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过去更好的是进步

比过去更好的是进步

一、比过去好 就是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唐宗力[1](2017)在《城镇化与农村宗族文化》文中研究说明运用2009年和2014年在安徽4个县7个行政村进行的长达9个月的田野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探讨城镇化对一般宗族文化和地方宗族文化、宗族观念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血缘和亲族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那些拥有城市工作经历并受过相对良好教育的中青年村民,更倾向于拥抱新的世界,男性村民比女性更为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个人主义上扬,族人关系淡化,农民正大踏步从大家庭转向小家庭,与包括远亲在内的族人关系不断疏远,而与近亲和家人的关系却有所改善。在涉及祖先崇拜、孝道、家庭、国家、修谱等价值观上,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仍然带有强烈的传统色彩,体现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同时,地区文化历史传统仍然保持着强大影响力,文化的变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对进城农民身上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能要缓慢得多。

段临湘[2](2009)在《长沙城市更新的时空特征及调控机理》文中研究表明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的过程。当城市面临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瓶颈时,城市更新就成为城市自我调节中的重要机制,成为帮助城市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的有效手段。因此,城市更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纵观国内外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更多偏向于微观层面的探索,多出于城市更新的规划和规划管理的技术性方面,对城市更新的动态性以及城市更新与城市宏观发展机制间的关系关注不够。本文以长沙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尝试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研究长沙的城市更新,并希望为长沙城市更新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角度,以便进行具体微观层面的分析。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城市更新的理论基础。从系统论、人居环境科学、新城市主义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四方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回顾了长沙城市建设的历程,分析并归纳出演进的时空特点;第四章对长沙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探讨。论文从政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揭示影响城市更新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揭示长沙城市更新运作模式的转变历程。第五章根据长沙发展现状提出新时期长沙城市更新的调控机理。最后一章总结全文。本论文期望通过这些基础研究为今后长沙城市更新的实践及城区功能整合、空间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李德伟[3](2019)在《基层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天津市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公务员履行政府职责,代表党和政府对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其职业价值观、工作动力、工作状态和能力水平不仅决定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政府行为与政府权威的评价。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只有10%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由于广大乡科级以下基层公务员受到机构规格等因素的限制,职务晋升空间狭小、职业发展受限、待遇得不到提高的矛盾颇为突出。因此,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公务员认真履职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对进行该问题研究的学者观点予以梳理归纳,发现我国基层公务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收入较低、缺乏认同感、晋升困难、工作压力大等,究其根本是激励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这是由于现行中针对公务员的激励措施还很不完善,激励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本文以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推行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背景,以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整理与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天津市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天津市基层公务员激励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完善现行制度的建议,探索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首先,对公务员激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选定本文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框架。其次,对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结合激励理论,为有效地构建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提供依据。复次,在明确基层公务员激励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基层公务员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设计展开论述,进而对从基层公务员各方面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再次,从薪酬、精神、培训与交流、考核与晋升等方面对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提出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提供依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以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能力开发激励、职业发展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四维激励”框架。

