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传媒进军资本市场途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雷梦秋[1](2020)在《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在拥有可持续的资金流情况下,才能在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融资渠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因此,资本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选择。企业通常会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借壳上市两种途径来开辟资金渠道,但相比较之下,直接上市对于企业来说困难重重,因此,借壳上市成为许多企业登录资本市场的首要之选。在成功借壳上市之后,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迅速筹集成本较低的资金,以此保证企业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同时还能扩展企业的资本运营渠道。证监会曾多次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19年对《重组办法》的修订中,适度放宽了借壳,创业板定向允许借壳、允许配套融资。虽然《重组办法》释放出放松的信号,但并不意味着“炒壳”的监管放松。借壳上市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运营活动,如何规范运作防范风险成功上市,是所有非上市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研究,在已有的借壳上市相关研究基础上,选取印纪传媒借壳高金食品作为案例,首先对文化传媒这一行业借壳上市的宏观背景进行阐述,分析其借壳上市的现状及上市的动因;其次对印纪传媒借壳上市的大概情况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分析其在借壳上市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以及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有哪些,并且对上市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企业在借壳上市中要认清自身实力,谨慎签订业绩承诺,同时要注重上市后的发展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分析借壳上市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丰富文化传媒业借壳上市的研究,对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提出建议,进而引申出借壳上市相关启示,对企业借壳上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李依琳[2](2019)在《中国反向并购上市与首发上市公司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多年来我国独特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使得上市资格极其稀缺,催生了A股壳资源交易,不少公司出于对上市融资的强烈诉求选择通过反向并购这一路径来登陆A股资本市场。尤其在早年反向并购上市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之时,反向并购一度成为了达不到首发上市标准的公司上市的一条捷径。反向并购上市是否是首发上市的有效替代,反向并购上市公司的后续业绩表现如何,相比首发上市公司是否有显着差异,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得出一致的观点。本文从股东收益和业绩增长角度出发,对比我国反向并购上市公司和首发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是否存在差异。选取A股市场2009年至2017年上市的公司上市后三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以同一行业、上市时间相近、规模相近为原则为反向并购上市公司筛选匹配的首发上市公司,并以股票超额累计收益率和财务指标增长分别衡量股东收益和业绩增长。实证研究发现,在上市后三年间,相较于首发上市公司,反向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收益更低,业绩增长水平更低,业绩持续稳健增长的能力较差,且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幅度更大,并在上市初尤为明显。总体而言,由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反向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显着差于首发上市公司。本文研究立足国内A股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和监管环境,从全新的角度对反向并购上市公司和首发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绩效表现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国内现有的文献形成了一定的补充,并为国内意图上市的企业选择更为合适的上市路径提供了参考借鉴。
李嫒嫒[3](2018)在《长生生物和万孚生物上市方式影响因素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对研发投入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进行融资。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近年来银行对风险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加上医药行业本身风险比较大,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同时,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也非常严格。在此背景下,上市融资成为医药行业融资最佳途径。上市方式大体分为两种: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直接上市是指首次公开发行;间接上市指一家未上市的企业,通过重大资产置换、股份转让等方式,获得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的控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上市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意义重大。