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仪器在造纸技术中的应用

自动化仪器在造纸技术中的应用

一、自动化仪器在造纸工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福洲[1](2021)在《人工智能在节能领域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节能环保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对每个行业的变革产生影响。尤其是建筑行业及铁路行业、石油行业均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各类节能环保技术,符合我国的发展政策。文章对人工智能在数字油田、建筑空调系统及铁路车辆运行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思考不同领域的应用方法,促进人工智能在节能领域的发展。

石明[2](2021)在《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工业自动化的迅速发展,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其更好地服务造纸行业,需要对纸浆造纸过程中的计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其计量过于复杂的难点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磁流量计原理的分析,介绍了电磁流量计主要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造纸行业的特殊工况和面临的问题,阐述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的应用选型以及注意事项。本文总结出一些应用经验,可为造纸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杨伟松,安兴业,杨健,马昊然,刘利琴,程正柏,曹海兵,刘洪斌,倪永浩[3](2021)在《聚丙烯酰胺改善硫酸钙加填纸张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纸厂生产实践中无水硫酸钙(CaSO4)加入抄造体系后会严重影响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在浆料中加入聚丙烯酰胺进行改善的方法。探究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两性聚丙烯酰胺(AmPAM)两种高聚物对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影响,其中CPAM或者AmPAM的加入均能有效提高PG黄染料的染色效率。研究表明,当CPAM添加量为0.05%或AmPAM添加量为0.06%时,PG黄染料的染色效果提高较为明显,且这两种助剂的加入均能提高填料CaSO4的留着率。并进一步推断了2种聚丙烯酰胺对改善PG黄染料在纸张中的染色效率及无水CaSO4填料留着率的影响机制。

王伟杰[4](2021)在《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文中指出聚丙烯酰胺(PAM)是丙烯酰胺(AM)的均聚物、AM与其他离子单体的共聚物以及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统称。丙烯酰胺由于其简单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双键改性的多重优势,在实际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尽管聚丙烯酰胺官能团单一且易聚集,从而影响聚丙烯酰胺的性能,但由于其离子基团丰富、分子结构可调,从而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水处理、造纸、石油开采等。羧酸盐类阴离子对重金属离子和阳离子污染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为了增强阴离子单体的亲和力,在聚丙烯酰胺的结构中引入富羧酸型功能单体,形成具有高阴离子电荷,高亲水性的新型功能型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本论文以谷氨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二羧酸乙烯基有机单体—2-丙烯酸酰胺基戊二酸(APA),并通过采用复合引发体系,水溶液聚合法探究引发剂用量、单位浓度、体系pH值等因素对聚合过程及产物特性粘数的影响,所得产品的结构通过FT-IR和1H-NMR进行分析表征,并将得到的产品P(AM-APA)、P(AM-DAC-APA)应用于实验室模拟污水絮凝测试实验。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复合引发体系引发AM均聚,制备了非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实验探索了每一个条件对聚合工艺的直接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是为:KPS用量为0.025%,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1:10,V-50用量优选为0.1%,体系pH值7-8条件下,特性黏数达18.72 d L/g(分子量为1.325×107g/mol);此外,基于电荷作用的机理,设计合成制备了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的结果表明,非离子PAM产物以及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被成功制得。以AM、APA作为反应单体,通过复合引发体系二元共聚得到阴离子P(AM-APA),系统的研究每一个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如下:KPS浓度为0.025%,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6:10,V-50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单体浓度为25%,APA的用量为单体摩尔质量的3%,体系pH值4-5条件下,特性黏数达7.26 d L/g(分子量为3.15×106g/mol)。由FT-IR、1H-NMR的分析可知,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已成功被接入PAM主链,阴离子型聚合物P(AM-APA)被成功制得。在以高岭土作为悬浮污水模拟液的絮凝实验中,双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P(AM-APA)较单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P(AM-AA)的絮凝性能更加优异,尤其是在较少的用量下能取得更好絮凝效果且具有更好耐酸性能,其中,双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所处理的上清液的透光率均能达到96%以上。最后,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AM、APA、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作为反应单体,通过复合引发体系三元共聚得到P(AM-DAC-APA),系统的研究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为:KPS浓度为0.020%,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1:1,V-50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单体浓度为25%,功能单体用量为单体摩尔质量的10%且DAC:APA摩尔质量比为9:1,初始温度优选为5℃,体系pH值5-6条件下,特性黏数达8.49 d L/g(分子量为3.99×106g/mol)。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的结果表明功能单体DAC、APA已成功接入PAM主链,两性聚合物P(AM-DAC-APA)被成功制得。在以高岭土作为悬浮污水模拟液的絮凝测试中,两性聚合物P(AM-DAC-APA)呈现出优异的絮凝性能,尤其在酸性条件下,上清液的透光率达到分别为90%以上。

