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畸形和水污染

鱼类畸形和水污染

一、鱼体畸形与水体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1](2018)在《鳖稻综合种养模式生态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急剧增加;中华鳖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如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增加,生产中投饵量不断增大,这其中至少有10%-20%的饵料直接溶于养殖水体,被中华鳖摄食部分也只有20%-25%被鳖体利用;而约有投饵量75%-80%的饵料混入养殖系统中,造成严重的养殖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稻渔共作养殖模式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动物养殖置于同一时空位置,同时可产出高品质稻谷和水产动物。稻渔共作养殖模式可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土地、水、人力等),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供绿色高质量的饮食产品(水稻和畜牧养殖产品),是未来农业中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研究养殖对象产量质量变化、养殖系统环境参数变化、养殖对象与养殖系统间物质流动变化、养殖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初步阐明鳖稻综合种养模式运作机制并为完善和推广该养殖模式提供基础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对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各个试验处理组中华鳖和水稻生长性状研究发现:鳖稻共作组水稻产量显着高于水稻单作组(RM)和水稻单作施肥组(RMF)(P<0.05);鳖稻共作组中华鳖产量显着高于鳖单作组(TM)(P<0.05)。在整个养殖期间的不同取样时间点,鳖稻共作组中华鳖的甲长、甲宽及体重均高于鳖单作组。鳖稻共作组TR6(中华鳖养殖密度6只/m2)的饵料系数(FCR)显着低于其余鳖稻共作组和鳖单作组(P<0.05);TR6、TR8、TR10三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养殖期增重(WG)、死亡率(DR)、饲料氮储积效率(NRE)、饲料磷储积效率(PRE)均显着优于TR12组和TM组(P<0.05)。鳖稻共作组中华鳖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TM组(P<0.05);TR6、TR8、TR10三组中华鳖粗灰分含量显着低于TM组(P<0.05)。TR6、TR8、TRI0三组中华鳖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TR12组和TM组。杂草生物量统计结果显示鳖稻共作组杂草生物量显着低于RM组和RMF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鳖稻共作组较鳖单作组能够显着提升养殖对象的生产性能,推测是中华鳖与水稻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有益于双方生长代谢。本章结果为深入阐明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养殖对象间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利用水质指标测定方法对各个试验组进行水质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03-N)、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TR12组和TM组要高于其余鳖稻共作组(TR6、TR8和TR10)和水稻单作组(RM和RMF);其中TR6组的以上水质指标在养殖期大部分时间均处在鳖稻共作各组最低位置;同TM组相比,TR6组的90天养殖期平均 NH4+-N、NO2-N、NO3-N、TN、TP 和 COD 值分别降低了 43.79%、54.23%、50.61%、28.17%、41.23%、19.18%。TR6、TR8 和 TR10 组的溶解氧(DO)浓度值相近且均高于TR12和TM组;TR6组的90天养殖期平均DO值相比较TM组的增加了 9.1%。以上结果表明,鳖稻共作组能显着控制水环境富营养化,保证养殖水处在一个较好水质状态。3.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不使用任何化肥、复合肥的前提下,鳖稻共作养殖组(TR6、TR8、TRIO和TR12)和鳖单作组(TM)在养殖期间,其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不断升高,其中TR12和TM组的以上土壤指标数据在养殖期大部分时间均高于其余三个共作组。鳖稻共作组和鳖单作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养殖试验结束后有较大提高;在成熟期,TR12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 TR6、TR8、TR10 和 TM 组(P<0.05),而 TR6、TR8、TR10 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TM组(P<0.05)。水稻单作组和水稻单作施肥组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在养殖成熟期均低于鳖稻共作组和鳖单作组。各组土壤pH在整个养殖期内逐渐增大,最终仍处在弱酸性范围(6.54-6.86)。本部分结果体现了鳖稻共作组土壤土质变化,为深入明晰鳖稻共作组土壤对种植对象生长发育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4.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水稻单作组和水稻单作施肥组,并且鳖稻共作组土壤酶活性随着中华鳖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并在成熟期趋于稳定。其中TR12组和TM组的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酶活性在养殖期的大部分时间段都要高于TRIO、TR8和TR6三组。结合前述结果推测是由于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水稻根系代谢能力,增加根系分泌物而导致的。本部分试验详细分析了不同试验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点,为深入解析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土壤土质变化提供理论依据。5.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各组份营养元素代谢流动的变化研究试验分析了养殖系统不同组份(土壤、中华鳖、稻谷和稻谷)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同时分析了氮(N)、磷(P)和钾(K)在土壤、水稻(稻谷和稻谷)、中华鳖体内的分布特点以及对N、P和K利用率的差异变化。本章结果显示:鳖稻共作组相比鳖单作组可以显着提高中华鳖对饲料中微量元素的转化吸收能力(P<0.05),增加其对各种微量元素的积累。鳖稻共作组水稻秸秆、稻谷中微量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水稻单作组和水稻单作施肥组(P<0.05)。在养殖试验期结束时,鳖稻共作组土壤、中华鳖体内、水稻稻谷和稻谷中绝大多数总氮、总磷和总钾的含量要显着高于水稻单作组(RM和RMF)和鳖单作组(TM)(P<0.05)。N、P和K主要分布于养殖土壤中,其余分布在水稻(稻谷和稻谷)和中华鳖体内,其中在鳖稻共作组养殖对象体内分布的N、P和K的含量要高于水稻单作组和鳖单作组。相比较水稻单作组和中华鳖单作组,鳖稻共作组N、P和K的利用率(NUE、PUE和KUE)有显着提高(P<0.05),并且随着中华鳖养殖密度的增加而略微下降;其中TR6组的N、P和K利用率最高,相比相同中华鳖养殖密度的TM组,NUE、PUE和KUE分别提高了 31.86、15.26和2.24个百分点。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在鳖稻综合种养模式的养殖条件下,各个养殖组份具有更强的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本章结果在营养元素代谢流动层面为进一步解析共作养殖系统的运作机理提供理论依据。