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丁苯橡胶(S—SBR)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1](2021)在《缝洞型油藏用自粘堵剂的制备、性能与物模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王鑫宇[2](2021)在《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材料科学中结构复合材料因其性能优异而被深入研究。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中的橡胶有着差异巨大的化学结构和力学性能,将两者粘接得到的复合件兼备了两者优点,可以应用到诸多场合,所以金属-橡胶热硫化复合体系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运用。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对金属有着优良的粘接性能,且储存稳定性良好。对丁苯橡胶进行官能化改性是提升与极性填料相容性,增强与金属粘接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制备了一种使用封闭聚氨酯改进的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粘接金属(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实验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合成聚氨酯预聚物,以丁酮肟(MEKO)作为封闭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与封闭;以异佛尔酮二胺(IPDA)和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为扩链剂,制备了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其在160℃的解封和扩列行为;TG/DTG分析结果表明:解封温度在150℃附近,由PACM作为扩链剂时产物热稳定性更好;当湿固化时间为7天,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6时,封闭聚氨酯胶黏剂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4.07MPa。本实验采用链中接枝技术,以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BPO为引发剂,在甲苯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接枝反应的成功;单体和BPO的用量都会影响溶液的粘度,随着用量的增加接枝率逐渐提升。本实验使用合成的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和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配合自制增粘剂、促进剂、硫磺、氧化锌和硬脂酸制备了橡胶-金属热硫化粘合剂。采用双涂的粘接工艺粘接钢片和丁苯橡胶混炼胶。探究了封闭聚氨酯用量、增粘剂用量和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的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当封闭聚氨酯胶黏剂选用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9,接枝丁苯橡胶接枝率为13.6%,各组分固含量比例为封闭聚氨酯:接枝丁苯橡胶:增粘剂=4:1:3时,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1.4MPa。
李洪昱[3](2021)在《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矿业和汽车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工程车辆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大,而工程车辆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复杂,因此相应的对工程车辆所配的轮胎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然而,胎面橡胶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胎的配方设计,与工程轮胎的耐磨性、生热、滚阻以及疲劳性能的改善息息相关。新型合成的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TBIR),与天然橡胶(NR)、溶聚丁苯橡胶(SSBR)等并用,可显着提高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有效降低滚阻和磨耗,显着提高抗疲劳性能,是一种具有发展绿色轮胎的新型合成橡胶。本文以工程胎胎面胶配方为基础配方,通过并用部分TBIR橡胶以及配方的局部调整,研究并用胶的结构与性能,开发耐磨性高、生热低、滞后小、疲劳性优异的工程胎胎面胶材料。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NR/ESB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平衡溶胀法以及化学探针法等手段研究了共混胶的聚集态结构、填料分散、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等,结果发现,在NR/ESBR体系中存在TBIR晶纤结构,这种晶体纤维结构可以增强NR/ESBR混炼胶的强度和模量,因而利于改善填料分散。赋予NR/ESBR硫化胶优异的耐磨性,低生热,以及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并深入分析了聚集态结构、交联结构等对三元体系硫化胶性能的影响。(2)研究了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发现TBIR的加入,提高了NR/TBIR体系的多硫键密度。随着TBIR用量的增加,NR/TBIR混炼胶的硬度及模量明显增加,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提高,说明橡胶和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NR/TBIR硫化胶的耐磨性能提高,磨耗体积明显下降,滞后下降,生热降低,疲劳性能显着提高。(3)研究了未填充NR/TBIR共混胶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与NR相比,NR/TBIR=90/10共混胶的格林强度、定伸应力及门尼明显增加,t10延长,t90缩短,加工安全性能提高。未填充NR/TBIR=90/10硫化胶30℃的交联密度低于对比胶,60℃及90℃疲劳后的交联密度高于对比胶,交联密度增加及多硫键密度提高有助于提高并用硫化胶疲劳性能。
孔令纯[4](2021)在《抗湿滑树脂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磨、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是轮胎胎面胶最重要的三项性能,俗称胎面性能“魔三角”。其中轮胎在湿滑路面上的抓着力,保证着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抗湿滑树脂作为环保芳烃油的良好代替品,能够通过调节胶料的粘弹性,在改善胎面胶的湿抓地力的同时基本不造成滚阻增大。好的相容性是选择和使用树脂的前提,树脂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会影响实际的复合位移,从而影响胶料的动态性能。本文研究了两种抗湿滑树脂SA85和CSR6200与不同溶聚丁苯橡胶的相容性及其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SA85为美国亚利桑那公司生产的纯单体类α-甲基苯乙烯树脂;CSR6200为江苏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改性α-甲基苯乙烯树脂。本实验分别尝试了通过溶解度参数和复合Tg偏移对橡胶和树脂的相容性进行判断。研究表明,更适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添加树脂后Tg的偏移量对相容性进行评估。SA85树脂使SSBR2636产生更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偏移,且Tg测试值与Fox方程计算值的差值最小,即SA85树脂与SSBR2636有更好的相容性。同理,CSR6200树脂与HP755相容性最好。但是,通过实验测试橡胶和树脂溶解度参数判断相容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添加抗湿滑树脂使三种SSBR的门尼粘度下降,胶料的加工流动性能得到提高;Payne效应改善,白炭黑在硫化胶料中的分散得到提高;通过DMA测试可以发现,提高抗湿滑树脂与SSBR的相容性,会使损耗峰峰值增高更明显,有利于提升抗湿滑性能的同时不对滚阻造成负面影响。硫化胶高温(70℃)和常温(25℃)回弹的差值变大,轮胎胎面胶的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改善,且与树脂相容性最好的溶聚丁苯橡胶的改善程度最高。将抗湿滑树脂应用到SSBR/BR并用胶中的规律与上述一致。在胎面胶配方中,使用5phr抗湿滑树脂等量代替环保芳烃油(TDAE),通过性能测试对比可知,亚利桑那公司SA85树脂与国产CSR6200树脂作用效果相近。添加树脂胶料的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均与添加环保芳烃油的胶料相近;添加抗湿滑树脂胶料的白炭黑的分散性略差,但是与添加TDAE时相差不大。与添加TDAE相比,添加抗湿滑树脂使硫化胶损耗峰向高温方向移动,0℃对应的损耗因子变大,湿路面抓着力指标增幅可达11.7%,同时对滚阻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改善程度可达未加树脂的10.8%。同时不会对硫化胶的耐磨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抗湿滑树脂是调整胎面胶“魔三角”的理想助剂。
