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一、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平,陈建平[1](2021)在《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呼吸科患者4 132份的痰液、支气管刷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411例非发酵菌标本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检出率、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 132份送检标本中非发酵菌检出率为9.9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72.99%,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不动杆菌属占13.14%,,其他非发酵菌占7.7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6.08%。药敏试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6.33%最高,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达87.33%;不动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8.15%最高,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4.44%,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5.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敏感率96.00%最高,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都是72.00%。结论从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培养出的非发酵菌中,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其次是不动杆菌属菌、其他非发酵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不同菌株对于临床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不尽相同,临床治疗应结合其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予以合理用药。

赵亚楠[2](2019)在《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同时分析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与临床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提示预警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血流感染阳性菌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共534株。对其细菌分布和病区分布进行分析。(2)观察分析细菌阳性检出率和报警时间。(3)结合临床,判断污染菌,分析TTP对鉴别病原菌与污染菌的应用。(4)以致病菌TTP中位数为切点,分为低TTP组和高TT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TTP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比较细菌多重耐药组与非多重耐药组的TTP值大小情况,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细菌多重耐药的诊断价值。(6)分析血培养致病菌的耐药性以及临床医师用药和患者转归情况。结果(1)534株血培养阳性菌株中,以肠杆菌科(49.5%)、葡萄球菌属(29.2%)和肠球菌属(5.2%)为主。主要病区分布为ICU(25.1%)、普外科病房(15.4%)和肾内科病房(7.3%)及其他病房(52.2%)。(2)TTP≤1d检出细菌323株(60.5%),TTP≤2d检出454株(85.0%),TTP≤3d检出513株(96.0%),不同微生物血培养阳性报警中位时间不同,从最快到最慢依次为肠杆菌科(0.57d)<链球菌属(0.68d)<非发酵菌属(0.71d)<肠球菌属(0.72d)<葡萄球菌属(1.36d)<酵母样真菌(1.98d)<马耳他布鲁杆菌(2.75d)。(3)534株血培养分离菌检出99株污染菌,污染率占18.5%,污染菌在1d内检出率为15.2%,1-2d检出率为46.5%,2-3d检出率为26.2%,>3d检出率为12.1%;报阳时间≥1d的可疑污染菌占84.8%。污染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及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其中CNS占59.6%,革兰阳性杆菌占9.1%,将病原菌与污染菌的报阳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排除污染菌99株,对剩余感染435株致病菌的患者进行分析,低TTP组患者比高TTP组更易发生泌尿感染、严重脓毒血症及休克和住院期间死亡,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脓毒血症及休克的最佳切点分别为TTP≤0.67d和TTP≤0.78d,曲线面积分别为0.56和0.57,预测准确度均较低,需进一步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TTP≤0.68d、脓毒血症及休克和入住ICU是患者预后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5)将细菌多重耐药组TTP值与非多重耐药组比较,发现除肺炎克雷伯菌外细菌多重耐药组TTP值均高于非多重耐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最佳截断值为TTP≥0.69d、TTP≥1.0d、TTP≥0.69d和TTP≥0.59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1、0.75和0.86,准确度均为中度。(6)研究所有血培养致病菌(排除污染菌)的药敏结果,革兰阳性菌种主要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9%,目前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91.7%)。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三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9.6%),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79.6%)。非发酵菌属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细菌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高度敏感。(7)各科血流感染患者转归情况:按药敏结果用药,发现经验用药与药敏结果的一致率为55.8%。在ICU、普外科、肾内科和干部保健所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经验用药患者的死亡率(P<0.05)。结论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及其分布复杂,实验室可以根据TTP值的大小初步预测微生物的菌株类别,区分病原菌与污染菌,判断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和感染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谢思露[3](2020)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 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征及感染特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和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2.摸索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为进一步探究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奠定实验条件基础。3.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为深入理解细菌生物膜感染、耐药机制及感染防控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4.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生物形成能力、生物膜相关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有效防控细菌的感染与流行、提高清除效率与疗效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判读按CLSI2019标准;2. 收集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临床信息:年龄、住院科室、住院天数、基础疾病、抗菌素使用情况、接受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等。3. 在微孔内营养肉汤、脑心浸液肉汤、MH肉汤、LB肉汤和TSB肉汤中37℃静置培养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构建生物膜,分别培养0 h、4 h、8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84 h、96 h、108 h、120 h,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各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进行测定,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4.用结晶紫染色法和筛选出的实验条件对所有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量进行测定,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5.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和MBIC。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能力(耐药率、多重耐药性、MIC、MBIC)。6.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ESBLs基因(blaPER、blaVEB、blaCTX-M、blaTEM、blaSHV)、blaAmp C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A类:blaKPC、blaGES、blaIMI,B类:blaNDM、blaVIM、blaIMP、blaSPM、blaGIM、blaSIM,D类: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ac(6’)-Ⅰb、aph(3’)-Ⅰa、ant(3’’)-Ⅰa)、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par C)、外膜孔蛋白基因(car O、omp A)及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J、ade G、ade S、ade R、abe M))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进行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电泳,产物测序后序列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收集到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非MDR菌株51株(39.2%),MDR菌株79株(60.8%),其中XDR菌有21株(16.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ICU病人,大多分离自痰液标本。≥60岁的老龄感染者占84%(105/130)。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最高(61.5%),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6.9%,对替加环素中介5株(3.8%),未检出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插管、尿道置管、入住ICU、住院时间超过30天、使用两联及两联以上抗菌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在5种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均能形成生物膜,在不同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明显。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H肉汤、TSB肉汤和NB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两种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显着高于后三种培养基(P<0.05)。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点,生物膜形成量各异,培养48 h形成的生物膜量显着高于培养36 h形成的生物膜量(P<0.05),与培养60 h形成的生物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培养48 h的生物膜结构更紧密厚实。4.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量总体呈正偏态分布。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生物膜阴性菌株有14株(10.8%),有116株(89.2%)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其中生物膜弱阳性47株(36.2%)、中阳性51株(39.2%)、强阳性18株(13.8%)。5.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MDR菌株和XDR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都以中阳性(43.1%,47.6%)为主,非MDR菌株以弱阳性(37.3%)为主。