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赵喜文[1](1996)在《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文中认为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赵喜文在我国恢复函授教育18年的今天,函授教育中贯彻以“自学为主”原则,在理论上已毋庸置疑了,但在实践上却依然困难重重。阻力来自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教学观念陈旧等诸方面、其中主要的阻力之一是照搬普教...
赵喜文[2](1996)在《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河北赵喜文在我国恢复函授教育十八年的今天,函授教育中贯彻以“自学为主”原则,在理论上已毋庸置疑了,但在实践上却依然困难重重。其中主要的阻力是照搬普教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不能冲破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的...
李亚东[3](2013)在《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文中提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愈演愈烈,各国从国情出发构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并作为政府展示高水平业绩的一种公共责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和“促进管办评分离”等一系列要求。在国际视野下,结合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把握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大方向,顶层设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本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政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从“管理体制——保障体系——组织架构——机构设置”的研究路径,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用公共治理的理念审视“质量保障”主体,以组织管理和中介组织的理论来考虑“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大方向,用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路构建“组织体系”。即:在重构国家、学校、市场以及政府、中介机构(事业单位)、院校社团和社会行业组织的相互关系时,抓住政府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中央层面政府职能转变及专业机构设置入手,自上而下对组织体系进行设置机构、优化结构、协调功能和建立机制,将理想“蓝图”变成可操作的现实。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是在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对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主要指评估机构)及其行为特征进行分类剖析,分析现行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归因;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法、俄、美、印、日五国为案例,剖析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不同管理体制下各国外部质量保障模式及组织体系;三是坚持以系统科学和公共治理、组织管理等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走向和现实的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借鉴五国的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四是从目标、要素、机制三方面入手,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程监控”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按照公共治理和管办评分离的思路,顶层设计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理想模式及机构组合的两种构想;五是结合国情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改良型”和“改革型”两套行动方案,对主要保障机构(中央层面)科学设置、合理分工,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并切合实际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曹阳[4](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冯茜[5](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党,从建党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依靠理论武装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优良的党建传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诸多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保持政治忠诚、立场坚定、理论自觉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更使得用先进理论武装各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于此,论文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历程为切入点和分析点,以期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规律,从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对理论教育、干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战略地位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共产党人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及深化历程进行梳理,主要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系列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阐述,以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将总体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阶段,其中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演变发展历程,对各个阶段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进行梳理。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整体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教育对象、制度建设、教育渠道等为视角探究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并对规律性经验进行总结。第五章分析了当前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从教育对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质量评估等角度分析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幻和严峻形势分析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第六章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应加强干部队伍的学风建设;就干部教育的组织和培训机构而言,应着力于优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从严治校、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就理论教育者主体而言,应在具体教学中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深入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吴海燕[6](2018)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新型产物,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扩展,民办高等教育也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成长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国家是其正外部性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本文以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作为研究对象,从“政府角色”的视角来透视政府教育改革和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一是站在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对政府应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一般的就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校自治这一争论不休的视角来谈论民办高校的发展。二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构建了不同市场分类情况下的政府角色选择模型。该模型从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状况、政府可投入财政资源情况两个维度对政府所处的高等教育市场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所处不同市场类别中政府的不同施政目标,从而进行相应的政府角色选择。该模型为政府在不同市场所处的状态下正确选择角色定位提供依据。三是文章从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可能性入手,通过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程以及政府角色的演变过程,根据每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府经济状况和高等教育市场供求情况,对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以上海市为例来阐述了上海市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历史定位和角色现状。同时还分析了外国政府在私立高校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私立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政府要在民办高校的监督、保障、提高等方面进行加强。