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需求,确立了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医药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现状,利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医药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的一些影响因素,并选取在2015年间接上市的长生生物和直接上市的万孚生物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选择不同上市方式可能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长生生物之所以选择间接上市,从内部因素看,可能的原因在于其经营水平偏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程度较高、赴港上市的失败、管理不够规范以及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从外部因素看,间接上市相对于直接上市程序更简单,受到的监管更少,时间成本更低,可能促使长生生物选择间接上市。万孚生物之所以选择直接上市,从内部因素看,可能原因在于其经营水平良好、管理规范。从外部因素看,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更大,且直接上市相对于间接上市风险更低,成本更低,上市后可迅速融资,可能促使万孚生物选择直接上市。最后,本文结合前文的分析,对今后想要上市融资的医药行业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了解不同上市方式的特点、密切关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制度、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等。
盛涛[4](2018)在《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以来,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内企业的扩张主要以市场区域规模扩张为主,部分建筑装饰企业的市场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在此背景之下,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上市登陆资本市场。众所周知,IPO上市过程繁琐,历经时间较长,同时从2012年11月开始,证监会暂停上市审批,基于上述背景,2013年宝鹰建设通过借壳成霖股份成功在A股上市。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第一家通过借壳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宝鹰建设此次借壳上市引人关注,本文将对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整个过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借壳上市的动因,研究表明,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动因包括IPO审核暂停、拓宽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知名度、健全企业制度和企业实际情况;其次本文基于财务指标法、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资本市场表现、企业战略布局五个方面研究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研究表明,宝鹰建设在借壳上市后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提高,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下降趋势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表现良好,企业战略布局愈加完善,总体上借壳上市为宝鹰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胡仕民[5](2018)在《快递企业上市路径及其财务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在电子商务大普及的背景下,网络购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网络零售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快递行业也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期。目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国家对快递企业的政策支持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度推广,我国快递业迎来又一轮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快递企业自身建设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我国快递企业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此大环境下,快递企业纷纷谋求上市,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加快自身建设、做大做强。2016年可以说是我国快递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元年。2016年10月20日,A股上市公司大杨创世证券名称变更成“圆通速递”,这预示着圆通速递在快递企业激烈的上市角逐中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我国快递企业第一股。随后,10月27日中通快递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2016年12月30日,申通快递成功借壳上市公司艾迪西;2017年1月18日,韵达快递成功借壳上市公司新海股份;2017年2月24日,此前还在考虑IPO上市的“快递一哥”顺丰成功借壳鼎泰新材。五家上市快递企业中,四家企业在国内借壳上市,另一家在美IPO上市。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快递企业想在短期内实现其上市愿望的可行路径分为为两种:一是国内主板借壳上市,二是境外(美国)IPO上市。此外,境内IPO可以说是我国快递企业上市路径的首选,但基于目前我国企业上市的机制及排队情况,对急于在短期内成功上市的快递企业而言,此路不通。同时,就在本文即将完成之际,2017年9月20日,百世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BSTI”,成为继中通快递之后我国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快递企业。这也成功印证了本文“境外IPO优于国内借壳上市”的观点。本文以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假说、熟悉偏好理论、信号假说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我国快递企业上市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当前我国快递企业上市的两种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便为其它快递企业后续上市和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运用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在理性分析我国快递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当前上市必要性的基础上,以顺丰和中通两家快递企业上市案例为代表,梳理了当前快递企业上市的两种路径,并从多个角度对两种上市路径及其财务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在国内借壳的路径下,快递企业存在操作简单、时间较短但融资不足、机会成本较大等现象;在赴美上市的路径下,存在融资较足但环境不熟、潜在风险较高等现象。此外,两种方式下的短期财务影响均不明显,但都对企业有正面效应。最终,本文得出,当前我国快递企业赴美IPO明显优于国内借壳上市等相关结论。
