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化装置大搞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新[1](2005)在《中国延迟焦化装置的技术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近几年来中国延迟焦化技术在工艺、设备大型化、水力除焦、自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对延迟焦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田立达[2](2012)在《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延迟焦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延迟焦化工艺进行优化是应对原油重质化、劣质化,提高重质油加工水平的重要方法。采用计算机集总动力学模型进行工艺优化方便可靠,是工艺优化的有效途径。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以新的理念实现分子尺度的集总。用其构建动力学模型将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论文首先对延迟焦化原料油分子组成进行了模拟。在对原有结构向量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代表延迟焦化原料油分子组成的92种单核种子分子和46种多核种子分子,共7004种分子集总。结合分子集总数据库和优化算法,论文确定了模拟计算重质油分子组成的新方法。该方法较好反映了重质油分子集总组成和含量。由此计算得到的重质油宏观性质和实际值接近。其次,论文采用92条反应规则描述延迟焦化反应行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回归算法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以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延迟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并编写了该模型的工艺包和用户操作界面。该模型能较好反映焦化过程的真实分子反应行为,具有较好原料适应性和产物分布预测功能。为确保模型验证和后续计算的合理性,论文对DVS-JHJL-1130型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小试试验数据和中石化高桥分公司二套焦化装置的工业统计数据比对,证实了该小试试验装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该小试装置数据和工业统计数据验证了所建立模型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原料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和小试试验结果以及工业统计数据均吻合良好,相对误差不超过10%。随后,论文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原料性质对延迟焦化液体产物收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延迟焦化原料组成调优。在480℃,0.15MPa,0.3循环比条件下,论文对不同原料渣油相互掺炼进行了结构导向集总模型计算和小试试验。比对结果表明:工业操作条件下,2#和4#原料渣油按7:3(质量)掺炼,液体产物收率相比两种原料渣油单独焦化之和提高1.22%。接着,论文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考察了回收废道路沥青作为延迟焦化原料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回收废道路沥青含有饱和分和芳香分,而且其中胶质沥青质具有可发生裂解反应的大长链,可以作为延迟焦化掺炼原料。但是其直接焦化的生焦率高达70%,易堵,难以满足延迟焦化工艺要求,因而需要和渣油掺炼。通过结构导向集总模型计算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的结果后发现:焦化液体产物收率随着掺入量的增加而减少,气体和焦炭收率增大;焦炭收率随着共焦化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提升而下降,气体和液体收率上升。为避免装置堵塞和操作安全,论文认为利用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开展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实验时,回收废沥青掺入量的上限是20%(质量),共焦化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也需要进行一定控制。最后,论文在470℃,0.15MPa,零循环比条件下利用实验室小试装置开展了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实验。回收废道路沥青采用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法模拟,掺入量为20%。渣油选用4#原料渣油。比较掺炼前后的产物分布发现:和全渣油结果乘以80%的数据相比,掺炼后增产气体2.3%,增产液体2.91%,增产焦炭14.79%。经济效益估算表明,掺炼废沥青共焦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掺炼产物中,焦化气体烯烃含量增加。焦化汽柴油性质和掺炼前相近。焦化蜡油和石油焦的品质有所下降。焦化蜡油中重组分、残炭、硫、氮和金属含量增多。石油焦灰分和硫含量增加。掺炼后的焦化蜡油仍符合催化裂化进料标准,掺炼后石油焦从三A级变为三B级,但仍能作为燃料处理。这既拓宽了延迟焦化原料,又为回收废道路沥青如何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值得尝试的新途径。
周付建,王湘,杨军文,孙大朋[3](2015)在《炼厂延迟焦化废水来源及其处理技术》文中指出随着劣质原油加工比例的不断增加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如何减少、治理炼厂延迟焦化装置废水产生的污染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对当前国内炼厂延迟焦化装置的主要废水来源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依据废水的性质及特性进行了分类(分为含油废水、含硫废水,生产废水三类。其中含油、含硫废水占延迟焦化总污水的90%以上)。还结合炼厂工业生产实际,对比分析了当前炼厂延迟焦化装置处理各类废水的主要方法。
