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婷[1](2019)在《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标准作为技术与制度工具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着,企业若能主导制定标准则意味着在竞争中就能掌握主动权。但是,技术的日益复杂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靠自身力量取得标准竞争的成功。技术标准联盟制定的联盟(团体)标准由于互借资源、共同开发,大大缩短了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加快了占领市场的速度,并且有助于形成技术的扩散效应、创造较高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重要途径。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组织,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协同程度对组织成员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标准的制定和市场化是技术标准联盟存在的根本,标准实施效益是技术标准联盟极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会对标准实施效益有着促进作用。科学地剖析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们在技术标准联盟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聚焦于解决“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作用关系”这一问题,结合合作竞争、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的理论,运用文献研究、企业访谈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层层解析“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过程机理”和“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绩效的影响路径”等问题。根据政府在技术标准联盟的标准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技术标准联盟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半市场—半政府型”,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探索不同类型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特点。为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发展提供依据,为团体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技术标准联盟和团体标准的发展。
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2](2001)在《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3](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4](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莺[5](2009)在《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机构SGS集团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营销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变化。整合营销的实践不再是B2C领域的专利,它已经被更多处于B2B行业的企业所认识并加以实践,进入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但由于B2B行业的特性,特别是非消费品领域与最终消费者接触较少这一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实践的多样化,如何在B2B领域建立成功的、带有企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业内并未有所定论,成功的企业案例及分析资料也并不多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服务在当代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更在健康、环保、安全等公众利益方面有所贡献。目前,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检验认证市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代表行业,如何扩大品牌知名度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从业企业最为迫切的要求。SGS集团作为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机构,从1991年的几十人团队发展到今天近8000人的规模,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作为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在中国发展的缩影。凭借卓越的专业经验和服务诚信,SGS提供的检验和测试报告、认证证书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贸易商评估和甄选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SGS“传递信任(Deliver Trust)”的精准品牌定位,以及卓有成效的整合营销及品牌传播策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行业在中国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以及产业竞争态势出发,综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SWOT分析方法,对SGS公司在中国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介绍了SGS中国整合营销及品牌传播策略制定的背景、实施渠道、执行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评估。本文试图剖析其在中国市场运用的品牌传播及整合营销策略,探索其树立并维护品牌形象,以品牌传播效应带动营销的实现过程。本文的研究不仅对SGS公司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战略性指导意义。同时,由于SGS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对我国第三方检测认证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杨亮[6](2008)在《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央空调行业逐渐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远大空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是其当前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对品牌营销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为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的制定做好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对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品牌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在进行品牌营销时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外部宏观环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以及中央空调行业内的品牌竞争现状,得出该行业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结论。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是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销售渠道以及品牌管理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远大的品牌定位明确,为客户提供的是高端产品,销售渠道也十分畅通。但是远大的品牌传播以及品牌管理尚不到位,本文针对这些弱点,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远大空调品牌营销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以及全员品牌意识着手。