王爱琴[4](2017)在《基于“群众路线”的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和愿景。对此,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的发展成为关键。公共服务的供求均衡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供给效率,改善农民满意度,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是其他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气候灾害和自然风险等,而且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但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内容不一致是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而供求信息传导路径不通畅是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为公共服务供求信息的传导提供了沟通渠道和实践方法,能促进干部和农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政府干部既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也是群众路线活动的执行者。而农民则是公共服务的需求者和群众路线活动的接受者。如果群众路线能够实现公共服务供求信息的有效传导,那么就可以实现供求均衡,进而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最终让农民满意的良好景象。本文以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基于干部开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对政府干部与农民之间的供求信息传导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满意、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成为了本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内容。本文在公共服务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政策过程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群众路线”的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调查了 6个样本县152名县农业干部和541名农户,从“群众路线”研究的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围绕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的认知现状、传导路径的测量、绩效的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层政府干部和农民对生产性公共服务的供求认知存在显着差异。样本地区70%左右的农业干部都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此服务也是干部认为农民最了解、最满意和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但却不是农民最了解、最满意和最需要的公共服务。(2)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的不同路径——干部实地实践和农民实地实践观察的群众路线实施路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样本县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干部实地实践视角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信息传导路径的影响因素因干部到村与干部三同的不同频率而不同,前者主要受干部性别、教育程度和党员身份的影响,而后者主要受干部的农业工作年限的影响。农民实地实践观察的群众路线视角的生产性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传导路径主要受农民参与选举和看新闻的行为影响。(3)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路径的绩效不同。干部实地实践的供给信息传导路径对干部的公共服务认知一致性没有影响,但农民观察的需求信息传导路径能提高了农民的满意度。(4)通过比较基于“群众路线”的供求信息传导路径——新闻宣传路径和实地实施路径对各级政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宣传路径对中央政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而实施路径对基层政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总体来讲,本文基于“理论分析——认知现状——路径测量——绩效评估——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基于“群众路线”的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路径能够促进农民满意度的提高,但却无法提高干部的认知一致性,提出了构建基层政府的公共政策信息传导机制、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制度和规则、服务型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干部服务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一体化的公共政策过程体系及相应的宣传制度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从而共同提高传导的绩效,促进农户的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陈洁[5](2021)在《农户获得感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P县实地调查的分析》文中指出美好生活不但涵盖了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了要提高精神文化。获得感是指中国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既能享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的提高。所以可以认为对我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测度可以通过测度获得感实现。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系统梳理,在主观福利测度方法、社会比较理论和心理物理学的指导下,形成了主观获得感的测量框架,并编制了具体题目。由人口学变量、客观获得问题和对主观获得感的测量共同形成问卷,于2019年在P县农村居民中收集了298份问卷数据。基于问卷数据,使用逻辑斯蒂回归分别对收入、就业、医疗、环境、教育和安全六个方面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主观获得感的题目建立Rasch和多面Rasch的测量模型,对比后选择Rasch作为主观获得感的测量模型,分析各个项目在获得能力上的难易程度,最后分别使用逻辑斯蒂回归和LASSO回归对农户获得感进行整体分析。本文发现收入的相对差距、就业的相对差距会对获得感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转移性收入、孩子的学业表现、村庄环境、工作安全等因素都对获得感有显着的影响。在主观评价中,农村居民认为收入与其他人比较、收入与付出比较、工作与其他人比较均较难产生获得感,教育与过去比较、教育与付出比较、环境与过去比较、医疗与过去比较、医疗与付出比较和安全与过去比较均较容易产生获得感。对于整体获得感的分析发现,赡养费、粮食直补、工资性收入、工作环境安全下工作人数、一半以上学期获奖人数均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养老金、低保金、外债、公立、寄宿人数和自家门前道路不干净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

