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merella antipestifer 2 型的分离

Riemerella antipestifer 2 型的分离

一、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来,王利丽,刘勃兴,史秋梅[1](2022)在《一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为对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某肉鹅养殖场的雏鹅死亡病原进行检测,剖检雏鹅进行初步诊断后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细菌病原,并对分离菌进行鉴定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经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雏鹅具有较强致病性,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等8种抗生素表现耐药,仅对阿莫西林表现敏感。

李林林,孙敏华,董嘉文,吴彩艳,廖申权,孙铭飞,吕敏娜,邝瑞欢,张建峰,徐志宏[2](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的发酵培养》文中研究表明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华南地区流行,本试验在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天然弱毒株SG株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在线控制pH和溶解氧(DO)的5 L发酵罐,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过程中DO值、发酵培养转速进行优化,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SG株。结果显示: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中每升培养基含胰蛋白胨17.5 g、大豆蛋白胨7.5 g、酵母提取物7.5 g、葡萄糖2.5 g;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DO值为20%、最适转速为150 rpm,当发酵8 h活菌数达到高峰(1.27×1010 CFU/mL);以获得的优化工艺在GMP 生产车间规模化发酵生产 3 批鸭疫里默杆菌弱毒株SG株,收获弱毒菌液的活菌数均高于1.0×1010CFU/mL。本试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抗原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指导。

梅世慧,陈国权,阎朝华,王娜,周碧君,程振涛,王开功,文明[3](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认为试验旨在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协同溶血素蛋白(cooperative hemolysin protein, CAMP)基因,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RA贵州血清2型分离株RA-SS-8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并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构建pET-28a-CAMP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重组菌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蛋白的特征,并运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CAMP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大小为1 026 bp,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10株RA参考菌株(如RA-LZ01(CP045564.1))CAMP基因的相似性达99.7%。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鉴定后,获得大小约5 369和1 026 bp的基因片段,表明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7 ku,以可溶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tag单克隆抗体在37 ku处产生特异性反应,与预期结果相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MP蛋白分子式为C1670H2659N437O500S12,含34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5.62,不稳定系数为40.71,表明其为不稳定的弱酸性蛋白。疏水性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CAMP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有3个O-糖基化位点,无N-糖基化位点,存在34个磷酸化位点,共有17个抗原表位。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CAMP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蛋白的功能及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廖晓萍,孙阮洋,方亮星,周宇峰,李林林,孙铭飞[4](2022)在《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广东地区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的血清型、耐药状况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从规模化鸭场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利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试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核心基因组遗传进化树。【结果】共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168株,血清1、2、3、5、6、7、8、10型均有流行,血清1型的菌株高达54.17%(91/168),其次为2型,占27.97%(47/168)。48株代表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盐酸环丙沙星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均超过80%;对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于30%。受试菌株对5~12种药物耐药,共有44种耐药谱型。成功获得46株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共检出6种耐药基因,其中,耐药基因erm(F)和tet(X)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3.91%(34/46)和82.60%(38/46),同时携带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95.65%(44/46)。18株(39.13%,18/46)菌株ST分型成功,分属11个ST型。所有测序菌株与数据库中来自中国的菌株在遗传进化关系上最接近,主要存在于优势克隆群系Clade 1和Clade 3中。【结论】本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1型,耐药性严重,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具有一定相关性,ST型呈多样性,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数据库中来自我国菌株的遗传背景相近。研究结果可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免疫预防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掌握鸭疫里默氏杆菌遗传进化特征。

任金瑞,李均同,赵效南,吴香菊,王曦,丛晓燕,戴美学,杜以军,刘玉庆,齐静[5](2021)在《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禽类3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为实现3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选择各自的保守基因ompA、phoA和fimW,建立并优化了同时鉴定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3个引物对的最佳终浓度分别为0.60、0.28、0.20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7℃;该方法能从其他7种临床常见病原菌中特异性区分出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DNA水平和菌水平的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1 pg/μL和104 cfu/mL。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好,检测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禽类常见3种临床重要病原菌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吴征卓,陈国权,姚碧琼,施大军,阎朝华,王娜,王开功,周碧君,程振涛,文明[6](2021)在《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黄宁[7](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引起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一种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RA在我国养鸭地区均广泛分布,具有血清型多样、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的特点。由于养殖场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近年来RA的耐药性愈加严重,给我国养鸭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血清型、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深入研究RA以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思路。

