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芝对大鼠红细胞膜封闭度、蛋白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姬[1](2021)在《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活节奏快,各种压力大,疲劳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症状。疲劳症状若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身体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疲劳已成为世界上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人参根中富含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大枣和百合中亦富含多糖,均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抗体力疲劳。因此,本研究以人参配伍大枣、百合复方制备抗体力疲劳颗粒剂,首先优化提取工艺参数,考察颗粒剂成型工艺,对其制备颗粒剂进行质量研究,并对其抗体力疲劳功效进行评价。针对方中药材的有效组分进行提取研究。以出膏率和人参总皂苷(Rg1+Re+Rb1)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星点效应面法,进行人参醇提工艺探讨,确定最佳人参皂苷醇提工艺参数:醇浓度为65%,料液比为1:15,提取2次,每次1 h;方中多糖提取采用水提法,以单因素法考察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出膏率和粗总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根据粗总多糖提取量确定方中药材水提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15,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2 h,浸提2次。对颗粒剂成型工艺进行研究。以颗粒剂情况、溶化性、成型性、流动性和吸湿性为考察指标,对辅料种类、辅料用量和润湿剂浓度等进行考察。确定将主药与辅料质量比为1:0.8,辅料为由可溶性淀粉与糊精(7:3)组成的混合辅料,采用93%乙醇作为润湿剂。对颗粒剂进行质量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别对大枣和百合进行定性鉴别、以HPLC法对颗粒剂中的人参总皂苷(Rg1+Re+Rb1)进行定量测定、UV法对粗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专属性均较好。百合TLC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故未列入质量标准中,TLC法鉴别颗粒剂大枣,供试品与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故列入质量标准中。HPLC测定颗粒中的人参总皂苷专属性和耐用性均较好。UV法测定颗粒剂中粗多糖含量,方法简便,可行。颗粒剂的常规检查如粒度、溶化性、装量差异和含水量均符合相应规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规定每克颗粒剂中含有人参总皂苷(Rg1+Re+Rb1)含量应不低于1.59 mg/g,含有粗总多糖含量应不低于294.52 mg/g。采用小鼠负重游泳动物疲劳模型,对颗粒剂抗疲劳活性进行了评价。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4组,低、中、高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83 g/kg/d、1.65 g/kg/d和2.25 g/kg/d,空白剂量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强制游泳实验,记录各组小鼠游泳时间,并测定游泳后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结果显示,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3个剂量均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增加小鼠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具有抗体力疲劳效果,为该复方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郝光[2](2020)在《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胰岛素抵抗(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胰岛素类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以及研发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热点之一。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蓝刺头黄酮作为其中之一种,同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究蓝刺头黄酮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ELTF)的提取方案,通过RT-PCR和Wester blot检测ELTF作用体外试验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体内试验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构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肌肉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具体参数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2、蓝刺头醇提物经5kDa中空纤维素膜过滤、乙酸乙酯3次萃取、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3次萃取、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后得蓝刺头黄酮纯度为 84.8%。3、通过马血清培养基培养C2C12小鼠成肌细胞4d后分化成为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在试验最大安全浓度内,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的最适浓度为0.2mmol/L。4、使用CCK-8法评定ELTF作用24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试验各ELTF剂量组作用24h后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耗糖量(P<0.05)。5、使用RT-qPCR检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γ、PI3 Knase p85mRNA 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表达量。6、使用ELTF作用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28d,与空白对照组体重相比较,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组体重显着降低(P<0.05),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体重均降低,其中高、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血糖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ELTF高、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TC、TG和LDL含量显着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不显着(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TC、TG、LDL、HDL含量均升高或降低不显着(P>0.05)。7、使用RT-qPCR检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骨骼肌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y、PI3 Knasep85mRNA 的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高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 表达量(P>0.05)。结论:1、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蓝刺头醇提物经中空纤维素膜过滤,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再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再用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最终可得到纯度为84.8%的黄酮2、ELTF可显着增强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的耗糖量。ELTF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情况,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有效的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状态。3、ELTF可通过调节相关AMPK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调控而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
徐路[3](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杜肖[4](2020)在《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NSCLC治疗药物的重要研发方向。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可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等,也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TEX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挥与细胞膜脂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药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作为传统抗癌中药,有清热解毒和利湿消肿之效,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白英富含多类化学成分,其所含的生物碱组分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本课题组前期提取所得的白英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from Solanum lvratum,TAS)具有显着的抗NSCLC药效,药理研究表明TAS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前期研究阐明了 TAS中含有多种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并证明了 TAS所含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具有凝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Td-ECs)细胞膜脂筏胆固醇,干扰脂筏形态及功能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并结合TEXs与细胞膜脂筏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从体内外两方面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对TEXs的影响。鉴于皂苷与甾体生物碱类似,均具有与胆固醇结合的性质,和破坏脂筏完整性的活性,我们提出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本论文以人参皂苷Rg3为例,对皂苷影响TEXs的生成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对所提假说进行初步验证。此外,本课题组前期以TAS为原料研制了抗肿瘤中药新药安特逍胶囊(antexiao capsule,AtxC),本论文对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AtxC的开发应用提供安全性数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本论文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TA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2.