6.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土壤、中华鳖肠道和粪便细菌菌群多样性差异的作用研究本部分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处理组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中华鳖肠道和粪便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保守区进行测序分析,从而获得以上各组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点。由试验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之间土壤、中华鳖肠道和粪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不同,水稻单作组(BB)和鳖稻共作组(DB)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菌属主要是酸杆菌Gp1属(AcidobacteriaGp1)、酸杆菌Gp3属(AcidobacteriaGp3)、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等;中华鳖单作组(CB)优势菌属分别是酸杆菌Gp1属(AcidobacteriaGp1)、酸杆菌Gp3 属(AcidobacteriaGp3)、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酸杆菌Gp2 属(AcidobacteriaGp2)等。利用 STAMP差异分析法获得CB和DB组显着差异菌属主要为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酸杆菌Gp3 属(Gp3)、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地杆菌属(Geo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等;在鳖单作粪便组(GB)和鳖稻共作粪便组(HB)显着差异菌属则主要是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进一步分析不同组间富集功能通路变化情况,DB组中富集程度显着高于CB组的功能通路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脂代谢(Lipid Metabolism)、共生产物代谢(Xenobiotics Biodegradation and Metabolism)、其它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ofOtherAminoAcids)等。综合以上结果表明DB组拥有更多涉及营养元素循环和环境修复功能的优势菌属,同时显着差异功能通路也主要涉及常规营养物质及微量营养物质的代谢功能。本部分试验初步明晰了鳖稻共作组相比鳖单作组在根系土壤、中华鳖肠道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层面的优势,为全面阐明鳖稻综合种养模式运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刘波[2](2017)在《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先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比较当归多糖去蛋白质前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当归多糖,Sevag法去蛋白得去蛋白后当归多糖。用铁氰化钾还原法测定还原力、Fenton法测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法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去蛋白质前后的当归多糖均具有显着的还原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浓度下,去蛋白前当归多糖的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高于去蛋白后当归多糖。但去蛋白前后的当归多糖的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着低于维生素C。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以点带石斑鱼(89.61±2.08 g)为试验对象,将抗氧化活性强的未除蛋白质的当归多糖(ASP)按不同浓度梯度(0 mg/kg、2000 mg/kg、4000 mg/kg、6000 mg/kg、8000 mg/kg)添加到饲料中,喂食42 d和84 d后取样,研究喂食ASP后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1)喂食ASP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指标的影响:喂食ASP对点带石斑鱼存活率、增重率、摄食量、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肥满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2)喂食ASP对点带石斑鱼抑制自由基能力的的影响:喂食ASP 42 d、84 d后,不同浓度的ASP均能显着提高点带石斑鱼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基自由基能力,以2000 mg/kg较为明显。(3)喂食ASP对点带石斑鱼抗氧化酶活性的的影响:喂食6000 mg/kg ASP组对提高T-AOC能力、CuZn-SOD、Mn-SOD、GSH-Px、GR、GSH效果最好,并能显着降低MDA含量;8000 mg/kg组提高GST酶活力效果最好;在提高CAT方面,以2000 mg/kg组效果最好。(4)喂食ASP对点带石斑鱼肝胰脏组织中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喂食ASP能够显着提高点带石斑鱼肝胰脏组织中CuZn-SOD、Mn-SOD、CAT、GSH-PX、GST、Trx、Prx基因表达量。喂食42 d、84 d后,6000 mg/kg组能显着提高GSH-PX、GST、Trx、Prx基因表达量。CuZn-SOD、Mn-SOD基因表达量随着ASP添加量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uZn-SOD、Mn-SOD基因表达量在6000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CuZn-SOD基因表达量在2000、4000 mg/kg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调,Mn-SOD基因表达量在42 d时与对照组相比2000 mg/kg、8000 mg/kg组显着下调,在84 d时4000 mg/kg显着低于对照组,其它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CAT基因表达量在42 d时6000 mg/kg显着高于对照组,在84 d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

公绪鹏[3](2017)在《最适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云纹龙胆石斑鱼是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moara♀)的杂交种,具有生长性能好、抗逆性高的优点,本文以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鱼体生长、蛋白质利用、体组成、肝脏抗氧化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力、肠道形态指标等影响,计算出其饲料最适蛋能比,以期为配合饲料的生产提供参考。摘要1:为探求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体组成、蛋白质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添加不同量鱼油构建能量梯度,配制成粗蛋白含量为46%、50%、54%,能量含量为20.00kJ/g、20.50kJ/g、21.00kJ/g,蛋能比在22.0426.87mg/kJ内的9组饲料,编为D1D9组,投喂初始体重(46.23±0.51)g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56d。