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频调制/解调电路SC1128在电力线载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朝[1](2020)在《面向SRM负载的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Distributed Switching Power System,DSPS)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运行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目前,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的发展需求是将信息与能量进行融合,从而合理利用和调配能量流。针对含传统升压变换器与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功率变换器级联负载的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本文研究了三种新的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首先,对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结合SRM的控制参数关断角θoff,提出一种变关断角的信号调制策略。通过调节θoff的大小,可在功率母线上诱发含特定频率成分的电压纹波,以该电压纹波作为载体实现信号传输。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换相纹波、Boost开关纹波和SRM变换器的开关纹波表达式,得到纹波大小与θoff、频率和转速之间的近似关系。基于磁链-电流(Ψ-i)轨迹图,分析出不同θoff下母线纹波直流分量的差异,为信号调制和解调提供了依据。其次,为了减小信号调制对SRM负载运行特性的影响,根据SRM在续流段的软、硬斩波方式的差异,提出了一种续流段频移键控调制策略。在励磁段导通下管,控制上管进行调速;在续流段关断上管,对下管进行信号调制。8/6结构的SRM,其任一相在一个周期内有四种工作模态,通过分析这四种工作模态,找到适合SRM的调速控制方法。在这种调制策略下,通信速率不受电机转速影响,传输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第三,考虑到信号在功率母线上传递时受到各种干扰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直序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的续流段相移键控调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介绍了m序列的生成方式以及相关特性,并阐述了系统调制和解调方法的原理。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Boost-SRM级联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三种能量/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的可行性。在仿真研究的支撑下,搭建了实验验证平台,验证了三种策略的有效性。该论文有图85幅,表3个,参考文献94篇。
宋维如[2](2019)在《直流电力载波在光伏组件故障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将直流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应用到光伏发电系统中,作为监测光伏组件故障的技术手段,将载波通信电流环的通信结构应用到监测系统的结构设计当中。设计了一种电力载波通信装置和一种监测系统的通信结构。并对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本文中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是指:利用原有的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线替代通信中的通信线来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就可以不用铺设专门的通信线,节省成本。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分为交流和直流两种,本文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组件直流电部分,所以应用直流电力载波通信技术。论文分析了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并且在MATLAB/Simulink搭建光伏电池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对目前光伏组件的几种不同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从理论上得出了不同故障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以载波通信装置采集到的电压电流数据与光伏组件输出的标准数据作为对比,可判断光伏组件是否故障。运用2ASK信号调制解调方式进行信号的调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此种方法的可行性。在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的前提下,根据光伏电站的分布结构对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将载波电流环通信结构应用到光伏电站中。对相对应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选择ARM公司的STM32F373系列单片机作为监测模块的主控芯片。搭建实验平台,对载波通信装置和载波电流环通信结构的性能进行了波形信号测试,根据实验中信号幅值的变化选定最终的载波频率,通过上位机和光伏模拟器进行通信数据对比,验证了本设计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俞月娇[3](2019)在《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背景是基于国家电网2017年运检三(68)号文件即《关于开展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解决三相线路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单相负荷功率的调度是通知规定中的一种控制方法,本文研究一种专门适用于低压线路上游与下游由一个发送机与多个接收机的载波通信系统。实时通信的方法,提高实时调度控制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低压线电路模型为,以10KV/380V(220V)台区变压器为中心,以400米三相线路为半径,三相线路中有N个单相用户负载的接入或断开为状态,构成一个闭合低压供配用电系统;载波通信系统模型为,在低压线电路模型的变压器次级侧出线即三相线路上游安装发送机,在单相用户线路即三相线路的下游安装接收机,中间三相线路里插入载波信号建立信道,构成一个发送机(中心)与多个接收机的通信系统。本文分析了低压线路的阻抗特性、噪声特性、衰减特性对载波信号的影响,分析了低压电力线载波传输方法,并结合互联网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方式、均衡技术、分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提出了适用于实时调度控制的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的方法并建立通信系统模型,对该通信系统模型进行MATLAB仿真,以及软硬件设计。