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阳性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阴性菌在MDR菌株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显着低于非MDR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在非MDR、MDR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所占比例均显着低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所占比例无差异(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MDR菌株和XDR菌株构成比无差异(P>0.0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菌株耐抗菌素数目呈正相关(rs=0.237,P=0.007)。7.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阳性菌株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对11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上升,但仅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BIC值与MIC值均呈正相关,这三种抗菌素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均≥1,其中以2和4为主(>70%),最高达128。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的MIC值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菌株之间的MIC值无差异(P>0.05)。菌株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其的MIC值均无相关性,与头孢他啶对其的MIC值呈弱正相关(rs=0.184,P<0.05)。随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增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对菌株的MBIC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呈正相关(LEV:rs=0.276,P=0.003;TAZ:rs=0.201,P=0.04)。亚胺培南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没有相关性。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呈正相关(LEV:rs=0.353,P<0.001;IPM:rs=0.290,P=0.002)。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MI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没有相关性。9.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的检出率分别为81.5%、85.4%、83.8%、98.5%、80.8%、83.8%、90.0%、90.8%、90.0%。生物膜阳性菌株除bfm S外的其余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均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阳性菌株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数目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之间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和检出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blaTEM、blaNDM、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检出率分别为3.8%、24.6%、3.1%、87.7%、55.4%、0.8%、80.8%、3.8%,未检出blaKPC、blaSHV、blaGES、blaVEB、bla IMI、bla CTX-M、bla VIM、bla IMP、bla SPM、bla GIM、bla SIM。bla TEM-1、bla Amp C、bla 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在XDR菌株和MDR菌株中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在MDR菌株与XDR菌株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均为MDR,头孢他啶对其MIC均>1024μg/m L;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对内酰胺类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携带blaTEM-1或blaOXA-23-like基因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100%;头孢他啶对blaTEM-1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对blaAmp C基因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的MIC、MBIC、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23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值无差异(P>0.05)。11.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G、ade J、ade R、ade S检出率分别为76.9%、68.5%、97.7%、3.8%、73.8%。未检出abe M基因。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de B、ade G、ade R、ade S、ade B+ade R+ade S和ade B+ade G+ade J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无差异。ade B、ade G和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B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对ade G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亚胺培南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头孢他啶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MBIC和MBIC/MIC比值与阴性菌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8%、16.9%、15.4%、43.8%和52.3%。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c(3)-Ia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间,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ac(6’)-Ib、aph(3’)-Ia和arm A基因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ant(3")-Ia基因阳性菌株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都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nt+aph+aac基因阳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未携带这三种修饰酶基因或携带基因≤2种的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13.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和par C的检出率分别为86.2%和97.7%,gyr A和par C基因的突变率均≥99%,74株菌存在gyr A基因第83位氨基酸Ser→Leu突变,69株菌存在par C基因第80位氨基酸Ser→Leu突变。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gyr A基因Ser83→Leu83和par C基因Ser80→Leu80双位点突变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MDR菌株和XDR菌株的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以及双位点突变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对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的MIC和MBIC值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14.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外膜孔蛋白基因omp A和car O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0.8%。MDR菌株和XDR菌株的car O基因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 O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car O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1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XDR菌株和MDR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和csu E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csu C和csu D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与M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a I阳性菌株和csu A阳性菌株对这13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bap阳性菌株、bfm S阳性菌株、csu AB阳性菌株和csu C+csu D+csu E阳性菌株对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12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生物膜相关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几乎都显着高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或无差异。16.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blaTEM、blaOXA-23、ade B、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阳性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在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blaOXA-23、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基因的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在7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在生物膜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显着高于生物膜弱阳性和阴性菌株(P<0.05)。结论: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在LB肉汤培养基中37℃微孔内培养48h形成的生物膜量最大,可作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的实验条件。3.绝大多数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都能形成生物膜,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问题值得重视。同一菌株的生物膜态菌比浮游态菌的耐药能力更强。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更强,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多重耐药性、耐药率、MIC、MBIC、MBIC/MIC比值)比生物膜阴性菌株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与耐药能力(耐抗菌素数目、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MBIC、MBIC/MIC比值)强弱呈正相关。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5.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和csu E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但与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无关。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基因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强弱呈正相关,与多重耐药性相关,但与多重耐药性能力强弱无关。6.耐药相关基因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51-like、blaNDM-1、ade B、ade G、ade R、ade S、aac(6’)-Ib、ant(3")-Ia、aph(3’)-Ia、arm A、car O、gyr A-Ser83→Leu83突变和par C-Ser80→Leu80突变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呈正相关,与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有关,但与多重耐药能力强弱无关。blaOXA-23、arm A、aph(3’)-Ⅰa、gyr A-ser→leu80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aph(3’)-Ⅰa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正相关性强。