四是对应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角色定位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市场革新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政府必须对民办高等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承担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同时还为政府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达成的路径:构建一个以健全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为前提,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以科学管理为基本方法的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赖明珠[7](2012)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课堂评估研究 ——基于香港语文课堂实践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估应该回馈教与学,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与改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度呈现在课堂的不同阶段,教师若要掌握学生的学习以调适课堂的教学对策促进学习,需从不同视角通过进展性评估的模式审度课堂中的学习情态:在预设教学内容的时候照顾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揣摩教学的方法以回馈学生学习;在课后及整体反思中总结经验以回馈教学。本研究从不同的学术思想及国内外的研究探讨学习、教学与评估的意义,发现进展性评估确能促进学习但大部分研究却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方法。从考察现今香港学校所体现出来的主流评估模式,与及对各主流学习理论的发展与运用经验的探讨及批判,本研究采纳现象图式学的哲学理论对学习知识的本质追本溯源,并从其学习理论分析教学与学习的关系。本研究认同现象图式学发展出来的学习理论——“变易理论”能为学习与教学提供较实在的理论基础,值得在教学实践上从评估的视角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本研究从课堂学习研究的实践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变易理论”的视角研究课堂评估如何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并强调须从的四个层面审视评估的进程:一.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作为探究学习的难点及学习起点从而掌握适切的教学;二.评估课堂中多种因素的交互现象对教学产生的影响,重视师生交流中的细节以揣摩教学及调节教学的策略回馈学习;三.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回馈教师改善教学;四.对整体课堂评估进行反思,回馈下一轮的课堂落实促进教学回馈学习的意义。本研究认为落实评估促进学与教的理念,关键于教师能否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估,为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课堂实践做起,以课堂评估作为服务及反思教学的手段,让教师更有系统地检视教学的得失,提升专业教学的能力。本论文的结论提出以提升教师对课堂评估的意识能力作为专业发展最实际的培训工作,只有在课堂中不断进行评估反思教学的教师,才能为教育发展铺奠长远治标的路基,是教育事业的固本培源之始。
尤易[8](2019)在《基于需求分析的上海共青团干部教育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作为代表青年利益的群众性社会组织,长期以来,代表党和政府处理青年事务,解决青年问题,是联结党与青年群体的纽带。共青团干部作为团务工作者,在青年群体中扮演着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重要角色。共青团干部开展工作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共青团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因而对团干部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团组织凝聚青年、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以上海团校为代表的团属院校作为培养团干部的摇篮,理应成为团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履行其培养教育优秀团干部的主要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团校对团干部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指导,各级团组织对团干部教育的不够重视、共青团及青年学科建设的滞后、团校培训配套资源的缺乏、薄弱的师资力量、培训课程单一形式鲜有变化等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作为培训组织者的上级党组织团组织对团干部教育需求调研的深入性系统性不足、对于团干部教育机制的优化研究还处于效仿其他体系干部教育的层面,缺少系统化的团干部教育机制的理论研究体系和机制建设。本文从教育培训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里兰“胜任素质能力模型”理论、雷蒙德·A·伊诺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团干部教育制度和相关政策依据,结合满意度调查数据和需求分析数据,剖析上海地区及上海团校共青团干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一步优化团干部教育机制,设计并规划出符合上海地区团干部教育特点的培训模型与实施策略。
孙冬喆[9](2014)在《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推广与普及,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即期待建立一个“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愿景亦越来越明晰。就当前的状况而言,加大力度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并对已有的教育体系、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突破与创新,从而打破学校与学校外教育之间互相割裂的壁垒,以最终建立一种能够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统一认证,并予以积累和转换的机制,也即目前国际社会十分流行的所谓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目前政府正在推行的重大政策举措之一。再就学分银行的功能而言,其一是可以将学校与学校外教育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统一认证而获得认可;其二是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而把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予以有机衔接;其三是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推动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作用。简言之,学分银行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学习成果的代表形式),汇兑的也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贯通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因此,研究学分银行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解读其本身的运作机制与保障体系的问题,而且更是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拓展具有现实而重要意义的重大举措。其次,学分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以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作为研究选题,属于基础性、应用型的研究课题;而作为一项正在推动的实践活动,其又亟需得到理论的指导,因而又是一项富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将探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同时就架构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可能性做出有益的探索。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国别比较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复合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际社会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以及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具体案例。而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验证研究观点准确性的基础上,最终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性判断,并就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问题提出现实而有益的建议则是本论文期待达成的最终目标。本论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一个国际社会正在流行并已在我国得以实施,但无论理论探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处在初始阶段的新生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研究,则其本身在论文选题与内容的切入方面就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创新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研究思路如下:一、背景分析:提出问题→厘清概念→提出论点;二、文献梳理:历史视角→现实轨迹→问题聚焦;三、比较借鉴:了解他国经验→梳理本国实践;四、实证调查:明晰问题;五、要素分析;六、对策建议。经研究,影响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固有割裂与断层;二是学分银行制度缺乏外部的保障机制;三是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框架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出了如下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学分银行立法进程;二是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基准;三是建立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学分银行进行管理的操作平台。有关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界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学分银行在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保障公民学习权、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显现,这一人类教育史上的重要创想与实践课题终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瞩目。
