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1](2019)在《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不断更迭,企事业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问题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电类基础课程作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至当前,中职学校的电类基础课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逐渐显露弊端。随着学科的不断综合与分化,专业体系内的课程联系愈加紧密,将单科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构建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州市A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电类基础课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课程的整体结构设置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成败归因;教师实训教学水平有限、实训设备短缺和实训内容单一,限制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尝试;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具针对性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采用访谈法对我校大电类教学部教师团队进行访谈,总结课程群构建基本过程、影响因素与构建原则。最后结合文献分析,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构建中职电类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从课程群的整体性出发,对该中职学校电类基础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进行实施,根据实施反馈进行优化。实践结果表明,围绕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方案中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存在逻辑联系的电类基础课构建成课程群,有助于提高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电类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本文所作研究对于中职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具有参考意义,有助于充实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
刘小钰[2](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科技革命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对电工电子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政策文件也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的提高,对提高中职电工电子类人才培养质量和改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都有重要意义。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同步发展。本文以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为例,制定了一套适用于《电子技术基础》的项目教学设计方案,同时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实践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课题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了核心概念界定、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梳理了设计基本流程,为后续展开教学设计提供了框架;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当前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笔者调查了山东省5所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项目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兴趣低下、课堂主动性不高等弊端,与中职课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第四部分利用项目教学法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确立了项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目标,详细制定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思路,并以“人员接近探测器电路”为例进行了单元项目教学设计。第五部分针对烟台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一电(1)班40名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过程;改进了课业考评方式,采用了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考核方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显着提高;最后,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实践成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第六部分为本次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基于教师访谈和学生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和局限性,针对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应用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即需围绕教学设备、师资培养和课程项目的合理设计等方面展开。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沛艳[4](2020)在《“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提出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工作,研究确定增补46个新专业,自2019年起执行。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相关专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类。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我们将以天津某中职机电学院的学生来开展教学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研究。对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中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根据学生的课程需求设计“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应用与研究。本研究以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将“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其中。首先总结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了解国内外对教学法的研究状况。了解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总结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对“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并强调在应用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听课态度,得出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根据相关调研情况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进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计,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要求、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并有助于学生培养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与课程设计,确定基于“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设计,选择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进行试验,并在案例实施后进行效果分析,总结了“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获得的成果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本研究的后续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有利于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可以在当前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志广[5](2020)在《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专业人才也随之增多,中职院校从19年开始可以招收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和维修人才。由于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时间过短,相应的专业建设不完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建设不被重视,而且在市面上存在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对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帮助有限。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为动手要求较高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堂建设提供了发展机会,但其相应的教学资源比较欠缺,不利于理实一体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现存电工电子类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类教学资源的情况。并通过对当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的电学能力分析,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教师对教学资源需求分析,提炼出中等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实验的典型电路,并以此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笔者利用ADDIE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法,进行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来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为其它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研究开发方法。
