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病病毒和 Cosage B_5 病毒的血清学和核糖核酸 (RNA) 杂交比较

猪水疱病病毒和 Cosage B_5 病毒的血清学和核糖核酸 (RNA) 杂交比较

一、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_5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F.Brown,李炳翔[1](1977)在《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5病毒》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病毒的中和、免疫扩散试验及病毒RNA杂交研究猪水泡病病毒(SVDV)与科赛奇B5病毒的关系,经过三个方法发现两种病毒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从几个国家分离的猪水泡病病毒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也有差异。最近分离的科赛奇B5病毒之间也是相似的,但发现它们与原始型(Faulkner)毒株有明显的差异。SVDV与Faulkner 毒株的关系比与最近分离的科赛奇B5病毒更为密切。我们对于最近出现猪水泡病的关系的观察意义进行了讨论。

况乾惕[2](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3](1975)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和柯赛奇B5病毒的血清学关系》文中指出(一)国外流行的猪水泡病病毒和我国流行的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都能与柯赛奇B5病毒发生交互中和反应。这就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我国的水泡病很可能就是国外的猪水泡病。 (二)同一份血清可以分别中和水泡病病毒和柯赛奇B5病毒,而且其中和效价是十分接近的,这可能反映了这两种病毒在抗原结构和血清学关系上是很密切的。至于两病毒间的抗原差异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测定和分析了与水泡病接触史不同的23份人血清对水泡病病毒的中和效价,发现末曾接触过水泡病工作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的血清呈明显的阳性反应。而且,水泡病病毒工作者血清的阳性率并不明显地高于非工作者的阳性率。由此对水泡病病毒以及柯赛奇B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某些讨论。

张伯澄,D.M.Moore[4](1979)在《猪水泡病病毒三种抗原颗粒的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用蔗糖和氯化铯梯度离心法从猪水泡病病毒的细胞培养收获物中分离到三种不同的颗粒。病毒粒子(148S)、无RNA空衣壳(81S)和一种也无RNA的第三种颗粒(49S)与猪水泡病病毒抗血清都显示出了免疫反应性。81S和49S颗粒具有自然产生的空衣壳典型的多肽。曾用纯化抗原注射给天竺鼠制备了用免疫扩散法可以区别空衣壳和病毒粒子的抗血清;49S抗原似乎与病毒粒子类似。用在幼小白鼠脑内繁殖,新制备的病毒抗原制造的抗血清,可区别猪水泡病病毒和在血清学上与其相关的科赛奇B5病毒,但是不能区别各种沉降颗粒抗原。当在天竺鼠血清中孵育时,部分纯化病毒制备物将降解为空衣壳。本文讨论了空衣壳和49S颗粒可能的来源以及它们与病毒制备物抗原性的关系。

T.J.R.Harris,李炳翔[5](1977)在《猪水泡病和科赛奇B5病毒的多肽成份与抗原差异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从Graves氏观察到一种感染人的肠道病毒科赛奇B5(CB5)的抗血清能中和猪水泡病病毒(SVDV),猪病毒也能感染人以来,人们就不断推测着两种病毒之间的关系和CB5病毒在猪病病因学中可能起的作用。进一步的工作表明中和实验能区别两种病毒,也表明CB5病毒存在着相当大的抗原性渐变。RNA杂交实验证实了这些抗原关系,英国SVDV分离物的RNA和原型(Faulkner)CB5的BNA之间大约有50%的同源性,在原型CB5

李树春[6](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文中认为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7](1974)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鉴定》文中提出 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猪水泡病)于1964~1966年开始在我国流行。随后便肯定了其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张永国[8](2005)在《猪瘟Shimen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表达差异基因寻找及E2基因PK-15细胞表达》文中指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猪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猪瘟可引起猪的全身组织器官弥漫性出血,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猪瘟病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成员,基因组大小约12.3kb,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由11 个编码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组成。猪瘟病毒对血管组织具有亲嗜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发现,组织器官的出血斑点主要是由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变性和坏死;梗死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小动脉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剥脱后,血管内膜粗糙,官腔内血栓形成,导致官腔狭窄或闭塞所致。此外,还可见到心肌呈实质变性,但病猪的肾脏等器官的实质细胞没有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而目前在体外增殖猪瘟病毒利用的培养细胞大多数是猪肾细胞(如PK–15、PK–2a、SK–6等),其他还有猪肺、脾、睾丸、骨髓细胞等。这些细胞即使在猪瘟病猪体内都不会发生病理变化,所以在体外受CSFV 感染时不产生CPE也是理所当然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猪血管内皮细胞在猪瘟感染猪后发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建立猪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猪瘟病毒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致细胞病变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器的变化,探讨猪瘟病毒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的机理。猪瘟病毒E2基因编码的gp55 蛋白是猪瘟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是目前研制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首选基因。