层及侵入岩体。在对研究区铁矿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结果及高分遥感解译成果,圈定3处遥感找矿有利区,建立了白地洼地区铁矿的遥感找矿模型。4、在野外查证阶段,进行了野外样品采集、室内分析测试工作,对2号找矿有利区的磁铁石英岩进行光片及化学分析,初步确定2号有利区主要的矿石类别为磁铁矿和黄铁矿,平均全铁含量25.14%。野外工作成功验证了找矿有利区,证明室内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并最终圈定1号找矿有利区为遥感找矿靶区,为以后的矿产勘查工作指出了方向。
王玉往,石煜,唐萍芝,李德东,王京彬,解洪晶[8](2018)在《新疆磁海Fe(-Co)矿床:两个系列幔源岩浆复合的热液矿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东部的磁海是一个以Fe-Co组合为特色的矿床。对磁海矿区镁铁-超镁铁岩的年代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矿床共生Co的地质特征、黄铁矿的成分特征等研究发现,磁海矿床是一个同期两个系列(即铜镍系列和钛铁系列)幔源岩浆作用复合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铜镍系列主要形成了橄榄辉长岩、橄长岩、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等深成侵入相,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79.1±1.4)Ma;岩石以较高的m/f值(多数>1.5)为特征;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Cu、Ni、Co含量,并赋存有Cu-Ni-Co矿化体,表明该系列与矿床中Co的来源关系密切。钛铁系列以火山-次火山作用为主,形成了玄武岩-辉绿岩等喷出相和超浅成侵入相,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76.2±2.2)Ma;岩石以较低的m/f值(多数<1.5)为特征;岩石中Cu、Ni含量较低而TiO2含量较高,并赋存了磁海矿床主要的磁铁矿体,表明与矿床中Fe的来源密切相关。磁海矿床矿体和矿石地质特征表明,主要磁铁矿(-Co)矿体的形成受控于热液作用,属于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对不同类型黄铁矿的产出特征及成分特征研究显示,Co的成矿是在磁铁矿成矿之后,(次)火山热液活动继续对与磁铁矿共生的黄铁矿进行交代,形成了含钴黄铁矿和其他钴矿物。也就是说,矿床中Fe和Co是两种来源两个阶段复合形成的,磁海矿床的Fe-Co复合成矿作用实质上是钛铁系列与铜镍系列岩浆的复合。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9](2017)在《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王佳琳[10](2017)在《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三峰山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北山造山带南部地区,产于石炭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年来,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矿体深部与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峰山铜矿床的赋矿岩系与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厘定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段,含矿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和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片岩。赋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钠质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为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无明显高场强元素亏损,Ti/V和Th/Nb值较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大程度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影响,形成于古亚洲洋南向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环境。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展布,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原生矿石类型包括纹层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呈带状分布,下盘蚀变相对上盘更加强烈,蚀变过程中MgO和Fe2O3T大量迁入、Na2O迁出,代表了斜长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分解和绿泥石、黄铁矿的形成,这一过程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区广泛分布含铁锰硅质岩,呈条带状、块状或角砾状与硫化物矿石共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矿床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沉积期、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以及表生期共3个时期。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幔源岩浆,可能通过火山脱气或海水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从赋矿玄武岩中淋滤而来。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182℃360℃)、低盐度(0.7%4.0%)的H2O-NaCl体系,流体来源可能为下渗的海水,岩浆流体对成矿贡献相对较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53Ma),与赋矿玄武岩喷发时间(350 Ma)较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三峰山铜矿床为典型的塞浦路斯型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北山造山带的弧前环境。矿床的形成及产出受拉张性构造背景、赋矿火山岩及同生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机制及在成矿时空背景、含矿岩系、矿化分带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二、新疆磁海铁矿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198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磁海铁矿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1980)(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2)新疆哈密市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2.1 褶皱 |
1.2.2 断裂 |
1.3 岩浆岩 |
2 铁矿体的地质特征 |
2.1 矿体地质特征 |
2.2 矿石自然类型 |
2.3 矿体围岩的岩石类型 |
3 矿床成矿条件 |
3.1 岩浆岩条件 |
3.2 围岩条件 |
3.3 构造条件 |
4 矿床成因 |
5 结论 |
(3)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格架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界 |
2.2.2 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成分及组构 |