戴雨峰[4](2018)在《传统变电站的二次部分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变电站的二次部分所存在的缺陷,将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供电质量及可靠性日益增长的需求,指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电力市场发展及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是当今我国电力建设的重点。
詹文霞[5](2018)在《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路灯数量剧增,带来了大量成本消耗。改变路灯工作方式使其智能化,可以节省大量电能。本文采用路灯段内组网系统改变路灯的工作方式,达到路灯智能化控制的效果。本文使用载波通信芯片PL3106作为控制芯片,构建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从而完成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系统,最终实现对路灯的智能控制。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对路灯段内组网系统进行了一对多的载波通信的模拟实验。首先,介绍了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网络结构采用双层式,段内的各个子控制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由电力线载波技术实现,通过电力线载波通信特点来设计路灯的载波通信硬件部分。其次,详细描述了Modbus通信协议、Modbus传输方式,以及信息帧各个部分具体功能。介绍了实现路灯组网的Modbus功能码,提出了路灯组网控制通信命令设计方案。再次,完成了路灯段内组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过程的总体设计;第二部详细介绍了各子程序模块的设计,主要描述了各子程序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法。最后,进行了可调光路灯的硬件设计。根据电子镇流器的占空比调光原理实现占空比调光。根据载波通信芯片PL3106的特点设计载波通信电路与辅助相关电路,并进行载波通信电路实验和测试研究,进行一对多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试上位机发送、接收的数据,并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验证了路灯段内组网模拟系统段内子控制终端之间通信成功,且上位机可同时对多个路灯子控制终端进行连续智能控制。
殷晓龙[6](2018)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研究和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用电营业管理技术的进步,电力抄表模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传统人工抄表也不断被淘汰。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开始出现并大量应用,这种系统无需敷设线路,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受到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特性的影响,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还有很多缺陷,具体表现为实时性不高,抄收不稳定,维护难度大等。为了消除这些缺点,且降低系统成本,应该对这种抄表系统的方案优化设计,提高实时性,以满足此种抄表系统性能相关要求,这也成为目前此方面的研究重点。本文在研究中先对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概念及原理进行了论述,且对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性质做了具体分析,同时讨论了这种通信技术在远程抄表系统中的价值,然后具体论述了这种远程抄表系统的原理和相应的中继路由方案。此种系统中的多块电能表一般放置在同一个表计箱中,且设置了同一个采集终端,且通过此终端进行电能表数据的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电力通信模式发送到集中器。本文对采集终端的功能进行了论述,且讨论了相应的硬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中继路由解决方案,对其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证明其满足收敛性要求,且获取中继路由表信息的速度也明显提高。
杨蕊冰[7](2017)在《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文中指出路灯照明是我国非工业用电的耗电大户,数量众多,节能潜力大,但对其进行调控比较困难,因此路灯配备的电子镇流器的智能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在众多因素中,控制的方式及其性价比是用户首先考虑的因素。本文以电力线为通信载体,利用单片机控制,同时采用分层组网的便利方案,设计了智能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提升了路灯智能控制的性价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载波通信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两级式的网络结构,运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实现路灯终端间的通信,并根据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的载波通信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其次,根据电子镇流器的调光原理,采用电力载波通信芯片PL3106作为控制芯片,并对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重点对载波通信电路进行了描述。再次,采用Modbus通信协议设计了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控制命令,并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控制流程进行了设计,其中采用主程序调用子程序的方式实现。最后,对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载波通信电路进行了实验测试。重点对路灯终端之间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波形及数据、上位机发送、接收的数据及路灯终端PL3106输出的PWM波形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通信成功,且上位机可对路灯终端进行连续控制。
