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大利的工业激光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王国强[1](2021)在《脑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脑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最难以攻克的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脑科学的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技术应用跨界会聚的局面。脑科学,也可简单地称为神经科学,无疑是当今甚至下一个世纪最为尖端、最为前沿的学科之一。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在神经科学领域工作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朱利叶斯(David Julius)教授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的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教授,
Laura Baldis,白青江,范全林[2](2021)在《从“火”箭到卫星——意中空间科技合作回眸与展望》文中提出意大利作为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文与科技交流,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许多里程碑任务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追溯了意大利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史和诸多亮点,包括中国火药对其"火"箭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了意-中在载人航天、地震空间电磁监测、空间科学卫星等领域开展的重要合作以及系列丰硕的成果;并指出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如"西学东渐"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等。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意中携手,可在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征程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吉媛[3](2021)在《《欧洲创意产业与创新》(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廖怡[4](2021)在《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占有一山一园,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对于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别垣二景”的个例研究与复建工程正在逐步开展,“别垣二景”之一的见心斋是静宜园内唯一一处具有江南文人园特色的园中园,其保存完好、文化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见心斋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古典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本文梳理了信息模型理论源流,分析国内外信息模型建构的实践案例。第三章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讨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该信息模型包括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建构步骤包括园林数据数字化采集、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第四章,在见心斋园林数字化采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考量了工作环境、条件、效率等因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与配准,最终获得见心斋全园点云模型及二维测图。证明该技术在古典园林实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在见心斋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风景园林、测绘实操、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提出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需求的要素分类系统。将点云滤波、分类方法应用于见心斋中,探究园林环境中点云数据的分类方法,印证了以上分类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以数字化采集和精细化分类的结果为基础,构建见心斋园林管理系统,分别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对见心斋内建筑单体和园林环境进行系统性管理。该部分证明了北京皇家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需要BIM和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首次提出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了园林各方面的信息,是集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其文件形式是点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场地模型、文字及图片信息,具有检索、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上数据中,实体信息数据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利用激光雷达处理软件进行分类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古典园林地形环境及假山空间的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主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在处理时应注意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匹配度和全面性。已完成的信息模型建构逻辑和方法可靠,预计达到多源信息的可视化录入、管理、查询、展示效果,在北京皇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新兴技术和平台的更加成熟,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中多源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会更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检索、交互等功能。