李任征[4](2015)在《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论文针对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25-2003)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总结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发展的历程和系列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制定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原理和方法学,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修订更新,使炼化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系统、完整、实用。论文将研究成果引入应用到清洁生产审核实践中,以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炼化分公司为实例,通过对主要生产装置清洁生产现状评估、物料平衡实测、污染产排实测等方法基础上,运用论文研究成果和现有评估标准对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估。论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清洁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确定清洁生产能耗及产排污重要环节,提出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无/低费方案,坚持“边生产、边审核、边实施”原则,尽快取得实效。中/高费方案则经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可行性分析,得到确定结论后筛选汇总,将最优方案推选出来,并按照方案实施次序及时间提出持续清洁生产建议逐步推进。修订前后的清洁生产标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修订后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标准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能够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清洁生产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节能减排效果。
黄涛[5](2016)在《SDSH炼油厂能耗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目前炼油行业的发展,国内外炼油企业的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往精细化转变,节能降耗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企业能耗水平的掌握,节能降耗措施的使用对企业利润的获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炼油行业是实施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产业链,在目前我国推行节能、降耗的战略下,本次研究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对于提高SDSH炼油厂的竞争力,推进节能降耗能源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SDSH炼油厂是近几年新建成投产的炼油企业,本文对SDSH炼油厂能耗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对降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各主要装置能耗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并与国内相同类型装置进行了能耗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SDSH炼油厂各主要装置与同类型装置能耗指标的差距,结合能耗管理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后续SDSH炼油厂能耗管理、节能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全厂能源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罗海涛[6](2011)在《油品质量在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炼油工艺及技术水平快速提高,计算机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向炼油装置现场各个环节不断渗透,过去一些难以实现的功能,如:产品质量及一些特殊参量的在线分析和APC先进控制等,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可靠性的提高,以及控制算法的成熟而被逐一实现,不少炼厂成功实现了对装置馏出口产品质量(如汽油干点、柴油95%点和凝固点、干气C3和液态烃C2/C5含量等)的APC先进控制,通过产品质量的卡边操作和馏分的合理化分配控制操作等,在产品质量得到很好保证的同时,轻质油收率获得大幅度提高。
