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一、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秘诀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齐双英[1](2021)在《《空心化的谎言--日本企业的“本土化”策略》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浅析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策略》文中提出

宋单单[2](2021)在《基础教育场域中的武术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崔向平[3](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国际体系的转型,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的盛行、特朗普的上台等“黑天鹅事件”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进程,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美战略格局由接触合作向遏制竞争方向转变日益加剧。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的加速崛起,以及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欧盟各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与中国的发展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有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行,失业率不断上涨、国内游行时有发生、种族问题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来临等新时代的诸多新变量,正在改变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甚至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格局。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都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美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特朗普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当选,其对华政策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政策性课题。由于特朗普采取“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若想充分解析其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本文从四个层次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出台背景进行全面和系统探究,又从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三个方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目标进行层次分析。具体而言,在政治目标上,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在全球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充分利用盟友,不惜以牺牲盟友的利益为代价,一方面保障自己减少了军费支出,另一方面维持对中国的高压态势,最终来实现美国自身的利益,进一步巩固美国的霸权统治地位。在经济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贸易战为前阵,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为内核,试图打断中国科技崛起的节奏,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并尝试与中国经济脱钩。在文化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为由,综合防范且有限阻断中美文化交流,精准防范中国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类的文化传播。此外,特朗普政府的权力资源是政府内党派共识及政策精英的团结以及国内社会部分团体的默认和积极配合,特朗普善于活用“以压促变”等手段,以高压姿态逼迫中国妥协,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关键领域实施有效管控,为把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构建加固了美国技术转让壁垒,稳固了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充分防止了中国在技术使用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而拉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有效防范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本项研究从全球、地区、单元和个人四个层次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维度。从全球层面上看,首先,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遏制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其次,特朗普政府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最后,特朗普政府在舆论上大肆针对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构陷中国,还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正常的对外政策曲解为“锐实力”,并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将责任推给中国。从地区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优化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资源配置,让盟友承担更多军费,使其更符合“美国优先”的逻辑。同时,加大力度拉拢印度,试图在印太框架下编织遏华网络。从单元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公开对华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遏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体现在借“修例风波”破坏香港政治生态环境,在台海地区活用台湾牌,并企图借民族问题从内部瓦解中国,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干预和意识形态对抗。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妄图使中国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从而打断中国崛起的进程。从个人层面上看,特朗普本人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其商人出身的背景使其更加善于运用“对等外交”与“强人政治”等各种博弈手段。此外,还对特朗普“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强人政治”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论文围绕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实施方案、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结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估,并将重点针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手段和结果拟定为考量和评估的重点,具体将围绕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比对政策成效与既定政策目标,进而考量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其政策手段的本身进行评估,并从安全、经济、政治三方面阐述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特朗普下台后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宿凤玲[4](2021)在《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几乎一切以技艺为内容的文化传承无不有赖于建立师徒关系而达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武术技艺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显着的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文化事象伴随其中,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者就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产生较大分歧。与此同时,在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实践当中出现混乱,如师父坑骗徒弟、欺辱徒弟;徒弟欺师灭祖、拆门分法。这些由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引发的乱象对师徒双方自身发展以及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和谐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引导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的鼓励态度,对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构建和谐师徒关系,弘扬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现实意义的贡献。本研究以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概念,明确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结构要素及其特点与建构过程及其特点,阐述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产生与历史流变。在此基础上,根据年龄、性别、拳种、拜师收徒经历以及职务五个指标,选取能够充分代表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发展现状的43名相关人员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保证访谈对象全面性与代表性。最终形成了6万余字的文字材料,并在每次访谈结束后针对每一位被访者撰写研究日记,形成每篇字数800-1000字不等的研究日记,共43篇。发现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价值、缺陷与当代困境,提出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最后,归纳了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对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武术传统师徒关系是指以父子身份确认为实质的武艺授受关系。(2)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表层结构要素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对象、交往手段、交往环境、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其表层结构要素的特点包括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的关系具有排他性;交往手段具有物质性;交往环境具有永久性、封闭性、职业性与家庭性;交往目的具有深度传承性;交往过程具有单一性;交往内容具有神秘性。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深层结构要素包括权威、伦理、利益、血缘。其深层结构要素的特点包括利益要素具有利益交换瞬间不对等性;血缘要素具有强制性。(3)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建构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师徒互择阶段;师徒互访阶段;父子身份明确阶段;父子身份认可阶段。其建构过程的特点包括师徒互择阶段师徒双方具有自觉自愿性;师徒互访阶段师徒双方需进行道德考察;父子身份明确阶段师徒双方需举行拜师仪式;父子身份认可阶段师徒双方需遵守父子道德规范。(4)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师徒缘的天命观;师徒如父子的家族主义;天地君亲师的儒家伦理思想。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师徒双方需要。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师徒双方需要得以满足。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历史流变可以划分为如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成熟时期;分化时期;停滞时期;恢复时期。(5)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价值体现为:有利于拳种深度传承;有利于增强师门内部凝聚力;有利于加强习武者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弥补学校武术教学之不足;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感恩文化。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缺陷包括“师为徒纲”有碍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平等价值观的建立;武术传统师徒关系部分规矩阻碍师徒武艺授受;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容易引发门户之见与师承之别。