高洁[5](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白丽娜[6](2021)在《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控机床设备是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之一,历时30余年发展,我国机床产业基础配套相对成熟,技术劳动力水平较高,但核心竞争力偏弱,工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中处于中低端水平。激光设备在数控机床设备中出口份额占比较大,应用行业广泛,市场前景广阔。NC集团公司专注于高端数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及海内外市场推广。当前,海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成为NC集团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发展现状,对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以及NC集团公司营销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运用市场细分理论STP以及大客户营销理论,对激光设备海外市场重新细分并对大客户进行定位,提出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法及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大量搜集及阅读国内外市场营销文献及市场营销代表理论,为现实的管理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指导思路。其次,运用访谈法及个案法,收集整理企业实际资料和信息,包括研究对象和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为企业战略分析提供资料支持。最后,运用问卷调查,设计激光设备市场需求因素问卷调查,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企业分析市场定位与营销现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优化策略。
金浙[7](2021)在《非交叉路段智能车决策规划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5G通信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柱。决策规划系统作为自动驾驶车辆的核心系统之一,担负着引导车辆安全、高效地通过各种复杂路段,也因此决定了自动驾驶的智能化程度。根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电动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运行”,本文对非交叉道路中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规划算法进行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对决策系统进行建模,规划系统根据决策结果进行路径和速度的规划,从而使车辆能够快速选择合适的目标车道并规划出安全、合法、舒适的轨迹。本文首先处理公共自动驾驶数据集——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NGSIM),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决策网络的原始数据,接着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决策场景提取和数据生成三个过程,使其满足网络输入格式的要求。其次,在Prescan仿真过程中,仿真传感器的数据也需要经过算法的处理才能输入到决策网络中进行决策,其中包括使用激光雷达进行目标检测、使用毫米波雷达对环境车的运动信息进行提取等。决策网络的输入数据准备好后,接下来将使用这些数据做出决策并规划出合理的路径。决策系统主要采用了基于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的决策系统、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决策系统和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决策系统三种方式,根据每种模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参数和训练参数进行训练,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网络在数据集上的表现,选取最优的网络作为决策模型。运动规划算法首先根据决策结果中的目标车道,使用RRT*算法规划一条路径,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划失败,则保持当前车道行驶,如果规划成功,则根据规划的路径进行轨迹平滑和速度规划。轨迹平滑和速度规划都将采用优化的方式,分别设置等式和不等式约束,并选择相应的优化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为保证轨迹和速度的连续性并简化计算,轨迹和速度方程都使用三次多项式来表示。最后,本文搭建了基于ROS和Prescan的联合仿真环境,在动态验证之前,先选择最优的决策网络,并验证了运动规划算法的有效性,接着进行三种动态工况的仿真,最终的结果体现了本文决策规划算法有效性。
张文浩[8](2021)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煤炭仍是中国一次性能源的主要来源。对于火电厂,煤炭和石油焦均可作为燃料用于电力生产。煤质的复杂多样、石油焦的高污染特性,直接影响着电厂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煤炭和石油焦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安全化、智能化的发展。由于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滞后性,亟需新的技术以实现煤炭、石油焦的快速检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是光谱分析领域中一种新的分析工具。LIBS使用脉冲激光器激发样品表面生成等离子体,然后利用光谱分析设备从等离子体发光中提取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光谱信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LIBS的优点包括全元素分析、快速实时检测、较低的检测限、样品预处理简单等,因此在工业在线分析领域拥有巨大优势和前景。本文基于LIBS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对煤炭、石油焦开展研究。针对重要定量检测参数如煤炭工业分析指标、煤炭熔融特性、煤炭与石油焦的元素含量等进行深入分析,为LIBS技术用于相关产业的实时测量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应用于电厂的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系统。选用国家标准煤样、山东华电公司不同火电厂的煤样作为煤质检测研究对象,选用山东智谷碳素研究院的标准石油焦样品作为石油焦检测研究对象,设计LIBS在线检测的实验装置,并通过光谱分析与等离子体图像分析方式优化了制样压力、激光器能量、聚焦位置、采集延迟时间等实验参数。分别使用背景光谱去除、光谱归一化、基线去除、异常光谱筛选、特征波长洛伦兹拟合对LIBS光谱进行预处理,减少实际工程应用中LIBS光谱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提高定量检测精度。2.运用基体匹配的方法对煤炭样品进行回归建模预测,提高了煤炭灰分、挥发份和热值的定量分析精度。针对由于煤炭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种类煤的LIBS光谱受到基体效应的影响显着不同。通过经过遗传算法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式对不同种类的煤炭进行基体匹配,将101组煤样根据灰分含量分为三类,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不同类型的煤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运用此方法,煤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挥发分含量决定系数分别由0.9269和0.9310提高到0.9959和0.9888。