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论文文献综述)
严涛,刘姗姗,曹文浩[1](2008)在《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文中认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影响养殖设施与外部环境的水体交换、增加外载荷和缩短网箱使用寿命,并与养殖贝类和藻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甚至直接附着在养殖对象上影响其生长发育。综述了中国沿海水产养殖设施污损生物的特点及常用防除方法,从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污损生物附着机理、优势种发育生物学及生态习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新型防污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陈长春,项凌云,刘汉奇[2](2012)在《海洋污损生物藤壶的附着与防除》文中研究说明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种类之一,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性。文章在综述中国沿海藤壶的种类组成、分布、生长、附着机理的基础上,浅析了影响藤壶附着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除对策。同时列举了目前主要应用的防除技术方法和低毒环保的防除材料,以及防除污损保护环境的研究思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动物实验生态组[3](1979)在《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文中研究说明 一、钻孔和附着生物及其危害 钻孔生物是指专门蛀蚀海上竹、木质结构(如木船、海港码头、桥梁的护木、桩木、定置网具、海水养殖用的竹桩、竹筏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包括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船蛆和海笋及甲壳动物的蛀木水虱和团水虱。船蛆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就有160余种。
方芳,严涛[4](2004)在《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污损生物的研究包括生态学、附着机理和防除研究3个方面,其中生态学是基础,附着机理是核心,而防除研究则是解决生物污损问题的终极目标。回顾了中国南海多年来污损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该海区污损生物的主要生态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生物附着机理和防除手段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叶冲[5](2020)在《木船维修保养的传统工艺:燂船》文中指出为抵御船蛆等对木船的危害,使木船能够更加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我国沿海船民在实践中较早使用并普遍采用了焯船的做法。焯船,也常被称为烤船,是木船对所受海洋附着与钻孔生物污损状况检查及例行保养维修的传统工艺。根据对田野调查与文献记录等资料的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区在燂船的具体做法上大体一致,但在主要环节、时间频率等方面呈现出一些差异。总之,焯船的具体做法,与各地的自然水域条件、气候温度以及木船的品质及实际使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曹文浩,严涛,李静,陈如江,杨天笑,刘永宏[6](2010)在《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生态特点概述》文中指出按从北往南的顺序,综合分析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等特点。污损性无柄蔓足类在中国沿海主要有34种,其中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amphitrite)、网纹藤壶(B.reticulatus)、糊斑藤壶(B.cirratus)、三角藤壶(B.trigonus)、泥藤壶(B.uliginosus)、钟巨藤壶(Megabalanus 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高峰星藤壶(Chirona amaryl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等种类均是沿海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纹藤壶在北方的渤海、黄海海区是主要的致污种类,网纹藤壶则在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区占绝对优势。由北往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的附着期明显延长,甚至出现全年均可附着的现象,而且其种类数量也有所增加。海水盐度和离岸距离也是影响污损性无柄蔓足类分布的关键因素。
王宝强[7](2011)在《洋山深水港海域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山深水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港,也是中国大陆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港口的进一步建设及外来船舶的增加对洋山深水港海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大量外来货轮的停靠使洋山港成为附着生物入侵的高风险区。本论文对洋山港海域水环境的周年变化、码头及港湾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历史变迁、白脊管藤壶对码头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 2009年对洋山深水港海域的水环境因子进行周年的调查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深水港海域表层水温、溶解氧、pH、盐度、电导率及悬浮物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季风和海流在洋山深水港海域水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含量与盐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长江口外泄泥沙的直接扩散对洋山港海域水体含沙量的影响较小,洋山深水港海域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波浪、潮汐及海流对当地浅滩的掀扬及输送。(2) 2010年5月对洋山港码头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污损生物17种,网纹纹藤壶和僧帽牡蛎为优势种(Y=0.396,Y=0.250)。