段亭如[5](2021)在《《第三代传人缔造“工匠军团”:小企业的独家创新战记》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成熟,我国传统涂装业的发展遭受猛烈冲击,随时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而且,受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人才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涂装业人才不足的现象愈发严峻。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其涂装业发展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在近年完成了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笔者选取竹延幸雄所着的《小さな三代目企业の职人军団教科书なきイノベーション戦记》一书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目标文本,希望通过介绍日本涂装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方式,为我国传统涂装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加深人们对涂装业的认识和理解,改善行业刻板印象,为年轻人就业提供新的选择,以及为笔者今后的翻译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从文本的体裁来看,该文本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在竹延公司濒临破产的情况下,通过创立KM联合公司、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和实现多样化经营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竹延发展重回正轨并蒸蒸日上的故事,属于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文本。从文本的类型来看,该文本作者的个人特征鲜明,且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现实,属于表达型文本,兼具信息型文本的特点。从文本的特点来看,该文本多使用隐喻、引用句和小标题。基于此,笔者选取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在重现原文信息内容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功能、交际功能和标题的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上保持对等。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翻译实践的背景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简介,归纳总结翻译实践的主要内容,介绍翻译实践的进度安排;第三部分为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是本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者基于翻译实践文本的类型和特点,主要从隐喻的翻译、引用句的翻译和标题的翻译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第五部分为总结,主要阐述笔者的心得体会,归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朱厚伟[6](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卢建昊[7](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徐姝静[8](2021)在《大圣,一路向西》文中提出一只神猴,穿越过去和未来,飞入全球百姓家,演绎着一个个经典桥段。孙悟空,这个极具中国元素的世界级文化IP,经久不衰,已经"红"了一千年。然而,单丝不成线。孙大圣的神通纵然齐天,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让中国文化站上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时代呼唤更多的"大圣"。