孙昆[7](2017)在《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动荡起伏,成品油质量快速升级,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时常发生变化,炼油新技术层出不穷,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企业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炼油工业发展的要求,利用流程优化软件,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石化目前使用2种流程优化软件:Petro-SIM和PIMS,分别建有全流程模型。从模型建立的几年以来,Petro-SIM和PIMS流程优化软件,利用统计数据不断对全厂模型进行修正的同时,在日常的测算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成功的为青岛石化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吨油利润日益缩紧的今天,流程优化是青岛石化提高效益,平稳生产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运用Petro-SIM和PIMS优化软件,分别围绕着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应用和生产流程优化的应用两个方面,对青岛石化生产加工过程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研究,找出了原油保本价的适用范围,确定了如何根据实际的生产和库存情况,进行原油排序和原油掺炼优化测算,分析了如何利用生产计划排产优化为炼厂生产经营提供指导。通过生产流程优化的研究,分析出炼厂流程变化的最优解,计算出优化方案的真实效益,找到了炼厂质量升级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制约炼厂效益的主要原因。
尤综田[8](1975)在《全国炼油厂污水处理经验交流会议简况》文中认为 1975年7月1日至11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了炼油污水处理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着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三十三条语录,还学习了国务院和部领导的有关讲话,以及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有关文件,交流了经验,检查了工作,讨论了规划。到会代表从无产阶级专政理
张猛[9](2018)在《氮化型重蜡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蜡油加氢处理是生产优质催化裂化原料油的重要工艺,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开发和工艺条件的优化是该工艺的研究重点。氮化型催化剂以其特殊结构和良好的加氢活性备受瞩目。本文通过改变载体、加入助剂P和柠檬酸等条件制备了多组Ni-Mo-W三金属氮化型加氢处理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在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考察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并优化工艺条件。选择最优的氮化型催化剂和工艺条件处理焦化蜡油及其脱碱氮油,以其得到高质量的催化裂化原料油。以拟薄水铝石、硅溶胶和镁铝尖晶石为主要材料制备了不同硅含量的γ-Al2O3载体和镁铝复合载体。硅含量不同的γ-Al2O3载体,结构和性质基本相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也较为集中;而镁铝复合载体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小。这些载体只有L酸中心,且含10%SiO2的载体的酸量最多。采用共浸渍方法负载了Ni-Mo-W三金属,经程序升温氮化制备了氮化型催化剂。结果表明:所有催化剂均以L酸中心为主,存在少量B酸中心,活性金属分散性较好。加入适量的硅可使催化剂的强酸酸量增加,弱酸酸量减少,含10%SiO2催化剂的酸量最大;用3%P处理催化剂,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幅下降,且出现磷化物,而氮化物减少。以镁铝复合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上氮化物含量较多。以减二线蜡油为原料对氮化型催化剂进行加氢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含10%SiO2的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相对较好;加入磷的氮化型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反而降低。在反应压力15MPa,温度390℃,空速0.6h-1,氢油比1000:1的条件下,减二线蜡油加氢产品油的硫含量降至19.7μg.g-1,氮含量降至11.9μg.g-1。选用含10%SiO2的催化剂对焦化蜡油进行加氢处理,通过对焦化蜡油加氢处理工艺条件的考察,筛选出氮化型催化剂加氢处理工艺条件为:反应压力15MPa,反应温度360℃,空速为0.6h-1,氢油比为1000:1,在此工艺条件下,兰石焦化蜡油的硫含量由9327.3μg.g-1降至1125.8μg.g-1,氮含量由2966.4μg.g-1降至856.6μg.g-1。将焦化蜡油使用脱氮剂进行脱碱氮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加氢处理效果,在上述焦化蜡油加氢处理反应条件下,对脱碱氮后的焦化蜡油进行加氢处理,兰石焦化蜡油硫含量降至805.2μg.g-1,氮含量降至237.5μg.g-1,垦利焦化蜡油脱碱氮油的硫含量由8634.2μg.g-1降至731.6μg.g-1,氮含量由1380.2μg.g-1降至240.4μg.g-1,均满足催化裂化原料要求。
武东萍,张彤杉,赵志杰[10](2010)在《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中国第一产焦大省,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焦化行业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焦化行业已成为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焦化行业中民营焦化企业是山西省节能减排的主力军。本文对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进行分析,对已实施的节能减排工作概括介绍,提出促进山西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的措施,得出应全力打造绿色民营焦化产业的结论。
