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认知与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动机、认知与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一、动机、认知、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玲[1](2021)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的格局正在面临着重新的洗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以,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飞速发展,并且迅速地成为了年轻人更为喜爱和接受的媒介形式。而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早已不是“极客”的专属,其受众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媒体从业者在社会的信息生产分发系统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降低,而收入方面也被后发的新兴媒体从业者所超越,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做出改变来应对这种媒介变革。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传统媒体中较多的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职业,在过去拥有着较高的曝光度,而在当今的媒介生态中,由于电视媒体的乏力,主持人这一角色也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在这样的变革中,主持人的职业认同现状如何,他们面对着怎样的认同危机,又当如何应对这种危机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主持人这一群体,探究其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以及重构途径,现实层面以期为主持人群体及媒介组织提供参考,更好的应对媒介变革,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期该部分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本研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主持人转型热潮、传统媒体的疲软、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新要求以及技术变革等方面,同时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访谈去发现影响职业认同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专业认知如何影响主持人职业认同,发现主持人出于热爱的从业动机、对于职业认知的落差以及较大的工作压力都在影响着其职业认同的建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导致主持人认同危机的一些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发现新的媒介环境对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网络直播的兴起会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AI主播对主持人职业认同产生的影响较小;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期主持人职业认同重构中的关键要素,主持人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职业定位是使主持人职业认同重构过程保持其连续性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以及媒介变革中的机遇可能会对职业认同的重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了媒介变革过程中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认同问题,但相关研究更对地聚焦记者、编辑等职业,对于主持人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于全媒体传播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认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主持人职业认同建构和重构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期更好地助力媒介变革中的主持人顺利转型,更好的发挥出传统媒体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作用。

苏腾飞[2](2021)在《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作为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切入点,已经成为邹韬奋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究邹韬奋对职业教育思想的译介和传播,既有助于理解邹韬奋职业教育思想特殊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也有助于丰富邹韬奋整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及其教育类杂志和《生活》周刊为主的媒介传播活动,进而评析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形成的历史语境与个人特征,并从论着译介、媒介传播两方面来探究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特征,进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考察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念演化和实践创新,最终深掘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研究发现,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论着的译介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其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经历了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转变,而媒介传播的实践方式和现代化的取向则是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实践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影响下,邹韬奋开始从事职业教育的译介与传播工作。在译介活动中,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为中国提供职业教育参照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在传播方式上,邹韬奋在教育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现出鲜明的学理性和专业性,但同时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力度。接办《生活》周刊后,邹韬奋利用独立开放的传播平台,设置关乎公众利益的议题并发表理性的言论,将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以通俗有趣、润物无声的方式融进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职业教育媒介实践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跨越。相较之下,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就共时维度而言,邹韬奋以报刊为平台,以笔锋为武器,以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及时有效地对当时的职业问题与教育问题进行评论与引导,并就这些话题与民众展开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这是其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的最大特点。就历时维度而言,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表现出将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强烈自觉意识以及立足社会、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个体意识,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这是其区别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的鲜明特征。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其历史价值也集中体现在对这些关系的把握与平衡中:在充分关注个体解放的同时,致力于民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继承传统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伦理道德意识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思想中的权利意识与平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邹韬奋实现了大众传播媒介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职业教育思想与民众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方式,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立场,以民众的普遍利益为目标,并以现代化为进步方向,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新,崔灿,蒋贤成[3](2020)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多维度复合与进阶式培养: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十周年毕业生调查》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国际新闻专业化教育始于1982年。