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双生命周期的领域软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周琳[1](2020)在《基于场景元模型的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而软件产品线可追踪性提供了一种处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所生产的模型间的复杂逻辑关系与依赖关系的有效方法。虽然目前已有多种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以阶段性需求描述为主导致的需求获取不完整,追踪信息精确性和完整性不高带来的需求变更困难以及由变更引起的需求不一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软件产品线中领域工程的需求追踪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UML对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基于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提出了一个支持软件产品线的多视点建模框架,并构建了三个不同视点下的元模型。其次,基于多视点元模型,构建软件产品线多层次需求追踪信息模型,抽象出需求变化途径,通过追踪矩阵以及矩阵运算,实现需求追踪,有利于需求变更管理。然后,基于KAOS方法中对需求不一致性程度的衡量标准,设计可变性约束表对需求的一致性进行管理,消除需求因自然语言描述而产生的二义性和不一致性。最后,将ATM系统作为实际案例,对上述软件需求追踪方法和一致性管理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和准确性验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基于场景元模型实现软件产品线追踪,是一种有效的追踪方法,为需求变更的管理提供了便利,保证了需求的一致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软件产品线工程需求可变性管理和提高软件质量以及降低软件维护成本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永贵[2](2015)在《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技术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机床超声检测附件是可以快速安装在机床上,实现对工件特别是外形比较复杂的工件进行超声扫描检测的一类自带数控系统的附属装置。在检测中机床的功能是定位安装工件和控制探测器的位置运动。超声检测附件的功能是超声波的发射接收、超声波与工件的耦合、控制探测器的姿态运动和检测过程的协调控制。该检测附件与机床组成了超声检测系统,实现被检工件的在线超声检测。首先本文在借鉴机械领域中产品族模块规划思想的基础上,对机床超声检测附件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根据领域需求分析建立了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的功能特征模型、框架和配置规则。提出了软件模块化流程:首先对领域系列软件中单个软件的功能需求文档进行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向量构造和功能需求向量聚类,得到该软件的功能层次结构,依次对领域系列软件进行上述处理,然后根据领域内系列软件的功能层次结构构造出软件产品族模块提取矩阵,最后根据该矩阵提取软件产品族的共性模块和特性模块,以实现软件产品族的模块规划。其次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同时结合软件产品族模块规划的设计思想,详细设计了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产品族的特性模块、共性模块和定制模块,并具体的编写了程序,实现了数据采集、运动控制、扫描处理、数据保存与数据回放、报表输出等功能。最后在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产品族进行具体产品开发的同时,运用软件测试理论,以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A-F-Ⅰ型和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B-F-Ⅰ型为例,对其进行同步测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的可行度和可用性。
陶留锋[3](2014)在《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GIS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策层面的推动下和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我国GIS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GIS业务系统从单纯的数据管理、地图制图软件,转变为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的软件密集型系统,GIS业务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了传统方法能够控制的范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GIS软件开发效率相对较低,业务敏捷性不高;(2)软件复用程度低;(3)GIS软件开发成本较高。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服务工具集研发(项目编号:2011BAH06B00)”,重点围绕GIS产品线模型、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开发与维护、GIS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GIS软件开发的特征,提出了GIS产品线过程模型和GIS产品线概念模型,将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划分为:体系结构、标准资源、构件资源、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等;将GIS产品开发维护工具划分为:框架界面设计工具、资源目录设计工具、权限资源绑定工具等。