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暨年终会计决算工作会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宁[1](2020)在《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明确要求,要把基础数据作为我们国家的战略资源,要实施全面的大数据行动,加强海量数据资源的治理研究,加速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通过大数据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转型和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电信和能源等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数据对于获取商业洞察和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加紧对海量数据的开发利用和有效治理,踏上数据治理与价值挖掘的旅程。A电力公司作为省级电网行业的先进单位,积极响应上级单位的要求开展了对基础数据的开发利用工作。先后建设了数据中心和运营监测系统,汇集了公司各业务系统数据,开展了跨专业的数据共享以及对企业运营重要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围绕着数据中心和运营监测系统接入的各业务系统数据,初步建立了围绕数据的管理组织和流程。在数据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现面临着数据获取困难、数据缺乏标准、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整合困难、数据安全等一系列困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电力公司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数据治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围绕数据的数据管理已经越来越难与公司业务的拓展保持一致,迫切需要A电力公司研究建立更高效的数据治理体系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高效的数据治理体系是企业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好企业数据治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辅助企业运营管理和业务创新成为A电力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论文在对DGI、ITSS等海内外数据治理组织的数据治理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A电力企业数据治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梳理了其数据治理的现状;其次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了数据治理所处的宏观环境、电力行业环境,确定数据治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客观分析了数据治理存在的困境;然后开展了数据治理案例收集,分析了电信、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成功企业数据治理的最佳实践。最后重点研究提出了适用于A电力公司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了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提出了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战略及与之对应的数据组织、职责和流程的改进方案。明确了成功的电力企业数据治理的关键措施,必须要进行数据治理支撑平台建设、统一数据视图建设、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共享与安全管理等具体措施,为数据治理落地实施提供指导。电力行业乃至能源行业的数据治理普遍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普遍的数据治理体系及数据治理实施的方法论,本文针对A电力公司提出的数据治理的体系及实施方法可以为电网企业和相关能源行业企业的数据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银柳星[2](2020)在《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不少于400家的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中小型房企的破产大部分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主要是由于市场呈低迷状态,房贷额度明显收紧,贷款利率显着上升。大量的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除了市场原因,自身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也尤其重要。由此,本文选取了典型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XJ集团作案例公司,希望通过对案例公司的分析,让读者能从中有所启示,从而对其他同类型的公司间接性产生影响。本文的写作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等,依据XJ集团的货币资金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活动,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研究切入点,对该集团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发现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良好的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不到位、控制活动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通、内部监督不到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别是:不重视人才利用、风控实为应付监管、全员内控意识不强、信息化系统落后、相关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市面上广泛使用的各类信息系统来提出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重视风险并提升评估能力、强化控制力度、加强信息沟通、加强全面监督。
邢蕊[3](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文中研究说明新亚药厂是抗战时期发展颇为迅速的民族化学制药厂。新亚化学制药厂是1926年5月由会计师许冠群、药师赵汝调等人合伙创立的弄堂小厂。第二年改组为新亚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经营人寿水、化妆品、注射液和中性玻璃。“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受国内抵货运动的影响,药厂全面收缩化妆品,扩充制药部。先后设立药丸、药片、药膏工厂,购入机器设备。1933年原有厂房不敷应用,制药部迁入新闸路1095号,而麦根路用于专制各种玻璃。两年后设立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星牌药品的剂型改良。到全面抗战前,药厂实现初步发展,行业地位提升。全面抗战初期,制药行业面临厂房被毁、财产侵占和交通阻隔等困境。新亚药厂积极应对。针对战时卫生材料和传染病增加的情形,上海本埠先后成立了新亚卫生材料厂、新亚血清厂等联系机构;为了实现普通原料自给和产品改良,成立新亚生物研究所的同时加大发明奖励刺激;为了开拓后方业务,成立香港新亚药厂转运原料、设备及药品。租界沦陷后,沦陷区设立商业统制会严格控制物资流动,上海与外界交通几乎断绝。新亚却发展成为以药厂为核心横跨金融、地产、棉纺织等各个领域,联系企业达35家之多的“新亚王国”。但好景不长,战后美药倾销,国民政府管制,制药行业陷入惨境,新亚药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新亚药厂之所以能从弄堂小厂迅速发展为“新亚王国”,离不开药厂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产品竞争力。而药厂之所以具备两大竞争优势的背后又离不开总经理许冠群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许冠群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所有者,更是抗战胜利前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他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和企业决策都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亚药厂在他的领导下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也随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所以本文将试图梳理新亚药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药厂对战争的应对,集中考察企业家许冠群对新亚药厂的影响。