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品牌营销时,应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企业文化则是品牌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它通过品牌将视野扩展到企业运行的全方位,对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对外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断将其转化为资产。另外,品牌营销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工作作风、技术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仪表服饰等都是企业品牌信息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亓刚[7](2007)在《移动基站电磁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移动通信基站工程建设和日常运行中,经常发生关于“电磁辐射”的纠纷。如何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工程的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行中有效避免基站的电磁辐射污染是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就是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国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及卫生部发布的国标“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57-88)为根据,以移动通信基站为研究对象,在原理上对基站电磁波的属性、空间传输特性、基站电磁辐射的强度等进行研究,并对四个半波振子进行了仿真。通过matlab编程与仿真的结果作对比,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在理论分析正确的基础上,依据电磁波传播模型和行业标准,计算出GSM基站符合标准的最大接收功率和最小的安全防护距离。最后根据基站电磁辐射的分布特征、特点,并结合文献中对基站实测的结果,提出一些减少电磁污染的措施和对基站建设的一些意见。本论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为以后更加合理的基站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康晓玲[8](200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盛行,其作用和影响不断强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界定出发,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和本质进行了理论界定,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一国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的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和保护国内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本文进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渊源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然后运用供求分析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和日益强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量抑制、价格抑制和动态抑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然后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均衡分析法分别对小国条件下和大国条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文章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逆贸易影响和顺贸影响,并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产生逆贸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正确识别,客观面对,积极突破,合理设置”,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运行框架,指出“企业——中介组织——政府——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解决外贸冲突的途径。本文认为应积极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
袁元[9](2008)在《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是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按照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要求,结合创业学,营销管理,服务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成立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有效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指导公司在创业阶段的行为,理清创业思路。公司主营业务是为手机国际认证提供所需检测服务。国内手机企业产品出口始于2001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及市场调整,从2005年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手机相关的产品检测相对于其它电子产品,需要更大的设备和场地投入,测试标准也更为复杂。其对资金,技术,人员的多重要求,使得手机检测一直掌握在极少数的大规模海外实验室手中,相关从业人员也极为匮乏。正是鉴于海外实验室大举进入中国,该领域对人员素质的诸多要求.决定利用自身行业背景,依托大规模海外检测机构,成立检测服务公司,实现创业目的。本计划书通过对创业过程完整描述,提供了对诸多创业理论的实证。同时重点描述了创业过程中“人”的作用,创业者可以根据此计划书进行自身条件分析、行业背景分析、行业状况分析,利用其已有的、有限的资源去获得资金、建立企业、生存、发展、实现创业目的。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的目标是:第一阶段,取得某大型实验室的代理权,以1-2年的努力,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实现盈利;第二阶断,建立该实验室的本地分公司,进一步扩大销售;第三阶段,以已有及预期销售额折合为现值,吸纳投资,建设检测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达成创业目的。本计划已于2007年9月开始实施,已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及顾客积累,同时现金流表现良好。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刘可[10](2019)在《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草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化法》共增加了19条规定,并在原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中,新增了团体标准这一新的标准类型。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从旧的标准体系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的关键点,是我国的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团体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较短,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到团体标准的监管,系统的分析我国已经出现的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问题和尚未出现在我国但在国外已有实践经验的团体标准法律问题,完善我国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团体标准能够更好地发展保驾护航。