任江波[6](2019)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行业企业不断升级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成了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来解决该问题已是职教领域的共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受限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在既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新模式,来克服既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导校企合作顺利实施,作者选取了D校作为案例学校,从既有模式的运行情况、在人才培养哪些方面有促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有何对策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既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新模式等问题着手,展开本研究。本文首先对该校基本情况和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引企进校等既有模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从教师、学生、企业等三个维度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既有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自信、提高学习预期、提高对学校的满意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既有模式也存在政府推动力度不足、企业兼职教师难以实现、合作程度还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还不理想等问题。针对既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观点,提出了从创新机制促合作、遴选互补型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双元共建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同时,结合社会交换论、人力资本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了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校企双元融合培养、第三方介入、培养过程、教学形态、构建原则等几个方面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述。本研究所构建的新模式,保留并强化了既有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创新性地引入了第三方,包括专指委、法律咨询、行业协会、职能部门、考评机构等机构。新模式在D校的部分专业试点实施,效果较为理想,具有推广价值,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童叶群[7](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探究 ——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中职学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使用的统编教材大多存在时效性较差、操作性较低、针对性较弱等问题。校本教材开发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打造特色专业,但现有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东拼西凑、缺乏指导,致使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脱节;课时缺失、设备不足,致使校本教材应用与现实落差;内容枯燥、缺乏活动,致使校本教材不受学生欢迎。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实训》校本教材开发聚集于教材内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能力考核方面,聚力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聚焦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遵循组织建立、需求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组织实施、修订完善的校本教材开发流程,依据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咨询了近10名汽修行业专家;调查、访谈了20余家汽修相关企业、204名浙江省内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并选择本校2017级、2018级汽修1班为实验班,汽修2为参照班,检验了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效果。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行业岗位标准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企业生产过程要与教学过程相对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要与学校教学资源相对接、企业岗位能手要与学校专任教师相对接。据此,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使用、班级规模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基本的教学建议在于:让岗位“近”一点,学生想学;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爱学;让课程有趣,学生乐学;让教材有用,学生主动学;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能学;让方法多起来,学生易学。
段扬[8](2020)在《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中职教育教学同样面临机遇和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常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大下,虚拟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平台结合,网络在线的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这些都在不断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在中职教育中,为了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案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于虚拟仿真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所在中职学校具体情况,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模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对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其实施步骤。其次,在授课教师主导下,以“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和“加法器”为例,进行实际教学案例的实施,验证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对“新课导入”、“仿真探讨”、“重点难点答疑”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做了详尽的分析。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验证了此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效果。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学方法,充分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着。该教学模式不仅方便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研究对于中职院校电子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刘秀成,郭静波,赵伟[9](2012)在《“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电路原理"课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讨论"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因,陈述我校"电路原理"课程教改的理念,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方面详细介绍教改的实施细节和效果,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展望未来的教改思路。希望本文能够对国内高校"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书源[10](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课程群理念的研究现状 |
二、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
三、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课程群理念 |
二、课程改革 |
三、电类基础课程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中职电类基础课课程现状调研分析 |
第一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教学情况调研 |
一、调研方式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问卷设计 |
第二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研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 |
二、关于教师的调查结果 |
三、教学情况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
第三节 电类基础课整体课程设置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计划 |
二、课程标准 |
三、整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电类基础课程群构建实施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以课程群构建为基础,加强课程间的逻辑联系 |
一、课程群构建的基本过程 |