权衡,陈启伟,宫晓炜,王燕萍,秦明星,朱雨佳,郑福英,蔺国珍[8](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MFS外排泵rant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介导的耐药性》文中研究指明旨在构建鸭疫里默氏杆菌rant基因缺失株及回复株,明确MFS外排泵Rant对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鸭疫里默氏杆菌RA-LZ01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杀质粒pRE112介导的同源重组,以红霉素抗性标记进行正向筛选,获得基因缺失株Δrant,并以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穿梭质粒pCPRA作为载体,构建回复株cΔrant。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类临床常用抗生素对野生株、缺失株及回复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并测定3株菌的生长曲线,评价菌株对雏鸭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株和回复株相比,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缺失株的MIC值明显下降,其他类抗生素的MIC值无变化;缺失株的生长速率明显下降;rant基因的缺失显着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毒力。结果提示,鸭疫里默氏杆菌rant基因介导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外排,并可明显影响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生长和毒力。

田大川[9](2021)在《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需求增加,近几年肉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兖州及周边地区是传统肉鸭养殖基地,肉鸭年出栏5000多万只。但是在肉鸭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常伴随许多疫病的流行,主要包括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等病毒病,并伴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严重流行。上述疫病的流行给当地肉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严重阻碍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的流行状况,为肉鸭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特开展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自2019年至2020年,从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养殖场临床病例中采集病料321份,据临床表现检测怀疑的相应疾病,采用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PCR或RT-PCR等方法检测。鸭圆环病毒检出率为52.14%(61/117)、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检出率为27.02%(20/74)、鸭病毒性肝炎检出率为26.87%(36/134)、鸭坦布苏病毒病检出率为18.00%(25/139)、鸭腺病毒病检出率为33.33%(15/45)、鸭疫里默氏杆菌检出率为70.83%(51/72)。检测结果显示,兖州及周边地区鸭圆环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病等病毒病广为流行,鸭传染性浆膜炎普遍发生,并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肉鸭养殖前期主要发生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中期以坦布苏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鸭传染性浆膜炎病主要发生于中后期,并存在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经调查分析,上述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垂直感染、环境病原污染、生物安全不健全、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预防不科学、疫病防治有误有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当地肉鸭疫病诊断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李玲子[10](2021)在《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文中提出鸭圆环病毒与猪圆环病毒相似均可感染相应免疫器官引发免疫抑制,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几率大幅升高,出现继发感染或加重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鸭大肠杆菌病也是一种继发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大。据近年来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鸭圆环病毒导致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增加,特别是鸭圆环病毒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严重,给全球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本实验室对从山东省各地市的养殖场取得的100份病料样品的检测分析,可以得知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特别是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猜想鸭圆环病毒感染后更有利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从而加剧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鸭圆环病毒病毒侵入机体后,造成了机体的免疫抑制,使免疫力低下,从而易继发大肠杆菌等感染。再加上由于鸭圆环病毒发现时间较晚,对此方面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二是探索鸭圆环病毒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揭示了两点内容,第一鸭圆环病毒通过影响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抑制,在感染后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最明显,之后有所减弱。第二鸭圆环病毒继发大肠杆菌的感染,可加速细菌的定植,促进病情发展,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且与免疫抑制效果有关。为进一步研究鸭圆环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预防治疗鸭圆环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1)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一日龄雏鸭80只随机分成2组,DuCV和PBS对照组,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uCV组每只一日龄雏鸭接种0.2ml103.69ID50病毒悬液,对照组不做处理。接下来在DuCV感染第8天后,每隔4天记录体重,每隔8天随机选取10只雏鸭进行剖杀,取其器官,组织,抗凝血,血清等,检测相关体内病毒载量以及相关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8-32天,鸭圆环病毒组的鸭子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鸭子的体重。持续跟踪免疫器官指数DuCV组显着低于PBS组,测量CD4+、CD8+T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等相关免疫指标,DuCV组均显着低于PBS组,并且DuCV组8-24天呈下降趋势,24-32天呈上升趋势,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降低了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于IL-10是重要免疫抑制因子,因此测量了IL-10、IL-12、IFN-γ,结果表明DuCV感染后,使IL-10含量增加,从而影响IL-12和IFN-γ分泌使其含量降低,引起免疫抑制。在对心脏,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检测中发现,肝脏、心脏8、16、24、32天病毒载量逐步升高但是升高不显着,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在24天时达到最高,32天时病毒载量略有降低,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与之前细胞因子方面的检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鸭圆环病毒会导致雏鸭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研究结果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通过影响机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的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免疫抑制,并且在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比较明显,免疫力水平最低,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较严重。(2)鸭圆环病毒对鸭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将175只一日龄分为三组,DuCV+APEC组、APEC组、PBS组,一日龄时,对DuCV+APEC组注射103.69ID50DuCV,之后分别在14日龄和24日龄对除PBS组外的其他组都注射1ml108CFU的大肠杆菌,观察发病情况并计算测量12小时、24小时细菌在体内的定植情况。并且在注射大肠杆菌前随机抽取感染DuCV病鸭检测8、14、24天各脏器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接种细菌前病毒在雏鸭体内处于生长繁殖状态,接下来的继发感染实验提供依据证明。统计发病率,14日龄接种时DuCV+APEC组在24小时发病率为80%,48小时发病率为100%,APEC组24小时发病率为50%,而24日龄接种混合感染组36小时发病已达到100%,统计死亡率也表现出一致的规律。统计细菌定植情况说明DuCV感染后显着增强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并且24日龄接种比14日龄接种更加严重,因此说明鸭圆环病毒能显着增强大肠杆菌在机体内的定植能力,使其病情迅速发展、加速死亡、死亡率成倍增加,同时与鸭圆环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效果有关,鸭圆环病毒免疫抑制效果最强时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也最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二、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1.2 试验动物
    1.3 方法
2 结果
    2.1 雏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2 菌落与细菌形态
    2.3 分离菌的生化鉴定
    2.4 分离菌16S r DNA序列分析
    2.5 致病性试验
    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讨论