(2)研究并提出用于大规模可复用GIS构件管理的GIS构件库的概念,并对其概念模型和实现机理进行研究,包括构件管理形态、入库管理、目录管理、查询与提取、重构与聚合等,实现了多源异质构件资源的集成管理和调度。(3)研究工作流技术原理及方法,根据国际流行的工作流参考模型,设计了GIS业务逻辑控制系统,提供工作流引擎、工作流设计器、过程定义工具和管理与监控工具等功能,实现GIS业务流程和系统流程的自动化流转。(4)研究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集成构建环境。对GIS业务系统可视化搭建工具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和实现,如工作空间工具、界面设计工具和权限管理工具等。(5)基于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和开发维护工具,设计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和构建步骤。依托GIS产品线理念,进行园林绿化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试验证明,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开发方式,在开发成本、开发技术难度以及开发效率上均比传统开发模式有很大的优势,相同任务、相同人员情况下,工作效率可显着提高。
赵立军,平安,邓寒冰,张立东[4](2014)在《TRUSTIE环境下的软件产品线生产方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RUSTIE软件生产环境支持软件开发协同化、软件资源共享化及软件质量可信化生产。软件产品线工程是一种规模化软件开发方法。基于TRUSTIE软件生产环境与软件产品线工程,提出一种更高效的软件规模化生产方法,它可以实现软件资产的系统化复用与软件高效生产,从而降低软件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并能提高软件质量。
叶志[5](2013)在《基于软件产品族的快速计票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快速计票系统作为一种将纸质评选票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完美结合的新型计票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人工计票方式正确率低、时效性差等问题。然而,基于传统软件开发方式的快速计票系统不能快速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软件开发效率不高、周期长、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维护性差以及实用性不高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软件产品族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将软件产品族思想引入到快速计票系统开发中,指导软件的快速开发。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研究了计票系统产品族建模方法对计票系统产品族建模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计票系统的工作流程,详细描述了其关键技术,界定了计票系统的领域范围,并应用改进后的特征及用例整合的变化性建模方法,建立了计票系统的领域用例模型和特征模型。2)设计了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对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和软件配置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取了领域基本对象,提出了产品族框架设计方法,并应用相关的设计模式,实现了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产品族软件的配置过程,实现了产品族软件的快速开发。3)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需求向量的软件产品族模块规划方法以文本聚类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功能需求向量的模块规划方法。首先给出了功能需求向量的概念,改进了功能需求向量的构造过程,并根据向量间相似度以及聚类质量因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功能需求向量聚类;然后通过构建的模块提取矩阵,获取了产品族的共性模块和特性模块;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利用领域可复用资产,进行了计票系统产品族应用实践,开发了干部考核系统和公推直选系统,验证了基于计票系统产品族软件开发的有效性,提高了软件质量,缩短了开发周期和降低了开发成本。
丁剑洁[6](2012)在《软件生产线度量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软件生产线是一种当前比较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式,是指共享一组软件复用资产,使用一些共同的生产手段,生产相似的一类软件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工具和技术。它的形成是人们对软件复用思想长期不懈追求的结果。软件度量是把度量的普遍规律运用到软件工程领域,科学地评价软件质量,定量地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软件度量技术在软件过程的控制、预测、改进以及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已经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肯定。因此,目前很多软件组织正在尝试将软件度量技术引入到软件生产线开发中。