文彬鹏[5](2021)在《A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

王国东,张艳妮[6](2021)在《造纸成形网磨损指标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使用寿命是纸厂重点关注的,耐磨性能是成形网制造商设计的重点,如何协调、统一双方的关注点,进而评价成形网的使用价值,本文论述造纸成形网的各种磨损指标,期待能找到合理、客观的评价指标来判断成形网的使用价值。

孙健[7](2021)在《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废旧瓦楞纸浆(OCC浆)等废纸纤维在循环回用过程中存在纤维品质衰变、纸浆滤水性能下降、成纸质量降低等问题。本文针对生物酶改性与复配提高纸浆纤维质量和成纸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数组单因素实验,通过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和微电脑抗张强度测定仪等仪器进行纸张物性检测,探讨了四种单酶对纸浆纤维质量和成纸各项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纤维素酶的用量7.5 U/g(绝干浆)时数均长度增加0.11 mm,细小纤维含量减少最多,滤水性能最好,成纸环压指数提高10.18%。木聚糖酶的用量为22.5 U/g时纸浆的打浆度由32°SR下降到25.3°SR,纤维润胀效果提升,纤维平均宽度增加0.5μm,抗张指数提高12.6%。甘露聚糖用量18 U/g和果胶酶用量15 U/g对纤维改性起辅助作用。结合实际造纸工艺要求获得了复合酶处理纸浆的最优方案:复合酶用量为300 m L/t、温度30℃~55℃、p H3.0~6.0、反应时间30 min~50 min条件下滤水性能最好。本研究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催化纤维素酶蛋白发生自身交联反应,结合底物印迹,可有效保护酶活区域提高酶的稳定性。中性纤维素酶溶液中TG酶添加量为10 U/m L时,60℃保温2h,酶活比对照提升21.4%。TGase酶促修饰纤维素酶体系加入10 m L印迹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相比于对照组酶活提高70.4%。底物印迹技术和TGase联用,修饰后的纤维素酶50℃保温2 h相对酶活提高91.8%,60℃保温2 h相对酶活提高100.7%。纤维素酶作为滤水酶的核心酶,改性后,可提高酶的稳定性,同时减少过量使用对纤维的损伤。底物印迹技术和TGase联用,修饰后的纤维素酶能改善纤维素比表面积,纤维平均孔径下降35.8%。改性复合酶与商品滤水酶相比,可提升纸张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分别为16.5%和23.1%。瓦楞原纸生产工艺流程过程中,在良浆池内添加300 m L/t复合酶,水线距离缩短2 m,蒸汽生产成本节省量约为9.47%。