金德谷[6](2016)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党中央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边疆民族地区先后推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或发展工程,同时出台了与国家战略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筹集了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投入资金,推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当前,学界从经济学、税收学等学科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成果较多,却较少从民族学视角入手,分析和讨论税收如何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个案,在实地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税收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此外,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还将重点关注边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状况。本文认为,税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促进作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通常凭借两种途径: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使之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资源再分配的工具,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领域的动力来源和物质支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凭借税收的途径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增强了边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动并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除绪论外,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在本文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田野调查点概况。第一章为“满洲里市税收概况”。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简述满洲里市征税的历史,此后,运用税收学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满洲里市国税和地税数据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状况。比如运用宏观税负分析,得出满洲里的税负在合理区间运行;运用税收弹性分析,表明满洲里的税收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从税种结构来看,满洲里的税收主要来源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从产业结构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囊括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公司。在本章的后半部分,笔者还借助个案访谈材料,对满洲里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税收情况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在第二章中,重点探讨了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税收如何促进满洲里的经济发展?本章以税收三大支柱:对外贸易、旅游业和工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分析了税收对满洲里畜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满洲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满洲里财政收入贡献占60%。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边疆民族地区鼓励发展边境贸易,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采取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调整为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边贸企业发展。此外,对边民互市规定货值范围内的生活用品采取免关税的政策,激活了边贸市场,促进满洲里对外贸易的发展。旅游业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比如对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旅游包机业务返还50%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满洲里市政府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税收政策制定了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发展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设备抵扣税收等,促进了满洲里的工业发展。2005年1月,内蒙古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牧业税,这对满洲里的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调整营业税的起征点方面,满洲里市政府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万元,鼓励各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从而促进满洲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满洲里市的各项税收政策和措施,较快地促进了满洲里市的经济发展。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当税收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途径,把税收资金(财政收人)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边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文化发展。根据每年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资金分析,满洲里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建设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而且重视民生事业发展,2013年,其民生领域的支出甚至占到财政总支出近40%。在社会保障与就业领域,满洲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130元提高到2014年的540元。同时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在就业方面,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享受税收抵扣,促进当地失业人员再就业。2004年到2014年满洲里的城镇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反映了满洲里就业发展良好。边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满洲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到2014年提高了1.6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到2014年提高了4.53倍。此外,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节庆活动,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文化发展。在第四章中,重点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出发,探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上。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少数民族孕妇去医院住院生产,满洲里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到满洲里就业,这样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入,带来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通过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笔者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在生计方式变迁方面,历史上满洲里牧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很多牧民放弃游牧生计,选择到城市企业工作。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发展民族服饰,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收。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比如蒙古族祭敖包、回族古尔邦节等节日屠宰牲畜免除屠宰税,之后又逐步取消了屠宰税,这对少数民族饮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在住房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对少数民族棚户区改造,及其购买第一套住房享受契税低税率优惠,带来了少数民族住房的发展。在交通方面,政府投资修巷道、硬化道路,方便少数民族出行。这些措施提升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得当地的民族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第五章主要讨论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税收促进满洲里整体的社会发展,边民受益,从而增强了边民国家认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比邻国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也增强我国边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边民对于未来生活的选择往往有着非常理性的认知,“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认为税收环境、发展环境更好的国家发展。在不同场域中,不管是少数民族、汉族的民族区分,还是中国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的国籍区分,边民往往会选择那种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身份来认同。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对税收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税收功能、特点和影响,分析满洲里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分析税收杠杆与满洲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内在关联,以及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讨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税收如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宗寒[7](2007)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文中指出新中国已经走过50多年的历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到3倍,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7倍(扣除价格因素),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4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初步小康的水平。人民高兴,也得到世界各国友人和政治家们的首肯和赞赏。应该说,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好的标志是:有一个坚强正确的党的统一领导,有一个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现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条件比过去好,我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卢风[8](2010)在《道德进步与政治进步》文中指出现代性思想蕴涵着进步主义。进步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实际上,资本主义带来了知识进步、政治进步和公共道德进步,而没有带来道德的全面进步。在智能方面,它也没有带来人类智慧的进步。资本主义只是诸多可能文明中成为现实的一种,它不是人类文明演变的必然环节,也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峰巅。事实上它已把人类逼近毁灭的边缘。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宋学勤[9](2016)在《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再思考——以中共领袖人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人物评价是一个老问题,无数哲人与史家都在此问题上奉献了自己的才华,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历史人物评价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当前,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蔓延与侵袭,对党史领袖人物评价的纷争与分歧也此起彼伏,甚至对同一领袖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天壤之别,有犹如《圣经》中"使徒行传"式的歌颂,也有"恨不能打入十八层地狱"式的诅咒。所以,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在讨论历史人物过错评析的基础上,厘析中共领袖人物评价的标准,以此来探寻中共领袖人物评价的乱象之源、厘清中共领袖人物评价的真象之本。

张文喜[10](2005)在《马克思在殖民问题中的历史进步观论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殖民问题上,马克思对于历史进步既拒绝从道德上作出论证,也没有将历史进步单纯地还原为生产发展的进步,而是在无产阶级解放的立场上,从资本主义是活生生的矛盾这一唯物史观角度作出阐发,体现出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并由此与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或神道设教者对历史进步的解释迥然相异。

二、比过去好 就是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过去好 就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化与农村宗族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地区现状
二、城镇化对一般宗族文化的影响
    (一)祖宗崇拜
    (二)孝道
    (三)忠
    (四)节
    (五)男女关系和婚姻关系
    (六)义
三、城镇化与地方宗族文化和地方宗族社会
四、血缘与亲族关系
五、调查的回归统计分析
六、结论

