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桑尔璇[1](2021)在《新时期鲁南A初中劳动教育实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徐佳玥[2](2021)在《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张建盼[3](2021)在《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范畴,一种教育实践,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劳动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学校或被完全忽视,或被“束之高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等有关部门逐渐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和指示。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一股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潮,吹响了劳动教育回归的号角。那么,现实中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究竟如何,是否满足了政策要求,是否实现了应有的育人价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立足实践,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当下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劳动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自编的《初中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以成都市T中学7-9年级共计个6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该校劳动教育整体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自编的访谈提纲,对该校副校长、德育负责人、劳动教育老师、其它科任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此外,通过观察法直观了解了该校的劳动教育设备设施以及上课过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校劳动教育整体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逐渐得到了大多数教育主体的认可,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探索推进中。但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诸如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课程地位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过程缺乏教育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认识;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以期提升劳动教育开展成效。
岳伦雯[4](2021)在《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探讨从未休止,2020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政策的出台又将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推至一个新的高点。劳动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一些负面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本文立足于对德阳市A中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学校劳动教育存在价值方向迷失的难题。因此,本文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进行探讨,试图从现实畸变中寻觅劳动教育价值的合理方向,以期优化完善学校劳动教育,助力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包含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设计。选题聚焦教育的热点问题,回应现实需要,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部分,归纳总结出德阳市A中学当前面临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着宣扬“特色化”、手段“惩戒化”、内容“娱乐化”、理解“狭窄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第三部分,深入挖掘造成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失的成因。从认识层面出发,分析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再从实践层面出发,以教育的三要素为思考方向,发现教育者的专业态度与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殊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地位,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等诸多因素都对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合理取向造成了影响。第四部分,重审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从教育经典中追溯劳动教育的起点价值,结合劳动教育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为其进行慎重的价值定位,把握学校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提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反映着人生的终极追求,即寻求自由与幸福。第五部分,探寻走出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途的路径。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理论,从思想与实践两大层次上提出了重视劳动教育、培养积极劳动价值观、全方位树立劳动模范榜样、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条件等多条有关劳动教育价值合理取向的建议。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一直是学界较为复杂的研究问题,本文从教育学领域出发思考,辅以哲学、价值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分析依据,由于仅对德阳市A中学进行实地调研,所以问题与观点仅能反映一定“特殊性”,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仍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钟飞燕[5](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荧荧[6](2021)在《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基于某市4所小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劳动教育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部分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被虚化、弱化、边缘化等一些问题。本研究以我国某市4所小学学生、教师、家长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4所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家长对劳动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劳动教育践行不到位,学校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指导不到位;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劳动教育课内容单一、课时无法保障,缺少监管,师资力量薄弱,对现有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使用不足等。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劳动教育实施的改进策略。首先,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构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做好劳动教育示范引领,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发挥好集体劳动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劳动表现,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再次,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增加职业兴趣启蒙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充分利用学生劳动成果进行教育,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最后,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实施制度、挖掘当地劳动教育资源,改善劳动教育实施保障条件,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孙晋超[7](2020)在《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而且传承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实践育人,补齐教育短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应试教育和各种社会不良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受到极大挑战。新时代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和开展劳动教育?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哪些误区?方法和对策又有哪些?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依照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核心内涵、实施评价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一逻辑框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释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且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特征、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分析梳理。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国外教育思想中的劳动教育。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发展现状。第四部分重点针对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策内容包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体系;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推进劳动教育整合实施。通过系统高效的运作,将对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单刘洁[8](2020)在《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劳动教育亟待加强。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提升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效果的对策建议。从初中生的劳动素养状况、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情况、家庭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情况等方面对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初中生劳动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基本劳动技能较弱;二是学校劳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劳动教育教材和专业师资等资源匮乏,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失;三是家庭劳动教育缺位,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太少。