王清[8](2017)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区间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提速,使得列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运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增加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列车速度的提升对区间信号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区间信号设备的正常运行变得尤为重要,但是鉴于当初设计系统时受资金和技术的影响,使得对于室外设备(诸如信号机和轨道电路)的监测太少。据统计目前信号设备的故障大多数发生在室外,而集中监测系统是在室内采集的信号,无法反映区间信号设备在室外的真实运用状态。当室外信号设备发生故障时,使得电务人员只能通过人工的方法查找故障,处理故障的时间较长,严重地影响了行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区间信号设备监测系统方案。监测系统由室外轨旁的监测单元和室内接口机组成。通过轨旁监测单元监测区间信号机点灯状态、区间信号机电缆侧和灯端侧的电流电压、区间轨道电路电缆侧和轨道侧的电流电压和发码状态,然后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将监测的信息传回室内接口机,室内接口机在室内将监测信息显示出来,并把信息上传给集中监测系统,集中监测系统完成对区间信号设备监测信息的检查和报警分析。综合考虑供电和通信线不需要重新布线,即直接使用既有的电缆的备用芯线作为数据传输和供电的通道,并且尽可能少用电缆芯线,减少现场的施工工作,因此,轨旁监测单元和室内接口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为电力线载波通信。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线信道特性,通过国内外载波芯片的对比,选择了适合中国电力线信道的IT700载波芯片。然后详细设计了区间监测系统以及以IT700载波芯片为中心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最后通过搭建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硬件电路,对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传输距离和误码率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以IT700载波芯片为中心设计的电力载波通信系统能保证区间信号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远距离可靠传输。
姚国平[9](2017)在《基于电力线载波智能开关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电气设备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智能家居融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载波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将家居生活与智能化设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高效、便捷。而智能开关是智能家居的核心部件,本课题从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与设计一款基于电力线载波智能开关,能够对家用电器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硬件设计方面,选择功能强大、配置齐全、低功耗CMOS集成芯片PL3106作为主控芯片,该单片机内嵌扩频通信调制解调电路,简化了外围电路的设计,降低成本。采用小功率的开关电源作为供电系统,其体积小、转化效率高。继电器开关使用磁保持继电器,其能够在线圈断电情况下保持开关闭合或断开状态,节约电能,提高了系统整体性价比。掉电检测电路能够快速检测电网是否掉电。以便系统在电网掉电时,及时的断开继电器开关,有效的避免家用电器来电时工作造成电能的极大浪费。触摸按键代替传统的机械按键实现终端设备的本位操作、异地操作,美观大方、耐用、方便实用。红外接收功能是终端面板延伸,通过远程红外遥控实现终端的本位操作、异地操作,红外接收模块采用一体化接收探头HS0038,简化硬件设计,降低成本。采用覆盖面广、高效、低成本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构建了一套实时智能开关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家用电器工作状态,确保电器安全稳定运行。系统采用了硬件抗干扰措施,提高了抗干扰性能,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软件编程方面,自主搭建了一个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任务的优先级合理安排CPU时间。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模块中无延时、无循环等待、化整为零,通过相应功能函数调度标志来执行相应的功能模块,简化多任务调度,程序结构清晰,无需等待,实时性强。根据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制作了样机;样机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了试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试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基于电力线载波智能开关功能达到设计要求,运行稳定可靠且实时性好。
