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问题考辨》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明,唐普[1](2021)在《司马相如研究百年述评》文中指出司马相如是西汉前中期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语言文字学家,巴蜀文化和文学的杰出代表,并为汉代西南地区的安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立了非常功业。近百年来的司马相如研究,包括生平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生卒年、故里、事业及历史功绩等方面。对其作品(诗、赋、文)的研究,一是文献整理,如辑佚、校注;二是作品的系年;三是作品的辨伪;四是司马相如作品的义理分析,还包括司马相如的赋论及其赋学史意义。围绕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后世有许多评论乃至争论,也不断演绎出新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曲、小说、剧本等。凡此,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极大影响。
倪晓明[2](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孔令通[3](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冷浪涛[4](2021)在《庞石帚诗歌与诗学》文中指出庞石帚之诗清远深韵,在当时即具有高名;其学贯通四部,在诗学上每多真知灼见。因诗集与着作出版皆较晚,今人对他创作和研究都未有较深入的认识,故有必要为之发皇。本文即主要从诗歌与诗学两个方面入手,分上下两编进行研究和考察。兹分从诗歌编与诗学编,撮叙本文大要于下:就其诗歌创作而言:他为诗转益多师,不主一家,穷原竟委,不过绍蜀诗之余烈,尤以杜陵、东坡二家为本,于七律之用事、对仗、句法、体式诸端,犹具见渊源。至于西江诸家,如山谷之七律,荆公、后山之古体,亦在取法之列。七绝则以白石、渔洋之神韵为主,又杂以定庵之纵横。近时诸家,如张之洞、王闿运、赵熙等,对其亦多所启发。他在交游上多交接诗坛之老苍,往来唱和,更无多让。与抗战期间寓蜀诗家多所酬唱,可谓旗鼓相当。而内地之诗人,也常相与往还。蜀中年轻后进,又多出其门下。其诗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如酬唱诗之变幻出奇、节序诗之深沉亢爽、悼亡诗之凄恻动人、感事诗之慷慨多讽、比体诗之寄慨遥深,俱可与时人争胜。在艺术上变化多方,大抵以学人之根柢,济以诗人之情性,融合无间。以前后而论,壮而弥工;以各体而论,古近兼擅。而又有近体之用事切当、对仗开阖;古体之精心结构、纡徐不迫。要之,在现代诸诗家中,其诗亦可自树立,卓然名家。就其诗歌研究而言:则主要以唐宋及清两段研究为主,唐宋段之研究又以杜甫与苏轼为主。其杜诗之研究,原本于钱谦益对杜甫党派之关注,更为推进。所为数十条杜语释词,亦皆精核。其东坡诗之研究,先以传记尽其生平梗概,又从各方面探其诗艺,识见湛深。又有少量唐宋诗研究之笔记,也堪为典范。其对于清诗之研究,明清易代之际,以诗史互证为主;于近代诸家诗之笺释,如龚自珍、王闿运、张之洞,皆元元本本;对《海藏楼诗集》之评点,又多抉阐文心。而综观其诗歌研究,考察其学术特色,可以发现:从清儒到章太炎的影响,使其研究打上朴学烙印;从经学到宋明史的趋向,使其研究涂满历史色彩;从文学到专家诗的路径,使其研究具有融通的气象。同时,其诗人身份对其研究具有独特作用。他对于当下的诗歌研究亦多所关注,往往能洞见利病。总而言之,其诗歌研究成就较大,但因种种原因,并未竭尽其才。此外,本文又搜集其生平资料,系以年历,成《庞石帚年谱稿》;广集异本,比勘异同,成《养晴室诗校记》;又搜拾遗佚,用补全集,成《养晴室集钩沉》。今一并附录于文后,并补上下两编所言之不足,以期相互发明。
陈小花[5](2021)在《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说明
胡富辉[6](2021)在《曹知白与松江文人之互动 ——以《群峰雪霁图》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蒋惠雯[7](2021)在《从伍子胥谈《九章》伪作辨正》文中指出关于《九章》真伪的考辨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其中最让辨伪者们坚信《涉江》《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为伪作的"内证",莫过于这些诗均表达了对伍子胥的哀悯与追慕。从后代家国、君臣观念来看,屈原作为楚国忠臣是不会对伍子胥这样的"逆臣"感到同情和怜悯的。但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史料,从先秦时期"天下一家"的氏族意识、盛行的"血族复仇"社会风气、双向选择的君臣关系以及楚地对儒学思想接纳等角度考证得出:《涉江》诸篇中谈及伍子胥所饱含的轸恤追慕之情与先秦社会风俗、君臣观念并不抵牾,屈原与伍子胥之间也并非忠臣与逆臣的截然对立,辨伪者们提出的伍子胥为伪作"重要内证"的说法并不成立。