研究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首先应厘清团体标准在我国的概念以及它区别于其他四种标准的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团体标准是具有规范性、自愿性、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由市场主导的、社会团体制定的一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的团体标准在制定、实施和监管中的法律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团体标准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对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法律问题的研究发现,本文认为除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以外,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相关的、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团体标准的原则与目的的市场主体,均可以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在制定时,可能会需使用他人专利,这就要求制定主体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如果专利权人拒绝许可,制定主体可以根据事实寻求反垄断法进行规制。团体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专利问题除了拒绝许可,还有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会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来较高的法律风险,因此,专利信息的披露需要更加明确和完善的程序加以保障。基于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团体标准在实施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方面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众多,具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潜力,团体标准的实施方式相对市场化,就可能会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需要反垄断机构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实施者可能会出现侵犯专利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司法机构根据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适用专利侵权禁令。在团体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上,除了专利权外,着作权与团体标准也密切相关,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能够有效保护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权益。此外,为鼓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应扩大团体标准的实施途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援引团体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从而鼓励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整体的发展。在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中,政府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机关应对团体标准进行全面的监管,包括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通过主动检查和接受社会投诉、举报等方式,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对于团体标准的监管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严格的内部章程可以保障社会团体依法顺利的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我国团体标准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团体标准化组织、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团体标准化组织要制定严谨的团体标准制定程序,保障专利信息的披露;制定具体的团体标准管理章程,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应明确团体标准中专利许可的相关要求;确立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司法部门应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降低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论文探讨了团体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程序和编号;其次,论文分析了在制定团体标准过程中,团体标准化组织会遇到哪些法律风险,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以保护自身权益不被侵害;第三,论文总结了在团体标准实施阶段,团体标准化组织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具体分析了各违法行为的表现方式和遭受不法侵害时的救济方式;最后,论文首次提出了我国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
二、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技术标准联盟 |
1.3.2 知识协同 |
1.3.3 标准实施效益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合作竞争理论 |
2.1.1 合作竞争理论的发展 |
2.1.2 合作竞争理论的内容 |
2.2 知识管理理论 |
2.2.1 知识 |
2.2.2 知识管理 |
2.3 协同学理论 |
2.3.1 协同学的发展 |
2.3.2 协同学的重要概念 |
2.3.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3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
3.1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模型 |
3.1.1 知识协同过程分析 |
3.1.2 模型构建 |
3.2 相关变量内涵界定 |
3.2.1 知识协同 |
3.2.2 战略柔性 |
3.2.3 标准实施效益 |
3.3 关系假设 |
3.3.1 知识协同与标准实施效益 |
3.3.2 知识协同与战略柔性 |
3.3.3 战略柔性与标准实施效益 |
4 研究方法设计 |
4.1 方法选取 |
4.2 量表开发 |
4.2.1 技术标准联盟内部的知识协同的测量 |
4.2.2 技术标准联盟战略柔性的测量 |
4.2.3 技术标准联盟的标准实施效益的测量 |
4.3 问卷设计 |
4.3.1 问卷形式 |
4.3.2 问卷内容 |
4.3.3 问卷预调研 |
4.4 数据收集 |
5 模型验证与结果讨论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信效度检验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相关分析 |
5.3.1 知识吸收与战略柔性 |
5.3.2 知识转移与战略柔性 |
5.3.3 知识整合与战略柔性 |
5.3.4 知识运用与战略柔性 |
5.3.5 知识创新与战略柔性 |
5.3.6 知识吸收与标准实施效益 |
5.3.7 知识转移与标准实施效益 |
5.3.8 知识整合与标准实施效益 |
5.3.9 知识运用与标准实施效益 |
5.3.10 知识创新与标准实施效益 |
5.3.11 战略柔性与标准实施效益 |
5.4 结构方程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模型拟合与评价 |
5.4.3 路径分析 |
5.5 假设验证结果与讨论 |
5.5.1 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 |
5.5.2 未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 |
5.5.3 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讨论 |
6 案例研究 |
6.1 文献回顾 |
6.1.1 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 |
6.1.2 技术标准联盟的分类 |
6.2 案例研究设计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案例选取 |
6.2.3 数据收集 |
6.3 案例描述与分析 |
6.3.1 政府主导型——ETSI案例 |
6.3.2 市场主导型——ASTM案例 |
6.3.3 半市场半政府型——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案例 |