这些问题与政府有关劳动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学校培养理念存在偏差、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家庭劳动教育缺乏引导等因素有所关联。针对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政府层面上,出台明确细化的措施确立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地位,培养专业师资,完善劳动教育监管与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上的合作育人;从学校层面上,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校园环境,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内容、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标准,加强师资、教材、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家庭层面上,强化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只有多元教育主体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初中生知行合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卢莹宇[9](2020)在《初中生劳动观的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初中生劳动观培育上存在的偏差,导致部分初中生的劳动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要有正确的劳动观。因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生的劳动观现状及其培育问题进行研究。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从劳动活动过程来看,劳动观包括了劳动本质观、劳动目的观、劳动价值观、劳动主客体观、劳动方法观和劳动成果观。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材料发现,初中生的劳动观,呈现出如下状况:劳动本质观存在认知偏差、劳动目的观趋于理性务实、劳动价值观突出自我、劳动主体观存在等级差异、劳动客体观认识不足、劳动方法观总体积极向上、劳动成果观存在知与行的偏差。制约初中生劳动观形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学生自身以及劳动观教育三个方面。思想观念上包括传统劳动观和不良社会价值观念;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局限,包括初中生劳动认知能力的不足、初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劳动的体验以及学习的功利性追求;劳动观教育方面主要有当前教育理念的偏差、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劳动观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劳动观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观教育缺乏整体性。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初中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从对初中生劳动观现状以及初中生劳动观形成的制约因素分析来看,加强初中生劳动观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生正确劳动观的培育,总体上来说,应遵循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立足实践、回归生活的原则,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劳动的自觉意识。同时,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完善学校劳动观教育体系、创建和谐校园、打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其次,学校要把握住学生这个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促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再次,学校要努力利用社会、家庭的影响,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劳动观培育的合力,促使学生全面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熊晴[10](2020)在《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国家教育目标负有责任,更表达着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承诺。作为承载劳动教育使命责任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面临在学校中地位缺失、实施不力的困境,还潜存着由缺位所导致的败坏学生精神品质与削弱学生劳动能力等隐患问题。当前,构建整全而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必须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就必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天然脉络联系的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案例法,旨在探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的题中之义、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向,即描摹其具身样态,审视其离身困境,以及探索其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已然昭示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想图景是具身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具身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主张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身体力行的劳动直接经验;课程实施要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过程;课程评价应关注劳动的行为表现。然而,反观现实的学校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似乎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局:工具理性宰制劳动目标,劳动功利结果僭越了学生生命成长;劳动内容流于表层,片面强调劳动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劳动实践过程受到制度化教学时间的挟制与封闭教学空间的规限;课程评价形胜于质,往往为评价而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正在遭至离身的诘难,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因而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纵深发展,评价机制的缺失又阻滞了自身评价的有效进行;就外因而言,文化观念的偏差消解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师资力量的薄弱又规限了其多样态发展的可能性。有鉴于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由离身走向具身要立足于思想观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配置与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而言,第一,要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要从制度层面出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文件,从文化层面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从教学层面将劳动育人观念渗透教学活动中。第二,要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在知识内在结构的意义上,要分别实现在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三个层面内容整合。在经验活动的意义上,要以专题的形式,整合劳动教育内部不同劳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的形式,与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的形式,与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第三,要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推进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以及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共生。第四,要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身心整全发展的共同愿景;其次,建立灵活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最后,搭建教师多渠道合作平台。第五,要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既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兼顾自评与他评,更要强调以评促改,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完善具身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化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五育融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描绘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揭示了其时下的离身困境,进而探索了其由离身这一实然境遇走向具身这一应然之态的实践路径,以期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身心的整全发展。
二、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劳动 |
1.4.2 劳动教育 |
1.5 文献综述 |
1.5.1 对劳动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
1.5.2 对劳动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
1.5.3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1.5.4 劳动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
1.5.5 劳动教育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 |
1.5.6 相关研究评论 |
1.6 理论基础 |
1.6.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1.6.2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有关学说 |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 |
2 T中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 |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1.1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2.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1.3 访谈情况说明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对劳动教育认识情况的调查 |
2.2.2 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 |
2.2.3 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 |
2.2.4 对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 |
2.2.5 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 |
3 T中学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 |
3.2 课程总体地位不高,内容设计不科学 |
3.3 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教育引导 |
3.4 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保障 |
4 提升初中劳动教育开展成效的对策 |
4.1 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认识 |