王晓熙[10](2016)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用电营业管理的发展,传统人工抄表的方法费时费力,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而自动抄表系统采用先进的单片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完成对用户数据的采集,方便快捷。对于远程抄表系统,电力线载波抄表技术无需敷设线路,以其成本低、发展相对成熟而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的特性,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仍然存在不足,信号易受到干扰而导致信号削弱或变形,结果电量数据抄收不稳定、实时性差。为提高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易用性及降低系统成本,本文对其进行工程应用上的方案优化设计。首先,对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对其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上位机系统、集中器、载波器等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对电力线载波专用调制解调芯片进行了选型,给出了其工作原理。然后,设计了采集终端的硬件方案,对控制器进行了选型,设计了系统总体采集终端硬件图。另外给出了相应的软件流程图。采集终端作为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其优化原则为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多个电能表的数据。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载波抄表系统的中继路由解决方案。当集中器向某一个采集器发出获取中继拓扑信息的信号时,其它采集器向它们的下级发出信号,实时更新一次中继拓扑信息。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收敛性。与原路由方案比能更快地获取中继路由表,而且可靠性较高,受线路通信成功率的影响较小。
二、扩频调制/解调电路SC1128在电力线载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频调制/解调电路SC1128在电力线载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SRM负载的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概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能量/信号同步传输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建模与控制 |
2.1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原理和基本特点 |
2.2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基本构成 |
2.3 开关磁阻电机的数学建模 |
2.4 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关断角位置的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研究 |
3.1 关断角变化分析 |
3.2 母线电压纹波分析 |
3.3 解调原理 |
3.4 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续流段FSK型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研究 |
4.1 续流段工作模态分析 |
4.2 能量信号复合调制原理 |
4.3 解调原理 |
4.4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加入直序扩频的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研究 |
5.1 直序扩频调制原理 |
5.2 解调原理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直流电力载波在光伏组件故障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光伏组件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光伏组件监测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光伏组件的发电原理及其故障性能分析 |
2.1 光伏组件发电原理 |
2.2 太阳能电池板的特性分析 |
2.3 光伏发电系统常见结构分析 |
2.4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故障分析 |
2.4.1 光伏组件短路故障仿真 |
2.4.2 光伏组件局部阴影故障仿真 |
2.4.3 光伏组件异常老化故障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3.1 电力载波通信基本原理 |
3.1.1 电力载波通信概述 |
3.1.2 直流电力载波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框图 |
3.2 电力载波通信中耦合技术分析 |
3.2.1 耦合电路的作用 |
3.2.2 直流电力载波的耦合方式 |
3.3 直流电力载波信号调制与解调方式 |
3.3.1 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方式 |
3.3.2 2ASK(二进制幅移键控)信号的调制 |
3.3.3 2ASK信号调制解调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结构与软硬件设计 |
4.1 光伏组件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4.2 控制器模块的设计 |
4.2.1 STM32F373 简介 |
4.2.2 控制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4.3 辅助电源和耦合电路的设计 |
4.3.1 辅助电源的硬件电路设计 |
4.3.2 耦合电路的设计 |
4.4 采样电路的设计 |
4.5 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 |
4.5.1 2ASK调制电路设计 |
4.5.2 2ASK解调电路的设计 |
4.6 直流载波通信装置的软件设计 |
4.6.1 通信协议的制定 |
4.6.2 载波通信装置的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测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电力载波通信的实验平台 |
5.1.1 软件实验平台 |
5.1.2 硬件实验平台 |
5.2 载波频率选取实验 |
5.3 载波通信波形传输测试 |
5.4 载波通信数据传输测试 |
5.4.1 载波通信实验数据传输测试 |
5.4.2 载波电流环实验数据传输测试 |
5.4.3 不同负载下数据传输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1.2.1 国外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具体组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具体组织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1 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模型建立 |