(2)长沙城市更新的时空特征及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 创新及不足
2 城市更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人居环境科学
    2.3 新城市主义理论
    2.4 城市经营理论
3 长沙城市更新的时空特征分析
    3.1 长沙城市建设历程回顾
    3.2 长沙城市更新的时间特征
    3.3 长沙城市更新的空间特征
    3.4 长沙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3.5 长沙城市更新未来发展趋势
4 长沙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及运作模式
    4.1 长沙城市更新动力机制分析
    4.2 长沙城市更新的运作模式
5 长沙城市更新的调控机理
    5.1 调控目标与原则
    5.2 宏观调控体系
    5.3 调控机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层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天津市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公务员激励的研究发展概况
        1.3.2 研究内容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基层公务员
        2.1.2 基层公务员激励
        2.1.3 职务与职级并行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概论
        2.2.2 激励理论分类
        2.2.3 基层公务员与激励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基层公务员激励现状的问卷分析
    3.1 天津市行政区划
    3.2 天津市基层公务员激励现状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设计
        3.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3 精神状态与工作状态分析
        3.2.4 工作满意度分析
        3.2.5 激励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津市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薪酬方面的问题
        4.1.1 总体薪酬待遇偏低
        4.1.2 工资调节不够灵活
        4.1.3 部分薪酬落实不到位
    4.2 精神方面的问题
        4.2.1 职业倦怠感上升
        4.2.2 心理压力过大,领导关爱缺失
        4.2.3 奖励表彰作用发挥不明显
    4.3 考核与晋升方面的问题
        4.3.1 考核缺乏科学性
        4.3.2 晋升渠道单一、空间狭小
    4.4 交流与培训方面的问题
        4.4.1 交流不顺畅
        4.4.2 培训作用发挥不明显
第五章 健全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基层公务员激励的基本思路
        5.1.1 基层公务员“四维激励”框架构建
        5.1.2 基层公务员“四维激励”模式分析
    5.2 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具体路径
        5.2.1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公务员薪酬增长机制
        5.2.2 强化基层公务员精神激励措施
        5.2.3 完善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机制
        5.2.4 提高基层公务员能力开发机制的有效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健全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4)基于“群众路线”的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前提假设
        1.3.1 概念界定
        1.3.2 前提假设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政策的研究综述
        2.1.1 供给主体
        2.1.2 供给政策的变迁
    2.2 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现状的研究综述
        2.2.1 供给现状
        2.2.2 需求现状
        2.2.3 供求失衡
    2.3 农村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的研究综述
        2.3.1 政策信息传导机制
        2.3.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
        2.3.3 “群众路线”作为信息传导机制的研究综述
    2.4 公共服务视角评价政府绩效的研究综述
        2.4.1 服务型政府
        2.4.2 政府绩效
        2.4.3 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3.1.2 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均衡理论
        3.1.3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2 构建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研究假设与样本选择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假设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4.4 变量选择
    4.5 样本基本特征
        4.5.1 供给主体基本特征——农业干部
        4.5.2 需求主体基本特征——农民
第五章 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认知的描述
    5.1 供给概况
    5.2 供给主体的认知现状
        5.2.1 供给主体的了解现状
        5.2.2 供给主体的满意现状
        5.2.3 供给主体的需要现状
    5.3 需求主体的认知现状
        5.3.1 需求主体的了解现状
        5.3.2 需求主体的满意现状
        5.3.3 需求主体的需要现状
    5.4 供求主体的认知现状差异及原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路径的测量
    6.1 供给信息传导路径的现状
        6.1.1 供给信息传导路径——实地实践
        6.1.2 供给信息传导路径——新闻宣传
    6.2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的现状
        6.2.1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实地实践观察
        6.2.2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新闻获取
    6.3 供给信息传导路径的影响分析
        6.3.1 描述统计
        6.3.2 构建计量模型
        6.3.3 计量模型分析
    6.4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的影响分析
        6.4.1 描述统计
        6.4.2 构建计量模型
        6.4.3 计量模型分析
    6.5 供求信息传导路径的协调分析
        6.5.1 供求信息传导路径——实地实践的比较
        6.5.2 差异背后的原因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的绩效评估
    7.1 供求信息传导绩效的现状
        7.1.1 供给信息传导绩效——干部认知一致
        7.1.2 需求信息传导绩效——农民满意度
    7.2 供给信息传导路径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7.2.1 描述统计
        7.2.2 构建计量模型
        7.2.3 计量模型分析
    7.3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7.3.1 描述统计
        7.3.2 构建计量模型
        7.3.3 计量模型分析
    7.4 需求信息传导路径对各级政府绩效的影响分析
        7.4.1 描述统计
        7.4.2 构建计量模型