肖志华[5](2021)在《汽车废旧轮胎橡胶在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发展迅速,导致废旧轮胎产生量急剧增大。废旧轮胎对大众健康和安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废旧轮胎中含有可重复使用的橡胶材料、纤维和金属,因此,将其直接丢弃而不综合利用,这将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资源。翻新、制再生胶、热解、橡胶胶粉生产和焚烧成为处理废旧轮胎的主要途径。随着一些新型废旧轮胎破碎设备的出现,大颗粒橡胶和橡胶粉末可以粉碎成用于改性沥青或改性涂料的细小橡胶粉末(粒径小于等于0.25 mm)、超细橡胶粉末,它还可以部分替代用于轮胎生产等的原料胶(例如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使其价值利用最大化。因此,深入系统研究胶粉的下游行业的合理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废旧轮胎橡胶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废旧轮胎胶粉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与适量配比的软化剂反应、研磨,制得废旧轮胎再生聚合物,然后将不同比例的再生聚合物添加到醇酸树脂中,配制出废旧轮胎橡胶改性的醇酸树脂涂料,并且对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软化剂种类、软化剂配比、再生聚合物用量等工艺条件,得到合格的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1、废旧轮胎橡胶胶粉再生聚合物的制备根据废旧轮胎橡胶胶粉油溶性、含有碳碳双键等的特性,筛选软化剂时选用油溶性和含有C=C的物质。实验选用植物油脂(大豆油、胡麻油、花生油、菜籽油)、松香酸脂、二氯乙烯、三氯乙烯作为废弃轮胎胶粉的软化剂,而且植物油脂、松香酸脂也是制造醇酸树脂的基本材料。实验表明:植物油脂中大豆油对废旧轮胎橡胶软化效果最好,胡麻油次之,其它溶剂与废旧轮胎橡胶相容性差,软化效果不佳,故选用大豆油为废旧轮胎胶粉软化剂。在对废旧轮胎橡胶处理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以及废旧轮胎胶粉和大豆油不同配比等工艺条件,最终制得废旧轮胎橡胶胶粉再生聚合物。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反应温度控制在160℃,反应进行8h,搅拌转速为100-150r/min,胶粉与大豆油的最佳掺加比例为1:4。2、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配制及性能研究采用制得的废旧轮胎橡胶胶粉再生聚合物,在醇酸树脂中添加不同的比例,配制一系列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并对所配涂料的性能按照国标进行检测。将得到的废旧轮胎橡胶胶粉再生聚合物按1%~15%的不同配比加入到醇酸树脂中去,然后通过表干、实干的时间、硬度、耐盐水性及耐酸性等一系列的检测数据来判断最佳配比的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同时让其与成品的醇酸涂料以及标准要求作对比,判断其能否达到醇酸树脂涂料的要求。实验发现:当再生聚合物添加量小于等于5%时,改性涂料的各项性能都能达标,而再生聚合物添加量大于等于10%时改性涂料的表干、硬度和耐水、耐酸性均不能达标。因此,由废旧轮胎和大豆油按照1:4制得的再生聚合物在醇酸树脂涂料中的添加量为10%。3、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表征分析根据XRF、SEM、FTIR、TG等表征技术,研究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结构与成分。结果表明,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热稳定性,具有更好的利用价值。4、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我国醇酸树脂涂料的需求量约为50万吨,如果其中20%添加胶粉再生聚合物,那净利润将会增加0.245亿元。如果添加胶粉再生聚合物的醇酸树脂涂料比例达到50%,那么净利润将会增加到0.61亿元,这将会极大的促进胶粉改性的研究。本论文将废旧轮胎胶粉运用于醇酸树脂涂料,进一步提高了废旧轮胎胶粉的利用和附加值,这种处理方式既环保又使资源重复使用,发展前途较好,也是我国提倡和要求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
程帅帅[6](2021)在《高性能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橡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稳定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制备具有低滚动阻力、高耐磨、抗湿滑的绿色轮胎橡胶材料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传统上采用炭黑、白炭黑、蒙脱土等补强填料补强的橡胶,其研究重点集中在改善橡胶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上,对于橡胶材料在动态使用下的温升控制关注还比较少。目前,对于橡胶材料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的温升控制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工艺改进、填料改性来调节填料-填料间的相互作用、填料-基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橡胶材料自身的压缩疲劳温升降低。二是通过构建橡胶基体中的导热通路、减小填料-基体间的界面热阻来提高橡胶材料的导热性。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如氧化石墨烯(GO)、碳纳米管(CNTs)等在橡胶中的应用,给橡胶的功能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针对目前炭黑、白炭黑以及GO增强天然橡胶(NR)的研究现状,本文就如何平衡轮胎用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生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问题,开展了以石墨烯增强橡胶为基础、以提升轮胎用天然橡胶材料的动态使用性能为目的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探究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对橡胶静态力学性能、压缩疲劳生热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随后,采用温和还原剂明胶(Gel)修饰并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得G-rGO。Gel可以通过化学键接枝在GO上;同时,G-rGO表面的Gel可以通过物理缠结的方式增强GO与NR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探究了填料-基体间的相互作用对橡胶性能的影响,并模拟分析了所制备橡胶复合材料应用于橡胶轮胎时,对橡胶轮胎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当G-rGO含量为1 phr时,NR/G-rGO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9.3 MPa,比纯NR提高了约56%,且断裂伸长率大于600%;当填料含量为1 phr时,NR/G-rGO的压缩疲劳温升降低到1.9℃,比NR/GO降低了45.8%。当G-rGO填充量为4 phr时,NR/G-rGO的导热系数可达0.375 Wm-1K-1,比纯NR的导热系数提高了90.3%。(2)采用橡胶硫化促进剂NS修饰并还原GO,制得NS-rGO,主要探究了填料-基体间相互作用对橡胶性能的影响。NS-rGO表面的NS,可以以化学键连接的方式增强GO与NR之间的相互作用。当NS-rGO含量为1 phr时,NR/NS-rGO的拉伸强度可达30.3 MPa,比纯NR的提高约57.9%,且断裂伸长率大于600%;当加入1 phr的NS-rGO时,NR/NS-rGO的压缩疲劳温升为2.6℃,远小于NR/VC-rGO的4.8℃;当NS-rGO含量为4 phr时,NR/NS-rGO的导热系数可以达到0.397 Wm-1K-1,比纯NR的高105%。(3)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动平衡下实心轮胎的温度场分布,定量分析了导热系数、损耗因子对实心轮胎橡胶轮缘温升的影响规律。所建立的实心轮胎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准确的预测不同橡胶材料的实心轮胎,在稳态行驶条件下,橡胶轮缘的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发现,随橡胶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胎心-胎面径向温度差呈指数形式逐渐减小;随胎面胶的损耗因子增大,胎心-胎面径向温度差呈线形逐渐增大;当橡胶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0.45 Wm-1K-1时,再进一步提高橡胶材料的导热系数,对于降低橡胶轮胎胎内最高温度的作用减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橡胶材料的导热系数低于0.45 Wm-1K-1时,提高材料的导热系数,对于控制橡胶轮胎动态使用下的温升更重要;而降低橡胶材料的损耗因子,始终对控制橡胶轮胎动态使用下的温升很重要。(4)在NR/NS-rGO的基础上,分别以白炭黑(SiO2)和KH550表面修饰的白炭黑作为增强粒子,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橡胶复合材料。主要探究了表面修饰对SiO2在橡胶基体中分散性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不同含量填料下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采用KH550表面修饰SiO2得到的SiO2-NH2,KH550可以通过化学键有效的接枝在SiO2的表面。SiO2-NH2可以加速橡胶的硫化。当填料含量为20 phr时,NR-rGO/SiO2-NH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8 MPa,断裂伸长率为550%;当加入50 phr的SiO2-NH2时,NR-rGO/SiO2-NH2的压缩疲劳生热为30℃,相比于NR-rGO/SiO2的42℃压缩疲劳生热值,仍然低了12℃,说明改善填料的分散性,有助于降低橡胶复合材料的生热,尤其是在填料的含量比较高时;当SiO2-NH2的填料含量为50 phr时,NR-rGO/SiO2-NH2的导热系数为0.415 Wm-1K-1。(5)采用KH550表面修饰SiO2粒子,将SiO2-NH2与GO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GO-SiO2复配粒子。进一步用KH580修饰GO-SiO2复配粒子,实现了复配粒子的巯基化,得到GO-SiO2-SH复配粒子。然后采用胶乳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填料含量的橡胶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从复配粒子的角度,探究了填料的分散性及填料-基体间的相互作用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相比于GO-SiO2复配粒子,GO-SiO2-SH在橡胶基体中的团聚减弱,橡胶材料的硫化速度更快;NR/GO-SiO2-SH相比于NR/GO-SiO2,具有更强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硬度和定伸应力,而且断裂伸长率更加稳定。当填料含量为40 phr时,NR/GO-SiO2-SH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30 MPa,断裂伸长率大于530%,撕裂强度大于50 N/mm,邵氏硬度大于58,而当加入50 phr的GO-SiO2-SH时,NR/GO-SiO2-SH的压缩疲劳生热仅为19℃,导热系数为0.55Wm-1K-1。