新手段的使用面临很多挑战:软件度量技术如何在软件生产线中具体应用,软件生产线度量的特点,核心资产库的度量,软件生产线度量元的确定原则,高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分析了软件度量和软件生产线的特点和实际应用需求,针对软件生产线开发方法及其相关度量、数据分析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贡献及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度量的软件生产线管理方法。利用GQM(目标-问题-度量,Goal-Question-Metric)方法,将软件度量过程与软件生产线管理过程紧密结合。从软件生产线的组织模型出发,根据利益攸关者的度量目标列出问题,通过细化、合并以得到筛选度量元。指出该方法中的关键技术任务,在专门的章节中提供了解决方法。2.分析了核心资产库的度量与管理。核心资产库是软件生产线开发中的重要生产元素,从核心资产库的复用率、一致性、覆盖性和成本方面的度量定义和分析入手,指出度量活动与对核心资产库的开发活动以及核心资产库的状态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提出了核心资产库的演化模型与等级,并给出了评价方法。3.建立了软件生产线度量元筛选过程。利用GQM思想,得到度量元集合后根据提出的度量元评价体系进行筛选和目标可达验证过程,得到无冗余和满足度量要求的最小度量元集合,保证度量活动在建模阶段的客观合理性,该过程已在西安一家工作流软件公司的业务中使用。4.在软件度量中高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方面做了尝试性的工作。软件生产线相比传统软件开发,它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大大提高,度量数据数量剧增,类别繁杂,对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层次分析法以及粗糙集理论,分别将它们应用于核心资产库的演化评价以及项目风险评估过程中。5.开发了软件生产线度量相关工具。在国家863计划“面向流程管理的软件生产线”(2007AA010305)的资助下,我们开发了软件度量建模工具、可信评估工具,为基于度量的软件生产线管理方法提供了环境,论文的研究成果也部分体现在工具中,两个工具都已经申请到软件着作权(着作权登记号:2010SR074447,2010SR074449)。
蔡振兴[7](2012)在《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来越大,复杂度越来越高。不同行业领域对软件系统的需求逐渐专业化、领域化,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些挑战。另外软件产品的重复开发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有效复用之前的成果,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成为摆在软件开发人员面前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根据工业界成熟的“产品线”的思想,提出了软件开发的“生产线”理论。软件生产线的核心要求,就是以生产线的方式组织软件开发工具,为工具间的协同合作提供支持,有效复用软件开发成果,形成一条软件产品的加工处理流水线。原始输入数据经过软件生产线工具的有序加工处理,能够形成最终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本文通过对一般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相关元素的研究,提出一系列软件生产线元素的抽象模型。基于这些抽象模型,设计了一个支持工具集成、构件集成和软件制品集成的分布式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对该框架的功能进行了模块划分,并设计实现各功能模块。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软件生产线相关理论和技术,并对系统中需要用到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2、通过对生产线式软件开发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软件生产线的需求模型。3、基于软件生产线的需求模型,为软件生产线中的构件、工具、流程、消息、数据传输、工具状态转化,工具间关系,构件度量等要素进行了抽象模型设计。4、基于软件生产线相关要素的抽象模型,设计了一个分布式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模型,并对集成框架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5、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和模型设计的基础上,给出了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的主要功能实现。本文为进行生产线式软件产品开发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设计和实现。
王筠,郭莹,杨美红[8](2011)在《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域工程产生的大量可复用的软件构件资源是支持规模化软件复用的关键软件资产,基于可复用软件构件进行的构件化开发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提高软件质量、应对需求变化、实现快速交付的重要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化、弹性计算、按需服务等优势建设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云"平台,有助于提高领域构件资源利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邓寒冰,赵立军,张霞,刘积仁[9](2011)在《大型应用系统软件生产线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传统方法开发大型应用系统,在资产配置和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利用软件生产线开发方法,将生产环境的人、工具、制品等组成要素有序组织在一起,以生产线集成框架为基础,将生产线模型与核心资产开发、产品开发相结合,为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资产配置管理和工具支持。通过对区域卫生系统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大型应用系统开发中资产配置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从系统开发周期、缺陷率和开发效率等方面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提升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效果。
