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请假出院自杀死亡10例分析

精神病患者请假出院自杀死亡10例分析

一、请假出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1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秋平[2](2019)在《急诊护理人员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能力的培训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沟通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2.比较沟通培训前后急诊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沟通的频率、沟通重要性认识水平、沟通难度评分的差异以及培训对自杀未遂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在美国自杀预防资源中心《照顾有自杀风险的成年患者——急诊科共识指南》和激励性访谈技术的指导下,采取整群抽样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45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三期沟通培训。采用《护患语言与社会交往问卷》调查急诊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沟通能力的现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2.通过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沟通的频率、重要性认识、难度评分和自杀未遂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来评价沟通培训的效果。结果1.培训前沟通频率条目均分为2.47±0.52,沟通重要性条目均分为2.64±0.51,沟通难度条目均分为2.25±0.44,自杀未遂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25.17±5.20。在沟通频率和重要性上,四个维度的得分高低次序具有一致性,由高至低依次为关心健康福祉、建立关爱关系、鼓励日常社交和探索感受想法,在沟通难度上由高至低为探索感受想法、建立关爱关系、关心健康福祉和鼓励日常社交。2.培训后急诊护理人员沟通频率、沟通重要性、沟通难度的条目均分和自杀未遂患者满意度评分依次为2.71±0.53、2.84±0.48、2.11±0.43、132.80±5.75,培训前后均具有显着性差异(t=-9.591,-5.124,4.494,-5.390,P<0.05)。3.培训前沟通频率总分与沟通重要性总分和护士工作年限有线性关系(校正判定系数R2为0.660),与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沟通难度总分无线性关系。工作年限越长、沟通重要性认识水平越高的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沟通的频率越高。培训后沟通频率总分只与沟通重要性总分有线性关系(校正R2为0.642)。沟通难度总分与沟通频率总分无线性关系,其原因在于急诊护理人员在鼓励自杀未遂患者进行社会交往方面“知其易而不为”。4.护理人员对培训好评率为100%,建议集中在增加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环节。结论1.急诊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在探索患者的想法和鼓励患者进行社交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和充分沟通。2.工作年限和对沟通的重视程度是沟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沟通培训能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自杀未遂患者沟通的频率、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和自我效能,改善自杀未遂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采用多种形式、理论结合实践,加强沟通培训。