高迎爽[10](2010)在《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国际性议题。鉴于法国与中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相似性以及法国以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为主的特征,本研究以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政府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全面解析了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与启示。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围绕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以政府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依据,认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7年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确立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了质量保障问题,法国政府通过放权激发高等教育的内部活力,并通过创建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一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均衡化,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接纳大量学生、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经费与制度的保障。第二,从1998年至2005年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阶段,法国政府针对由于其国际留学市场上竞争力下降导致来法留学生人数减少的状况,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外部驱动力,在博隆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与欧洲其他国相和谐的“358”学位制度,创建与之相对应的各级学位监督委员会以确保新学位的质量。同时,法国政府还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巴黎地区为重点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358”学位制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法论的演进共同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统一。第三,从2006年至今为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再起航阶段,政府通过大学的自主与责任改革,引入绩效评估,创建了新的评估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治理与自律。政府更加注重大学教师和研究者的工作绩效,并积极开展国际质量评估的合作。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一手研究资料的分析,形成了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历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层面上对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与回顾,并对政府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质量保障:从政府控制走向公共治理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界定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术语使用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相关概念争论与术语使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内容框架 |
一、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二、 研究的技术路径 |
三、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现实状况 |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外部质量保障实践 |
一、 我国多样性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多主体管理体制改革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问题及外部质量保障举措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体制建设及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各类评估专业机构的建立与运作 |
一、 各类评估专业机构产生的背景透视 |
二、 各类评估专业机构的设置与运作 |
第三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与分析 |
一、 我国现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 |
二、 我国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行为特征及存在问题 |
三、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归因 |
第二章 五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全面透视 |
一、 法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组织结构 |
二、 俄罗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组织结构 |
三、 美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组织结构 |
四、 印度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组织结构 |
五、 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组织结构 |
第二节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
一、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要素分析 |
二、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机制与模式分析 |
第三节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比较分析 |
一、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特性分析 |
二、 五国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类别分析 |
第三章 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基础条件 |
第一节 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一、 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 |
二、 有关质量保障组织构建理论 |
三、 有关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与方法论 |
第二节 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现实基础 |
一、 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现实条件 |
二、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三节 国外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可鉴经验 |
一、 国外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 |
二、 对我国构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整体设计 |
第一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 |
一、 顶层设计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前提条件 |
二、 顶层设计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总体构想 |
第二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的策略及模式构建 |
一、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要素抉择策略 |
二、 中国特色外部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与运作 |
第三节 促进管办评分离的外部质量保障组织架构 |
一、 促进管办评分离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
二、 促进管办评分离的外部质量保障组织结构设计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实施 |
第一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
一、 改良型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方案 |
二、 改革型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方案 |
第二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 |
一、 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的行为规范 |
二、 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完善建议 |
一、 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主导 |
二、 深化事业性教育评估专业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
三、 鼓励学术性机构和专业团体参与质量保障 |
四、 支持行业性机构开展专业认证 |
五、 规范社会性组织大学排行活动 |
六、 支持各类机构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
附录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一览表 |
附录二:全国教育评估专业机构设置与运作一览表 |
附录三: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二、文献回顾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四) 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三) 学校管理 |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