2.2 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模型分析 |
2.2.1 电力线路中空负荷情况下的信道模型 |
2.2.2 电力线路中满负荷情况下的信道模型 |
2.2.3 电力线路中随机负荷情况下的阻抗分析 |
2.3 低压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的定性分析 |
2.3.1 阻抗特性 |
2.3.2 噪声特性 |
2.3.3 衰减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传输方法 |
3.1 窄带传输方法 |
3.1.1 二进制振幅键控 |
3.1.2 二进制频移键控 |
3.1.3 二进制相移键控 |
3.2 扩频传输方法 |
3.2.1 直接序列扩频 |
3.2.2 跳频扩频 |
3.2.3 跳时扩频 |
3.3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
3.4 三种方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方法 |
4.1 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通信的模型建立 |
4.2 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通信模型的分析 |
4.2.1 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的选择 |
4.2.2 调制方式的选择 |
4.2.3 交流电压过零点同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对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模型的仿真 |
5.1 信道噪声的模型实现 |
5.1.1 窄带噪声 |
5.1.2 随机脉冲噪声 |
5.1.3 工频周期性脉冲噪声 |
5.1.4 合成噪声 |
5.2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模型matlab仿真实现 |
5.3 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仿真分析 |
5.3.1 误码率 |
5.3.2 信噪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系统的设计 |
6.1 LM1893外围电路的设计 |
6.1.1 双载波谐振信号发生器 |
6.1.2 双载波耦合电路 |
6.1.3 交流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
6.2 基于LM1893设计的低压线路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系统 |
6.2.1 基于LM1893低压线过零同步时隙载波硬件系统 |
6.2.2 基于LM1893低压线过零同步时隙载波软件流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传统变电站的二次部分分析及其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传统变电站的二次回路 |
3 传统变电站的监控系统 |
4 传统变电站的保护系统 |
5 传统变电站的电压、无功控制 |
6 传统变电站低频减负荷的方法 |
7 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 |
8 通讯 |
9 结语 |
(5)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路灯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系统设计 |
2.1 通信方式 |
2.2 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系统设计结构 |
2.3 电力线载波通信 |
2.3.1 电力线载波的信道特性 |
2.3.2 扩频技术与调制解调技术 |
2.3.3 路灯的载波通信硬件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通信命令设计 |
3.1 Modbus通信协议 |
3.1.1 Modbus协议 |
3.1.2 Modbus信息帧的格式 |
3.2 路灯段内组网的控制命令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4.2 子模块的软件设计 |
4.2.1 初始化子模块 |
4.2.2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4.2.3 载波通信子程序 |
4.2.4 CRC校验函数 |
4.2.5 命令处理子程序设计 |
4.2.6 主控制终端载波发送子程序 |
4.2.7 PWM调光处理流程设计 |
4.2.8 写命令分析子程序设计 |
4.2.9 Modbus命令处理流程设计 |
4.3 载波通信一对一与一对多传输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调光路灯的硬件设计 |
5.1 电子镇流器的结构与原理 |
5.1.1 电子镇流器的基本结构 |
5.1.2 电子镇流器的控制原理 |
5.1.3 隔离电路与逆变驱动电路 |
5.2 载波通信芯片 PL3106 |
5.3 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5.3.1 发送电路 |
5.3.2 接收电路 |
5.3.3 耦合电路 |
5.4 其他辅助模块 |
5.4.1 串口通信模块 |
5.4.2 电源模块 |
5.4.3 下载接口模块 |
5.5 硬件制作及测试注意事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通信实验 |
6.1 模拟系统环境 |
6.2 载波通信Modbus码 |
6.3 串口发送与接收数据 |
6.4 测试PWM波形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4 研究工作与内容结构 |
1.4.1 主要工作 |
1.4.2 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特点和性能 |
2.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原理及简介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特点 |
2.2.1 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的特性分析 |
2.2.2 低压电力线对数据传输的限制 |
2.3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在远程抄表系统中的运用 |
2.4 已经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简介 |
3.1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模型的简介 |
3.1.1 集抄系统的模型的示意图 |
3.1.2 载波调制芯片简介 |
3.2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原中继路由方案的简介 |
3.2.1 基于法国ST公司的ST7536芯片提出的路由解决方案: |
3.2.2 人选表中继 |