(2)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的发酵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试剂
    1.2 培养基的配制
    1.3 菌种的复苏
    1.4 种子液的制备
    1.6 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1.6 发酵培养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
        1.6.1 发酵培养DO(溶解氧)值的优化
        1.6.2 发酵培养转速的优化
    1.7 发酵液的活菌计数
    1.8 优化配方和优化工艺在 GMP 生产车间的发酵生产
2 结果与讨论
    2.1 鸭疫里默杆菌弱毒株在发酵不同时间各组活菌数的测定
    2.2 发酵培养DO值的优化结果
    2.3 发酵培养转速优化结果
    2.4 GMP生产车间的发酵生产结果

(3)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3 CAMP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
    1.4 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1.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1.6 重组蛋白的纯化
    1.7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1.8 CAM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 果
    2.1 CAMP基因PCR扩增及克隆
    2.2 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2.4 重组蛋白的纯化
    2.5 CAMP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6.1 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6.2 理化性质及疏水性分析
        2.6.3 信号肽、跨膜区、亚细胞定位预测
        2.6.4 糖基化及磷酸化位点分析
        2.6.5 抗原表位预测
        2.6.6 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
3 讨 论
4 结 论

(4)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样本
        1.1.2 试剂与药品
        1.1.3试验动物
        1.1.4 引物合成
        1.1.5 参考菌株
        1.1.6 定型血清
        1.1.7 质控菌
    1.2 方法
        1.2.1 病原分离与鉴定
        1.2.2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1.2.3 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与核心基因组进化树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与鉴定
    2.2 动物回归试验
    2.3 血清型鉴定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2.5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5)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1.1 标准菌株
        1.1.2 特异性检测所用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引物选择
        1.2.2 菌株DNA提取及在DNA和菌水平的定量
        1.2.3 单一PCR体系的验证
        1.2.4 多重PCR体系的组装和引物浓度的优化
        1.2.5 多重PCR体系退火温度的优化
        1.2.6 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检测
        1.2.7 多重PCR体系的敏感性检测
        1.2.8 多重PCR检测体系的临床应用
        (1) 临床鸭场分离获得的3种病原菌的吻合性检测:
        (2) 临床攻毒鸡病料组织中病原菌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3对引物的PCR反应验证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引物浓度优化
    2.3 多重PCR反应体系最佳退火温度筛选
    2.4 多重PCR反应特异性检测
    2.5 多重PCR反应敏感性检测
    2.6 多重PCR反应的临床应用
3 讨论与结论

(6)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细菌分离培养
    1.4 细菌鉴定
        1.4.1 细菌形态鉴定
        1.4.2 细菌生化鉴定
        1.4.3 细菌PCR鉴定
        1.4.4 细菌血清型鉴定
    1.5 细菌毒力基因鉴定
    1.6 动物回归试验
    1.7 细菌药敏试验
2 结 果
    2.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2.2 细菌鉴定结果
        2.2.1 细菌染色镜检结果
        2.2.2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2.3 细菌PCR鉴定结果
        2.2.4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2.3 细菌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2.5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 论
4 结 论

