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战作文讲座(1)(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凌云志[2](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李演晧(Lee yeonho)[3](2019)在《韩国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分析 ——以利尔汉语与施利TV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韩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的普及,也推动汉语教育在韩国的发展,韩国的汉语教育机构会通过网络、APP与智能手机来推广汉语教育。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免费视频分享APP。YouTube上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各种各样的外语教学视频。韩国的汉语教育机构和个人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在YouTube上开设了汉语教学频道,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在有很多韩国人通过YouTube上的汉语教学视频来学习汉语。本研究将观察、分析YouTube上面向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频道,分析它的优势特色及成功的原因,以求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推动此类教学视频的发展。本研究选取最受韩国学习者欢迎的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施利TV”与“利尔汉语”。通过对汉语教学频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的成功之处在于考虑到了中韩跨文化的思维与视角,视频由中国和韩国老师共同制作,或者由了解韩国文化的中国老师制作,学习内容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而缺点则是内容缺乏系统,全凭使用者自律,以及缺乏高级课程内容。这些研究结果具体而实用,直接有助于韩国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还提出,YouTube上面向韩国人的汉语教学视频,应该开设以高级汉语学习者为主的会话课程与开发主要学习人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希望以上研究结果能对这些汉语教学频道有所帮助。
孙世梅[4](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认为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迟淑玲[5](2018)在《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助力新任教师成长——以海淀区中学语文新任教师学科培训实践研究为例》文中指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在整个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培训工作的起点,为培训主题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方式选择等环节提供基本依据。以海淀区中学语文新任教师学科培训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学科培训前的任务驱动、统一集中和过程中个性化的学科培训需求调研,确定学科培训主题,设计学科培训课程,助力新任教师专业成长。新任教师培训工作,是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
黄真金[6](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赵天旭[7](2016)在《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上海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带动了课外教育培训业务的快速发展。自从2006年新东方美国上市以来,资本大规模介入教育培训市场,行业竞争激烈,鱼龙混杂。W教育培训公司成立5年来,从零基础开始在曲折中发展,目前处于校区扩张后的稳定期,同时也处于亟待改革顺应内外环变化的时期。在校区扩张过程中,W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人力资源短缺,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企业的战略方向不明确,业务重点不清楚,以及相应的资源投入效率低下。本文以W教育培训公司为课题研究对象,运用市场定位法,找到公司发展战略发展方向。本文在第三章对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描述,在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第五章针对公司三项业务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这此影响因素的子因素进行分解,运用行业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子因素的竞争力进行量化,得出该影响因素的竞争力分值。进而按照同样的方式得到各业务的竞争力分值。结合公司发展愿景和公司的资源现状,利用SWOT工具,本文得出近期重点发展中考业务的战略方向。随后运用“蓝海战略”的理论对影响中考业务发展各个要素进行价值分析,重新勾画新的价值曲线。在战略实施阶段同,本文导入平衡计分卡,制定了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成长等4个方面的绩效指标体系,确保W教育培训公司能在中考业务的经营中围绕战略目标,不走弯路。W教育培训公司是作者亲自创办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能够对细节进行准备把握。通过对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弄清企业的发展方向、中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在实施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在企业的全部员工中理清思路,形成共同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W教育培训公司的发展潜力,打造一支“上下齐心”的队伍有着重要意义,并对于同行初创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雅萍[8](2014)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明德门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大计的关键。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教育质量的水平,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使得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要已经十分迫切。然而在如此强烈的呼声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烈并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内在和根本上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影响着课程实施和学校教学的实效性。社会在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同时,要反思我们的教师教育是否真正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是否能够达到最高的成效。因此,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本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明德门小学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及其满意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和问题进行思考,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关建议,满足其合理需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论。主要介绍本研究提出的原因和意义,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界定“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满意度”在文章中的涵义,并阐述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第二章: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分析。通过访谈、观察和调查分析明德门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专业发展需要及其需要的满意情况。第三章: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分析。本章主要分析明德门小学教师对课余阅读、自我反思等自主性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观摩、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教师培训等他主性专业发展方式的需要及其需要的满意情况。第四章: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结合现状分析,阐明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社会要求控制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与应试教育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具有不一定性,并对此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建议与总结。针对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和问题,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学习理念、教师培训、教师评价、校本研究方面对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满足其专业发展需要,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并对明德门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式四个方面的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进行总结,为本研究的后续研究提出建议,以期未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戴娜[9](2006)在《赴美赶考新托福》文中研究指明