3.2.3 人工实现电网拓扑结构的中继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新架构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 |
4.1 抄表系统的系统构架的工程上的优化设计 |
4.1.1 电力载波集抄新系统示意图 |
4.1.2 数据采集终端(1带N) |
4.2 数据采集终端硬件电路 |
4.2.1 微控制器(MCU)选型 |
4.2.2 系统总体原理图 |
4.2.3 抗干扰措施 |
4.3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3.1 软件设计方法 |
4.3.2 软件组成及流程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载波集抄系统新中继路由方案的设计和仿真 |
5.1 新路由方案的设计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
5.1.1 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难点 |
5.1.2 实现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可利用的资源 |
5.1.3 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性能评价问题 |
5.2 新路由算法的实现流程思想 |
5.3 中继路由算法的仿真分析 |
5.3.1 软件仿真平台介绍 |
5.3.2 软件仿真流程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系统软件功能及运行情况简介 |
5.4.1 启停自动抄收功能情况 |
5.4.2 用电负荷曲线查询 |
5.4.3 线损分析 |
5.4.4 三相平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 |
6.1.1 软件的测试技术 |
6.1.2 软件的测试步骤 |
6.1.3 软件的排错 |
6.2 测试用例 |
第7章 结束语 |
7.1 对论文的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组网系统设计 |
2.1 通信方式的分析及选择 |
2.2 基于PLC的段式总体结构设计 |
2.3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 |
2.3.1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
2.3.2 电力线载波通信相关技术分析 |
2.3.3 电子镇流器的载波通信硬件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可控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硬件设计 |
3.1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
3.1.1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结构 |
3.1.2 电子镇流器调光原理 |
3.1.3 隔离驱动电路 |
3.2 控制芯片介绍 |
3.3 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3.3.1 载波发送电路 |
3.3.2 载波接收电路 |
3.3.3 耦合电路 |
3.4 其他电路 |
3.4.1 电源模块 |
3.4.2 串口通信电路 |
3.4.3 程序下载接口电路 |
3.5 硬件制作及测试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的通信命令设计 |
4.1 Modbus通信协议 |
4.1.1 Modbus协议介绍 |
4.1.2 Modbus信息帧 |
4.2 基于Modbus协议的控制命令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控制流程总体设计 |
5.2 子程序设计 |
5.2.1 初始化子程序 |
5.2.2 载波通信子程序 |
5.2.3 串口通信子程序设计 |
5.2.4 写指令分析子程序 |
5.2.5 命令处理子程序 |
5.2.6 PWM调光处理子程序 |
5.2.7 CRC校验子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载波通信电路实验研究 |
6.1 模拟实验环境 |
6.2 载波通信电路测试 |
6.2.1 PL3106调制解调波形 |
6.2.2 载波发送波形 |
6.2.3 载波接收波形 |
6.3 载波通信命令码分析 |
6.4 串口接收数据 |
6.5 PWM波形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区间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间信号设备监测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力线载波通信可行性分析 |
2.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原理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 |
2.2.1 信道噪声干扰 |
2.2.2 信号的衰减 |
2.2.3 线路阻抗 |
2.3 电力线载波模块选择 |
2.4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调制方式 |
2.4.1 窄带技术 |
2.4.2 扩频通信原理 |
2.4.3 DCSK调制解调原理 |
2.4.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2.4.5 电力载波技术误码率性能分析 |
第3章: 区间监测系统设计 |
3.1 区间监测系统设计基础 |
3.1.1 系统设计原则 |
3.1.2 系统设计参考文件 |
3.1.3 监测参数 |
3.2 区间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3.2.1 轨旁监测单元 |
3.2.2 室内接口机 |
3.2.3 区间监测系统的外部接口 |
3.3 运用区间监测系统进行故障分析 |
第4章: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4.1 IT700主要性能介绍 |
4.2 IT700的组成结构 |
4.3 电力载波装置整体架构 |
4.4 耦合器设计 |
4.5 滤波器设计 |
4.6 供电电源设计 |
第5章: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仿真研究 |
5.1 电力载波系统的硬件试验 |
5.2 电力载波系统的硬件介绍 |
5.2.1 DrF-2200载波通信模块 |
5.2.2 SPT电缆的等效硬件电路 |
5.2.3 载波通信模块的外部接口电路 |
5.3 载波通信主从机通信波形仿真研究 |
5.4 电力载波系统的误码率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电力线载波智能开关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载波智能开关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载波智能开关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载波智能开关整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载波智能开关技术指标 |
