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幸[1](2020)在《性别差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男女生语文学习存在很大差异,女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语文成绩都高于男生。但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常常忽略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存在着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或者无性别差异教育。同时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失衡,女性主义视角缺失等现象都将有碍于学生性格养成及观念发展。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学者对性别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语文学科中进行了一些研究。首先,通过初中男女生语文成绩及语文学习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语文课堂观察和对语文教师的访谈,将性别差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不同体现客观的表现出来。其次,从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详尽的阐述造成初中男女生语文学习性别差异的原因。继而针对性别不同对初中语文学习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作用,有针对性完成语文教学对策制定。主要从教材、课程编制、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语文教学过程应如何贯彻落实“因性施教”教育理念。广大语文教师应改善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无性别差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尊重差异的性别平等教育,充分凸显男女生各自智力因素和心理特征中具有优势的部分,同时对男女生各自存在的短板予以加强,促进男女生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其整体语文素养,使男女生各个方面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赵清洁[2](2019)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基于Q市Z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研究已证实,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尽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不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群体间的性别差异日益显着,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的性别差异表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差异表现?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进行“因性施教”?这是本研究力图要调查、分析、思考、探索的问题。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也应在明确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性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论文对“因性施教”的内涵做了必要的分析,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三方面对“因性施教”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从而确立了“因性施教”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发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课堂专注度、解决问题喜好方式三方面表现出了性别差异;而教师在课堂提问、课堂言语评价以及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指导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性别倾向。基于对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因性施教”的相关内容所知甚少,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性施教”意识淡薄;在课堂互动方面,对男生的关注度要高于女生;在教学策略方面,倾向于采用“扬长”策略、忽视“补短”策略三方面。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失衡,教师性别观念的误区,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基于上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从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念和提高“因性施教”能力两方面提出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优化策略,其中教师“因性施教”能力的提高主要从加强性别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针对男生与女生的具体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李炜[3](1997)在《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文中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山西省实验小学李炜有关优化的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对象的最优化必定与教育工作的个别化联系在一起。面向70名学生,要实施个别化教育困难是比较大的。然而,实施类别化的教学的可能还是存在的。我在近两年的教改实验中初步尝试了一下语...
盛丽君[4](2019)在《高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程学习的成败。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高一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刚刚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处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适应期。男女生的语文学习差异在这一学期比较明显。借此研究,笔者想深入了解男女生在阅读方面有差异的原因以及差异的具体表现,并针对原因和表现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本次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本次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形成的相关结论有:高一男女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无论是积累的数量还是积累的程度以及积累的方向上都有差别。在阅读心理方面,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各有千秋,而非智力因素差别很大,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各方面都比男生更强。从方法技巧上看,高一男女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各有侧重,男生倾向于粗略型阅读,喜欢活泼的阅读氛围;女生倾向于细致型阅读,喜欢沉静的阅读氛围。是什么导致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生理因素是形成性别差异的前提。从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的理论角度可知心理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很大。文化因素是指在各种环境下慢慢形成的文化态度或者文化氛围都有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性别差异。针对前两章呈现出的有关“高一学生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的诸多问题,笔者打算从“避免性别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阅读策略中的‘因性施教’;强化性别平等意识。”这四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总之,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承认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的性别差异,又不能夸大这种差异,更不能厚此薄彼。承认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的性别差异,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全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性别差异也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表现,这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李燕[5](2014)在《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文中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差异,由于生活环境、物质、文化及其心智成长程度和前期的学习积累不同,在学习阶段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也不同,这也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多元文化追求“差异性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承认差异,并充分利用差异,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最终发展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光芒。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个性化差异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以我校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个体差异理念下,怎样在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如何结合校情、学情和语文学科特点去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能挖掘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让学生的能力在合作中真正得到提升。
