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人向灾区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公证人向灾区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一、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论文文献综述)

袁少杰[1](2016)在《网络募捐法律制度缺位与完善研究 ——基于微公益平台的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大环境下的"互联网+"给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革新。网络用户亦开始向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型社交性平台转移,有人总结其为"新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之滥觞,盖因此类平台不仅可由个人发布信息,还可藉平台推广或用户挖掘而制造"热点""头条"等网络社会话题,引起舆论并产生影响。随着和谐社会理念之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之普遍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已经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之募捐,因其平台的新颖实用和传播的广泛快捷,颇受欢迎而发展迅速;但同时出现的诈捐门、隐私侵权等事件,则折射了实践中网络募捐亟待规制的现实问题。2016年3月通过的我国首部《慈善法》填补了该领域之空白,对慈善活动的规范和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我国正从"感性公益和计划慈善"转向"理性公益和公民慈善"而进入全民慈善阶段,"公民慈善、全民慈善"将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但该法中并无明确的对个人网络募捐之认定与规范的内容。这就给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个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募捐应该如何定性,以及面对侵权时的应对和处理,留下了一个缺口。对此类行为应完全禁止还是定义为个人自救行为任其发展,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因无法可依而无例可循。因此该问题是值得立法机构进一步斟酌和纳入完善之考量的。在《慈善法》甫一公布的时候,把传统网络募捐与"互联网+ "时代背景结合之产物——微公益平台视角下的网络募捐行为单独予以分析,是将慈善事业和慈善事业立法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制度反思。本文用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文献归纳、数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将这个已发展很久却随着科技进步有了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的点展开论述。本文对现行立法缺位部分进行的研究,是致力于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提升和实际问题解决进一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也是旨在为《慈善法》的完善略尽薄力,希冀于我国慈善事业能进一步持续发展和稳步推进。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对微公益平台视角下网络募捐法律制度的缺位与完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网络募捐及微公益平台概述。首先,对于网络募捐这一自互联网诞生起就存在行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其予以界定。其次,对"互联网+"时代下引燃的微公益模式进行介绍。再次,引出本文讨论视角的微公益平台的分类思想和概念,最后,对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进行辨析,归纳定义并从法学定位上予以明确。第二部分,对我国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定现状进行梳理,以及微公益平台上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类和剖析。第三部分,试图引入域外网络募捐法律规定及相应的对我国启示。由于域外尚无"微公益平台"这一概念,但有类似情形,故首先就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网络募捐法律规制情况做一介绍,随后对以上国家和地区制度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予以总结。第四部分,将对前文总结出的现实问题和域外启示进行结合,力求对症下药,对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法律提出完善的构想和建议,以弥补法律缺位的现实。我国目前网络募捐在微公益平台上的运用基数较大、应用普遍、前景广阔,而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律规定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背景和科技进步。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确立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定位和就其法律制度缺位的完善建议。在综合世界科学技术背景及我国经济社会国情的立足点上,以微公益平台这一新型模式为视角对平台下的网络募捐行为进行深入探讨,辅以对域外涉网络平台公益募捐的相关制度进行参考借鉴,不难得出只有从平台、社会公众、监管机构三方面入手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制度,从法律层面上对该类网络募捐予以确认和规范,才能真正使其作为传统慈善事业的有力补充而健康发展。

陈晓梅[2](2015)在《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城市社区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舞台。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方式,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不仅蕴含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伟大成果,也积淀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面对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民众,面对中国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根植过程。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社区文化建设视角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具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社区——琼花观社区为研究样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本文以纵向历史的研究视角,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琼花观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经验、教训,研究评价各个时期通过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城市基层社区各个时期的影响,比较各历史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得失,研究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本文共有六章,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概况、基本概念厘定、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一章,对琼花观社区的形成过程与历史、革命遗产进行了论述。琼花观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的思想演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扬州的传播,为一批革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该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成为了建国后社区文化建设丰厚的历史资源。第二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30年的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论述,这一阶段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围绕中心任务,全面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形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发展。第三章,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迅速推进。城市开始重视对社区物态文化的保护和更新,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核心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第四章,进入新世纪,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在全市的古城保护工作中,琼花社区的物态历史文化价值凸显,社区保护理念下的居民参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合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民生,提升社区福利,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先进文化要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五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影响社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三个层面,展望未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当代的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民生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彭建[3](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李建中[4](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认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驻德使馆教育处,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驻新西兰使馆教育处,驻韩使馆教育处,驻西班牙使馆教育组,驻葡萄牙使馆教育组,全英中国学联,京都大学学友会,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协会,苏黎世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意大利中国学联,在韩中国留学生联合会总会,建国大学中国学生会,巴塞罗那中国学生学者协会[5](2010)在《留学人员为玉树延续爱心》文中指出玉树的不幸遭遇,牵动着祖国的心脉,牵动着四海的挂念。为方便在外留学人员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赠善款,教育部将有关捐赠方式和捐款账户统一通过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告知有捐款意向的留学人员。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迅速部署,及时向来自地震灾区的留学人员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慰问,并通过教育处组网站等多种渠道发布有关新闻和公告,向留学人员通报国内抗震救灾进展。