樊文礼[7](2021)在《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丁苯橡胶(SBR)和聚氯乙烯(PVC)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PVC聚合度、加工工艺、丁腈橡胶(NBR)增容剂、氯化聚乙烯(CPE)增容剂和马来酸酐聚丁二烯共聚物(橡胶助剂1731 HS)对SBR/PVC弹性体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为橡胶塑料合金制品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研究了PVC聚合度及工艺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结果表明,PVC聚合度为1300时,SBR/PVC橡胶塑料共混比例为80/20时,SBR与PVC混炼温度为165℃时,SBR/PVC弹性体的综合性能良好。故以PVC 1300为主要原料,SBR与PVC共混比例为80/20,混炼温度为165℃,作为后续实验的制备工艺。研究了增容剂NBR丙烯腈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丙烯腈含量为40%的NBR4050对SBR/PVC弹性体增容效果最好,拉伸强度最大,为19.45 MPa,断裂伸长率为472.4%,撕裂强度为47.51 N/mm;tanδ-T曲线上SBR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8.04℃,PVC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6.13℃,呈现出相互靠近的现象;SEM图片表明,断面的相畴粒径比较小,两相之间无明显相分离状态,相界面比较模糊,增容效果比较好。研究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NBR 4050含量为20 phr时,拉伸强度为19.67 MPa,撕裂强度为43.13 N/mm,tanδ-T曲线上SBR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8.15℃,PVC相Tg为29.75℃,两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SEM表明,弹性体断面比较平整光滑,相畴粒径比较小,相界面比较模糊,无明显的两相分离,两相的增容改性效果最好。研究了氯化聚乙烯CPE对SBR/PVC弹性体影响,结果表明,SBR/PVC弹性体的拉伸强度随着CPE含量增加的先升高后降低,当CPE份数为5 phr时,拉伸强度最高为17.21 MPa,SBR相的Tg由空白样的-40.10℃上升至-37.95℃,PVC相的Tg则由空白样的91.40℃下降至85.21℃,呈现两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的现象。研究了橡胶助剂1731 HS助剂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影响,结果表明,当1731HS助剂为5 phr时,拉伸强度最高为16.88 MPa,断裂伸长率则为422.9%,邵A硬度为75,综合力学性能最好。tanδ-T曲线显示SBR相的Tg为-33.04℃,PVC相Tg为99.32℃,呈现相互靠近现象,SEM结果显示,弹性体的平面比较平滑,无明显凹坑,颗粒粒径比较小,边缘比较光滑,基体界面过渡平缓,两相界面模糊,增容效果最好。
郑龙[8](2020)在《高阻隔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表明在众多应用领域,如轮胎气密层、化学防护装备、航空航天高真空系统等,都需要应用到高阻隔性能的橡胶复合材料。但是橡胶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且橡胶材料的使用温度通常都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使得材料中存在大量的自由体积,从而导致橡胶材料的阻隔性能较差,容易造成小分子气体或者液体的渗透。为了提高橡胶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从而满足使用要求,通常都需要向橡胶基体中引入纳米填料。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纳米填料的拓扑结构、纳米填料的分散、纳米填料与橡胶基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三维填料网络结构对橡胶复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阐述了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阻隔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为高阻隔橡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球形的炭黑(CB)、纤维状的碳纳米管(CNT)和层状的石墨烯(GE)这三种不同拓扑结构的纳米填料形成的微观填料网络结构对丁苯橡胶(SBR)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NT或GE在较低填充量下便可互相搭接形成填料网络,而CB则需要在较高的填充量下才可形成相互搭接的网络结构。当CB、CNT和GE的填充量分别为35 phr、8 phr 和 4 phr 时,CB/SBR、CNT/SBR 和 GE/SBR 这三种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强度基本相同,而此时GE/SB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要明显优于CNT/SBR和CB/SBR复合材料,由此可以说明二维片层结构的GE对提高橡胶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Sorrentino理论模型分析发现,片层填料的分散、片层填料与橡胶分子链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构筑取向填料网络是制备高阻隔性能橡胶复合材料的三个关键因素。(2)为了提高片层填料的分散并且增强片层填料与橡胶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选用表面含有丰富含氧官能团的氧化石墨烯(GO)为增强填料,并在其表面原位生成了硫磺纳米颗粒,制备得到了GO负载型硫磺(S-GO)复合粒子。并通过乳液复合法将S-GO复合粒子填充到了SBR基体中,制备得到了S-GO/SBR复合材料。在S-GO/SBR中,S-GO表面的硫磺不仅能交联SBR分子链,还可以与GO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构建了GO-SBR的强化学界面作用。同时,硫磺还可以有效阻止GO发生聚集,从而提高GO的分散性。S-GO/SBR复合材料这种特殊的微观结构,使得S-GO/SBR复合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气体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当GO填充量为3 phr时,S-GO/SB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相比于纯SBR和传统的GO/SBR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 50.7%和23.3%。并且S-GO/SB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相比于GO/SBR复合材料也分别提升了 66.2%。(3)通过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了具有取向网络结构和无规分布网络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硅橡胶(SCGO/SiR)复合材料,并重点研究了这两种不同填料网络结构对SCGO/SiR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网络结构能显着提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当SCGO的含量为3 phr时,SCGO/Si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相比于纯SiR提高了 85.7%。在相同的填充量下,具有取向网络结构的SCGO/Si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提升效果要比无规分布填料网络的SCGO/SiR复合材料高20-30%。(4)通过乳液复合法制备了GO/丁基橡胶(GO/IIR)复合材料,并重点研究了复合材料对化学毒剂芥子气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芥子气在GO/IIR复合材料中的扩散行为与GO形成的填料网络结构密切相关,而填料网络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GO的用量来进行调控。当GO的填充量为2phr时,GO在ⅡR基体中形成的是均匀分散网络结构,此时复合材料对芥子气的阻隔效果相比于纯IIR提高了38.2%。而当GO的填充量达到3 phr时,GO片层之间相互搭接形成了三维互连网络结构,此时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达到最佳值,相比于纯IIR提高了45.8%。
李晓飞[9](2020)在《二烯类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表征与气味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二烯类橡胶如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顺丁橡胶(BR)主要应用于轮胎,其在存储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有毒和有气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化合物会污染空气并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本课题基于超声辅助溶剂萃取(UA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原材料检测到加工反应两条线路追溯了二烯类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来源;基于顶空技术(HS)分析了硫化胶中的恶臭物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究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HS法仅对低沸点物质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挥发量对其影响很大,因此难以分析广泛的挥发物,相比之下,UASE更适用于硫化胶的VOCs分析。研究了 NR、SBR、BR、改性酚醛树脂等主要原材料的VOCs成分,其中,NR中的VOCs种类分布较广,非橡胶烃组分的降解可能对整体VOCs及气味贡献较大,从中鉴定出了 VFAs(乙酸)、芳香族化合物(苯乙烯、苯酚、苯并噻唑)等物质。相比NR,SBR和BR中VOCs成分较简单、气味也较弱,主要为聚合单体与聚合反应的添加剂,如:SBR中的苯乙烯、辛硫醇;BR中的辛硫醇。三种增粘用改性酚醛树脂VOCs均主要由烯烃类物质如2,4,4-三甲基-1-戊烯和2,2,4,6,6-五甲基-3-庚烯构成,其中,在SL1801与R751 OH中还检测出苯酚类物质,而T5600中VOCs的种类最少且未发现酚类物质的挥发,其TVOCs含量也最低,推荐使用。其次通过对完整配方的拆分并结合原材料的分析结果发现,硫化胶中的VOCs主要为硫化过程中助剂的反应产物。其中,二环己胺的挥发量最大,约占TVOCs的65.44%,其来源于促进剂DZ的热分解,其次,来源于增粘树脂的2,2,4,6,6-五甲基-3-庚烯及其异构体约占11.60%,除此之外,还存在酮类和少量芳烃类物质。由于表面丰富的活性基团与特定VOCs的相互作用导致填料对VOCs具有明显的吸附效果,炭黑与白炭黑的引入均可明显降低硫化胶中二环己胺的含量,其中炭黑对含苯环结构的物质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最后通过顶空孵化80℃×2h对硫化胶的气味成分进行了研究。其中,探究了气相色谱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HP-INNOWAX更适用于硫化胶的顶空分析。在硫化胶众多气味成分中,酸类(如乙酸、庚酸)、酚类物质(如苯酚)和苯并噻唑的嗅阈值普遍在10-3mg/m3以下且均具有恶臭的气味;胺类物质(如叔丁胺、苯胺、二环己胺)嗅阈值较高但挥发量较大且具有令人难以忍受的胺臭味,因此,以上可能是构成硫化胶气味的主要物质。
