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CWB-220型高压电流互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飞,布赫,王怡然[1](2020)在《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某变电站220 kV电流互感器膨胀器异常顶起,检查设备外观良好,停运后对电流互感器进行全项诊断试验及油色谱分析,发现设备本体内部氢气、乙炔、总烃数值均超标,判断内部存在低能量局部放电。为详细查明故障原因,对该设备进行了解体检查,发现零屏电容纸出现环状断裂是导致故障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类故障,对生产环节与运维过程提出了预防措施与建议。
王磊[2](2018)在《基于SMA的组合式“T”型断路器被动减震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电力设施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组合式“T”型断路器作为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的典型代表,由于自身材料性能以及结构形式的特殊性,在地震中的破坏尤为严重。我国很多地区都为地震频发地带,在地震中发生破坏的高压电气设备所引发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都非常严重。因此,开展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的研究及减震加固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组合式“T”型断路器的抗震性能分析,并采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制作的被动拉索对其进行了减震加固保护。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为:(1)充分了解国内外历次大地震中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的震害情况,总结了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在地震中易于发生损坏的原因,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电瓷型断路器抗震性能及减震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组合式“T”型断路器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打好基础。(2)以某高压开关公司生产的LW15A-363/Y(型号)组合式“T”型断路器为结构原型,按相似理论设计振动台试验模型。并阐述了结构模型各参数相似关系的选取过程及试验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伪弹性,设计制作了1套SMA被动减震拉索,并将其应用于组合式“T”型断路器结构模型的单向模拟振动台试验之中。考虑实际地震的复杂性及SMA拉索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设计了可用于组合式“T”型断路器结构原型的拉索式SMA复合三维减震系统,并阐述了该减震系统的工作原理。(3)振动台试验中,首先进行了白噪声扫频,获取了试验模型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然后,将EL-Centro波、人工波(兰州波)以及在CHY025台站记录的台湾Chi-Chi波作为外部输入激励,对组合式“T”型断路器试验模型结构进行了多种工况下的单向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SMA被动拉索减震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模型结构顶端的地震响应。在AG8工况下,组合式“T”型断路器在El Centro波、台湾Chi-Chi波和人工波(兰州波)的激励下,其位移减震率可分别达到38.1%、27.71%和27.02%,加速度减震率分别达到21.11%、18.1%和17.4%,减震效果比较明显。(4)利用ABAQU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断路器试验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有控和无控模型的地震响应,并与上述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文中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可将其还原至断路器原型,进行断路器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同时,本文还利用建立的断路器有限元模型,探讨了SMA丝长度和拉索倾角等因素对断路器被动SMA拉索减震效果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形状记忆合金丝长度为200mm,拉索倾角为60度时,被动SMA拉索对组合式“T”型断路器原型结构减震效果最好。
孙启林[3](2018)在《变电站架构与设备体系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历次地震都给变电站带来严重的损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救灾和重建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本文开展变电站架构和设备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变电站内主要架构与设备系统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导线影响规律,建立了架构和设备体系的地震失效判据,建立了导线作用力的计算途径,提出了考虑导线作用的电气设备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变电站内的架构和设备体系中的易损部位,提出了减震技术方案,提高了变电站在地震中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进行了支柱绝缘子的伪静力试验,研究了支柱绝缘子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阻尼比、横向刚度等材料参数。提出了复合悬臂梁模型来描述支柱绝缘子的动力特性,建立了动力平衡方程,并且给出方程内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和取值方法。进行了220kV变电站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常用温度节的伪静力试验,获得了温度节在周期荷载下的动力特征。