李新潮[9](2021)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回答往往首先聚焦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时代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要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传承问题的政治高度和科学态度,为新的历史阶段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然而,以“政治话语”面貌首先出场的“两创”,常常被认定为是不证自明的,似乎可以被随意运用于关涉文化传承的所有语境之中。因此,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为理论视域,在批判性反思中厘清其理论定位,在学理性阐释中澄明其思想内涵,在历史性审视中彰显其思想史意义。“两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两创”与“二为”“双百”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内容;狭义的“两创”与“两相”“两有”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核心内涵。在狭义层面,“创造性转化”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状况将古老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转化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内涵和新样式;“创新性发展”是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保留“旧文化”之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进而“新文化”又不断发展为“更新的文化”的过程。“创造性转化”重在“继往”,即在整理、筛选中华传统文化母体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和当代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开来”,即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富有当代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在实践中进行淬炼和发展。就哲学基础而言,“两创”思想之中蕴含着唯物史观的哲学底色、辩证否定的哲学内涵和辩证发展的哲学要求;就运行机理而言,“两创”思想之中内蕴着“思想再现—语境再植”“辩证分析—逐级抽象”“时空交融—综合创新”“纵横结合—循环往进”的内在机理。正是这些哲学基础和运行机理规范着“两创”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基本属性,规范着“两创”思想作为传承理念与传承方法统一体的展开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界定、辨析、分析和解读,希冀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的特定概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具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而言,有必要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思潮谱系为历史底色,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为时代背景,对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动因、对象、方向和路径进行系统考察,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实现。“两创”思想的思想史意义需要在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潮格局之中进行谱系定位和历史审视:就纵向而言,“两创”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理论逻辑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延续和理论表征,它不仅全方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核心观点,而且明确了评判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依据、融入了“综合创新”等思想成果、发展了“批判继承”的传承理念、明确了文化转化创新的基本限度,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新境界;就横向而言,“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总之,“两创”思想的理论出场和实践运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马克思主义回答,但并不代表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最终解答,而只是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所产生的阶段性理论呈现。只要“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没有得到彻底解答,只要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尚未得到彻底平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文化使命就仍然驱使着我们继续前行。

吴启讷[10](2020)在《族群政治形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转型,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惯常的认知是,"近代"的一些重要特征出现在15世纪后期的西欧,而西欧近代国家制度于资本主义成熟时期臻于完成。近代转型的标志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有着明确政治边界的国家,取代中世纪分散的、封建的、边界模糊交错的政治体以及干预世俗事务的教会;其二,是人群同质化,并发展成为nation——"民族"或"国族",