采用来源于猪的PK–15 细胞做为受体细胞,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表达E2基因,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受体细胞遗传密码子的嗜好性,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另一方面因为PK–15 细胞来源于猪,后加工与其他表达宿主相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其免疫原性和疫苗的免疫保护力可望得到很大提高,为猪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投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建立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利用猪瘟病毒Shimen株感染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猪瘟Shimen 株致细胞病变效应后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器的变化,初步探讨了猪瘟病毒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的分子基础。第二部分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猪瘟Shimen 株致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表达差异的基因,共发现了推测为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的11条敏感基因。第三部分是利用PK–15 细胞作为受体细胞,表达猪瘟病毒E2基因,为建立以重组蛋白为抗原的猪瘟病毒检测方法和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奠定基础。主要试验和结果如下: 1.选用I 型胶原酶,采用Jaffe 式灌流法成功的分离和培养了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 Ag)检测阳性,证明分离培养的细胞为血

赵燕[9](2014)在《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本研究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并采用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初步应用于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增殖动态研究和体内感染组织的CSFVRNA检测。为了高效检测和准确定位CSFV并探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复制动态和分布规律,本研究分别设计并合成了CSFV RNA和猪内参基因β-actin的多条特异性探针,对培养于PK15细胞系中的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TCID-.550为104/200μL)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反应条件,根据检测结果、荧光强度、重复性等因素,确定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反应的关键要素,蛋白酶K最优浓度为1:1000,甲醛最优固定时间为30min。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阳性样本可检测到明亮的红色荧光。通过与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比较,该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8,分别比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高4个和3个数量级;同时,采用不同亚型CSFV毒株和猪其它相关病毒质控样本验证其特异性,能特异性与各种亚型的CSFV结合,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为了研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准确定位和增殖动态规律,本研究采用中等致病力流行毒株HeBHH1/95株和HCLV分别接种体外培养细胞PK15,用上述建立的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0.5hpi、1hpi、1.5hpi、2hpi、2.5hpi、3hpi、3.5hpi、4hpi、4.5hpi、5hpi、5.5hpi、6hpi、12hpi、18hpi、24hpi、36hpi、48hpi、72hpi、96hpi的感染细胞进行检测,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HeBHH1/95和HCLV感染PK15细胞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能观察到病毒在细胞内持续增长繁殖,72hpi达到最高值,直到96hpi病毒RNA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感染后0.5hpi,便可在细胞内检测到病毒RNA,且0.5hpi12hpi之间,病毒RNA集中在细胞核内,18hpi以后,病毒RNA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中直到96hpi;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RNA的复制规律是一致的。本研究第一次从RNA分子角度阐明了CSF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为了准确可视化检测体内感染细胞中的CSFV RNA,本研究采集了CSFV感染动物的扁桃体、肠道和肾脏样本制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FFPE),使用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技术对感染后各器官靶细胞中CSFV RNA进行精确检测。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点状红色荧光信号,说明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能准确、可视化地对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CSFV RNA进行检测。该研究可为探索CSFV感染靶细胞类型的差异,分析CSFVRNA复制动态、分布变化与病程、病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和省时的优点,为CSFV准确诊断提供了一种高敏感且特异的新技术;同时为CSFV RNA在体内外靶细胞中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还可对临床采集CSFV RNA富集样品提出指导意见。