为研究TAS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采用MTT法,检测分离所得到的白英单体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愈合实验,考察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以鼠源S180肉瘤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AS大极性部位(TASG)和小极性部位(TASS)以50、100、200mg·kg-1作为低(L)、中(M)、高(H)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0 d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以TAS和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药,并对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进行检测,以ELISA法检测TAS组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6、TGF-β和IFN-y的水平,考察TAS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3.为考察白英生物碱和人参皂苷Rg3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是否与TEXs有关,本论文采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和超速离心法分离A54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以Western Blotting法和透射电镜检测,以及纳米粒度分析技术鉴定所分离TEXs;以体外划痕愈合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549细胞外泌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血管新生的影响;以MTT实验检测了 TAS和白英生物碱SA1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LDH漏出实验检测白英生物碱SAl和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终浓度为10 μg·mL-1的TAS,终浓度为10 μM的SA1和终浓度为100μM的人参皂苷Rg3干预A549细胞48 h后,检测外泌体粒度,并以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作用于HUVECs,考察白英生物碱和皂苷干预后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质组学检测SA1干预与未干预A549细胞及其所分泌的TEXs中的蛋白质组变化;以BALB/c裸鼠构建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以A549细胞外泌体(Control exosome)和SA1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TEXs(SA1 exosome)以100 μg/只剂量,采用瘤内注射方式给予A549荷瘤裸鼠,保持一周2次给药频率,以紫杉醇为阳性药(Taxol,8 mg·kg-1,腹腔注射),并设置溶媒对照组(Model),动态观测肿瘤生长状态,给药时长28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考察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4.为了考察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本论文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小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其对小鼠的协调运动、自主活动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催眠作用的影响,及其对Beagle犬心电图指标、血压和呼吸指标的影响;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大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摄食、心电等指标,考察AtxC的急性毒性反应;采用重复灌胃大鼠26周和Beagle犬39周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心电和临床病理学检查等指标,考察AtxC的长期毒性反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分离鉴定出14种甾体糖苷生物碱,其中新化合物12个,分别为:(3β,5α,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3-ylO-β-D-glucopyran 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β,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an-5,22(N),23,25(26)-tetraene-3β-ol-3-0-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 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3),(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 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4),(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 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5),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β-D-gluco pyranosy l-(1→4)-β-D-galactopyranoside(6),1 5β-hydroxy l-(3β,25β)-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7),15β-ethoxy-(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8),15β-ethoxy-(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 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9),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 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0),(3β,1 6R,20R,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 ranoside(11),(3β,5α,16R,20R,22α,25R)-spirosola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分离所得两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22(N),23,25(26)-trien-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3β,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 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4,SA1)。2.化合物1-7、11-13以最高100 μM浓度干预Td-ECs细胞48 h时,对细胞的抑制率均未达50%;化合物1-6、11-13作用浓度为25 μM时,可显着抑制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显着促进了 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化合物1-7、11-13均可剂量依赖地抑制VEGF诱导的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P<0.05);TASS-L组、TASG-H剂量组和TAS组的抑瘤率较高,分别为39.71%、43.92%和42.13%;与模型组相比,CTX组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均指数显着降低(P<0.01),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除大极性高剂量组外,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其中TASS-L和TASS-H组动物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P<0.05);与CTX组相比,TASS-M、TASS-H和TASG-H组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及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和CTX组相比,TAS组荷瘤动物血清中的IFN-y水平显着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TAS及其大极性和小极性部位均可抑制小鼠S180移植瘤的生长,且具有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3.SA1和人参皂苷Rg3虽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但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可剂量依赖地升高A549细胞的LDH漏出率(P<0.05);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膜囊泡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所分泌TEXs的直径出现增加,TEXs中标记蛋白CD9、CD63的表达均呈阳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ntrol exosome显着促进了 HUV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TAS和SA1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划痕愈合及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促HUVECs划痕愈合作用(P<0.01),TAS、SA1及Rg3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药物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产生的TEXs的粒径集中在60-90 nm,TAS、SA1和Rg3干预后A549细胞上清中TEXs浓度较未干预时分别增加了 10、3.8和3.7倍;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间存在1154个差异蛋白,有Poly(A)RNA结合等功能,参与翻译、rRNA的加工等生物过程,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TEXs间存在746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具有Poly(A)RNA结合、蛋白结合等功能,参与了细胞间粘附、mRNA剪接等生物过程;蛋白质组学所检测差异蛋白共富集到40多种代谢通路,参与500多个信号通路和20多个蛋白-蛋白作用网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种作用靶点和蛋白通路;与模型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SA1 exosome对荷瘤动物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有显着降低作用(P<0.01),抑瘤率为70.48%,Control exosome较模型组相比,对肿瘤生长也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4.单次灌胃给予AtxC除800 mg·kg-1剂量下可增加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率(P<0.01)外,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协调运动均无影响,也不影响Beagle犬的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AtxC单次灌胃大鼠最大耐受量为4.0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量大于6.0 g·kg-1,16.0 g·kg-1单次灌胃可致大鼠体重及摄食减少(P<0.05);AtxC重复灌胃大鼠的最大耐受量为0.8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剂量为320 mg·kg-1,AtxC以2.0 g·kg-1剂量重复灌胃大鼠可造成动物胃组织发生病变,AtxC以800 mg·kg-1剂量重复灌胃Beagle犬可显着降低动物体重和血清TP、GLOB 和 ALB 等指标(P<0.05)。