(一) 国外典型案例 |
(二) 国内典型案例 |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二、研究的展望 |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的讨论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局限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后记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目的 |
(二)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内容特征 |
(三)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路径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定位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求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第四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总结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 |
(一) 指导思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
(二) 工作原则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
(三) 教育对象逐步实现全员覆盖 |
(四) 制度建设稳步实现规范式发展 |
(五) 教育渠道形成集中式管理格局 |
(六) 教材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导向性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经验总结 |
(一) 坚守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二)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
(三) 贯彻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方针 |
(四) 始终以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心内容 |
(五)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 |
(六) 充分运用最新传播媒介进行理论宣传 |
附件 |
第五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代挑战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对象学习动力不足 |
(二) 教学过程科学化水平不高 |
(三) 组织管理工作规范性不够 |
(四) 质量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
(一)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际境遇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内环境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党内形势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党员干部学风建设 |
(一)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二) 坚持“自信、自觉、自省”的学习品格 |
(三) 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
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保障机制 |
(一)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 |
(二) 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 |
(三) 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培训资源 |
三、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 |
(一) 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 |
(二) 增强教育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
(三) 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
(四)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的解释 |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章节分布 |
第二章 政府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与模型建构 |
2.1 政府角色论 |
2.1.1 政府角色论的几大流派 |
2.1.2 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角色研究 |
2.1.3 管理学视角下的政府角色研究 |
2.2 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角色选择模型 |
2.3 民办高等教育政府治理体系构建 |
2.3.1 政府治理理念 |
2.3.2 政府治理原则 |
2.3.3 政府治理构架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变迁 |
3.1 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1年) |
3.1.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
3.1.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1.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3.2 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阶段(1992-2002年) |
3.2.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
3.2.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2.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3.3 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 |
3.3.1 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 |
3.3.2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内容 |
3.3.3 政府角色的变化与形象 |
第四章 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4.1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 |
4.1.1 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现状 |
4.1.2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 |
4.1.3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4.1.4 不同历史时期英国政府的角色选择 |
4.1.5 英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对我国的启示 |
4.2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 |
4.2.1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概况 |
4.2.2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
4.2.3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角色的选择 |
4.2.4 日本政府支持私立高校发展的典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4.3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 |
4.3.1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4.3.2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角色选择 |
4.3.3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政府治理的现实考察 |
5.1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
5.1.1 破茧重生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1977-1991年) |
5.1.2 蓬勃发展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1992-2005年) |
5.1.3 规范发展的上海民办高等教育(2006-2017年) |
5.2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治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
5.2.1 治理机制的创新 |
5.2.2 治理举措的联动 |
5.3 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治理的特点 |
5.3.1 明确的治理宗旨和目标体系 |
5.3.2 趋于法治的制度环境 |
5.3.3 逐步完善的治理机制 |
5.3.4 相互关联的管理措施 |
5.4 案例 |
5.4.1 案例一 |
5.4.2 案例二 |
第六章 民办高校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
6.1 治理的条件和依据 |
6.1.1 加快法治环境的达成 |
6.1.2 丰富法律法规的制定 |
6.2 治理的组织架构 |
6.2.1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
6.2.2 构建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
6.3 治理的内容 |
6.3.1 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
6.3.2 有效的财务监管 |
6.3.3 维持行业内部平衡 |
6.4 治理的模式 |
6.4.1 减轻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 |
6.4.2 给予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专业指导 |
6.4.3 民办高校教师的无差别化对待 |
6.4.4 培育第三方市场,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课堂评估研究 ——基于香港语文课堂实践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 |
第一章 课堂评估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香港课堂教学 |