董剑利,陈艳艳[10](2008)在《基于产品线N-生命周期模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研究》文中提出为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我们对日渐成熟的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构件技术和产品线开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借鉴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和自动化生产方式,提出了基于产品线体系结构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N-生命周期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产品线开发过程模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模型和构架,并对此环境模型和构架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技术和配置研究。文中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对于基于产品线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基于双生命周期的领域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双生命周期的领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景元模型的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成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多视点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框架的研究与构建 |
2.1 软件产品线工程 |
2.1.1 领域工程 |
2.1.2 应用工程 |
2.1.3 可变性概述 |
2.2 面向多视点需求建模方法分析 |
2.2.1 软件产品线多视点建模的相关研究 |
2.2.2 Rational ADS |
2.3 基于场景的SPL领域需求建模框架的构建 |
2.4 多视点软件产品线元模型构建 |
2.4.1 需求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2.4.2 场景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2.4.3 软件体系结构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层次元模型间可追踪性研究 |
3.1 需求可追踪性研究 |
3.1.1 需求变更的原因和影响 |
3.1.2 软件产品线可追踪性研究 |
3.2 SPL多层次追踪模型及需求变化传播途径 |
3.2.1 构建多层次追踪模型 |
3.2.2 构建需求追踪框架 |
3.2.3 构建需求变化传播途径 |
3.3 变化追踪实现 |
3.3.1 构建需求变化追踪矩阵 |
3.3.2 需求追踪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需求的一致性研究与实现 |
4.1 需求一致性研究 |
4.2 需求一致性管理方法的实现 |
4.2.1 KAOS方法 |
4.2.2 需求一致性管理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ATM简介 |
5.2 构建基于ATM系统的软件产品线多层次追踪模型 |
5.3 构建基于ATM系统的变化传播途径 |
5.4 构建基于ATM系统的需求追踪矩阵 |
5.5 需求追踪实现 |
5.6 需求一致性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技术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超声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超声检测技术的概念 |
1.1.2 超声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 软件产品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产品族技术的提出背景 |
1.2.2 软件产品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设计理论 |
2.1 软件产品族基本思想 |
2.1.1 软件产品族概念 |
2.1.2 软件产品族的开发 |
2.2 软件产品族模块规划流程 |
2.2.1 软件需求分析 |
2.2.2 功能需求向量构造 |
2.2.3 功能需求向量聚类 |
2.2.4 软件产品族模块提取 |
2.3 基于 LABVIEW 软件开发思想 |
2.3.1 LABVIEW 的基本概念 |
2.3.2 LABVIEW 的程序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总体设计 |
3.1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的工作原理 |
3.1.1 检测原理 |
3.1.2 检测要求 |
3.2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产品族建模分析 |
3.2.1 领域界定 |
3.2.2 领域功能特征模型 |
3.2.3 框架及其配置 |
3.3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产品族模块规划 |
3.3.1 功能需求向量构造 |
3.3.2 功能需求向量聚类 |
