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势 问题 出路——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业鹭[1](2021)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准确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是做好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建议和政协提案发言等参政议政工作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础。熟练掌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和工作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形象深入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宪制规定,执政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色,以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与智库工作的区别等五个方面展开。第二部分从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和建议、政协提案发言、政党协商、以及学术性刊物和论坛等五个方面阐述。
黄佳琦,桂胜,刘海波[2](2021)在《国内外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研究与运行实践识议》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产生金融需求,但政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与分散的农民之间的错位带来高成本低效益的问题,所以农民金融需求的满足有赖于农村合作金融。构建体系化的合作金融,有助于增强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力,赋予农民自我造血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接轨。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国外已建立起体系化的农村合作金融,对我国当前阶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依托生产形成的农民合作社这一农民自发形成的互助性组织,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农民能够在合作社内部满足其小额临时的金融需求,但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多样化的需求与单一的金融互助形式不适配使得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探索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模式。当前在研究上已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应发挥我国农村的基础优势,利用村庄熟人社会,发掘内生资源,引导农民自下而上产生组织性,而政府应扮演好合作金融平台的搭建者和资源的有效供给者的角色,与农民的自治行为建立连接,打通农村合作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张小山[3](2021)在《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领域中已经明确提出将多元化的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农村的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薄弱环节,提出了乡村产业政策项目,但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统的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存在现实问题,不能确保服务工作质量与水平,对其长远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针对于此,下文提出相应的乡村振兴环境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创新服务现实问题的应对策略与出路建议,旨在为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服务水平夯实基础。
张婷婷[4](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王小华,温涛[5](2021)在《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城乡中国"既是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也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及方法对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国家与"三农"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的阶段性变动,使得城乡金融资本集聚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乡金融非均衡集聚的政治经济逻辑下表现出了独特的阶段性非线性关系,并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952—1966年、1967—1977年、1978—1990年、1991—2003年、2004—2016年和2017年及以后六个阶段。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破解中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和农村金融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必须超越现有金融控制和金融扶持的行政思维以及"竞争性"的市场思维,进一步提升过去"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培育根植于农村社区的"多元化""合作性""普惠性"金融中介。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手抓",需求侧重在固本强基、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供给侧重在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优化、责任强化、功能完善、创新推动、风险共担和内涵式发展。
笱丰明,陈东旭[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以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被视为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源配置渠道,而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金融领域表现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三农"经济发展,"三农"得到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金融在农村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这是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累积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实践表明:外生于农村经济的金融安排面临着农村经济"被抽血"和金融服务供给不可持续的风险。因此,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的核心应是培育内生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应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解决制约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障碍,营造促进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冯娇娇[7](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提出
覃海戎[8](2021)在《BH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超[9](2021)在《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商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始终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为区域性的“三农”问题提供服务,助力当地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商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管理的队伍和技术队伍、缺乏创新力,但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良贷款居高不降的现象,从中国基金报发布的数据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排名前50家银行中,农商行占有28家,不良贷款率最高达20%以上,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该类问题的出现与农商行不重视信贷管理工作有关,在此形势下,对农商行的信贷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农商行在为农民群体办理小额信贷业务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透明、农商行难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农村贫困群体是申请小额信贷的主要对象,该类群体的信用记录不完善、难以提供具有价值的抵押物,虽然近年来金融支农力度持续加大,但大部分农民仍然无法通过信贷申请,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信用村镇建设对于L县农商行开展信用贷款管理的意义。农民群体利用小额信贷能够有效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可扩大生产规模,本文对农民群体申请小额信贷的机制、小额信贷来源以及农商行在为农民办理信贷业务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对有关信用村镇建设的政策进行分析后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可知,L县农商行当前采用的业务模式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体开辟信贷渠道。建立征信体系既能够记录农民的信用信息,也能发挥激励与惩处作用,可避免农民群体在办理小额信贷业务时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利于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本文开篇对信用、信贷管理、信用村镇等概念进行介绍,对信用村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理论进行解读。其次对国内农信发展进行了简单地概况,分析了国内的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发展情况。然后本文重点介绍了L县农商行在信用村镇建设中应用的模式及策略,接着对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的情况进行全面论述,主要对该银行采用的征信模式、设置的保障措施、制定的评级制度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该银行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包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信用体系缺少完善性、农民群体不重视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方法单一、信用保障机制缺失等,并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最后,借鉴我国某些地区和其他国家在信用村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L县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提出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本文研究发现:信用村镇建设可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它能够降低农民群体申请小额信贷的条件,可简化相关手续,提高信贷额度,农民群体可利用小额信贷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可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建设信用村镇也能帮助农商行有效应对和防范信贷风险,加大金融供给力度,使信贷资金发挥有效作用。信用村镇建设,在解决了“三农”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还有效解决了农商行自身的管理问题,不仅有效降低了农民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率的问题,还可以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利用农村净储蓄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信用村镇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体系有必要在农村更深入的持续下去。