从高潮区到低潮区,污损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种类数、密度及生物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均匀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多样性指数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对覆盖率和多样性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洋山港污损生物覆盖率与多样性指数呈一个单峰上拱的曲线,覆盖率在30%-40%区间内污损生物多样性最高,该结果在Shannon-Wiener、Margalef及Simpson三种多样性指数中均支持中度干扰假说。(3)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洋山港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调查研究。共记录污损生物19种,隶属于5个类群,优势种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网纹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双钩楯琥珀苔虫(Aspidelectra bihamata)、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和亚洲帚毛虫(Sabellaria ishikawai)。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具有河口低盐种的部分特征。洋山港污损生物的附着高峰期是6~10月份,除冬季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生物附着。受盐度、水流及泥沙含量的影响,洋山港污损生物的附着生物量较小,月板、季板及年板的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9.20g/m2、127.20g/m2和774.04 g/m2。另外,对洋山港污损生物1周年的群落发展及物种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港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种类演替较为明显。(4) 2009年10月~2010年7月对洋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四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1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环节动物16种,节肢动物12种,苔藓动物5种,腔肠动物4种,星虫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各1种。优势种为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齿纹蜑螺(Nerita yoldii)和特异大权蟹(Macromedaeus distinguendus)。洋山港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具有河口低盐种的部分特征。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MDS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大洋山断面的潮带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或干扰较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而圣姑礁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度的干扰,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与历史资料相比,圣姑礁大型底栖动物在密度、生物量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有大幅度的降低,这与洋山港海域盐度的升高、原始生境的改变和人为干扰的加强具有重要关系。(5) 2009年夏季,对洋山港码头桩柱白脊管藤壶的形态特征参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港码头附着的白脊管藤壶形态特征受海流和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海流主要影响白脊管藤壶的壳高底长比(H/L),随着海流冲击力的增大, H/L变小,白脊管藤壶形态由陡圆锥形趋向于低圆锥形;而光照则主要影响白脊管藤壶的壳口面积容积比(Sa/V),Sa/V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变小。相比其它研究,洋山港码头风浪较小且码头桥墩所受光照强度较低是导致白脊管藤壶H/L、Sa以及Sa/V较大的主要原因。
刘丽慧[8](2018)在《舟山市近海海域设施养殖用网生物附着特性及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类海水养殖产业的大力发展,如何高效经济地防除设施养殖用网表面的附着生物已成为渔业生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已有的很多附着生物防除方法(如清洗更换网衣、研发新型防污养殖用网等)都存在操作困难、成本太高等实际问题,受限于各种方法的客观缺陷,涂装防污涂料因操作简便、时效长、防污效果好而倍受关注。由于防污涂料对附着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时效性,附着生物也存在海区差异性,因此需要对特定养殖海区的生物附着特性进行专门研究,掌握海区主要附着生物种类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该海区附着生物的防除对策以及防污涂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海区挂网试验对舟山桃花岛养殖海区的生物附着特性进行研究,试验选择在生物附着较多的夏季进行,为保证试验的完整性,在海区条件相似的长峙岛养殖海区进行了补充挂网实验,探讨海区附着生物种类、附着期、附着程度以及水层分布特性,并研究了不同材质网衣的生物附着特性,试验同时对一种新型量子仿生防污涂料的防污性能进行了实海测试,得到以下结论:(1)试验共记录了7种附着生物,分别为水螅(Hydra.sp)、麦秆虫(Caprella kroyeri)、石莼(Ulva.sp)、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贻贝(mussels.sp)、细枝软骨藻(Chondria tenuissima)以及藤壶(Balanus.sp)。桃花岛养殖海区附着生物的组成结构相对单一,对网衣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螅和石莼。水螅在5月至8月均有附着,5月底形成附着高峰,覆盖面积率达98%;石莼从7月中旬开始附着,生长快且数量大,多附着在0.5 m水层网片,覆盖面积率为80%左右。9月至次年1月,长峙岛养殖海区的主要附着生物种类为水螅和细枝软骨藻,由于海区透明度低、水温低,附着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多集中在0.5 m水层和2.0 m水层网片,网片覆盖面积率最高仅44%。(2)桃花岛养殖海区的附着生物具有比较明显的水层分布特征:5-6月,附着生物主要集中在0.5 m水层和2.5 m水层网片,4.5 m水层网片附着较少;7月份之后,4.5m水层网片的附着生物开始稳定增多,8月份为4.5 m水层网片的附着高峰期,覆盖面积率高于0.5 m和2.5 m水层网片。9月至次年1月,长峙岛养殖海区的附着生物较少,各层网片的附着生物量没有太大差异,总体上3.5 m水层网片的附着量少于0.5m和2.0 m水层网片。(3)本次试验分别研究了聚乙烯网、纤维网和玄武岩网的生物附着特性,研究表明,聚乙烯网最容易受到生物附着,纤维网和玄武岩网的防附着能力相对较好。(4)本次试验测试的新型量子仿生防污涂料具有较好的防污效果,涂料有效期为3个月左右,对聚乙烯网的使用效果最佳。