3.3.3 软件产品族模块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的模块设计 |
4.1 特性模块设计 |
4.1.1 数据采集 |
4.1.2 运动控制 |
4.1.3 扫描处理 |
4.2 共性模块设计 |
4.2.1 用户登录 |
4.2.2 上位机通信 |
4.2.3 下位机通信 |
4.2.4 数据保存与回放 |
4.3 定制模块设计 |
4.3.1 开始画面 |
4.3.2 显示控制 |
4.3.3 报表输出 |
4.4 本章小结 |
5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的测试 |
5.1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单元测试 |
5.1.1 A-F-Ⅰ型功能模块分解 |
5.1.2 A-F-Ⅰ型功能模块测试 |
5.2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集成测试 |
5.3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确认测试 |
5.3.1 A-F-Ⅰ型功能分析 |
5.3.2 A-F-Ⅰ型功能测试 |
5.4 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系统测试 |
5.4.1 A-F-Ⅰ型系统测试 |
5.4.2 B-F-Ⅰ型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GIS 应用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大 |
1.1.2 GIS 业务系统复杂度高,开发难度大 |
1.1.3 传统开发模式效率低,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 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1.2.2 GIS 软件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件产品线基础理论 |
2.1 软件产品线定义 |
2.2 软件产品线模型 |
2.2.1 STARS 软件产品线过程模型 |
2.2.2 SEI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
2.2.3 Pohl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
2.2.4 Tri-Lifecycle 模型 |
2.2.5 PuLSE 模型 |
2.2.6 FAST 模型 |
2.3 产品线开发实施条件 |
2.4 产品线开发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IS 软件产品线模型 |
3.1 GIS 产品线过程模型 |
3.2 GIS 产品线概念模型 |
3.3 GIS 产品线核心资产 |
3.3.1 体系结构 |
3.3.2 标准资源 |
3.3.3 构件资源 |
3.3.4 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 |
3.4 GIS 产品开发维护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IS 构件资源复用及调度模型 |
4.1 构件库概念模型 |
4.2 构件管理机制 |
4.2.1 构件管理形态 |
4.2.2 构件入库管理 |
4.2.3 构件目录管理 |
4.2.4 构件查询与提取 |
4.2.5 构件重构与聚合 |
4.3 构件运行 |
4.4 构件调度机制 |
4.5 构件库扩展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GIS 业务逻辑柔性控制模式 |
5.1 工作流原理 |
5.1.1 引言 |
5.1.2 工作流设计时 |
5.1.3 工作流运行时 |
5.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5.3 GIS 工作流分类 |
5.3.1 业务工作流 |
5.3.2 系统工作流 |
5.4 GIS 业务逻辑控制系统 |
5.4.1 工作流引擎 |
5.4.2 工作流设计器 |
5.4.3 过程定义工具 |
5.4.4 管理与监控工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
6.1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
6.2 工作空间工具 |
6.2.1 工作空间结构 |
6.2.2 工作空间组成 |
6.2.3 工作空间特点 |
6.3 界面设计工具 |
6.3.1 C/S 界面设计工具 |
6.3.2 B/S 界面设计工具 |
6.4 权限管理工具 |
6.4.1 权限管理机制 |
6.4.2 权限管理特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GIS 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及验证 |
7.1 产品线模式 GIS 系统开发优势 |
7.2 基于产品线 GIS 业务系统构建 |
7.2.1 构建流程 |
7.2.2 构建步骤 |
7.3 园林绿化 GIS 系统构建 |
7.3.1 建设背景 |
7.3.2 系统目标 |
7.3.3 系统需求 |
7.3.4 系统设计 |
7.3.5 系统搭建 |
7.3.6 系统功能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TRUSTIE环境下的软件产品线生产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础方法 |
1.1 软件产品线工程方法 |
1.2 Trustie生产线技术体系 |
1.3 产品线工程与TRUSTIE生产线对比分析 |
2 基于Trustie环境的软件产品线工程 |
2.1 双生命周期软件生产线模型 |
2.2 领域需求 |
2.3 领域产品线架构设计 |
2.4 产品差异性分析 |
2.5 产品装配 |
2.6 生产组织方式 |
2.7 基于演化的配置管理 |
3 面向大型软件生产应用 |
3.1 TRUSTIE环境下的软件产品线生产框架 |
3.2 异地分布式协同开发环境搭建 |
3.3 软件产品线核心资产开发 |
3.4 软件产品线产品开发 |
3.5 软件生产实践案例分析 |
4 结语 |
(5)基于软件产品族的快速计票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计票系统开发现状 |