豆睿[10](2021)在《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合作银行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服务小微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改革战略稳步进行,提出了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国务院、地方政府、银保监局也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文件,要求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综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的治理情况,在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不仅符合国家管党治党要求,也是农村合作银行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了国外及我国公司治理的理论发展,分析了公司治理的三种主要理论、公司治理的内涵、体系、目标、原则和手段。通过对当前公司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治理模式进行比较,总结不同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国内公司治理现状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以GD农村合作银行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农合行在公司治理中所具有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的观点。对于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的案例研究,本文对GD农村合作银行现有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明确党委和“三会一层”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同治理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主要职责。在分析如何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方面,提出了将党建工作写入GD农村合作银行章程、修订GD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措施,构建了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保障党委按规定履行职责,本文对党委的监督约束机制进行研究。同时,还从股东引进、董事设置、信息披露、绩效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了GD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本文以GD农村合作银行为案例,进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研究,旨在提高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能力和水平,促使农村合作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取得更好的业绩,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形势 问题 出路——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势 问题 出路——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 |
1宪法的规定 |
2中共关于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
2.1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的形成 |
2.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
2.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
2.4“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 |
2.5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
3政治协商制度 |
4民主党派的地位、职能和特色 |
4.1民主党派的地位 |
4.2 民主党派的职能 |
4.3民主党派的特色 |
5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异同 |
5.1智库的定义 |
5.2智库的特点 |
5.3智库的作用 |
5.4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本质区别、共同点和借鉴 |
5.4.1本质区别 |
5.4.2共同点 |
5.4.3借鉴 |
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
1社情民意信息 |
1.1基本情况 |
1.2主要特点 |
1.2.1特色 |
1.2.2及时 |
1.2.3专业 |
1.2.4灵活 |
1.3基本结构 |
1.3.1情况反映 |
1.3.2存在问题 |
1.3.3意见建议 |
1.4写作要点 |
1.4.1选题 |
1.4.2意见建议 |
1.4.3撰写格式 |
1.5制度建设 |
1.6典型案例 |
2调研和建议 |
2.1基本情况 |
2.2主要特点 |
2.2.1有特色 |
2.2.2有情况 |
2.2.3有经验 |
2.2.4有问题 |
2.2.5有建议 |
2.2.6有深度 |
2.3基本结构 |
2.3.1前言 |
2.3.2 情况介绍 |
2.3.3经验总结 |
2.3.4存在问题 |
2.3.5意见建议 |
2.3.6结尾 |
2.4注意事项 |
2.4.1选题、选人、选时、选地 |
2.4.2调研前的学习、沟通和讨论 |
2.4.3制作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 |
2.4.4调研中的座谈、考察和交流 |
2.4.5调研结束的讨论和总结 |
2.4.6委托调研与联合调研 |
2.4.7撰写初步调研报告 |
2.4.8征求意见和修改调研报告 |
2.4.9提炼形成建议稿 |
2.4.10上报建议和跟进落实 |
2.5专题调研的理论与方法 |
2.5.1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
2.5.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2.5.3“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相结合 |
2.5.4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 |
2.5.5多维分析视角 |
2.6制度建设 |
2.7典型案例 |
3政协提案发言 |
3.1法规制度依据 |
3.2主要特点 |
3.2.1提案应当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任务,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
3.2.2提案应当一事一案,增强可操作性,同时注意时效性和规范性 |
3.2.3体现党派特色 |
3.2.4大会提案与平时提案 |
3.3基本结构 |
3.3.1情况介绍 |
3.3.2存在问题 |
3.3.3意见建议 |
3.4提案质量要求 |
3.5政协会议发言及其质量要求 |
3.6制度建设 |
3.7典型案例 |
4政党协商 |
5学术刊物和论坛 |
(2)国内外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研究与运行实践识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述要 |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演进及发展现状 |
1.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金融探索期 |
2.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金融调试期 |
3.21世纪:新型农村金融合作体系实践期 |
(二)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借鉴 |
1.发达国家的体系化合作金融 |
2.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探索 |
3.借鉴与启示 |
三、农村合作金融的必要性 |
(一)农业生产环境及农民金融需求 |
(二)农村资金供给现状 |
(三)农村合作金融的必要性 |
四、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的发展与实践困境 |
(一)内涵及特征 |
(二)政策法规 |
(三)主要模式 |
(四)地方合作金融的运行实践 |
1.湖北省的合作金融试点 |
2.安徽省的合作金融模式 |
3.河南省的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
(五)地方合作金融呈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五、小结与展望 |
(3)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
1.1 缺乏清晰的理论定位 |
1.2 供需双方之间不合理 |
1.3 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
1.4 非银行金融机构落后 |
1.5 产品服务过于单一 |
2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要点 |
2.1 为乡村振兴核心领域提供服务 |
2.2 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提供服务 |
2.3 为乡村振兴主体领域提供服务 |
3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出路 |
3.1 完善理论模式 |
3.2 健全综合服务机制 |
3.3 有效应用科学技术 |
3.4 明确专业分工合作模式 |
3.5 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
4 结语 |
(4)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逻辑的理论分析 |
三、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设计 |
(一)计量模型选择说明 |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三)模型检验与选择 |
1.非线性检验及STR模型的选择。 |
2.平滑参数的位置及初始值的确定。 |
四、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ST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ST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二)城乡金融改革逻辑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与政治经济分析 |