韩静静[8](2021)在《陆侃如楚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陆侃如是20世纪研究楚辞的学者之一,积极促进了楚辞研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现代楚辞学建立的自觉者。中外求学经历对陆侃如研究楚辞乃至整个古典文学都有着积极影响,使其更加坚定写好中国文学史。陆先生研究楚辞以进步的文学史观为指导,以屈原和宋玉及其作品入手,对屈原和宋玉的生平事迹、作品真伪进行了考辨,提出了《二南》是楚民族诗歌起源说、屈原两次放逐说、《怀沙》和《惜往日》是屈原的绝命辞、《招魂》篇是宋玉招楚王魂等等独特见解,本文也对陆侃如先生不认同《卜居》《渔父》是屈原所作的观点进行了考辨。另外通过总结陆侃如对屈原思想的阐发,得出了屈原思想的三个主要特征:追求美政的儒家思想、坚持真理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陆侃如在其楚辞研究中注重挖掘屈原思想的时代价值,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陆侃如参与楚辞之争,反驳屈原否定论,这是先生楚辞研究的起点,同时也奠定了在楚辞学史上的地位。另外陆侃如对屈原和楚辞作品的新阐释,为后世研究楚辞提供了新思路。陆侃如的楚辞研究也有一些局限,如对屈原和宋玉其他篇作品疑古过甚、观点易变,这有时代思潮的原因,但也能体现出先生在其研究过程中不断吸取学界成果,勇于改正的突破精神。陆侃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楚辞研究为核心,五六十年代的楚辞研究中以选译屈原宋玉作品为主,继承传播文学遗产,彰显了陆侃如的学术自觉性。毫无疑义,陆侃如先生是20世纪现代楚辞学建立的自觉者。
孙元成[9](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认为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马铚穗[10](2021)在《明代楚辞学的特点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的楚辞学研究处于蓄势继兴的时期,其呈现出来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后世楚辞学人进行思考探究。因而,以明代的楚辞学特点与问题二者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一番论述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故文章共分为研究综述、正文、余论三个部分。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前人关于明代楚辞学的研究内容做收集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从楚辞学史的角度纵观明代楚辞学,这种研究形式以专着居多。第二则是针对明代某部具体的楚辞学作品以成书背景、注释特色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这种研究形式以期刊或硕、博论文为主。第三是对明代楚辞学评点以及楚辞注本研究,其形式以期刊为多。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知晓,在明代楚辞学领域仍有空白的地方可以探讨,亦即关于明代楚辞学的特点和楚辞学问题,此二点有论述写作的必要。因此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其一是政治方面,明代所推行的以儒学为尊的科举政策,禁锢了学人自由讨论的思想,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充斥严滞、麻木的气氛。其二是文学方面,文学领域两次兴起复古运动,文人为了文学创作而将目光投向了先秦两汉、魏晋盛唐之时。其三是学术方面,明代学术前期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后期则以心学为盛。由于明代在政治上推行高压的思想政策,文学上以复古为尚,学术上前期守旧、后期解放自由的特点,楚辞学研究领域也受此影响,呈现出从停滞不前到务求新见的转变。第二章是以明代楚辞学的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汉代、宋代的楚辞学研究作对比,从而得出明代楚辞学第一个大特点是以文学为主的研究思想。此外,从目录学角度,对明代楚辞学专着作了系统完整地梳理,得出了明代楚辞学的第二个大特点是作品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又具体表现在:对前代楚辞学书籍翻刻数量增多、楚辞学专着增多、注解方式多样、注解内容多样。第三章以明代楚辞学问题、新说、目录排序现象为研究点,第一部分梳理了由明代发端且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楚辞学问题,以及相关的前辈学者观点,并于最后作出简略地分析考辨。