汪琬琦[10](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提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二、实战作文讲座(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战作文讲座(1)(论文提纲范文)
(2)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的取向 |
2.具体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培训与教师培训 |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
3.行动与行动导向 |
(二)论文基本假设 |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
(一)内容结构 |
(二)研究价值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
(二)成人学习理论 |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
(三)行动学习理论 |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
1.真实问题为起点 |
2.团队式学习组织 |
3.行动体验的路径 |
4.常态的反思复盘 |
5.合作型培训关系 |
6.情境式学习环境 |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
(一)研究对象 |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
五、行动评估设计 |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
一、行动过程 |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
二、实施流程 |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
三、行动机制 |
(一)正面激励机制 |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
(二)“滚雪球”机制 |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
(三)自主管理机制 |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
(四)团队反思机制 |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
(五)多元评价机制 |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
(三)行动中的局限 |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
1.超越简单的行动 |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
1.坚持人的在场 |
2.建设立人之学 |
3.追寻幸福之培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韩国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分析 ——以利尔汉语与施利TV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YouTube及相关韩国汉语教学频道 |
2.1. YouTube介绍 |
2.2. 韩国的YouTube使用情况 |
2.2.1. 韩国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
2.2.2. 韩国人及YouTube使用情况 |
2.3. 韩国的视频APP使用时间和占有率 |
2.3.1. 韩国人的视频APP使用时间 |
2.3.2. 视频视听工具和时间段 |
2.3.3. 使用YouTube的理由 |
2.4. 通过YouTube进行教育的现状 |
2.4.1. 利用YouTube进行教育状况 |
2.4.2. 通过YouTube进行教育的特点 |
3. 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利尔汉语 |
3.1. 利尔汉语介绍 |
3.2. 利尔汉语教学内容分析 |
3.2.1. 中国文化 |
3.2.2. 单词与语法 |
3.2.3. 会话 |
3.2.4. HSK |
3.2.5. 学习汉语的方法及信息 |
3.3. 教学以外的内容(授课外补充资料或课题或评价) |
3.4. 订阅人管理 |
4. 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施利TV |
4.1. 施利TV介绍 |
4.2. 施利TV教学内容分析 |
4.2.1. 文化 |
4.2.2. 会话 |
4.3. 教学以外的内容(授课外补充资料或课题或评价) |
4.4. 订阅人管理 |
5. 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使用者调查 |
5.1. 调查问卷的数据 |
5.1.1. 韩国人汉语学习者的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的使用情况 |
5.1.2. 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受众的信息 |
5.1.3. 对YouTube汉语教学视频的喜好度与收看方式 |
5.1.4. 对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的满足度与改善点 |
5.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6. 结语 |
6.1. 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分析 |
6.1.1. 优势 |
6.1.2. 存在缺点 |
6.2. 对YouTube上汉语教学频道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 期刊论文 |
(二) 学位论文 |
附件: 调查问卷 |
(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5)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助力新任教师成长——以海淀区中学语文新任教师学科培训实践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训需求调研。 |
(一) 引领新任教师学习需求、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积累成长资料。 |
(二) 调研往届学员, 给本期需求调研、课程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三) 依据统一模版, 增加特色内容, 开展学科培训需求研究。 |
1. 调研思路: |
2. 调研内容、目的及结果: |
(四) 开展个性需求调研及结果统计 |
二、培训主题确定 |
三、培训课程设计 |
结语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7)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的基本涵义 |
2.2 关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本文对战略管理的理解 |
第三章 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现状 |
3.1 W教育培训公司介绍 |
3.2 W教育培训公司经营现状 |
3.3 W教育培训公司业务现状 |
3.3.1 中考业务 |
3.3.2 幼儿业务 |
3.3.3 弘文作文业务 |
3.4 W教育培训公司当前的重大问题 |
3.4.1 公司业务组合失衡 |
3.4.2 重点业务资源投入不足 |
第四章 W教育培训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政治因素分析 |
4.1.1 上海的政策和法规为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保障 |
4.1.2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对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挑战 |
4.1.3 政策执行力度 |
4.2 经济因素分析 |
4.3 社会因素分析 |
4.4 技术因素分析 |
4.5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6 潜在新进企业的威胁 |
4.7 买方议价能力低 |
4.8 供应商议价能力强 |
4.9 替代品分析 |