开展了管母线连接支柱绝缘子的振动台试验,得到了管母线对支柱绝缘子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与独立状态相比,连接管母线后,支柱绝缘子的加速度峰值和位移峰值减小,但是底部应变增大。同时连接方式也对支柱绝缘子的动力特性有影响,通过温度节与母线连接的绝缘子,其加速度峰值大于固定扣连接的绝缘子,但位移响应比固定连接的绝缘子小。建立了220kV变电站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当受到母线轴向方向的地震作用时,绝缘子处于双向受弯或弯扭组合受力状态。提出了采用支柱绝缘子根部应力作为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地震失效的判据,明确了不同烈度下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的安全性及可能的破坏位置。采用伪静力试验方法,进行了220kV变电站出线间隔体系所用温度节的周期加载试验,获取了温度节的本构关系。研制了弯曲刚度试验装置,获取了不同轴向力作用下软导线的弯曲特性,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软导线的弯曲刚度在1 kN.m2至1.7kN.m2之间。建立了220kV变电站典型出线间隔体系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路器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均超过其他电气设备,并且软导线对断路器的动力响应有放大效应。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以断路器绝缘子根部弯矩作为出线间隔体系的失效判据。定义弧垂率表征软导线的松弛程度,通过计算发现增大软导线松弛程度可以减小导线对断路器的作用力。根据计算结果,建议将220kV变电站软导线的弧垂率设置为10%。建立了包含导线作用的电气设备动力平衡方程,提出采用Bouce-wen模型描述导线对电气设备的作用,给出了导线作用力的计算方法。证明了动力平衡方程在增加导线作用后仍然具有振型正交性,对规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抗震设计理论—底部剪力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导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种减震措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减震措施对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和出线间隔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变电站构架和设备体系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建议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使用“卅”型支架,并在支架底部加装隔振支座;将出线间隔中各电气设备支架刚度增大,并在硬母线与设备连接处安装柔性减震装置替换现有温度节。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以上技术方案可以显着提高位于设防烈度9度地区变电站架构设备体系的地震生存能力。
李吉超[4](2018)在《基于概率的变电站系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对于震后抗震救援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的抗震性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学者大多针对变电站中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以及变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分析,对变电站系统整体抗震性能的研究不足,缺乏评价指标与实用评估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系统评估方法,称为状态树方法,可用于评估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特征的工程系统的抗震性能,以一个典型220kV变电站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该方法分为4步:(1)定义系统功能;(2)进行系统分析,建立状态树模型;(3)定义部件易损性;(4)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系统易损性。另外,考虑到电气设备的特殊性,在对大量地震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抗震设计反应谱提出了修订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规范的异同,指出我国规范的问题与不足。搜集近年来美国NGA-West2、日本KiK-net数据库公布的超过万条强震记录,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划分四类场地,计算伪加速度平均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参数拟合,重点研究了特征周期、动力放大系数和衰减系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动反应谱的区别,提出了分别适用于结构、设备的抗震设计标准反应谱。另外,开发了基于反应谱的天然地震动选择程序、人工地震动生成程序,给出了适用于计算电气设备易损性的36组天然地震动。2.对现有系统分析评估方法进行介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将故障树方法与成功路径概念相结合,称之为状态树方法。针对一个典型的220kV变电站,以输送电能为目标,定义了变电站系统的功能。结合变电站平面布置、电气连接方式建立了完整的状态树模型,描述了变电站中各部件的逻辑关系,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绝缘子以及各种支架等。3.对110kV电压互感器、110kV电流互感器和10kV高压变频器进行振动台试验,测试其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建立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数值模型,根据36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确定了电气设备的易损性。搜集、整理、分析了现有110kV和220kV各类电气设备的易损性研究结果。根据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以及文献调研的结果,采用双对数正态分布描述电气设备的易损性,确定了各类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中值、随机性和不确定性。4.结合系统状态树模型与部件易损性参数,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变电站不同功能需求对应的抗震能力中值及对数标准差。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部件易损性参数、易损性曲线形式对变电站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根据各部件对变电站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确定了变电站的关键设备(薄弱环节)。针对抗震能力较差的电气设备,分析了提高这些设备抗震能力对变电站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