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增重量影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升高显着提高了鱼体增重率(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蛋白质沉积率和肝体比影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显着提高了鱼体能量保留率和肥满度(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P<0.05);饲料能量含量升高显着提高了鱼体蛋白质效率和能量保留率(P<0.05);D6组蛋白质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全鱼及肌肉粗蛋白含量随饲料粗蛋白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水分随能量含量升高而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随饲料蛋能比降低而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设定的蛋白质和能量范围内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以50%粗蛋白,21.00kJ/g能量为宜,饲料中适宜蛋能比为23.61m g/kJ。摘要2:在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为探求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得如下实验结果: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肝脏总抗氧化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显着(P<0.05),肝脏丙二醛活力随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升高而下降(P<0.05),总抗氧化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着上升(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不显着(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随饲料能量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设定的蛋白质和能量范围内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以50%粗蛋白,21.00kJ/g能量为宜,并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摘要3:在上述饲养试验结束后,为探求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活力及肠道形态指标的影响,得如下实验结果: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显着(P<0.05),胃蛋白酶活力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能量对其无显着影响(P>0.05);D6组胰蛋白酶活力最高,其随饲料蛋能比降低呈先升后降趋势(P<0.05),能量为21.00kJ/g时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蛋白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对肠道皱襞高度指标影响显着(P<0.05),D6组皱襞高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皱襞数目随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设定的蛋白质和能量范围内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以50%粗蛋白,21.00kJ/g能量为宜。

杨原志,刘仙钦,董晓慧,谭北平,迟淑艳,杨奇慧[4](2016)在《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6组不同磷水平(0.61%,0.76%,0.91%,1.11%,1.31%和1.51%)的实验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周,评价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增重率不断增加,在饲料总磷含量为0.9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同,各处理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鱼体水分、蛋白和脂肪无显着差异(P>0.05)。随饲料磷的增加,鱼体和脊椎骨的钙、磷含量升高后稳定。血浆钙、磷含量在0.91%组最高;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着饲料磷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91%组达到最高。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到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3%;以脊椎骨磷含量为评价指标,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5%。

魏明[5](2016)在《鲟鱼循环式用水养殖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根据云南阿穆尔鲟鱼集团华宁县盘溪鲟鱼场13年的生产经验,结合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重点介绍鲟鱼循环式用水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水源、饲料及投喂方法、水质管理和鱼病预防等管理技术的几大要点。

陈辉,王继华,刘翔,杨雪辰,徐东炯,陈桥[6](2013)在《常州市城市内河常见鱼类资源及保护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评价常州城市内河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于2012年8—12月连续3次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运北水系的三井河、柴支浜河、北塘河、通济河、澡港河进行了常见鱼类群落调查。调查共捕获鱼类331尾、3523.55 g,隶属3目3科11属12种。鲤形目中的鲫(餐)、贝氏(餐)为优势种(IRI≥1000),似鳊、麦穗、乌鳢等为常见种(IRI≥100),合鳃目中黄鳝等为稀有种(IRI≤10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4#易买得最高,达到1.924,而1#塘北桥,7#勤丰桥为较高,以11#通济河西为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7#勤丰桥最高,达到1.431,而10#三井河桥,1#塘北桥为较高,以13#通济河东为最低;Pielou’s Evenness Index均匀度指数以3#三井桥最高,达到0.978,而10#三井河桥,1#塘北桥为较高,以13#通济河东为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BOD5、石油类、总氮、氨氮等环境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及丰富度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鱼类种类调查结果可为常州市运河鱼类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修复进展提供有力证明。