王保文[6](2017)在《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反向收购上市是企业在准备上市时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这种上市途径和传统IPO(首次公开募股)不同,相较IPO具有上市审批需时短、要求低等很多优势,所以受到很多人关注。一般来讲,在金融危机等资本市场环境不景气阶段,很多风险防御能力弱化的已上市企业受宏观经济波及,财务风险往往被放大,甚至沦为ST公司,在实际经营中这些公司也成为旨在通过间接上市的非上市公司的目标壳公司。壳公司因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正处于经营困难阶段,所以面对这些为借壳而来的非上市公司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也会为了保障各股东利益而努力促进并购重组活动。当然尽管在这种并购重组活动中双方态度都比较乐观积极,但反向收购上市后的效果却不一定就如并购双方所设想的一样。现实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反向收购上市后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所以对于这种上市途径的评判还需要更多的案例资料来完善,才能得出更详细、更科学的评价结果。根据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对反向收购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壳资源以及上市后业绩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了解了与反向收购上市方式相关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为了更加全面的展现反向收购上市相关内容,对其一般操作流程和相关风险也做了介绍,并且为了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研究中采取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华数传媒反向收购*ST嘉瑞上市这一案例为主要内容,对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的条件及优势进行阐述,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政府相关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等,分析了华数传媒反向收购*ST嘉瑞的动因,其次选取华数传媒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总体评价华数传媒上市结果,总结出华数传媒成功买壳上市的经验,并根据案例研究,为拟上市公司选择反向收购上市方式提供一些在操作上可供参考指导意见。
杜民[7](2013)在《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研究 ——以北青传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有相当实力的报业集团,一批有条件的报业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先后上市融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报业作为国有企业在文化领域的中坚力量,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可以说是近30年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产权归属成为一个攻坚难点。同时,报业因为其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责,比一般国企肩负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报社虽然从传统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其经济属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上市作为快速融资、实现扩张发展的手段,仍是许多报业公司的首选。然而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报业上市公司离成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运用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借助文献研究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从一线亲历报业改革、亲自操刀报业资本运营的管理者视角,对中国报业企业上市历程及其运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入破析、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索了其解决之道。以试图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影响、制约中国报业企业上市和资本运营的因素有哪些,这将涉及到微观和宏观层面,意识形态和新闻理念,以及经济制度的革新和建立;二是报业上市企业如何克服上述的阻力,实现自身潜力,建立起中国的传媒航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国报业企业上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宋利[8](2012)在《中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模式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影视企业在转型期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上市是国有影视企业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上市模式的选择是影响企业上市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国有影视企业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上市模式,这是传媒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需攻破的难点,也是本文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国有影视上市企业现状为起点,以歌华有线、中视传媒、电广传媒、广电网络、天威视讯等国有影视企业为例,在对比分析直接上市、间接上市、整体上市、分拆上市、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这六种上市模式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出最适合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上市模式。