金世鑫,李华,戴晓宇[5](2016)在《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和原理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小变电站的建筑空间和占地面积,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满足"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光纤化"的要求,新型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将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阐述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分类、特点、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比了几种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优缺点,以期能对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发展有所借鉴。
张云飞[6](2016)在《220kV电流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及介损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牵引供电系统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牵引变电所和接触网组成,为电力机车的牵引提供电能。电流互感器(TA)作为牵引网控制回路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变电所的安全运行。为了提高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可靠性,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套针对于干式高压电流互感器的在线监测装置。本课题是以郑州铁路局石武高铁新乡供电段高铁牵引供电设备220kV干式电流互感器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针对高铁牵引供电设备220kV干式电流互感器的运行状态在线监控装置。本文首先从干式高压电流互感器的内部结构入手,研究对其进行在线监测的物理模型和监测原理。确定了以介质损耗因数(介损)、泄漏电流和绝缘电容为参数的监测量,同时对它们的物理意义以及与设备故障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监测参数如何在变电所复杂环境中实现准确稳定的监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以谐波分析法作为介质损耗因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分析了造成误差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它们一一进行了改进。首先利用解析变换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谐波分析法的高精度估算算法。该算法首先对信号进行加Hanning窗的DFT变换,然后采用能量重心法进行校正。同时使用动态加窗算法对介质损耗因数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该算法是通过跟随电网的频率波动而动态调节加窗长度,从而使采样更接近整周期采样。经过理论推导和MATLAB仿真计算,并与其它的介质损耗因数算法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较之前的算法精度进一步提高而且计算量较小。为了实现对电流互感器可靠稳定的在线监测,设计制作了针对220kV电流互感器的在线监测装置。本文选取TMS320F28335 DSP作为装置的处理器,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运算、数据存储等,最后进行数据显示和越限报警。论文完成了装置的硬件设计以及基于上述算法的程序设计,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装置进行系统测试。最后对装置进行了现场运行测试,采集一段时间内的现场波形和运行数据。运行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稳定,可以满足干式高压电流互感器绝缘在线监测的要求。
胡卓汶[7](2015)在《基于IEC61850的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传感设备,承担着各种电压等级的电流值、电压值的测量与传感任务。随着电网向更高电压等级、更大传输容量发展,新型互感器以其更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更宽的带宽响应,成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热点。电子式互感器主要分为两大类:无源电子式互感器和有源电子式互感器。本文阐述了两类电子式互感器的基本原理,并且对其在电网中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因为可靠性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大规模使用的要求。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则已经达到了实用化条件,并且已经在电网中有一定规模的使用。本文研究了电子式互感器与其他设备间的通信协议,阐述了IEC61850的基本特点,并研究了和电子式互感器配套的全新独立设备:合并单元,研究了合并单元在变电站中应用的要点——同步性,并举例研究了合并单元的一种同步方案。