刘曼红[7](2012)在《呼兰河口保护区及周边水域水生动物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近年由于人为工程建设等,使呼兰河口湿地水域面积增大,致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发生复杂变化,造成底栖动物和鱼类等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本文以呼兰河口湿地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鱼类组成和主要水环境因子等调查,运用多种数学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分析了底栖动物和鱼类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以及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生物完整性指数对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论如下:1.呼兰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特征分析(1)呼兰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群落基本构成呼兰河口湿地共鉴定底栖无脊椎动物167种,其中昆虫纲121种,寡毛纲23种,软体动物16种,蛭纲5种,甲壳纲2种。不同的研究水域都有其代表性的优势种,如霍甫水丝蚓、苏式尾鳃蚓、林间环足摇蚊、斑点齿斑摇蚊等12种。(2)呼兰河口湿地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成共有六种类型摄食功能群,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群组成存在时空差异,整个研究区域在春季以直接集食者为主要的摄食功能群,而夏秋季阿什河上游水域的主要摄食类群为过滤收集者。(3)呼兰河口湿地底栖动物水平分布格局利用AcrView软件模拟底栖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格局,其中水栖寡毛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在大顶山样点处呈现浓度最大斑块,这同水栖寡毛类易生活于有机质比较丰富的淤泥底质环境密切相关。2.呼兰河口湿地底栖动物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水深、总磷、总氮、硝酸盐氮和电导率。3.利用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对呼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1)B-IBI参数的构建通过对候选生物参数判别能力的分析、敏感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决定构成B-IBI值的参数共有6个,即: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蜉蝣目%、直接集食者%、耐污类群%和生物指数BI。(2)建立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5级标准利用比值法和三分法计算得到B-IBI值,建立了评价水体健康的5级标准。比值法为:>3.56健康,2.67-3.59亚健康,1.78-2.66一般,0.89-1.77差,<0.88极差;三分法为:>26健康,20-26亚健康,13~19一般,7-12差,<6极差。(3)健康评价利用上述标准对呼兰河口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分法和比值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选择的参照点评价结果为健康,呼兰河口湿地样点处于一般到业健康的状态。4.利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呼兰河口湿地水生态系统完整性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湿地水生态系统目前的受损状态。(1)呼兰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富度特征通过调查,呼兰河口湿地共有鱼类61种,隶属于8目,14个科。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为42种,占所有鱼类种数的68.85%。与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中有15种鱼类未能出现,并且发现有2个外来种,如: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通过渔获物分析得到,呼兰河口湿地鱼类的优势种主要由一些小型的鱼类组成。(2)呼兰河口湿地鱼类营养级状况分析从摄食功能群角度分析所调查鱼类的食性,其中软体动物食性、水生昆虫食性、小鱼虾食性和碎屑食性为鱼类的主要偏好食性;而浮游植物食性、草食性、浮游动物食性、着生藻类食性为鱼类的次要食性。因此,呼兰河口湿地水域处于初级消费者的鱼类物种数相对较少,物种多样性较低;而顶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食碎屑鱼类物种数量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更高。(3)呼兰河口湿地鱼类的耐污性特征及湿地健康状况分析从鱼类物种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物的耐污性来看,呼兰河口湿地水生态系统中鱼类物种主要以耐污种占优势,敏感种和中等耐污种占次要优势地位,非常耐污种极少。研究发现,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健康处于差—一般的状态,通过分析推测,鱼类完整性受损与人工筑坝和采砂等人类活动有关。本研究对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监测等提供理论基础,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健[8](2012)在《大菱鲆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生长相关数量性状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目前我国工厂化养殖海水鱼产量最大的鱼种,也是支撑我国海水养殖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养殖种,产值巨大。但大菱鲆养殖业面临着地下海水资源枯竭、良种缺乏、养殖成本上升、病害频发等问题,制约着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大菱鲆养殖产业缺乏的良种问题,以培育耐高温品系和快速生长品系为目标进行家系选育。在耐高温研究上,通过对我国养殖群体不同发育期的耐热性和仔、稚、幼鱼的热休克hsp70蛋白的RNA-cDNA表达规律研究,摸清了其耐高温能力的本底数据,通过选择耐高温亲鱼群体、胚胎热激筛选及比对不同家系的耐高温养殖试验结果,初步获得了性状优良的耐高温品系。通过对家系的存活率、白化率、畸形率和生长性能的比较,以及估算生长相关的幼鱼数量性状遗传力,对大菱鲆生长性状选育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进了法国、丹麦、西班牙群体亲鱼,收集了国内莱州、海阳、日照养殖群体,并获得了耐高温亲鱼群体,共同组成大菱鲆育种基础群体。形态分析表明法国与日照群体形态具有较大差异,日照、莱州、海阳群体形态趋同,丹麦群体具高体型特征,同其它5个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二、三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7.07%、28.10%、15.45%,三者累积贡献率为90.62%。2、使用14对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6个亲本群体的等位基因数(A)为3~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7~5.5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3,各位点的杂合度观测度(Ho)为0.440~1.000,杂合度期望度(He)为0.509~0.824。各群体之间的无偏倚杂合度期望值由小到大依次为西班牙群体、法国群体、莱州群体、海阳群体、丹麦群体和日照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着,而国内累代养殖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同进口群体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不显着(P>0.05)。群体间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088,各群体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NJ法聚类结果:莱州和海阳群体首先聚为一类,二者聚类后复与法国群体聚为一类,表明这3个群体遗传较为接近;这3个群体随后逐次与西班牙群体、日照群体和丹麦群体聚类。结合Hardy-Weinberg平衡和遗传偏离参数(d),6个群体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平衡。适合作为良种选育的基础群体。