二、分析课程群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三、确定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第三节 以教师为桥梁,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
第五章 基于课程群理念的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
第一节 组建电类基础课程群 |
一、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二、课程群组建 |
第二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
一、电类基础课课程内容改革 |
二、电类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
三、电类基础课实验实训改革 |
四、电类基础课评价体系改革 |
第三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案例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价反馈调查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
1.1.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
1.1.3 中等职业学校对项目教学法的实际需求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的概念 |
2.1.2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
2.2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协作学习理论 |
2.3 项目教学法设计基本流程 |
第3章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样本选择 |
3.1.3 调查内容设计 |
3.1.4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1 项目教学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
3.2.2 项目教学法符合实际工作过程 |
3.2.3 项目教学法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目标相适应 |
第4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应用 |
4.1 《电子技术基础》项目教学内容整体设计 |
4.1.1 项目教学目标 |
4.1.2 设计思路 |
4.1.3 项目教学模块划分 |
4.2 单元项目教学设计(以“人员接近探测器电路”为例) |
4.2.1 单元项目教学设计 |
4.2.2 单元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设计 |
第5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
5.1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案例 |
5.2 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
5.2.1 问卷调查 |
5.2.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项目任务书 |
附录三 项目小组任务安排表 |
附录四 小组自评互评表 |
附录五 项目成果验收评价表 |
附录六 《电子技术基础》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七 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教师访谈提纲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微课 |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概况 |
3.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
3.2.1 专业教材 |
3.2.2 课程内容 |
3.2.3 学生对“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需求 |
3.2.4 调研情况总结 |
第4章 “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应用设计 |
4.1 “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遵守的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差异性原则 |
4.1.3 合作性原则 |
4.2 微课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应用 |
4.2.1 微课的设计 |
4.2.2 微课的优点 |
4.2.3 微课的缺点 |
4.3 任务驱动法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应用 |
4.3.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
4.3.2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改进之处 |
4.4 “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设计 |
4.4.1 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设计、制作微课 |
4.4.2 “微课+任务驱动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设计 |
第5章 “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 |
5.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
5.1.1 教学策略的设计 |
5.1.2 教学资源与工具的设计 |
5.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
5.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5.2.2 布置任务,探求新知 |
5.2.3 课堂练习,拓展迁移 |
5.2.4 作品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
5.3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总结 |
5.3.1 教学实施效果 |
5.3.2 教学实施不足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5)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快速发展 |
1.1.2 新能源汽车专业师资建设的困境 |
1.1.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认可度越来越高 |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短缺 |
1.1.5 现存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资源 |
2.1.2 专业教学资源 |
2.1.3 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
2.2 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支撑 |
2.2.1 实用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2.2.4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
2.2.5 任务驱动 |
2.2.6 ADDIE方法 |
第3章 前端分析 |
3.1 团队建设 |
3.2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工作内容及电学知识储备调查分析 |
3.2.1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访谈分析 |
3.2.2 新能源汽车初中级技工培训标准的分析 |
3.2.3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应具备的电学知识储备 |
3.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分析 |
3.3.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
3.3.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 |
3.4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需求分析 |
3.4.1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
3.4.2 学习者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分析 |
3.5 教学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 |
4.1 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 |
4.1.1 教学设备设计原则 |
4.1.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 |
4.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形式的设计 |
4.2.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设备形式的设计 |
4.2.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的设计 |
4.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内容的设计 |
4.3.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台架内容的设计 |
4.3.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箱内容的设计 |
4.3.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微视频内容的设计 |
4.3.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指导说明书内容的设计 |
4.3.5 任务工单的内容设计 |
4.4 本研究的教学资源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的应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 |
5.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台架的开发 |
5.1.1 实验台架的开发工具 |
5.1.2 实验台架的开发过程 |
5.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箱的开发 |
5.2.1 实验箱的开发工具 |
5.2.2 实验板的开发过程 |
5.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微视频的开发 |
5.3.1 微视频的制作方法 |
5.3.2 微视频的开发工具 |
5.3.3 微视频开发过程 |
5.4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 |
5.4.1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工具 |
5.4.2 确定实训指导说明书的表达内容 |
5.4.3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 |
5.5 任务工单的开发 |
5.5.1 任务工单的开发工具 |
5.5.2 任务工单的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实施和评估 |
6.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实施 |
