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利[1](2006)在《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以其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中。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光致变色材料—菌紫质和俘精酸酐的光致变色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以及它们在全息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方面应用,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采用一阶近似、数值计算和经验公式拟合的方法对光致变色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曲线拟合,得到了光反应速率常数γ拟合值。理论分析和实验发现,单稳态菌紫质样品的光致变色时间动力学曲线是光强依赖型;双稳态俘精酸酐样品则为曝光量依赖型;紫光影响红光或绿光光强透过率曲线。两种样品光致变色具有饱和吸收特性。 2.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用一阶近似理论计算了俘精酸酐样品二向色性随曝光量变化曲线。测量了单光束和双光束作用下的光致各向异性,发现偏振方向正交的紫光可以提高红光的光致各向异性。比较俘精酸酐样品两态的吸收和折射率差与光致各向异性二向色性和双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阐述了光致各向异性产生的机理是偏振选择激发引起两个方向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 3.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全息存储特性。比较了两类材料的感光光谱范围,感光灵敏度,空间分辨率,抗疲劳性,热稳定性等性能。分析了不同偏振全息衍射光的偏振态以及衍射效率。利用一阶近似和数值计算对不同偏振全息衍射效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全息存储是基于样品的光致变色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由于曝光时间过度,样品在非线性区记录,会使全息光栅调制度下降引起衍射效率下降。理论上和实验证明,加入适量的紫光可以使光栅调制度提高,衍射效率提高。根据理论和实验结果对于提高衍射效率的全息记录条件进行了探讨。 4.利用不同全息存储技术在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上进行了全息图像存储实验,包括参考光再现与共轭光再现技术、透射式与反射式记录技术、夫琅和费全息存储与傅里叶变换全息存储技术、不同偏振全息及不同复用技术,以达到提高衍射效率、衍射像的信噪比和存储密度的目的。利用紫光提高了全息衍射像的信噪比和衍射效率。建立了傅里叶变换正交圆偏振全息存储光路,
任志伟[2](2005)在《菌紫质的全息存储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视紫红质(菌紫质,BR)具有独特的光致变色特性和光致各向异性。这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光敏蛋白质具有许多其它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所没有的综合优势,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光致变色材料。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为菌紫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着菌紫质光学薄膜的全息存储特性及其应用,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菌紫质的偏振全息记录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用琼斯矩阵的方法对不同方式偏振全息记录的全息图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偏振全息图的衍射光偏振态及衍射效率进行了数学推导。理论分析和计算了同偏振记录时辅助紫光光强和读出光强对衍射效率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2.采用偏振全息四波耦合实验光路,测量了BR-D96N薄膜样品在不同偏振态物光和参考光记录方式下的衍射效率动力学曲线。测量了光致变色特性和光致各向异性产生的光强透过率变化,计算了同偏振记录和正交偏振记录的最大衍射效率,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了物参光强比、记录时加入辅助紫光的光强及偏振态、记录时加入辅助紫光后的物参光强比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3.采用90度角度复用全息存储实验光路,首次在BR-D96N薄膜样品上实现了6幅全息图存储,并分别读出了清楚无串扰的再现像。利用菌紫质的偏振全息存储特性,实现了偏振复用全息存储,两幅正交偏振全息图可分别再现读出。 4.采用傅立叶变换全息记录的方法,在BR-D96N薄膜样品60μm×42μm的面积上进行了正交圆偏振二进制全息数据存储,获得了高信噪比的再现像,实现了编码数据的无误读出与还原,存储面密度达到2×108bits/cm2。 5.初步开展了将BR-D96N薄膜样品应用于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理论分析了二次曝光法和单次曝光法得到的干涉全息图特性,得到了一些初步的二次曝光和单次曝光实验结果。
张齐,于美文,马春荣[3](1990)在《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偶氮染料——明胶体系的偏振全息记录材料的特性,它具有实时记录,可重复使用,衍射效率高(>30%),保存期长,所需阀值激光功率低等特点.此外还研究了衍射效率与偏振状态的关系,给出了详细的研究结果.