王坤[8](2021)在《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纤维是传统纸张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纤维的基本性能决定了纸张的各项成纸指标范围。随着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部分纯植物纤维制备的纸张指标已经难于满足要求。而目前各种人造纤维的诞生和发展为纸张原料提供了纤维来源,并且已有各种不同的化学纤维、无机纤维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航空、航天领域。本文以水溶性PVA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植物纤维配抄,并辅助传统造纸湿部助剂,探讨其在传统造纸工艺中对纸页增强的应用效果,为制备高强度的特种纸提供实践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湿强剂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干抗张指数、湿抗张指数和耐折度,纸张的撕裂指数略有提高。在湿强剂加入量超过2.00%后,干抗张指数、湿抗张指数和耐折度提高不明显。当湿强剂加入量为2.00%时,再在混合浆料中加入干强剂CMC,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耐折度会有进一步的提高,纸张撕裂指数也略有提高。CMC加入量超过0.9%后,纸张强度指标不再有较明显的提高。PAE湿强剂和CMC对添加有PVA纤维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耐折度指标有较好的协同提高作用。实验所选的三种不同热熔温度的水溶性PVA纤维,纤维SY-7(热熔温度70℃)、SY-9(热熔温度90℃)、MQ-3纤维(热熔温度>100℃)加入纸张中,纸张干、湿抗张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大而下降,纸张耐折度、撕裂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大而升高,综合各项强度指标,热熔温度为90℃的SY-9纤维,能够较好的提高纸张的耐折度和撕裂指数,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最小。在实验条件下,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采用四种表面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都会随纤维加入量增加而有所降低,采用固含量为20%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最小。纸张耐折度和撕裂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加而增大,同种表面施胶条件下,加入量最大时纸张耐折度和撕裂指数得到最大值;含有25%PVA纤维的、使用固含量为20%的水性聚氨酯进行表面施胶的纸张耐折度最大;PVA纤维与聚氨酯表面施胶剂等配伍,能够较好的提高纸张的耐折度和撕裂指数,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会略有降低。PVA纤维加入量超过15%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较大。以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标签纸为中试对象,低熔点的水溶性PVA纤维(熔点小于100℃)的添加明显能够提高纸页强度,当配比量低于20%能够满足连续稳定生产,添加量过高则易出现粘网、脏毛布等问题。

王鹏飞[9](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李丹阳[10](2021)在《纸盒包装生产线降尘方案与除尘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木材资源的匮乏和纸包装材料成本的上涨,造纸原料中回收纤维和填料的添加比例不断提高,降低了纸张强度和品质。高速包装生产线上的说明书和纸盒在运行装盒过程中,受纸板材料属性和各工位工艺操作的影响,不牢固的细小纤维和填料易脱落导致掉毛掉粉问题。纸粉尘会对车间环境、生产设备和人员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及经济损失。目前,高速高效且智能的生产线被大规模的应用于包装生产,更加剧了纸盒掉毛掉粉的趋势。本课题以某药厂的全自动高速包装生产线上纸盒的掉毛掉粉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分析、实验室纸板性能测试与仿真、车间实地调研与检测、软件模拟仿真等方式,对纸盒包装生产线的粉尘扩散污染问题做出研究,明确了包装生产线不同工位上粉尘产生的原因和粉尘污染程度,分析了车间粉尘随气流的扩散运移规律,提出了针对生产线纸盒掉毛掉粉问题的全套除尘解决方案。车间生产线粉尘实测数据和软件数值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说明了仿真的合理性,为仿真模拟手段在包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经验,为全自动高速包装生产线源头除尘和中途阻尘做出了探索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1)纸盒掉毛掉粉的原因界定:界定了造纸、纸板后加工及生产线上纸盒的装盒工艺,明确了过量添加的二次纤维和填料是纸粉的来源,印刷和模切压痕过程使纸板表面拉毛,切口暴露,不牢固的粉尘受生产线高速运动、转运落差、静电吸附和机械力等因素的影响而脱落。粉尘问题导致生产线产品损失约300万盒/年,经济损失约8万元/年。(2)纸板材料与系统工况测量:首先测试了四种不同纸板的性能,包括影响纸盒掉毛掉粉的主要指标与产品上机匹配参数。研究表明朝旭白卡的灰分含量最少,动静摩擦系数符合上机范围且其切边的掉粉程度最轻。然后采集测量了生产线上的纸粉,发现开盒区粉尘堆积最多且污染严重,说明书承载台和纸盒通道为尘源区,粉尘堆积较多,易污染产品。折叠区和合盒区的粉尘堆积程度一般,粉尘主要落入机器内损伤零件。(3)仿真模拟与实测结果分析:借助Fluent软件对粉尘的迁移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生产线上粉尘的散落程度。研究表明开盒区因受多股掺杂气流和诱导气流的影响,粉尘会大规模扩散且落尘严重;说明书承载台上的气流受阻回流,使粉尘大量散落于承载台面;纸盒通道内气流运动受限,粉尘间的互相撞击导致其势能减弱,粉尘向通道两侧掉落;合盒区已融合的气流在动能足够时带动粉尘回溯,驻留时间长的粉尘易落入推杆机构内部。实测结果与仿真基本一致,提高了测试的可视化效果和准确性。(4)粉尘问题的改进与控制方案:改进方案包括纸板原材料的更换与生产线上除尘系统的设计。综合纸板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成本分析,确定了将朝旭白卡作为原白卡的替换材料。基于纸盒生产线实况,选择了占地空间较小的滤筒除尘器,并对生产线的整套除尘系统及管路进行了设计和选型计算。仿真分析了除尘口增设之后生产线上的气流与粉尘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除尘口的设置可有效进行源头除尘并阻断粉尘运移,验证了除尘设置的合理性。针对改进方案的实施性和潜在风险性进行了后期控制方案设计,并核算了生产线改进后的经济效益,发现经除尘改进后,生产线上的产品增产量可以达到172.8万盒/年,经济损失可减少3.96万元/年,整体除尘方案达到了88%的投资回报率。