6.1.1 教学对象 |
6.1.2 实验实施 |
6.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评估 |
6.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6.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6.2.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初中电学能力测试卷 |
附录3 理实一体化课堂及其教学资源的需求调查 |
附件4 如何构建共射极放大电路 |
附件5 共射极放大电路实训指导说明书 |
附录6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
(6)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社会交换论 |
2.3 人力资本论 |
2.4 协同理论 |
第3章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3.1 D校办学基本情况 |
3.2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4章 D校既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及问题的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实施 |
4.2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
4.3 D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5章 有效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5.1 创新机制促合作 |
5.2 遴选互补型企业开展合作 |
5.3 校企双元共建师资队伍 |
5.4 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 |
5.5 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构思 |
第6章 总结、应用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成果应用与展望 |
6.3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查问卷(学校卷) |
附录3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企业问卷) |
后记 |
(7)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探究 ——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校本教材、汽车电工电子教材研究 |
1.2.2 国内校本教材、汽车电工电子教材研究 |
1.2.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 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依据 |
2.1.1 斯基尔贝克的开发程序 |
2.1.2 掌握学习理论 |
2.2 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
2.2.1 适应企业需求 |
2.2.2 体现专业特色 |
2.2.3 顺应新课程改革 |
2.2.4 补齐现行教材短板 |
第三章 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 |
3.1 基于校企合作的组织建立 |
3.1.1 建立编写团队 |
3.1.2 确定编写主题 |
3.2 基于工作岗位的需求分析 |
3.2.1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3.2.2 行业企业对汽修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调查 |
3.2.3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
3.3 基于职业能力的目标拟定 |
3.3.1 总体目标 |
3.3.2 基本框架 |
3.4 基于工作任务的方案编制 |
3.4.1 开发理念 |
3.4.2 编制的可行性分析 |
3.4.3 编制要求 |
3.5 基于工作过程的组织实施 |
3.5.1 筛选资料 |
3.5.2 草拟初稿 |
3.5.3教学实验 |
3.6 基于工作情境的修订完善 |
3.6.1 丰富教材 |
3.6.2 编写定稿 |
第四章 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
4.1 岗位能力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接 |
4.2 行业岗位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
4.3 企业机电维修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对接 |
4.4 企业维修案例与学校教学资源相对接 |
4.5 企业专业能手与学校专任教师相对接 |
第五章 校本教材的使用成效 |
5.1 补齐现行教材短板 |
5.1.1 操作性高,适应企业市场需求 |
5.1.2 针对性强,适应中高职衔接需求 |
5.2 体现汽修专业特色 |
5.2.1 学生技能出类拔萃 |
5.2.2 学生升学成绩突出 |
5.2.3 学生就业渠道畅通 |
5.2.4 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
5.2.5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
第六章 校本教材使用的教学建议 |
6.1 教学方法 |
6.2 教学组织形式 |
6.3 学时安排 |
6.4 教学场地安排 |
6.5 教学设备使用 |
6.6 班级规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教材教辅编写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二 行业企业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调查 |
附录三 (校本教材样章) 项目1 白炽灯基本电路连接与检测 |
附录四 校本教材配套实训任务单样章 项目1 白炽灯基本电路连接与检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中等职业教育 |
1.2.2 虚拟仿真技术 |
1.2.3 虚拟实验 |
1.2.4 虚拟仪器 |
1.3 研究现状 |
1.3.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2 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 |
2.1.2 认知主义 |
2.1.3 掌握学习理论 |
2.1.4 模拟教学理论 |
2.2 开发工具 |
2.2.1 LabVIEW软件 |
2.2.2 Multisim软件 |
第3章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课程教学分析 |
3.1 现代中职电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 |
3.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
3.2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2.1 电子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
3.2.2 电子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电子教学的教学开发 |
4.1 教学分析 |
4.1.1 学生分析 |
4.1.2 教材分析 |
4.2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 |
4.2.1 教学方法分析 |
4.2.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势 |
4.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
4.3.1 准备素材 |
4.3.2 功能实现 |
第5章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
5.1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
5.1.1 教学实施步骤 |
5.1.2 教学效果分析 |
5.2 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 |
5.2.1 教学实施步骤 |
5.2.2 教学效果分析 |
5.3 加法器 |
5.3.1 教学实施步骤 |
5.3.2 教学效果分析 |
第6章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中职电子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和总结 |
6.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
6.1.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6.1.2 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使用效果分析 |
6.1.3 教师对虚拟仿真实验使用效果分析 |
6.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6.3 总结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基金项目 |
附件Ⅰ: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
附件Ⅱ:学生问卷调查 |
附件Ⅲ:教师问卷调查 |
(9)“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电路原理”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
2“电路原理”课程改革的理念 |
3“电路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 |
3.1 教学内容改革 |
3.2 教学方法改革 |
3.3 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改革 |
4“电路原理”课程改革的效果 |
5 讨论和未来教改的思路 |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四、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 徐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D]. 刘小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D]. 刘沛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D]. 林志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D校为例[D]. 任江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7]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探究 ——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为例[D]. 童叶群.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D]. 段扬.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9]“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 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刘秀成,郭静波,赵伟.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01)
-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