门克内木乐[4](2005)在《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俘精酸酐作为一种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以其热不可逆性而闻名,是目前国际上光信息处理和光存储的热点研究材料之一。围绕着俘精酸酐光学薄膜的光致变色特性及其应用,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研究了一种吡咯俘精酸酐/PMMA薄膜和一种吲哚俘精酰亚胺/PMMA薄膜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测量了双稳态吸收光谱;根据Kramers-Kronig变换关系理论计算出伴随光致变色反应产生的折射率变化量光谱,并与采用迈克尔逊干涉方法得到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实验测量了俘精酸酐薄膜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光吸收动力学曲线以及双光束作用下的互补抑制特性曲线,并采用二能级系统一阶近似动力学公式形式和数值计算方法对实验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不同波长下光反应常数γE→C和γC→E的实验拟合值,其中考虑了激光光斑光强分布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了薄膜样品的非线性双光子吸收光致变色特性。 2.利用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进行了图像光存储实验研究:分别测量了不同取代基俘精酸酐样品的感光光谱范围,感光灵敏度,分辨率,抗疲劳性,热稳定性等参数:并根据此结果选择合适的波长与曝光量,进行了高密度并行光存储实验,存储密度达到107bits/cm2;利用它们的非线性双光子吸收光致变色特性进行了双光子吸收图像光存储实验;在两种俘精酸酐材料复合薄膜上进行了双波长复用图像光存储实验。 3.发现俘精酸酐材料具有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实验测量了它们在633nm处C型光致各向异性随曝光量变化动力学曲线,测定出最佳曝光量;测量了吲哚俘精酰亚胺薄膜的C型、E型及混合型光致各向异性随曝光量变化曲线,并进行了比较;采用Kramers-Kronig变换关系由二向色性率光谱的实验曲线理论计算出双折射率光谱;利用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实现了其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衬度翻转、图像相加减、低通滤波以及边缘增强等,并进行了其在防伪方面的应用研究。 4.利用俘精酸酐薄膜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与光致各向异特性实现了其在普通全息和偏振全息中的应用。首先,测量了它们的衍射效率,空间分辨率以及
曾鹏飞[5](2016)在《偏振操控图像和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益于高方向性、高亮度的激光光源,在进入21世纪后光学信息存储获得飞速的发展并正式步入实际应用范畴。相比于磁存储和半导体存储,光存储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信噪比并且可以重复擦写等优势,顺应时代的潮流,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光学逻辑、光学存储、光纤通信、光限幅以及光学显微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价值,相比于无机材料材料来说这类材料非线性系数更好、非线性响应速度更快、光学损伤阈值更高且分子结构容易根据实际需求而修改等优势,因此正式步入光学应用的黄金期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获得了急速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类光学材料便是偶氮聚合物材料,当出现吸收带内的强激光泵浦下,偶氮材料具有出色的光致各向异性,使得该类材料在光学存储应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另外,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双光子荧光的非线性本质具有强穿透力、很强的选择激发性、高横向及纵向分辨率并且降低生物组织对激发光的吸收和散射等特点,因此针对双光子荧光的调控技术对双光子荧光应用来说是有趣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偶氮聚合物材料优秀的光致各向异性以及一类D-π-A材料优异的双光子荧光效应对非线性光学应用以及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第一章,描述了信息存储的研究史,其中重点介绍了光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史,对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的全息存储与偏振全息光存储的存储机理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且分析了相比于普通的全息存储,偏振全息存储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进而引出本论文中最重要的研究材料:偶氮材料,随后介绍了含偶氮功能团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光致各向异性。最后对双光子荧光的应用发展进行介绍,分析了双光子荧光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发展瓶颈。最后引出本文的创新点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提纲。第二章,研究了偶氮聚合物材料的光致双折射性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偶氮侧链液晶材料样品的双折射存储非常稳定,在关闭泵浦光后会弛豫到一稳定数值并且长时间保持不变,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偏振全息存储的材料。并且研究了外界条件(泵浦光强和温度)对材料光致双折射的影响,发现改变泵浦光的强度或者材料样品温度能有效的控制光致双折射值的大小,文中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第三章,基于偶氮液晶材料物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我们在材料薄膜中完成了线以及圆偏振全息光栅的记录并对所记录的偏振全息光栅的偏振转换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推导。此外,采用二次曝光的方法在样品的同一个点上记录了两个不同的圆偏振全息光栅,并对其偏振转换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发现记录的二次曝光的偏振全息光栅并非是两个单独光栅的简单的叠加,其偏振转换特性有了一定的变化。最后利用二次记录的偏振全息光栅进行了图像的存储与调控,实现对图像光强、形貌及偏振态的实时控制。第四章,作为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光学逻辑运算具有着高度的互联性与并行性、高传递速度以及高开关速度等优势,本章中,我们利用偶氮材料光致双折射对线-圆偏振光的不同响应实现“与”、“或”、“异或”等全光逻辑门。另外,利用二次曝光的偏振全息光栅实现光学逻辑运算中的加法和减法,并且完成“或”和“异或”的光学逻辑门的实验设计。第五章,本章中,我们对两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双光子荧光进行了测量并对它们的荧光偏振调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发现,这两种D-π-A型荧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双光子荧光效应,并且它们的双光子荧光强度受到泵浦光的偏振调制并且与其调制特性激发光的线偏振组分紧密相关,且改变一些外在因素双光子荧光的偏振调制效率也会产生改变。