刘少航[3](2015)在《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防治研究 ——以昆明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云南省是中国麻风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华南粤闽几省位居全国前列,属于重灾区。麻风病在云南历史上具有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及患病率高的特点,民国时期官方不完全统计的麻风病人数就已经达到7000人。昆明地方政府的麻风病防治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开展于唐继尧治理云南时期,全面实施于龙云执政期间,由于卫生彰显现代性对精英们的影响,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章程、办法,将麻风病防治即“铲除麻风”作为龙云主抓的四大要政之一,做出很多有益的麻风病防治尝试。昆明麻风院作为典型的地方政府主导麻风防治机构,管辖权一再变迁,管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解决,经费入不敷出、口粮不足、收容隔离不力,存在一定的贪污腐败问题。与此同时,教会在云南的麻风病防治也实践着,与官方主导的麻风病防治存在冲突,也逐渐与地方政府谋求合作。作为公共卫生问题,麻风病防治也在公共领域由社会力量与国家互动,报纸、中华麻风协会等广泛参与进来,在社会上病人的身份认同与“污名化”问题值得关注。昆明的麻风病防治事业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停滞却没有遭到致命的破坏,在20世纪40年代末与美国麻风协会等组织进行合作,积极的进行扩大麻风院和收容治疗规模、提高医疗水平等工作,在这种国家外交色彩浓厚的合作下,针对国外的“冲击”,地方政府作出了反应,接受并协助了外方传教的要求,也基于民族主义作出许多勉为其难的迎合举动。麻风病防治事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同时它又与时代紧密相连,体现出时代特色。民国时期国家贫弱,地方自治,只是在局部上改善了公共卫生,总体上仍然受制于动乱的环境和脆弱的经济,身体殖民式的国外援助无法真正的帮助消除麻风病。同时,云南昆明的麻风病防治又是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内陆边疆型,道路更加曲折。1949年以后昆明的麻风病防治整体上成效显着,达到了民国精英与传教士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却留下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麻风村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葛丽辉,周学华[4](2012)在《住院精神病患者53例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及特点,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2011年住院患者12826例中死亡的53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躯体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是自杀及猝死。结论在做好精神病专科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的预防、观察和护理。重视精神科的安全检查工作,预防自杀的发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周学华[5](2012)在《住院精神病患者53例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及特点,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2011年住院患者12826例中死亡的53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躯体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是自杀及猝死。结论在做好精神病专科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的预防、观察和护理。重视精神科的安全检查工作,预防自杀的发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徐慧兰[6](2009)在《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是通过与知情信息人访谈的形式,全面地获取死亡者生前的相关信息,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重新构建死亡者死亡状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自杀行为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行为,对于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医学乃至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由于自杀者死亡后难以获取真实信息,致使自杀死亡的原因以及危险因素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很好地开展,而且15~35岁人群是我国自杀死亡的高峰群体,自杀死亡成为这一群体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因此,本文拟采用社会心理解剖方法,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目的:描述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相对危险;比较不同性别各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的作用;为农村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象与方法根据单纯随机抽样原则,从湖南省88个县中随机抽取5个县,对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立的死亡登记信息系统中ICD-10编码为X68~X84,Y89,且死亡时年龄为15~35岁、死亡日期为2005年9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所有自杀死亡者进行了社会心理解剖研究。自杀死亡者共121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均被当地医院或公安部门确认为自杀死亡。对照样本来自于农村社区一般人群,按1:1匹配相同性别、相近年龄(±1岁)的配对原则,在自杀死亡者生前居住的邻村随机抽取了常住居民121名作为对照样本。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对于每一对配对个体,分别与4名知情信息人访谈,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以及对照者相关信息。知情信息人为个体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或邻居,每次访谈2~4小时。本研究均获得信息人的知情同意,并且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内容与工具1、一般情况,包括:(1)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生育状况、宗教信仰、既往自杀未遂史、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等。(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其他成员的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以及吸毒、赌博、酗酒、卖淫/嫖娼、犯罪等社会病态行为问题、家族自杀史、家里储藏农药情况。(3)社区情况:包括社区是否存在接受教育困难、交通不便、就医困难、贫富差距大以及吸毒、酗酒、赌博、迷信、犯罪、虐待配偶或儿童等病态行为问题。2、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具体包括自杀的日期、时间、地点、自杀方式、自杀的隔离性、自杀意愿的透露、自杀计划、后事安排、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过去自杀未遂史以及自杀者院前救治情况等。3、社会心理应激:采用Paykel生活事件量表以及Duke社会支持量表对个体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定。4、人格特征的评定:采用Dickman冲动量表、Moos应对技能量表、Beck绝望量表以及Spielberger特质焦虑量表对个体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应对技能、绝望水平以及特质焦虑水平进行评定。5、使用DSM-Ⅳ轴Ⅰ临床定式访谈诊断问卷研究版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采用DSM-Ⅳ轴Ⅴ大体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个体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的损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通过SAS 9.13建立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下,进行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的分析,PhReg程序被使用。