6.4 案例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相关性分析 |
作者简历 |
(5)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机构SGS集团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的基本内容 |
第二章 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
2.1 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起源与发展 |
2.2 与检验认证市场相关的概念阐述 |
2.3 检验认证服务行业及各类从业机构 |
2.4 第三方检验认证行业对贸易发展及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重要性 |
第三章 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因素 |
3.2 法律因素 |
3.3 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政府管理机构 |
第四章 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行业的产业竞争分析 |
4.1 INTERTEK英国英之杰检验集团 |
4.2 T(U|¨)V南德意志集团 |
4.3 UL美国安全试验所 |
4.4 BV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
4.5 DNV挪威船级社 |
4.6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
4.7 其它竞争者 |
第五章 SGS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
5.1 SGS集团简介及发展历程 |
5.2 SGS在中国的战略发展 |
5.3 SGS在中国的十大业务部门及服务能力 |
5.4 SGS的竞争优势 |
5.5 SWOT分析 |
5.5.1 优势 |
5.5.2 劣势 |
5.5.3 机会 |
5.5.4 威胁 |
5.5.5 结论 |
第六章 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综述 |
6.1 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 |
6.2 整合营销传播的4C论 |
6.3 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因素 |
6.4 整合营销传播在品牌价值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
6.4.1 品牌的定义 |
6.4.2 品牌识别 |
6.5 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 |
第七章 SGS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7.1 SGS在中国实施整合营销营销传播策略的必要性 |
7.2 制定SGS营销传播策略前的市场调研 |
7.2.1.SGS整合营销策略的目的 |
7.2.2 传播对象 |
7.3 SGS在中国的品牌定位及营销传播信息 |
7.3.1 统一的营销传播信息 |
7.3.2 统一的品牌价值信息传递 |
7.4 SGS整合营销的传播方式及渠道 |
7.4.1 营销公共关系 |
7.4.2 广告 |
7.4.3 行业活动 |
7.4.4 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关键字购买和Email营销 |
7.4.5 积极参与各地慈善事业及公益行动 |
7.4.6 员工沟通 |
第八章 SGS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品牌营销理论综述 |
1.3.1 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
1.3.2 品牌营销的概念与特征 |
1.3.3 品牌营销的发展 |
1.3.4 品牌营销理论内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2.2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的内部环境分析 |
2.2.1 远大空调产品分析 |
2.2.2 营销队伍建设分析 |
2.2.3 企业文化分析 |
2.3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的外部环境分析 |
2.3.1 中央空调品牌竞争格局 |
2.3.2 中央空调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2.4 远大空调SWOT 分析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4.3 优势 |
2.4.4 劣势 |
2.5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上的症结 |
2.5.1 目标客户定位不明确 |
2.5.2 销售组织架构不合理 |
2.5.3 广告投入不足 |
2.5.4 营销人员流失 |
2.5.5 营销活动监管不足 |
第3章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策略 |
3.1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的目标 |
3.2 远大空调的品牌定位策略 |
3.2.1 中央空调市场细分 |
3.2.2 远大空调目标市场选择 |
3.2.3 远大空调品牌定位确定 |
3.3 远大空调的品牌传播策略 |
3.3.1 人际传播策略 |
3.3.2 传播对象策略 |
3.3.3 广告策略 |
3.3.4 公关传播 |
3.3.5 渠道传播 |
3.3.6 俱乐部传播 |
3.4 远大空调的品牌销售渠道策略 |
3.4.1 直销策略 |
3.4.2 分销策略 |
3.5 远大空调品牌管理体系 |
3.5.1 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 |
3.5.2 品牌的调研及测试 |
3.5.3 品牌推广 |
3.5.4 品牌维护 |
第4章 远大空调品牌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4.1 利用核心竞争力指导品牌营销 |
4.1.1 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 |
4.1.2 培育远大的核心竞争力 |
4.1.3 远大核心竞争力向品牌竞争力的转化 |
4.2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品牌竞争优势 |
4.2.1 网上品牌宣传 |
4.2.2 发行电子出版物 |
4.2.3 网上定购服务 |
4.3 构建重视品牌营销的企业文化 |
4.3.1 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
4.3.2 用企业价值观创造品牌 |
4.3.3 用技术创新理念激活品牌 |
4.3.4 用终身服务理念维护品牌 |
4.3.5 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提高队伍素质支撑品牌 |
4.4 强化全员品牌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移动基站电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依据与评价标准 |
1.2.1 主要依据 |
1.2.2 评价标准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电磁兼容与电磁辐射 |
2.1 电磁兼容技术 |
2.2 电磁干扰三要素 |
2.3 电磁辐射概述 |
2.3.1 基站辐射电磁波的属性 |
2.3.2 基站电磁辐射的强度 |
2.3.3 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问题 |
2.3.4 基站电磁辐射中的几种现象 |
2.4 安全与电磁兼容标准 |
2.4.1 人身安全标准 |
2.4.2 中国电磁兼容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
3.1 基站天线 |
3.1.1 基站天线的类型 |
3.1.2 基站天线的分类 |
3.1.3 基站天线的架设方式 |
3.1.4 典型基站的天馈系统 |
3.2 基站天线的理论分析 |
3.2.1 方向图乘积原理 |
3.2.2 对称振子辐射场 |
3.2.3 对称振子方向图 |
3.2.4 理想点源直线阵 |
3.2.5 四个共轴阵的方向图函数 |
3.2.6 板状天线的仿真 |
3.2.7 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对比 |
3.3 基站安全防护距离的理论计算 |
3.3.1 电磁波传播公式 |
3.3.2 安全防护距离分析与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治理 |
4.1 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辐射污染分布特征 |
4.2 市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特点 |
4.3 基站电磁辐射污染分析 |
4.4 减少电磁污染的一些措施 |