3.4 围岩蚀变与成矿期次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样品采集及实验条件 |
4.2.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
4.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4.2.3 Hf同位素 |
4.2.4 全岩Sr-Nd同位素 |
4.2.5 Fe同位素 |
4.2.6 O同位素 |
4.2.7 S同位素 |
4.3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
4.3.1 锆石U-Pb年龄 |
4.3.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4.4.1 主量元素 |
4.4.2 微量元素 |
4.5 同位素 |
4.5.1 锆石Hf同位素 |
4.5.2 全岩Sr-Nd同位素 |
4.5.3 Fe同位素 |
4.5.4 O同位素 |
4.5.5 S同位素 |
5 矿床成因 |
5.1 成岩成矿时代 |
5.2 岩浆源区及演化 |
5.3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 成矿模式 |
6 结论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钴矿床研究现状 |
1.3 浦桑果矿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侏罗系 |
2.2.2 白垩系 |
2.2.3 古近系 |
2.2.4 新近系 |
2.2.5 第四系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白垩系 |
3.1.2 古新世 |
3.1.3 第四系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侵入岩 |
3.4 矿体特征 |
3.4.1 形态、规模及产状 |
3.4.2 资源量概况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类型 |
3.5.2 矿石组构 |
3.5.3 矿物组合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矿物化学特征与钴的赋存状态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1.1 样品采集及特征 |
4.1.2 分析方法 |
4.2 矽卡岩矿物化学特征 |
4.2.1 石榴子石 |
4.2.2 辉石 |
4.2.3 其它主要硅酸盐矿物 |
4.3 硫化物矿物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
4.4 钴的赋存状态 |
4.4.1 独立钴矿物 |
4.4.2 类质同象钴 |
4.5 矽卡岩类型及形成环境 |
4.6 小结 |
第5章 成矿流体特征、物质来源及金属沉淀机制 |
5.1 流体包裹体分析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3 包裹体成分分析 |
5.1.4 包裹体显微测温 |
5.2 成矿流体来源 |
5.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5.2.2 氢、氧同位素特征 |
5.2.3 氦、氩同位素特征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5.3.2 硫同位素特征 |
5.3.3 铅同位素特征 |
5.4 金属迁移沉淀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中酸性岩浆岩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6.1.1 样品采集 |
6.1.2 锆石U-Pb定年 |
6.1.3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6.1.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6.1.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2 锆石U-Pb定年结果 |
6.2.1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
6.2.2 闪长玢岩 |
6.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6.3.1 主量元素 |
6.3.2 稀土元素 |
6.3.3 微量元素 |
6.4 全岩Sr-Nd-Pb-Hf同位素特征 |
6.4.1 全岩锶-钕同位素特征 |
6.4.2 全岩铅同位素特征 |
6.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5 岩石成因 |
6.6 小结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7.1 成岩成矿时代 |
7.1.1 成岩时代 |
7.1.2 成矿时代 |
7.2 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7.3 控矿因素 |
7.3.1 岩浆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
7.3.2 赋矿地层对成矿作用的贡献 |
7.4 成矿模式 |
第8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东天山维权银铜矿床中钴矿化发现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矿床基本特征 |
2矿石类型及矿物生成顺序 |
2.1铜矿石 |
2.2铁铜矿石 |
2.3含银铜钴矿石 |
2.4银矿石 |
2.5含钴铁铜矿石 |
2.6铅银铜矿石 |
3主要金属矿物化学成分 |
4讨论 |
4.1成矿作用 |
4.1.1铁铜成矿作用 |
4.1.2钴成矿作用 |
4.1.3铜银成矿作用 |
4.2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4.3钴的赋存状态 |
4.4找矿指示意义 |
5结论 |
(7)新疆北山白地洼地区铁染信息提取与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北山地区研究现状 |
1.2.2 遥感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与选题依据 |
1.3.1 科学问题 |
1.3.2 选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方法与路线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内地层 |
2.2.4 岩浆岩 |
2.2.5 铁矿床 |
第3章 遥感数据源及预处理 |
3.1 遥感数据源 |
3.1.1 ASTERL1B数据 |
3.1.2 高分二号数据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ASTERL1B数据预处理 |
3.2.2 高分二号数据预处理 |
第4章 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 |
4.1 蚀变提取的理论依据 |
4.1.1 蚀变矿物提取的理论依据 |
4.1.2 典型铁染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 |
4.1.3 蚀变信息提取方法介绍 |
4.2 遥感地质解译的理论依据 |
4.2.1 解译原则 |
4.2.2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思路 |
4.2.3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方法 |
第5章 信息提取步骤及结果 |
5.1 ASTER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
5.1.1 主成份分析法(PCA) |
5.1.2 波段比值法(RM) |
5.2 遥感地质解译 |
5.2.1 地层 |
5.2.2 构造 |
5.2.3 岩浆岩 |
第6章 异常筛选及找矿有利区圈定 |
6.1 遥感异常筛选 |
6.1.1 对比验证法 |
6.1.2 成控矿要素验证 |
6.2 找有利区圈定 |
第7章 野外查证及找矿模型建立 |
7.1 野外验证 |
7.2 样品分析 |
7.3 遥感找矿模型 |