白万富[10](2018)在《基于牛和马鼻咽部的RNA-seq揭示其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机制》文中指出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爆发使受感染的家畜遭受严重生产损失,是一种在经济上具有毁灭性的疾病,它已经成为国际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仍然受到口蹄疫的影响,口蹄疫已经被列为重大跨国动物疫病的全球消灭计划及生物武器安全公约组织重点检查对象。口蹄疫病毒的感染具有宿主嗜性,包括所有偶蹄类的家畜和野生反刍动物以及猪都会发生疾病或长期携带病毒,而奇蹄类动物并不感染口蹄疫,如马对口蹄疫病毒是具有高度抗性的动物。即使被病毒污染了,也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血清型特征。本研究利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牛的易感部位牛鼻咽部和马的鼻咽部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前后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家畜口蹄疫易感性的遗传基础。为寻找口蹄疫的高效的免疫防治方法及利用先进的基因操作技术精确改造家畜的特定基因,改善家畜的抗病性提供新的思路。全文研究结果如下:1.免疫组化检测到牛和马鼻咽部均表达口蹄疫病毒受体—整联素蛋白(αvβ1、αvβ3、αvβ6、αvβ8)。2.口蹄疫病毒感染前后,牛鼻咽部转录组测序6个样本的数据总量(clean data)均在12G以上,牛鼻咽部感染组(n=3)和对照组(n=3)比较,差异表达mRNA共有5967个,上调的基因有3261个,下调的基因有2706个。差异表达lncRNA共有143个,上调的有40个,下调的有103个。GO分类结果表明,富集到参与生物过程的基因有4705个;参与细胞组分4788个;参与分子功能5173个?差异表达mRNA转录本共富集得到上调基因显着性通路38条和下调基因显着性通路28条。这些通路与细胞代谢、免疫反应、氨基酸的代谢、蛋白质的转运、溶酶体等生理生化反应有关。3.马鼻咽部感染组(n=3)和对照组(n=3)比较,差异表达mRNA共有8658个,上调的基因有4108个,下调的基因有4550个。差异表达lncRNA共有576个,上调的有410个,下调的有166个。对马鼻咽部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参与生物过程的有1369个;参与细胞组分1440个;参与分子功能1598个?差异表达mRNA转录本共富集得到上调基因显着性通路37条和下调基因显着性通路44条。这些通路与粘附连接、免疫反应、免疫疾病及病毒-宿主反应、溶酶体等有关。4.利用RNA-seq技术对感染前后的牛鼻咽部组织进行small RNA测序,鉴定到已知miRNA成熟体(mature)611个;预测到novel miRNA成熟体(mature)187个;感染组(BMV)和对照组(BM)的差异miRNA个数以及上调(UP)、下调(DOWN)miRNA个数分别为:56,30,26。对检测到的已知miRNA和新miRNA进行家族分析,经聚类分析分为41个簇(cluster)和231个家族(family),利用动物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得到了miRNA和靶基因间的对应关系。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所富集到的通路显示,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定位、蛋白质运输、胞内运输、细胞代谢过程、细胞外囊泡、上皮细胞的病菌侵入、趋化因子信号、吞噬作用等。此外,对差异表达的miRNA、lncRNA和mRNA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绘制了关键基因IRF8、CYCS、CASP3的调控网络。5.对感染前后马鼻咽部组织进行small RNA测序。鉴定到已知miRNA成熟体(mature)414个;预测到novel miRNA成熟体(mature)175个;感染组(EMV)与对照组(EM)的差异miRNA个数以及上调、下调miRNA个数分别为:180,93,87。对检测到的已知miRNA和新miRNA进行家族分析,经聚类分析分为41个簇(cluster)和207个家族(family),利用动物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得到了miRNA和靶基因间的对应关系。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所富集到的通路主要包括上皮细胞的病菌侵入、抗原的处理与提呈、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对马鼻咽部表达的差异miRNA、lncRNA和mRNA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绘制了关键基因TLR3、TLR4、TLR2、TRAF3、ATG9、GADD45A的调控网络。6.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牛咽部在应对口蹄疫病毒时,主要是通过整联素受体传递信号至细胞内,通过焦点粘附信号、细胞骨架信号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NF-κB,进而激活了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细胞骨架通路使细胞渗透性增加,胞内蛋白外泄,病理表现出炎症反应。在病毒清除方面,牛主要依靠线粒体途径发生细胞凋亡,capase3切割激活Gasdermin家族成员Gasdermin E(DFNA5),细胞凋亡转化为细胞焦亡使细胞裂解死亡。同时,病毒对宿主的转录翻译系统进行阻断,使得抗病毒物质的分泌合成减少,病毒能够逃避免疫反应而复制和传播。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牛对口蹄疫病毒易感且出现临床症状。虽然马的鼻咽组织中也有整联素受体表达,但马清除病毒和对抗病毒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TLR4、TLR3,激活TRAM-TRIF-IRF3通路参与抗病毒反应;在马鼻咽部组织受到病毒刺激时,β-防御素(BD-1)在阻止病毒进入马时发挥着特殊作用;TLR结合配体后,其蛋白构象发生改变,细胞的自噬被激活,自噬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清除病原体;病毒在细胞内合成的蛋白可能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进行降解排出细胞;马的细胞并未发生细胞炎症性死亡且病毒并没有阻断马的转录翻译起始系统。TLR2、TLR3均可以激活TSLP分泌,正常情况下,TSLP通过与树突细胞表面的受体TSLPR(CRLF2)结合,诱导产生Th2介导的炎症反应,但马接触病毒后,由于TSLPR表达沉默,炎症反应并未被诱导。所以我们推测,上述因素共同导致了马是一种具有口蹄疫病毒抗性的家畜。所以,在转录组水平,上述基因表达及其非编码RNA调控因素的不同,使得牛和马在接触口蹄疫病毒时启动了不同应对机制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易感机制和抗病性能。此外,为了证实测序数据的可靠性,对部分关键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的数据验证,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二、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_5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_5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8)猪瘟Shimen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表达差异基因寻找及E2基因PK-15细胞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猪瘟的研究进展
        1.1.1 猪瘟概述
        1.1.2 猪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1.1.3 猪瘟病毒的细胞培养