3、不同发育期大菱鲆胚胎对高温热激的耐受性存在显着差异,原肠期和细胞分裂期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初步确定器官形成期、尾芽期、出膜前期为适宜热激操作的时期。探明了大菱鲆胚胎期、卵黄囊期、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稚鱼期经受2h热刺激的亚致死温度为24℃、23℃、<22℃、28℃、28℃,半致死温度为26℃、28℃、22℃、29℃、29℃,致死温度为30℃、29℃、27℃、30℃、30℃。耐热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10日龄、胚胎、0日龄、25日龄、50日龄,总体上呈现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强的趋势,10日龄可能为大菱鲆热刺激耐受力低谷。4、半定量RT-PCR测定大菱鲆仔、稚、幼鱼高温热激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表达,表明相同热激温度后的不同取样时间的表达量,在热激后1h最高、24h陡然降低、48h出现小幅度回升;hsp70表达量明显呈现幼鱼>稚鱼>仔鱼的趋势,表达量随热激温度升高而上升,且与个体发育时间显着呈正相关。5、使用高温海水养殖淘汰大菱鲆成鱼,自150尾候选成鱼中筛选出耐高温个体39尾(筛选强度为26.0%),组成耐高温亲鱼群体。以验证选择育种“胚胎期选择法”为目的,使用短时间高温刺激的方法,比较和分析了卵裂期、原肠期、器官形成期、尾芽期和孵化前期5个胚胎发育时期的高温耐受能力:5个胚胎发育期的高温耐受性存在显着差异;随着热激温度的提高、热激时长的延长,胚胎的正常仔鱼率下降,并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和临界性;器官形成期、尾芽期、出膜前期适宜进行热激操作。通过家系幼鱼热刺激和高温水养殖试验结果,筛选出可能具有耐高温特性的亲鱼11尾和家系18个,成为核心育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6、家系间的生长性状差异较大,前、后期的全重生长上表现出较显着的一致性。家系幼鱼存活率总体较低,不同家系之间差异极大,存活率可能主要由亲本的精、卵质量决定。共观察到较明显的幼鱼发育畸形现象9个,将各家系的畸形性状同亲本比对,发现白化、腹部畸形、脊柱弯曲、下颌上屈同亲本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鳃盖缺失、转眼不彻底、苹果臀、逆向转眼同亲本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半同胞家系组合的白化率差别较大,认为白化可能受到母系遗传或卵子质量的影响。多数家系的白化与正常幼鱼的生长和可比性状差异不显着(P>0.05)。白化与原色幼鱼的生长和身体形态整体上无显着差异。筛选出速生候选家系1个,高体型候选家系3个。7、估算了大菱鲆幼鱼可量性状的遗传力。110日龄幼鱼全重、全长、体长、头长、上颌长、眼间距、总高、体高、尾柄高、尾柄长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19、0.461、0.366、0.341、0.717、0.669、0.317、0.207、0.511和0.216;185日龄幼鱼全重、全长、体长、头长、总高、体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383、0.269、0.286、0.322、0.319、0.352。依据父系和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110dah的全长、总高、上颌长、体高和185dah的全部性状的遗传力达到显着水平;依据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110dah和185dah所有性状的遗传力都达到极显着水平。本研究中的多数性状都属中度遗传力,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刘毅[9](2011)在《东江干流鱼类群落变化特征及生物完整性评价》文中提出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对东江干流上、中、下游6个河段进行了11次采样调查,共采集测量鱼类标本27138尾,鉴定出鱼类85种,分属于8目22科66属主要以鲤科(46种)、鲿科(8种)、鳅科(7种)为主。除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外,在该河段新采到6种外来鱼类,分别为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麦瑞加拉鲮(Cirrhina mrigala)、革胡子鲇(Clarias lazera)、下口鲇(Hypostomus plecostomus)、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齐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资料相比,目前东江干流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比例升高,洄游性、肉食性鱼类比例下降。通过个体生态学矩阵(autecology matrix)分析,东江干流鱼类群落中肉食性、喜砂砾底质的小型底层鱼类受环境变化影响程度较大;喜泥质底质的缓流定居杂食性鱼类多为现阶段东江干流优势种群。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G-F指数看,东江干流各河段坝上坝下鱼类群落组成已出现明显差异。大坝建设、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是东江干流鱼类群落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参照Karr(1986)的指标体系,结合东江实际情况,本研究选取11个指标来表达东江鱼类群落特征及生境退化模式,即:土着鱼类种类数、鲤科鱼类种类数百分比、鳅科鱼类种类数百分比、渔获物中科的数量、耐受性强的鱼类占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鱼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杂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入侵种个体数量百分比、单位努力捕捞量、异常(疾病、畸形、鳍损伤或肿瘤)个体数量百分比。根据各河段指标结果与期望值比较,得出各河段IBI等级,其中中游古竹河段为好,上游老隆和下游罗阳河段为一般,上游东水和下游汝湖河段为差,中游临江河段为极差。东江干流鱼类IBI评价结果表明,东江生物完整性的空间特征不具连续性,反映各河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属性,这种现象与东江梯级电站建设产生的河流生境片段化有密切关系。

陈锋,赵先富[10](2010)在《水库鱼类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以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为基础,结合水库鱼类特点,制定了可操作的、标准化的采样程序;为了使水库的评价结果能在时间尺度上具有纵向的可比性,且不同水库之间的评价结果具有横向的可比性,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赋分标准上进行了统一,初步构建了适合于水库鱼类生态监测的方法与评价体系.

二、鱼体畸形与水体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体畸形与水体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鳖稻综合种养模式生态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华鳖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现状
    1.2 水产动物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对养殖水体污染的研究现状
        1.2.1 养殖水体中氨态氮对养殖对象的影响
        1.2.2 养殖水体中亚硝态氮对养殖对象的影响
        1.2.3 养殖水体中硝态氮对养殖对象造成的危害
        1.2.4 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对养殖对象造成的危害
        1.2.5 化学耗氧量、pH、溶解氧对养殖对象的影响
    1.3 稻田养殖发展现状
        1.3.1 稻田养殖共作系统相互作用研究
        1.3.2 稻田养殖系统水环境相关特点研究
    1.4 土壤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对共作养殖系统的作用研究