结果:(1)66.1%(80/121)的自杀死亡者服农药自杀,主要为甲胺磷高毒农药,9.9%(12/121)采取了自缢的方式,7.4%(9/121)为溺水方式,5.0%(6/121)为跳楼方式,男女自杀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928,P=0.560);自杀高峰月份为5~7月份;女性自杀日期在上旬的4号有集中趋势(r=0.305,P<0.01),男性自杀日期无集中趋势(r=0.061,P>0.05);女性自杀时间在上午10点有集中趋势(r=0.277,P<0.01),男性下午4点有集中趋势(r=0.202,P<0.01);自杀死亡者57.0%(69/121)选择在死者家中自杀,且59.5%(72/121)自杀死亡者自杀现场无人。(2)29.8%(36/121)的自杀死亡者自杀前明确地告诉亲人或朋友自己的自杀意愿;32.2%(39/121)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前作了后事安排;57.0%(69/121)自杀前有自杀计划;28.1%(34/121)留有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15.0%(18/121)的自杀死亡者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有自杀未遂史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x2=4.998,P=0.0025)。(3)51.2%(62/121)的自杀死亡者被发现后已经死亡,未送往医院实施抢救;59人自杀事件被发现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中10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49人被发现后获得初次救治的时间中位数为30分钟。(4)121例15~35岁自杀死亡者有63人符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52.1%(63/121),男女自杀死亡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7,P=0.244);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为心境障碍(现患率为27.3%),其次为精神分裂症(现患率为19.8%)和物质使用障碍(现患率为5.8%)。对照样本中有4人符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现患率为3.3%(4/121),对照样本男女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5)85.7%的农村自杀死亡者生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平均每个自杀死亡者发生2.6件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年经历的最主要的负性生活事件为:本人得绝症或重病(发生率为28.1%),与配偶有激烈争吵(发生率为21.5%),家庭经济困难(发生率为17.4%);32.2%(39/121)的自杀死亡者经历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婚恋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12.4%);54.5%(66/121)自杀死亡者经历了慢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健康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47.9%):自杀死亡者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16.9±3.0分,男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7,P=0.209)。对照样本20.7%(40/121)的人访谈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生活应激事件,访谈前1年经历的最主要的负性生活事件为:家庭成员得绝症与重病(发生率为5.8%),房屋、财产的重大损失(发生率为3.3%),本人得绝症或重病(发生率为3.3%);4.1%(5/121)的对照样本在访谈前经历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16.0%(20/121)的对照样本访谈前经历了慢性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也为健康相关生活事件(发生率为12.0%);对照样本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1.4±3.0分,男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7,P=0.676)。(6)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家庭相关因素、社区相关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获得以下自杀死亡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与自杀有显着关联,相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自杀危险比为3.89(95%CI:1.61-7.81);家庭年均收入与自杀存在显着关联,相对家庭年均收入低于5000元者,家庭年均收入大于20000元者自杀危险比为0.49(95%CI:0.19-0.95)。躯体疾病与自杀存在显着关联,躯体疾病的自杀相对危险比为2.52(95%CI:1.50-40.12);精神疾病与自杀有强的关联,精神疾病的自杀相对危险比为5.02(95%CI:1.52-48.16)。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存在强的关联,相对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5分者,婚恋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家庭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健康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学习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以及法律相关及其它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为5~9分者有更高的自杀危险(OR=9.01,95%CI:2.68-34.22;OR=11.33,95%CI:2.91-34.35;OR=5.99,95%CI:2.88-30.42;OR=2.33,95%CI:1.98-16.75;OR=2.09,95%CI:2.67-34.11),未发现婚恋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家庭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健康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学习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以及法律相关及其它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15分者与自杀的关联;经历过1件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相对危险为无生活事件者的17.90倍(95%CI:3.32-96.40),而经历过3件及以上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相对危险为无生活事件者的3.75倍(95%CI:1.98-35.13)。社会支持是自杀的强保护因素,相对社会支持评定总分<30分者,社会支持评定总分≥40分者自杀危险比为0.02(95%CI:0.01-0.22)。积极评估应对技能、寻求支持和指导应对技能以及问题解决应对技能为自杀的强保护因素,相对应对水平评分<5分者,积极评估应对技能、相对寻求指引和支持应对技能以及问题解决应对技能评分≥10分者有更低的自杀危险(OR=0.10,95%CI:0.01-0.68;OR=0.03,95%CI:0.01-0.25;OR=0.02,95%CI:0.01-0.45)。非功能性冲动人格特质与自杀行为有强的关联,相对非功能性冲动评分<4分者,非功能性冲动评分≥6分者自杀危险比为14.87(95%CI:3.11-71.13),且性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非功能性冲动人格特质对自杀的作用强度比男性大。在诸多自杀危险因素中绝望水平显示了最强的关联,相对绝望水平评分<6分者,绝望水平评分≥11分者自杀危险比为26.01(95%CI:4.35-155.37),但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湖南农村地区对于15~35岁人群至少有四个以上基于研究证据的干预方法,一是加强农药的管理;二是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杀信号的识别与发现的能力;三是加强院前救治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精神病人的识别与管理。这些干预方法可能是减少湖南农村地区15~35岁人群自杀死亡的合适的策略。我们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在农村社区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水平理解和预防青年人自杀。