主要集中于这四个问题:《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九辩》为屈原自作、《招魂》为屈原所作、《大招》为屈原所作。第二部分涉及明代楚辞学的新说,有:湘君、湘夫人为配偶神说、《九歌》非祭词说、《礼魂》为乱辞说,亦于其后作了简短地分析。第三部分对明代楚辞学专着中出现的目录排序各不相同的现象作了论述和分析。第四章则是论述明代楚辞学地位和所作的贡献。第一部分阐述明代楚辞学所具有的承上启下、蓄势继兴的地位。第二部分则从研究方法、创立新说角度来探究明代楚辞学对后世楚辞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本文的亮点有二:第一是关注到明代诗话集子中所保留的楚辞学研究材料。第二是注意到明代楚辞学专着中出现的目录排序变动现象。此外,本文还有两处特色:其一是对比性,通过与汉代、宋代作对比,论述明代楚辞学的研究思想。其二是问题意识,集中整理了由明代发端的楚辞学问题,并对其进行简要地分析考辨。
二、《屈原问题考辨》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屈原问题考辨》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一、关于“文体意识” |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
二、博通与越文化 |
三、博通与书肆 |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一、工类 |
二、矿业类 |
三、商业类 |
第二节 军事类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一、农林类 |
二、水利类 |
第四节 畜牧类 |
第五节 仓储类 |
下编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引用谱录简称 |
参考文献 |
职官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庞石帚诗歌与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庞石帚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上编:诗歌编 |
第一章 诗法渊源与诗友交游 |
第一节 诗法渊源考辨 |
一、蜀诗之旧传统 |
二、黄庭坚与江西诗 |
三、姜白石、龚自珍 |
四、张之洞、王闿运 |
五、赵熙与西蜀派 |
第二节 诗友交游考略 |
一、早年诗友及诗坛老宿 |
二、抗战期间寓蜀之诗人 |
三、蜀中诗人及弟子后辈 |
第二章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
第一节 诗歌内容述要 |
一、变幻出奇的酬唱诗 |
二、深沉亢爽的节序诗 |
三、凄恻动人的悼亡诗 |
四、慷慨多讽的感事诗 |
五、寄慨遥深的比体诗 |
第二节 艺术成就述论 |
一、学人根柢,诗人性情 |
二、壮而弥工,古近兼擅 |
三、用事切当,对仗开阖 |
四、精心结构,纡徐不迫 |
下编:诗学编 |
第三章 唐宋及清诗研究概说 |
第一节 唐宋诗之研究 |
一、杜甫和党争之考察及释杜语 |
二、东坡传记的写作及诗艺探讨 |
三、《养晴室笔记》与唐宋诗研究 |
第二节 清代诗之研究 |
一、明清易代间的诗史互证 |
二、对于近代诸家诗的笺释 |
三、《海藏楼诗集》的评点 |
第四章 诗学方法与诗学特色 |
第一节 诗学方法溯源 |
一、从清儒到章太炎 |
二、从经学到宋明史 |
三、从文学到专家诗 |
第二节 诗学特色阐微 |
一、作为诗人的学者 |
二、关注当下的研究 |
三、地位影响和成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现当代诗集[1]庞俊(石帚)着、 |
三、现当代着述 |
四、期刊论文 |
五、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庞石帚年谱稿 |
二、养晴室诗校记 |
三、养晴室集补佚 |
佚诗(15 首) |
佚联(3 副) |
书信(5 通) |
《广雅堂诗集》小笺(17 则) |
释杜语(11 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从伍子胥谈《九章》伪作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章》伪作说概述 |
二、《九章》伪作内证:伍子胥“逆臣”说 |
三、难以成立的“逆臣”之说 |
(一)“天下一家”的氏族意识 |
(二)“血族复仇”的社会风气 |
(三)双向选择的君臣关系 |
(四)楚地对儒学思想的接纳 |
四、结语 |
(8)陆侃如楚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陆侃如的楚辞学术道路 |
1.1 中外求学经历 |
1.2 由楚辞开启的文学史研究 |
第2章 陆侃如的楚辞学术贡献 |
2.1 对《二南》是楚民族诗歌起源的考辨 |
2.2 对《九歌》作品的考辨 |
2.2.1 对《九歌》作者、时代的考辨 |
2.2.2 对《九歌》篇数、内容的考辨 |