万晓媛[6](2018)在《中职语文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当前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旨在运用差异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差异需求,根据差异特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改变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本研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当前中职语文差异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力求满足学生学习的根本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对巴州X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的原因,提出开展中职语文差异教学的对策和措施。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中职语文差异教学概述。通过对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中职语文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自我效能感。第三部分,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探究。根据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探究: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过程低效,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明确;考试方式单一,评价体系落后。第四部分,中职语文差异教学策略探究。笔者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探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立足学生实际,践行差异教学;针对差异教学,实行多元评价,进行差异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
李杰[7](2015)在《期待视野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倡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有创造的阅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将个性化阅读教学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但也存在着对文本过度诠释、教师指导作用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深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如何更好的引导师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期待视野为解释上述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思路。“期待视野”属于接受美学的核心范畴,强调不同读者期待视野差异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而读者既是文本审美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文本外在意蕴的驾驭者,他们总是带着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学视野综合构成的“前结构”去阅读阐释文本,因而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读者的中心地位,重视读者的阅读感悟,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期待视野理论还强调读者的阅读期待需响应文本的召唤,填补空白但遵循文本的内在规定性,进而深化读者对文本的认知。本论文主要基于期待视野理论剖析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价值取向,并结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以及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解析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期待视野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两者结合以实现更好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本论文的重点内容如下:第一,期待视野理论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特征,即审美体验性、视野融合性和意蕴建构性;第二,从作者、文本、教师和学生四大主体出发,构建了期待视野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总体示意图。以意义为中心,分析了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所赋予的意义的潜存性、文本语言在反映作者创作意义上的限制性,以及读者在接受作者意义和挖掘文本意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变化。第三,在从整体上分析期待视野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图示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在具体意蕴建构过程中的三级阅读示意图,即一级阅读:审美感知的整体性阅读;二级阅读:熟读精思的意义融合性阅读;三级阅读:历史融合的意蕴建构性阅读。“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总体图示”和“三级阅读教学图示”为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好的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不仅在发现文本空白处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感悟和见解,同时也遵循文本的规定性,以避免学生对文本做出过度诠释,有效实现了期待视野理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在期待视野与个性化阅读教学逻辑的探讨和阅读教学图示构建的基础上,本论文从扩展期待视野、创设期待情境、构建对话平台、遵循文本逻辑、明确角色定位以及正视期待遇挫六个方面提出了期待视野下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建议。最后,以朱自清的《背影》为案例,附加自己的点评,用具体可感的范例让读者对期待视野理念及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和操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期待视野理论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将期待视野融汇贯通于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学生都付诸相应的努力才能共同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李娟[8](2017)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克服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赏识教育逐渐成为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倡的一门教育艺术。它是一种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秀之处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主动追求自我发展的教育。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赏识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关于赏识教育的各类研究成果,探讨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理据、意义、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本章对赏识教育进行界定,并分析其本质、特征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了明确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本章从实施的依据和必要性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本章从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着手,提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运用策略;第四部分:本章在赏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赏识教育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使语文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翁楠[9](2016)在《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直被倡导和推广,然而现实中语文课堂教学状况仍脱离不开原有的“教师主导”,课堂上教师解读文本,侃侃而谈;学生配合教师,充当“看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单方面讲授现象由来已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一厢情愿地教与讲,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因而,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以其自主性、活动性、探究性等特点,被大力提倡,这样一来,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概念的界定,提出的意义以及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等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并作原因分析。从“对话式”教学的弊端、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以及当代初中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审视三方面出发,剖析当前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关系。第二章是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提出的意义与基本要求进行归纳分析。本章结合大量一线教学案例,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相关概念作具体阐释。第三章基于课标、教材、学情三方面依据,结合大量一线教学案例,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归纳,并基于学情、立足文本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有效性”的要求。本章认为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流程和设计既要基于学生认知现状,又要立足文本特征。第四章为本文重点,以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为依据,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本章从“前课堂”“正课堂”“后课堂”三个方面强调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旨在为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开展在实践层面提供一些参考。第五章从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和语文学习能力两方面对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实践成效作具体的归纳总结。