杨艺童[4](2019)在《基于NJ银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变成高质量的稳健发展。目前成立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过去的经济增长上比较有效,比如支持低端制造业的粗放式扩张,支持了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面临我国目前经济平稳增长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进行新的赋能转型。银监会为了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颁布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指导意见与措施,逐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指标的监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引。城商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依赖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增长,过去可以以规模驱动来增加业绩,但是在经济增加趋于平稳的环境和日渐趋严的监管环境下,城商行要想提升竞争力,必须进行转型。管理会计作为经营性会计,能够帮助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转型。自21世纪以来,国内的管理会计实践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中国财政部因势利导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适合中国自己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8年7月发布了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讨论稿),对管理会计职能框架进行了初步概述,对初级、中级和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胜任能力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管理会计制度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加快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本文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NJ银行作为城商行的代表,近几年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管理会计人员匮乏且胜任能力不足导致管理会计的实践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内银行实践的经验做法,以团队多样性、管理会计胜任能力和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培养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NJ银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同时期待能为更多中小商业银行的财务转型提供可供借鉴意义。
李栋[5](2018)在《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企业的资产组成中,货币资金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持有充足的货币资金是企业运行的首要条件,而科学的资金管理不仅能够使企业有效的避免经营风险,更能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近些年,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力集团开始逐渐增设子公司,这使得电力集团不能很好地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和有效监管。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精益化和集约化目标,必须提高资金的监管和调度能力。资金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对提高资金管理能力、防控资金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DT电力集团公司是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规模大,层级多、分布广,自从对企业实施集约化管理以来,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相应得到提升。可是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政策的调整、业务扩展、分子公司的增加,资金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点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电力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资金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降低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使资金管理的效益实现最大化。本文笔者借鉴信息技术,对资金调度管理系统进行完善,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数据集成,而且还可以使资金运转过程实时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加强公众对资金运转过程的有效监督,将定向支付、支付预警和预算控制融合在一起,在资金支付过程中,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对资金预算进行全面控制,并且能提升特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精益化水平的新模式。本文以DT电力集团公司为案例,通过研究分析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特点,发现存在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调度能力不强;二是部分工程项目投资回报率偏低;三是预算管理不完善;四是应收款项无法按期收回,资产管理不完善;五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财务制度未与财务管理机构完全结合;以资金预算为主的资金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基建项目未进行充分论证分析;非财务部机构预算重视度不高;资产管理不规范;系统软件、硬件未及时更新。结合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将理论研究融合到该集团的发展现状中,深入探讨DT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问题的优化方案,依次对资金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加强基建项目资金管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和资产管理、信化系统管控平台的完善方面进行论述,使资金管理体系的目标性、科学性更强,权责更明确,更能灵活调度,同时使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出现的概率大幅度降低,有利于该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使DT电力集团公司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对更多电力企业以启发,使电力企业能不断完善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能促进资金管理的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闫旭[6](2018)在《基于营改增的中铁七局二公司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增值税的全面铺开,营业税彻底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加了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提高了企业外部的监管要求,倒逼企业改进内部控制,严阵应对。对于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传统建筑行业企业,此轮税制改革既是冲击,也是契机,只有做好增值税内部控制,以精细管理取代粗放管理,才能将冲击转化为企业减税的契机。本文开展“营改增”背景下的中铁七局二公司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改进研究,阐释税制改革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作用机理,丰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为“营改增”背景下的建筑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真正享受减税优惠提供合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准确把握“营改增”的理论基础、建筑业税收政策以及税制改革与内部控制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中铁七局二公司工程项目增值税涉税流程、测算企业税负,发现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增。企业内部控制固陈守旧,增值税进项侧和销项侧的各流程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是企业未能享受到减税的好处,税负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铁七局二公司改进增值税内部控制势在必行。