许清德[6](2010)在《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问题。“独一代”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双重转型。这一时期,大学生道德倾向出现了由狂热政治意识为中心向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转变,独立及竞争意识强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存,自我责任感、公德意识及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强化,注重工具理性,追求个性自由,务实倾向明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少数大学生内心与外力之间矛盾所形成的“剪刀差”,带来了道德人格的扭曲:冷漠、仇视而同情心缺乏,道德评价模糊;重智轻德造成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迷失:人文精神失落,理想信仰缺失;受功利主义影响,淡化理想信念的追求和过度注重自我发展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失衡……本研究从道德社会化这一宏观视角出发,以社会系统论、社会冲突论、结构功能论、社会场域论、文化变迁论、道德内化论、现代化理论,结合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德育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搜集新闻报道等有关数据资料结合本人的所见所闻,从社会大环境与生活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倾向,进而研究其道德社会化主体功能的变化,提出道德人格的自我与社会重塑,强调高校德育的重要地位。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取决于道德社会化主体功能变化所产生的“合力”,包括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宏观环境主要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堕距”,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体系的缺位和媒体掌控权的转移,微观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功能的变迁、邻里社区“熟人社会”的瓦解、同龄群体亚文化的影响增强、网络文化的冲突、教育主体功能的变化及高教改革。社会转型呼唤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塑这一时代课题:树立崇高的道德价值目标,并坚持通过社会实践、反省和慎独自觉加强基础文明等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侵袭。这一重塑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构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体系和促进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以完成第三次革命——精神文化的革命,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家庭、高校和大学生的三方联络,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扭转当前单一片面的人才观,实现教育管理的“二元结构”。当前高校道德建设的转型要围绕德育目标双管齐下,既推进“大文化”建设,又要于微观处见精神:树立德育新观念、思政课改革、建立立体德育网络、解决德育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抢占网络新阵地、师德建设等。

杨宏云[7](2009)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尼棉兰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文中指出本文选择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的华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该市的华人社团和社团领袖。本人曾前往棉兰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一些当地华人并整理了访谈录,收集了一些当地华人社团的第一手资料,它们构成了本文论述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苏哈托政府对华人限制政策的逐渐放松,华人社团开始缓慢复兴。1998年苏哈托政府在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冲击下垮台,印尼开始了其民主化进程,华人社团重新获得发展机遇。那些此前即已实际存在的华人团体,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在名称,甚至在功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那些此前尚不存在的团体,也以和传统社团全然不同的面目出现。笔者试图探讨的是,在历经长期的文化同化和社团禁锢之后,棉兰华人为什么要重建社团?在经历一系列的反华、排华打击,华人社团的基础遭到严重削弱后,他们建立社团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些重获生命力的社团,其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变化?其领袖又具有何种特质?作为领袖的个人又有哪些类别?掩盖在纵横交错的社团网络下的领袖个人关系又是怎样的?棉兰华人社会、华人社团、社团领袖三者的关系如何?与印尼其他地方相比,棉兰华人社团及其领袖有什么特点?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回答。全文主要围绕社团与社团领袖两个中心,共分六章展开分析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所总结。第一章绪论,阐明了本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并对本文所使用的概念与术语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二章学术史回顾,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史与学术动态进行了回顾,并予以简单的评论。第三章概述印尼华人与棉兰华人的历史。第一节主要是对印尼华人历史脉络的分析。第二节是对本文所要研究的棉兰华人历史的概述,指出棉兰华人作为印尼华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演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节针对其个性亦即独特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论述了棉兰华人社团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的发展演变历程,探讨了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指出了它们在结构、功能上的新特点,以此说明华人社团的与时俱进。第五章着重分析棉兰华人社团领袖的类型、所具有的历史与地域特征,以及领袖间的个人关系。本章采用“内关系”与“外关系”的概念,论述了社团领袖对一系列关系的建构与运用。第六章对棉兰华人社会、华人社团、社团领袖三者的互动进行了阐释,其时间范围涵盖了历史与现实,并对未来作了预测。在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本章还对印尼华人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学术界尚未对印尼棉兰华人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课题有所开拓和贡献。