2.2 载波智能开关整体设计 |
2.3 载波通信产生的背景 |
2.4 载波通信特点 |
2.5 载波通信技术 |
2.5.1 窄带通信技术 |
2.5.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2.5.3 扩频通信技术 |
2.6 载波信道传输特性 |
2.6.1 阻抗特性 |
2.6.2 衰减特性 |
2.6.3 噪声干扰特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波智能开关的硬件设计 |
3.1 智能开关整体硬件框图 |
3.2 PL3106单片机介绍 |
3.3 PL3106载波通信概述 |
3.3.1 PL3106载波通信配置 |
3.3.2 PL3106载波通信简介 |
3.3.3 PL3106载波通信的同步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5 载波通信模块设计 |
3.5.1 载波发送电路 |
3.5.2 载波耦合电路 |
3.5.3 载波接收电路 |
3.6 红外接收模块设计 |
3.7 掉电检测模块设计 |
3.8 触摸按键模块设计 |
3.9 指示模块设计 |
3.10 继电器模块设计 |
3.11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载波智能开关的软件设计 |
4.1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4.1.1 PL3106编译软件 |
4.1.2 程序下载工具 |
4.2 系统软件结构 |
4.3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4.4 主程序设计 |
4.5 中断 |
4.5.1 时钟中断程序 |
4.5.2 载波通讯中断程序 |
4.5.3 红外接收中断程序 |
4.5.4 掉电保护模块 |
4.6 载波应答模块程序设计 |
4.7 键盘模块程序设计 |
4.8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9 继电器模块程序设计 |
4.10 红外应答模块程序设计 |
4.11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调试 |
5.1.1 硬件调试 |
5.1.2 软件调试 |
5.2 现场测试 |
5.2.1 测试环境与平台 |
5.2.2 系统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的研究 |
1.3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性能及特点 |
2.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基本原理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特点 |
2.2.1 低压电力线路载波的特性分析 |
2.2.2 低压电力线路上数据传输受到的限制 |
2.3 电力线路载波通信在远程抄表技术中的应用 |
2.4 已经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架构方案优化设计 |
3.1 抄表系统的原构架模型 |
3.2 集抄系统的构架优化设计 |
3.2.1 上位机系统 |
3.2.2 集中器 |
3.2.3 载波电表 |
3.2.4 载波调制芯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终端(1 带N) |
4.1 数据采集终端硬件电路 |
4.1.1 微控制器(MCU)选型 |
4.1.2 系统总体采集终端硬件示意图 |
4.1.3 抗干扰措施 |
4.2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设计方法 |
4.2.2 软件组成及流程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载波集抄系统新中继路由方案的设计和仿真 |
5.1 路由算法原理介绍 |
5.2 电力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中继路由方案 |
5.2.1 人选中继表 |
5.2.2 电力载波路由解决方案原理 |
5.3 新路由方案的设计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
5.3.1 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难点 |
5.3.2 实现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可利用的资源 |
5.3.3 电力载波抄表系统中继路由技术的性能评价问题 |
5.4 新路由算法的实现流程思想 |
5.5 中继路由算法的仿真分析 |
5.5.1 软件仿真平台介绍 |
5.5.2 软件仿真流程 |
5.5.3 仿真参数的设定 |
5.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扩频调制/解调电路SC1128在电力线载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SRM负载的分布式开关电源系统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策略[D]. 王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直流电力载波在光伏组件故障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 宋维如.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3]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的研究[D]. 俞月娇. 伊犁师范大学, 2019(07)
- [4]传统变电站的二次部分分析及其发展方向[J]. 戴雨峰. 企业技术开发, 2018(11)
- [5]可调光路灯段内组网的实验研究[D]. 詹文霞.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6]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研究和应用[D]. 殷晓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D]. 杨蕊冰.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8]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区间监测系统的研究[D]. 王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基于电力线载波智能开关研究与开发[D]. 姚国平. 江苏大学, 2017(01)
- [10]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王晓熙.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