李恒翔,严岩,何伟宏,邹晓理[9](2010)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高潮带为滨螺区,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王涛,严涛,曹文浩,张慧,岳维忠,程志强,谢恩义[10](2015)在《中国沿海污损性双壳类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中国沿海污损性双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范围、污损特点及状况,指出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福建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棘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为优势种,污损特点与地理位置、离岸距离、浸海时间和当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将来工作应着重于分类鉴定、生态调查、防除治理和外来种入侵等方面。
二、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2 各海区污损生物特点 |
2.1 渤海沿岸海域 |
2.1.1 种类组成 |
2.1.2 季节变化 |
2.2 黄海沿岸海域 |
2.2.1 种类组成 |
2.2.2 季节变化 |
2.3 东海沿岸海域 |
2.3.1 种类组成 |
2.3.2 季节变化 |
2.4 南海沿岸海域 |
2.4.1 种类组成 |
2.4.2 季节变化 |
3 防治措施及展望 |
3.1 传统防除方法 |
3.1.1 机械清除 |
3.1.2 倒笼曝晒法 |
3.1.3 海水过滤法 |
3.1.4 药物浸泡及防污涂料 |
3.2 新兴防污途径 |
3.2.1 生物技术方法 |
3.2.2 生物防治方法 |
4 讨论与结语 |
(2)海洋污损生物藤壶的附着与防除(论文提纲范文)
1 藤壶的种类和分布规律 |
1.1 藤壶的种类 |
1.2 我国沿海藤壶的分布 |
1.2.1 渤 海 |
1.2.2 黄 海 |
1.2.3 东 海 |
1.2.4 南 海 |
1.3 藤壶的生长过程 |
1.4 藤壶的附着机理 |
1.5 影响藤壶生长、附着的因素 |
2 藤壶附着的危害 |
2.1 增加船舶阻力耗损燃料 |
2.2 增加自重削弱抗风险能力 |
2.3 影响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
2.4 妨碍仪器设备使用 |
2.5 影响渔业生产降低水产品质量 |
2.6 加速水下固着物局部腐蚀速率 |
3 藤壶的防除措施及方法 |
3.1 藤壶的防除措施 |
3.2 藤壶的防除方法 |
3.3 目前主要应用的防除技术及防除材料 |
3.3.1 物理机械法防除技术 |
3.3.2 海水电解防除技术 |
3.3.3 低表面能、低毒环保的防除涂料 |
3.3.4 自抛光防污涂料 |
3.3.5 仿生防污及其它防污涂料 |
4 结 论 |
(4)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概况 |
1.1 港口、海湾的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
1.2 近海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
1.3 污损生物附着机理研究 |
2 南海污损生物生态特点 |
3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展望 |
3.1 强调基础生态研究的重要性 |
3.2 加强对污损生物附着机理的探索 |
3.3 开展借助化学生态学实现污损生物防除的应用研究 |
4 结 语 |
(6)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生态特点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种类分布和附着状况 |
1.1 渤海的污损性无柄蔓足类 |
1.2 黄海的污损性无柄蔓足类 |
1.3 东海的污损性无柄蔓足类 |
1.4 南海的污损性无柄蔓足类 |
2 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生态特点 |
3 结束语 |
(7)洋山深水港海域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污损生物的定义及其危害 |
2 国内外港口污损生物的研究现状 |
3 我国港口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
3.1 渤海区港口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
3.2 黄海区港口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
3.3 东海区港口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
3.4 南海区港口污损生物的生态特点 |
4 洋山港港口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洋山港海域水环境的周年变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点设置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测定 |
2.2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及讨论 |
3.1 水温的周年变化 |
3.2 溶解氧浓度的周年变化 |
3.3 酸碱度的周年变化 |
3.4 盐度的周年变化 |
3.5 电导率的周年变化 |
3.6 悬浮物的周年变化 |
3.7 各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洋山港码头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
2.2 多样性指数分析 |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类组成 |
3.2 密度与生物量 |
3.3 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
3.4 覆盖率与多样性 |
4 讨论 |
4.1 洋山港码头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