煤炭挥发分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of Cross-Validation,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也分别从 1.9940%和 1.8320%降低到0.4989%和0.7719%。这种基于煤质灰分基体匹配的LIBS检测方式同时提高了灰分与热值的定量检测精度。3.煤灰熔融特性的预测和结渣特性的测定对火电厂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通过加热煤灰灰锥的方式来测量煤灰熔融温度需要较长时间。在煤炭灰熔点与金属元素含量相关的基础上,利用LIBS技术直接从煤炭而不是从煤灰中预测煤的四个灰熔点。具体是在煤样空干基状态下的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已知的前提下,将这四个参数作为广义光谱添加到灰熔点预测模型中。通过灰熔点临界点1500℃运用四种方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偏最小二乘判别)进行分类,再将小于1500℃的煤样进行支持向量回归建模。通过这种方法,煤炭的软化温度与半球温度的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9958 和 0.9856,训练集RMSECV 分别为 4.88℃和 9.11℃,RMSEP 分别为8.15℃和11.3℃。另外还定性分析了煤的灰熔点随特定元素含量(或比值)变化的关系趋势。通过LIBS对煤样直接进行灰熔点预测,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用于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指导。4.首次采用LIBS对石油焦进行了检测,重点分析了石油焦中的钒(V)、铁(Fe)、镍(N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虽然LIBS石油焦的元素定量检测精度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有一定差距,但具有测量环境污染小、无试剂消耗、测定速度快等优点。结合NIST数据库与石油焦LIBS光谱,对V、Fe、Ni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谱线进行特征选择,再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建模并预测三种元素含量,得到V、Fe、Ni含量的RMSEP分别达到36.4mg/kg,36.04mg/kg和14.94 mg/kg。其中特征选择过程为循环选择自变量用SVR方法进行建模,根据拟合结果和真值计算出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来确定特征波长的权重,再由权重的结果排序得到选择结果。由上述方法对石油焦中V和Ni的预测结果接近ASTMD6376-10标准中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规定的准确度(32mg/kg和14mg/kg)。验证了 LIBS用于石油焦行业的微量元素检测的可行性,为石油焦作为燃料、碳素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LIBS技术对火电厂的煤炭与石油焦的定量检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基体匹配的煤炭工业分析参数与热值;利用煤炭熔融特性与元素含量的关系,预测了煤炭四个灰熔点;利用全谱建模、特征选择方法对煤炭主量元素、石油焦微量元素定量检测进行优化,提高预测精度。上述研究已经应用于火电厂煤炭质量的在线分析,并将有力推动LIBS技术在工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刘晔祺[9](2021)在《卫星动态光网络的路由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空间通信技术向着不断深入的方向探索,在海量通信数据和多样化用户服务的刺激下,空间技术领域中的大功率轨道运载水平和大容量卫星通信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开始融入卫星产业的各个方面。以激光为载波、大气为传输介质的卫星光通信技术,能够在继承微波通信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无线电通信和光纤通信的优点,不仅传输速率高、传输容量大、安全性高,还能够抵抗电磁干扰,且无需使用许可;硬件配置方面,满足激光通信需求的发射和接收天线体积小,更便于卫星携带。通过采用激光通信技术建立星间链路,能够形成高速率大容量通信的卫星高速光互联网,进而满足近年来指数式增长的数据传输量对卫星通信容量和传输速率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未来军事和商业空间网络的重要构成系统,空间激光通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多类型业务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增长的今天,卫星光网络中所承载的通信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空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无线通信固有的脆弱性也给卫星网络的高质量传输性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论文充分考虑基于波分复用结构的激光链路特性和网络拓扑高动态变化的特点,围绕卫星动态光网络中网路层路由算法和星上资源管理问题展开研究。为了支撑各种类型的用户服务,提高大容量高速率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对卫星光网络由于数据速率高、容量大等新特性而导致的网络层面的流量不均、业务拥塞问题,解决与日俱增的业务需求和有限的星上资源之间的矛盾,本文重点研究卫星动态光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技术,基于安全威胁和重业务负载的路由优化策略,以及星上资源的高效分配方法,从而实现用户数据的稳定、安全、高效传输,并提高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蜂群优化的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论文基于卫星动态光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RWA)问题,提出了基于蜂群优化的RWA算法,以时延和波长利用率为优化指标,以多普勒波长漂移、传输时延、波长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星间激光链路的链路代价模型;优化了蜂群适应度函数,以最小化路径上经过的节点跳数和链路的波长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实现了路径的合理规划和波长的有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克服了卫星光网络长时延和高误码率的缺点,满足了实时业务的稳定传输,减轻了多普勒频移对通信性能的不利影响,并且能保证低阻塞率下波长资源的高效利用。2.基于安全路由策略的负载均衡算法论文基于空间环境的开放性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设计了基于多层卫星信任度的安全路由策略,通过卫星群组划分、生成链路报告和可信路由计算等步骤,利用网络中时延、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等信息构建信任度值,并由高层卫星管理者规划出一条信任度值较高的路径,以实现可信的数据传输,从而提高系统安全性;针对满足全球覆盖的单层卫星星座,提出了基于安全策略的负载均衡算法,解决了卫星光网络中由于全球流量分布不均引起的负载不均问题和路由安全性问题。通过设计基于安全机制的流量修正模型,分散热点区域的流量,同时限制通过不安全区域的流量,以达到安全目标下网络负载的有效均衡。与传统的启发式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更低的阻塞率以及更加安全可靠的通信性能。3.