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高校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开启了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教育的新阶段。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研究了十年来该项目九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与生源结构、培养环节的关系。研究发现:初次就业时,九届毕业生中近半数学生进入媒体工作,近三分之一进入六家中央级主流媒体;毕业生的性别、本科学校类型与本科专业类型影响着其就业选择与就业稳定;毕业生选择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动因既有幼时的梦想,更有课程和实习带来的对使命感的认知与对新闻工作产生的兴趣。本文围绕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构成与培养方式展开讨论,指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实现语言能力、新闻生产能力、知识结构与多种意识的多维度复合,并且需要经历从本科基础阶段、硕士提高阶段到就业深化阶段的进阶式培养过程。

郑佳雯,孔舒越,汪洁[4](2020)在《什么在影响新闻学子的职业选择?——基于职业动机和行业环境感知影响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整合了职业选择文献中相关的社会心理模型,揭示了新闻学子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动机、感知的机会结构和职业社会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江浙两所综合性大学230名新闻专业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意愿,研究发现出于公共服务动机和内在动机报考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可能在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感知的职业自主性弱化会抑制学生为了公共服务目标而从事新闻工作的意愿。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6](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白华康[7](2020)在《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报界的职业化进程,中国高等新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各大院校中,新闻学子开始崭露头角。本文在新闻职业化的视野下,通过考察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民国新闻教育的情况及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兼及当时的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和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学子在校园内接受“通才”教育,广泛地涉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下,一方面,成为新闻批评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见闻,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于国内报纸改良的意见。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在校内,编辑出版实习报刊,剪报、校对、采访、写作、编辑、排版以及广告、发行,甚至售卖均由学生担任。在校外,或作为社会报刊的实习记者、特聘记者,或采写校园新闻向报社杂志投稿。新闻学子在校园内的着装、言谈和生活方式受记者职业文化影响,男生往往着笔挺的西装,而女生则倾向于干练简洁的穿搭。学生们热衷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常参加各类比赛和运动会,主要也源于新闻界对外勤记者的身体要求,以及报纸对体育新闻的重视。新闻学子大多有上进心且自律,校园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和新闻研究室度过,课外娱乐则以散步和郊游为主。尤其在30年代国难背景下,不少新闻学子开始追求简朴刻苦的生活。新闻学子虽身处象牙之塔内,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质,则要求他们走向十字街头。除了遵循实习要求参与社会新闻生产外,在20世纪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系学生充分发挥消息灵通、编辑校园刊物的优势,冲破政府新闻封锁,利用校园刊物参与“国难”问题讨论,支援抗战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以燕京大学新闻学子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最为突出。

张兰[8](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认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苏岚岚[9](2019)在《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众创业”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农民创业提档升级事关农村创业型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融合加深和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的全局。从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和资产配置决策三个层面深化农民创业决策内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创业质量。当前在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中,农民内在人力资本中的金融素养对理性创业决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作为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农地经营权流转和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为主要表征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农地规模经营,为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提供重要外部驱动力量。农地产权制度和农地金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背景下,农民农地产权交易行为从依赖关系情感逐步转向依赖经济理性,从非市场化转向市场化,对农民金融素养提出较高要求。鉴于金融素养提升和农地产权交易参与分别从个体内在能力改善、外在资源约束缓解两个方面促进农民创业实施和创业决策优化,且金融素养在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中发挥重要引致作用,本文遵循“金融素养—要素流动—农村要素市场整合发育—农民创业决策持续优化”的理论逻辑,探索性地将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期深入探究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共同驱动下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机制。本文依据计划行为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创业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探索性地构建了要素流动视角下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逻辑框架;采用陕西、宁夏、山东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1947份农户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民金融素养水平,分析了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和创业决策现状,并进行区域差异性比较;运用IV-Probit、IV-Poisson、IV-Tobit等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及其差异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计量分析了以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表征的农地产权交易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分别实证探究了农地流转对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中介效应,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对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中介效应以及农地产权交易的链式中介效应;并据此提出立足宏微观层面提高农民金融素养综合水平、协调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与抵押融资改革、完善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整合发育的关联机制设计及配套制度建设、改进农民创业支持政策设计等政策措施,以期持续提高农民创业发生率、优化创业资源配置决策,助力农民长效增收。