张刚刚[10](2020)在《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橡胶具有独特的高弹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等领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橡胶的交联是其获得高弹性的前提,只有经过交联的橡胶才具有实用价值。但是,目前橡胶工业广泛使用的传统交联方法存在以下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交联体系中会使用有毒的物质,比如氧化锌(ZnO);(2)交联反应过程会释放有毒且难闻的“硫化烟气”;(3)废弃的橡胶制品回收再利用十分困难,会带来严重的“黑色污染”。为了彻底解决橡胶传统交联方法存在的固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橡胶材料“绿色交联”的概念以及设计策略;即以官能化橡胶中的官能团作为交联点,而以生物基的小分子作为绿色交联剂替代硫磺,构建新型绿色交联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含可交换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制备了高力学性能、形状可塑且可重复加工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炭黑(CB)橡胶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绿色高效的原位环氧化改性法,成功地制备了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EEPDM)。然后,采用生物基癸二酸(DA)作为交联剂,基于EEPDM中的环氧基团与生物基DA中的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了含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结构。结果表明:DA交联的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可以避免有毒交联剂的使用以及有毒且难闻挥发有机物(VOCs)的释放。由于β-羟基酯键的存在,在酯交换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可以实现拓扑结构的重排,从而被赋予形状可塑性和再加工性能。但是,CB的存在会极大地限制橡胶分子链的运动,抑制酯交换反应的速率。因此,CB的存在会不利于动态共价交联橡胶的高温可塑性。最后,我们优化了动态交联橡胶的再加工方法,使再加工过程更实用且能够获得优异的重复加工效率,尤其是定伸应力的恢复率接近100%。此外,经过3次重复加工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大于15 MPa和200%,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2)基于环氧官能化丁苯橡胶,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即以生物基二羧酸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且可回收的丁苯橡胶。首先,在乳聚丁苯橡胶(ESBR)的聚合体系中,引入含有环氧基团的第三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成功制备了环氧官能化乳聚丁苯橡胶(ESBR-GMA)。基于ESBR-GMA中环氧基团与二羧酸中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因为ESBR-GMA链中的环氧基团具有较高反应活性,所以只需添加少量二羧酸作为交联剂(无需额外的添加剂),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即可获得优异的交联效率和交联速率。另外,该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通过控制二羧酸的类型和用量来灵活调节。随着二羧酸酸性的提高、二羧酸用量的增加或者环氧官能化程度的增加,橡胶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都呈现出显着地增加。最后,由于交联结构中酯基的存在,采用化学回收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断开交联结构中的酯基,重新得到线性的橡胶分子链,达到废橡胶回收的目的。(3)基于羧基官能化丁腈橡胶(XNBR),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以生物基环氧大豆油(ESO)作为交联剂,实现了 XNBR的“闭环回收”。以商品化的XNBR中的羧基作为交联点,生物基ESO作为交联剂替代硫磺,基于羧基与环氧基团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在发生交联反应前,生物基ESO还可以起到增塑作用,有着“一剂多用”的效果。此外,ZnO可作为该交联反应的催化剂,提高交联效率;同时,锌离子与羧基形成的离子对或者离子簇可作为增强点,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这种交联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并且交联反应不会有小分子副产物产生,使硫化过程释放的VOCs大幅减少。通过改变ESO或者ZnO的用量,就可以实现对交联橡胶的交联速率、交联密度和力学性能等的调节。最后,在酸的催化下,交联结构中的酯基被水解成羟基和羟基,重新得到线性的XNBR。因此,基于这种新型绿色交联体系,XNBR可以实现高效的“闭环回收”,从而能够多次循环使用。(4)以橡胶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NR和SBR作为研究对象,为硫磺硫化体系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ZnO减量的思路。首先,在不存在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分别研究了硫磺和次磺酰胺类促进剂用量对NR的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硫磺硫化体系中不存在活性剂时,NR和SBR都可以被有效地交联;并且,通过简单地调节促进剂和硫磺的用量,可以使NR和SBR获得良好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从而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要求。但是,在无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硫化体系对NR和SBR的影响出现截然不同的规律。在NR体系中,促进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N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较小。在SBR体系中,硫磺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SB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较小。此外,少量活性剂ZnO和硬脂酸锌(ZnSt2)的加入都可以明显地改善NR和SBR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使其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显着地增加。最后,通过探讨橡胶的硫磺硫化机理发现,α-H在交联前驱体和初始交联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导致了 NR和SBR之间硫化反应机理的差异。NR的主要副反应是与橡胶链结合的含硫环状结构的形成。然而,SBR的主要副反应是悬挂链的形成。
二、溶液丁苯橡胶(S—SBR)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丁苯橡胶(S—SBR)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橡胶与金属粘接概述 |
1.1.1 橡胶金属粘接研究进展 |
1.1.2 橡胶与金属粘接机理概述 |
1.1.3 橡胶与金属粘接工艺 |
1.1.4 橡胶与金属粘接失效原理概述 |
1.2 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概述 |
1.2.1 封闭型聚氨酯的原料 |
1.2.2 封闭型聚氨酯的反应机理 |
1.2.3 封闭型聚氨酯的发展及应用 |
1.3 丁苯橡胶胶黏剂概述 |
1.3.1 丁苯橡胶概述 |
1.3.2 溶聚丁苯橡胶的改性技术 |
1.3.3 接枝溶聚丁苯橡胶胶黏剂的原料 |
1.4 选题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封闭型聚氨酯的合成及其胶黏剂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测试方法 |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2 热性能分析 |
2.3.3 NCO含量测定 |
2.3.4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
2.4 实验步骤 |
2.4.1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合成 |
2.4.2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封闭 |
2.4.3 封闭物的解封与扩链反应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
2.5.2 热性能分析 |
2.5.3 力学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接枝丁苯橡胶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测试方法 |
3.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3.3.2 旋转粘度测试 |
3.3.3 接枝率测定 |
3.4 实验步骤 |
3.4.1 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制备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
3.5.2 AA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
3.5.3 BPO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封闭型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测试方法 |
4.3.1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
4.4 实验步骤 |
4.5 实验配方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封闭聚氨酯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4.6.2 增粘剂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4.6.3 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胎简介 |
1.1.1 工程胎国内发展状况 |
1.1.2 工程胎国外发展状况 |
1.2 胎面胶配方研究进展 |