基于业务分流的卫星拥塞控制算法论文针对大流量业务背景下星载处理能力有限和全局业务分布失衡所引发的网络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分流的卫星拥塞控制算法,利用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机制求解多约束条件下的拥塞控制优化模型。针对可预判的业务堆积造成的拥塞,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分布的链路代价修正模型,通过修正的路径代价来提前分散重负载区域流量,以得到全局最优的路由结果;针对网络的突发性拥塞,考虑到波长分配和路由选择的同时性,设计了基于波长利用率的拥塞控制指数,最大限度地避免局部拥塞给网络带来的瘫痪性影响;针对拥塞节点容易引发的级联拥塞现象,则通过设置拥塞区域进行路由绕行以避免性能进一步恶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实现了高通信成功率和低传输时延性能,并能够在避免拥塞的基础上实现对波长资源的合理规划。4.基于多QoS保证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法论文基于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证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法以解决有限的星上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宽带多媒体业务需求之间矛盾。首先,构建了一个跨层带宽分配模型,综合考虑应用层、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的信息;然后,利用优化蜂群算法求解基于跨层信息的修正效用函数,从而得到带宽资源分配的最优解。所提算法充分考虑并分析了调制格式、编码效率、传输速率以及不同类型用户的QoS优先级等重要因素。最后,通过对所提算法效用值、用户满意度和吞吐量等性能的分析评估,验证了其不仅能够满足多用户的QoS需求,还能在兼顾物理层传输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带宽分配和高速的业务传输。
唐直婕[10](2020)在《大气颗粒物吸入生物可给性和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大气颗粒物(PM)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PM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吸入PM中毒性元素是一条重要的人类暴露途径,虽然和这条暴露途径相关的风险评价通常基于元素总浓度,但是基于生物可给浓度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风险。环境蛋白质组学是利用环境蛋白质组学技术来研究细胞或者生物体对环境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物等的响应,从而可以鉴定这个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和暴露标识物。本论文由绪论(第一章)和研究工作(第二至第五章)组成,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两部分,包括PM中毒性元素的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第二和第三章),呼吸系统细胞暴露PM后毒理蛋白质组学分析(第四和第五章),具体内容如下:(1)简述了PM来源和成分,归纳了PM采样方法和暴露技术,介绍了PM的流行病学调查、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研究,并对PM中毒性元素的体外吸入和摄入生物可给性进行了阐述,重点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环境污染物暴露作了概述,最后,简要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2)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PM中元素总浓度和生物可给浓度,发现冬季和春季两个季节里地壳元素比如K、Ca、Mg和Fe主要分布在大气颗粒物中的粗颗粒物部分,毒性元素比如As、Cd、Pb和Sb则更多地富集在细颗粒物部分。人工溶酶体液(ALF)提取结果显示As、Pb、V和Mn有更高的吸入生物可给性,而模拟肺液(SLF)提取结果显示V、As、Sr和Cd有更高的吸入生物可给性,意味着ALF和SLF提取的元素之间吸入生物可给性存在差异。基于毒性元素的生物可给浓度,吸入暴露室内和室外颗粒物中毒性元素具有相似的潜在致癌风险和累积非致癌风险。因此,通过吸入暴露大气细颗粒物,我们不能忽视办公室内毒性元素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3)使用石英纤维膜和聚四氟乙烯(PTFE)膜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细颗粒物(PM2.5),沉积在滤膜上的颗粒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联合能量色散X射线谱(SEM-EDX)和衰减全反射FT-IR光谱(ATR-FT-IR)表征,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石英纤维膜和PTFE膜上TSP和PM2.5中毒性元素(PTEs)的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由四种不同模拟肺液提取。不同放大倍数的SEM-EDX图像显示石英纤维膜和PTFE膜采集的PM2.5呈现成分混杂分布和成团,ATR-FT-IR结果显示沉积在石英纤维膜和PTFE膜的PM2.5具有不同的表面官能团,24 h是分析TSP中PTEs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的最佳时间间隔。四种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过程中TSP和PM2.5的PTEs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相差较大,TSP和PM2.5的PTEs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不强烈依赖于具有不同性质的石英纤维膜和PTFE膜,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过程比采样膜材质对颗粒物中PTEs体外吸入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更大。(4)利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聚四氟乙烯(PTFE)膜采集PM2.1的丙酮提取物、PM2.1和PM10的水提取物对A549人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基于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活性氧生成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PM2.1丙酮提取物的毒性高于PM2.1和PM10水提取物的毒性,i 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表明受到PM2.1丙酮提取物影响的A549细胞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数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实验组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数量,层聚类分析显示PM2.1水提取物和PM10水提取物对A549细胞的蛋白质组影响相似,它们的作用明显不同于PM2.1丙酮提取物的作用。通路分析表明表达受到PM2.1丙酮提取物影响的蛋白质涉及14条通路包括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和蛋白酶体等,表达受到PM2.1水提取物影响的蛋白质涉及3条通路包括非同源末端连接、核糖体和内吞作用,然而,表达受到PM10水提取物影响的蛋白质仅仅涉及剪接体通路。