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本论文从TAS中分离得到12种新甾体糖苷生物碱化合物,证明了分离所得的大多数白英单体生物碱均具有体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活性,并证明了 TAS有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证明了 A549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促进HUVECs血管新生,而TAS、SA1和Rg3的干预使A549细胞所分泌TEXs有了显着体外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并且可增加TEXs的分泌量,SA1的干预还增加了 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SA1对TEXs的作用与其能够改变A549细胞及其TEXs的蛋白质组表达有关;(3)初步验证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为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证明了以TAS为原料的抗肿瘤中药新药AtxC 口服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郭咏梅[5](2020)在《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产期和泌乳前期的高产奶牛由于生理的变化和高的代谢水平,抗氧化功能显着降低,容易诱发氧化应激,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是乳脂和乳蛋白合成与分泌的重要场所,其细胞的生物合成能力决定了奶牛乳腺的产奶能力。因此,深入研究硒(Se)减缓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对科学合理的补加Se,缓解奶牛氧化应激,优化奶牛抗氧化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以BMEC为细胞模型,分别以外源性一氧化氮(NO)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二硝基氯苯(DNCB)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并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白介素-1(IL-1)生物活性、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剂抑制其磷酸化水平、并结合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从TrxR1/MAPK/NO途径深入研究了 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本论文共分为6个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200 nmol/L)对BMEC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初探正常生理条件下Se对TrxR活性和NO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机理提供基础。结果表明,Se对BMEC的相对增殖率(RGR)、Trx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抑制作用呈显着的剂量依赖效应,即Se对BMEC的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综合多项指标得出,以50 nmol/L处理组较好,100~200nmol/L处理组促进作用削弱。然而,Se的添加对正常BMEC的炎症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基因表达、NO含量、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试验2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RGR、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等指标为判断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 NO(0、250、500、750、1000、1250、1500μmol/L),分别作用 2、4、6、8、12和24 h,筛选出适宜的NO氧化损伤建模浓度及作用时间。结果显示,过量的NO可诱导BMEC的氧化应激,以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外源性NO,处理浓度为1000 μmol/L作用时间为6h,RGR降低至76.61%,引起SOD、CAT、GPx活性降低,MDA含量、炎症因子及NO含量、iNOS活性升高,可以作为建立BME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试验3以试验2为基础,以NO诱导BMEC的氧化损伤,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及200 nmol/L)对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和可能的调节作用机制,并筛选出Se的适宜添加剂量。结果表明,NO过量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引起RGR与SOD、T-AOC、CAT活性显着下降,GPx、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Nrf2的基因表达呈现相似的变化;而ROS活性、MDA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基因表达也显着升高,并增加了其下游IL-1等炎症因子、iNOS的表达。Se的添加显着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Se对NO诱发的氧化应激具有显着的减缓效果,减少了 IL-1的生成,降低了 iNOS的活性与NO的释放。这可能与增高的TrxR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了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Se对过量NO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以20~100 nmol/L的Se保护组保护作用较好,尤其以50 nmol/L的Se保护组的保护效果更好,然而,过高浓度的Se则未能逆转NO诱导的细胞损伤,甚至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作用。试验4以试验3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IL-Ra抑制IL-1生物活性,从TrxR/IL-1/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将BMEC随机分为8组,分别是:对照组(CON)、Se 处理组(Se)、DNCB 损伤组(DNCB)、IL-1Ra 处理组(IL-1Ra)、Se+DNCB预保护组(S+D)、Se+IL-1Ra 处理组(S+I)、DNCB+IL-1Ra 保护组(D+I)、Se+DNCB+IL-1Ra处理组(S-D+I)。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导致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活性升高,激活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增加了下游因子IL-1及NO浓度,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IL-1Ra抑制了 IL-1的生物活性,降低了 NO过量生成,减缓了 DNCB引起的氧化应激,说明IL-1是诱发NO大量产生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Se对DNCB引起的BMEC氧化损伤具有缓解作用,Se的添加促进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可逆转DNCB引起的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IL-1的生成、iNOS活性及NO的过量产生。这说明Se通过TrxR抑制IL-1的活性发挥其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试验5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 SB203580、SP600125、PD98059 分别抑制 p38MAPK、JNK、ERK1/2 信号通路,将第三代贴壁生长的BMEC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DNCB损伤组、Se 处理组、DNCB+Se 预保护组、DNCB+SB203580、DNCB+SP600125、DNCB+PD98059,从TrxR/MAPK/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活性,ASK-1活性增加,下游p38MAPK及JNK通路被激活,并导致IL-1过量释放,诱发BMEC氧化应激,Se的预保护作用逆转了 BMEC内的氧化损伤,增强了 TrxR的表达,ASK-1活性及p38MAPK及JNK通路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逆转了 IL-1的过量释放及其下游iNOS-NO级联。当p38MAPK及JNK通路分别受到SB203580、SP600125抑制后,DNCB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被抑制,MAPK信号通路下游因子IL-1含量、iNOS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受到显着抑制,进而保护细胞免受NO蓄积的损伤,这提示Se通过TrxR抑制p38MAPK及JNK通路的激活缓解BMEC的氧化损伤。试验6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NO诱导BMEC氧化损伤,采用基因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将BMEC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NO损伤组、NO+Se预保护组、NO+TrxR1 OE组,进一步研究TrxR1对细胞中iNOS、IL-1β等炎症因子及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的影响,验证TrxR1基因是否是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TrxR1基因显着降低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减缓了 NO诱导的氧化损伤,进一步验证了 TrxR1是Se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从TrxR1/MAPK/NO途径探讨了 Se促进BMEC抗氧化功能、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即Se通过促进Trx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了 p38MAPK/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降低了 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抑制了 NO的过量释放,保护了 BMEC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郝慧祯[6](2020)在《“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科学使用中药复方补剂受到了医学领域和体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让运动员有针对地服用特定的中药营养补剂能够使得因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尽快恢复,以适应新的训练阶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竞技成绩。本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八珍汤加减”对于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更好地为提高竞走运动竞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水提物高剂量组(5g/20g)、水提物中剂量组(0.33g/20g)、水提物低剂量组(0.17g/20g)、75%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5g/20g)、75%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0.33g/20g)、75%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17g/20g)、空白对照组(0.12mL/20g/d生理盐水),共7组,每组10只,共70只,在不同运动条件下记录运动至力竭的时间。(2)运动员实验:竞走运动员分为两组,补剂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在整个冬训期间监测运动员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肌酸激酶,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血中丙二醛、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血尿素。结果:(1)研究发现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爬绳时间,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在服药过后均有显着性升高,尤其是75%醇提高剂量组的延长时间总体来说最为明显。(2)运动员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睾酮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皮质醇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丙二醛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尿素都有升高(P<0.05),两组升高幅度无差异。