4.2 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
4.3 覆盖率与多样性 |
第四章 洋山港港湾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时间及站位 |
2.2 试验方法及处理 |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洋山港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 |
3.2 洋山港污损生物的附着季节 |
3.3 洋山港污损生物的附着量 |
3.4 洋山港污损生物群落的发展与优势种演替 |
4 讨论 |
4.1 种类组成及附着季节 |
4.2 附着量及其与其它港区的比较 |
4.3 群落发展与演替 |
第五章 洋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方法 |
2.3 多样性指数分析 |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 |
3.1 种类组成及分布 |
3.2 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 |
3.3 群落多样性分析 |
3.4 群落结构分析 |
3.5 群落ABC 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洋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4.2 盐度变化及种类变迁 |
4.3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六章 白脊管藤壶对码头环境的形态适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点设置及形态指标的测量 |
2.2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脊管藤壶的形态参数 |
3.2 不同采样侧面的个体形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
3.3 壳高底长比 |
3.4 壳口面积容积比 |
3.5 不同海域白脊管藤壶的形态参数比较 |
4 结论 |
第七章 小结 |
1 水环境特征 |
2 码头污损生物 |
3 港湾污损生物 |
4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
5 白脊管藤壶对码头环境形态适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舟山市近海海域设施养殖用网生物附着特性及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海洋附着生物及防除技术 |
1.2.1 海洋附着生物的形成和常见种类 |
1.2.2 海洋附着生物的危害 |
1.2.3 海洋附着生物的防除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海洋附着生物调查研究 |
1.3.2 海洋防污涂料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舟山桃花岛养殖海区挂网试验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海上挂网的制备 |
2.1.3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和讨论 |
2.2.1 附着生物种类随季节变化规律 |
2.2.2 附着生物量随水深变化规律 |
2.2.3 不同材质网衣对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
2.2.4 新型防污涂料对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舟山长峙岛养殖海区挂网试验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海上挂网的制备 |
3.1.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附着生物种类随季节变化规律 |
3.2.2 附着生物量随水深变化规律 |
3.2.3 不同材质网衣对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
3.2.4 新型防污涂料对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站位和时间 |
1.2 挂板材料与规格 |
1.3 调查方法和样品收集 |
2 结果 |
2.1 挂板的污损生物 |
2.1.1 种类组成 |
2.1.2 附着季节 |
2.1.3 数量及其组成 |
1) 月板的污损生物 |
2) 季板的污损生物 |
3) 半年板和年板的污损生物 |
2.2 码头污损生物 |
3 讨论 |
4 结论 |
(10)中国沿海污损性双壳类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组成及分布 |
2 污损特点 |
3 讨论与结语 |
四、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J]. 严涛,刘姗姗,曹文浩. 海洋通报, 2008(01)
- [2]海洋污损生物藤壶的附着与防除[J]. 陈长春,项凌云,刘汉奇.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4)
- [3]海洋钻孔生物和附着生物的危害及防除[J].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动物实验生态组. 海洋科学, 1979(S1)
- [4]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方芳,严涛. 热带海洋学报, 2004(01)
- [5]木船维修保养的传统工艺:燂船[A]. 叶冲. 2019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 2020
- [6]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生态特点概述[J]. 曹文浩,严涛,李静,陈如江,杨天笑,刘永宏.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0(01)
- [7]洋山深水港海域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D]. 王宝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5)
- [8]舟山市近海海域设施养殖用网生物附着特性及防护技术研究[D]. 刘丽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9)
- [9]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J]. 李恒翔,严岩,何伟宏,邹晓理.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3)
- [10]中国沿海污损性双壳类特点分析[J]. 王涛,严涛,曹文浩,张慧,岳维忠,程志强,谢恩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5(01)
标签:藤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