1.3 软件产品族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软件产品族技术基础 |
2.1 引言 |
2.2 软件产品族概念 |
2.2.1 软件产品族定义 |
2.2.2 软件产品族过程模型 |
2.2.3 软件产品族组成要素 |
2.2.4 软件产品族开发策略 |
2.3 软件产品族变化性 |
2.3.1 变化性基本概念 |
2.3.2 变化性建模方法 |
2.3.3 变化性实现技术 |
2.4 软件产品族框架 |
2.4.1 软件产品族框架概念 |
2.4.2 软件产品族框架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票系统产品族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票系统工作流程 |
3.3 计票系统关键技术 |
3.4 计票系统领域界定 |
3.5 计票系统产品族领域模型 |
3.5.1 变化性表现机制 |
3.5.2 变化性约束机制 |
3.5.3 领域用例模型 |
3.5.4 领域特征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及其配置 |
4.1 引言 |
4.2 计票系统产品族复用结构 |
4.3 计票系统产品族领域基本对象 |
4.4 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设计过程 |
4.5 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 |
4.5.1 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结构 |
4.5.2 计票系统产品族框架实现 |
4.6 计票系统产品族软件配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功能需求向量的软件产品族模块规划 |
5.1 引言 |
5.2 产品族模块规划相关研究 |
5.3 基于功能需求向量的模块规划基本思想 |
5.4 功能需求向量构造 |
5.4.1 特征词集合生成 |
5.4.2 功能需求向量赋值 |
5.5 功能需求向量聚类 |
5.6 共性模块和特性模块提取 |
5.7 应用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票系统产品族应用案例 |
6.1 引言 |
6.2 计票系统产品族应用工程 |
6.3 基于计票系统产品族的干部考核系统开发 |
6.3.1 干部考核系统需求分析 |
6.3.2 干部考核系统设计 |
6.3.3 干部考核系统实现 |
6.4 基于计票系统产品族的公推直选系统开发 |
6.4.1 公推直选系统需求分析 |
6.4.2 公推直选系统设计 |
6.4.3 公推直选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软件生产线度量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工作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2.1 软件生产线 |
2.1.1 软件生产线定义 |
2.1.2 软件生产线的过程模型 |
2.1.3 软件生产线的组织结构 |
2.1.4 软件生产线的研究现状 |
2.2 软件度量 |
2.2.1 软件度量基本概念 |
2.2.2 软件度量过程模型 |
2.2.3 软件度量的研究现状 |
2.3 软件生产线中的度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度量的软件生产线管理方法 |
3.1 引言 |
3.2 软件开发与软件生产线开发的比较 |
3.3 基于度量的软件生产线管理 |
3.3.1 基于度量的软件生产线管理框架 |
3.3.2 利益攸关者及其目标 |
3.3.3 期望目标中抽取问题 |
3.3.4 问题转化为度量元 |
3.4 度量的实践风险与对策 |
3.5 小结 |
第四章 核心资产库的度量与管理 |
4.1 引言 |
4.2 核心资产的相关度量 |
4.2.1 复用性 |
4.2.2 一致性与相关性 |
4.2.3 覆盖率 |
4.2.4 成本 |
4.3 核心资产的度量规格说明 |
4.3.1 核心资产中的基度量 |
4.3.2 核心资产中的派生度量 |
4.3.3 核心资产库中的指示器 |
4.4 核心资产库的管理与演化 |
4.4.1 核心资产库的状态 |
4.4.2 核心资产库的活动 |
4.4.3 核心资产库的演化级别 |
4.5 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生产线度量建模分析过程 |
5.1 引言 |
5.2 度量元的筛选 |
5.2.1 相关定义 |
5.2.2 度量元筛选过程 |
5.3 度量元的关系建立 |
5.3.1 相关定义 |
5.3.2 度量元关系跟踪矩阵的创建 |
5.3.3 关系跟踪矩阵的维护 |
5.4 具体实践 |
5.5 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生产线度量中的数据分析技术 |
6.1 引言 |
6.2 数据分析中常见的问题 |
6.3 常见的数据分析技术 |
6.3.1 常见的图形分析工具 |
6.3.2 常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
6.4 高级数据分析方法 |
6.4.1 层次分析法 |
6.4.2 粗糙集理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软件生产线度量工具集 |
7.1 引言 |
7.2 软件生产线度量架构 |
7.3 度量建模工具 |
7.3.1 工具概述 |
7.3.2 工具结构 |
7.3.3 工具应用 |
7.4 可信评估工具 |
7.4.1 工具概述 |
7.4.2 工具结构 |
7.4.3 工具应用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8.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软件生产线当前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软件生产线相关理论概述 |
2.1.1 SEI 软件生产线理论 |
2.1.2 STARS 软件生产线理论 |
2.1.3 Pohl 软件生产线理论 |
2.2 软件生产线相关技术研究 |
2.2.1 GEF |
2.2.2 XML |
2.2.3 数据存储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 |
3.1 构件开发 |
3.2 生产线组装 |
3.3 生产线监管 |
3.4 用户管理 |