改进增值税内部控制,首先要识别增值税进销环节的关键控制点;然后分别从增值税的进项侧和销项侧出发,采取覆盖每个涉税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贾云洁[7](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陈智明(CHEN Chih-ming)[8](2017)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金融行业迈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因此而诞生。2003年后,台湾地区经过“三次金改”,金融控股集团已由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转换为混业的经营营管理模式。由于金融控股集团有经营管理很多的特别经营管理方式与繁复性的内部控制方式,公司治理自然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重要内容,积极改革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防范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已成为台湾地区政府、金融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共识。本文在选题背景下,首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论述,然而构建论文所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奠定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一般机理和相关理论,最主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股权结构、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搭便车与逆向选择、利益相关者和激励机制等理论分析;探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其次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特点、法人治理、权力制衡、母子公司控制权和母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等;研究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第三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和内部治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财务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等;分析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第四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外部治理对外营运的市场竞争机制、内部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争夺与政府部门的外部接管机制、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外部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与金融监管的有效等;研究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的经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特别制度与规范的启示等;提出了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第五要点是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控股股东行为、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的改善建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提高金融控股集团对外竞争力,政府针对公司治理未来的政策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管制、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和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
闫霞[9](2017)在《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维护劳动者老年基本生活和权利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和“保命钱”,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与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日益增大,养老保险对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规范养老保险运作秩序,提高养老保险市场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蓄水池”的作用,成为保持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县级养老保险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完善、行政管理水平低、参保单位及人员认识不到位、人才储备不足等特殊问题,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其监管水平。本文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监管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养老保险有关数据,分析了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发现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善、职能缺位、保值增值性不强、信息披露不足、监管人才力量欠缺等系列问题,DC县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水平相对不高。针对DC县参保率低、基金收入增长率较低、信息共享不足等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先进经验,本文提出通过完善基金监管制度、优化基金监管机制、建立多元化监管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建议,并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在DC县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实践工作中已逐步开始采用,取得一定成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作者已经在实践中逐步运用到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中。从2016年度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数据来看,参保率、基金收入等指标明显提升,有的措施开始逐渐显现出正向效果。本文提出的建议在未来逐步得到系统实施,会在提高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也能够为其他县级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徐纯[10](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暨年终会计决算工作会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暨年终会计决算工作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数据治理的定义 |
2.2 数据治理模型概述 |
2.2.1 DGI数据治理框架 |
2.2.2 ITSS数据治理模型 |
2.3 数据治理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数据治理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数据治理文献综述 |
2.3.3 小结 |
第3章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环境与困境分析 |
3.1 A电力公司概况 |
3.2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现状 |
3.2.1 数据治理组织现状 |
3.2.2 数据治理制度与流程现状 |
3.2.3 数据治理实施现状 |
3.3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电力行业大数据发展趋势分析 |
3.3.3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3.4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困境分析 |
第4章 国内企业数据治理成功实践分析 |
4.1 中国移动数据治理实践分析 |
4.1.1 中国移动数据治理概况 |
4.1.2 中国移动数据治理启示 |
4.2 阿里巴巴数据治理实践分析 |
4.2.1 阿里巴巴数据治理概况 |
4.2.2 阿里巴巴数据治理启示 |
4.3 建设银行数据治理实践分析 |
4.3.1 建设银行数据治理概况 |
4.3.2 建设银行数据治理启示 |
4.4 启示与借鉴 |
第5章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体系及战略设计 |
5.1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体系 |
5.2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战略设计 |