二、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秘诀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秘诀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3)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文献述评
    三、论文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背景分析
    一、特朗普执政后国际形势的新特征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新冠疫情加速推动国际局势变化
    二、印太地区形势的新变化
        (一)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提升
        (二)印太地区的复杂性凸显
    三、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一)美国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加剧
        (二)美国保守势力的增强
    四、特朗普个人的执政偏好
        (一)特朗普的个人特质
        (二)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与“特朗普主义”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文化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权力资源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选择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实施
    一、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一)在全球范围削弱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在全球范围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对华开展舆论战
    二、在印太体系内加快遏华节奏
        (一)调整优化军事战略资源配置
        (二)加紧拉拢盟友编织遏华网络
    三、在单元层面强化对华战略遏制
        (一)加强对华内政干涉
        (二)加大对华军事干预
        (三)加深意识形态对抗
    四、“特朗普主义”下的对华强硬斗争
        (一)“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
        (二)“强人政治”下的强势制裁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评估
        (一)“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手段评估
        (二)“以压促变”和“极限施压”的手段评估
        (三)“积极的针对性防范”手段的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结果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文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影响及政治遗产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综合影响
        (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4)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客观需求
        1.1.2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必然需求
        1.1.3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1.1.4 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与指导理论的欠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概念
        1.3.1 人际关系
        1.3.2 师徒关系
        1.3.3 传统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的局限
2.研究对象、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本土化人际关系理论基础
        2.2.2 西方人际关系理论基础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内容
3.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概念
    3.1 “武艺授受关系”应为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邻近属概念
    3.2 “父子身份确认”应为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种差
        3.2.1 “父子身份确认”具备本质所规定的单一性特征
        3.2.2 “父子身份确认”具有本质所规定的决定性特征
        3.2.3 “父子身份确认”具有本质所规定的稳定性特征
        3.2.4 “父子身份确认”具有本质所规定的隐蔽性特征
    3.3 结论
4.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结构要素及其特点
    4.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表层结构要素及其特点
        4.1.1 表层结构要素
        4.1.2 表层结构要素的特点
    4.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深层结构要素及其特点
        4.2.1 深层结构要素
        4.2.2 深层结构要素的特点
    4.3 结论
5.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建构过程及其特点
    5.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建构过程
        5.1.1 师徒互择阶段
        5.1.2 师徒互访阶段
        5.1.3 父子身份明确阶段
        5.1.4 父子身份认可阶段
    5.2 建构过程的特点
        5.2.1 师徒互择阶段师徒双方具有自觉自愿性
        5.2.2 师徒互访阶段师徒双方需进行道德相互考察
        5.2.3 父子身份明确阶段师徒双方需举行拜师仪式
        5.2.4 父子身份认可阶段师徒双方需遵守父子道德规范
    5.3 结论
6.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产生与历史流变
    6.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产生
        6.1.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产生具有相应的社会基础
        6.1.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师徒双方需要
        6.1.3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师徒双方需要得以满足
    6.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历史流变
        6.2.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萌芽时期
        6.2.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雏形时期
        6.2.3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成熟时期
        6.2.4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分化时期
        6.2.5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停滞时期
        6.2.6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恢复时期
    6.3 结论
7.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价值
    7.1 有利于促进拳种深度传承
    7.2 有利于增强师门内部凝聚力
    7.3 有利于加强习武者道德规范
    7.4 有利于弥补学校武术教学之不足
    7.5 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感恩文化
    7.6 结论
8.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缺陷与当代困境
    8.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缺陷
        8.1.1 “师为徒纲”有碍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平等价值观的建立
        8.1.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部分规矩阻碍师徒武艺授受
        8.1.3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容易引发门户之见与师承之别
    8.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当代困境
        8.2.1 师徒交往目的的当代困境
        8.2.2 师徒道德规范的当代困境
        8.2.3 师徒拜师仪式的当代困境
        8.2.4 师徒父子身份的当代困境
    8.3 结论
9.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9.1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创造性转化策略
        9.1.1 拜师礼向拜师仪式转化
        9.1.2 门户之偏见向门户之卓见转化
        9.1.3 师徒“关联”向师徒关系转化
        9.1.4 礼治向法、理、情三者并举转化
        9.1.5 师为徒纲向师严徒敬、师亲徒孝转化
    9.2 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的创新性发展策略
        9.2.1 创建新型师徒传承模式
        9.2.2 引入第三方组织监管
    9.3 结论
10.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之处、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10.2.1 创新之处
        10.2.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访谈提纲——徒弟》
附录Ⅱ 《访谈提纲——师父》
附录Ⅲ 《访谈提纲——非拜师非收徒的武术相关人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第三代传人缔造“工匠军团”:小企业的独家创新战记》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内容概述
    2.2 翻译进度安排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隐喻的翻译
        4.1.1 喻体相同
        4.1.2 喻体不同
        4.1.3 喻体无法对应
    4.2 引用句的翻译
        4.2.1 话语引用句
        4.2.2 心理引用句
        4.2.3 强调引用句
    4.3 标题的翻译
        4.3.1 名词结句式标题
        4.3.2 动词结句式标题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致谢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圣,一路向西(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的行者——大圣一路向西
    俺老孙,来也!
    妖怪,哪里走!
    大圣,此去欲何?
看我七十二变——东方有神猴
    国漫,出道即巅峰
    国剧,何以笙箫默
    游戏,“金山”有大侠
九九八十一难——做个斗战胜佛
    这个符号,很中国
    封神,艰难的过程