蒋兴碧,杨金华,黄子琼,董铭[7](2008)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为减少病人意外死亡,及时发现躯体疾病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1976年1月~2005年12月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含请假外出)的病历76份。结果躯体疾病成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65.79%),在总死亡率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躯体疾病死亡率呈增加趋势(P<0.005);躯体疾病从被发现到死亡时间较短,平均3.6天;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比例较大(13.16%)。结论在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同时应仔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及时给予综合对症处理,以有效预防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

佟圣丽[8](2008)在《住院精神病39例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目的:对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1982年2006年7月住院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9例中自杀死亡18例,窒息死亡3例,猝死3例,因严重躯体疾病死亡14例,药物过量中毒死亡1例,总病死率为0.53‰。死亡原因主要与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护理质量、告知及家属监护不力有关。结论:为了降低住院死亡率,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履行告知义务,减少或杜绝医疗差错与事故的发生。

熊忠祥[9](2007)在《16例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的原因及特点,提高医疗水平,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对本院精神科病房16例住院死亡病人死亡及相关因素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6例死亡病例来自本院1993~2006年13年间的住院精神病

杨金枝,黄子琼,董铭[10](2006)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研究与报道中,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意外死亡探讨较多,医院的管理重点放在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意外死亡上,而对因躯体疾病死亡的因素重视不够,而通过对我院建院至今的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病例调查分析,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护理的方法和重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院1974年1月至2006年4月全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共7655例,其中死亡76例(0.

二、请假出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1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请假出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急诊护理人员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能力的培训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自杀的流行现状
    1.2 自杀未遂的概念和界定
    1.3 护患沟通能力的概述
    1.4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特征分析
        1.4.1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基本情况
        1.4.2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行为特征
        1.4.3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心理特征
    1.5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护患沟通现状
        1.5.1 国外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护患沟通现状
        1.5.2 国内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护患沟通现状
    1.6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假设
    1.9 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3 沟通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3.1 知识培训期
        2.3.2 行为促进期
        2.3.3 强化巩固期
    2.4 研究工具与效果评价
    2.5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2.6.1 培训者的资质
        2.6.2 培训内容的选择
        2.6.3 测评问卷的解释和分析
        2.6.4 研究对象脱落的管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急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
    3.2 培训前沟通测试
        3.2.1 培训前急诊护理人员沟通测试各条目和维度得分情况
        3.2.2 培训前沟通频率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
    3.3 急诊护理人员对沟通培训的反馈
    3.4 培训后沟通测试
        3.4.1 培训后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与培训前比较
        3.4.2 培训后沟通频率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
    3.5 自杀未遂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4 讨论
    4.1 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护患沟通的现状分析
    4.2 急诊护理人员沟通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沟通培训的效果评价
    4.4 培训启示和应对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护患语言与社会交往问卷
附录B 护士沟通培训反馈问卷
附录C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

(3)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防治研究 ——以昆明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中一些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云南地方政府的麻风病防治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流行情况概述
        一、第一次麻风病患者统计
        二、全面的麻风病患者统计
        三、麻风病防治的初步开展
    第二节 龙云治滇时期的云南麻风病防治
        一、颁布政令
        二、参议会的作用
        三、姚寻源的贡献
        四、收容隔离的具体执行
        五、地方政府的防治工作反思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云南麻风病防治
        一、通令全省
        二、建设中的新麻风院
        三、铲除麻风病人中的极端行为
第二章 地方政府防治的典型——昆明省会麻风院
    第一节 昆明省会麻风院的管理
        一、院所概况
        二、管辖权变迁
        三、院长人选变更
    第二节 院所实际运作状况
        一、经费预算
        二、口粮
        三、医药费用
        四、实际支出
        五、贪腐问题
第三章 云南麻风病防治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教会在滇的防治实践
        一、独办的九龙江麻风院
        二、地方政府与教会的冲突
        三、教会与官方合作的尝试
    第二节 中华麻风救济会及《麻风季刊》
        一、《麻疯季刊》简介
        二、邬志坚的考察
        三、郁章医师的看法
    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麻风病防治
        一、报纸的作用
        二、私立麻风医院
        三、麻风病人的自救
    第四节 病人身份建构与污名化问题
        一、巧家县“李进榜案”
        二、昆阳县“赵增礼案”
第四章 中外合作下的昆明麻风病防治
    第一节 来自国外的援助
        一、国外麻风救济机构提出的方案
        二、提供的人员物资
    第二节 云南地方政府的配合
        一、合作方案
        二、实际操作
        三、病人自治会
结语 昆明麻风病防治的成效及引申
    一、防治的分析评价
    二、1949年以后防治状况及成效分析
    三、“沿陆地边疆型”麻风病防治模式
附录一: 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防治文件汇总
附录二: 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防治历史图片
参考文献
后记