国有影视企业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国有影视企业上市面临着更严重的上市壁垒。综合六种上市模式比较,直接上市的上市成本要高于间接上市,但直接上市模式能募集更多资金,激励体制更加完善,股权也更加集中;整体上市比分拆上市更能保持企业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且整体上市模式还具有融资规模大,关联交易少等优势;境内上市比境外上市面临的政策壁垒小,对于影视业所需的内地市场广大,不管是从票房还是从影响力来说应首选境内上市。因此,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上市模式从上市途径方面分析,直接上市模式要优于间接上市的模式;从业务结构方面分析,整体上市模式要优于分拆上市模式;从上市的地点方面比较,境内上市优于境外上市。因此,本文提出最适合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最佳上市模式是:对于还没有上市的国有影视企业可以选择登陆内地主板首次公开发行整体上市,对已经有部分资产上市的国有影视集团,则可以采用反向收购母公司模式,将需要上市的资产注入进去以达到整体上市的目的。
霍盈[9](2012)在《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方式与思路》文中提出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必要性,探讨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媒介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媒介上市公司的运营与中国传媒上市宏观政策的内在联系,探索中国传媒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式与方法。
叶瑾[10](2012)在《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研究》文中指出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传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资本运营作为有效的发展手段,已被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广泛运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实践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了丰富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理论,提高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效率,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资本运营方式角度深入探讨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实践,尝试性提出现阶段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大致可包括传媒上市、并购、合作合资经营和资产剥离,并分析其类型和利弊。(2)以世界上的超级传媒帝国——美国为比较分析对象,探讨中美传媒产业在传媒上市,并购,合作合资经营和资产剥离应用过程中的异同,具体包括传媒上市规则、程序和规模,媒介并购主导力量、主要类型和规模,合作合资经营相关条件和资产剥离目的,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3)传媒上市公司是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先行者,其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开展国内外并购,引进合作、合资项目等资本运营活动,给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电广传媒作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佼佼者,被称为“中国传媒第一股”,频繁进行资本运营活动。因此,本文以电广传媒为例,分析其资本运营方式及应用概况,将对其他传媒企业或整个传媒产业开展资本运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几部分的研究,本文结果显示:(1)发行股票上市已成为传媒产业融通资金的重要手段,主要以“买壳”、“借壳”或分拆上市来进行,唯一一家整体上市的传媒企业是辽宁出版传媒。相比美国较为宽松的传媒融资环境,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实行核准制的管理制度,以致于传媒国内上市标准较高、程序较复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传媒企业国内上市融资的步伐。所以,我国传媒在借鉴美国注册制的做法,适当放宽传媒国内上市标准;在以“买壳”或“借壳”方式上市时,充分评估壳资源的价值;最终,使传媒上市成为优化传媒治理结构、改善经营条件和提高知名度的有效方式。(2)我国媒介并购以政府为主要力量、横向并购为主要形式,且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与美国大规模并购相对应,我国政府意识到加快培育媒介规模的重要性。而且我国传媒产业的并购速度和相对市场份额好不逊色,所不同的是在我国传媒产业并购过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的作用较大,并不完全是市场主导的媒介并购。并购活动中,往往只是为了扩张规模而进行横向并购。从电广传媒历年并购案例中还发现大部分并购活动多是以股权为支付方式的关联交易。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并购方式,减少关联交易,并且做好对并购对象的评估和并购后的整合。(3)我国传媒产业合作合资经营条件较严格,方式较单一,阻碍了业外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的进入。合作合资经营是媒介扩张的一种手段,给合作合资双方也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也给传媒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发张创造了条件。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对传媒产业合作合资经营做了更多的严格规定,如经营范围、投资比例、人员配备等,不利于业外资本、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因此,当今形势下的传媒产业合作合资经营,需要保持国有资本在传媒产业中的“主导”和“控股”地位,适当放宽合作合资条件,积极引进各种资本;理顺各种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创新合作合资经营方式。(4)对采编权与经营权,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有助于实现传媒上市融资,明确传媒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相比美国以业务战略发展为目标的资产剥离活动,现阶段,我国资产剥离活动主要是对采编权和经营权、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少部分传媒围绕业务战略发展,开展剥离活动。但是无论何种剥离,最终都是为了明确核心业务,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