采用不同提取剂提取PTFE膜采集的PM会影响PM的细胞毒性作用和A549细胞中蛋白质组,因此,研究大气颗粒物细胞毒性之前应该仔细评估提取剂来改善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实验结果的兼容性或可比性。(5)基于新型琼脂膜采样以及低扰动和准原位细胞暴露,利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采集于琼脂膜上的大气颗粒物对A549人肺上皮细胞和BEAS-2B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以聚四氟乙烯膜采样-水提取暴露方式的结果作为对照。细胞毒性实验和毒理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聚四氟乙烯膜上PM0.4-2.1对A549和BEAS-2B细胞的毒性高于琼脂膜上PM0.4-2.1的毒性,i 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表明受到聚四氟乙烯膜上PM0.4-2.1影响的A549和BEAS-2B细胞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数量高于琼脂膜上PM0.4-2.1影响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数量。通路分析表明,A549细胞中表达受到聚四氟乙烯膜上PM0.4-2.1影响的蛋白质涉及4条通路,表达受到琼脂膜上PM0.4-2.1影响的蛋白质涉及3条通路。BEAS-2B细胞中表达受到聚四氟乙烯膜上PM0.4-2.1影响的蛋白质涉及13条通路,表达受到琼脂膜上PM0.4-2.1影响的蛋白质涉及8条通路。由于采样效率及提取效率不同,不同采样膜采集的大气颗粒物及不同的细胞暴露方式有不同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细胞的蛋白质组有不同影响,而琼脂膜及直接暴露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而且结果可供比对的方法。
二、意大利的工业激光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大利的工业激光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脑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 |
神经兴奋传导的研究 |
脑功能区定位及脑电的探索 |
脑科学大事记 |
(2)从“火”箭到卫星——意中空间科技合作回眸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意大利是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 |
1.1 意大利早在1960年代就独立研制和运行人造卫星 |
1.2 意大利是ESA主要成员国 |
2 意大利有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历史 |
2.1 14—18世纪:中国火药成就意大利“火”箭 |
2.2 19世纪:现代火箭的雏形——新版的军用火箭 |
2.3 20世纪70年代前的空间研究 |
2.4 意大利的现代空间科学与载人航天发展 |
3 意-中在空间科技领域开展了重要合作 |
3.1 航天员培训、空间站设施等载人航天合作如火如荼 |
3.2 地震空间电磁监测合作进入新的高度 |
3.3 空间科学卫星合作取得重大科学成果 |
4 意-中携手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重要贡献 |
4.1 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4.2 意-中现代人才交流不断扩大 |
4.3“一带一路”推动进一步合作,谱写空间探索新篇章 |
4.4 意-中空间科技合作的启示 |
(4)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 |
第二章 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理论源流 |
2.1 信息模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1.1 早期信息模型理论 |
2.1.2 中期信息模型理论 |
2.1.3 近期信息模型理论 |
2.2 几种主要信息模型系统的结构 |
2.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构 |
2.2.2 景观信息模型(LIM)的结构 |
2.2.3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结构 |
2.3 近年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相关的实践及评价 |
2.3.1 古典园林数字化测绘 |
2.3.2 嘉峪关信息化测绘研究 |
2.3.3 苏州环秀山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体系建构 |
3.1 见心斋园林概况 |
3.1.1 见心斋园林造园意匠 |
3.1.2 见心斋园林价值评价 |
3.1.3 见心斋园林数字化研究特点 |
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与结构 |
3.2.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创新性 |
3.2.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 |
3.2.3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结构 |
3.3 实现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与技术条件 |
3.3.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 |
3.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技术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见心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实体信息采集 |
4.1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
4.1.1 见心斋园林测绘内容及难点 |
4.1.2 各测量技术适用性比较 |
4.1.3 数据测量方法确定 |
4.2 见心斋园林优化布站方案及数据获取 |
4.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
4.2.2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要求 |
4.2.3 见心斋全园数据获取 |
4.3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预处理 |
4.3.1 数据导入 |
4.3.2 数据预处理 |
4.3.3 点云配准 |
4.4 处理结果表达 |
4.4.1 见心斋全园三维点云模型 |
4.4.2 见心斋园林总览图量化研究 |
4.4.3 现状点云正射影像图 |
4.4.4 二维图纸表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实体信息处理 |
5.1 古典园林信息要素的分类 |
5.1.1 古典园林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5.1.2 风景园林理论中已有园林要素分类 |
5.1.3 基于测绘需求的园林要素分类的提出案例 |
5.1.4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 |
5.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系统的提出 |
5.2.1 古典园林要素量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
5.2.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的原则 |
5.2.3 基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园林要素分类 |