3.5 工具管理 |
3.6 构件管理 |
3.7 客户端工具管理 |
3.8 客户端制品管理 |
3.9 客户端构件管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生产线模型设计 |
4.1 构件模型 |
4.2 工具模型 |
4.2.1 工具状态转化模型 |
4.2.2 工具静态模型 |
4.2.3 工具动态模型 |
4.3 消息模型 |
4.4 数据传输模型 |
4.5 流程模型 |
4.6 工具间相互关系模型 |
4.7 核心资产库度量模型 |
4.7.1 包含率度量 |
4.7.2 协同性度量 |
4.7.3 利用率度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设计 |
5.1 运行环境层 |
5.2 平台支撑层 |
5.3 接口扩展层 |
5.4 服务端集成框架 |
5.4.1 XML 解析引擎 |
5.4.2 数据通信服务 |
5.4.3 工具管理服务 |
5.4.4 生产线管理服务 |
5.4.5 用户管理服务 |
5.4.6 资产服务管理 |
5.4.7 制品服务管理 |
5.5 客户端集成框架 |
5.5.1 用户服务 |
5.5.2 工具服务 |
5.5.3 制品服务 |
5.5.4 构件服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实现 |
6.1 可视化流程编辑实现 |
6.2 用户登录服务实现 |
6.3 USBKEY 读取实现 |
6.4 XML 解析引擎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概要 |
7.2 功能测试 |
7.3 应用实例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总结 |
8.2 规划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软件构件资源“云”及其服务优势 |
2.1 软件构件资源“云”概念 |
2.2 软件构件资源“云”服务优势 |
(1)软件构件资源服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弹性扩展。 |
(2)软件资源的IT能力以服务形式提供。 |
(3)提供标准化的软件资源服务和管理接口。 |
(4)提供可持续的软件构件服务升级与维护。 |
(5)提供软件构件资源的自动化管理与快速交付。 |
3. 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云”应用架构 |
4. 领域构件资源“云”建设内容 |
4.1 IT基础设施 |
4.2 软件构件资源、数据中心 |
(1)基础数据库: |
(2)应用/业务数据库: |
(3)构件资源库: |
4.3 软件构件资源服务支撑平台 |
(1)服务资源整合: |
(2)通信协作支撑: |
(3)网站内容管理: |
(4)统一身份认证: |
(5)服务运营支撑: |
(6)领域研发(应用)支撑框架。 |
4.4 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
(1)门户服务。 |
(2)过程服务。 |
(3)功能服务。 |
4.5 统一管理中心 |
(1)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
(2)统一安全保障服务。 |
(3)统一运维管理。 |
5. 结束语 |
(9)大型应用系统软件生产线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开发大型应用系统的挑战 |
2.1 协同化程度低 |
2.2 人员和工具配置不合理 |
2.3 制品复用率低 |
3 协同软件生产环境 |
3.1 Trustie软件开发协同平台 |
3.2 Trustie软件生产线 |
3.3 Trustie资源库 |
4 构建大型应用系统的软件生产线 |
4.1 建立协同开发环境 |
4.1.1 硬件开发环境 |
4.1.2 协同开发平台 |
4.2 建立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 |
4.3 建立软件生产线开发模型 |
4.4 建立生产流程及开发架构 |
5 区域卫生系统应用示范 |
5.1 任务分配 |
5.2 生产线建模 |
5.3 工具管理 |
5.4 生产线装配 |
5.5 应用效果 |
6 结论 |
四、基于双生命周期的领域软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景元模型的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研究[D]. 周琳. 青岛大学, 2020(01)
- [2]机床超声检测附件软件技术研究开发[D]. 张永贵. 中北大学, 2015(07)
- [3]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D]. 陶留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4]TRUSTIE环境下的软件产品线生产方法及应用[J]. 赵立军,平安,邓寒冰,张立东.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4(01)
- [5]基于软件产品族的快速计票系统研究与开发[D]. 叶志.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6]软件生产线度量技术应用研究[D]. 丁剑洁. 西北大学, 2012(11)
- [7]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研究[D]. 蔡振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资源“云”建设研究[J]. 王筠,郭莹,杨美红. 科技信息, 2011(34)
- [9]大型应用系统软件生产线实践[J]. 邓寒冰,赵立军,张霞,刘积仁.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1(07)
- [10]基于产品线N-生命周期模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研究[J]. 董剑利,陈艳艳.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10)
标签:软件论文; 软件度量论文; 软件需求分析论文;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论文; 软件过程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