二、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传媒进军资本市场途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传媒进军资本市场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企业上市动机与经济后果研究 |
二、企业上市风险及风险控制的研究 |
三、并购重组中的溢价风险研究 |
四、并购重组中的业绩承诺与经济后果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借壳上市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并购重组理论基础 |
一、并购协同效应理论 |
二、市场势力理论 |
三、信息与信号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节 借壳上市的认定及流程 |
一、借壳上市的认定及政策来源 |
二、借壳上市的类型及流程 |
第三节 借壳上市存在的风险 |
一、壳资源选择风险 |
二、法律风险 |
三、价值评估风险 |
四、注入资产盈利不确定的风险 |
五、审批风险 |
六、配套融资风险 |
七、整合风险 |
第四节 借壳上市风险控制 |
一、对壳公司尽职调查,选取合适的壳资源 |
二、紧跟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借壳方案 |
三、聘请专业机构,对壳公司合理估值 |
四、加强对注入资产的管理 |
五、加强沟通,防范审批风险 |
六、结合自身情况,加强融资渠道管理 |
七、制定整合计划,做好后期整合 |
第三章 文化传媒业借壳上市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文化传媒业借壳上市现状 |
第二节 文化传媒业借壳上市动因 |
一、国家政策支持 |
二、通过借壳上市快速进入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印纪传媒借壳上市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一、借壳双方概况 |
二、借壳上市过程和方案 |
第二节 印纪传媒借壳动因分析 |
一、借壳上市难度较小 |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的要求 |
三、实现资本增值,促进自身发展 |
第三节 印纪传媒借壳上市的风险 |
一、壳资源选择风险 |
二、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 |
三、未能实现承诺业绩的风险 |
四、法律风险 |
五、融资风险 |
六、审核上市风险 |
七、注入资产盈利性不确定的风险 |
第四节 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
一、充分考虑选壳风险,选择合适壳资源 |
二、合理评估公司价值,降低估值风险 |
三、注重后期资源整合,完成业绩承诺 |
四、及时了解借壳政策,制定借壳方案 |
五、谨慎选择支付方式,防范融资风险 |
六、前期做好充分准备,顺利通过审核 |
七、加强注入资产管理,制定发展计划 |
第五节 并购后存在的问题 |
一、资产盈利性下滑,企业业绩“变脸” |
二、应收账款增加,坏账损失显着增长 |
三、毛利率过高,存货存在减值风险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充分识别风险,明确借壳目的 |
二、熟悉借壳政策,完善借壳方案 |
三、做好后期整合,加强风险控制 |
四、及时解决问题,促进自身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反向并购上市与首发上市公司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首发上市 |
2.1.2 买壳上市 |
2.1.3 首发上市和买壳上市监管政策对比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寻租理论 |
2.2.2 并购协同效应理论 |
2.2.3 盈余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买壳上市公司与IPO公司的绩效表现差异 |
2.3.2 买壳上市公司与IPO公司的财报质量差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筛选与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择 |
3.2 研究假设 |
3.2.1 买壳上市公司上市后短期股东收益较IPO公司高而长期较低 |
3.2.2 买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水平和能力较IPO公司差 |
3.3 变量设计 |
3.3.1 股东收益指标 |
3.3.2 业绩评价指标 |
3.3.3 上市路径指标 |
3.3.4 控制变量 |
3.4 模型构建 |
3.4.1 股东收益差异模型 |
3.4.2 业绩增长差异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结果 |
4.1 买壳上市公司与IPO公司股东收益比较 |
4.1.1 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回归分析 |
4.2 买壳上市公司与IPO公司业绩增长比较 |
4.2.1 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回归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参考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长生生物和万孚生物上市方式影响因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直接上市 |
1.4.2 间接上市 |
1.4.3 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优劣比较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协同效应 |
2.3.2 政府干预论 |
2.3.3 效率理论 |
第3章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上市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
3.2 医药行业融资需求 |
3.2.1 医药企业主要融资特征 |
3.2.2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
3.3 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 |
3.3.2 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