柳建伟[8](2001)在《英雄时代》文中研究表明着名青年作家柳建伟继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后,呕心沥血三年,奉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与前两部作品一起构成反映中国巨变中的当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时代三部曲》。《英雄时代》以一个红色家族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沉浮为主线,以世纪之交的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西平为舞台,以近几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为依托,展开故事。小说直面政治、直面经济、直面人生,以大无畏的勇气、雄辩独特的思想力度、全面厚实的艺术功力,深刻地描绘了转型期中国人的生存境况,既写出了物质狂欢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物欲横流对正常秩序的破坏,又写出了大多数中国人对信仰的坚守、对现实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陈东升,唐爱华[9](1999)在《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文中指出去年9月14日,郑州国栋学校隆重举行了“欢迎江西灾区学生来校就读”大会,至此,来自江西九江永修县灾区的50名中、小学生正式入校就读。郑州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也都到会祝贺。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位于长江北岸鄱阳湖畔,在去年的特大洪水中,遭受...

二、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募捐法律制度缺位与完善研究 ——基于微公益平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基本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2 网络募捐及微公益平台概述
    2.1 网络募捐定位
        2.1.1 网络募捐的概念及特征
        2.1.2 网络募捐的产生及发展
        2.1.3 网络募捐的作用及意义
    2.2 微公益模式阐述
        2.2.1 微公益的概念
        2.2.2 微公益的特征
        2.2.3 微公益对慈善发展的促进作用
    2.3 微公益平台概念
        2.3.1 微公益平台的界定
        2.3.2 微公益平台的形式
    2.4 微公益平台下的网络募捐界定
        2.4.1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认定
        2.4.2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特征
        2.4.3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法学定位
3 我国网络募捐的法律现状及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现实问题
    3.1 我国网络募捐现行法律规定
    3.2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
        3.2.1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本身公信力存在不足
        3.2.2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余款使用及去向不明
        3.2.3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欺诈及骗捐屡屡发生
        3.2.4 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监督管理存在缺位
        3.2.5 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的隐私泄漏与侵权
4 域外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定及对我国启示
    4.1 域外法中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制概述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日本
        4.1.4 我国台湾地区
    4.2 域外法关于网络募捐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4.2.1 网络募捐资格的"募捐许可制"
        4.2.2 给以募捐组织一定自主管理权
        4.2.3 鼓励发展公益法人的网络募捐
        4.2.4 培育公民社会及公共监督机构
5 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法律完善建议
    5.1 建立法律制度以提升公信力
        5.1.1 政府主导的微公益阳光平台认证体系
        5.1.2 细化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的限制与扩展
    5.2 确立法律原则以保障善款处置
        5.2.1 募捐款项使用进度的网络平台公开化
        5.2.2 余款限定用于同类公益事业的绝对化
    5.3 规定法律责任加大对信息欺诈的防治
        5.3.1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欺诈的预防
        5.3.2 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欺诈的惩治
    5.4 通过法律确立三位一体监管机制
        5.4.1 政府主导监督机制
        5.4.2 第三方监管机制
        5.4.3 公民网络平台监督
    5.5 通过法律规定明确保护网络募捐之特别隐私权
        5.5.1 网络中捐赠人隐私之保护
        5.5.2 网络中受赠人隐私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厘定
        (一) 社区
        (二) 文化
        (三) 社区文化及建设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研究概况
        (一) 社区文化研究现状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区的形成及历史、革命遗产
    一、扬州的文化底蕴
    二、琼花观社区的形成
        (一) 从传说到文化景观
        (二) 从文化景观到公共社区
    三、历史遗产:琼花观社区的典型价值
        (一) 典型地反映了运河和盐业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二) 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扬州思想的碰撞和演进
        (三) 典型地反映了教育转型
        (四) 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五) 典型地反映了扬州近代旧资本的转化
    四、革命遗产:建国前扬州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30年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78)
    一、“街居制”:新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一) 街居制的形成
        (二) 街居制行政化的加强
    二、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一) 区域物质文化形态的更新与再造
        (二) 宣传工作、思想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
        (三) 倡导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尚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一)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二)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教训
第三章 新时期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78-1999)
    一、“街居”制的恢复和发展
        (一) “街居”制的恢复和完善
        (二) “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过渡
    二、本阶段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 新时期社区物态文化的变迁
        (二) 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成为扬州“第一居”
        (三)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 新世纪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0—)
    一、全面展开社区建设
        (一) 建立社区居委会
        (二) 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
        (三) 深化社区服务
    二、社区在古城保护下的复兴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四、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 历史规律总结与未来路径探讨
    一、历史规律总结
    二、未来路径探讨
        (一)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的土壤
        (二) 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
        (三) 民生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
        (四) 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
        (五) 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4)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5)留学人员为玉树延续爱心(论文提纲范文)