1.2.1 填料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2 硫化体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3 橡胶种类的选择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3 胎面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3.1 混炼工艺 |
1.3.2 硫化工艺 |
1.4 高性能工程胎胎面的使用性能及机理 |
1.4.1 磨耗机理 |
1.4.2 滞后及生热性能的机理 |
1.4.3 抗切割性能机理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R/ESBR/TBIR体系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未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2 实验原料 |
2.2.3 填充混炼胶制备 |
2.2.4 硫化胶制备 |
2.2.5 混炼胶相结构表征 |
2.2.6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2.2.7 硫化胶交联密度表征 |
2.2.8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R/ESBR/TBIR并用胶相结构 |
2.3.2 NR/ESB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2.3.3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及硫化特性 |
2.3.4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2.3.5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2.3.6 NR/ESBR/TBIR并用硫化胶机理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R/TBIR胎面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步骤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试样制备 |
3.2.3 硫化胶制备 |
3.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3.2.5 硫化胶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3.2.6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2 NR/TBIR并用混炼胶的结构与性能 |
3.3.3 NR/TBIR并用硫化胶的填料分散性 |
3.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R/TBIR体系的高温疲劳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 |
4.2.3 硫化胶制备 |
4.2.4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2.6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结构表征 |
4.2.7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R/TBIR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 |
4.3.2 NR/TBIR并用硫化胶硫化特性 |
4.3.3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交联密度及交联键类型变化 |
4.3.4 NR/TBIR并用硫化胶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抗湿滑树脂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绿色轮胎 |
1.1.1 溶聚丁苯橡胶与白炭黑 |
1.1.2 抗湿滑性能 |
1.2 抗湿滑树脂 |
1.2.1 萜烯树脂 |
1.2.2 古马隆树脂 |
1.2.3 C5、C9 石油树脂 |
1.2.4 苯乙烯树脂 |
1.2.5 树脂主要供方及牌号 |
1.3 影响抗湿滑树脂作用的因素 |
1.3.1 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软化点 |
1.3.2 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1.4 树脂与橡胶的相容性 |
1.4.1 相容性的预测及表征 |
1.4.2 树脂与橡胶相容性的影响因素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抗湿滑树脂与SSBR的相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与试剂 |
2.2.2 试样制备与配方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性能测试 |
2.2.4.1 微观结构分析 |
2.2.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 |
2.2.4.3 门尼粘度测试 |
2.2.4.4 平衡溶胀比测试 |
2.2.4.5 特性粘度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聚丁苯橡胶的微观结构 |
2.3.2 抗湿滑树脂的基本物性 |
2.3.3 溶聚丁苯橡胶的溶解度参数 |
2.3.4 抗湿滑树脂的溶解度参数 |
2.3.5 DSC法研究树脂与溶聚丁苯橡胶的相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A85 树脂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与配方 |
3.2.2 试样制备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性能测试 |
3.2.4.1 硫化特性测试 |
3.2.4.2 门尼粘度测试 |
3.2.4.3 RPA测试 |
3.2.4.4 力学性能测试 |
3.2.4.5 回弹性能测试 |
3.2.4.6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3.2.4.7 动态力学测试 |
3.2.4.8 DIN 耐磨性能测试 |
3.3 SA85 树脂在SSBR中的应用 |
3.3.1 SA85 树脂对SSBR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2 SA85 树脂对SSBR中填料分散的影响 |
3.3.3 SA85 树脂对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4 SA85 树脂对SSBR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SA85 树脂在胎面胶SSBR/BR中的应用 |
3.4.1 SA85 树脂对SSBR/BR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3.4.2 SA85 树脂对SSBR/BR中填料分散的影响 |
3.4.3 SA85 树脂对SSBR/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4 SA85 树脂对SSBR/BR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SR6200 树脂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与配方 |
4.2.2 试样制备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性能测试 |
4.2.4.1 硫化特性测试 |
4.2.4.2 门尼粘度测试 |
4.2.4.3 RPA测试 |
4.2.4.4 拉伸性能测试 |
4.2.4.5 回弹性能测试 |
4.2.4.6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4.2.4.7 动态力学测试 |
4.2.4.8 DIN 耐磨性能测试 |
4.3 CSR6200 树脂在SSBR中的应用 |
4.3.1 CSR6200 树脂对SSBR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4.3.2 CSR6200 树脂对SSBR中填料分散的影响 |
4.3.3 CSR6200 树脂对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4 CSR6200 树脂对SSBR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CSR6200 树脂在SSBR/BR中的应用 |
4.4.1 CSR6200 树脂对SSBR/BR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4.4.2 CSR6200 树脂对SSBR/BR中填料分散的影响 |
4.4.3 CSR6200 树脂对SSBR/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4 CSR6200 树脂对SSBR/BR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湿滑树脂对绿色轮胎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材料与配方 |
5.2.2 试样制备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4 性能测试 |
5.2.4.1 硫化特性测试 |
5.2.4.2 门尼粘度测试 |
5.2.4.3 RPA测试 |
5.2.4.4 拉伸性能测试 |
5.2.4.5 回弹性能测试 |
5.2.4.6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5.2.4.7 动态力学测试 |
5.2.4.8 DIN 耐磨性能测试 |
5.3 抗湿滑树脂在绿色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5.3.1 抗湿滑树脂对胎面胶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的影响 |
5.3.2 抗湿滑树脂对胎面胶中填料分散的影响 |
5.3.3 抗湿滑树脂对胎面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5.3.4 抗湿滑树脂对胎面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汽车废旧轮胎橡胶在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常见的橡胶类型 |
1.2 废旧轮胎橡胶现状 |
1.2.1 废旧橡胶资源浪费严重 |
1.2.2 废旧橡胶资源的处理问题 |
1.3 再生胶粉概述 |
1.4 废旧轮胎橡胶在涂料中的利用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废旧轮胎橡胶胶粉再生聚合物的制备 |
2.1 原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废旧轮胎胶粉 |
2.2 软化剂的选取 |
2.3 再生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软化剂的筛选 |
2.4.2 废旧轮胎胶粉加入量的影响 |
2.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4.5 搅拌转速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
3.1 醇酸树脂的选择 |
3.2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
3.2.1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制备 |