3.4 我国医药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现状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4.1 上市方式选择现状 |
3.4.2 研究设计 |
3.4.3 实证检验 |
第4章 长生生物和万孚生物案例分析 |
4.1 长生生物简介 |
4.2 万孚生物简介 |
4.3 长生生物和万孚生物对比 |
4.4 长生生物选择借壳上市影响因素分析 |
4.5 万孚生物选择直接上市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案例对比结果及建议 |
5.1 对比结果 |
5.2 建议 |
5.2.1 对政府的建议 |
5.2.2 对拟上市融资的医药企业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借壳上市概念界定 |
2.1.2 借壳上市模式 |
2.1.3 借壳上市步骤 |
2.2 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理论 |
2.2.1 寻租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信息信号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企业绩效评价 |
2.3.1 企业绩效的概念界定 |
2.3.2 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2.4.1 国内研究现状 |
2.4.2 国外研究现状 |
2.4.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宝鹰建设借壳上市案例简介及动因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借壳上市过程概述 |
3.3 宝鹰建设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3.3.1 IPO审核暂停 |
3.3.2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
3.3.3 提升市场份额 |
3.3.4 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
3.3.5 健全企业制度 |
3.3.6 股权纠纷案致IPO受阻 |
3.3.7 企业投资者(PE)的推动 |
第4章 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绩效分析 |
4.1 财务绩效分析 |
4.1.1 盈利能力分析 |
4.1.2 偿债能力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分析 |
4.1.4 发展能力分析 |
4.2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2.1 市场份额 |
4.2.2 客户满意度 |
4.2.3 资本市场表现 |
4.2.4 企业战略布局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快递企业上市路径及其财务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快递企业 |
2.1.2 上市路径 |
2.1.3 财务影响 |
2.2 基础理论 |
2.2.1 市场分割理论 |
2.2.2 流动性假说 |
2.2.3 投资者认知假说 |
2.2.4 熟悉偏好理论 |
2.2.5 信号假说 |
2.3 财务影响的评价方法 |
2.3.1 杜邦分析法 |
2.3.2 沃尔综合评分法 |
2.3.3 财务指标法 |
第三章 快递业上市相关阐述 |
3.1 我国快递业简史 |
3.2 快递业的发展现状 |
3.2.1 业务增长迅猛,市场规模巨大 |
3.2.2 民营企业占主体,异地业务比重大 |
3.2.3 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下滑 |
3.2.4 经营模式不成熟,管理不完善 |
3.3 快递企业上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3.3.1 外部因素分析 |
3.3.2 内部因素分析 |
3.4 快递企业与资本市场 |
3.5 快递业上市路径 |
3.5.1 境内借壳上市 |
3.5.2 境外VIE模式IPO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快递企业上市路径分析:以顺丰、中通为例 |
4.1 案例选取 |
4.2 顺丰A股借壳 |
4.2.1 借壳双方基本情况 |
4.2.2 借壳路径 |
4.3 中通海外IPO |
4.3.1 中通快递 |
4.3.2 IPO路径 |
4.4 路径分析 |
4.4.1 相关交易所上市标准 |
4.4.2 估值水平与融资情况 |
4.4.3 成本费用与时间成本 |
4.4.4 潜在风险与市场监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快递企业上市的财务影响分析 |
5.1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本文拟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
5.1.2 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 |
5.2 上市前后的财务影响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已上市快递企业风险防范的建议 |
6.2 预上市快递企业的相关建议 |
6.3 国家政策层面的相关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反向收购上市的相关概念 |
2.2.1 壳资源 |
2.2.2 反向收购上市 |
2.3 反向收购上市的操作方式及风险 |
2.3.1 壳资源价值的评估 |
2.3.2 反向收购上市模式 |
2.3.3 反向收购上市操作流程 |
2.3.4 反向收购上市面临风险 |
2.4 反向收购上市的理论基础 |
2.4.1 效率理论 |
2.4.2 并购协同理论 |
2.4.3 不完全市场理论 |
3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过程及动因 |
3.1 交易主体基本概况 |
3.1.1 上市公司~*ST嘉瑞概况 |
3.1.2 标的公司华数传媒概况 |
3.1.3 其他利益相关方 |
3.2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方案介绍 |
3.2.1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时间历程 |
3.2.2 出售~*ST嘉瑞资产 |
3.2.3 清偿~*ST嘉瑞债务 |
3.2.4 ~*ST嘉瑞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华数传媒资产 |
3.3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
3.3.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3.3.2 拓展业务市场 |
3.3.3 抓住三网融合机遇 |
3.3.4 上市高效性和便捷性 |
3.3.5 广泛的公众影响和正面宣传效应 |
3.4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模式的优势 |
3.4.1 降低了财务风险 |
3.4.2 降低了上市成本 |
3.4.3 有利于战略目标集中 |