        1.4.1 土壤营养元素对共作养殖系统的作用研究
        1.4.2 共作养殖系统中土壤酶活性的作用研究
    1.5 微生物多样性对养殖系统的相关作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中华鳖、水稻生产性能的影响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动物与植物
        2.1.3 试验饲料
        2.1.4 试验地点和土壤
        2.1.5 水稻用肥
    2.2 试验设置
        2.2.1 日常管理
    2.3 试验方法
        2.3.1 中华鳖生长的测量
        2.3.2 中华鳖样品采集
        2.3.3 中华鳖消化酶的测定
        2.3.4 水稻样品采集
        2.3.5 杂草生物量
        2.3.6 土壤样品
        2.3.7 主要计算公式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试验结果
        2.4.1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和中华鳖产量的影响
        2.4.2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中华鳖和水稻的生长性状研究
        2.4.3 鳖稻共作组中华鳖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差异分析
        2.4.4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中华鳖最适养殖密度
    2.5 讨论
第3章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水质、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3.1 水环境指标相关试剂的配制
        3.1.3.2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试剂的配制
        3.1.3.3 相关试剂配置
    3.2 试验方法
        3.2.1 水样的采集
        3.2.2 水样测定方法
        3.2.3 土壤样品采祥
        3.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3.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3.3.2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养殖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中华鳖、土壤、水稻营养元素的影响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试剂
        4.1.3 样品前处理
    4.2 试验方法
        4.2.1 土壤、水稻、中华鳖微量元素测定方法
        4.2.2 土壤、水稻、中华鳖氮、磷、钾测定方法
        4.2.3 主要计算公式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中华鳖和水稻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4.3.2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中华鳖和水稻中大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点
        4.3.3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N、P、K利用率差异性研究
    4.4 讨论
第5章 鳖稻综合种养模式对根系土壤、鳖肠道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试验仪器与材料
        5.1.1 生物材料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置
        5.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5.2.3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5.2.4 中华鳖肠道内容物样品的采集
        5.2.5 中华鳖肠道微生物DNA提取
        5.2.6 中华鳖粪便的采集
        5.2.7 中华鳖粪便微生物DNA提取
        5.2.8 不同养殖模式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5.2.9 数据处理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高通量测序基础数据分析
        5.3.2 不同养殖模式菌属组成统计分析
        5.3.3 不同养殖模式Beta多样性分析
        5.3.4 不同养殖模式微生物功能差异性分析及环境因子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2)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生物体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1.1.1 自由基及其特性
        1.1.2 生物体抗氧化系统
    1.2 多糖对水产动物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2.1 多糖抗氧化机理研究
        1.2.2 多糖对水产动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2.3 多糖对水产动物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当归多糖去蛋白质前后抗氧化活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还原能力的测定
        2.2.2 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的测定
        2.2.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的测定
        2.2.4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用鱼
        3.1.2 当归多糖
        3.1.3 试验日粮
        3.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5 试验设计
        3.1.6 试验条件和日常管理
        3.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血浆及组织抑制自由基能力测定
        3.2.3 抗氧化指标测定
    3.3 讨论
        3.3.1 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抑制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3.3.3 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用鱼
        4.1.2 当归多糖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4 点带石斑鱼肝胰脏组织总RNA的提取
        4.1.5 c DNA的合成
        4.1.6 引物设计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提取的RNA质量
        4.2.2 点带石斑鱼7 种基因及β-actin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和扩增曲线分析
        4.2.3 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肝胰脏组织中7 种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最适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蛋能比的概念
    1.2 饲料最适蛋白质及能量含量的研究方法
    1.3 饲料蛋白质及能量含量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4 饲料蛋白质及能量含量对鱼体营养品质的影响