结论:服用“八珍汤加减”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加快竞走运动员由于长时间大强度后的恢复进程,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涂明锋[7](2020)在《黄精多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研究及颗粒剂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是百合科植物的干燥根茎,是我国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黄精含有多糖、甾体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调节血糖血脂等药理作用。本文对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结构,生物活性以及颗粒剂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黄精多糖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纤维素酶添加量2.1%、时间51 min、温度54℃、pH值为5.0,黄精多糖提取率为29.54%。(2)酸性蛋白酶除蛋白效果为所选用的除蛋白方法中最佳,在pH值为3、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0 min、酶添加量4%条件下,蛋白质去除率为89.12%、多糖保留率为94.86%;大孔树脂D101脱色素效果为所选用的脱色素方法中最佳,在温度50℃、时间2 h、树脂添加量5 g/100 mL条件下,脱色率为89.87%、多糖保留率为81.64%;以蒸馏水和0.5 mol/L NaCl溶液为洗脱液,经过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得到PSP-1、PSP-2两个组分,进一步用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纯化,得到PSP-1S、PSP-2S两个组分。(3)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SP-1S、PSP-2S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峰,并存在α-型糖苷键;利用凝胶色谱测定PSP-1S、PSP-2S相对分子量分别为3.31 KDa、3.73 KDa;利用离子色谱测得PSP-1S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组成,PSP-2S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组成,且两组分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中PSP-1S含有75.535%葡萄糖、12.844%半乳糖;PSP-2S含有62.424%葡萄糖、15.842%半乳糖。(4)体外降血糖研究表明,PSP-1S、PSP-2S均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当质量浓度为3 mg/mL时,PSP-1S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49.20%,IC50为3.04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55.90%,IC50为2.27 mg/mL;PSP-2S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31.17%,IC50为5.25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40.17%,IC50为4.13 mg/mL。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PSP-1S、PSP-2S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当质量浓度为5 mg/mL时,PSP-1S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7.31%,IC50为6.51 mg/mL,抗氧化当量为4.20 umol TE/1 mgPSP,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50.48%,IC50为5.14mg/mL,抗氧化当量为4.41 umol TE/1mgPSP;PSP-2S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8.30%,IC50为11.84 mg/mL,抗氧化当量为3.40 umol TE/1 mgPSP,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43.49%,IC50为7.65 mg/mL,抗氧化当量为3.80 umol TE/1 mgPSP。(5)最佳制粒条件为原辅料配比1:2,可溶性淀粉与甘露醇混合作为辅料,比例为1:1,85%乙醇作为润湿剂。所制得的颗粒在5 min内均可完全溶解于热水中、过一号筛和不过五号筛总量6.52%<15%、水分含量为5.31%<8%,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的规定。
田丹妮[8](2020)在《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芝被誉为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仙草”,具有重要的药用研究价值。灵芝孢子油是灵芝系列主要产品之一,集中了灵芝孢子原生质中的灵芝三萜、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锗和灵芝甾醇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在免疫调节方面作用显着。一方面,含量丰富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孢子油发挥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汇总了目前已知的83个灵芝三萜化合物,并提供了该83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信息,进一步分析总结了现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7种代表性灵芝酸(灵芝酸A,C2,D,F,DM,X和Y)的相关药效机制和靶向信号蛋白。其中,首次总结了灵芝酸DM诱导的自噬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具体串扰关系,为灵芝三萜单体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灵芝孢子油易受到空气中的氧气、光照、酶和金属离子等作用而发生氧化酸败,使得储存时限和功效极大降低。灵芝孢子油珍贵难得,为提高其稳定性,本课题以灵芝孢子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实验研究:1.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其质量评价。本课题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即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9/50(g:mL),提取时间为2.5小时,提取温度为46℃;以熊果酸为对照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所得灵芝孢子油的总三萜平均含量为1.02 μg/mg。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的酸价为1.71 mg/g,电导率为10.24μS/cm,参考《GB2716-2005食用油卫生标准》中规定食用油的酸价≤4 mg/g,电导率低于18 μS/cm,即可判定为合格,因此,提取所得灵芝孢子油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规定。进一步利用GC/MS分析方法对灵芝孢子油中5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含量最高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56.22%),HPLC法测得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平均含量为0.148 mg/g。进一步地利用DPPH法对灵芝孢子油自身的抗氧化性进行预评判,与其他7种常用食用油(山茶油、芝麻油、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的抗氧化性相比,实验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新型油脂抗氧化剂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以羟基酪醇和硫代二丙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终反应路线,即羟基酪醇和硫代二丙酸的投料比为2.3:1,乙腈为反应溶剂,EDC作为催化剂,在氮气保护下超声进行。进一步通过1H-NMR和13C-NMR对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进行结构确证。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羟基酪醇与硫代二丙酸的混合液(2:1)相比,同等浓度下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明显更高。3.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提升研究。将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应用于灵芝孢子油,并对加入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当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初始添加浓度≥0.4 mg/mL时,灵芝孢子油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以TBHQ为对照品,进一步对加入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进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实验(样品在常温光照、常温避光、60℃光照和60℃避光条件下储藏30天),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加入使得灵芝孢子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值从自身的1.63h升至7.1 h,稳定性显着提高。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一方面,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添加降低了所有储存条件下灵芝孢子油的PV值,并且其作用在前15天内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60℃的温度下,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加入使得灵芝孢子油的AV值始终低于不含抗氧化剂的灵芝孢子油,并且稳定性优于TBHQ组。4.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以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生产工艺路线为核心,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化胶、压丸、洗丸和干燥等生产工段进行物料衡算,确定相关生产设备的选型。根据前期计算数据和市场调研对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制剂车间进行布置和设计,并绘制了初步的工程图纸。
朱思远[9](2020)在《黄精饮料加工工艺及其品质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黄精在保健品方面成效显着,由于黄精具有良好的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黄精保健品、黄精食品等产品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黄精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目前饮料行业发展迅速,饮品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对健康的追求,产生了多种新型的利于健康的饮料,例如低糖饮料,维生素饮料等。因此对于黄精这类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优秀保健功能的植物来说,在饮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复合酶法对黄精生物活性物质——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将优化后的工艺用于黄精饮料的制作中,并对其感官性质、调节血糖能力以及抗氧化性进行了评估。对于黄精饮料的研究主要为:1.复合酶辅助提取黄精多糖的最佳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设计筛选,得到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3.20℃、料液比为1:19、酶解时间为51 min、酶添加量为1.50%测得黄精提取液多糖得率平均值为(9.11±0.16)%。2.选择适合黄精饮料的澄清剂类型。将ZTC1+1Ⅱ型澄清剂、壳聚糖、壳聚糖盐酸盐和硅藻土四种澄清剂的澄清效果,多糖保留率以及对黄精饮料的感官评分影响进行对比,得出ZTC1+1澄清剂对提取液进行澄清除杂最优,用量为10%,感官评分为91,透过率为84.2%,多糖保留率为91%。3.确定黄精饮料的产品配方。以黄精提取液、柠檬酸、柠檬酸钠和复合甜味剂作为单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得到黄精饮料感官评分最高的配方:黄精提取液用量为50%、柠檬酸添加量为0.4%、柠檬酸钠添加量为0.6%、复配甜味剂添加量为0.005%,平均感官评分90.4。4.黄精饮料杀菌工艺的选择:最佳杀菌条件为杀菌温度100℃,杀菌时间25min。5.评估黄精饮料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通过测定黄精饮料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羟基清除能力,证明了黄精饮料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6.评估黄精饮料、黄精提取液、黄精粗多糖的血糖调节能力。黄精粗多糖溶液、黄精饮料、黄精提取液、饮用水MAGE数值分别为2.22mmol/l,3.05mmol/l,3.10mmol/l,3.53mmol/l。得出在调节血糖能力方面,黄精粗多糖溶液>黄精饮料>黄精提取液>饮用水;主要由于黄精多糖的血糖调节能力发挥了作用。证明了黄精饮料具有良好的血糖调节能力。7.检测黄精饮料中营养成分、总菌数,并对黄精饮料进行感官评估:饮料总酸含量为0.32%,多糖含量为2.3mg/m L。总菌数为0,大肠菌群未检出。饮料成品的感官评定结果显示,黄精饮料具有炮制黄精棕红色的独特色泽,具有黄精的香味并均匀无可见杂质。