2.3 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考辨 |
2.3.1 对屈原生平事迹的考辨 |
2.3.2 对屈原作品的真伪考辨 |
2.4 对宋玉及其作品的考辨 |
2.4.1 对宋玉生平事迹的考辨 |
2.4.2 对宋玉作品的真伪考辨 |
2.5 对屈原思想的阐发 |
2.5.1 追求美政的儒家思想 |
2.5.2 坚持真理的斗争精神 |
2.5.3 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
第3章 陆侃如的楚辞学术方法 |
3.1 进步的文学史观 |
3.2 严密的考据论证 |
第4章 陆侃如的楚辞学术地位和影响 |
4.1 20世纪现代楚辞学建立的自觉者 |
4.1.1 对屈原否定论的反驳 |
4.1.2 对屈原和楚辞作品的新阐释 |
4.2 陆侃如楚辞研究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材料 |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
一、类化与非类化 |
二、音化与非音化 |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
第一节 历时演变 |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
一、促进语音研究 |
二、反映词汇演变 |
三、揭示语法现象 |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
结语 |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
凡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10)明代楚辞学的特点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明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高压政策 |
第二节 文学发展蓬勃,复古思想兴盛 |
第三节 学术思想从停滞走向开放 |
第二章 明代楚辞学特点研究 |
第一节 明代——以“文学思想”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
(一)汉代:以经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
(二)宋代:以理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
(三)明代:以文学为主的楚辞学研究思想 |
第二节 明代——楚辞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
(一)前代楚辞学书籍翻刻数量增多 |
(二)楚辞学专着增多 |
(三)楚辞学专着之注解方式的多样化 |
(四)楚辞学专着之注解内容的多样化 |
第三章 明代楚辞学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明代楚辞学的作者问题 |
(一)《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问题 |
(二)《九辩》为屈原自作问题 |
(三)《招魂》为屈原所作问题 |
(四)《大招》作者问题 |
第二节 明代楚辞学的新观点 |
(一)湘君、湘夫人之说 |
(二)《九歌》非祭词说 |
(三)《礼魂》为乱辞说 |
第三节 明代楚辞学专着的目录排序 |
第四章 明代楚辞学的地位及其贡献 |
第一节 明代楚辞学的地位——承上启下、蓄势继兴 |
第二节 明代楚辞学的贡献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立新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屈原问题考辨》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司马相如研究百年述评[A]. 李大明,唐普. 志苑集林(6), 2021
- [2]《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4]庞石帚诗歌与诗学[D]. 冷浪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古文今译理论研究百年史[D]. 陈小花.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6]曹知白与松江文人之互动 ——以《群峰雪霁图》为中心[D]. 胡富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从伍子胥谈《九章》伪作辨正[J]. 蒋惠雯.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8]陆侃如楚辞学研究[D]. 韩静静. 河北大学, 2021
- [9]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明代楚辞学的特点与问题研究[D]. 马铚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