陈冰旭[10](2020)在《全纳教育视域下小学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西班牙萨拉曼卡的召开,将全纳教育理念的种子播撒到了世界各地,对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关注个体差异列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自此,全纳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全纳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推广之后,更多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教学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全纳教育理念进行摸索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出于弥补国内差异教学在小学阶段相关研究的缺失和重新丰富特殊教育的内涵这两个目的,本研究选择在全纳教育视域下,对小学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开展研究。研究认为差异教学和全纳教育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差异教学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主要问题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近300份针对性问卷的调查和对多位教师进行的访谈,初步掌握了小学教师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且在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吸纳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作为后文提出对策的基础。通过上述方法,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小学差异教学实施阶段存在教师的全纳教育意识淡薄,教师对学生差异缺乏深入了解,学生评估未能落实到个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学中课堂纪律难以保障,教学的反馈形式单一等问题。研究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全纳教育理念尚未普及;第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测查;第三,大班额教学的客观存在;第四,教学任务重的客观事实;第五,整体缺乏差异教学经验;第六,传统课堂影响根深蒂固。立足于研究发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原因,将英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6条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2.全面了解学生差异;3.兼顾点面协调发展;4.优化小组合作形式;5.活用课堂管理策略;6.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差异教学有系统的理论、全面的实施细则,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实现小学差异教学的深层应用尚不现实,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差异教学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从全纳教育理念出发,对小学差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差异教学可以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探究和实践。
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性别差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性别差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体现 |
2.1 语文测试中男女生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2.1.1 男女生语文成绩平均分比较 |
2.1.2 男女生语文试卷中各类题型得分情况比较 |
2.2 男女生语文学习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 对语文课堂中性别差异现象的观察与研究 |
2.3.1 对学生层面的观察 |
2.3.2 对教师层面的观察 |
2.4 对语文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
3 初中生语文学习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
3.1 生理因素 |
3.1.1 染色体不同 |
3.1.2 性激素区别 |
3.1.3 大脑组织差异 |
3.2 心理因素 |
3.2.1 智力因素 |
3.2.2 非智力因素 |
3.3 环境因素 |
3.3.1 家庭教育因素 |
3.3.2 学校教育因素 |
3.3.3 社会环境因素 |
4 性别差异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
4.1 针对性别差异采取“因性施教”策略 |
4.1.1 “因性施教”的基本内涵 |
4.1.2 “因性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
4.1.3 树立“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 |
4.2 从教材方面来说 |
4.2.1 教材开发过程中融入女性主义视角 |
4.2.2 教材编写中更加体现男女平等 |
4.3 从课程编制方面来说 |
4.3.1 加强显性课程建设 |
4.3.2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
4.4 从教师方面来说 |
4.4.1 改变性别刻板化观念 |
4.4.2 协调语文教师的男女比例 |
4.4.3 激发男女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
4.4.4 引导男女生之间优势互补 |
4.5 从教学策略方面来说 |
4.5.1 写字教学的策略 |
4.5.2 阅读教学的策略 |
4.5.3 写作教学的策略 |
4.5.4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2)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基于Q市Z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因性施教”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因性施教”的内涵 |
(二)“因性施教”的理论基础 |
1.生理学基础 |
2.心理学基础 |
3.教育学基础 |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内容与调查目标 |
2.调查对象 |
3.调查维度的具体划分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1.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 |
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表现 |
3.调查结果小结 |
三、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存在的问题 |
1.承认性别差异但“因性施教”意识淡薄 |
2.课堂教学互动中,对男生的关注度高于女生 |
3.课堂教学策略上,倾向“扬长”忽视“补短” |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失衡 |
2.教师性别意识的误区 |
3.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 |
四、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优化 |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
(二)教师要提高“因性施教”的能力 |
1.加强性别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
2.教师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具体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一学生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语文知识掌握有别 |
第二节 阅读心理体现不同 |
第三节 方法技巧运用有异 |
第二章 影响高一学生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的因素 |
第一节 生理因素 |
第二节 心理因素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第三章 针对高一学生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避免性别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
第三节 阅读策略中的“因性施教” |
第四节 阅读中强化性别平等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个体差异 |
一、个体差异 |
二、差异教学 |
三、因材施教 |
第二节 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 |
二、合作学习的精髓 |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 |
第三节 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 |
一、多元智能 |
二、建构主义 |
第二章 尊重差异,合作学习的开展 |
第一节 关注差异——合作学习的前提 |
一、关注初中学生的差异性 |
二、借助差异,激发学生互动 |
第二节 合作竞争——合作学习的展开 |
一、合作中竞争的必要性 |
二、差异合作,组间竞争 |
第三节 求同存异——合作学习的评价 |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
二、差异化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
第三章 个体差异理念下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准备不足 |
一、探究内容价值不高 |
二、学案与习题混为一体 |
三、教师点评指导不足 |
第二节 学生不会合作 |
一、个性差异与合作学习 |
二、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 |
三、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 |
第三节 合作效果堪忧 |
一、学生收获 |
二、教学效果 |
第四章 尊重差异,合作学习的策略优化 |
第一节 改进策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 |
一、设计有效问题,让探究更有意义 |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 |
三、重视指导点评,让课堂不留遗憾 |
第二节 独立学习——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
一、独立学习的重要意义 |
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家校结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后盾 |
一、“问题导向,重智轻素”——家校沟通存诟病 |
二、“尊重差异,提升素养”——家校沟通新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语文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需要 |
(二)职业教育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研究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差异教学理论研究 |
(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
(三)中职语文差异教学实践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法 |
(四)访谈法 |
五、核心概念 |
(一)差异教学 |
(二)中职语文 |
(三)中职语文差异教学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职语文差异教学概述 |
一、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自我效能感 |
二、实践依据 |
(一)专业差异 |
(二)学生差异 |
(三)教师差异 |
第二章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 |
(一)调查方案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问题原因探究 |
第三章 中职语文差异教学策略探究 |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一)转变角色,重视学生差异特点 |
(二)实践锻炼,提高服务专业能力 |
(三)革新理念,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