张北雪[10](2020)在《五种“术”类健脾和抗风湿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朝鲜苍术、关苍术、北苍术、茅苍术、白术健脾和抗风湿的研究,明确五种“术”类的药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找出大鼠血浆中脾气虚、脾阳虚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五种“术”类对相关生物标志物影响的异同。从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的角度阐释五种“术”类的健脾及抗风湿机制,为关苍术和朝鲜苍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参苓白术散)组、朝鲜苍术组、关苍术组、茅苍术组、北苍术组和白术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的方法造成大鼠脾气虚模型。造模完成后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它6组分别给予参苓白术散、朝鲜苍术、关苍术、茅苍术、北苍术和白术混悬液治疗。考察造模前后大鼠的体重、肛温、免疫器官系数以及行为状态变化情况,并选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与消化道炎症有关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G(Ig G),与消化系统有关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淀粉酶(AMS)、琥珀酸脱氢酶(SDH),与抗氧化酶促系统有关的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生化指标的含量,比较各组间含量差异。采用UPLC-Q-TOF-MS建立大鼠血浆样品总离子流色谱图,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方法寻找脾气虚大鼠机体相关生物标志物,归纳代谢通路,并对比五种“术”类对脾气虚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作用。2.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平胃散)组、朝鲜苍术组、关苍术组、茅苍术组、北苍术组和白术组,采用饮食不节合并劳累过度,苦寒泻下的方法造成大鼠脾阳虚模型。造模完成后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它6组分别给予平胃散、朝鲜苍术、关苍术、茅苍术、北苍术和白术混悬液治疗。考察造模前后大鼠的体重、肛温、免疫器官系数以及行为状态变化情况,并选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生长抑素(SS)、淀粉酶(AMS)、D-木糖、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胰蛋白酶(TRY),与消化道炎症有关的免疫球蛋白G(Ig G)、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肠道水液代谢有关的Na+-K+-ATP酶(Na+-K+-ATPase)、水通道蛋白3(AQP3)和水通道蛋白8(AQP8)等生化指标的含量,比较各组间含量差异。采用UPLC-Q-TOF-MS建立大鼠血浆样品总离子流色谱图,结合OPLS-DA分析方法寻找脾阳虚大鼠机体相关生物标志物,归纳代谢通路,并对比五种“术”类对脾阳虚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作用。3.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组、朝鲜苍术组、关苍术组、茅苍术组、北苍术组和白术组,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成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完成后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它7组分别给予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朝鲜苍术、关苍术、茅苍术、北苍术和白术混悬液治疗。考察各组大鼠的体重、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以及免疫器官系数等变化情况,并选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关节炎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比较各组间含量差异。采用UPLC-Q-TOF-MS建立大鼠血浆样品总离子流色谱图,结合OPLS-DA分析方法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机体相关生物标志物,归纳代谢通路,并对比五种“术”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作用。结果:1.五种“术”类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脾气虚大鼠体内Ig G、TNF-α、IL-6和MDA含量,升高脾气虚大鼠体内IFN-γ、AMS、MTL、GAS、SDH、GSH-PX、CAT和SOD的含量。在消除消化道炎症方面,北苍术和茅苍术作用较好;在调节消化系统方面,关苍术和茅苍术疗效较好且相似。在调节抗氧化酶促系统方面,朝鲜苍术和北苍术疗效较好且相似。脾气虚大鼠机体花生四烯酸、尿嘧啶、胆酸等小分子物质代谢紊乱,直接影响了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导致大鼠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抗氧化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五种“术”类给药干预后,脾气虚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谱轨迹有向空白组移动的趋势,大部分代谢通路趋于正常。其中朝鲜苍术和北苍术在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干预回调作用较好且相似,白术对其中牛磺胆酸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较强。而关苍术和茅苍术的作用机制较相似,在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和嘧啶代谢途径中发挥较好的作用。2.五种“术”类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脾阳虚大鼠体内TNF-α、IL-6、Ig G和SS含量,升高脾阳虚大鼠体内AMS、D-木糖、MTL、GAS、TRY、AQP3、AQP8和Na+-K+-ATP酶的含量。在调节消化系统方面,朝鲜苍术和北苍术调节作用较好且相似。在消除消化道炎症方面,关苍术和茅苍术调节作用较好且相似。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北苍术、朝鲜苍术和白术比其他两种疗效更好。脾阳虚大鼠机体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维生素A等小分子物质代谢紊乱,直接影响了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视黄醇代谢等代谢通路,导致大鼠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免疫功能下降、腹泻便溏等症状。五种“术”类给药干预后,脾阳虚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谱轨迹有向空白组移动的趋势,大部分代谢通路趋于正常。其中朝鲜苍术和北苍术在视黄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途径中的干预回调作用较好且相似。而关苍术和茅苍术相似,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中干预回调作用较好。白术对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较强。3.五种“术”类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浆IL-6、IL-1β、PGE2和NF-κB水平,其中白术调节作用相对较弱。北苍术、茅苍术、朝鲜苍术和关苍术可显着降低TNF-α含量,其中关苍术和茅苍术调节作用较好且相似。北苍术和朝鲜苍术可显着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RF水平,朝鲜苍术、茅苍术和关苍术可显着降低anti-CCP水平,即朝鲜苍术和北苍术调节作用相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机体11-脱氧皮质醇、牛磺胆酸等小分子物质代谢紊乱,直接影响了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导致大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五种“术”类给药干预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谱轨迹有向空白组移动的趋势,大部分代谢通路趋于正常。其中朝鲜苍术和北苍术调节作用相似,而关苍术和茅苍术调节作用相似。白术则几乎无干预回调作用。结论:1.五种“术”类均对脾气虚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朝鲜苍术和北苍术的治疗机制和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基本一致,而关苍术的治疗机制和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更接近茅苍术。2.五种“术”类均对脾阳虚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朝鲜苍术的治疗机制和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基本与北苍术一致,而关苍术治疗机制和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更接近茅苍术,且治疗效果相对较弱。3.北苍术、茅苍术、朝鲜苍术和关苍术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朝鲜苍术治疗效果最好且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更接近北苍术,而关苍术的治疗机制和对生物标志物的干预回调作用更接近茅苍术。
二、灵芝对大鼠红细胞膜封闭度、蛋白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对大鼠红细胞膜封闭度、蛋白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疲劳研究进展 |
1.1.1 疲劳定义 |
1.1.2 体力疲劳产生机制 |
1.1.3 治疗手段 |
1.2 功能配方 |
1.2.1 人参 |
1.2.2 百合 |
1.2.3 大枣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提取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人参皂苷醇提工艺研究 |
2.3 工艺验证 |
2.4 人参总皂苷含量测定 |
2.4.1 色谱条件 |
2.4.2 对照品贮备液制备 |
2.4.3 方法学研究 |
2.5 粗总多糖水提工艺研究 |
2.5.1 单因素考察 |
2.5.2 提取工艺验证 |
2.5.3 粗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提取工艺流程 |
2.7 小结 |
第3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稠膏密度与流动性考察 |
3.3 稠膏干燥温度考察 |
3.4 全浸膏粉吸湿性考察 |
3.5 颗粒剂制备 |
3.5.1 辅料筛选 |
3.5.2 辅料用量考察 |
3.5.3 润湿剂浓度考察 |
3.5.4 润湿剂用量考察 |
3.5.5 烘干温度考察 |
3.5.6 干燥时间考察 |
3.5.7 颗粒剂成型工艺验证 |
3.6 稠浸膏制备颗粒剂 |
3.6.1 药筛目数考察 |
3.6.2 润湿剂用量对颗粒剂的影响 |
3.6.3 锥体高度对休止角的影响 |
3.6.4 颗粒剂成型工艺验证 |
3.6.5 临界相对吸湿性测定 |
3.7 颗粒剂工艺流程 |
3.8 小结 |
