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1989年第四季度天气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包慧坚[1](2021)在《2020年广西蔬菜市场价格走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研究2020年广西蔬菜的价格走势及其成因,对2021年广西蔬菜价格走势进行预测,为2021年广西蔬菜的生产组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收集广西各地不同时段的蔬菜价格,进行比较分析,掌握蔬菜价格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对来年广西蔬菜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并对广西的蔬菜生产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预测2021年全年蔬菜价格稳中有降,但第一季度蔬菜价格将保持温和上行趋势;预计椒类蔬菜价格回落;小宗蔬菜春节前维持高价运行,但节后价格下调。[建议]加强市场信息监测与发布,防范供销脱节风险;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完善蔬菜仓储加工设施设备。
欧阳晓红[2](2021)在《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市场博弈》文中提出如何穿越跨周期前的“迷茫”?但见前一交易日震荡下行,后一交易日反弹走高……“担心5%的GDP和11%左右的上游通胀(PPI)”,以及“能源危机全球范围内蔓延,全球滞涨风险担忧升温。”市场如此诠释10月12日的A股调整。这天,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546.94
张志华,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3](2021)在《北移区木薯种质耐寒性初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75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观察记载不同木薯种质茎叶受寒害程度及等级,并分析了木薯各农艺性状与寒害等级的相关性,以期为筛选出适宜北移区的耐寒性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自然低温天气后,木薯种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75份木薯种质寒害可分为5个等级,1~5级的品系数量分别为11、14、30、11和9个,其中SC205、GR4、NZ199等11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低,表现出强耐寒性,而SC8、TG58、B716等9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高,表现为低温敏感型。相关分析得出,木薯寒害等级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着相关性。
张智一[4](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舒莉[5](2020)在《绵阳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时空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排放到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不断增加,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人类的呼吸系统是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的器官,空气污染因子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道,进而进入呼吸系统深处的肺组织从而诱发与呼吸系统和肺部有关的疾病,因此,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的关注。当前,国内外对空气污染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要素的来源,污染特征以及化学组成对人体健康影响,少有结合空间位置等信息从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研究空气污染要素与呼吸系统疾病病例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多学科结合的方式从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空间分析两个方面来分析空气污染要素集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关系,同时针对空气污染要素信息获取方式较为困难的局面,摒弃传统的以空气质量监测站获取污染物分布及浓度信息的方式,选取卫星遥感监测手段来获取研究区的空气污染状况,极大的提高了空气污染数据获取的便利性。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为研究区域,收集2008—2016年研究区每日的遥感影像资料、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浓度资料、温度(每日最高温、最低温)和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密度分析研究2008—2016年绵阳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基本特征;利用空间分布、空间聚集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空气污染要素浓度分布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评估空气污染要素含量与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之间的关系。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2009—2016年期间,绵阳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呼吸系统病例死亡人数与女性呼吸系统病例死亡人数的比例约为1.3:1;每年的第一季度及第四季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较多,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较少,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效应;死亡病例基本集中在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三台县及梓潼县。(2)分析单个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及呼吸系统死亡病例密度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情况发现:同一年中绵阳市各个区县的死亡病例数和空气污染要素的平均浓度呈正相关,即污染要素浓度越高,死亡病例人数越多;研究区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与PM2.5、CO和SO2浓度空间分布无明显关联性,PM10、NO2和O3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之间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3)对单个污染物含量与呼吸系统系疾病死亡病例的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分别分析得出:6个污染物日均浓度升高对研究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影响存在统计意义的时间不同,PM2.5和PM10仅在滞后1天—2天有显着意义,CO和O3在滞后0天—1天有显着意义,NO2在滞后0天—2天有显着意义,SO2在滞后0天-3天都有显着意义。