3.2.2 漆膜表干时间测定 |
3.2.3 漆膜实干时间测定 |
3.2.4 漆膜硬度测定 |
3.2.5 漆膜柔韧性测定 |
3.2.6 漆膜耐水性测定 |
3.2.7 漆膜耐油性测定 |
3.2.8 漆膜耐盐水性测定 |
3.2.9 漆膜耐酸性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表征分析 |
4.1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表征 |
4.1.1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
4.1.2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SEM) |
4.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T-IR) |
4.1.4 热重分析仪(TG-DTA) |
4.2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化学组成 |
4.3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形貌 |
4.4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表面性质 |
4.5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漆膜的热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经济效益分析 |
5.1 废旧轮胎橡胶胶粉的市场 |
5.2 涂料产品的市场 |
5.3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效益分析 |
5.3.1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经济效益 |
5.3.2 废旧轮胎橡胶改性醇酸树脂涂料的社会效益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性能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胎用橡胶的概述 |
1.2.1 胎用橡胶 |
1.2.2 天然橡胶 |
1.2.3 橡胶的补强 |
1.3 橡胶的生热 |
1.3.1 橡胶的生热机理 |
1.3.2 橡胶生热表征方法 |
1.3.3 低生热橡胶研究现状 |
1.4 橡胶的导热 |
1.4.1 导热机理 |
1.4.2 导热的表征方法 |
1.4.3 导热的理论模型分析 |
1.4.4 导热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5 石墨烯基天然橡胶的研究进展 |
1.5.1 石墨烯的简介 |
1.5.2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简介 |
1.5.3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1.5.4 橡胶轮胎的温度场模拟 |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R/G-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NR/G-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G-rGO的表征 |
2.3.2 Gel改性GO的反应机理 |
2.3.3 NR/G-rGO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
2.3.4 G-rGO与 NR的相互作用 |
2.3.5 NR/GO和 NR/G-rGO复合材料的形貌 |
2.3.6 NR和Gel的相互作用 |
2.3.7 NR/G-rGO复合材料的生热性能和导热性能 |
2.3.8 轮胎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
2.3.9 NR/GO和 NR/G-rGO的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R/N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2 NR/N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S和GO共价键连接的反应机理 |
3.3.2 NS-rGO的表征 |
3.3.3 NS-rGO与 NR的相互作用 |
3.3.4 NR/NS-rGO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及界面热阻拟合 |
3.3.5 NR/NS-rGO复合材料的生热性能 |
3.3.6 轮胎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
3.3.7 NR/NS-rG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O/SiO_2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4.2.2 白炭黑增强石墨烯橡胶的制备工艺 |
4.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4.2.4 实心轮胎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
4.3 实心橡胶轮胎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
4.3.1 前言 |
4.3.2 实心轮胎-路面有限元模拟 |
4.3.3 导热系数与损耗因子对实心轮胎温度场的影响 |
4.3.4 小结 |
4.4 NR-rGO/SiO_2-NH_2的性能研究 |
4.4.1 SiO_2-NH_2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
4.4.2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硫化性能 |
4.4.3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形貌 |
4.4.4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Payne效应 |
4.4.5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力学性能 |
4.4.6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60℃ 损耗因子 |
4.4.7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生热性能 |
4.4.8 NR-rGO/SiO_2和NR-rGO/SiO_2-NH_2的导热性能 |
4.4.9 小结 |
4.5 NR/GO-SiO_2-SH的性能研究 |
4.5.1 前言 |
4.5.2 GO-SiO_2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
4.5.3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硫化性能 |
4.5.4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断面形貌 |
4.5.5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 Payne效应 |
4.5.6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力学性能 |
4.5.7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有效弹性和滞后损失 |
4.5.8 NR/GO-SiO_2和NR/GO-SiO_2-SH在60℃ 的损耗因子 |
4.5.9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生热性能 |
4.5.10 NR/GO-SiO_2和NR/GO-SiO_2-SH的导热性能 |
4.5.11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性成果及意义 |
5.3 存在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丁苯橡胶的简介 |
1.2.1 溶聚丁苯橡胶 |
1.2.2 乳聚丁苯橡胶 |
1.2.3 丁苯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4 SBR橡胶老化机理 |
1.2.5 影响橡胶热氧老化因素 |
1.3 聚氯乙烯简介 |
1.3.1 聚氯乙烯结构与性能 |
1.3.2 PVC的聚合方法及种类 |
1.3.3 PVC加工工艺 |
1.3.4 PVC研究进展情况 |
1.4 高分子合金简介 |
1.4.1 高分子合金的制备 |
1.4.2 高分子合金相容性 |
1.4.3 高分子合金增容改性 |
1.4.3.1 高分子合金共混改性 |
1.4.3.2 高分子合金填充改性 |
1.4.3.3 高分子合金化学改性 |
1.4.4 橡塑合金简介 |
1.4.4.1 橡塑型共混TPV的制备原理 |
1.4.4.2 橡塑共混型SBR/PVC弹性体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加工工艺对SBR/PVC弹性体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配方 |
2.2.3 主要实验设备 |
2.2.4 试样的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 |
2.3.1.1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的硫化特性影响 |
2.3.1.2 PVC聚合度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1.3 不同聚合度PVC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
2.3.2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影响 |
2.3.3.1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的影响 |
2.3.3.2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物理机械性能影 |
2.3.3.3 橡塑比例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
2.3.3 混合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的影响 |
2.3.3.1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
2.3.3.2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
2.3.3.3 混炼温度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实验配方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3.1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研究 |
3.3.1.1 不同厂家NBR门尼粘度实际值 |
3.3.1.2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
3.3.1.3 不同厂家NBR对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
3.3.2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
3.3.2.1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研究 |