第4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质量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常规检查 |
4.2.1 粒度 |
4.2.2 溶化性 |
4.2.3 水分 |
4.2.4 装量差异 |
4.3 薄层鉴别研究 |
4.3.1 大枣 |
4.3.2 百合 |
4.4 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
4.4.1 色谱条件 |
4.4.2 对照品贮备液制备 |
4.4.3 样品溶液制备 |
4.4.4 方法学考察 |
4.4.5 颗粒剂含量测定 |
4.5 粗总多糖含量测定 |
4.5.1 供试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4.5.2 方法学考察 |
4.5.3 颗粒剂含量测定 |
4.6 小结 |
4.7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质量标准草案 |
第5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抗体力疲劳评价 |
5.2.1 分组与给药 |
5.2.2 负重游泳实验 |
5.3 生化指标测定 |
5.3.1 尿素氮测定 |
5.3.2 肝糖原、肌糖原测定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酮 |
1.1.1 调节糖代谢 |
1.1.2 调节脂代谢 |
1.1.3 抗氧化作用 |
1.1.4 其他作用 |
1.1.5 蓝刺头(黄酮)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 |
1.2.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2.1 西医临床应用 |
1.2.2.2 中医临床应用 |
1.2.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概况 |
1.3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 |
1.3.1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mRNA |
1.3.2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 蓝刺头黄酮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1.3 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1.2.2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2.3 总黄酮得率 |
2.1.2.4 单因素试验 |
2.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2.1.2.6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 |
2.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1.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检验 |
2.2.2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2.3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2.3.2 样品测试 |
2.3 讨论 |
3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细胞胰岛抵抗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试验细胞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C2C12骨骼肌细胞培养 |
3.1.2.2 细胞毒性试验 |
3.1.2.3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3.1.2.4 葡萄糖消耗实验 |
3.1.2.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C2C12成肌细胞培养与分化的结果 |
3.2.2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3.2.3 葡萄糖消耗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4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验细胞 |
4.1.1.2 试验仪器 |
4.1.1.3 主要试剂 |
4.1.1.4 主要试剂配制 |
4.1.2 方法 |
4.1.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4.1.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1.2.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4.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的结果 |
4.3 讨论 |
4.3.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4.3.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 |
5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实验用细胞 |
5.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2 方法 |
5.1.2.1 RT-qPCR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5.1.2.1.1 细胞处理 |
5.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5.1.2.1.3 细胞总RNA质量检测 |
5.1.2.1.4 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 |
5.1.2.1.5 引物设计 |
5.1.2.1.6 RT-qPCR扩增反应 |
5.1.2.1.7 RT-qPCR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2.2.1 细胞处理 |
5.1.2.2.2 蛋白提取 |
5.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5.1.2.2.4 蛋白变性 |
5.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5.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5.2.1.1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5.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5.2.2.1 BCA的标准曲线 |
5.2.2.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6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3 讨论 |
6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主要试剂 |
6.1.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方法 |
6.1.2.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6.1.2.2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测定 |
6.1.2.3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6.1.2.4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行为学观察 |
6.2.2 成模率与死亡率 |
6.2.3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6.2.4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6.2.5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影响 |
6.3 讨论 |
7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骨骼肌 |
7.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1.1.3 主要试剂 |
7.1.1.4 主要试剂配制 |
7.1.2 方法 |
7.1.2.1 RT-qPCR检测ELTF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7.1.2.1.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7.1.2.1.2 肌肉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
7.1.2.1.3 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1.2.1.4 引物设计 |
7.1.2.1.5 RT-qPCR扩增反应 |
7.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2.2.1 组织处理 |
7.1.2.2.2 蛋白提取 |
7.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7.1.2.2.4 蛋白变性 |
7.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7.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7.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2 结果及分析 |
7.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7.2.1.1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7.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7.2.2.1 BCA标准曲线 |
7.2.2.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6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3 讨论 |
8 结论 |
9 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3)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
1.3.1 饮食运动治疗 |
1.3.2 药物治疗 |
1.4 胆汁酸代谢 |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
2.1 膏脂的含义 |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3.2.1 过食肥甘厚味 |
3.2.2 过逸少劳 |
3.2.3 体质因素 |
3.2.4 情志因素 |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
3.3.1 脾运失健 |
3.3.2 脾胃气虚 |
3.3.3 肝失疏泄 |
3.3.4 肾失气化 |
3.3.5 肝肾阴虚 |
3.3.6 痰瘀互结 |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3.5.1 饮食疗法 |
3.5.2 适量运动 |
3.5.3 针灸治疗 |
3.5.4 中药复方 |
3.5.5 其他 |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
4.1 理论基础 |
4.2 临床经验 |
4.3 实验研究 |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中药煎剂制备 |
2.2 高脂饲料制备 |
2.3 动物分组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
2.6.1 行为体征观察 |
2.6.2 血浆检测 |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
2.6.7 胆汁酸谱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1 总RNA质量检测 |
3.7.2 溶解曲线 |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
3.9.2 质控样本评价 |
3.9.3 胆汁酸成分 |
3.9.4 标准曲线结果 |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3.9.6 差异胆汁酸 |
讨论 |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4.1.2 差异胆汁酸 |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
4.3 肝脏FXR |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4)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白英的本草考证、物质基础及药用研究进展 |
1 本草考证 |
1.1 名称考证 |
1.2 基原考证 |
2 白英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4 其他作用 |
3 白英临床应用研究 |
3.1 肿瘤 |
3.2 其他临床应用 |
4 白英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4.1 化学成分研究 |