        1.1.4 CSFV 的侵入及其在体内的增殖
        1.1.5 猪瘟的诊断和防制
        1.2 猪瘟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1.3 CSFV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CSFV 的基因组结构
        1.3.2 CSFV 基因组全序列研究概述
        1.3.3 CSFV 的5′-NCR 和3′-NCR 结构
        1.3.4 CSFV 多聚蛋白的翻译与加工
        1.3.5 CSFV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1.4 CSFV 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1.5 猪瘟病毒的致病机理
        1.5.1 猪瘟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1.5.2 致细胞病变型CSFV
        1.5.3 NS3 基因在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中的作用
    第二章 差异显示技术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2.1 基因表达研究方法
        2.1.1 Northern 杂交法
        2.1.2 S1 核酸酶保护法
        2.1.3 差减杂交技术
        2.1.4 差异显示法
        2.2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 法
        2.2.1 DDRT-PCR 方法的基本原理
        2.2.2 DDRT-PCR 的引物设计
        2.2.3 DDRT-PCR 的的使用策略
        2.2.3.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2.3.2 RNA 的提取
        2.2.3.3 DDRT-PCR 的逆转录
        2.2.3.4 DDRT-PCR 的PCR
        2.2.3.5 差异条带的回收和再扩增
        2.2.3.6 差异片段的筛选鉴定、克隆、顺序
        2.2.3.7 全基因序列的获得
        2.2.4 DDRT-PCR 的展望
        2.3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发展简况
        2.3.1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应用
        2.3.1.1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
        2.3.1.2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2.3.2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特性
        2.3.2.1 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来源
        2.3.2.2 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2.3.3 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条件
        2.3.3.1 常用的合成培养基
        2.3.3.2 血清
        2.3.3.3 促生长因子
    第三章 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猪瘟传统疫苗研究
        3.2 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意义
        3.3 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进展
试验研究
    第四章 猪瘟Shimen 株对猪血管内皮细胞的致病变作用
        4.1 材料
        4.1.1 细胞培养用材料和毒株
        4.1.2 细胞培养基
        4.1.3 细胞培养用溶液
        4.1.4 检测用试剂
        4.1.5 主要仪器设备
        4.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2 方法
        4.2.1 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4.2.1.1 培养液的准备
        4.2.1.2 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4.2.1.3 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4.2.1.4 血管内皮细胞的传代培养
        4.2.1.5 血管内皮细胞的纯化
        4.2.1.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4.2.1.7 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4.2.2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和PK-15 细胞
        4.2.2.1 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和PK-15 细胞复苏
        4.2.2.2 病毒材料的准备
        4.2.2.3 猪瘟病毒Shimen 猪和C-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
        4.2.2.4 猪瘟病毒Shimen 猪和C-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后的观察
        4.2.2.5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的电镜观察
        4.2.3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和PK-15 细胞后的检测
        4.2.3.1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接种PK-15 细胞后的荧光检测
        4.2.3.2 猪瘟Shimen 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后的PCR 检测
        4.2.4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后E2 和P80 基因的检测
        4.2.4.1 毒株
        4.2.4.2 病毒RNA 提取
        4.2.4.3 RT-PCR 和nPCR
        4.2.4.4 扩增产物的纯化
        4.2.4.5 扩增产物的连接转化
        4.2.4.6 重组质粒的鉴定
        4.2.4.7 核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4.2.5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后DI 颗粒的检测
        4.2.5.1 样品RNA
        4.2.5.2 提取的样品总RNA 的鉴定
        4.2.5.3 探针标记
        4.2.5.4 探针浓度的确定