5.2.1 制定数据治理战略 |
5.2.2 健全数据治理组织 |
5.2.3 完善数据治理流程 |
第6章 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措施 |
6.1 完善数据治理平台 |
6.2 构建统一数据视图 |
6.3 开展数据质量提升 |
6.4 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
6.5 做好数据安全管控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研究 |
1.2.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
1.2.3 货币资金信息系统的研究 |
1.2.4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环节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概念 |
2.1.1 内部控制概念 |
2.1.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房地产周期理论 |
2.2.3 人性假设理论 |
2.3 货币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2.4 房地产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流程与特征 |
2.4.1 房地产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流程 |
2.4.2 房地产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特征 |
第三章 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集团货币资金管理模式 |
3.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
3.2.1 控制环境 |
3.2.2 风险评估 |
3.2.3 控制活动 |
3.2.4 信息沟通 |
3.2.5 内部监督 |
第四章 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缺少良好的内控环境 |
4.1.2 风险评估不到位 |
4.1.3 控制活动不完善 |
4.1.4 信息沟通不畅通 |
4.1.5 内部监督不到位 |
4.2 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不重视人才利用 |
4.2.2 风控实为应付监管 |
4.2.3 信息化系统落后 |
4.2.4 全员内控意识不强 |
4.2.5 相关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
第五章 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完善建议 |
5.1 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
5.1.1 完善机构机制 |
5.1.2 拓宽人才晋升渠道 |
5.1.3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
5.1.4 增设机动组应援 |
5.2 重视风险并提升评估能力 |
5.2.1 细化项目评估内容 |
5.2.2 完善项目现金流预算机制 |
5.2.3 建设项目管理系统 |
5.2.4 升级预算管理系统 |
5.3 强化控制力度 |
5.3.1 全面升级内部控制系统 |
5.3.2 规范收款流程 |
5.3.3 严管存量资金 |
5.4 加强信息沟通 |
5.4.1 增设加急付款提示 |
5.4.2 业务流程透明化 |
5.4.3 增设财务答疑模块 |
5.4.4 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 |
5.4.5 完善财务培训交流机制 |
5.5 加强全面监督 |
5.5.1 增设外部的举报渠道 |
5.5.2 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
5.5.3 建立连带责任制度 |
5.5.4 积极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
5.5.5 加强跨部门监督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一) 传统中药堂研究 |
(二) 近代中国新药研究 |
(三) 企业经营管理与个案研究 |
(四) 研究评述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与概念界定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步发展 |
第一节 药厂的创办 |
一、近代中国上海西药制造行业发展概述 |
二、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期经营 |
第二节 药厂的初步发展 |
一、经营方向的转变 |
二、历次增资的动机与手段 |
三、药厂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概况 |
四、稳步发展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
第二章 战时环境下药厂的应对与经营 |
第一节 战争前期的应对与经营 |
一、战争初期的整体影响 |
二、药厂的应对及经营的转变 |
第二节 沦陷之后药厂的应对 |
一、沦陷后的环境变化 |
二、药厂的应对 |
第三节 内战时期药厂的经营 |
一、战后的经济环境 |
二、药厂的经营 |
第三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研发 |
第一节 早期的产品研发 |
第二节 星牌药品的研制 |
一、星牌药品的研究条件 |
二、星牌药品的研究结构 |
第四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结构及营销 |
第一节 新药药厂的产品结构 |
第二节 新亚药厂的营销 |
一、多样的宣传策略 |
二、营销网点的建立与调整 |
第五章 许冠群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关系网络 |
第一节 许冠群的成长及经营理念 |
第二节 许冠群的关系网络 |
第三节 许冠群的企业决策 |
结语 |
一、战争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新亚药厂的发展特点 |
二、新亚药厂的核心竞争优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4)基于NJ银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管理会计职能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管理会计人才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存在的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 |
2.1 管理会计胜任能力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
2.1.1 胜任能力的基本理论 |
2.1.2 管理会计胜任能力的实践发展 |
2.2 团队多样性理论 |
2.3 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 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
2.4.1 招商银行的“业财专家”体系建设 |
2.4.2 松下会计学院的成立 |
第三章 NJ银行管理会计的发展概况 |
3.1 国内银行业竞争状况 |
3.1.1 国内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
3.1.2 城商行在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
3.2 NJ银行的基本情况 |
3.3 NJ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实践发展 |
3.3.1 NJ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 |
3.3.2 NJ银行管理会计部的基本情况 |
3.3.3 NJ银行管理会计的实践现状 |
第四章 NJ银行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问卷调研 |
4.1 问卷调研的设计与检验 |
4.1.1 问卷调研的设计 |
4.1.2 问卷调研的信效度检验 |
4.2 问卷调研的情况分析 |
4.2.1 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分析 |
4.2.2 具体工作岗位的执行情况分析 |
4.2.3 管理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的分析 |
4.2.4 管理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分析 |
4.2.5 对业务部门工作配合度的评价分析 |
4.3 问卷调研的结论与启示 |
4.3.1 管理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有待提升 |
4.3.2 各基层行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
4.3.3 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优化 |
第五章 NJ银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
5.1 重构集团总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
5.1.1 重新赋能管理会计部门 |
5.1.2 基于胜任能力培养内部管理会计人才 |
5.1.3 吸引外部管理会计人才 |
5.2 打造各基层行的管理会计人才 |
5.2.1 培养各基层行的业财专家 |
5.2.2 加速各基层行传统财务人员的转型 |
5.3 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
5.3.1 设立绩效管理目标 |
5.3.2 绩效监督与辅导 |