(9)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立场:文化的最终根源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认识前提:“使死人复生”的同时“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三)基本依据: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决不是“永恒价值”
        (四)基本态度:同传统观念的最彻底决裂决不是文化虚无
        (五)传承方式:“剥取”与“扬弃”
第二章 近代文化思潮谱系中“两创”的时代出场
    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双重路向”
        (一)“以中化西”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传承观
        (二)“以西化中”与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文化传承观
    二、“第三重路向”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传承观
        (一)“以马化中”与“三元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传承问题的探索历程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生成脉络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提出的前奏曲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正式出场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文献确认
第三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阐释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多维界定
        (一)作为政治话语的“两创”与作为学术话语的“两创”
        (二)作为文化观的“两创”与作为工作方针的“两创”
        (三)广义的“两创”与狭义的“两创”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哲学基础
        (一)就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而言:唯物史观
        (二)就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关系而言:辩证否定观
        (三)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而言:辩证发展观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内涵解析
        (一)“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
        (二)“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
        (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四、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运行机理
        (一)思想再现,语境再植
        (二)辩证批判,逐级抽象
        (三)时空交融,综合创新
        (四)纵横结合,循环往进
第四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动因考察
        (一)顺应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实践需求
        (二)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需求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对象分析
        (一)全方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方向选择
        (一)社会指向: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
        (二)文化指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四、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
        (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路径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思想史意义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新境界
        (一)明确了评判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
        (二)确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依据
        (三)融入了“综合创新”的思想成果
        (四)发展了“批判继承”的传承理念
        (五)明确了文化转化发展的基本限度
    二、超越了近代以来“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
        (一)近代以来“激进—保守”的两级困境
        (二)思维方式:从二元对立到辩证思维
        (三)文化心态:从自卑自负到从容自信
        (四)文化认知:从绝对整体主义到可解析性
        (五)文化标准:从“或内或外”到实践指向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中文着作
    三、中文译着
    四、英文文献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七、报纸网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三、参加会议
致谢

(10)族群政治形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认“天下”的范围:从“多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转型
二国家的内容:元朝的传统“中国”性与扩大的中国性
    1. 元时期“中国”性的延续
    2. 元时期“扩大的中国”性(一)———藏传佛教与“中国”
    3. 元时期“扩大的中国”性(二)———早期全球化与文化近代化
三元朝族群政治架构及其内外基础
    1. 以汉地农业区为统治“扩大的中国”的基地
    2. 以“汉化”加“藏传佛教化”统治“扩大的中国”
    3. 作为“扩大的中国”黏合剂的中介/过渡群体和过渡地带胡焕庸线
    4. 元时期“扩大的中国”象征符号与国家政治制度
    5. 元朝政治的秘诀:东亚传统与内陆亚洲传统结合的多元统治技巧
四明朝延续元代的转型
    1. 正面评价元代的“中国”性
    2. 明朝对元朝“扩大的中国”性的继承之一:国家地缘政治战略
    3. 明朝对元朝“扩大的中国”性的继承之二:族群政治架构
    4.“隆庆新政”:明后期恢复元代“扩大的中国”格局
五清朝的族群政治架构:儒家政治与宗教政治的体用平衡
    1. 建构族群政治意识形态论述
    2. 搭建“五族共和”的族群政治架构
    3. 厘清儒家政治与藏传佛教政治的“体”“用”关系
    4.“兴黄教以安天下”的宗教-政治制度设计
    5.“圣人之道为体,喇嘛之道为用”原则的再确认
    6. 清朝的制度创新与成就
结论:一体多元的中国与“现代性”
    1.“扩大的中国”的性质与范围
    2.维持“扩大的中国”运作的经济机制
    3.维持“扩大的中国”运作的政治-文化机制
    4.元、明、清对“扩大的中国”架构的贡献及其近代性“天下”体系的合并

四、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秘诀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心化的谎言--日本企业的“本土化”策略》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浅析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策略[D]. 齐双英.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基础教育场域中的武术话语研究[D]. 宋单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崔向平. 吉林大学, 2021
  • [4]武术传统师徒关系研究[D]. 宿凤玲. 山西大学, 2021
  • [5]《第三代传人缔造“工匠军团”:小企业的独家创新战记》翻译实践报告[D]. 段亭如.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6]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8]大圣,一路向西[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徐姝静. 创新世界周刊, 2021(05)
  • [9]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D]. 李新潮.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族群政治形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J]. 吴启讷. 新史学, 2020(02)

标签:;  ;  ;  ;  ;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