就单个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累积影响效应而言,PM2.5、PM10、CO、NO2都是在累积滞后1天时对呼吸系统死亡病例的影响达到最大,其单个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数分别增加约0.41%(95%CI:0.37%,0.44%)、0.49%(95%CI:0.45%,0.51%)、0.84%(95%CI:0.28%,0.41%)和0.47%(95%CI:0.23%,0.73%);O3在当天、SO2在滞后2天时对呼吸系统死亡病例的影响达到最大,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数增加约0.94%(95%CI:0.46%,1.34%)、0.63%(95%CI:0.53%,1.05%)。(4)对多个污染含量与呼吸系统系疾病死亡病例的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分别分析得出:在多污染物模型中,PM2.5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增加0.83%(95%CI:0.73%,0.94%),但跟单污染物模型中的影响效应相比来说多污染物模型的统计学意义却明显下降。其他各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数据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刘芷妍,毛岚,黄慧颖[6](2020)在《广西食糖产业第四季度预警监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从种植侧来看,第四季度(10~12月)是糖料蔗工艺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甘蔗集中砍收和压榨的重要时期,本报告将对该阶段广西各主产区糖料蔗的糖分累积和后期生长数据进行对比监测,同时对于糖料蔗收购价等订单农业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从产销环节来看,第四季度是食糖产销两旺的时期,新糖供应量快速增加,在新糖预售火爆和春节备货需求共同驱动下,销糖情况同样良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文章将从第四季度广西食糖的产销情况与价格变化趋势出发,分析影响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进而阐述行业面临的问题,最后对于我国糖价后期走势进行预判,同时提出产业发展相关建议。
吴盛杰[7](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罗洁,农翠琼,李惠怡,莫雅兰,沈雨樨[8](2019)在《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与其游客满意度间的关系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广西的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空气质量的受关注度、重要性等角度,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城市空气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游客对当地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整个社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而游客满意度的变化尽管是无规则变化,但也会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而有一些小幅度的变化。研究结论是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游客满意度,如果想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必须维护好环境。
吕玉濮[9](2019)在《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诸多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群。作为首都所在地,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已经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协同发展。本文以钢铁、火电产业为例,对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机理文献进行了梳理,剖析了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区位论、库兹涅茨曲线以及集聚与扩散等理论,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揭示了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钢铁、火电)产业和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化格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和大气污染相关性指数的时段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
刘斐文[10](2019)在《《中国日报》客户端对外文化报道的报道策略研究 ——以2018年第四季度文化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主要依靠主流媒体的信息传递,媒体的报道不仅承载着国家的立场和价值观,更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但文化传播总是受到文化自身固有的语境和模式的影响,报道效果的实现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策划、语境的转换等报道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篇论文选取《中国日报》客户端的对外文化报道文本,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间的转换、隐形文化模式的突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对外文化报道策略,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报道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首先从文本主题、篇幅、风格和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日报》客户端文化专栏的特点,研究发现:在报道对象的选择方面,文本更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同时兼顾时下热点文化事件和现代艺术家的介绍;文本多以较长的篇幅呈现,常借助大量的背景资料还原文化语境;文本多从小视角切入,通过个人和个案反映主题;文本的语言表达除了以平铺直叙的方式陈述事件,报道中还大量出现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将文化与个人经历、民俗故事等结合,从报道文化向讲述文化的转变。随后通过对文本的分类归纳得出,高语境文化的低语境呈现策略主要包括文化负载词的音译与意译、特定文化行为的语境补充两方面;突破隐形文化模式的策略主要包括个人化叙事视角、故事化叙事模式和关注变迁中的文化三方面。研究最终得出《中国日报》客户端对外文化报道采用重点关注“桥梁人群”的文化传播贡献、权衡特殊文化元素和舒适阅读氛围的冲突、从描述文化现象到深入文化内核的转变、侧重事实陈述的“软传播”、“小切口”透视文化发展脉络、动态呈现文化发展图景、关注传统文化在青年儿童群体中传播的报道策略,逐步将外媒报道理念整合进我国对外文化报道实践中,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是我国对外文化实践的根本目的,基于研究得出的结论,笔者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信息超载”问题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报道策划问题,希望在未来的实践和研究中找到科学的解决之道。
二、广西1989年第四季度天气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1989年第四季度天气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市场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3)北移区木薯种质耐寒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域自然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木薯试验区气温变化和雨水分布情况 |