4.5 基站建设的探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A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附录 B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
(8)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
0.2.2 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
0.3 论文结构安排 |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界定 |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
1.1.1 观点综述 |
1.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 |
1.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 |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1.2.1 技术性贸易措施 |
1.2.2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
1.2.3 包装和标签要求 |
1.2.4 信息技术壁垒 |
1.2.5 绿色壁垒 |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1.3.1 形式上的合法性 |
1.3.2 本质上的双重性 |
1.3.3 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
1.3.4 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
1.3.5 做法上的歧视性 |
1.3.6 作用机制上的循环性 |
1.3.7 实施中的争议性 |
1.3.8 作用效果上的双刃性 |
2. 贸易保护理论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
2.1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1.1 贸易保护的理论综述 |
2.1.2 贸易保护的实证研究 |
2.1.3 贸易壁垒 |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 |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
3.1 需求机制 |
3.1.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普遍认可 |
3.1.2 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 |
3.1.3 寻求新贸易保护手段的需要 |
3.2 供给机制 |
3.2.1 各国技术性措施间的差异 |
3.2.2 各国政府间的博弈 |
3.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约束的局限 |
3.2.4 国际贸易中涉及的技术性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
3.2.5 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 作用机制 |
4.1.1 数量抑制效应 |
4.1.2 价格抑制效应 |
4.1.3 动态抑制效应 |
4.2 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4.2.1 进口小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4.2.2 进口大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4.3 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4.3.1 消费者效应 |
4.3.2 产业效应 |
4.3.3 福利净效应 |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
5.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 |
5.1.1 限制我国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趋势 |
5.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分析 |
5.2 我国外贸出口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
5.2.1 对传统贸易壁垒替代的需要 |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米诺效应 |
5.2.3 制衡机制的缺乏 |
5.2.4 薄弱的情报系统 |
5.2.5 不正确的发展观导致的环境恶化 |
5.3 TBT对我国出口的顺贸易影响 |
5.3.1 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
5.3.2 推动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 |
5.3.3 推动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
5.3.4 提高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 |
5.3.5 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 |
6.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
6.1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运行框架 |
6.1.1 指导思想 |
6.1.2 总体运行框架 |
6.2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6.2.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
6.2.2 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
6.2.3 推进国际认证 |
6.2.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6.2.5 加快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 |
6.2.6 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和利用 |
6.3 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6.3.1 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
6.3.2 行业组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有优势 |
6.3.3 我国行业协会的现状 |
6.3.4 我国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
6.4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6.4.1 认真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6.4.2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
6.4.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6.4.4 作好计量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
6.4.5 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
6.4.6 树立环保观念,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 |
6.4.7 进行海外投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项目简介 |
2.1 国际认证简介 |
2.2 创业动机 |
2.3 创业方案概述 |
2.4 公司简介 |
2.5 商业模式 |
第三章 市场分析 |
3.1 市场起因 |
3.2 市场环境 |
3.3 手机检测服务市场分析 |
3.4 手机检测服务市场容量 |
3.4.1 市场容量 |
3.4.2 市场潜力 |
3.5 手机检测服务市场供给分析 |
3.6 手机检测服务市场顾客结构 |
第四章 公司战略 |
4.1 公司任务 |
4.2 外部环境分析 |
4.3 竞争分析 |
4.4 内部环境分析 |
4.5 战略制定 |
4.6 目标市场分析 |
第五章 公司组织及业务流程 |
5.1 公司治理结构 |
5.2 公司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
5.3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5.4 创业者及合作伙伴介绍 |
5.5 公司业务流程 |
第六章 营销策略 |
6.1 营销策略分析 |
6.1.1 定位 |
6.1.2 差异化战略 |
6.1.3 品牌战略 |
6.2 营销组合 |
6.2.1 服务类别 |
6.2.2 定价策略 |
6.2.3 促销策略 |
6.2.4 渠道策略 |
6.3 营销策略的优化 |
6.3.1 服务营销 |
6.3.2 关系营销 |
6.4 营销目标 |
6.4.1 财务目标 |
6.4.2 销售目标 |