陈斌泽,张媛媛,薛荣利,李泽慧,高志武,冯强生,周丹,张晨晨,彭俊华[4](2017)在《医院感染中常见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我院院内感染中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12送检的患者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主要的非发酵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共检出非发酵菌3 533株,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检出菌的53.04%、33.29%和10.33%;分离出的非发酵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67.39%),且主要集中分布于ICU、急诊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多黏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对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结论:近3年我院非发酵菌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标本,且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需定时分析总结非发酵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以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陈虹宇,赵瑞珍,刘孝荣,张霞,张艳,马东礼[5](201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非发酵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本院PICU 201 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5版标准判读,用WHONET 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送检标本中检出非发酵菌366株,分离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5.25%)、铜绿假单胞菌(33.88%)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8.03%),标本中以痰液分离最多,占55.64%。药敏结果显示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对于非发酵菌引起的儿童感染的治疗,应根据本院和病区中检出菌的耐药谱进行药物选择。

余广琼[6](2016)在《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分离出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感染分布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检出非发酵菌769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占58.0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5.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58%);居前3位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泌尿道、菌血症和伤口感染等多部位感染。结论非发酵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易侵袭老年患者,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临床实际中应加强对此类细菌感染的认识,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王素宁,劳志刚,宋斐,戴良成,茹晃耀,吴昊[7](2015)在《2008~2013年ICU中非发酵菌属感染及药物敏感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本院20082013年重症监护室(ICU)中非发酵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ICU 20082013年非发酵菌属感染菌株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非发酵菌1366株,占39.98%,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 homnasmaltophilia);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对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对庆大霉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是主要的非发酵菌,且对大部分抗菌药敏感性较低,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性较高抗菌药物,并加强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段佳佳,朱震宏,季萍[8](2015)在《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09—2013年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MS、VITEK-2 compact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行敏感性试验,K-B纸片法作补充;根据CLSI M100-S23标准判断,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5年间共检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5434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6.4%。其中,第一位是鲍曼不动杆菌占39.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8.7%;呼吸道是非发酵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占57.3%,其次为创面皮肤切口占6.6%;病区分布主要见于ICU,其次为呼吸科、儿科;耐药性方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超过铜绿假单胞菌,并且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10余种抗生素耐药率大部分达到50%以上,耐药率相对较低的药物依次为多黏菌素B、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等;铜绿假单胞菌在2012—2013年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及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20%。结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多,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现象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管理,控制耐药菌的发展与传播。