结合分子聚合以及激发态吸收的特性,对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效率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翁一士[6](2019)在《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目前信息显示技术领域的热点,HMD-AR(Head Mounted Display-Augmented Reality,头戴式增强现实)设备的发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信息交互方式的美好愿景。光波导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HMD-AR技术方案,在体积重量、出瞳大小、对外环境可视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波导耦合技术作为关键技术,直接决定了光波导显示系统的光学效率、出瞳大小、色彩表现、清晰度和画面质量。在当前主要的波导耦合技术中VHG(Volume Holographic Grating,体全息光栅)因其工艺难度低、光学耦合效率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VHG波导显示技术还存在着视场范围(Field of View,FOV)偏小、色彩表现不够丰富等缺点。另一方面,由于同时涉及复杂的物理与几何光学原理,目前对于VHG波导系统也缺乏有效的光学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仿真软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着眼于VHG波导成像应用,建立了VHG耦合光栅的数理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VHG的衍射特性,揭示了VHG衍射特性与波导显示系统成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提取了影响FOV与色彩表现的关键光栅参数。并提出了一种双层光栅波导结构,结合VHG衍射特性,利用波导结构光学设计有效提升了VHG波导显示系统的FOV与色彩表现能力。本论文首次将体光栅布拉格衍射与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调控机制相结合,利用偏振光取向技术与液晶自组装特性,研发了一种新型偏振体全息光栅(Polarization Volum Grating,PVG)。性能上,PVG在保留VHG高效的大角度单级衍射特性的同时,角度的响应带宽较传统光致聚合物VHG提高近2.5倍,波长响应带宽提升4倍。解决了长期以来VHG响应带宽过窄导致的波导成像系统FOV与色彩表现较差的问题。同时,PVG独特的PB偏振特性不但保证了AR波导系统对外环境的较高的可视性,同时也为波导系统提供了新的设计与优化维度。本文建立了严格的PVG数理仿真模型,详细研究了其衍射特性与参数特征;同时研究了PVG具体的制备方法与流程;提出并制备了一种双层PVG彩色波导结构,所制备的PVG光栅在红色、绿色、蓝色波段皆具有超过80%峰值效率,较好的满足了波导耦合工作的需求。本文还搭建了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实验样机,成像结果显示该波导系统可实现对角FOV约为35°的全彩图像的清晰显示。测得该波导系统总光学效率高达118.3 nit/lm,对环境光的透过率高达72%,实现了较大FOV下的光波导彩色成像应用,进一步验证了PVG在波导耦合应用中的实用性与优势。本论文工作针对体全息光波导成像技术建立了严格的数理模型与设计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设计与方法。特别是PVG的首次提出,为光波导耦合技术提供了新的候选者,有力推动了未来高质量AR波导显示应用的实现。
蔡鹏[7](2016)在《基于偏振全息的衍射波片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衍射波片是一种既能衍射光束,又能对光束的偏振状态进行调制的新型光学器件,非常适合于多功能衍射光学器件和全光器件的制备,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器件本质上是一种偏振全息光栅,可以通过偏振全息记录的方法制备。虽然与偏振全息光栅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用于衍射波片特性研究的并不多,因此本文选取一种侧链型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作为光敏记录材料,研究了其光致双折射特性,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光照响应速度、较大的光致双折射恒定值以及泵浦光关闭后双折射恒定值可长期留存等特性,适合作为偏振光栅记录介质,随后以这种材料为记录介质制备了两种类型的衍射波片,并重点用自由空间偏振测量仪研究了衍射波片对光束的实时偏振转换特性。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存储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光存储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然后介绍了偏振全息光存储的概念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常用的偏振全息存储材料的存储机理和特点;随后引出了基于偏振全息光栅的衍射波片的概念,详细介绍了衍射波片的研究进展、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最后概述了本文的主要提纲。第二章,我们先论述了含偶氮功能团的有机物的光致各向异性机理,随后给出了光致双折射值测量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常用装置图;然后介绍了偏振全息光栅的概念,重点介绍了双光束记录偏振全息光栅的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第三章,研究了侧链型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的光致双折射特性,实验结果发现这种侧链型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样品薄膜具有很好的光照响应灵敏度、较大的双折射恒定值以及获得的双折射恒定值能长期稳定保持等特性,其双折射恒定值随着泵浦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材料的稳定双折射值还与环境温度有关,常温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直至升到一个临界温度后达到峰值,超过临界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第四章,首先采用侧链型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作为记录介质,分别用两束正交线偏振光和两束正交圆偏振光在记录介质中刻写了纯相位控制的偏振光栅;然后测量了偏振光栅的衍射效率,重点用自由空间偏振测量仪实时测量了偏振光栅的偏振转换,研究发现这两种记录方法得到的偏振光栅都是衍射波片,符合衍射波片的既能分离和衍射光束又能对光束的偏振状态进行调制的定义;最后对衍射波片的偏振转换特性进行了汇总,并讨论了衍射波片的几种可能应用领域。第五章,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欣浓[8](2020)在《基于等离激元光谱调控的Ag/TiO2复合膜全息存储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保存迫在眉睫,急需发展高密度、低能耗和长寿命的存储技术。全息存储以光子为载体,记录振幅和相位信息,可以再现物体的真三维全彩色图像,而利用全息复用技术可实现多维存储,以满足高密度信息存储需求。光学存储介质是全息存储器重要组成部件,设计、制备高灵敏度光学介质是实现复用全息存储的关键。