3.3.2.2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
3.3.2.3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研究 |
3.3.2.4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增容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
3.3.2.5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NBR对 SBR/PVC弹性体的形态结构影响 |
3.3.3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研究 |
3.3.3.1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研究 |
3.3.3.2 NBR/PVC母料对SBR/PVC弹性体物理性能研究 |
3.3.4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增容研究 |
3.3.4.1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
3.3.4.2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
3.3.4.3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
3.3.4.4 NBR4050含量SBR/PVC弹性体DMA测试 |
3.3.4.5 NBR4050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形态结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E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配方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试样制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
4.3.2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
4.3.3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
4.3.4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DMA测试 |
4.3.5 CPE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形态结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橡胶助剂1731 HS增容SBR/PVC弹性体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2.3 试样制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1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硫化特性影响 |
5.3.2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
5.3.3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
5.3.4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的DMA测试 |
5.3.5 1731HS含量对SBR/PVC弹性体形态结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阻隔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物理符号和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简介 |
1.3 石墨烯概述 |
1.3.1 石墨烯的制备 |
1.3.1.1 自下而上法 |
1.3.1.2 自上而下法 |
1.3.2 石墨烯的功能化 |
1.3.2.1 共价键修饰 |
1.3.2.2 非共价键修饰 |
1.4 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1.4.1 直接复合法 |
1.4.2 溶液复合法 |
1.4.3 乳液复合法 |
1.4.4 其它复合法 |
1.4.4.1 原位聚合法 |
1.4.4.2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 |
1.5 橡胶复合材料的阻隔理论 |
1.5.1 小分子渗透剂的渗透机理 |
1.5.2 橡胶复合材料对小分子渗透剂的阻隔机理 |
1.6 橡胶复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因素 |
1.6.1 橡胶基体 |
1.6.2 交联结构 |
1.6.3 纳米填料 |
1.6.3.1 填料的类型 |
1.6.3.2 填料的分散 |
1.6.3.3 填料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 |
1.6.3.4 三维填料网络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9 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填料的拓扑结构对橡胶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2.2.2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2.3 样品表征及测试 |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2.2.3.3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2.3.4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
2.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2.2.3.6 硫化特性测试 |
2.2.3.7 填料网络(RPA)分析 |
2.2.3.8 动态机械性能(DMA)测试 |
2.2.3.9 力学性能测试 |
2.2.3.10 气体阻隔性能测试 |
2.3 不同拓扑结构填料微观形貌及结构表征 |
2.3.1 填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
2.3.2 填料的XPS分析 |
2.3.3 填料的拉曼分析 |
2.3.4 填料的XRD分析 |
2.4 不同拓扑结构填料填充SBR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2.4.1 SB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2.4.2 SBR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分析 |
2.4.3 SBR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2.4.4 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4.5 SB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 |
2.4.6 气体阻隔理论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化学共价界面的设计及其对氧化石墨烯/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3.2.2 GO负载型硫磺(S-GO)复合粒子的制备 |
3.2.3 GO/SBR和S-GO/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
3.3 S-GO复合粒子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3.3.1 S-GO的形貌表征 |
3.3.2 S-GO的XRD表征 |
3.3.3 S-GO的拉曼表征 |
3.3.4 S-GO的XPS分析 |
3.4 S-GO/SBR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
3.4.1 S-GO在SBR中的分散性 |
3.4.2 S-GO/SB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3.4.3 S-GO/SBR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分析 |
3.4.4 S-GO/SBR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 |
3.4.5 S-GO/SBR复合材料的化学界面构建的机理分析 |
3.4.6 S-GO/S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3.4.7 S-GO/SBR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硅橡胶复合材料及其气体阻隔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 |
4.2.2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SCGO)的制备 |
4.2.3 SCGO/SiR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
4.3 SCGO的改性机制及表征 |
4.4 SCGO/SiR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 |
4.5 SCGO/SiR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 |
4.5.1 SCGO/SiR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4.5.2 SCGO/Si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4.5.3 SCGO/Si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5.4 SCGO/SiR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 |
4.6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化学防护装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5.2.2 GO/IIR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3 样品表征及测试 |
5.3 GO/IIR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5.3.1 GO在IIR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
5.3.2 GO/II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5.3.3 GO/IIR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分析 |
5.3.4 GO与IIR的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
5.3.5 GO与IIR的界面相互作用机理 |