二、立足学生实际,践行差异教学 |
(一)根据学生差异特点,设置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生需求,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
(三)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
三、针对学生差异,实行多元评价策略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7)期待视野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设计 |
一、期待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
(一) 期待视野的理论阐释 |
(二) 期待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然状态 |
(一) 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缓慢 |
(二) 教师教学资源渠道单一 |
(三) 学生课外阅读量匮乏 |
(四) 教师专业角色地位的隐退 |
(五) 新课改理念在阅读课堂上的极端化表现 |
三、期待视野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逻辑意蕴 |
(一) 个性化阅读教学 |
(二) 期待视野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三) 期待视野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 |
(四) 期待视野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图示 |
四、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
(一) 扩展期待视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 |
(二) 创设期待情境: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动力源泉 |
(三) 构建对话平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保障 |
(四) 遵循文本逻辑: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 |
(五) 明确角色定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 |
(六) 正视期待遇挫: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审美体现 |
五、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课案 |
(一) 导语设计 |
(二) 整体感知课文 |
(三) 研读与赏析课文 |
(四) 拓展与迁移 |
(五) 作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8)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赏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理论基础 |
1.1 赏识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
1.1.1 赏识与赏识教育 |
1.1.2 赏识教育的本质 |
1.1.3 赏识教育的特征 |
1.2 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
1.2.1 人本主义理论 |
1.2.2 期望理论:罗森塔尔效应 |
1.2.3 需要层次理论 |
1.2.4 多元智力理论 |
2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与意义 |
2.1 初中语文实施赏识教育的依据 |
2.1.1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 |
2.1.2 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 |
2.1.3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2.1.4 特殊群体教育的需求 |
2.2 初中语文实施赏识教育的意义 |
2.2.1 营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 |
2.2.2 培养积极的语文学习动机 |
2.2.3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
2.2.4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2.2.5 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 |
3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3.1 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
3.2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3.2.1 充分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 |
3.2.2 在文本赏识中实现师生和谐共振 |
3.2.3 在文本解读中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
3.2.4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
4.1 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基础 |
4.2 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
4.3 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
一、简单沉闷的课堂氛围 |
二、空洞无味的对话交流 |
三、流于形式的生生讨论 |
第二节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教学漂浮,刻意求深 |
二、旁征博引,盲目拓展 |
三、支离破碎,肢解篇章 |
四、过程低效,思维浅显 |
五、教学无序,趣味寡淡 |
第三节 当前初中生学习状态的审视 |
一、接受学习仍然占据主导位置 |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提出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
第一节 “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概述 |
一、“学习指导型”课堂提出的理论依据 |
二、“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核心概念 |
三、“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提出的意义 |
一、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上教师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
二、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上教师课堂行为发生转变 |
第三节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基本要求 |
一、导学先行,以学定教 |
二、学生本位,因学设教 |
三、探究合作,量学析教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教学流程及教学要求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教学流程 |
一、“大课堂”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 |
二、“前课堂”学习活动的创设 |
三、“正课堂”动态生成性的课堂结构 |
四、“后课堂”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 |
一、教师应基于学情分析,开发教学起点 |
二、教师应基于文本特征,设计教学活动 |
三、教师应基于学生状态,调整教学过程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分析学情,教师进行“前课堂”学习指导 |
一、注重学情分析,设计“前课堂”学习活动 |
二、利用“前课堂”学习活动,确定学生“已知”“未知” |
第二节 以生为本,教师进行“正课堂”引导性指导 |
一、品读文本的指导 |
二、拓展阅读的指导 |
三、探究文质的指导 |
第三节 以文为本,教师进行“后课堂”阅读指导 |
一、“后课堂”阅读指导源于文本 |
二、“后课堂”阅读指导博于文本 |
第五章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的实践成效 |
第一节 改变了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
一、由单向、单一转为多向、综合 |
二、由“学跟着教走”变为“教为学服务” |
第二节 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
一、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 |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全纳教育视域下小学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小学差异教学的基本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三)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
二、小学差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二)调查方法的说明与选用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三、实施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
(二)实施差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小学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
(二)全面了解学生差异 |
(三)兼顾点面协调发展 |
(四)优化小组合作形式 |
(五)活用课堂管理策略 |
(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性别差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幸.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2]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因性施教”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基于Q市Z小学的调查[D]. 赵清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在语文课堂上应注意实施差异教育[J]. 李炜. 小学语文教学, 1997(12)
- [4]高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性别差异研究[D]. 盛丽君. 聊城大学, 2019(01)
- [5]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D]. 李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6]中职语文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万晓媛.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期待视野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 李杰. 西南大学, 2015(02)
- [8]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研究[D]. 李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初中语文“学习指导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D]. 翁楠.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4)
- [10]全纳教育视域下小学差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冰旭.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