二、焦化装置大搞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化装置大搞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2)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延迟焦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 |
1.1.1 基团贡献法 |
1.1.2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基本思想 |
1.1.3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分子集总和反应规则 |
1.1.4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和传统集总方法的区别 |
1.1.5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国内外应用 |
1.2 延迟焦化工艺技术概述 |
1.2.1 延迟焦化加工能力 |
1.2.2 延迟焦化工艺技术国内外现状 |
1.2.3 提高延迟焦化液体产物总收率的主要措施 |
1.2.4 延迟焦化主要反应机理 |
1.3 延迟焦化工艺现有模型概述 |
1.4 回收废道路沥青与减压渣油共焦化概述 |
1.4.1 国内外对回收废道路沥青再生技术的研究 |
1.4.2 渣油掺炼脱油沥青共焦化现状 |
1.5 常见模型计算算法及软件 |
1.5.1 常见分子模拟方法 |
1.5.2 常见分子模拟软件 |
1.5.3 常见智能优化算法 |
1.5.4 龙格-库塔法 |
1.6 本论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1 焦化原料渣油 |
2.1.2 基质沥青 |
2.1.3 主要试剂 |
2.2 主要试验装置和仪器设备 |
2.2.1 延迟焦化小试装置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分析和实验方法 |
2.3.1 原料分析方法 |
2.3.2 延迟焦化产物分析方法 |
2.3.3 实验室模拟道路沥青老化的方法 |
2.4 模拟计算所用软硬件 |
第3章 延迟焦化原料的组成分子模拟 |
3.1 确定分子集总 |
3.1.1 确定结构向量 |
3.1.2 结构向量描述分子 |
3.1.3 延迟焦化原料种子分子选取 |
3.1.4 确定延迟焦化原料分子集总 |
3.2 计算各分子集总相对含量 |
3.3 延迟焦化原料组成分子模拟实例 |
3.4 小结 |
第4章 延迟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建立 |
4.1 反应部分 |
4.1.1 延迟焦化反应机理 |
4.1.2 延迟焦化反应规则 |
4.2 模型计算部分 |
4.2.1 反应网络 |
4.2.2 动力学微分方程组 |
4.2.3 反应速率常数 |
4.3 工艺过程部分 |
4.3.1 延迟焦化工艺过程简化和假设 |
4.3.2 延迟焦化反应过程模拟 |
4.3.3 产物划分 |
4.4 模型工艺包 |
4.5 小结 |
第5章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可靠性验证 |
5.1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 |
5.2 延迟焦化小试装置和工业装置比对 |
5.2.1 延迟焦化工业装置 |
5.2.2 延迟焦化小试试验装置和工业装置的区别 |
5.3 延迟焦化实验室小试装置评价试验 |
5.3.1 焦化反应温度 |
5.3.2 焦化反应压力 |
5.3.3 焦化反应循环比 |
5.3.4 延迟焦化小试试验数据和工业数据比对 |
5.4 小结 |
第6章 延迟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准确性考察 |
6.1 模型对实验室小试装置的适应性考察 |
6.1.1 模型对不同原料预测的准确性 |
6.1.2 模型对不同操作条件预测的准确性 |
6.1.3 模型对气体产物组成预测的准确性 |
6.2 模型对工业生产适应性考察 |
6.2.1 为适应工业生产的模型修正 |
6.2.2 模型计算结果和工业数据比对 |
6.2.3 模型对工业装置气体产物组成预测的准确性 |
6.3 小结 |
第7章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原料组成调优提高延迟焦化液收研究 |
7.1 原料性质对延迟焦化液体收率的影响考察 |
7.1.1 H/C比影响考察 |
7.1.2 残炭影响考察 |
7.1.3 密度影响考察 |
7.1.4 分子量影响考察 |
7.1.5 金属含量影响考察 |
7.2 原料组成模型计算调优 |
7.3 优化方案小试试验 |
7.4 两种原料渣油掺炼提高焦化液收的机理分析 |
7.5 小结 |
第8章 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模型研究及实验考察 |
8.1 回收废道路沥青的焦化可能性 |
8.1.1 回收废道路沥青模拟 |
8.1.2 回收废道路沥青直接焦化的困难 |
8.2 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模型研究 |
8.2.1 掺炼后新原料分子矩阵计算 |
8.2.2 掺炼比对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8.2.3 操作条件对渣油掺炼回收废道路沥青共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8.3 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实验考察 |
8.3.1 掺炼前后的产物收率比对 |
8.3.2 掺炼前后的产物性质变化 |
8.4 渣油掺炼回收废沥青共焦化经济效益估算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3)炼厂延迟焦化废水来源及其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含油废水 |
1. 1吹气冷凝水 |
1. 1. 1国内炼厂处理吹气冷凝水的主要情况 |
1) 重力沉降分离 |
2) 化学药剂处理 |
1. 1. 2现场应用情况 |
1. 2冷焦水 |
1) 半敞开式处理工艺 |
2) 密闭式处理工艺( 旋流分离器强化分离技术组合工艺) |
1. 3切焦水 |