本文以具体的工程应用实例为对象,研究了组合式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及其配套的合并单元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艾红丽,李训强[8](2013)在《LB1型互感器氮气压力监视及补油、充氮装置的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对LB1型高压电流互感器结构及补油、充氮作业的分析,提出氮气压力监视及补油、充氮装置的应用,实现变电站运行人员实时监测互感器内氮气压力,保证及时发现和排除氮气压力降低缺陷;并在不破坏储油柜密封情况下,进行补充绝缘油和补充氮气工作,作业工序简便快捷,仅需0.75小时,并且不易混入空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张致,董明,彭华东,缪金[9](2012)在《频域介电谱用于高压电流互感器绝缘诊断》文中认为电流互感器(TA)是电网控制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失效时可能引起相对地故障或高能量爆炸,妨碍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为了提高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可靠性,基于频域谱理论和测试技术,提出了联合频域介电谱和高压介损试验进行高压电流互感器绝缘状态及老化诊断的方法。首先利用频域介电谱(FDS)对3台220kV TA进行测试,得到了主绝缘的tanδ-f和C*-f特性曲线。然后对设备进行了高压介损试验,得到了主绝缘的tanδ-U曲线,并将10kV工频介损与FDS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两者的一致性。从试验结果可知:绝缘严重老化或受潮均使得固体绝缘中水分含量增加、低频段的介质损耗升高;老化严重时,低频段的复电容实部随频率降低而增大,绝缘受潮时复电容实部基本不随频率变化;绝缘老化设备在tanδ-U曲线上呈现开口形状,绝缘受潮设备的tanδ基本不随电压U变化,为两者的区分提供了新途径。FDS作为一种估计纸中水分和油电导率的可靠工具,结合高压介质损耗试验有利于对高压TA绝缘进行更有效、准确的诊断。
刘颖利,李二双[10](2011)在《小型化变电站设备选型推荐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型化变电站的新建和改造工作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又有一些失误的教训。在小型站的建设、改造、运行、维护15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现提出一些"小型化变电站设备选型推荐方案"。
二、LCWB-220型高压电流互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CWB-220型高压电流互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1)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现象 |
2 诊断试验 |
2.1 绝缘电阻测试 |
2.2 介质损耗因数及电容值测试 |
2.3 互感器油色谱分析 |
2.4 互感器局部放电试验 |
3 解体过程与原因分析 |
3.1 产品解体分析过程 |
3.2 故障原因分析 |
4 预防措施及运维建议 |
4.1 对产品工艺的建议 |
4.2 运行维护建议 |
(2)基于SMA的组合式“T”型断路器被动减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输变电电气设备抗震设计市场需求分析 |
1.3 输变电电气设备震灾破坏特点 |
1.4 输变电电气设备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输变电瓷柱型电气设备抗震性能提高措施 |
1.6 文中的主要工作任务 |
第2章 组合式“T”型断路器模型设计及制作 |
2.1 相似理论 |
2.1.1 结构试验模型相似理论 |
2.1.2 结构试验模型相似关系建立 |
2.1.3 结构振动台试验相似关系 |
2.1.4 振动台试验相似设计 |
2.2 相似模型设计及制作 |
2.2.1 结构原型 |
2.2.2 模型相似关系设计 |
2.2.3 模型制作 |
2.3 SMA拉索制作 |
2.3.1 SMA丝材性试验仪器 |
2.3.2 SMA丝的超弹性本构模型 |
2.3.3 SMA丝超弹性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2.3.4 SMA被动减震拉索的设计与安装 |
2.4 拉索式SMA复合三维减震系统的设计 |
2.4.1 拉索式SMA复合三维减震系统构造 |
2.4.2 拉索式SMA复合三维减震系统功能介绍 |
第3章 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3.1 试验设备 |
3.2 地震波的选取 |
3.3 传感器布置 |
3.4 振动台试验方案 |
3.5 断路器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断路器模型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5.2 模型位移响应分析 |
3.5.3 模型加速度响应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组合式“T”型断路器减震控制有限元计算分析 |
4.1 引言 |
4.2 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原理 |
4.3 有限元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断路器模型动力特性对比 |
4.4 有限元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
4.4.1 有控结构模拟与试验位移时程曲线对比 |
4.4.2 有控结构模拟与试验加速度时程曲线对比 |
4.4.3 断路器模型根部应力减震有限元分析 |
4.5 影响有控结构减震效果的因素 |
4.5.1 SMA丝长度对减震性能的影响 |
4.5.2 SMA拉索与地面的倾角对减震性能的影响 |
4.6 SMA拉索原型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变电站架构与设备体系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支柱绝缘子周期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支柱绝缘子动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
2.3 支柱绝缘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确定 |
2.4 本章结论 |
3 支柱绝缘子动力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温度节动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
3.3 管型母线子结构地震动响应特征的试验研究 |
3.4 本章结论 |
4 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地震响应特点的有限元分析 |