二、自动化仪器在造纸工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化仪器在造纸工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在节能领域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工智能在数字油田中的应用
2 人工智能在空调系统的应用
3 人工智能在铁路车辆节能中的应用
4 人工智能在电力智能机房中的应用
5 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6 结束语

(2)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电磁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3 电磁流量计的特点[2]
4 造纸行业背景
5 造纸流程中的工艺特性及问题
    5.1 造纸过程工艺
    5.2 测量面临的问题
6 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的应用选型
    6.1 衬里的选择
    6.2 电极的选择
    6.3 励磁方式的选择
        6.3.1 励磁方式介绍
        6.3.2 不同励磁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7 电磁流量计使用注意事项
8 应用案例
9 结语

(3)聚丙烯酰胺改善硫酸钙加填纸张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染料配制及抄片
        1.2.2 色度测定和色差计算方法
        1.2.3 染料溶液紫外吸光度测定
        1.2.4 填料Ca SO4留着率的测定
        1.2.5 p H和电导率测试
        1.2.6 留着染料测定
2 结果及讨论
    2.1 填料Ca SO4对PG黄染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2.2 PAM的加入对染料染色效率的影响
    2.3 PAM加入对填料Ca SO4留着率的影响
    2.4 PAM加入对染料留着率的影响
3 结论

(4)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丙烯酰胺的定义及分类
        1.2.1 聚丙烯酰胺的定义
        1.2.2 聚丙烯酰胺的分类
    1.3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1.3.1 水溶液聚合
        1.3.2 反相乳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
        1.3.3 分散聚合
        1.3.4 悬浮聚合
        1.3.5 模板聚合
    1.4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4.1 聚丙烯酰胺在污水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2 聚丙烯酰胺在油田开采方面的应用
        1.4.3 聚丙烯酰胺在造纸方面的应用
        1.4.4 聚丙烯酰胺在煤炭浮选方面的应用
    1.5 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1.5.1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3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4 两性聚丙烯酰胺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2章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4 转化率测定
        2.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2.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2.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过硫酸钾浓度对 PAM 特性粘数的影响
        2.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特性黏数的影响
        2.3.3 V-50 浓度对PAM特性粘数的影响
        2.3.4 pH值对PAM特性粘数的影响
        2.3.5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2.4 非离子PAM的红外光谱表征及APA的核磁氢谱表征
    2.5 小结
第3章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APA)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4 转化率测定
        3.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3.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3.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3.2.8 絮凝性能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过硫酸钾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APA)特性黏数的影响
        3.3.3 V-50 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4 单体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5 APA的用量对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6 pH值对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7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3.4 阴离子型聚合物P(AM-APA)的表征
    3.5 絮凝性能的研究
        3.5.1 PAC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5.2 P(AM-APA)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5.3 pH值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两性聚丙烯酰胺P(AM-DAC-APA)的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4 转化率测定
        4.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4.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4.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4.2.8 絮凝性能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KPS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DAC-APA)特性黏数的影响
        4.3.3 V-50 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4 单体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5 功能单体的用量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6 DAC与 APA的摩尔比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7 初始温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8 pH 值对 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9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4.4 两性聚合物P(AM-DAC-APA)的表征
    4.5 絮凝性能的研究
        4.5.1 PAC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5.2 P(AM-DAC-APA)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5.3 pH值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目前存在问题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造纸成形网磨损指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生产中的磨损指标
    1.1 厚度磨损
        1.1.1 厚度磨损率公式
        1.1.2 干态测试方法和条件
        1.1.3 干态测试结果计算
        1.1.4 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1.1.5 经验结论及其应用
    1.2 单丝磨损率
    1.3 重量磨损率
    1.4 体积磨损
    1.5 定载磨损圈数
2 纸厂可用磨损指标
    2.1 有效磨损圈数
    2.2 实际运行圈数
    2.3 成形网厚度的测量
    2.4 磨损厚度的判断
    2.5 临界厚度值的注意事项
3 磨损指数的建立及其价值
    3.1 磨损指数的建立
    3.2 以天计算的磨损指数
    3.3 磨损寿命圈数
4 结语