5.3.6 GO/II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5.3.7 GO/IIR复合材料的抗芥子气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二烯类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表征与气味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3 VOCs的研究方法 |
1.3.1 仪器分析方法 |
1.3.1.1 气相色谱法 |
1.3.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3.2.1 溶剂萃取法 |
1.3.2.2 静态顶空法 |
1.3.2.3 顶空-固相微萃取 |
1.4 天然橡胶中VOCs的研究 |
1.5 橡胶加工助剂中VOCs的研究 |
1.5.1 促进剂中VOCs的研究 |
1.5.2 防老剂中VOCs的研究 |
1.6 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研究 |
1.7 橡胶气味的研究 |
1.8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8.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8.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配方 |
2.2.1 NR/SBR/BR硫化胶VOCs的研究 |
2.2.2 NR/SBR/BR硫化胶配方拆分 |
2.2.3 填料对NR/SBR/BR硫化胶VOCs的影响 |
2.2.4 促进剂对NR/SBR/BR硫化胶VOCs的影响 |
2.3 实验所用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2 材料前处理方法 |
2.4.2.1 静态顶空法 |
2.4.2.2 超声辅助溶剂萃取法 |
2.4.2.3 顶空-固相微萃取 |
2.4.3 材料性能的表征方法 |
2.4.3.1 硫化特性 |
2.4.3.2 VOCs成分、含量分析 |
2.5 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2.5.1 SBR混炼胶VOCs分析 |
2.5.2 SBR硫化胶VOCs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原材料的VOCs研究 |
3.1.1 天然橡胶中的VOCs成分分析 |
3.1.2 丁苯橡胶中的VOCs成分分析 |
3.1.3 顺丁橡胶中的VOCs成分分析 |
3.1.4 增粘树脂的VOCs成分分析 |
3.1.4.1 SL1801树脂的VOCs成分分析 |
3.1.4.2 R7510H树脂的VOCs成分分析 |
3.1.4.3 T5600树脂的VOCs成分分析 |
3.1.5 小结 |
3.2 NR/SBR/BR硫化胶中VOCs的研究 |
3.2.1 NR/SBR/BR硫化胶的VOCs成分分析 |
3.2.2 NR/SBR/BR硫化胶VOCs溯源 |
3.2.3 填料对NR/SBR/BR硫化胶VOCs的影响 |
3.2.3.1 炭黑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
3.2.3.2 白炭黑对二环己胺的吸附作用 |
3.2.4 促进剂对NR/SBR/BR硫化胶VOCs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基于顶空技术对硫化胶气味成分的研究 |
3.3.1 色谱柱对顶空分析的影响 |
3.3.2 NR/SBR/BR硫化胶HS-SPME-GC-MS分析 |
3.3.3 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结果比较 |
3.3.4 NR/SBR/BR硫化胶中的气味成分 |
3.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硫化剂 |
1.2.2 硫化烟气 |
1.2.3 黑色污染问题 |
1.3 橡胶的硫化 |
1.4 橡胶新型交联体系 |
1.4.1 基于非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
1.4.2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
1.4.3 离子键交联弹性体 |
1.5 橡胶的环氧化改性 |
1.6 橡胶材料低锌/无锌技术研究进展 |
1.6.1 氧化锌纳米化 |
1.6.2 无机填料载锌技术 |
1.6.3 有机锌 |
1.6.4 稀土型多功能橡胶硫化剂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9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酯交换反应的动态共价交联三元乙丙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 |
2.2.3 DA硫化EEPDM样品的制备 |
2.2.4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EPDM的环氧化改性 |
2.3.1 EEPDM的红外表征 |
2.3.2 EEPDM的核磁表征 |
2.4 EEPDM的绿色交联 |
2.4.1 EEPDM的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
2.4.2 EEPDM的硫化性能 |
2.5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5.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
2.5.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传统硫化体系的比较 |
2.5.3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2.6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塑性 |
2.6.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 |
2.6.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形状可塑性 |
2.7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性能 |
2.7.1 再加工方法优化 |
2.7.2 再加工后橡胶的力学性能 |
2.7.3 再加工机理探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基二羧酸绿色交联环氧丁苯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ESBR-GMA的制备 |
3.2.3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ESBR-GMA的合成 |
3.3.1 ~1H NMR谱图及共聚组成 |
3.3.2 FTIR谱图及DSC曲线 |
3.4 ESBR-GMA的绿色交联 |
3.4.1 新型绿色交联体系的设计 |
3.4.2 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
3.4.3 不同种类二羧酸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
3.4.4 SA用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
3.4.5 GMA含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
3.5 化学回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基环氧大豆油绿色交联羧基丁腈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ESO对XNBR的增塑效应 |
4.3.1 门尼粘度测试 |
4.3.2 RPA应变扫描 |
4.3.3 DSC测试 |
4.3.4 增塑机理的研究 |
4.4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交联性能 |
4.4.1 红外表征交联反应的进行 |
4.4.2 硫化性能 |
4.4.3 抗焦烧性能 |
4.5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6 ZnO催化效应 |
4.6.1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
4.6.2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焦烧性能的影响 |
4.6.3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4 ZnO作用机理探讨 |
4.7 化学回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轮胎用橡胶材料的硫磺硫化体系中氧化锌减量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橡胶复合材料制备 |
5.2.3 橡胶热氧老化性能 |
5.2.4 测试与表征 |
5.3 N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
5.3.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
5.3.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
5.3.3 NR的低锌硫化体系 |
5.4 SB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
5.4.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
5.4.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
5.4.3 SBR低锌硫化体系 |
5.5 硫磺硫化机理 |
5.5.1 无活性剂体系硫磺硫化机理 |
5.5.2 锌离子作用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溶液丁苯橡胶(S—SBR)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缝洞型油藏用自粘堵剂的制备、性能与物模评价[D]. 王萍.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D]. 王鑫宇.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3]工程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D]. 李洪昱.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抗湿滑树脂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D]. 孔令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汽车废旧轮胎橡胶在涂料中的应用[D]. 肖志华. 扬州大学, 2021(08)
- [6]高性能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程帅帅. 中北大学, 2021(01)
- [7]SBR/PVC弹性体制备与研究[D]. 樊文礼.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高阻隔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 郑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9]二烯类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表征与气味成分的研究[D]. 李晓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刚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