4.2 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 |
4.3 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 |
4.4 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热点聚焦:劳动教育的政策引导 |
1.1.2 回应现实:社会劳动技能、精神的匮乏 |
1.1.3 实习感悟:初中劳动教育价值发挥的特殊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劳动教育 |
1.4.2 教育价值 |
1.4.3 价值迷失 |
1.4.4 劳动价值观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5.3 研究创新 |
2 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方向迷失 |
2.1 劳动教育宣扬“特色化” |
2.2 劳动教育手段“惩戒化” |
2.3 劳动教育内容“娱乐化” |
2.4 劳动教育理解“狭窄化” |
2.4.1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 |
2.4.2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
2.4.3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职业教育 |
3 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失的成因分析 |
3.1 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1.1 传统劳动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
3.1.2 现代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3.2 教育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2.1 教育者的专业态度与理念影响 |
3.2.2 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影响 |
3.3 学习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3.1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影响 |
3.3.2 教育过程中学生地位的影响 |
3.4 教育中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4.1 劳动教育内容的影响 |
3.4.2 劳动教育手段的影响 |
4 重审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
4.1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有价值 |
4.1.1 学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
4.1.2 学校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 |
4.1.3 学校劳动教育的终极价值 |
4.2 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 |
4.2.1 学校劳动教育的经济价值 |
4.2.2 学校劳动教育的政治价值 |
4.2.3 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 |
4.3 学校劳动教育的个体价值 |
4.3.1 学校劳动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
4.3.2 学校劳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价值 |
4.3.3 学校劳动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 |
5 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出路 |
5.1 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的被重视度 |
5.2 积极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
5.3 劳动榜样模范的树立引导 |
5.4 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
2.1.1 劳动 |
2.1.2 劳动教育 |
2.1.3 学校劳动教育 |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
3.1.2 “耕读文化” |
3.1.3 “工匠精神” |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基于某市4所小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劳动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三、杜威有关劳动教育的思想 |
第三节 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
一、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
三、劳动教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
第二章 劳动教育现状调研 |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调查样本情况 |
一、研究过程 |
二、调查样本情况 |
第二节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
一、劳动教育认知情况 |
二、劳动教育践行情况 |
三、劳动教育条件保障情况 |
第三章 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劳动教育认识偏差 |
一、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浅显 |
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
三、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 |
第二节 劳动教育实施不到位 |
一、学生劳动实践不足 |
二、教师劳动教育指导方式欠佳 |
三、家庭劳动教育开展不到位 |
第三节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
一、师资力量薄弱 |
二、劳动教育课开设保障不完备 |
三、劳动教育实施相关制度不完善 |
四、对现有资源的使用和开发不足 |
第四章 改进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 |
第一节 培育正确的劳动观 |
一、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
二、构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 |
三、做好劳动教育示范引领 |
第二节 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
一、发挥好集体劳动的作用 |
二、发挥好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 |
三、关注孩子的劳动表现 |
第三节 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
一、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
二、在校本课程中增设职业兴趣启蒙教育 |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竞赛 |
四、充分利用学生劳动成果进行教育 |
第四节 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条件 |
一、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
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
三、建立劳动教育实施相关制度 |
四、充分挖掘当地劳动教育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2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4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5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劳动教育课教师) |
附录6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
附录7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家长) |
附录8 :劳动教育课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基本分析 |
第一节 劳动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
一 劳动教育的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
二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特征、意义与价值 |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特征 |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
第二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
一 鼓励辛勤劳动,重视家风传承 |
二 强调诚实劳动,主张知行合一 |
三 推崇创造性劳动,倡导工匠精神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
第三节 国外教育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
一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前苏联劳动教育 |
二 以生计教育为特色的美国劳动教育 |
三 以立法监督为特色的日本劳动教育 |
四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芬兰劳动教育 |
五 各学龄段全覆盖的古巴劳动教育 |
六 国外劳动教育经验对我国的价值启示 |
第三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 |
一 人工智能和工业4.0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
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第二节 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现状 |
二 社会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现状 |
三 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 社会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 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理念 |
一 以劳树德,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 |
二 以劳增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
三 以劳强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
四 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
第二节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体系 |
一 完善劳动教育实施纲要与课程体系 |
二 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
三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监督检查与立法规范 |
第三节 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推进劳动教育整合实施 |
一 发挥学校主体育人功能,积极拓宽外部渠道 |
二 激活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
三 鼓励家庭参与,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调查问卷图表数据展示 |
访谈稿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劳动教育 |
(二)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亟待加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劳动 |
(二)劳动教育 |
(三)核心素养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七、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知行合一理论 |
第一章 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 |
(二)编制调研工具 |
(三)调研点的选择及描述 |
(四)调研的实施 |
二、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的样本信息描述 |
(一)参与问卷调查的初中生基本情况 |