        4.2.5.5 杂交
        4.2.5.6 BCIP/NBT 显色法检测
        4.3 结果
        4.3.1 细胞形态和特征
        4.3.2 细胞生长曲线
        4.3.3 猪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结果
        4.3.3.1 第八因子(F-ⅧR)Ag 的检测
        4.3.3.2 扫描电镜观察
        4.3.4 猪瘟Shimen 株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
        4.3.5 猪瘟C-株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
        4.3.6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感染PK-15 细胞的形态特征
        4.3.7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4.3.8 猪瘟Shimen 株和C-株接种PK-15 细胞后的荧光检测
        4.3.9 猪瘟Shimen 株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后PCR 检测
        4.3.10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后E2 基因的序列分析
        4.3.10.1 PCR 扩增结果
        4.3.10.2 质粒PCR 及酶切鉴定结果
        4.3.10.3 E2 基因的序列分析
        4.3.11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后P80 基因的序列分析
        4.3.11.1 PCR 扩增结果
        4.3.11.2 质粒PCR 及酶切鉴定结果
        4.3.11.3 P80 基因的序列分析
        4.3.12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后DI 颗粒的检测
        4.3.12.1 甲醛变性凝胶电泳
        4.3.12.2 杂交探针的浓度测定
        4.3.13 Northern 杂交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猪瘟Shimen 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表达差异基因的寻找
        5.1 材料
        5.1.1 细胞和毒株
        5.1.2 试剂
        5.1.3 随机引物和锚定引物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猪瘟Shimen 株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后细胞病变(CPE)的观察
        5.2.2 猪瘟Shimen 株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RNA 提取
        5.2.3 RNA 的纯化
        5.2.4 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
        5.2.5 PCR 反应条件的筛选
        5.2.5.1 PCR 反应程序的选择
        5.2.5.2 PCR 反应体系的选择
        5.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2.6.1 电泳装置的安装
        5.2.6.2 制备6%聚丙烯酰胺凝胶溶液
        5.2.6.3 测序胶的安装
        5.2.6.4 加样和电泳
        5.2.6.5 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
        5.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差异条带的回收
        5.2.8 差异条带的二次PCR 及电泳检测
        5.2.9 利用反向Northern 点杂交筛选阳性差异条带
        5.2.9.1 探针标记
        5.2.9.2 反向Northern 点杂交
        5.2.9.3 BCIP/NBT 显色
        5.2.10 纯化回收阳性差异条带的DNA 片段
        5.2.11 纯化产物与PMD18-T Vector 连接
        5.2.12 新鲜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5.2.13 连接产物的转化
        5.2.14 重组质粒的提取
        5.2.14.1 溶液的配制
        5.2.14.2 重组质粒的提取的操作方法
        5.2.15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5.2.16 序列测定
        5.2.17 序列同源性分析
        5.3 结果
        5.3.1 RNA 的提取
        5.3.2 PCR 反应条件的筛选
        5.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4 差异条带二次PCR
        5.3.5 差异带的反向Northern 点杂交
        5.3.6 差异带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5.3.6.1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5.2.6.2 序列测定
        5.2.6.3 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mRNA 差异显示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5.4.1.1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5.4.1.2 PCR 扩增条件
        5.4.1.3 DDRT-PCR 扩增产物的显示、回收、再扩增
        5.4.1.4 差异条带的真实性验证
        5.5 结论
    第六章 猪瘟Shimen 株E2基因哺乳动物细胞表达
        6.1 材料
        6.1.1 毒株、菌株与表达系统
        6.1.2 酶与试剂
        6.1.3 各种细胞培养基配制
        6.1.3.1 细胞培养用试剂
        6.1.3.2 细胞消化用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6.2 方法
        6.2.1 Shimen E2 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6.2.1.1 RNA 的提取
        6.2.1.2 反转录合成cDNA
        6.2.1.3 PCR 和nPCR
        6.2.1.4 纯化回收DNA 片段
        6.2.1.5 纯化产物与PMD18-T Vector 连接
        6.2.1.6 连接产物的转化、涂板、重组质粒的提取
        6.2.1.7 重组质粒的鉴定
        6.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6.2.3 重组真核质粒转染PK-15 细胞及筛选
        6.2.4 阳性细胞的免疫组化试验
        6.2.5 夹心ELISA 鉴定转染细胞中Shimen 株病毒抗原
        6.3 结果