5.3.3 绩效评估与反馈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5)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
2.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
3.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集团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集团资金管理基础 |
1.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资本成本理论 |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
1.调剂资金余缺,统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2.维护集团信誉,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 |
3.降低财务风险,防范资金风险 |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原则 |
1.集中性原则 |
2.及时性原则 |
3.效益性原则 |
4.协调性原则 |
三、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现状 |
(一)电力企业的特征与资金管理模式 |
1.电力企业的特征 |
2.我国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 |
(二)DT电力集团公司简介 |
(三)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特点 |
1.经营资金种类繁多、现金流入(流出)项目多 |
2.资金回收速度快慢不一、回收方式复杂 |
3.资金存量和现金流量规模大 |
4.融资规模大,融资方式多 |
(四)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现状 |
1.资金组织体系逐步形成 |
2.资金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 |
3.资金监控管理技术手段日趋成熟 |
4.全面管理制度战略性统筹 |
四、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 |
2.资金调度能力不强 |
3.部分工程项目投资回报率偏低 |
4.预算管理不完善 |
5.应收款项无法按期收回,资产管理不完善 |
6.信息化程度不高 |
(二)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财务制度未与财务管理机构完全结合 |
2.以资金预算为主的资金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3.基建项目未进行充分论证分析 |
4.非财务部机构预算重视度不高 |
5.资产管理不规范 |
6.系统软件、硬件未及时更新 |
五、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问题的相关优化方案 |
(一)完善资金管理组织体系 |
1.设立资金调度中心 |
2.完善银行账户管理 |
3.构建账户在线监控,统一结算通道 |
(二)加强基建项目资金管理 |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
1.完善预算管理模式 |
2.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
3.提升预算信息化管理能力,推进预算管理全过程在线控制 |
(四)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和资产管理 |
1.优化应收账款管理 |
2.优化资产管理 |
(五)信息化系统管控平台的完善,提高资金全过程管理 |
1.对标管理信息系统 |
2.全面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
3.风险内控信息系统 |
六、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现有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目标 |
注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营改增的中铁七局二公司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营改增的效应 |
1.2.2 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案例研究 |
1.2.3 基于增值税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营改增改进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
2.1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
2.1.1 供给经济学的减税理论 |
2.1.2 税收原则理论 |
2.2 建筑业营改增税收政策分析 |
2.2.1 建筑业的特点 |
2.2.2 建筑业营业税与增值税政策比较 |
2.2.3 建筑业营改增的政策初衷 |
2.3 税制改革与内部控制相互作用机理 |
第3章 基于营改增的项目内部控制案例 |
3.1 项目基本情况 |
3.1.1 项目工程概况 |
3.1.2 项目的PPP模式 |
3.1.3 项目部机构设置及部门主要职责 |
3.1.4 增值税涉税流程 |
3.2 营业税改增值税加重项目税负 |
3.2.1 两种政策下税负对比 |
3.2.2 税负加重的直接原因 |
3.3 增值税进项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请购审批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2 供应商评选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3 付款审批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4 进项专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增值税销项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1 销项专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2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
4.1 增值税进销环节关键控制点识别 |
4.2 增值税进项侧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
4.2.1 加强采购预算控制 |
4.2.2 严格供应商资质评审 |
4.2.3 优化采购比价模型 |
4.2.4 完善合同涉税管理 |
4.2.5 强化采购付款审批控制 |
4.3 增值税销项侧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
4.3.1 加强销项专票管理 |
4.3.2 会计核算跟进准则要求 |
4.4 优化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 |
4.4.1 构建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管理平台 |
4.4.2 发票信息管理平台与信息系统对接 |
4.4.3 增值税信息管理的指标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
一、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 |
(二) 国外文献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
(一) 论文结构 |
(二) 论文主要内容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 |
一、金融控股集团 |
二、案例分析 |
三、公司治理 |
四、案例分析 |
第二节 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一般机理 |
一、股权结构 |
二、机构投资者 |
三、公司治理演变之机理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内部人控制理论 |
三、道德风险、搭便车与逆向选择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五、激励机制理论 |
第一章 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法人治理 |
一、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 |
二、案例分析 |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特点 |
四、官有金融控股的法人治理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权力制衡 |
一、实际控制人与小股东 |
二、董事会与经理层 |
三、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控制权 |
一、母子公司的界定 |
二、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 |
三、母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
四、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激励机制 |
一、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
二、子公司专业经理人的激励 |
三、员工的激励 |
第二章 小结 |
第三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 |
一、内部治理和单一内部治理 |
二、内部治理的经营决策与执行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一、公司内部治理监事会的监督机制 |
二、公司内部治理董事会的监督机制 |