    1.5 影响鱼类饲料最适蛋白质及能量含量的因素
    1.6 饲料配方设计中最适蛋白质及能量含量的选择
    1.7 结语
第二章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体组成、蛋白质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饲料配方
        2.1.2 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计算公式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2.2.2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2.2.3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蛋白质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2.3.2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饲料配方
        3.1.2 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活力和肠道形态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饲料配方
        4.1.2 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2.2 不同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饲料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龙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2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配制
    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生长指标公式
        1.3.2 饲料、鱼体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1.3.3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以及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2.2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2.3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脊椎骨灰分、钙、磷含量及血浆钙、磷含量的影响
    2.4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3.2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7)呼兰河口保护区及周边水域水生动物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水环境生物监测
        1.2.1 水环境生物监测的定义及常用生物类群
        1.2.2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的利与弊
        1.2.3 利用鱼类监测的利与弊
    1.3 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1.4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5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指标评价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基本特征
        2.1.1 气候特征
        2.1.2 土壤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水生植被特征
        2.1.5 浮游生物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3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特性
    3.1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的基本构成
    3.2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变化
    3.3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密度的时空变化
    3.4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成
    3.5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
        3.5.1 底栖动物密度的分布格局
        3.5.2 寡毛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3.6 讨论
        3.6.1 分类水平
        3.6.2 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结构变化
        3.6.3 底栖动物的优势类群
        3.6.4 底栖动物功能群
        3.6.5 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
    3.7 本章小结
4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表边水域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
    4.2 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与水环境因子CCA分析
        4.2.1 采样点与主要环境因子的CCA排序
        4.2.2 主要底栖动物种类和主要环境因子的CCA排序
        4.2.3 采样点与主要环境参数的CCA分析
    4.3 讨论
        4.3.1 底栖动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3.2 底栖动物与水草的相关性
        4.3.3 底栖动物与底质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5 底栖动物B-IBI对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候选生物参数的判别能力分析
    5.2 敏感性分析
    5.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4 B-IBI值的计算
        5.4.1 三分法
        5.4.2 比值法
    5.5 B-IBI评价结果
    5.6 健康评价
    5.7 B-IBI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8 讨论
        5.8.1 B-IBI评价结果分析
        5.8.2 参照点的选择与确定
    5.9 本章小结
6 鱼类F-IBI评价呼兰河口湿地及周边水域水生态系统完整性
    6.1 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富度
    6.2 鱼类营养级划分
    6.3 鱼类的耐污性特征及健康状况
    6.4 鱼类完整性特征与湿地健康状况评价
    6.5 讨论
        6.5.1 人为干扰对湿地鱼类群落的影响
        6.5.2 城市化对湿地生物完整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菱鲆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生长相关数量性状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产育种、遗传标记研究进展及大菱鲆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概况
        1 选择育种
        2 杂交育种
        3 细胞工程育种
        4 基因工程育种
    第二节 遗传标记技术研究的进展
        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ker)