纳米尺寸Ag与Ti O2复合后,具有多色光致变色特性,如何有效调控Ag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增强复合体系对光波长和光偏振的敏感性、提高全息复用存储效率,进而在单一介质上实现高密度光存储和彩色全息再现是本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和重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本文采用激光辅助电子给体、双频激光协同的方法,对Ti O2多孔膜中形成的Ag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光谱进行调控,并相应开展全息存储和读取研究。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窄带等离激元光谱调控及应用。在Ag/Ti O2纳米复合膜中利用“浸泡-化学吸附法”,引入单宁酸小分子,形成空间分散的成核位点,利用其电子施主作用,在可见光照射下提高了电子的释放效率。利用可见光波段的激光激发单宁酸,在Ti O2多孔膜中还原获得了高浓度、尺寸均一的Ag纳米粒子,形成了窄带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光谱。此外,进行了蓝紫激光还原和单宁酸热还原方法下的样品吸收光谱表征。采用洛伦兹模型,对不同方法制备的Ag/Ti O2纳米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进行拟合,获得了光谱特征参数,同时结合不同样品的Ag纳米粒子形貌特征,得出了表征光谱窄化的重要参量。分析不同方法制备样品的s-s偏振组态下的蓝光(473 nm)写入全息动力学曲线,得出光谱窄化是提高单色全息存储效率和速度的关键。进而,在窄带吸收光谱的Ag/Ti O2样品中,实现了正交圆偏振干涉模式下的全息复用存储。基于全息衍射过程中的圆偏振态与再现位置的高度关联特性,以偏振作为色度分割通道,实现了复用全息图的真彩色信息重构。2.表面离子修饰及等离激元光谱优化。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氯化钾溶液对Ag/Ti O2纳米复合薄膜进行表面修饰,优化了Ag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谱带。与第一部分研究工作获得的Ag/Ti O2光致变色性质进行对比,发现氯化钾修饰的Ag/Ti O2由于氯离子的存在加速了光致变色的速率。研究不同氯化钾浓度,不同氯化钾溶液浸泡时间对薄膜光致变色的影响,对获得的所有光谱烧孔进行速率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蓝色激光(473 nm)辐照下,对比不同功率s-s组态下的全息动力学曲线,比较分析全息存储的响应速度和衍射效率。同时在氯化钾修饰的Ag/Ti O2上,获得蓝光线偏振组态(s-s)旋转复用动力学曲线及多重全息图存储,并实现全息图的重构。3.双色激光辐照协同还原获得偏振敏感光谱烧孔。在紫外和可见激光的共同辐照下,在多酸分子吸附的Ti O2多孔膜中还原出各向异性的Ag纳米粒子。其中紫外光起主导的还原作用,可见光为辅助光溶解作用,在硅钨酸掠夺电子效应的影响下,光溶解作用更加明显,由于激光本身具有偏振性,形成定向溶解,从而实现了各向异性纳米粒子的生长。研究了不同波长激光(473 nm的蓝光和671 nm的红光)照射下的光致变色性质,得出在长波段的红光照射下,薄膜具有高的偏振敏感性,在正交线偏振模式下获得较高的全息衍射效率。以红光作为写入光,采用不同偏振组态(s-p和s-s)进行红光单模式全息和偏振复用全息记录,获得最佳复用记录模式和记录时间,以线偏振光作为色度分割通道,实现了色度可调的全息重构。
潘煦[9](2009)在《偶氮聚合物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和偏振全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偶氮聚合物具有出色的光偏振敏感特性,近些年来在光存储领域被广泛地研究。在可吸收波段的激光照射下,偶氮分子由于发生反复的顺反异构过程而转动;如果作用光是线偏振光,则偶氮分子会被有序排列在垂直于光偏振的方向上,从而样品薄膜表现出光学各向异性(二向色性和双折射特性)。如果采用偏振态空间调制的光场照射偶氮聚合物薄膜,则偶氮分子的取向也相应周期性变化,即在薄膜中完成了偏振全息记录。记录得到的偏振光栅可以控制光束的传播方向和偏振态,在功能性光学器件中有很大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针对含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光致各向异性和偏振全息记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介绍了偶氮聚合物材料的化学、光学特性。其中着重介绍了非线性光学、光致异构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光存储研究非常关键。进一步,通过实验具体研究了一种含偶氮离子型液晶聚合物的非线性光学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其三阶非线性折射率由Z扫描方法测量得到,各向异性特性由光致二向色性实验作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折射率和显着的光致各向异性特性,是一种理想的光存储材料。其次,研究了三种偶氮聚合物的光致双折射性质。研究了泵浦光强对样品光致双折射值的影响,并采用理论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另外,结果表明在室温下两种偶氮侧链液晶样品的双折射值(~10-2)比普通偶氮侧链样品(~10-3)大,并且液晶样品中双折射的存储非常稳定,在弛豫过程中双折射值甚至会自发增大。文中采用液晶材料的自组织特性来解释了这一现象。进一步,温度特性实验表明样品的光致双折射值与温度间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改变温度能有效控制光致双折射值的大小,文中对其中机制进行了讨论。再次,在光致各向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两种偶氮液晶聚合物薄膜中的偏振全息记录。实验采用两束偏振相互正交的532nm线偏或圆偏光在薄膜中写入了纯偏振光栅。光栅的偏振特性通过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尤其是偶氮侧链液晶样品中偏振光栅独特的特性表明,该样品在线偏振记录过程中产生了圆双折射。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利用圆偏光偏振全息实现的图像存储方法,该方法中再现图像信号具有较高的衍射效率,并且图像亮度可以通过改变再现光的偏振态来有效控制。最后,液晶聚合物样品的偏振全息记录扩展到了二维记录,即采用多次曝光的方法在样品同一点上记录多个偏振光栅。实验中得到的二维偏振光栅由两个正交的一维偏振光栅元组成。光栅特性研究表明,二维光栅的衍射效率较只存在单个一维光栅时低,其偏振特性是两个一维光栅元特性的叠加。进一步,二维偏振光栅被应用到一种光斯托克斯参量测量系统中,达到了简化原系统的目的。测试结果说明改进后的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测量精确度,同时也证明了所使用的二维偏振光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骆守俊[10](2005)在《光致色变二芳烯的体全息存储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体全息存储技术以其冗余度高、并行传输、存储密度高、寻址速度快和具有相关寻址功能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潜力的光存储技术,而可重复擦写、非易失性读出的体全息存储技术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合适的存储材料是可擦写体全息存储的关键之一,为此各国都在竞相研究以开发出可实用化的新型材料。其中光致色变二芳烯有机材料以耐疲劳性好、热稳定性高的特点尤为受关注。因此,本文主要以光致色变二芳烯为记录介质,对体全息光栅存储机理、可擦写性能、非易失读出及偏振全息存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体全息的擦写次数,信息存储的寿命等性能参数与光致色变二芳烯材料的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研究了二芳烯材料进行体全息存储时的动态模型和读出时光场与光栅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由此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并得到初步的实验验证。其次,利用有些二芳烯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即材料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随激发光的偏振态不同而变化的特性,首次在二芳烯中实现了体全息的偏振复用存储,并设计了正交偏振双通道的体全息存储方案。该设计方案能在记录介质的同一点同时记录和读出两幅独立的图像。它在缩短记录、读出时间的同时提高了体全息存储的密度。此外,该方案还可以和角度复用、圆周复用、散斑移位复用等复用方式联合使用。最后,针对采用原参考光作读出光进行已存全息图的再现时产生的对已存信息的擦除现象,提出了采用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理论或实验的分析和验证。