(三)进一步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制度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6)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以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农村金融问题的起源及根本问题分析 |
(一)农村金融问题的起源 |
(二)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分析 |
1. 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农村金融供给领域 |
2. 农村金融的根源性问题存在于农村金融需求领域 |
3. 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问题 |
三、从农村金融实践看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 |
(一)以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问题为要点 |
1. 供给主导型思路 |
2. 需求主导型思路 |
(1)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 |
(2)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主导,自然演化,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 |
(3)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
(二)以解决“需求型金融抑制”为要点 |
(三)以培育高质量的农村金融市场为中心 |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一)化解金融供给方收益与成本、风险不平衡的矛盾 |
1.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
2. 探索“资源”变“资产”,扩大可抵押资产范围 |
(二)培育金融需求方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
(三)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1. 巩固农村经济基础 |
2. 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保障 |
3. 加强金融监管环境建设 |
4. 加强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建设 |
5. 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
四、结论 |
(9)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二、信贷风险识别及内部控制机制 |
三、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
四、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信用村镇 |
二、信贷管理 |
三、信贷风险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金融抑制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三章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情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村镇建设发展情况及相关经验 |
第二节 L县农商行简介 |
第三节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创建情况 |
一、总体要求 |
二、组织领导 |
三、工作流程 |
四、考评标准 |
五、保障措施 |
第四节 L县农商行在信用村镇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五节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取得的成果 |
第四章 信用村镇建设在L县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信用村镇创建前L县农商行信贷管理情况 |
第二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
一、农户信用评级标准化 |
二、农户经济档案评定等级 |
三、文明实践工作“道德信贷”与信用村镇相结合 |
第三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取得的成果 |
一、农村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
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三、L县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显着提升 |
四、有效降低了农民的贷款成本 |
五、开创多方共赢良好局面 |
第四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应用中的不足 |
第五章 完善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制约体系,提高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
第二节 加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
第四节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
第五节 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
第六节 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
第七节 加强信贷文化的建设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挑战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公司治理探索 |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内涵 |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 |
二、公司治理的理论 |
三、公司治理的体系 |
四、公司治理的目标 |
五、公司治理的原则 |
六、公司治理的手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实践 |
一、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
二、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三章 GD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GD农村合作银行基本情况 |
一、发展历程 |
二、发展情况 |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一、股东代表大会 |
二、董事会 |
三、监事会 |
四、经营层 |
第三节 GD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特点 |
一、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参与度不高 |
二、党委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三会一层”的独立性不强 |
四、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四节 GD农村合作银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分析 |
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意识淡薄,存在“搭便车”现象 |
二、现行治理模式难以保障GD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社会职能发挥 |
三、存在公司治理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
四、与西方存在差距,无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五、现行治理结构不符合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实际情况 |
第四章 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构建“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 |
一、公司治理基本结构 |
二、各公司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
三、各公司治理主体的主要职责 |
第二节 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体系 |
一、推进“党建入章”工作,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写入公司章程 |
二、修改相关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 |
三、明确党委的决策权限 |
第三节 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具体措施 |
一、实行“双向进入”、“双向交流”、“双培养”制度,让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普通党员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
二、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三、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工作开展促进业务发展 |
四、建立党委的约束监督机制 |
第四节 GD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其他建议 |
一、完善股东构成,优化股权结构 |
二、设立独立董事,强化决策监督 |
三、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决策程序 |
四、健全职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形势 问题 出路——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J]. 郑业鹭. 中国发展, 2021(06)
- [2]国内外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研究与运行实践识议[J]. 黄佳琦,桂胜,刘海波. 社会科学动态, 2021(12)
- [3]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探索[J]. 张小山.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8)
- [4]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5]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J]. 王小华,温涛.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8)
- [6]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与创新:以农村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中心[J]. 笱丰明,陈东旭. 经济视角, 2021(04)
- [7]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冯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BH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问题研究[D]. 覃海戎. 广西大学, 2021
- [9]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D]. 孙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GD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委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研究[D]. 豆睿.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