1. 4其它含油废水 |
2含硫废水 |
3生产废水 |
4结语 |
(4)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清洁生产概念 |
1.2 国内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
1.3 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2 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及评价方法研究 |
2.1 清洁生产审核简述 |
2.1.1 清洁生产审核 |
2.2 清洁生产评估标准 |
2.2.1 国家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
2.2.2 现行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25-2003) |
2.3 现行标准存在问题分析及修订 |
2.3.1 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 |
2.3.2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
2.3.3 污染物产生指标 |
2.3.4 产品指标 |
2.3.5 环境管理要求 |
2.4 修改后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2.4.1 修定后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4.2 新修石油炼制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3 石油炼制案例企业现状评估 |
3.1 企业基本信息 |
3.2 生产工艺 |
3.2.1 常减压装置 |
3.2.2 加氢裂化装置 |
3.2.3 制氢装置 |
3.2.4 延迟焦化装置 |
3.2.5 重整抽提装置 |
3.2.6 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
3.2.7 硫磺回收装置 |
3.3 产品产量、能源消耗及主要用能设备评估 |
3.3.1 产品产量 |
3.3.2 能源消耗及原辅材料消耗情况 |
3.3.3 能源单耗对比 |
3.3.4 主要用能设备及环保设施 |
3.4 企业环境现状评估 |
3.4.1 主要环保设施 |
3.4.2 环境管理机构 |
3.4.3 污染源构成及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
3.4.4 污染治理措施 |
3.4.5 污染现状分析 |
3.5 清洁生产水平评估 |
3.5.1 现行清洁生产标准评估结果 |
3.5.2 修改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结果 |
3.6 能耗情况评估 |
3.6.1 近三年能耗单耗情况对比 |
3.6.2 主要能耗设备汇总 |
3.6.3 主要产品产量 |
3.6.4 综合能耗情况分析 |
3.7 平衡实测评估 |
3.7.1 物料平衡实测与分析 |
3.7.2 水平衡实测与分析 |
3.7.3 硫平衡实测与分析 |
3.8 小结 |
4 石油炼制案例企业装置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4.1 指标体系的选定 |
4.2 主成分计算结果 |
4.3 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石油炼制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研制 |
5.1 备选方案产生 |
5.2 清洁生产方案筛选 |
5.3 研制方案 |
5.3.1 乙烯原料工程优化节能改造 |
5.3.2 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改造 |
5.4 确定可实施方案 |
5.5 推进实施 |
5.6 持续清洁生产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SDSH炼油厂能耗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能耗测算方法及能耗管理 |
2.1 国内外能耗测算方法 |
2.2 国内能耗测算的应用及本次研究测算办法的选择 |
2.3 国内外炼油厂能耗管理的方法 |
2.3.1 节能软件的开发利用 |
2.3.2 能耗管理机构和生产调配 |
2.4 节能降耗新技术和设备利用 |
第3章 SDSH炼油厂的能耗现状 |
3.1 SDSH炼油厂简介 |
3.2 全厂及主要装置能耗现状 |
3.2.1 SDSH炼油厂能源消耗结构 |
3.2.2 SDSH炼油厂能源消耗流向 |
3.3 SDSH炼油厂主要装置的能耗测算 |
3.3.1 常减压装置能耗测算 |
3.3.2 催化装置能耗测算 |
3.3.3 焦化装置能耗测算 |
3.3.4 加制氢装置能耗测算 |
3.3.5 动力装置能耗测算 |
3.3.6 进行能耗对比分析装置的选择 |
第4章 SDSH炼油厂装置与相似装置能耗对比 |
4.1 SDSH炼油厂与国内炼油企业能耗对比 |
4.1.1 常减压装置能耗对比 |
4.1.2 催化装置能耗对比 |
4.1.3 焦化装置能耗对比 |
4.1.4 柴油加氢装置能耗对比 |
4.2 SDSH炼油厂与其他企业能耗的差距 |
第5章 SDSH炼油厂能耗偏高的主要原因 |
5.1 设计及节能技术原因 |
5.2 节能管理原因 |
第6章 SDSH炼油厂降低炼油能耗的对策和建议 |
6.1 优化能耗管理 |
6.2 优化总体设计及系统调配 |
6.3 调研使用节能技术及设备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油品质量在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目前油品质量在线分析和控制的技术路线及方案特点 |
2.1 技术路线 |
2.2 技术特点 |
3 典型炼厂油品质量在线分析和控制应用 |
3.1 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各装置的应用 |
3.1.1 全馏程在线分析仪 |
(1) 技术特点 |
(2) 简要分析过程 |
(3) 主要技术指标: |
3.1.2 倾点在线分析 |
(1) 简要工作原理 |
(2) 性能特点 |
(3) 主要技术指标 |
3.1.3 全馏程和倾点分析仪工作条件 |