(二)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基本情况 |
(三)参与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教师基本情况 |
三、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初中生的劳动素养现状 |
(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 |
(三)家庭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情况 |
第二章 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初中生劳动素养有待提高 |
(一)初中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 |
(二)初中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不够端正 |
(三)初中生的基本劳动技能较弱 |
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不够彻底 |
(一)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
(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 |
(三)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不专业 |
(四)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完善 |
三、初中生家庭劳动教育不足 |
(一)初中生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
(二)初中生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太少 |
第三章 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有关劳动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 |
(一)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 |
(二)劳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 |
(三)劳动教育监管未施行到位 |
(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
二、学校培养理念存在偏差,劳动教育资源不足 |
(一)学校重升学轻劳动 |
(二)学校劳动教育专业师资不足 |
(三)学校劳动教育教材单一匮乏 |
(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场地有限 |
三、家庭劳动教育缺乏引导 |
(一)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
(二)家长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缺乏指导 |
第四章 提升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效果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为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
(一)细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
(二)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
(三)建立健全监督与考评机制 |
(四)增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
(五)搭建学生劳动情况测评平台 |
(六)制定多元主体联动的合作实施与保障体系 |
二、学校层面:改进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
(一)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交流 |
(三)强化劳动教育学生主体性 |
(四)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监督与考核评价机制 |
三、家庭层面: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 |
(一)扭转功利的成才观 |
(二)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初中生劳动观的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正确的劳动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
2.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3.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的关键期 |
(二)研究意义 |
1.有助于丰富劳动观教育的相关理论 |
2.为学校开展劳动观教育提供启示 |
3.有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
(三)研究综述 |
1.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劳动观的研究 |
2.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的研究 |
3.对学生劳动观及其培育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初中生劳动观的理论建构 |
(一)初中生劳动观的内涵揭示 |
1.劳动 |
2.劳动观 |
3.初中生劳动观 |
(二)初中生劳动观的价值探寻 |
1.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
2.有助于初中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
(三)初中生劳动观的内容建构 |
1.劳动本质观 |
2.劳动目的观 |
3.劳动价值观 |
4.劳动主客体观 |
5.劳动方法观 |
6.劳动成果观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学教育中倡导的劳动观的演变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十七年中学教育中的劳动观 |
(二)“文革”时期中学教育中的劳动观 |
(三)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学教育中的劳动观 |
(四)21世纪以来中学教育中的劳动观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学教育中的劳动观演变小结 |
四、初中生劳动观的现状分析 |
(一)劳动本质观的现状 |
1.强调体力劳动,忽视脑力劳动 |
2.认同劳动的意义,缺乏深度理解 |
(二)劳动目的观的现状 |
1.学生劳动目的确立的功利性 |
2.学生劳动目的趋于务实理性 |
(三)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
1.学生对主流劳动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 |
2.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取向突出自我 |
(四)劳动主客体观的现状 |
1.对劳动主体的认识存在等级差异 |
2.对劳动客体的认识存在偏差 |
(五)劳动方法观的现状 |
(六)劳动成果观的现状 |
1.对劳动成果的认识比较正确 |
2.部分学生对待劳动成果存在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
五、影响初中生劳动观形成的因素 |
(一)不良的社会思想观念 |
1.传统劳动观对初中生劳动观的影响 |
2.不良社会价值观念对初中生劳动观的影响 |
(二)初中生自身的局限性 |
1.初中生劳动认知能力不足 |
2.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劳动体验的缺乏 |
3.初中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忽视劳动观的培养 |
(三)初中生劳动观教育的缺陷 |
1.教育理念的偏差 |
2.劳动观教育内容固化滞后,缺乏时代性 |
3.劳动观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
4.劳动观教育缺乏整体性 |
5.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
六、有效培育初中生正确劳动观的策略 |
(一)抓好主阵地——立足本校实际 |
1.完善学校劳动观培育体系 |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 |
3.打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
(二)把握主体性——关注学生自身 |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劳动的自觉意识 |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
3.立足实践,回归生活 |
(三)促多方联动——增强多维合力 |
1.强化家庭的亲情力 |
2.发挥社会的导向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生劳动观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劳动观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三 初中生劳动观现状访谈提纲(学生)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10)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 |
(一)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 |
(二)身体经验的整合与建构 |
(三)由身至心的整全发展 |
(四)身体与环境的有机互动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 |
(一)课程目标: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 |
(二)课程内容:身体力行,立足劳动直接经验 |
(三)课程实施: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 |
(四)课程评价:扬身重行,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
(五)案例举样 |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离身之困 |
(一)工具化目标:工具理性宰制下“有劳无育”或“有育无劳” |
(二)浅层化内容:忽视劳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整 |
(三)祛身化实施:劳动实践受制度化时间与封闭性空间的规限 |
(四)虚假化评价:遮蔽劳动实践体验 |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遭遇离身的原因探赜 |
(一)文化观念偏差 |
(二)课程资源匮乏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四)评价机制缺失 |
五、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 |
(一)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 |
(二)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 |
(三)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 |
(四)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 |
(五)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 |
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反思 |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四、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鲁南A初中劳动教育实施问题研究[D]. 桑尔璇. 西南大学, 2021
- [2]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徐佳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D]. 张建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D]. 岳伦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6]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基于某市4所小学的调查研究[D]. 孙荧荧. 喀什大学, 2021(07)
- [7]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孙晋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南京市X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单刘洁.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初中生劳动观的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D]. 卢莹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 熊晴.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