2.2 75份木薯种质寒害等级 |
2.3 木薯不同寒害等级种质的农艺性状分析 |
2.4 寒害等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5 小结 |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2.4 小结 |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3.4 小结 |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4.4 小结 |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
3.5.1 研究方法 |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6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
4.1.2 研究问题 |
4.1.3 研究方法 |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
5.2.4 讨论与小结 |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3.4 讨论与小结 |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4.1 数据来源 |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4.4 讨论与小结 |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5.1 数据来源 |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5.4 讨论与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绵阳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时空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2.1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
2.1.1 气溶胶光学反演原理 |
2.1.2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 |
2.2 空间分析 |
2.3 广义相加模型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数据 |
3.2.1 遥感影像数据 |
3.2.2 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数据 |
3.2.3 气象数据 |
3.2.4 死亡病例数据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MODIS影像数据预处理 |
3.3.2 基于MODIS影像的AOD反演 |
3.3.3 病例数据预处理 |
3.4 AOD估算空气污染要素浓度 |
3.5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数据基本特征 |
第4章 空气污染要素与死亡病例的空间关联分析 |
4.1 PM2.5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4.2 PM10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4.3 CO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4.4 NO_2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4.5 O_3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4.6 SO_2浓度及死亡病例分布的空间关联分析 |
第5章 空气污染要素与死亡病例的时间关联分析 |
5.1 单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关联分析 |
5.1.1 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影响分析 |
5.1.2 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影响分析 |
5.1.3 CO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影响及滞后性分析 |
5.1.4 NO_2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的影响及滞后性分析 |
5.1.5 O_3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影响及滞后性分析 |
5.1.6 SO_2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的影响及滞后性分析 |
5.2 多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关联分析 |
结论 |
结论 |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广西食糖产业第四季度预警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糖料蔗种植与生长情况 |
1.1 甘蔗生长情况 |
1.2 双高基地 |
1.3 新标准农田 |
1.4 气候降雨情况 |
2 广西糖业各环节运行情况 |
2.1 产销情况 |
2.2 食糖价格 |
2.2.1 广西白糖现货指数回落 |
2.2.2 食糖批发价格上涨 |
2.3 制糖企业 |
2.4 甘蔗种植收益大幅下降 |
2.5 化肥价格 |
2.6 进出口 |
3 食糖产业政策会议 |
4 问题分析 |
4.1 订单农业履约机制不完善 |
4.2 走私糖流入趋势抬头,扰乱国内糖价政策秩序 |
4.3 国储糖政策预期不明确 |
4.4 持续干旱将对下一榨季产量造成影响 |
5 后市糖价展望及政策建议 |
5.1 糖价展望 |
5.2 政策建议 |
5.2.1 尽快实行糖料蔗直补政策 |
5.2.2 农机政策 |
5.2.3 完善订单农业履约保障体系 |
5.2.4 尽快实行糖业立法,明确宏观调控方向 |
5.2.5 继续实行走私严打措施 |
(7)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8)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与其游客满意度间的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空气质量 |
(一)从旅游业角度分析影响 |
(二)从游客角度分析影响 |
二、城市游客满意度状况 |
三、调查统计分析 |
四、总结与建议 |
(一)总结 |
(二)建议 |
(9)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资源环境压力最突出的区域 |
1.1.2 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指标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
2.2 区位论 |
2.3 库兹涅茨曲线 |
2.4 集聚与扩散理论 |
2.5 “田园城市”理论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京津冀城市群自然概况 |
3.1.1 地形条件 |
3.1.2 气象条件 |
3.2 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状况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3.2.2 创新、教育及医疗发展情况 |
3.3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状况 |
3.4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现状 |
3.4.1 水资源 |
3.4.2 土地资源 |
3.4.3 空气污染现状 |
第四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及大气污染时空演化特征 |
4.1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
4.1.1 高耗能产业空间布局分布特征 |
4.1.2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时空特征 |
4.1.3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时空特征 |