5.3 点云分类处理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
5.3.1 点云数据格式对接与转换 |
5.3.2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分类处理的目标 |
5.3.3 见心斋园林要素点云量化分类方法 |
5.4 点云的精细分类与目标提取在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
5.4.1 见心斋山地条件下的地面点改进式渐进加密滤波提取 |
5.4.2 人机交互提取见心斋假山点 |
5.4.3 见心斋各植被单体信息精细区分 |
5.4.4 见心斋全园建筑单体分离 |
5.5 基于见心斋园林要素特征的点云数据处理 |
5.5.1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特征提取及处理目标 |
5.5.2 见心斋三维数据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
5.5.3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基本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应用 |
6.1 见心斋信息化平台选择 |
6.1.1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的需求分析 |
6.1.2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所需的关键平台 |
6.2 见心斋三维数据信息的管理 |
6.2.1 见心斋园林环境要素的管理 |
6.2.2 见心斋园林建筑要素的管理 |
6.3 见心斋三维信息系统的应用 |
6.3.1 见心斋系统的使用 |
6.3.2 信息化视野下的古典园林保护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
三、真实性理论 |
四、文化认同理论 |
五、跨文化理论 |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
二、遗产经营者 |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
四、遗产旅游者 |
五、非政府组织 |
六、社会大众 |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世界文化遗产 |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
一、故宫概况 |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
一、丝绸之路概况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
一、朝圣之路概况 |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
一、文化线路认定 |
二、管理体系 |
三、财政制度 |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
三、案例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海外市场营销概念 |
2.2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5CS原则 |
2.2.2 市场细分理论STP |
2.2.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4P |
2.2.4 产品价值营销理论 |
2.2.5 关系营销理论 |
2.3 工业设备营销相关概念 |
2.3.1 工业设备大客户营销特点 |
2.3.2 工业设备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
第三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分析 |
3.1 NC集团公司激光事业部概况 |
3.1.1 NC集团公司简介 |
3.1.2 集团激光事业部主营业务 |
3.1.3 激光设备事业部组织结构与业务生产流程 |
3.2 NC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环境分析 |
3.2.1 激光设备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竞争环境分析 |
3.2.3 海外顾客需求分析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5 企业内部价值要素分析 |
第四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调查对象 |
4.1.3 问卷设计 |
4.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4.2.1 海外市场定位分析 |
4.2.2 激光设备大客户营销与销售现状 |
4.3 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1 市场定位模糊及其原因分析 |
4.3.2 大客户销售渠道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4.3.3 大客户营销策略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4.3.4 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及其原因分析 |
4.3.5 产品结构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
第五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细分 |
5.1.1 细分变量选取 |
5.1.2 细分方法确定 |
5.2 激光设备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
5.2.1 细分市场评估 |
5.2.2 目标市场覆盖模式 |
5.2.3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定位 |
5.3 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渠道策略 |
5.3.1 海外重点区域及行业渗透策略 |
5.3.2 海外销售与经销模式策略 |
5.4 激光设备大客户营销策略 |
5.4.1 大客户定位与识别 |
5.4.2 大客户人员推销与销售促进 |
5.4.3 客户关系管理 |
5.4.4 海外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 |
5.4.5 激光设备标准化与差异化营销 |
5.5 激光设备海外服务营销 |
5.5.1 建立大客户营销小组 |
5.5.2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
5.6 激光设备产品品牌与产品价值营销 |
第六章 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激光设备营销策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6.1.1 实施目标与计划 |
6.1.2 具体实施措施 |
6.2 激光设备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保障 |
6.2.2 财力资金保障 |
6.2.3 组织制度保障 |
6.2.4 国际市场营销风险控制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非交叉路段智能车决策规划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自动驾驶车辆决策与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
1.3.1 自动驾驶车辆决策研究进展 |
1.3.2 自动驾驶车辆规划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驾驶员决策行为和环境感知研究 |
2.1 基于NGSIM驾驶数据的决策行为分析 |
2.1.1 NGSIM数据集简介 |
2.1.2 轨迹数据筛选和决策场景提取 |