二、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概论 |
1.1 光致变色现象的原理 |
1.2 光致变色材料的类型 |
1.3 光致变色应用 |
1.3.1 光存储方面的应用 |
1.3.2 其他应用 |
1.4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生物分子材料—细菌视紫红质 |
1.4.2 化学合成物—俘精酸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1 材料简介 |
1.5.2 研究的意义 |
1.5.3 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致变色动力学理论及实验研究 |
2.1 理论研究方法 |
2.1.1 一阶近似求解—基本特性的分析 |
2.1.2 数值计算—精确描述 |
2.1.3 经验公式拟合—稳态特性的简洁拟合 |
2.1.4 三种拟合方法研究光致变色特性 |
2.2 实验测量曲线 |
2.2.1 菌紫质样品—光强依赖特性 |
2.2.2 俘精酸酐样品—曝光量依赖特性 |
2.3 两种材料光致变色动力学特性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研究 |
3.1 测量方法及原理 |
3.1.1 正交偏振检测-常用的方法 |
3.1.2 二向色性法 |
3.2 光致各向异性动力学特性理论计算及实验测量曲线 |
3.2.1 俘精酸酐样品 |
3.2.2 菌紫质样品 |
3.3 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原理 |
3.3.1 光致变色引起的吸收与折射差谱 |
3.3.2 光致二向色性和双折射随波长变化 |
3.3.3 光致各向异性机理 |
3.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息光存储特性研究 |
4.1 光致变色材料光存储特性 |
4.1.1 感光灵敏度 |
4.1.2 抗疲劳特性 |
4.1.3 亚稳态寿命(热不可逆性) |
4.1.4 空间分辨率测量 |
4.1.5 感光光谱范围 |
4.2 偏振全息记录中的偏振态和衍射效率分析 |
4.2.1. 合成光场分析 |
4.2.2. 全息衍射效率公式 |
4.3 衍射效率的理论计算 |
4.3.1 计算思路 |
4.3.2 动力学特性 |
4.3.3 稳态特性 |
4.3.4 非线性记录及辅助紫光的作用 |
4.3.5 偏振全息衍射效率动力学曲线 |
4.4 衍射效率的实验测量 |
4.4.1 菌紫质样品的光强依赖特性 |
4.4.2 俘精酸酐样品的曝光量依赖特性 |
4.4.3 辅助紫光对全息衍射效率影响 |
4.5 衍射效率影响因素及全息记录条件的选择 |
4.5.1 读出光波长 |
4.5.2 最佳物参比 |
4.5.3 不同偏振全息记录 |
4.5.4 记录光强和时间 |
4.5.5 记录条件的选择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光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
5.1 提高衍射像质量的全息存储技术 |
5.1.1 共轭光再现消除畸变 |
5.1.2 反射式全息提高信噪比 |
5.1.3 正交偏振全息提高信噪比 |
5.2 夫琅和费与傅里叶变换全息光存储提高存储密度 |
5.3 辅助紫光提高衍射效率 |
5.3.1 夫琅和费全息 |
5.3.2 傅里叶变换全息 |
5.4 不同复用技术全息存储实验研究 |
5.4.1 角度复用技术 |
5.4.2 旋转复用 |
5.4.3 偏振复用 |
5.4.4 角度-偏振复用 |
5.5 高密度偏振全息光数据存储 |
5.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光致变色材料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1 光致变色特性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1.1 图像衬度反转 |
6.1.2 亮背景滤除—提高图像信噪比 |
6.1.3 光开关 |
6.2 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2.1 图像衬度反转 |
6.2.2 图像相加减 |
6.2.3 高低通滤波 |
6.2.4 全息法实现边缘增强和图像加减 |
6.2.5 防伪技术 |
6.2.6 高信噪比图像 |
6.2.7 光开关 |
6.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2)菌紫质的全息存储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新型全息记录介质——菌紫质 |
1.1 全息存储及全息记录材料 |
1.1.1 全息存储 |
1.1.2 全息记录材料 |
1.2 新型全息记录介质——菌紫质 |
1.2.1 菌紫质的结构 |
1.2.2 菌紫质的吸收光谱及光循环特性 |
1.2.3 菌紫质的光学特性 |
1.3 菌紫质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 |
1.3.1 菌紫质的应用领域 |
1.3.2 菌紫质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全息存储理论 |
2.1 全息存储概况 |
2.1.1 全息存储的特点 |
2.1.2 全息存储的基本原理 |
2.1.3 全息存储的分类 |
2.1.4 体积全息图 |
2.2 高密度全息存储的理论 |
2.2.1 全息存储的几种复用技术 |
2.2.2 角度复用全息存储 |
2.2.3 偏振复用全息存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菌紫质的偏振全息特性研究 |
3.1 菌紫质的偏振全息特性 |
3.1.1 偏振全息记录的全息图特性 |
3.1.2 偏振全息图衍射光偏振态及衍射效率的理论研究 |
3.2 菌紫质偏振全息特性的实验研究 |
3.2.1 不同偏振光记录及读出对衍射效率最大值的影响 |
3.2.2 物参光强比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
3.2.3 记录时加入辅助紫光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
3.2.4 加入辅助紫光后物参光强比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
3.2.5 辅助紫光偏振态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菌紫质的全息存储实验研究 |
4.1 菌紫质用于角度复用全息存储的实验研究 |
4.2 菌紫质用于偏振复用全息存储的实验研究 |
4.3 菌紫质用于高密度偏振全息光数据存储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菌紫质在全息干涉计量中的应用 |
5.1 全息干涉计量的理论 |
5.1.1 二次曝光法 |
5.1.2 单次曝光法 |
5.1.3 二次曝光法和单次曝光法的比较 |
5.2 菌紫质用于全息干涉计量的实验研究 |
5.2.1 二次曝光全息干涉计量实验 |
5.2.2 单次曝光全息干涉计量实验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3)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材料的性质 |