        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ker)
        3 生物化学标记(Biochemical maker)
        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ker)
        5 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 我国大菱鲆养殖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 大菱鲆养殖产业的现状
        2 大菱鲆养殖的成本构成分析
        3 影响大菱鲆市场售价的市场以外的因素
        4 目前成本构成对今后大菱鲆养殖可能造成的影响趋势
        5 大菱鲆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 大菱鲆育种基础群体的形态比较及微卫星标记分析
    第一节 大菱鲆育种基础群体的建立及群体间形态特征分析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大菱鲆育种基础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大菱鲆耐高温品系选育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大菱鲆胚胎和仔、稚鱼热刺激耐受能力研究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温度骤变对大菱鲆仔稚幼鱼 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群体选育法的大菱鲆耐高温亲鱼群体选择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不同热激温度-时长组合对大菱鲆胚胎发育和死亡率的影响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不同大菱鲆家系幼鱼耐高温能力比较及亲本选择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大菱鲆生长相关性状的选育
    第一节 大菱鲆选育家系的构建和标准化培育方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大菱鲆家系生长性能、存活率、白化率和畸形率的比较及亲本选择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三节 大菱鲆家系白化幼鱼与正常幼鱼生长及形态差异研究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大菱鲆幼鱼的不同数量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0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大菱鲆子二代家系系谱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东江干流鱼类群落变化特征及生物完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鱼类群落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鱼类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1.2 鱼类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3 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动及原因
    2 基于鱼类的生物完整性指数研究进展
        2.1 IBI的定义及鱼类IBI评价的优劣
        2.2 IBI评价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东江干流简介及研究背景
    1 东江流域概述
        1.1 地理区域
        1.2 气象水文
        1.3 水利枢纽建设
    2 东江干流鱼类研究概况
        2.1 鱼类种类组成
        2.2 鱼类区系特点
    3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三章 东江干流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特征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
        1.2 鱼类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类群落组成及变化
        2.2 鱼类生态类型及变化
        2.3 群落多样性及变化
    3 讨论
        3.1 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特点及成因
        3.2 不同生态类型鱼类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3.3 不同时空鱼类多样性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3.4 影响东江干流鱼类群落组成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东江干流生物完整性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的选择
        1.2 参照点的选择和评价标准
        1.3 指标筛选标准
        1.4 IBI等级及得分
    2 结果
        2.1 东江干流IBI各指标的确定
        2.2 评分标准的确定
        2.3 IBI分值与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候选指标与最终指标确定的依据
        3.2 期望值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3.3 评价结果及其意义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东江干流鱼类名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鱼体畸形与水体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鳖稻综合种养模式生态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赵静. 浙江大学, 2018(12)
  • [2]喂食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刘波.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3]最适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对云纹龙胆石斑鱼幼鱼的影响[D]. 公绪鹏.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4]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杨原志,刘仙钦,董晓慧,谭北平,迟淑艳,杨奇慧. 广东饲料, 2016(08)
  • [5]鲟鱼循环式用水养殖技术要点[J]. 魏明. 中国农业信息, 2016(01)
  • [6]常州市城市内河常见鱼类资源及保护的研究[J]. 陈辉,王继华,刘翔,杨雪辰,徐东炯,陈桥.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2)
  • [7]呼兰河口保护区及周边水域水生动物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价[D]. 刘曼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3)
  • [8]大菱鲆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生长相关数量性状的基础研究[D]. 关健.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9]东江干流鱼类群落变化特征及生物完整性评价[D]. 刘毅. 暨南大学, 2011(11)
  • [10]水库鱼类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法初探[A]. 陈锋,赵先富. 中国原水论坛专辑, 2010

标签:;  ;  ;  ;  ;  

鱼类畸形和水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