4.2 白英单体成分的活性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白英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结果 |
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主要仪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英总碱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白英单体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增殖影响 |
3.2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 |
1.1 细胞株及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移植瘤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抑瘤率、胸腺和脾脏指数检测 |
2.4 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抑制作用 |
3.2 TAS对S_(180)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调控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1.1 动物及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药物和溶液及其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A549细胞LDH漏出检测 |
2.4 A549细胞外泌体的提取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 |
2.6 透射电镜检测外泌体超微结构 |
2.7 外泌体粒度检测 |
2.8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TEXs体外对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
2.9 蛋白质组学 |
2.10 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率实验 |
2.11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生物碱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 |
3.2 SA1及Rg3对A549细胞LDH漏出量的影响 |
3.3 A549细胞外泌体的鉴别 |
3.4 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5 白英生物碱及Rg3对A549细胞外泌体粒度的影响 |
3.6 白英生物碱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7 白英生物碱SA1对A549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影响 |
3.8 白英生物碱SA1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A549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英总碱(安特逍胶囊)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安特逍胶囊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的协调运动和自主活动实验 |
2.2 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催眠作用 |
2.3 Beagle犬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
3.2 AtxC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
3.3 AtxC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催眠作用影响 |
3.4 AtxC对Beagle犬心电、血压及呼吸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安特逍胶囊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3.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安特逍胶囊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26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39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灌胃重复给药26周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
3.2 AtxC灌胃重复给药39周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展望 |
3 创新点 |
4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图 |
附件 |
(5)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氧化应激的危害及其防治 |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1.2 氧化应激的诱发因素 |
1.1.3 氧化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
1.1.4 缓解氧化应激的措施 |
1.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促进作用 |
1.2.1 硒在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利用 |
1.2.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 硒缓解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
1.3.1 硒对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1.3.2 硒减缓氧化应激的可能机制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不同剂量硒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
2.1.1 引言 |
2.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过量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硒对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硒通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白介素-1活性对细胞损伤的减缓作用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硒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的过表达对硒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2.6.1 引言 |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过量NO对细胞抗氧化功能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 |
3.1.2 Se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
3.1.3 Se缓解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 |
3.2 总体结论 |
3.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竞走运动 |
2.1.1 竞走项目的运动特点 |
2.1.2 竞走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及训练特征 |
2.2 运动训练与疲劳理论 |
2.2.1 运动训练 |
2.2.2 疲劳理论 |
2.3 中药补剂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动物实验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对象分组 |
3.1.3 训练计划 |
3.2 运动员实验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对象分组 |
3.2.3 训练计划 |
3.3 补益复方药剂“八珍汤加减”的配制及服药计划 |
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4.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的测定 |
3.4.2 血清睾酮(T)的测定 |
3.4.3 血清皮质醇(C)的测定 |
3.4.4 血中丙二醛(MDA)的测定 |
3.4.5 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3.4.6 血尿素的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4.1.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爬绳时间的影响 |
4.1.2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4.1.3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常压密闭耐氧时间的影响 |
4.2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
4.3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睾酮(T)的影响 |
4.4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皮质醇(C)的影响 |
4.5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丙二醛(MDA)的影响 |
4.6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4.7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影响 |
5.2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K影响 |
5.3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T影响 |
5.4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的影响 |
5.5 “八珍汤加减”对MDA的影响 |
5.6 “八珍汤”对SOD的影响 |
5.7 “八珍汤加减”对血尿素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运动员基本信息表 |
致谢 |
(7)黄精多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研究及颗粒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黄精简介 |
第二节 黄精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三节 黄精多糖结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黄精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纤维素酶法提取黄精多糖工艺优化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 实验设备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黄精样品前处理 |
2 黄精多糖的提取 |
3 黄精多糖提取率测定 |
4 黄精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2 响应面实验结果及分析 |
3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精多糖分离纯化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二节 除蛋白方法研究 |
1 蛋白质含量及去除率的测定 |
2 多糖保留率的测定 |
3 综合加权评分法计算 |
4 三氯乙酸(TCA)法除蛋白 |
5 Sevage法除蛋白 |
6 蛋白酶法除蛋白 |
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7.1 三氯乙酸法除蛋白实验结果及分析 |
7.2 Sevage法除蛋白实验结果及分析 |
7.3 蛋白酶法除蛋白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脱除色素方法研究 |
1 脱色率的测定 |
2 多糖保留率的测定 |
3 综合加权评分法计算 |
4 活性炭脱色工艺优化 |
5 大孔树脂D101 静态吸附除色素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活性炭脱色实验结果及分析 |
6.2 大孔树脂D101 脱色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柱层析 |
1 DEAE-52 纤维素柱层析 |
2 SephadexG-100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DEAE-52 纤维素柱层析结果及分析 |