英国
德国
日本
澳大利亚
瑞士
意大利
西班牙
葡萄牙
韩国
新西兰

(6)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双重的转型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历史轨迹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1.1.2 国内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 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道德及其倾向
        1.5.2 道德社会化
        1.5.3 道德人格
        1.5.4 高校德育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倾向及其分析
    2.1 对传统道德的看法
    2.2 社会公德
        2.2.1 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看法
        2.2.2 社会生活领域
    2.3 学习观与职业道德
        2.3.1 学习观
        2.3.2 职业道德
    2.4 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
    2.5 家庭道德
    2.6 网络道德观
    2.7 对于现状的理性审思
第三章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体功能的变化
    3.1 转型期宏观环境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1.1 解读转型期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
        3.1.2 转型期大学生观念冲突与人文精神危机
        3.1.3 现代媒体的商业化及其失控
    3.2 生活环境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2.1 家庭
        3.2.2 网络新媒体
        3.2.3 同龄群体
        3.2.4 邻里社区
    3.3 教育主体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3.1 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3.3.2 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失范
        3.3.3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3.4 我国的高教改革及其不足
        3.4.1 有利条件
        3.4.2 不良影响
    3.5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和自身弱点
        3.5.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
        3.5.2 自身令人忧虑的弱点
第四章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塑
    4.1 社会转型呼唤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塑
        4.1.1 自律和自主性的道德人格特征
        4.1.2 道德人格与青年情绪
    4.2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自我塑造
        4.2.1 树立崇高的道德价值目标
        4.2.2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4.3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社会重塑
        4.3.1 大环境
        4.3.2 小环境——大学生家庭教育
第五章 当前高校德育的转型
    5.1 道德人格教育创新与目标重构
    5.2 大学的“大文化”建设
    5.3 高校德育的微观建设
        5.3.1 树立德育新观念
        5.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5.3.3 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5.3.4 德育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经费问题
        5.3.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3.6 抢占网络新阵地
        5.3.7 “大师”之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尼棉兰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题解与思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第二章 学术史回顾
    一、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述评
    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社会研究述评
    三、东南亚华人社团与印尼华人社团研究述评
第三章 印尼华人与棉兰华人概述
    一、华侨华人在印尼
    二、棉兰与棉兰的华人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兰的华人社团
    一、华人社团的发展原因与历程
    二、华人社团的组织结构与财务管理
    三、华人社团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兰的华人社团领袖
    一、华人社团领袖的类型
    二、华人社团领袖的特质
    三、华人社团领袖的个人关系
第六章 棉兰的华人社团、社团领袖与华人社会
    一、历史进程中的华人社团、社团领袖与华人社会
    二、华社发展新趋势中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募捐法律制度缺位与完善研究 ——基于微公益平台的视角[D]. 袁少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2]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D]. 陈晓梅. 扬州大学, 2015(10)
  • [3]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4]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5]留学人员为玉树延续爱心[J]. 驻德使馆教育处,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驻新西兰使馆教育处,驻韩使馆教育处,驻西班牙使馆教育组,驻葡萄牙使馆教育组,全英中国学联,京都大学学友会,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协会,苏黎世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意大利中国学联,在韩中国留学生联合会总会,建国大学中国学生会,巴塞罗那中国学生学者协会. 神州学人, 2010(06)
  • [6]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的社会学研究[D]. 许清德. 福州大学, 2010(06)
  •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尼棉兰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D]. 杨宏云. 厦门大学, 2009(11)
  • [8]英雄时代[J]. 柳建伟. 中国作家, 2001(04)
  • [9]公证向灾区学子伸出援助之手[J]. 陈东升,唐爱华. 当代司法, 1999(01)

标签:;  ;  ;  ;  ;  

公证人向灾区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