白晓,许霞,赵花[9](2014)在《肺部感染肺泡灌洗液中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分析检出非发酵菌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6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医院检验科从BALF中分离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93株非发酵菌,检出率居前4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8/93,51.61%)、鲍曼不动杆菌(31/93,33.3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0/93,10.75%)、醋酸钙不动杆菌(2/93,2.15%);非发酵菌对不同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对非发酵菌的作用较好。结论肺部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非发酵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耐药性,应加强临床肺泡灌洗液的细菌学检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赵永茂[10](2013)在《ICU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的分析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T-2Compact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K-B纸片扩散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细菌的检出率和药敏结果。结果:799份ICU标本,医院感染分离菌株249株,检出率31.16%。首位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0株,24.10%),其次鲍曼不动杆菌(55株,22.09%),第三是肺炎克雷伯菌(39株,15.66%)。分离菌中标本来源痰和咽拭子最常见,其次静脉血、静脉导管。洋葱假单胞、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人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中以非发酵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并且耐药性强。因此治疗医院感染病原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减低耐药率。

二、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检出率
    2.2 非发酵菌菌株分布
    2.3 非发酵菌药敏性
3 讨论

(2)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摸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医院感染中常见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试剂与仪器:
    1.3 菌株鉴定与药敏实验: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检出情况:
    2.2 临床标本来源:
    2.3 临床科室分布:
    2.4 菌株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6)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1.4 药敏质控菌株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769株非发酵菌的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2.2 3种主要非发酵菌在不同科室中的分布
    2.3 3种主要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在不同标本中的差异
    2.4 3种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
3 讨论

(7)2008~2013年ICU中非发酵菌属感染及药物敏感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方法
        1.2.1菌株分离鉴定
        1.2.2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分布和构成比
    2.2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2.3 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8)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细菌鉴定
    1.3 药物敏感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菌种分布
    2.2 临床分离菌株的标本来源
    2.3 临床分离菌株的科室分布
    2.4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5 2种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XDR检出率
3 讨论

(9)肺部感染肺泡灌洗液中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总体分离率
    2.2 非发酵菌检出率及分布情况
    2.3 非发酵菌临床分布情况
    2.4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10)ICU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细菌分离和培养
    1.3 菌株鉴定
    1.4 药敏试验
    1.5 质控菌株
    1.6 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ICU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
        2.1.1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
        2.1.2 病原菌中肠杆菌的检出率
        2.1.3 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
    2.2 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2.3 ICU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2.3.1 检出的非发酵菌属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2.3.2 检出的肠杆菌属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2.3.3 检出的葡萄球菌属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3 讨论
    3.1 非发酵菌
    3.2 肠杆菌属
    3.3 葡萄球菌属

四、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J]. 何正平,陈建平. 系统医学, 2021(16)
  • [2]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D]. 赵亚楠.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谢思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医院感染中常见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陈斌泽,张媛媛,薛荣利,李泽慧,高志武,冯强生,周丹,张晨晨,彭俊华.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10)
  • [5]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 陈虹宇,赵瑞珍,刘孝荣,张霞,张艳,马东礼. 中国医师杂志, 2016(12)
  • [6]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余广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22)
  • [7]2008~2013年ICU中非发酵菌属感染及药物敏感情况研究[J]. 王素宁,劳志刚,宋斐,戴良成,茹晃耀,吴昊. 中国医药科学, 2015(08)
  • [8]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段佳佳,朱震宏,季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5(04)
  • [9]肺部感染肺泡灌洗液中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白晓,许霞,赵花.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8)
  • [10]ICU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J]. 赵永茂. 大理学院学报, 2013(12)

标签:;  ;  ;  ;  ;  

非发酵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