4.10 W教育培训公司外部关键因素评价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教育培训公司内部各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考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1 营销能力分析 |
5.1.2 教学服务能力分析 |
5.1.3 外部竞争力因素分析 |
5.1.4 中考业务竞争力分析总评 |
5.2 幼儿业务发展因素分析 |
5.2.1 营销能力分析 |
5.2.2 教学服务能力分析 |
5.2.3 外部竞争力因素分析 |
5.2.4 幼儿业务竞争力综合分析 |
5.3 弘文作文业务发展因素分析 |
5.3.1 营销能力分析 |
5.3.2 教学服务能力分析 |
5.3.3 外部竞争力因素分析 |
5.3.4 弘文作文业务竞争力总评 |
5.4 三项业务分析小结 |
5.5 W教育培训公司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
5.5.1 人力资源紧缺 |
5.5.2 绩效评估机制过于单一 |
5.5.3 优秀的市场资源与保守的营销风格 |
5.5.4 财务状况不佳 |
5.5.5 教学质量管理有待提升 |
5.5.6 教研与培训工作有待重视 |
5.5.7 教材研发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 |
5.6 W教育培训公司内部关键因素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的确立 |
6.1 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6.2 W教育培训公司的愿景及战略目标 |
6.3 W 教育培训公司的业务分析 |
6.4 W教育培训公司的战略定位 |
6.4.1 以中考业务为近期核心业务的市场渗透战略定位 |
6.4.2 以弘文作文为中期核心业务的市场开发战略定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W教育培训公司中考业务战略规划与实施 |
7.1 W教育培训公司中考市场战略规划 |
7.1.1 中考项目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7.1.1.1 战略群组分析 |
7.1.1.2 三个典型竞争对手分析 |
7.1.2 W教育培训公司中考市场定位 |
7.1.3 中考项目的价值曲线 |
7.1.3.1 W教育培训公司当前价值曲线 |
7.1.3.2 W教育培训公司的未来发展重点 |
7.1.3.3 塑造W教育培训公司的新价值曲线 |
第八章 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的执行 |
8.1 平衡计分卡导入 |
8.2 平衡计分卡应用 |
8.2.1 财务指标设计 |
8.2.2 客户指标设计 |
8.2.3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设计 |
8.2.4 学习与成长指标设计 |
8.2.5 目标体系整合 |
8.3 平衡计分卡实施的过程与改进 |
8.4 战略实施保障 |
8.4.1 企业组织架构保障 |
8.4.2 人力资源保障 |
第九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W教育培训公司外部关键因素EFE矩阵权重及评分 |
附录二 :W教育培训公司中考业务发展影响因素权重及评分 |
附录三 :W教育培训公司幼小业务发展影响因素权重及评分 |
附录四 :W教育培训公司弘文作文业务发展影响因素权重及评分 |
附录五 :W教育培训公司内部关键因素EFE矩阵权重及评分 |
附录六 :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明德门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或需求的研究 |
1.2.2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的研究 |
1.2.3 总结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师专业发展 |
1.3.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
1.3.3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满意度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设计 |
第2章 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分析 |
2.1 专业理念与师德需要及其满意度 |
2.1.1 专业理念与师德需要 |
2.1.2 专业理念与师德需要的满意度 |
2.2 专业知识需要及其满意度 |
2.2.1 专业知识需要 |
2.2.2 专业知识需要的满意度 |
2.3 专业能力需要及其满意度 |
2.3.1 专业能力需要 |
2.3.2 专业能力需要的满意度 |
第3章 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分析 |
3.1 自主性方式需要及其满意度 |
3.1.1 自主性方式需要 |
3.1.2 自主性方式需要的满意度 |
3.2 他主性方式需要及其满意度 |
3.2.1 他主性方式需要 |
3.2.2 他主性方式需要的满意度 |
第4章 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4.1 问题分析 |
4.1.1 社会要求控制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
4.1.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与应试教育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
4.1.3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存在不确定性 |
4.2 原因剖析 |
4.2.1 主观原因 |
4.2.2 客观原因 |
第5章 建议与总结 |
5.1 建议 |
5.1.1 坚定教师教育信念,唤醒自主发展力量 |
5.1.2 深化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强调专业发展需要的合理性 |
5.1.3 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增强教师培训灵活性 |
5.1.4 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励方式丰富化 |
5.1.5 增强校本研究实质性,培养研究型教师 |
5.2 总结 |
5.2.1 明德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现状总结 |
5.2.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9)赴美赶考新托福(论文提纲范文)
报名篇 |
熟悉题型篇 |
一、阅读。 |
二、听力。 |
三、口语。 |
四、写作。 |
实战篇 |
一、阅读。 |
二、听力。 |
三、口语。 |
四、作文。 |
新托福备考参考资料 |
(10)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困难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
第一节 文学组织 |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
一、刊物形式混乱 |
二、稿件质量堪忧 |
三、改革之路 |
第三节 文学活动 |
一、会议例行公事 |
二、比赛意义重大 |
三、采风流于形式 |
四、培训资源匮乏 |
五、其他文学活动 |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
第一节 生产 |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
第二节 流通 |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
第三节 评介 |
一、评论的困境 |
二、奖项的失衡 |
第四节 接受 |
一、读者的缺席 |
二、与市场博弈 |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
一、体制迷梦 |
二、文学工人 |
三、外部认同 |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
一、作协体制探析 |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
一、扩大经费来源 |
二、细化会员管理 |
三、开放资源系统 |
四、强化服务职能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实战作文讲座(1)(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韩国YouTube汉语教学频道分析 ——以利尔汉语与施利TV为例[D]. 李演晧(Lee yeonho). 浙江大学, 2019(01)
- [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5]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助力新任教师成长——以海淀区中学语文新任教师学科培训实践研究为例[J]. 迟淑玲. 重庆与世界, 2018(06)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7]W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天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8]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其满意度的个案研究 ——以西安市明德门小学为例[D]. 胡雅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9]赴美赶考新托福[J]. 戴娜.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06(Z2)
- [10]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