3.1.4 催化裂化装置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3.1.5 焦化装置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3.2 新疆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催化裂化和常减压装置汽油和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3.2.1 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 |
3.2.2 常减压装置的应用 |
3.3 天津大港石化常减压、催化、焦化装置各侧线油品分析上的应用 |
3.4 兰州石化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粗汽油和重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3.5 洛阳石化一联合常减压装置侧线油品分析上的应用 |
3.6 沧州石化催化裂化装置粗汽油和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3.7 西安石化常压蒸馏装置石脑油和柴油分析上的应用 |
4 结束语 |
(7)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炼油厂概况 |
1.2 炼油厂工业现状 |
1.2.1 原油市场现状 |
1.2.2 炼厂日常生产现状 |
1.3 炼油厂流程优化软件应用 |
1.3.1 优化软件Petro-SIM |
1.3.2 优化软件PIMS |
1.4 炼油厂流程优化展望 |
第2章 优化软件应用于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研究 |
2.1 原油保本价优化研究 |
2.1.1 老原油保本价测算 |
2.1.2 新原油保本价测算 |
2.1.3 保本价测算研究 |
2.2 原油排序的优化研究 |
2.2.1 原油排序方案设计 |
2.2.2 原油排序优化结果 |
2.2.3 原油排序的分析与结论 |
2.3 原油掺炼方案优化研究 |
2.3.1 原油掺炼方案设计 |
2.3.2 原油掺炼优化结果 |
2.3.3 原油掺炼分析与讨论 |
2.4 生产计划排产优化研究 |
2.4.1 生产计划排产方案设计 |
2.4.2 生产计划排产结果 |
2.4.3 生产计划排产分析与结论 |
2.5 原油加工过程优化探讨 |
第3章 优化软件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的研究 |
3.1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 |
3.1.1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方案设计 |
3.1.2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结果 |
3.1.3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
3.2 LTAG技术优化测算 |
3.2.1 LTAG技术背景 |
3.2.2 LTAG技术优化测算 |
3.2.3 LTAG技术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
3.3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方案优化测算 |
3.3.1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方案设计 |
3.3.2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优化测算结果 |
3.3.3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
3.4 综合优化测算 |
3.4.1 综合优化测算方案设计 |
3.4.2 综合优化测算结果 |
3.4.3 综合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
3.5 生产流程优化探讨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氮化型重蜡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重蜡油加氢处理的必要性 |
1.1.2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改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蜡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
1.2.2 重蜡油加氢处理技术 |
1.3 重蜡油的组成及性质 |
1.3.1 VGO和 CGO的主要性质 |
1.3.2 VGO和 CGO的族组成 |
1.3.3 焦化蜡油组成对催化裂化的影响 |
1.4 加氢处理的反应机理 |
1.4.1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
1.4.2 加氢脱氮反应机理 |
1.4.3 加氢饱和反应机理 |
1.5 氮化型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研究 |
1.5.1 催化剂的载体 |
1.5.2 活性组分 |
1.5.3 浸渍方法的影响 |
1.5.4 氮化型催化剂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与原料油 |
2.1.2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 |
2.2 氮化型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2.2.1 载体的制备 |
2.2.2 Ni-Mo-W型氧化物前驱体的制备 |
2.2.3 氮化型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2.3 载体和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2.3.1 催化剂堆积密度的测定 |
2.3.2 机械强度的测定 |
2.3.3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分析 |
2.3.4 N_2 吸附-脱附分析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
2.3.6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