        6.3.1 猪瘟Shimen 株E2 基因的克隆
        6.3.2 表达引物PCR 扩增
        6.3.3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图
        6.3.4 真核表达质粒的PCR 和酶切鉴定
        6.3.4.1 PEGFP-E2 的核苷酸测序结果
        6.3.4.2 PEGFP-E2 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6.3.5 阳性细胞克隆的PCR 鉴定
        6.3.6 阳性细胞克隆的荧光鉴定
        6.3.7 阳性细胞克隆的免疫组化试验
        6.3.8 夹心ELISA 鉴定转染细胞中Shimen 株病毒抗原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9)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插图及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CSFV 病原学研究
        1.1.1 CSFV 病原分类
        1.1.2 CSFV 基因结构与功能
    1.2 CSFV 流行病学研究
        1.2.1 CSFV 的传播特征
        1.2.2 CSFV 分子流行病学
    1.3 CSFV 致病性及繁殖规律研究
        1.3.1 CSFV 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1.3.2 CSFV 的毒力基因
        1.3.3 CSFV 感染后在宿主体内的分布
    1.4 CSFV 诊断技术
        1.4.1 CSFV 病毒分离方法
        1.4.2 CSFV 动物回归试验
        1.4.3 CSFV 单抗免疫荧光技术
        1.4.4 CSFV 免疫组化技术
        1.4.5 CSFV 抗原捕获 ELISA 技术
        1.4.6 CSFV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5 原位杂交技术在兽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1.5.1 概述
        1.5.2 传统的原位杂交技术
        1.5.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5.4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技术
        1.5.5 展望
第二章 前言
    2.1 研究意义及目标
        2.1.1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摘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2.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2.2.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2.2.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2.2.4 CSFV 敏感性试验
        3.2.2.5 CSFV 特异性试验
    3.3 结果
        3.3.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3.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3.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3.4 CSFV 敏感性试验
        3.3.5 CSFV 特异性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体内外感染细胞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2.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2.2.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3 结果
        4.3.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3.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牛和马鼻咽部的RNA-seq揭示其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口蹄疫概述及研究现状
        1.1.1 口蹄疫的宿主范围
        1.1.2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
        1.1.3 口蹄疫的主要感染部位
        1.1.4 口蹄疫病毒的清除及携带
        1.1.5 口蹄疫的潜伏期
        1.1.6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1.7 牛的口蹄疫发病阶段(发病机理)
    1.2 口蹄疫病毒
        1.2.1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结构
        1.2.2 口蹄疫病毒的复制过程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2 整联素受体在牛和马鼻咽部的表达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制作冰冻切片
        2.1.4 免疫组化方法
        2.1.5 显微镜观察
    2.2 整联素受体在牛和马的鼻咽部的表达情况
    2.3 讨论
    2.4 小结
3 牛鼻咽部感染口蹄疫病毒前后mRNA和LncRNA数据与易感机制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样品
        3.1.2 病毒
    3.2 方法
        3.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3.2.2 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
        3.2.3 总RNA的提取
        3.2.4 RNA质检、文库制备和测序
        3.2.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3 结果
        3.3.1 RNA提取及质检
        3.3.2 数据产出汇总
        3.3.3 Reads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3.3.4 Reads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
        3.3.5 LncRNA筛选结果
        3.3.6 转录本定量分析
        3.3.7 差异表达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3.3.9 KEGG富集分析结果
        3.3.10 牛鼻咽部组织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与致病性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马鼻咽部感染口蹄疫病毒前后mRNA和LncRNA数据与抗病毒机制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样品
        4.1.2 病毒