第二节 变易理论与教与学实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中的四个评估阶段 |
总结 |
第二章 香港语文课前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香港语文教学发展与课前评估 |
第二节 来自香港的课前评估实践经验 |
第三节 课前评估与课堂的教与学 |
总结 |
第三章 香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从香港的写作教学看学生的学习参与 |
第二节 来自香港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估实践经验 |
第三节 课堂教学过程评估对教师改善教学的启示 |
总结 |
第四章 香港语文教学的课后评估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香港语文课后评估及教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来自香港实践经验的课后评估 |
第三节 课后评估对教与学的启示 |
总结 |
第五章 语文课堂评估反思与教师学习 |
第一节 课堂评估反思对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来自香港的课堂评估反思实践经验 |
第三节 课堂评估反思促进教师的学习 |
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第一节 课堂评估与语文教师的评估思维 |
第二节 教师评估的思维改变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三节 学校评估文化的转移及教育改革 |
总结 |
回顾与结语后续 |
第一节 本研究回顾与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反思与后续研究 |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基于需求分析的上海共青团干部教育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共青团干部教育及需求分析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共青团干部教育概念界定 |
2.1.1 共青团干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
2.1.2 共青团干部教育的现实背景与政策依据 |
2.2 教育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麦克里兰“胜任素质能力模型”理论 |
2.2.3 雷蒙德·A·伊诺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理论 |
2.3 教育培训需求的内涵分析 |
第3章 上海共青团干部教育现状 |
3.1 上海地区共青团干部队伍现状概述 |
3.2 上海地区共青团干部教育现状及特点概述 |
3.2.1 团干部教育的主要机构 |
3.2.2 团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3.3 上海地区共青团干部教育现状及满意度调查 |
3.3.1 团干部教育效果评价及满意度调查 |
3.3.2 团干部教育现状调查 |
3.4 上海地区共青团干部教育需求调研 |
第4章 共青团干部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概述 |
4.1 团干部教育需求的分析缺乏深度 |
4.2 团干部教育实施的方式较为单一 |
4.3 团干部教育评估的措施尚有不足 |
第5章 上海共青团干部教育机制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团干部教育的需求调研与分析机制 |
5.2 完善团干部教育的方案规划制定机制 |
5.2.1 团干部教育的内容模块化 |
5.2.2 全员教育模式 |
5.2.3 定岗定向教育模式 |
5.3 完善团干部教育的多条线统筹协调机制 |
5.4 完善团干部教育的管理建设机制 |
5.4.1 明确教育工作的相关主体 |
5.4.2 严格教育项目的组织实施 |
5.4.3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
5.4.4 完善教育的考核评价及评估机制 |
5.4.5 完善团干部教育的实施保障机制 |
5.4.6 完善优势互补的教育基地网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团干部教育满意度及需求调研 |
附录 B 团干部教育个案访谈提纲 |
致谢 |
(9)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框架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学分银行制度的概念与界定 |
第一节 制度与教育制度 |
第二节 学分制 |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制度 |
第四节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学分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导入与发展 |
第一节 学分银行探索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学分银行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创建在我国的“繁盛”与“混乱” |
第三章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运作框架与模式 |
第二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评价与借鉴 |
第四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二节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调查与访谈 |
第五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要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体系的融合与重建 |
第二节 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
第三节 框架标准与组织机构的构建与规范 |
第四节 立法制度的建设与完备 |
第六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学分银行立法的进程 |
第二节 推动国家资格框架的构建 |
第三节 促进独立机构与平台的建设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结论 |
二、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10)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目的及其基本特征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基本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一章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基础(20世纪80年代之前) |
第一节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节 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源起:"拿破仑遗产" |
第三节 法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提高质量的探索 |
第四节 法国政府确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雏形 |
第二章 放权、干预与质量保障: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之确立(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 |
第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确立的时代背景与立法依据 |
第二节 政府放权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形成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U2000规划的实施 |
第四节 公平与质量的统一: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
第五节 评估机制的建立:法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形成 |
第三章 国际化与质量保障: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之发展(1998-2005) |
第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指南 |
第二节 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的创建:"358"学位制度改革 |
第三节 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U3M规划 |
第四节 质量评估方法论的改进 |
第四章 绩效改革与追求卓越: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再起航(2006年至今) |
第一节 法国政府通过绩效改革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绩效、自主与责任 |
第三节 以卓越绩效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
第四节 绩效与卓越: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署的建立与运转 |
结语 |
一、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回顾 |
二、法国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弊之分析 |
三、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经验与启示 |
四、优化师资管理:法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J]. 赵喜文. 山西成人教育, 1996(12)
- [2]用评估机制推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J]. 赵喜文. 中国成人教育, 1996(11)
- [3]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 李亚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4]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D]. 冯茜. 武汉大学, 2015(07)
- [6]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吴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1)
- [7]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课堂评估研究 ——基于香港语文课堂实践的考察[D]. 赖明珠.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基于需求分析的上海共青团干部教育机制优化研究[D]. 尤易.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 孙冬喆.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10]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D]. 高迎爽.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