3.2 SephadexG-100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精多糖结构鉴定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多糖纯度测定 |
2 红外光谱分析 |
3 多糖分子量测定 |
4 单糖组分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1 多糖纯度测定结果 |
2 红外光谱结果及分析 |
3 分子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4 单糖组分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
1.1 α-淀粉酶活性抑制测定 |
1.2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测定 |
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1 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
1.1 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 |
1.2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 |
2 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黄精多糖颗粒剂的制备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1 黄精多糖粉末性质研究 |
2 辅料的筛选 |
3 颗粒质量检查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1 黄精多糖粉末性质研究结果及分析 |
2 辅料筛选结果 |
3 最佳制粒条件验证 |
4 颗粒质量检查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灵芝孢子油的研究概述 |
1.1.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1.1.2 灵芝孢子油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1.1.3 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2 油脂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抗氧化剂 |
1.2.2 合成抗氧化剂 |
1.3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质量评价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药材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 |
2.2.2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 |
2.2.3 灵芝孢子油中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
2.2.4 灵芝孢子油的质量评价(酸价/电导率) |
2.2.5 GC/MS法分析灵芝孢子油脂肪酸组分 |
2.2.6 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
2.2.7 灵芝孢子油与七种常见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评价 |
2.3 实验结果 |
2.3.1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3.2 灵芝孢子油中总三萜的含量测定结果 |
2.3.3 灵芝孢子油的质量评价(酸价/电导率)结果 |
2.3.4 GC/MS法分析灵芝孢子油组分的结果 |
2.3.5 灵芝孢子油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结果 |
2.3.6 灵芝孢子油与七种常见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评价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3 新型抗氧化剂的合成及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提升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药材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路线 |
3.2.2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工艺优化 |
3.2.3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结构鉴定 |
3.2.4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3.2.5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加速氧化稳定性评价 |
3.2.6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长期氧化稳定性评价 |
3.3 实验结果 |
3.3.1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工艺优化结果 |
3.3.2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3.3.3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
3.3.4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加速氧化稳定性评价结果 |
3.3.5 灵芝孢子油(添加抗氧化剂)的长期氧化稳定性评价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4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 |
4.1 设计思想和原则 |
4.2 厂址概况 |
4.3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
4.3.1 产品方案 |
4.3.2 建设规模 |
4.4 生产工艺设计 |
4.4.1 生产安排 |
4.4.2 生产工艺流程 |
4.5 物料衡算 |
4.5.1 物料衡算的依据 |
4.5.2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制剂过程的物料衡算 |
4.5.3 灵芝孢子油提取工段的物料衡算 |
4.5.4 物料衡算总表 |
4.6 设备选型 |
4.6.1 化胶罐选型 |
4.6.2 软胶囊制造机选型 |
4.6.3 洗丸机选型 |
4.6.4 干燥机选型 |
4.6.5 检丸机选型 |
4.6.6 包装机选型 |
4.6.7 粉碎回收机设备选型 |
4.6.8 超临界CO_2萃取设备选型 |
4.6.9 设备一览表 |
4.7 劳动定员 |
4.8 图纸设计说明 |
4.8.1 总平面布置图 |
4.8.2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4.8.3 车间布置图 |
4.8.4 单体设备图 |
4.9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含量测定HPLC图谱 |
附录B: 羟基酪醇硫代二丙酸酯的核磁图谱 |
附录C: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车间的初步设计图纸 |
附录D: 英文缩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黄精饮料加工工艺及其品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黄精的概述 |
1.2 黄精多糖的概述 |
1.3 黄精多糖的药理活性 |
1.3.1 抗氧化和抗衰老 |
1.3.2 黄精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 |
1.3.3 黄精多糖能够改善记忆功能和防治老年痴呆 |
1.3.4 黄精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1.3.5 黄精多糖的抗炎作用 |
1.4 黄精在保健品及食品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前处理 |
2.3.2 酶解提取黄精多糖工艺优化 |
2.3.3 黄精提取液的澄清剂选择 |
2.3.4 黄精饮料的调配工艺的优化 |
2.3.5 黄精饮料的杀菌工艺 |
2.3.6 黄精饮料体外抗氧化性质的研究 |
2.3.7 黄精饮料对人体餐后血糖浓度稳定作用研究 |
2.4 黄精饮料的质量检测 |
2.4.1 总酸的测定 |
2.4.2 多糖的测定 |
2.4.3 感官评定 |
2.4.4 微生物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酶解提取黄精多糖方案的优化 |
3.1.1 制备葡萄糖标准曲线 |
3.1.2 酶解优化提取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
3.1.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2 黄精饮料的生产工艺 |
3.2.1 黄精提取液澄清实验分析 |
3.2.1.1 壳聚糖用量对黄精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1.2 壳聚糖盐酸盐用量对黄精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1.3 ZTC1+1II型澄清剂用量对黄精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1.4 硅藻土添加量对黄精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1.5 不同澄清剂对黄精提取液的澄清效果的对比 |
3.2.2 黄精饮料配方单因素实验 |
3.2.2.1 黄精提取液用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3.2.2.2 柠檬酸用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3.2.2.3 柠檬酸钠用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3.2.2.4 复配甜味剂用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3.2.2.5 黄精饮料正交试验 |
3.2.3 黄精饮料的杀菌工艺优化 |
3.2.4 黄精饮料多糖含量的测量结果 |
3.3 黄精饮料功效与质量检测 |
3.3.1 黄精饮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3.1.1 黄精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3.3.1.2 黄精饮料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 |
3.3.2 黄精饮料对餐后血糖浓度的稳定作用结果 |
3.3.3 黄精饮料营养成分、感官评价与总菌数检测 |
4 讨论 |
4.1 黄精提取液澄清的探讨 |
4.2 黄精饮料风味的探讨 |
4.3 黄精饮料抗氧化能力的探讨 |
4.4 黄精饮料调节血糖能力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五种“术”类健脾和抗风湿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五种“术”类对脾气虚大鼠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五种“术”类对脾气虚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五种“术”类对脾气虚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五种“术”类对脾阳虚大鼠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五种“术”类对脾阳虚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五种“术”类对脾阳虚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术”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五种“术”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五种“术”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灵芝对大鼠红细胞膜封闭度、蛋白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D]. 吴姬. 吉林大学, 2021(01)
- [2]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D]. 杜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D]. 郭咏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D]. 郝慧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黄精多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研究及颗粒剂的制备[D]. 涂明锋. 宜春学院, 2020(08)
- [8]灵芝孢子油的提取、氧化稳定性提升与软胶囊车间的工艺设计[D]. 田丹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黄精饮料加工工艺及其品质鉴定[D]. 朱思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10]五种“术”类健脾和抗风湿的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D]. 张北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