        7.4.3 计量模型分析
    7.5 供求信息传导路径对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政策信息传导机制
        8.2.2 建立“群众路线”工作制度
        8.2.3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8.2.4 构建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一体化的公共政策执行和宣传制度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调查表格
    附录1: 县农业干部问卷
    附录2: 农户问卷
    附录3: 县农业干部半结构访谈表
    附录4: 附表4.1农民对37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排序
    附录5: 附表4.2农民对37项公共服务的不满意程度排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农户获得感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P县实地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获得感的概念
        1.2.2 获得感的测量
        1.2.3 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1.2.4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测量模型
    2.1 理论基础
        2.1.1 主观福利
        2.1.2 社会比较理论
        2.1.3 心理物理学
    2.2 测量模型
        2.2.1 项目反应理论
        2.2.2 Rasch模型
        2.2.3 多面Rasch模型
3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3.1 问卷设计
    3.2 抽样过程
    3.3 调查过程
4 获得感的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4.1.1 收入获得感的分析
        4.1.2 就业获得感的分析
        4.1.3 医疗获得感的分析
        4.1.4 环境获得感的分析
        4.1.5 教育获得感的分析
        4.1.6 安全获得感的分析
    4.2 基于Rasch模型的获得感分析
        4.2.1 模型简介
        4.2.2 拟合度指标与模型对比
        4.2.3 研究结果
    4.3 基于多元线性模型和LASSO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4.3.2 LASSO回归模型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4.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ASSO回归模型结果的对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果与讨论
        5.1.1 结果
        5.1.2 讨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第一章 满洲里市税收概况
    第一节 满洲里税收史简述
    第二节 满洲里市的地税
    第三节 满洲里市的国税
    第四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满洲里市税收对比分析
    第五节 地税、国税的财政贡献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第二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第三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第四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畜牧业、批发零售业发展
    第五节 税收与扶持民族企业发展
第三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第一节 税收促进边疆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税收支持民族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节 税收稳定民族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与就业
    第四节 税收保障边民生活质量提高与文化发展
第四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生计变迁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发展
    第三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发展
    第四节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
第五章 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 边民互动中的国家认同
    第二节 税收环境与“用脚投票”
    第三节 民族关系、身份认同与家园选择
第六章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税收的功能、特点及影响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税收杠杆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第五节 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
    第六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税收与边疆城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道德进步与政治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提一个老问题
二、进步主义的回答
三、重新回答老问题
四、质疑进步主义

(9)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再思考——以中共领袖人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乱象丛生:时代思潮影响下中共领袖人物评价的多元化趋向
二、问题根源:中共领袖人物的过错评析
三、莫衷一是:中共领袖人物的评价标准
四、一点思考:基本史实的厘清与价值的宣扬

(10)马克思在殖民问题中的历史进步观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四、比过去好 就是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化与农村宗族文化[J]. 唐宗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长沙城市更新的时空特征及调控机理[D]. 段临湘.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1)
  • [3]基层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天津市的调研[D]. 李德伟.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4]基于“群众路线”的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D]. 王爱琴. 西北大学, 2017(06)
  • [5]农户获得感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P县实地调查的分析[D]. 陈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D]. 金德谷.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7]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J]. 宗寒. 理论学习, 2007(02)
  • [8]道德进步与政治进步[J]. 卢风.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2)
  • [9]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再思考——以中共领袖人物为例[J]. 宋学勤.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0]马克思在殖民问题中的历史进步观论析[J]. 张文喜. 学术月刊, 2005(11)

标签:;  ;  ;  

比过去更好的是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