4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效果分析 |
4.1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财务绩效分析 |
4.1.1 选取财务绩效指标 |
4.1.2 财务绩效分析的时间区间 |
4.1.3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4.2 与同行业公司财务绩效指标比较分析 |
4.2.1 同行业公司选取 |
4.2.2 财务绩效指标比较 |
4.3 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效应分析 |
4.3.1 公司股权结构变化 |
4.3.2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4.3.3 解决融资瓶颈 |
4.3.4 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
5 华数传媒上市成功经验及启示 |
5.1 成功经验 |
5.1.1 目标公司定位精准 |
5.1.2 上市模式选取恰当 |
5.1.3 争取政府支持 |
5.2 启示 |
5.2.1 增强核心竞争力 |
5.2.2 选择合适的上市方式 |
5.2.3 识别有价值的资源壳 |
5.2.4 紧跟国家地方相关政策 |
5.2.5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
5.2.6 加强对财务情况的关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研究 ——以北青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阐述 |
1.4.1 报业企业 |
1.4.2 上市 |
1.4.3 产权 |
1.4.4 资本运营 |
1.4.5 北青传媒 |
2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背景及发展历程 |
2.1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背景及动因 |
2.1.1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背景——文化体制改革 |
2.1.2 传媒体制改革的过程 |
2.1.3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特点 |
2.2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动因 |
2.2.1 国家政策鼓励 |
2.2.2 来自国际传媒的压力 |
2.2.3 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
2.3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发展历程 |
2.3.1 探索尝试期(2000年至2004年) |
2.3.2 稳定完善期(2005年至今) |
3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其利弊 |
3.1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模式 |
3.1.1 IPO直接上市 |
3.1.2 买壳或借壳上市 |
3.1.3 分拆上市 |
3.2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特点 |
3.2.1 采编经营“两分开”的上市模式 |
3.2.2 上市方式以借壳为主 |
3.2.3 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成趋势 |
3.2.4 政策导向是主要风向标 |
3.3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利与弊 |
3.3.1 上市的好处 |
3.3.2 上市的风险 |
3.3.3 上市之外选择 |
4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实践分析——以北青传媒为例 |
4.1 北青传媒上市的背景和机遇 |
4.2 北青传媒上市的目的 |
4.2.1 筹集资金是直接目的 |
4.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核心 |
4.2.3 完善收入分配、吸引人才 |
4.3 北青传媒上市的过程 |
4.4 北青传媒上市的效果 |
4.4.1 筹集资金 |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4.4.3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
5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困境与原因 |
5.1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困境 |
5.1.1 关联交易严重,受困上市条件 |
5.1.2 采编经营目标不一致,相互牵制 |
5.1.3 资金利用不当,效率低下 |
5.1.4 股权结构单一,制约发展效能 |
5.2 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
5.2.1 新闻管理理念和方法滞后 |
5.2.2 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 |
5.2.3 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
6 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的对策分析 |
6.1 管理部门的观念与职能的调整 |
6.1.1 解放思想,打造有竞争力的报业集团 |
6.1.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手段 |
6.2 上市报业企业运营策略的调整 |
6.2.1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6.2.2 借文化体制改革之力,加快资产重组步伐 |
6.2.3 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发展 |
7 结语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成果 |
(8)中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理论 |
1.5.1 竞争优势理论 |
1.5.2 交易成本理论 |
1.5.3 企业控制权理论 |
第2章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背景分析 |
2.1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
2.1.1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现状 |
2.1.2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的特性 |
2.2 中国国有影视上市企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
2.2.1 中国国有影视上市企业的现状 |
2.2.2 中国国有影视上市企业的特点 |
2.3 中国国有影视上市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
2.3.1 中国国有影视上市企业面临的挑战 |