(7)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纸纤维循环回用中的问题
    1.2 提升纸浆纤维性能的方法
        1.2.1 物理方法-机械预处理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生物酶应用于制浆造纸
        1.3.1 生物酶用于制浆的研究
        1.3.2 酶用于造纸白水封闭循环
        1.3.3 酶辅助纤维漂白
    1.4 提高纤维素酶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单酶对OCC浆浆料性能的改善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OCC浆的制备
        2.2.2 浆料的酶处理
        2.2.3 浆料打浆度和滤水性的测定
        2.2.4 OCC浆的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2.2.5 纤维形态参数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酶对浆料质量的影响
        2.3.2 木聚糖酶对纸张物理强度和纤维质量的影响
        2.3.3 甘露聚糖酶对浆料成纸质量的影响
        2.3.4 果胶酶对纸张物理强度和纸浆纤维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酶改善OCC浆浆料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原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合酶处理浆料
        3.2.2 复合酶滤水性能的测定
        3.2.3 复合酶处理浆样纸张检测
        3.2.4 纤维筛分分析
        3.2.5 纤维特征峰分子结构测定
        3.2.6 纸浆纤维显微形态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酶用量的影响
        3.3.2 反应条件对复合酶处理OCC浆的影响
        3.3.3 复合酶对浆料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
        3.3.4 复合酶及其单酶对纤维组分的影响
        3.3.5 纤维红外相对吸收强度变化
        3.3.6 复合酶及其单酶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3.3.7 复合酶处理样显微镜观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酶促交联纤维素酶
    4.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4.1.1 主要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DNS法标准曲线绘制
        4.2.2 滤纸酶活力(FPA)及其测定方法
        4.2.3 TG酶交联纤维素酶及其热稳定性的测定
        4.2.4 底物印迹方法及其热稳定性的测定
        4.2.5 游离氨基含量测定方法
        4.2.6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NS法标准曲线
        4.3.2 TG酶的用量及其热稳定性
        4.3.3 印迹底物的用量及其热稳定性
        4.3.4 反应前后游离氨基含量
        4.3.5 蛋白浓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酶交联与化学修饰比较及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聚乙二醇修饰纤维素酶
        5.2.2 改性纤维素酶处理OCC浆
        5.2.3 纤维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乙二醇改性纤维素酶
        5.3.2 酶粒径变化
        5.3.3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径的变化
        5.3.4 改性复合酶用量对浆料成纸强度的影响
        5.3.5 改性复合酶用于瓦楞原纸生产
        5.3.6 商品酶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乙烯醇(PVA)纤维
        1.1.1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特性
        1.1.2 PVA纤维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1.1.3 PVA纤维在特种纸的应用
        1.1.4 聚乙烯醇(PVA)纤维目前存在的问题
        1.1.5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改性研究
    1.2 纸页增强研究
        1.2.1 填料对成纸强度的影响
        1.2.2 浆内增强剂对成纸强度的影响
        1.2.3 表面处理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第2章 PVA纤维形态分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VA纤维的特征分析及形态研究
        2.3.2 PVA纤维热熔性研究
        2.3.3 纤维分散性测试
        2.3.4 针叶木浆制备
        2.3.5 PVA纤维对浆料打浆度、滤水性影响的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VA纤维的形态分析及特征研究
        2.4.2 PVA纤维热熔性研究
        2.4.3 PVA纤维分散性研究
        2.4.4 PVA纤维对浆料打浆度、滤水性影响的研究
        2.4.5 PVA纤维的微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抄PVA纤维纸的增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湿强剂配制
        3.3.2 干强剂制备
        3.3.3 浆料制备
        3.3.4 手抄片制备
        3.3.5 样张强主要强度指标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湿强剂对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