4.4 支持式管型母线结构的失效判据研究 |
4.5 本章结论 |
5 出线间隔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温度节动力学性能 |
5.3 软导线弯曲刚度研究 |
5.4 典型出线间隔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
5.5 软导线松弛程度对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结论 |
6 考虑导线耦合作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
6.1 引言 |
6.2 平衡方程的建立 |
6.3 导线作用的确定 |
6.4 电气设备考虑导线影响的抗震设计方法 |
6.5 本章结论 |
7 架构设备体系减震技术研究 |
7.1 引言 |
7.2 硬母线支持装置的减震措施的设计研究 |
7.3 典型间隔的减震措施的设计研究 |
7.4 本章结论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概率的变电站系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电气设备抗震设防研究 |
1.2.2 电气设备减、隔震技术研究 |
1.2.3 变电站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震动反应谱统计特性研究与设计反应谱 |
2.1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
2.1.1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
2.1.2 电气设备抗震规范对比 |
2.2 地震动数据库 |
2.2.1 地震动记录基本信息 |
2.2.2 场地分类 |
2.3 反应谱动力特征 |
2.3.1 平均反应谱 |
2.3.2 标准地震动反应谱 |
2.3.3 反应谱特征参数 |
2.4 建议的抗震设计反应谱 |
2.4.1 结构抗震设计反应谱 |
2.4.2 电气设备抗震设计反应谱 |
2.5 天然地震动选择 |
2.5.1 选择标准及原理 |
2.5.2 基于Matlab的天然地震动选择程序 |
2.5.3 天然地震动选择集 |
2.6 人工地震动 |
2.6.1 人工地震动生成原理 |
2.6.2 基于Matlab的人工地震动生成程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功能需求评价指标与系统分析方法 |
3.1 变电站概述 |
3.1.1 整体布置 |
3.1.2 电气设备介绍 |
3.1.3 电气设备连接方式 |
3.1.4 电气设备破坏模式 |
3.2 现有系统分析方法的不足与改进 |
3.2.1 基本系统 |
3.2.2 二分试验法 |
3.2.3 故障树方法 |
3.2.4 故障树/事件树方法 |
3.2.5 成功路径概念 |
3.2.6 本文的方法 |
3.3 变电站功能定义 |
3.3.1 现有定义 |
3.3.2 本文定义 |
3.4 变电站系统分析 |
3.4.1 基本单元故障树 |
3.4.2 成功路径 |
3.4.3 系统状态树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件易损性研究 |
4.1 易损性定义 |
4.2 易损性曲线表达形式 |
4.2.1 对数正态分布 |
4.2.2 双对数正态分布 |
4.3 110KV电压互感器振动台试验 |
4.3.1 设备介绍 |
4.3.2 试验工况与地震动输入 |
4.3.3 试验结果 |
4.3.4 试验易损性 |
4.3.5 计算易损性 |
4.4 110KV电流互感器振动台试验 |
4.4.1 设备介绍 |
4.4.2 试验结果 |
4.4.3 试验易损性 |
4.4.4 计算易损性 |
4.5 电气设备易损性调研 |
4.5.1 现有易损性研究 |
4.5.2 存在问题与数据处理 |
4.5.3 双对数正态分布 |
4.6 部件易损性参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概率的变电站抗震性能评估 |
5.1 蒙特卡洛模拟 |
5.2 系统易损性 |
5.3 基本参数分析 |
5.3.1 抗震能力中值 |
5.3.2 随机性βr |
5.3.3 不确定性βu |
5.3.4 易损性曲线形式 |
5.3.5 变压器供电能力 |
5.3.6 进线供电能力 |
5.4 薄弱环节识别 |
5.4.1 11kV电气设备 |
5.4.2 220kV电气设备 |
5.4.3 其他部件 |
5.4.4 薄弱设备 |
5.5 减、隔震技术效果评价 |
5.5.1 变压器 |
5.5.2 电流互感器 |
5.5.3 避雷器 |
5.5.4 断路器 |
5.5.5 隔离开关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天然地震动选择集 |
(5)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和原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式互感器概述 |
2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类 |
2. 1有源型 |
2. 2 无源型 |
2. 3 全光纤型 |
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优点 |
4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应用现状 |
5 结束语 |
(6)220kV电流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及介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检测手段 |
1.2.2 在线监测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流互感器物理模型及监测原理 |
2.1 物理模型及故障形成原因 |
2.1.1 绝缘结构和物理模型 |
2.1.2 故障原因 |
2.2 监测原理 |
2.2.1 监测参数 |
2.2.2 监测参数与设备故障关系 |
2.2.3 监测参数灵敏度 |
2.3 泄漏电流测量原理 |
2.4 绝缘电容测量原理 |
2.5 介质损耗因数测量原理 |
2.5.1 过零点时差比较法 |
2.5.2 正弦波参数法 |
2.5.3 高阶正弦拟合法 |
2.5.4 相关函数法 |
2.5.5 谐波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3 介质损耗因数算法研究 |
3.1 介质损耗在线监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介质损耗算法分析 |
3.3 解析变换 |
3.3.1 希尔伯特变换 |
3.3.2 解析信号 |
3.4 动态加窗的能量重心法介损计算 |
3.4.1 加Hanning窗的能量重心校正法 |
3.4.2 动态加窗 |
3.4.3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流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实现 |
4.1 在线监测装置整体设计方案 |