4.2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时空演化格局 |
4.2.1 大气污染时序差异分析 |
4.2.2 大气污染空间差异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4.3.1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时序特征 |
4.3.2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空间特征 |
4.3.3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与高耗能产业相关性特征 |
第五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 |
5.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 |
5.1.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SO_2耦合分析 |
5.1.2 钢铁产业与CO耦合分析 |
5.1.3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NO_2耦合分析 |
5.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耦合分析 |
5.2.1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SO_2耦合分析 |
5.2.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CO耦合分析 |
5.2.3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NO_2耦合分析 |
5.3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
5.3.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
5.3.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 |
6.1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原则 |
6.1.1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6.1.2 污染排放调控原则 |
6.1.3 生态红线保护原则 |
6.1.4 科技创新原则 |
6.2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措施 |
6.2.1 设立空间调控分区 |
6.2.2 优化高耗能产业布局 |
6.2.3 高耗能产业生产时空调控 |
6.3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 |
6.3.1 调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结构 |
6.3.2 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功能定位 |
6.3.3 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设计 |
6.3.4 强化京津冀城市群协调管理 |
6.4 高耗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6.4.1 协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高水平保护环境 |
6.4.2 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
6.4.3 去除过剩产能 |
6.4.4 建立健全严格监管体系 |
6.4.5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讨论 |
7.4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日报》客户端对外文化报道的报道策略研究 ——以2018年第四季度文化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及样本选择 |
四、研究问题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日报》对外文化报道概述 |
第一节 “China Daily”文化专栏概述 |
一、中国日报网文化专栏与中国日报中文网文化频道 |
二、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
第二节 “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报道主题 |
二、报道篇幅 |
三、报道来源 |
四、报道风格 |
五、小结 |
第二章 高语境文化的“低语境”呈现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负载词的音译与意译 |
第二节 背景资料的运用 |
一、补充充分的背景资料 |
二、特定行为的原因解释 |
三、特定词汇的用途解释 |
四、特定词汇的精神内涵解释 |
小结 |
第三章 突破隐形文化模式的策略分析 |
第一节 个人化角色叙事的凸显 |
一、个人化视角描述发展现状 |
二、个人化视角分析文化影响 |
三、个人化视角表达民族自豪感 |
四、个人化视角阐释文化价值观 |
五、小结 |
第二节 故事化的报道形式 |
一、外国人口中的中华文化发展 |
二、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播实践 |
三、国人的文化传播实践 |
四、历史故事的讲述 |
五、小结 |
第三节 关注文化传承中的变迁 |
一、关注文化传统的传承 |
二、关注文化传统的变迁 |
三、小结 |
第四章 对外文化报道策略的总结及思考 |
第一节 对外文化报道中的宏观传播策略 |
一、重点关注“桥梁人群”的文化传播贡献 |
二、权衡特殊文化元素和舒适阅读氛围的冲突 |
三、从描述文化现象到深入文化内核的转变 |
四、侧重事实陈述的“软传播” |
五、“小切口”透视文化发展脉络 |
六、动态呈现文化发展图景 |
七、关注传统文化在青年儿童群体中的传播 |
第二节 对外文化报道策略的思考 |
一、对外文化报道模式与外媒报道理念的融合 |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超载”问题 |
三、对外文化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一)报道策划与主题整合 |
(二)叙事方式与语言表达 |
四、对外文化报道的改进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文本汇总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广西1989年第四季度天气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广西蔬菜市场价格走势分析[J]. 包慧坚. 广西农学报, 2021(05)
- [2]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市场博弈[N]. 欧阳晓红. 经济观察报, 2021
- [3]北移区木薯种质耐寒性初步评价[J]. 张志华,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9)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5]绵阳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时空关联研究[D]. 舒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广西食糖产业第四季度预警监测报告[J]. 刘芷妍,毛岚,黄慧颖. 广西糖业, 2020(01)
- [7]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8]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与其游客满意度间的关系初探[J]. 罗洁,农翠琼,李惠怡,莫雅兰,沈雨樨.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14)
- [9]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D]. 吕玉濮.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中国日报》客户端对外文化报道的报道策略研究 ——以2018年第四季度文化报道为例[D]. 刘斐文. 兰州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