三、偏振全息光栅的记录特性的研究 |
四、结论 |
(4)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俘精酸酐概论 |
1.1 有机光致变色学与光致各向异性学概况 |
1.1.1 有机光致变色学 |
1.1.2 光致各向异性学 |
1.2 光致变色材料——俘精酸酐 |
1.2.1 俘精酸酐的结构 |
1.2.2 俘精酸酐的合成 |
1.2.3 俘精酸酐的光致变色反应 |
1.2.4 俘精酸酐的衍生物 |
1.2.5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的应用领域 |
1.3 俘精酸酐的研究进展 |
1.3.1 探索俘精酸酐光致变色反应机理的研究历史 |
1.3.2 俘精酸酐的立体化学、光谱学研究 |
1.3.3 提高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4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应用研究进展 |
1.3.5 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的材料与样品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研究 |
2.1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双稳态吸收光谱 |
2.2 俘精酸酐不同波长下光致折射率变化量 |
2.2.1 光致折射率变化量光谱理论计算 |
2.2.2 不同波长下光致折射率变化量的实验测量 |
2.2.3 光致折射率变化量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曲线比较 |
2.3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动力学(时间依赖)研究 |
2.3.1 光致变色动力学理论 |
2.3.2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动力学实验测量 |
2.3.3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动力学理论分析 |
2.4 俘精酸酐非线性双光子吸收光致变色特性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在图像光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
3.1 光存储概述 |
3.1.1 光存储优缺点 |
3.1.2 光存储的原理 |
3.1.3 光存储技术的发展 |
3.1.4 光存储分类 |
3.1.5 光存储介质 |
3.2 俘精酸酐光存储特性测量 |
3.2.1 感光光谱范围 |
3.2.2 感光灵敏度 |
3.2.3 分辨率 |
3.2.4 抗疲劳性 |
3.2.5 热稳定性 |
3.2.6 其它特性 |
3.3 俘精酸酐并行图像光存储研究 |
3.4 俘精酸酐双光子吸收光致变色图像存储 |
3.5 俘精酸酐双波长复用图像存储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2 结果与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及其图像处理应用研究 |
4.1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机理 |
4.2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特性测量 |
4.2.1 俘精酸酐2在633nm处C型光致各向异性研究 |
4.2.2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光累积特性 |
4.2.3 俘精酸酐四种激发光致各向异性比较 |
4.2.4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光谱研究 |
4.3 俘精酸酐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在图像处理与防伪中的应用 |
4.3.1 偏振显色 |
4.3.2 图象处理 |
4.3.3 防伪应用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俘精酸酐全息存储特性研究 |
5.1 全息光存储简介 |
5.1.1 全息光存储优点 |
5.1.2 全息光存储原理 |
5.1.3 全息光存储分类 |
5.1.4 全息存储的几种复用技术 |
5.1.5 全息记录介质 |
5.1.6 光致变色全息记录介质——俘精酸酐 |
5.2 俘精酸酐2和3衍射效率计算与测量 |
5.2.1 不同偏振记录全息的衍射光偏振态及衍射效率分析 |
5.2.2 俘精酸酐3在633nm处衍射效率随曝光量变化曲线理论计算 |
5.2.3 俘精酸酐3在633nm处衍射效率随曝光量变化曲线实验测量 |
5.2.4 不同物参比对俘精酸酐3衍射效率的影响实验测量 |
5.2.5 辅助光对俘精酸酐3衍射效率的作用实验与理论研究 |
5.2.6 俘精酸酐2衍射效率动力学曲线测量 |
5.2.7 俘精酸酐2、3衍射效率波长依赖特性 |
5.2.8 俘精酸酐3衍射效率与读出光入射角依赖特性 |
5.3 俘精酸酐空间分辨率测量 |
5.4 俘精酸酐最佳曝光量测量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俘精酸酐在全息光存储与全息干涉计量中的应用研究 |
6.1 俘精酸酐全息图像存储应用研究 |
6.1.1 参考光再现与共轭光再现(透射式与反射式)全息图像存储 |
6.1.2 夫琅和费与傅里叶变换全息图像存储 |
6.1.3 不同偏振全息图像存储 |
6.1.4 正交圆偏振傅立叶变换全息光数据存储 |
6.1.5 全息图像存储中辅助光作用的实验研究 |
6.1.6 不同复用技术全息存储实验研究 |
6.2 俘精酸酐在全息干涉计量中的应用研究 |
6.2.1 全息干涉计量简介 |
6.2.2 俘精酸酐全息干涉计量实验方法 |
6.2.3 俘精酸酐全息干涉计量实验结果 |
6.2.4 俘精酸酐全息干涉计量实验数据处理 |
6.2.5 偏振复用技术在全息干涉计量中的应用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5)偏振操控图像和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信息存储简介 |
1.1.1 磁存储 |
1.1.2 半导体存储(semi-conductor memory) |
1.1.3 光学存储 |
1.2 全息存储 |
1.2.1 偏振全息存储 |
1.3 偶氮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光致各向异性 |
1.4 双光子技术 |
1.4.1 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偶氮聚合物光致双折射研究 |
2.1 引言 |
2.2 光致双折射测量原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泵浦光强对光致双折射的影响 |
2.3.2 样品温度对光致双折射的影响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偏振全息存储技术的研究及图像控制 |
3.1 引言 |
3.2 正交线偏振光记录偏振光栅的实验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理论分析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正交圆偏振光记录偏振光栅的实验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理论分析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二次曝光的正交圆偏振光记录偏振光栅的实验 |
3.4.1 实验部分 |
3.4.2 理论分析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 图像的存储与偏振调控 |
3.5.1 实验部分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偏振光学逻辑运算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致双折射光逻辑运算 |