7.4 找矿靶区圈定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疆磁海Fe(-Co)矿床:两个系列幔源岩浆复合的热液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 |
2.2 Fe矿化特征 |
2.3 Co (-Ni) 矿化特征 |
3 样品采集、处理、测试分析及结果 |
3.1 锆石定年分析 |
3.2 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3.3 黄铁矿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两个系列的幔源岩浆作用 |
4.2 Fe-Co复合成矿机制 |
5 结论 |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余年来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 |
1.1 西藏冈底斯Cu多金属成矿带和班公湖Fe、Cu、Au多金属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查 |
1.2青海西部祁漫塔格铁多金属矽卡岩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探 |
1.3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 (中) 型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 |
1.4新疆白干湖大型钨 (锡) 矿床和沙东大型钨矿床的发现和勘查 |
1.5 中国东部地区矽卡岩矿床找矿的重要进展 |
2 矽卡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演化 |
3 空间分布规律 |
4 讨论 |
5 结论 |
(10)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三峰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元古宇(Pt) |
2.1.2 石炭系(C) |
2.1.3 二叠系(P) |
2.1.4 新生界(Cz)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地球物理特征 |
2.5.2 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
3 赋矿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3.1.2 锆石U-Pb定年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4 锆石U-Pb年龄 |
3.5 成岩时代 |
3.6 岩石成因 |
3.6.1 岩浆演化过程 |
3.6.2 岩浆源区特征 |
3.7 构造环境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地层 |
4.2 构造 |
4.2.1 褶皱构造 |
4.2.2 韧性剪切带 |
4.2.3 断裂构造 |
4.2.4 劈理和节理 |
4.3 岩浆岩 |
4.4 矿体产出特征 |
4.5 矿石类型 |
4.6 矿石物质组分 |
4.6.1 矿石矿物组成 |
4.6.2 矿石化学组成 |
4.7 矿石组构 |
4.7.1 矿石结构 |
4.7.2 矿石构造 |
4.8 成矿后变质变形改造 |
4.8.1 矿体透镜体化与物质再活化 |
4.8.2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
4.9 成矿期次 |
4.9.1 同生沉积期 |
4.9.2 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 |
4.9.3 表生期 |
4.9.4 矿物生成顺序 |
5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
5.1 成矿元素分带 |
5.1.1 元素分布及异常下限确定 |
5.1.2 元素组合特征 |
5.1.3 矿化分带特征 |
5.1.4 元素空间分带规律 |
5.2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
5.2.1 围岩蚀变类型 |
5.2.2 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 |
5.2.3 围岩蚀变中的元素迁移 |
5.2.4 蚀变指数 |
5.2.5 主微量元素活动性 |
5.2.6 蚀变过程与成矿 |
5.3 硅质岩地球化学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地球化学特征 |
5.3.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
5.4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
5.4.1 岩相学特征 |
5.4.2 地球化学特征 |
5.4.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 |
6.4 密度与压力 |
6.5 成分 |
6.6 成矿流体性质 |
7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7.2.1 硫同位素 |
7.2.2 铅同位素 |
7.2.3 氢氧同位素 |
7.2.4 碳氧同位素 |
7.3 成矿年代学 |
7.3.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7.3.2 成矿时代 |
8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8.1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8.2 成矿物质来源 |
8.3 成矿流体来源 |
8.4 成岩成矿时代 |
8.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8.5.1 与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
8.5.2 成矿过程与机制 |
9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9.1 控矿因素 |
9.1.1 构造背景与成矿 |
9.1.2 火山岩与成矿 |
9.1.3 构造与成矿 |
9.2 成矿规律 |
9.2.1 成矿时空背景 |
9.2.2 含矿岩系 |
9.2.3 矿石组成及分带 |
9.2.4 围岩蚀变 |
9.3 找矿标志 |
9.3.1 岩性标志 |
9.3.2 地表氧化带标志 |
9.3.3 含铁锰硅质岩建造标志 |
9.3.4 围岩蚀变标志 |
9.3.5 地球化学标志 |
9.4 找矿方向 |
9.4.1 铜矿体外围 |
9.4.2 铜矿体深部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新疆磁海铁矿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1980)(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新疆哈密市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J]. 王洋. 西部探矿工程, 2019(12)
- [3]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李博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D]. 李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东天山维权银铜矿床中钴矿化发现及成因意义[J]. 李立兴,李厚民,丁建华,宋哲,孟洁,马玉波. 矿床地质, 2018(04)
- [7]新疆北山白地洼地区铁染信息提取与找矿靶区圈定[D]. 周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新疆磁海Fe(-Co)矿床:两个系列幔源岩浆复合的热液矿床[J]. 王玉往,石煜,唐萍芝,李德东,王京彬,解洪晶. 地学前缘, 2018(02)
-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J].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 矿床地质, 2017(03)
- [10]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D]. 王佳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