    4.2 方法
        4.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4.2.2 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
        4.2.3 总RNA提取
        4.2.4 RNA质检、文库制备和测序
        4.2.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3 结果
        4.3.1 RNA提取及质检
        4.3.2 数据产出汇总
        4.3.3 Reads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4.3.4 Reads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
        4.3.5 LncRNA筛选结果
        4.3.6 转录本定量分析
        4.3.7 差异表达分析
        4.3.8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4.3.9 KEGG富集分析结果
        4.3.10 马鼻咽部组织抗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分析及与牛易感机制的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5 牛鼻咽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microRNA表达谱及关联分析
    5.1 材料
        5.1.1 试验动物样品
        5.1.2 病毒
    5.2 方法
        5.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5.2.2 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
        5.2.3 总RNA提取
        5.2.4 RNA质检、文库制备和测序
        5.2.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5.3 结果
        5.3.1 totalRNA质检结果
        5.3.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3.3 测序数据过滤
        5.3.4 sRNA长度筛选结果
        5.3.5 sRNA序列比对结果
        5.3.6 sRNA分类注释统计结果
        5.3.7 miRNA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5.3.8 牛鼻咽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miRNA表达谱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马鼻咽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microRNA表达谱及关联分析
    6.1 材料
        6.1.1 试验动物样品
        6.1.2 病毒
    6.2 方法
        6.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6.2.2 口蹄疫病毒感染组织
        6.2.3 总RNA提取
        6.2.4 RNA质检、文库制备和测序
        6.2.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6.3 结果
        6.3.1 totalRNA质检结果
        6.3.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6.3.3 测序数据过滤
        6.3.4 sRNA长度筛选结果
        6.3.5 sRNA序列比对结果
        6.3.6 sRNA分类注释统计结果
        6.3.7 miRNA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6.3.8 马鼻咽部接触口蹄疫病毒后miRNA表达谱分析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7 转录组数据表达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器材
        7.1.3 RNA提取
        7.1.4 RNA反转录cDNA及检测
        7.1.5 引物设计
        7.1.6 选择引物退火温度Tm
        7.1.7 待测基因片段测序
        7.1.8 定量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反转录结果检测
        7.2.2 引物退火温度的选择
        7.2.3 待测基因片段测序结果
        7.2.4 定量PCR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8 全文小结
9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_5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血清学和核糖核酸(RNA)杂交的方法比较猪水泡病病毒和科赛奇B5病毒[J]. F.Brown,李炳翔.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2]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3]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和柯赛奇B5病毒的血清学关系[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5(02)
  • [4]猪水泡病病毒三种抗原颗粒的特性[J]. 张伯澄,D.M.Moore. 兽医科技资料, 1979(S1)
  • [5]猪水泡病和科赛奇B5病毒的多肽成份与抗原差异的关系[J]. T.J.R.Harris,李炳翔.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6]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J]. 李树春.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7]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鉴定[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4(01)
  • [8]猪瘟Shimen株致猪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前后表达差异基因寻找及E2基因PK-15细胞表达[D]. 张永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赵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14(10)
  • [10]基于牛和马鼻咽部的RNA-seq揭示其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机制[D]. 白万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猪水疱病病毒和 Cosage B_5 病毒的血清学和核糖核酸 (RNA) 杂交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