第七章 融资方案 |
7.1 资金需求 |
7.2 融资思路 |
7.3 利益分配 |
第八章 财务分析 |
8.1 投资预算 |
8.2 销售收入预测 |
8.3 财务预算基本假设 |
8.4 赢利能力及变化分析 |
8.5 投资决策分析 |
8.6 赢利变化分析 |
第九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 |
9.1 风险分析 |
9.1.1 市场风险 |
9.1.2 经营风险 |
9.2 风险对策 |
9.2.1 市场风险对策 |
9.2.2 经营风险对策 |
第十章 创业计划总体评估(结束语) |
10.1 创业计划总体评估 |
10.2 项目进展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
附录二 资产负债表 |
附录三 现金流量表 |
附录四 部分国家认证标志 |
(10)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团体标准的概念与特征 |
第一节 团体标准的定义 |
一、我国《标准化法》中定义的团体标准 |
二、团体标准的法律属性 |
第二节 团体标准的特征 |
一、团体标准的具体特征 |
二、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比较 |
三、团体标准的作用 |
第三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
一、团体标准的形成背景 |
二、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 |
三、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我国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概况 |
一、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 |
二、团体标准的制定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构成要素 |
一、制定团体标准的三原则 |
二、构成团体标准的四要素 |
第三节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范围探讨 |
一、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资格要求 |
二、社会团体作为制定团体标准的主体资格问题 |
三、参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相关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问题 |
第四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拒绝许可 |
一、制定主体被拒绝许可的问题 |
二、拒绝许可的行为 |
三、拒绝许可的救济方式 |
第五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专利隐瞒 |
一、制定程序中隐瞒专利的问题 |
二、信息披露环节中隐瞒专利的行为分析 |
三、专利权人隐瞒专利行为的规制 |
第三章 我国团体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实施概况 |
一、团体标准实施的意义与途径 |
二、团体标准实施的现状与成效 |
第二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反垄断问题 |
一、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行为 |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
三、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协议问题 |
第三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专利侵权禁令适用问题 |
一、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 |
二、美国“eBay案”的启示 |
三、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 |
第四节 团体标准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
一、团体标准着作权的一般规则 |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 |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节 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问题 |
一、团体标准援引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
三、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域外规则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关对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
一、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一般规则 |
二、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现状 |
三、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监管 |
四、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实施团体标准的监管 |
五、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奖罚机制 |
第二节 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 |
一、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理论基础 |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机制的规则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团体标准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团体标准的制定程序 |
一、明确团体标准专利许可相关要求 |
二、细化团体标准专利信息披露制度 |
第二节 降低实施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 |
一、确立团体标准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 |
二、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 |
第三节 完善团体标准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建设 |
一、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 |
二、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 |
三、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保护政策 |
四、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政策引导与法律规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D]. 刘文婷.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2]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召开“电梯设备EMC性能研讨会”[J]. 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 上海计量测试, 2001(06)
- [3]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3)
- [4]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2)
- [5]第三方商业检测认证机构SGS集团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徐莺. 复旦大学, 2009(S1)
- [6]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杨亮. 湖南大学, 2008(01)
- [7]移动基站电磁环境研究[D]. 亓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8]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D]. 康晓玲. 西北大学, 2006(11)
- [9]普兰特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D]. 袁元.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10]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D]. 刘可.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