2.2 仿真环境下的感知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决策系统和运动规划算法的搭建 |
3.1 基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决策系统 |
3.1.1 基于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的决策系统 |
3.1.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决策系统 |
3.1.3 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决策系统 |
3.2 基于路径-速度解耦的运动规划算法 |
3.2.1 基于快速随机搜索树的路径规划方法 |
3.2.2 基于非线性共轭梯度优化的轨迹平滑方法 |
3.2.3 基于多项式平滑的速度规划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基于ROS和 Prescan的联合仿真环境 |
4.1.1 ROS及第三方库简介 |
4.1.2 Prescan简介及环境搭建 |
4.2 决策网络的选择 |
4.3 运动规划算法的性能验证 |
4.4 动态环境下决策规划算法的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
1.2.1 技术原理 |
1.2.2 研究现状 |
§1.3 煤炭与石油焦定量检测技术 |
1.3.1 煤炭定量检测技术 |
1.3.2 石油焦定量检测技术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装置与参数优化 |
2.2.1 实验装置 |
2.2.2 样品制作 |
2.2.3 参数优化 |
§2.3 分析方法 |
2.3.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预处理 |
2.3.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分析 |
2.3.3 定量检测理论与机器学习 |
2.3.4 定量检测评价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基体匹配的煤炭灰分、挥发分与热值定量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2.1 实验样品及装置 |
3.2.2 实验方法 |
§3.3 煤炭灰分、挥发分与热值偏最小二乘法定量检测 |
§3.4 基体匹配对预测结果的改进 |
§3.5 灵敏度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炭灰熔点定量与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样品及装置 |
4.2.2 实验方法 |
§4.3 煤炭灰熔点测试临界点分类研究 |
§4.4 煤炭灰熔点定量检测 |
§4.5 煤炭灰熔点与元素特征谱线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炭及石油焦元素含量定量研究 |
§5.1 引言 |
§5.2 煤的主量元素定量研究 |
5.2.1 实验过程及实验样品 |
5.2.2 煤中主量元素特征光谱建模预测 |
5.2.3 煤中主量元素全谱建模预测 |
§5.3 石油焦钒、铁、镍微量元素定量检测研究 |
5.3.1 实验过程及实验样品 |
5.3.2 石油焦钒、铁、镍特征谱线的特征选择 |
5.3.3 特征选择对石油焦钒、铁、镍定量检测的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6.2 待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获得的奖励及科研成果 |
附: 外文论文两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卫星动态光网络的路由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动态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
1.2.2 全光网络波长路由研究现状 |
1.2.3 星上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卫星光网络中基于蜂群优化的RWA算法 |
2.1 引言 |
2.2 卫星光网络模型 |
2.2.1 卫星星座类型 |
2.2.2 卫星空间位置的数学模型 |
2.2.3 卫星光网络的路由设备 |
2.2.4 基于波长路由的卫星光网络模型 |
2.3 基于链路代价的蜂群优化RWA算法 |
2.3.1 蜂群算法基本原理 |
2.3.2 全局路由预计算和初始化 |
2.3.3 基于链路代价函数的路径搜索 |
2.3.4 基于可行解比较的全局优化 |
2.4 BCO-LCRWA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2.4.1 仿真参数设置 |
2.4.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光网络中基于安全路由策略的负载均衡算法 |
3.1 引言 |
3.2 卫星网络安全路由方案 |
3.2.1 空间网络的安全威胁 |
3.2.2 基于信任评估安全路由方案 |
3.3 基于安全路由的负载均衡算法 |
3.3.1 基于安全机制的负载修正模型 |
3.3.2 卫星光网络中基于安全策略的负载均衡算法 |
3.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业务分流的卫星拥塞控制算法 |
4.1 引言 |
4.2 常见的网络服务机制 |
4.3 基于业务分布的流量修正模型 |
4.4 基于大流量业务需求的拥塞控制算法 |
4.4.1 拥塞控制问题优化模型 |
4.4.2 基于波长利用率的拥塞指标 |
4.4.3 基于人工蜂群机制的拥塞控制算法 |
4.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QoS保证的带宽分配方法 |
5.1 引言 |
5.2 宽带卫星系统模型 |
5.3 基于多QoS保证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法 |
5.3.1 跨层带宽分配模型 |
5.3.2 基于效用函数的优化模型 |
5.3.3 基于蜂群优化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5.4 BO-CL-DBA算法仿真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列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
(10)大气颗粒物吸入生物可给性和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成分及暴露技术概述 |
1.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
1.1.2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 |
1.1.3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和暴露技术 |
1.2 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研究概述 |
1.2.1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1.2.2 大气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2.3 大气颗粒物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
1.3 大气颗粒物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概述 |
1.3.1 大气颗粒物中毒性元素的吸入生物可给性 |
1.3.2 大气颗粒物中毒性元素的摄入生物可给性 |
1.4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评估研究进展 |
1.4.1 大气颗粒物的体内暴露研究 |
1.4.1.1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 |
1.4.1.2 大气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 |