        3.4.2 干强剂、湿强剂共同使用对添加有对PVA纤维的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VA纤维种类及表面施胶对纸页增强效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浆料、湿强剂、干强剂、手抄片制备
        4.3.2 表面施胶剂制备
        4.3.3 纸张表面施胶
        4.3.4 纸张主要强度指标检测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PVA纤维热熔温度对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4.2 表面施胶剂对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4.3 表面施胶处理后PVA纤维纸的微观结构及增强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溶性PVA纤维对纸张增强的中试实验
    5.1 中试背景
    5.2 中试目的
    5.3 中试方案
    5.4 中试结果
        5.4.1 浆内添加化纤对标签纸的增强
        5.4.2 水溶性PVA纤维对化学纤维成纸性能的作用
        5.4.3 水溶性PVA纤维与PVA溶液增强效果对比
    5.5 中试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内容总结
        6.1.1 PVA纤维形态分析与性能研究
        6.1.2 配抄PVA纤维纸的增强研究
        6.1.3 表面施胶对PVA纤维纸增强效果的研究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纸盒包装生产线降尘方案与除尘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包装纸盒掉毛掉粉的研究现状
        1.2.2 纸盒包装生产线粉尘问题现状
        1.2.3 包装生产线粉尘防治现状
        1.2.4 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精益六西格玛法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纸盒包装生产线上纸粉问题的界定
    2.1 纸盒生产工艺界定
        2.1.1 造纸工艺界定
        2.1.2 纸与纸板后加工工艺界定
        2.1.3 纸盒包装生产线工艺界定
    2.2 包装生产线纸粉危害界定
        2.2.1 纸粉尘对工艺设备危害的界定
        2.2.2 生产经济损失界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盒材质性能和系统工况测量与分析
    3.1 纸盒材质基本性能测量与分析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纸板切口处掉毛掉粉测量与分析
        3.2.1 纸板切口处掉毛掉粉测量
        3.2.2 纸板切口处掉毛掉粉结果分析
    3.3 包装生产线上纸粉的采集测量
        3.3.1 生产线上纸粉的采集
        3.3.2 纸粉采集数据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装生产线气流与粉尘运移规律数值模拟仿真
    4.1 含尘气流数学模型的界定
        4.1.1 气相的数学模型界定
        4.1.2 颗粒相的数学模型界定
    4.2 仿真模拟测量
        4.2.1 含尘气流的数值模拟基本流程
        4.2.2 建模与网格划分
        4.2.3 前处理与求解设置
    4.3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3.1 气相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3.2 离散相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3.3 仿真模拟与实测数据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装生产线粉尘问题的处理改进方案与后期控制
    5.1 纸盒原材料替换改进方案
    5.2 除尘系统选型与计算
        5.2.1 粉尘处理技术
        5.2.2 生产线除尘口的设计
        5.2.3 除尘管路的选型与计算
        5.2.4 风机的选型与计算
        5.2.5 滤筒除尘器选型与计算
    5.3 生产线除尘方案总设计
    5.4 除尘设计仿真模拟
        5.4.1 仿真模拟测量
        5.4.2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5.5 包装生产线后期控尘方案
    5.6 除尘方案的经济效益计算
        5.6.1 生产线除尘装置费用
        5.6.2 经济效益核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自动化仪器在造纸工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在节能领域的发展[J]. 郭福洲. 数字通信世界, 2021(12)
  • [2]电磁流量计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J]. 石明. 流体测量与控制, 2021(05)
  • [3]聚丙烯酰胺改善硫酸钙加填纸张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研究[J]. 杨伟松,安兴业,杨健,马昊然,刘利琴,程正柏,曹海兵,刘洪斌,倪永浩. 中国造纸, 2021(09)
  • [4]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D]. 王伟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5]A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D]. 文彬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6]造纸成形网磨损指标的探讨[J]. 王国东,张艳妮. 中华纸业, 2021(12)
  • [7]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D]. 孙健.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D]. 王坤.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9]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10]纸盒包装生产线降尘方案与除尘系统的性能研究[D]. 李丹阳.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自动化仪器在造纸技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