4.1.1 系统控制芯片选型及其性能 |
4.1.2 系统构架 |
4.2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
4.2.1 信号放大电路 |
4.2.2 滤波电路 |
4.2.3 信号整形电路 |
4.2.4 传感器的选择 |
4.3 主系统电路 |
4.3.1 AD转换电路 |
4.3.2 DSP最小系统 |
4.3.3 DSP扩展电路 |
4.4. PCB制作和抗干扰设计 |
4.4.1 PCB制作 |
4.4.2 抗干扰设计 |
4.5 人机接口板简介 |
4.6 本章小结 |
5 电流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 |
5.2 中断子程序 |
5.3 数据处理子程序 |
5.3.1 解析变换子程序 |
5.3.2 能量重心校正法子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现场运行 |
6.1 系统测试 |
6.2 现场运行 |
6.2.1 现场安装 |
6.2.2 现场运行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IEC61850的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应用现状 |
1.2.1 技术现状 |
1.2.2 国外应用情况 |
1.2.3 国内应用情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 |
2.1 无源光电电流互感器 |
2.1.1 无源光电电流互感器的原理 |
2.1.2 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 |
2.1.3 块状磁光材料式电流互感器 |
2.2 无源光电电压互感器 |
2.2.1 无源光电电压互感器的原理 |
2.2.2 无源光电电压互感器的结构与特性 |
2.3 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原理 |
2.4 有源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原理 |
2.5 组合式电子电流/电压互感器 |
2.6 电子式互感器的特点 |
第三章 电子式互感器与数字化变电站的接 |
3.1 IEC61850与接.模型 |
3.2 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结构模型 |
3.2.1 典型结构 |
3.2.2 变电站过程层通信结构 |
3.3 电子式互感器与变电站间隔层之间的接 |
3.3.1 IEC600447/8 标准规范下的接 |
3.3.2 IEC61850.9 下的接 |
第四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合并单元及同步方法 |
4.1 合并单元功能概述 |
4.2 合并单元接 |
4.3 合并单元的同步 |
第五章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应用研究 |
5.1 珠海 220KV琴韵数字化变电站简介 |
5.2 PCS9520EGI-220型电子式组合电流/电压互感器 |
5.2.1 一次结构 |
5.2.2 电流/电压传感器 |
5.2.3 测量数据处理及输出 |
5.3 PCS9520EGI-220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
5.4 电子式互感器在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5.4.1 发现问题 |
5.4.2 降低测量误差的应对措施 |
5.5 运行中合并单元事故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LB1型互感器氮气压力监视及补油、充氮装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氮气压力监视装置结构及原理 |
3 补油、充氮装置的结构及原理 |
4 结语 |
(9)频域介电谱用于高压电流互感器绝缘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频域介电谱理论与测试诊断技术 |
2 测量方法与过程 |
3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1 主绝缘 |
3.2 工频介损对比 |
3.3 固体绝缘水分和油电导率 |
3.4 讨论 |
4 结论 |
(10)小型化变电站设备选型推荐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次设备的选择 |
1. 主变压器 |
二、二次设备的选择 |
1. 站用配电屏 |
2. 直流电源 |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三、电力通信设备的选择 |
四、结束语 |
四、LCWB-220型高压电流互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与分析[J]. 高志飞,布赫,王怡然. 电力与能源, 2020(03)
- [2]基于SMA的组合式“T”型断路器被动减震控制研究[D]. 王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变电站架构与设备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孙启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3)
- [4]基于概率的变电站系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李吉超.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8(04)
- [5]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和原理综述[J]. 金世鑫,李华,戴晓宇. 东北电力技术, 2016(03)
- [6]220kV电流互感器在线监测装置及介损算法研究[D]. 张云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7]基于IEC61850的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研究[D]. 胡卓汶.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8]LB1型互感器氮气压力监视及补油、充氮装置的应用[J]. 艾红丽,李训强. 电气开关, 2013(01)
- [9]频域介电谱用于高压电流互感器绝缘诊断[J]. 张致,董明,彭华东,缪金. 高电压技术, 2012(11)
- [10]小型化变电站设备选型推荐方案[J]. 刘颖利,李二双.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5)
标签:电流互感器; 变电站;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高压电; 绝缘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