三、公司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有效性 |
一、内部治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的有效性 |
二、内部治理财务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
第三章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 |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 |
一、政府部门规制的影响 |
二、政府部门道德风险 |
三、行政干预对所有权的影响 |
四、外部监管的影响 |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机制 |
一、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
二、控制权的争夺与外部接管机制 |
三、人才竞争机制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生态 |
一、公司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 |
二、公司外部治理的信用环境 |
三、公司外部治理的法律环境 |
四、公司外部治理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关联性 |
一、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 |
二、公众利益代言能力与金融监管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经验 |
一、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的经验 |
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外部治理的经验 |
第二节 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启示 |
一、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启示 |
二、金融控股集团特别制度和规范的启示 |
三、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
四、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 |
第一节 台湾地区内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
一、控股股东行为的改善建议 |
二、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的建议 |
三、法人分业规避风险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
一、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的建议 |
二、提高金融机构的对外竞争力的建议 |
第三节 政府对公司治理未来改善的建议 |
一、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的建议 |
二、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的建议 |
三、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 |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
第六章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养老保险 |
1.2.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研究创新 |
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理论与经验 |
2.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历史沿革与体系 |
2.1.1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历史沿革 |
2.1.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原则 |
2.1.3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内容 |
2.1.4 养老保障监管方式 |
2.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理论 |
2.2.1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公共利益理论 |
2.3 国内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经验 |
2.3.1 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2.3.2 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2.3.3 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2.4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经验 |
2.4.1 美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2.4.2 新加坡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2.4.3 智利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3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 |
3.1 河南省DC县养老保险现状 |
3.2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
3.2.1 基金监管机构 |
3.2.2 监管流程及内容 |
3.2.3 保障措施 |
3.3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环节 |
3.3.1 基金征缴环节的监管 |
3.3.2 基金支付环节的监管 |
3.3.3 基金结余及银行账户环节的监管 |
4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评价 |
4.1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成果 |
4.2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
4.2.1 制度与职能 |
4.2.2 基金收入环节 |
4.2.3 基金支出环节 |
4.2.4 基金结余环节 |
4.2.5 信息风险与披露 |
4.2.6 监管人才力量不足 |
5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改进建议 |
5.1 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
5.1.1 监管目标 |
5.1.2 监管原则 |
5.2 完善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
5.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2 完善基金监管制度 |
5.2.3 优化基金监管机制 |
5.2.4 建立多元化监管方式 |
5.2.5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效率 |
5.2.6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
5.2.7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
6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暨年终会计决算工作会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A电力公司数据治理问题研究[D]. 王东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2]XJ集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D]. 银柳星. 广西大学, 2020(07)
- [3]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D]. 邢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NJ银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D]. 杨艺童. 南京大学, 2019(07)
- [5]DT电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问题的研究[D]. 李栋.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6]基于营改增的中铁七局二公司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 闫旭. 湖南大学, 2018(01)
- [7]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D]. 陈智明(CHEN Chih-ming). 南京大学, 2017(09)
- [9]河南省DC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改进研究[D]. 闫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2)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资金管理;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政府审计; 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