2.4 油品的性质测定 |
2.4.1 油品的馏程测定 |
2.4.2 油品的性质测定 |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2.5.1 固定床重油加氢装置简介 |
2.5.2 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 |
2.5.3 工艺条件的考察 |
2.6 碱性氮化物对焦化蜡油加氢处理的影响 |
2.6.1 碱性氮化物含量的测定 |
2.6.2 焦化蜡油脱碱性氮化物 |
2.6.3 焦化蜡油脱碱氮油的加氢处理 |
第三章 载体与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3.1 前言 |
3.2 载体的表征分析 |
3.2.1 机械强度及饱和吸水率 |
3.2.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3.2.3 吡啶红外表征分析 |
3.2.4 XRD表征分析 |
3.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3.3.1 催化剂机械强度 |
3.3.2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
3.3.3 吡啶红外表征分析 |
3.3.4 XRD表征分析 |
3.3.5 NH_3-TPD表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化型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评价 |
4.1 前言 |
4.2 载体对氮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3 助剂P对氮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4 柠檬酸对氮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氮化型催化剂加氢工艺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
5.1 前言 |
5.2 反应温度对加氢性能的影响 |
5.2.1 反应温度对HDS的影响 |
5.2.2 反应温度对HDN的影响 |
5.3 空速对加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
5.3.1 空速对HDS的影响 |
5.3.2 空速对加氢脱氮的影响 |
5.4 氢油比对加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
5.4.1 氢油比对HDS的影响 |
5.4.2 氢油比对HDN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焦化蜡油加氢处理 |
6.1 前言 |
6.2 焦化蜡油加氢工艺条件的选择 |
6.3 脱碱氮的焦化蜡油 |
6.4 碱氮对焦化蜡油加氢处理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简析 |
1.1 民营焦化企业规模及分布 |
1.2 焦炉煤气及焦油等回收状况 |
1.3 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而能耗较高 |
2 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概况 |
2.1 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
2.2 出台节能减排相关制度 |
2.3 大力淘汰焦化落后产能 |
2.4 巨额投入资金提供保障 |
2.5 “代征效应”推动全省焦炭企业节能减排 |
3 促进山西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升级的措施 |
3.1 充分利用焦炉煤气和焦炉支出热 |
3.2 改进设备装置促进节水降耗 |
3.3 财政及税收政策支持 |
3.4 企业战略转型,环保成为强劲动力 |
3.5 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
4 全力打造绿色民营焦化产业 |
四、焦化装置大搞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延迟焦化装置的技术进展[J]. 张立新.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5(06)
- [2]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延迟焦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田立达.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8)
- [3]炼厂延迟焦化废水来源及其处理技术[J]. 周付建,王湘,杨军文,孙大朋.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5(05)
- [4]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研究及应用[D]. 李任征.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5]SDSH炼油厂能耗分析及对策研究[D]. 黄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油品质量在线分析[J]. 罗海涛. 分析仪器, 2011(02)
- [7]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D]. 孙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全国炼油厂污水处理经验交流会议简况[J]. 尤综田.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5(04)
- [9]氮化型重蜡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研究[D]. 张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山西省民营焦化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探索[J]. 武东萍,张彤杉,赵志杰. 科技和产业,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