(7)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
3 检测方法与防治措施
    3.1 检测方法
        3.1.1 临床症状
        3.1.2 病理剖检变化
        3.1.3 鉴别诊断
        3.1.4 实验室诊断
    3.2 防治措施
        3.2.1 日常预防措施
        3.2.2 疫病发生时的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8)鸭疫里默氏杆菌MFS外排泵rant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介导的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和质粒
    1.2 培养基、试剂及仪器
    1.3 引物设计
    1.4 构建基因缺失株Δrant
    1.5 构建基因回复株cΔrant
    1.6 构建菌株稳定性测定
    1.7 各菌株MIC的测定
    1.8 各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1.9 各菌株致病性测定
2 结 果
    2.1 基因缺失株Δrant和基因回复株cΔrant的构建
    2.2 所构建菌株的稳定性
    2.3 各菌株的MIC
    2.4 各菌株的生长动态
    2.5 各菌株的致病性
3 讨 论
4 结 论

(9)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鸭圆环病毒病
        1.1.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1.2 临床症状
        1.1.3 病理变化
        1.1.4 免疫防控
    1.2 鸭病毒性肝炎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2.2 临床症状
        1.2.3 病理变化
        1.2.4 免疫防控
    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新型鸭细小病毒病)
        1.3.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3.2 临床症状
        1.3.3 病理变化
        1.3.4 免疫防控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1.4.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1.4.2 临床症状
        1.4.3 病理变化
        1.4.4 免疫防控
    1.5 鸭腺病毒病
        1.5.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5.2 临床症状
        1.5.3 病理变化
        1.5.4 免疫防控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1.6.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6.2 临床症状
        1.6.3 病理变化
        1.6.4 免疫防控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2.1.4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鸭病料取样
        2.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
        2.2.3 病原检测
        2.2.4 HE切片制作
        2.2.5 胶回收连接转化
        2.2.6 提取质粒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3.1.1 鸭圆环病毒病
        3.1.2 鸭病毒性肝炎
        3.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3.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3.1.5 鸭腺病毒病
        3.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3.2 RT-PCR 检测结果
    3.3 临床发病情况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圆环病毒
        1.1.1 圆环病毒分类
        1.1.2 圆环病毒结构
        1.1.3 圆环病毒致病机理
    1.2 鸭圆环病毒病
        1.2.1 鸭圆环病毒病原学特征
        1.2.2 鸭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
        1.2.3 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
        1.2.4 鸭圆环病毒临床症状
        1.2.5 鸭圆环病的的诊断及检测
    1.3 圆环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1.4 大肠杆菌
        1.4.1 大肠杆菌概述
        1.4.2 大肠杆菌分类
        1.4.3 大肠杆菌形态特征
        1.4.4 大肠杆菌理化特性
        1.4.5 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临床病料检测
        2.2.2 DuCV分离
        2.2.3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半数感染量(ID_(50))的测定
        2.2.5 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2.6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2.2.7 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病料检测结果
    3.2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3.2.1 DuCV的扩增
        3.2.2 DuCV qPCR标准曲线建立
    3.3 DuCV半数感染量(ID_(50))测定
    3.4 DuCV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4.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4.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变化
        3.4.3 相关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3.4.4 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情况
        3.4.5 病毒载量测定
    3.5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3.5.1 细菌接种前各脏器内DuCV病毒载量结果
        3.5.2 临床症状
        3.5.3 剖检变化
        3.5.4 细菌接种后发病及死亡情况统计
        3.5.5 大肠杆菌体内定植情况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J]. 李春来,王利丽,刘勃兴,史秋梅. 中国动物保健, 2022(01)
  • [2]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的发酵培养[J]. 李林林,孙敏华,董嘉文,吴彩艳,廖申权,孙铭飞,吕敏娜,邝瑞欢,张建峰,徐志宏.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1
  • [3]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梅世慧,陈国权,阎朝华,王娜,周碧君,程振涛,王开功,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2)
  • [4]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J]. 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廖晓萍,孙阮洋,方亮星,周宇峰,李林林,孙铭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5]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 任金瑞,李均同,赵效南,吴香菊,王曦,丛晓燕,戴美学,杜以军,刘玉庆,齐静.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 [6]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吴征卓,陈国权,姚碧琼,施大军,阎朝华,王娜,王开功,周碧君,程振涛,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1)
  • [7]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J]. 黄宁. 甘肃畜牧兽医, 2021(07)
  • [8]鸭疫里默氏杆菌MFS外排泵rant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介导的耐药性[J]. 权衡,陈启伟,宫晓炜,王燕萍,秦明星,朱雨佳,郑福英,蔺国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7)
  • [9]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田大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D]. 李玲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Riemerella antipestifer 2 型的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