4.2.1 实验部分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3 全光逻辑门 |
4.3 偏振全息光逻辑运算 |
4.3.1 逻辑“加法”和“减法” |
4.3.2 偏振全息逻辑门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双光子荧光的偏振调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光子荧光的偏振调制 |
5.2.1 样品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
5.3 外界条件对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的影响 |
5.3.1 样品浓度对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的影响 |
5.3.2 激发光强对双光子偏振调制的影响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头戴式显示设备(HMD)发展历史 |
1.1.1 HMD虚拟现实 |
1.1.2 HMD增强现实 |
1.2 HMD-AR实现方法 |
1.3 光波导AR成像技术 |
1.3.1 基本原理 |
1.3.2 出瞳扩展 |
1.4 光波导成像系统中的耦合元件 |
1.4.1 部分反射微镜阵列(PRMA) |
1.4.2 表面浮雕光栅(SRG) |
1.4.3 体全息光栅(VHG) |
1.4.4 偏振体全息光栅(PVG) |
1.4.5 波导耦合元件的对比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 |
1.6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体全息光栅(VHG)的波导光学耦合 |
2.1 体全息光栅理论 |
2.1.1 平面波与平面波的全息干涉 |
2.1.2 VHG的记录与布拉格衍射 |
2.2 VHG的分析方法 |
2.2.1 Kogelnik耦合波理论 |
2.2.2 严格耦合波理论(RCWA) |
2.2.3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电磁场仿真建模 |
2.3 VHG的基本衍射特性 |
2.4 基于波导显示应用的VHG耦合成像 |
2.4.1 反射式VHG在波导耦合应用中的优势 |
2.4.2 VHG耦合光栅对波导显示系统视场范围与色彩表现的影响 |
2.4.3 VHG波导显示系统的优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液晶光栅 |
3.1 基于PB相位光栅物理机理 |
3.2 PB相位光栅的衍射特性 |
3.3 基于PB相位光栅的光束角度控制 |
3.4 针对波导显示系统的PB相位光栅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偏振体全息光栅(PVG)的仿真研究 |
4.1 PVG的物理结构与机理 |
4.2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PVG仿真建模 |
4.3 PVG的衍射特性 |
4.3.1 反射式PVG的衍射特性 |
4.3.2 透射式PVG衍射特性 |
4.4 PVG的波导耦合应用 |
4.4.1 波导应用中PVG的优势 |
4.4.2 针对波导显示应用进一步拓宽PVG的响应带宽的方法 |
4.4.3 PVG偏振特性下的波导系统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VG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
5.1 PVG主要材料 |
5.2 光致取向层制备方法与流程 |
5.3 PVG偏振全息曝光方法与光路搭建 |
5.4 液晶层制备方法与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VG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搭建与成像分析 |
6.1 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结构设计 |
6.2 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制备 |
6.2.1 PVG彩色波导片的制备与表征 |
6.2.2 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样机搭建 |
6.3 PVG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成像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偏振全息的衍射波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信息存储简介 |
1.1.1 磁存储 |
1.1.2 半导体存储(semi-conductor memory) |
1.1.3 光存储 |
1.2 偏振全息简介 |
1.3 衍射波片的概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偶氮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和实验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偶氮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 |
2.3 光致双折射的实验原理 |
2.4 偏振全息记录的实验原理 |
2.4.1 两束正交线偏振光记录偏振全息的实验原理 |
2.4.2 两束正交圆偏振光记录偏振全息的实验原理 |
2.5 小结 |
第三章 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的光致双折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偏振光栅记录实验及衍射波片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两束正交线偏振光记录偏振光栅的实验 |
4.2.1 实验部分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两束正交圆偏振光记录偏振光栅的实验 |
4.3.1 实验部分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衍射波片特性总结 |
4.5 衍射波片的应用举例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内容总结 |
5.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等离激元光谱调控的Ag/TiO2复合膜全息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存储技术及发展 |
1.2.1 传统光存储技术 |
1.2.2 高密度光存储技术 |
1.3 全息存储技术及存储介质 |
1.3.1 全息存储及复用技术 |
1.3.2 全息存储介质 |
1.4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LSPR光学性质 |
1.4.1 金属纳米结构的LSPR光学性质 |
1.4.2 金属纳米结构的应用 |
1.4.3 金属纳米结构与半导体复合的光学性质及应用 |
1.5 Ag/TiO_2纳米复合膜的光致变色及全息存储研究 |
1.5.1 Ag/TiO_2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
1.5.2 Ag/TiO_2光致变色膜的全息存储特性 |
1.6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窄带等离激元光谱调控的圆偏振复用全息存储 |
2.1 引言 |
2.2 Ag/T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2.2.1 实验试剂 |
2.2.2 Ag/T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
2.2.3 光电化学实验过程 |
2.3 窄带吸收Ag/TiO_2的光谱调控及性质分析 |
2.3.1 吸收光谱与粒子形貌的讨论与分析 |
2.3.2 机理分析 |