(4)住院精神病患者53例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死亡原因分析:
3 例心肌梗死患者均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氯氮平200~300
3 减少死亡措施:
4 护理对策:

(6)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1.2 自杀死亡的流行概况
1.3 社会心理解剖概念的提出
1.4 以往自杀死亡心理解剖研究的证据
1.5 自杀死亡社会心理解剖研究的方法学
1.6 自杀死亡社会心理解剖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1.7 本文构思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自杀死亡者个案的确定
    2.1.2 对照的确定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
    2.2.2 自杀行为情况
    2.2.3 社会心理应激
    2.2.4 人格特征
    2.2.5 精神障碍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信息人的选择
    2.3.2 访谈程序
    2.3.3 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3.4 访谈时间
2.4 伦理学问题和处理
2.5 质量控制
    2.5.1 调查人员的培训
    2.5.2 预调查
    2.5.3 调查过程
    2.5.4 资料录入过程
2.6 数据处理方法
    2.6.1 代理人信息处理方法
    2.6.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信息的质量评价
    3.1.1 信息人的应答与资料的有效率
    3.1.2 两个信息人之间的一致性
    3.1.3 对照者本人与信息人之间的一致性
    3.1.4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3.2 样本一般情况
    3.2.1 个人一般情况
    3.2.2 家庭相关情况
    3.2.3 社区相关情况
3.3 15~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
    3.3.1 自杀方式
    3.3.2 自杀时间与自杀场所
    3.3.3 自杀前自杀意愿的透露
    3.3.4 自杀前的自杀准备
    3.3.5 自杀死亡者自杀未遂史
    3.3.6 自杀死亡者院前救治情况
    3.3.7 信息人报告的自杀死亡者自杀的直接原因
3.4 精神障碍诊断
    3.4.1 诊断与治疗情况
    3.4.2 精神障碍类别分布
    3.4.3 自杀前大体功能评定
3.5 社会心理应激
    3.5.1 生活事件
    3.5.2 社会支持评定
3.6 人格特征
    3.6.1 应对技能
    3.6.2 冲动性人格特质
    3.6.3 特质焦虑与绝望水平
3.7 自杀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3.7.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
    3.7.2 健康状况与自杀
    3.7.3 家庭相关因素与自杀
    3.7.4 社区相关因素与自杀
    3.7.5 社会心理应激与自杀
    3.7.6 人格特征与自杀
3.8 自杀案例介绍 第四章 讨论
4.1 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学问题
4.2 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
    4.2.1 自杀的时间与场所
    4.2.2 自杀方式
    4.2.3 自杀危险征兆
    4.2.4 自杀未遂史
    4.2.5 自杀者院前救治
4.3 自杀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4.3.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
    4.3.2 躯体疾病与自杀
    4.3.3 精神障碍与自杀
    4.3.4 社会心理应激与自杀
    4.3.5 自杀者的心理误区——人格变量与自杀
    4.3.6 家庭以及社区相关因素与自杀行为
4.4 基于研究证据的农村社区自杀预防策略
4.5 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
4.6 本研究创新点
4.7 研究经费支持与笔者在研究中的贡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住院精神病39例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请假出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1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急诊护理人员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能力的培训和效果研究[D]. 刘秋平.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3]民国时期云南麻风病防治研究 ——以昆明为中心的考察[D]. 刘少航. 云南大学, 2015(07)
  • [4]住院精神病患者53例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葛丽辉,周学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12(12)
  • [5]住院精神病患者53例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 周学华.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6]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D]. 徐慧兰. 中南大学, 2009(02)
  • [7]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J]. 蒋兴碧,杨金华,黄子琼,董铭.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09)
  • [8]住院精神病39例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J]. 佟圣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08(04)
  • [9]16例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 熊忠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13)
  • [10]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A]. 杨金枝,黄子琼,董铭. 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6
精神病患者请假出院自杀死亡1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