1.4.1.3 大气颗粒物对其它系统的毒性 |
1.4.2 大气颗粒物的体外暴露研究 |
1.4.2.1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细胞毒性 |
1.4.2.2 大气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细胞毒性 |
1.4.2.3 大气颗粒物对其它系统的细胞毒性 |
1.5 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 |
1.5.1 蛋白质组学研究重金属暴露 |
1.5.2 蛋白质组学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 |
1.5.3 蛋白质组学研究纳米颗粒暴露 |
1.5.4 蛋白质组学研究大气颗粒物暴露 |
1.6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气颗粒物中毒性元素粒径分布、吸入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元素测定 |
2.2.3 毒性元素生物可给部分提取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室外和室内粒径分级PM的质量分布 |
2.3.2 室外和室内粒径分级PM的元素浓度 |
2.3.3 粒径分级大气颗粒物和元素的室内/室外(I/O)比率 |
2.3.3.1 粒径分级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室内/室外(I/O)比率 |
2.3.3.2 元素浓度的室内/室外(I/O)比率 |
2.3.4 毒性元素的吸入生物可给性 |
2.3.5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采样膜对采集大气颗粒物中毒性元素的吸入生物可给性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样品采集 |
3.2.2 石英膜和聚四氟乙烯膜上大气颗粒物表征 |
3.2.3 元素测定 |
3.2.4 毒性元素生物可给部分提取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PM_(2.5)的SEM-EDX和ATR-FT-IR表征 |
3.3.2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浓度 |
3.3.3 提取时间对总悬浮颗粒物中毒性元素吸入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3.3.4 吸入生物可给性过程对总悬浮颗粒物和PM_(2.5)中毒性元素吸入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3.3.5 石英膜和聚四氟乙烯膜对毒性元素吸入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肺上皮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丙酮和水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和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大气颗粒物的表征 |
4.2.3 细胞培养和大气颗粒物暴露 |
4.2.4 细胞活力测定 |
4.2.5 细胞凋亡分析 |
4.2.6 活性氧测定 |
4.2.7 蛋白质提取、i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 |
4.2.8 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表征 |
4.3.2 A549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细胞活力 |
4.3.3 A549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凋亡情况 |
4.3.4 A549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活性氧生成 |
4.3.5 A549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蛋白质表达变化 |
4.3.6 大气颗粒物对A549细胞不同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7 大气颗粒物对A549细胞不同生物过程的影响 |
4.3.8 大气颗粒物对A549细胞不同细胞组分的影响 |
4.3.9 大气颗粒物对A549细胞不同分子功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呼吸系统细胞暴露新型琼脂膜采集大气颗粒物的细胞毒性和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琼脂膜制备 |
5.2.2 样品采集 |
5.2.3 细胞培养和大气颗粒物暴露 |
5.2.4 细胞活力测定 |
5.2.5 活性氧测定 |
5.2.6 蛋白质提取、i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 |
5.2.7 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呼吸系统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细胞活力 |
5.3.2 呼吸系统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活性氧生成 |
5.3.3 呼吸系统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后蛋白质表达变化 |
5.3.4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不同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5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不同生物过程的影响 |
5.3.6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不同细胞组分的影响 |
5.3.7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不同分子功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四、意大利的工业激光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科学的建立与发展[J]. 王楠,王国强. 张江科技评论, 2021(06)
- [2]从“火”箭到卫星——意中空间科技合作回眸与展望[J]. Laura Baldis,白青江,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1(14)
- [3]《欧洲创意产业与创新》(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吉媛. 西北大学, 2021
- [4]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D]. 廖怡.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6]NC集团公司激光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白丽娜.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非交叉路段智能车决策规划算法研究[D]. 金浙. 吉林大学, 2021(01)
- [8]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文浩. 山东大学, 2021(11)
- [9]卫星动态光网络的路由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刘晔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大气颗粒物吸入生物可给性和细胞暴露大气颗粒物蛋白质组学研究[D]. 唐直婕. 南京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