2.4 Ag/TiO_2的全息存储性质研究 |
2.4.1 单一模式下的全息动力学 |
2.4.2 复用全息存储及彩色再现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KCl修饰Ag/TiO_2 的快速光谱烧孔及旋转复用全息 |
3.1 引言 |
3.2 KCl-Ag/TiO_2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3.2.1 实验试剂 |
3.2.2 Ag/T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
3.3 KCl-Ag/TiO_2 纳米复合薄膜的光谱烧孔研究 |
3.3.1 KCl-Ag/TiO_2与Ag/TiO_2 的光谱烧孔对比 |
3.3.2 KCl-Ag/TiO_2 在不同条件的光谱烧孔变化 |
3.4 KCl-Ag/TiO_2 的旋转复用全息存储 |
3.4.1 KCl-Ag/TiO_2与Ag/TiO_2 全息动力学对比 |
3.4.2 KCl-Ag/TiO_2 的旋转复用全息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双频激光还原Ag纳米颗粒及高效偏振全息 |
4.1 引言 |
4.2 双色激光制备各向异性Ag纳米粒子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各向异性Ag与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 |
4.3 各向异性Ag与TiO_2复合膜的波长及偏振依赖光致变色特性 |
4.3.1 在TiO_2上制备各向异性Ag的机制分析 |
4.3.2 不同波长及偏振态下的光致变色性质 |
4.4 各向异性Ag与TiO_2复合的偏振复用存储研究 |
4.4.1 不同偏振组态下的全息动力学 |
4.4.2 偏振复用存储及彩色再现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9)偶氮聚合物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和偏振全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信息存储简介 |
1.2 偶氮类有机光存储材料 |
1.3 偶氮材料的研究进展及面临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偶氮聚合物材料的特性 |
2.1 引言 |
2.2 基本特性 |
2.3 非线性光学特性 |
2.4 光致各向异性特性 |
2.4.1 偶氮分子的光致异构 |
2.4.2 光致各向异性的机制 |
2.4.3 材料结构对光致各向异性的影响 |
2.5 偶氮液晶材料三阶非线性和光致各向异性实验研究 |
2.5.1 样品 |
2.5.2 三阶非线性折射率测量 |
2.5.3 光致二向色性研究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偶氮聚合物光致双折射研究 |
3.1 引言 |
3.2 偶氮材料薄膜光致双折射测量原理 |
3.3 泵浦光强度对光致双折射的影响 |
3.3.1 样品 |
3.3.2 实验设置 |
3.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光致双折射的逆向弛豫 |
3.4.1 样品 |
3.4.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5 光致双折射的温度依赖特性 |
3.5.1 实验部分 |
3.5.2 偶氮侧链聚合物温度特性 |
3.5.3 含偶氮液晶材料的热致自组织效应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偶氮液晶材料的偏振全息研究 |
4.1 引言 |
4.2 正交线偏光偏振全息记录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实验部分 |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 含圆双折射的线偏振全息记录 |
4.3.1 实验部分 |
4.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 正交圆偏光偏振全息记录 |
4.4.1 理论分析 |
4.4.2 实验部分 |
4.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5 图像存储应用 |
4.5.1 背景介绍 |
4.5.2 实验部分 |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偶氮液晶材料的二维偏振全息研究 |
5.1 引言 |
5.2 二维偏振全息记录 |
5.2.1 实验部分 |
5.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3 二维偏振光栅在偏振态测量中的应用 |
5.3.1 光学斯托克斯参量介绍 |
5.3.2 测量装置介绍 |
5.3.3 二维偏振光栅的制作 |
5.3.4 斯托克斯参量测量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会议论文 |
(10)光致色变二芳烯的体全息存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体全息存储的研究进展 |
1.1.1 体全息存储原理 |
1.1.2 体全息存储的研究进展 |
1.2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芳烯的可擦写体全息存储 |
2.1 引言 |
2.2 二芳烯的体全息存储机理 |
2.2.1 二芳烯材料体全息存储原理 |
2.2.2 二芳烯体全息存储材料的制备 |
2.2.3 体全息光栅记录和读出的动力学模型 |
2.3 二芳烯的全息存储性能实验与分析 |
2.3.1 二芳烯材料的单幅图像存储性能与分析 |
2.3.2 二芳烯材料的多次可重复擦写实验与分析 |
2.3.3 二芳烯材料的多重复用存储实验 |
2.4 小结 |
第3章 二芳烯的偏振全息存储研究 |
3.1 引言 |
3.2 二芳烯的偏振存储特性 |
3.2.1 偏振全息存储原理 |
3.2.2 偏振全息图的特性分析 |
3.2.3 二芳烯偏振全息存储材料的制备及各向异性测试 |
3.2.4 二芳烯记录介质的偏振全息存储实验 |
3.3 二芳烯的偏振复用存储 |
3.4 正交偏振双通道存储方案 |
3.5 小结 |
第4章 非易失性数据读出方案 |
4.1 引言 |
4.2 双光子记录、单光子读出方案 |
4.3 双波长读出方案 |
4.3.1 双波长读出分析 |
4.3.2 双波长读出实验 |
4.3.3 双波长读出的复用存储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与声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英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6(06)
- [2]菌紫质的全息存储特性及应用研究[D]. 任志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5(04)
- [3]一种高衍射效率的偏振全息记录介质的研究[J]. 张齐,于美文,马春荣. 光学学报, 1990(01)
- [4]俘精酸酐光致变色特性及应用研究[D]. 门克内木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5(06)
- [5]偏振操控图像和双光子荧光偏振调制的研究[D]. 曾鹏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D]. 翁一士. 东南大学, 2019
- [7]基于偏振全息的衍射波片特性研究[D]. 蔡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基于等离激元光谱调控的Ag/TiO2复合膜全息存储研究[D]. 王欣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9]偶氮聚合物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和偏振全息研究[D]. 潘煦.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7)
- [10]光致色变二芳烯的体全息存储特性[D]. 骆守俊.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