2.3.2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发展的趋势 |
第3章 中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模式类型分析 |
3.1 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模式分析 |
3.1.1 直接上市 |
3.1.2 间接上市 |
3.2 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模式分析 |
3.2.1 分拆上市 |
3.2.2 整体上市 |
3.3 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模式分析 |
第4章 中国影视企业上市模式比较分析 |
4.1 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模式的比较 |
4.1.1 上市成本对比 |
4.1.2 上市筹资额对比 |
4.1.3 激励机制对比 |
4.1.4 上市后股权结构变化对比 |
4.2 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模式的比较 |
4.2.1 公司资源整合 |
4.2.2 业务关系 |
4.2.3 上市壁垒对比 |
4.2.4 上市盈利模式对比 |
4.3 模式的选择 |
4.3.1 模式选择的途径 |
4.3.2 模式选择的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方式与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媒企业上市的方式 |
(一) 子公司直接上市 |
(二) 子公司买壳与借壳上市 |
(三) 分拆上市 |
二、传媒企业上市的利益价值 |
(一) 大规模的融资能力 |
(二) 资源整合能力 |
(三) 规范管理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
(四) 有利于提高传媒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三、传媒企业上市的弊端与潜在风险 |
(一) 信息公开化存在风险 |
(二) 高额的融资成本 |
(三) 削弱传媒企业的控制权 |
(四) 面临经营性风险 |
四、传媒企业上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经营规模小 |
(二) 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的资本主体仍然是国家 |
(三) 依托行业政策保护,形成垄断竞争力 |
(四) 对广告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 |
(五) 盈利模式的创新未真正破题 |
五、结语 |
(10)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传媒产业 |
2.1.2 资本运营 |
2.1.3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动因、可行性和必然性的研究 |
2.3.2 关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的研究 |
2.3.3 关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效果的研究 |
2.3.4 现有文献述评 |
第3章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分析 |
3.1 传媒上市 |
3.1.1 传媒上市的概念 |
3.1.2 传媒上市的类型 |
3.1.3 传媒上市的利弊 |
3.2 媒介并购 |
3.2.1 媒介并购的概念 |
3.2.2 媒介并购的类型 |
3.2.3 媒介并购的利弊 |
3.3 合作合资经营 |
3.3.1 合作合资经营的概念 |
3.3.2 合作合资经营的类型 |
3.3.3 合作合资经营的利弊 |
3.4 资产剥离 |
3.4.1 资产剥离的概念 |
3.4.2 资产剥离的类型 |
3.4.3 资产剥离的利弊 |
第4章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应用——中美比较 |
4.1 传媒上市 |
4.1.1 中美传媒上市概况 |
4.1.2 传媒企业上市规则比较 |
4.1.3 传媒企业上市程序比较 |
4.1.4 传媒企业 IPO 规模比较 |
4.2 传媒并购 |
4.2.1 中美传媒并购概况 |
4.2.2 传媒并购的主导力量比较 |
4.2.3 传媒并购的类型比较 |
4.2.4 传媒并购规模比较 |
4.3 合作合资经营 |
4.3.1 中美传媒产业合作合资经营概况 |
4.3.2 传媒产业合作合资经营条件比较 |
4.4 资产剥离 |
4.4.1 中美传媒产业资产剥离概况 |
4.4.2 传媒产业资产剥离目的比较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电广传媒资本运营方式探析 |
5.1 电广传媒基本概况 |
5.1.1 公司概况 |
5.1.2 主营业务范围及经营情况 |
5.1.3 组织架构 |
5.2 电广传媒资本运营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
5.2.1 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融资 |
5.2.2 媒介并购 |
5.2.3 合作合资经营 |
5.2.4 资产剥离 |
5.3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传媒进军资本市场途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D]. 雷梦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中国反向并购上市与首发上市公司比较分析[D]. 李依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长生生物和万孚生物上市方式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 李嫒嫒.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宝鹰建设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分析[D]. 盛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快递企业上市路径及其财务影响探究[D]. 胡仕民. 福州大学, 2018(03)
- [6]华数传媒反向收购上市案例分析[D]. 王保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7]中国报业企业上市研究 ——以北青传媒为例[D]. 杜民. 武汉大学, 2013(05)
- [8]中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模式分析[D]. 宋利. 湖南大学, 2012(05)
- [9]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方式与思路[J]. 霍盈.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2(03)
- [10]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方式研究[D]. 叶瑾. 浙江财经学院,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