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金融教育体系发展滞后导致农民金融素养的平均水平偏低,且个体间、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农民农地流转交易参与度持续提高但市场化程度较低,农地抵押融资交易成为有投资资金需求农民的重要融资选择,但参与比例不高且获贷额度有限。农民创业发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创业雇佣劳动力尤其是短期雇佣行为发生率较高,但雇佣规模和生产环节外包发生率整体偏低;创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保险参与和预防性储蓄方面的风险防范水平较低。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亦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2)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资产配置决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无论农民实施农业、非农抑或多行业创业,金融素养均发挥显着的积极作用,且金融素养对农民非农创业的影响大于其对农业创业和多行业创业的影响。此外,金融素养对创业农民长短期雇佣劳动力决策和生产环节外包决策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对创业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创业预防性储蓄、周转资金持有量、保险购买决策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农地流转和抵押融资交易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资产配置决策产生差异化的影响。(1)农地转入及其规模均显着促进农民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决策,增加长短期雇佣和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农地转入参与显着增加了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预防性储蓄量及保险参与,且农地转入规模越大,创业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及周转现金持有量越多,保险参与概率越高。(2)农地转出及其规模显着减少农民农业创业概率但增加农民非农创业概率;农地转出交易显着减少了创业农民短期雇佣概率和雇佣数量以及保险参与概率。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基本一致,且该政策实施对农民福利产生溢出效应。(3)农地抵押融资参与及获批金额均显着促进农民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农民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基本一致。有无参与农地抵押贷款仅显着促进创业农民生产环节外包和年存货资产投资,但农地抵押贷款金额显着促进创业农民长短期雇佣和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且对年存货资产投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以及保险参与均产生积极作用。(4)金融素养显着正向影响以农地流转交易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表征的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率和参与程度,且农地转入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农地转出交易不具有中介作用。(5)农地流转和抵押融资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关系中发挥差异化的中介作用。(1)农地转入规模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之间、金融素养与农民长短期雇佣决策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与农民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农地转入规模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及保险购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与农民预防性储蓄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农地转出规模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尤其是非农创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的关系中亦不具有中介作用。(2)农地抵押贷款金额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农业创业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短期雇佣、长期雇佣、生产环节外包的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及保险购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6)农地流转交易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关系中不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王瑞娜[10](2019)在《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媒体行业生态变迁、体制机制障碍等客观因素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媒体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去向的选择上逐渐呈现出泛新闻化的特点。作为传统意义上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主力和后备军,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值得探讨。传统的职业理论注重单因素分析,遵循先建构后验证的实证研究路径。此类研究通常基于大规模调查问卷探索群体性职业选择,忽略了职业选择作为个体行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的本质,且囿于主观性和局限性而无法深入,甚至使研究割裂,难以跳出局部性静态研究的框架。在泛新闻化就业背景下,有关职业态度、职业认同、从业体验等单一因素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媒体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则过于片面。此类研究本质上属于类型论的研究视角,无法全面深入的看待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因此,相比上述研究,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更具备现实意义。在动态揭示职业选择、突出连续性方面,职业领域的发展型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方法。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5名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探索其职业选择。研究表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是新闻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兼具动态性与持续性的过程,其中夹杂着诸多偶然因素和不可预料的结果,体现着职业选择主体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个体明确的自我认知是其职业兴趣和目标的形成和变化甚至职业定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泛新闻化就业趋势的出现是新闻媒体机构改革、新闻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等客观现实导致的必然结果,更是该专业毕业生结合自身经历,基于自我认知和形势判断后的个人选择。因此,个人层面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是首要,清晰的自我认知是规划的基础,有利于择业主体在专业选择和学习、行业实习、求职等过程中形成一种连贯性,将兴趣转化为切实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院校层面,可以考虑将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自测纳入专业选择;培养模式上因地制宜,进行细化的专业设置或与其他院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助力其找准职业目标。对于新闻类专业而言,对有志于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学生应提供更多业务课程和实习机会。另外,媒体行业本身也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适当提升薪酬福利水平,注重内容和模式创新,加快媒体队伍年轻化。

二、动机、认知、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机、认知、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电视媒体及主持人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1.3.2 职业认同研究
        1.3.3 国内媒体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专业认知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2.1 从业动机与职业认同
    2.2 认知落差与职业认同
    2.3 工作压力与职业认同
第3章 媒介变革对职业认同的冲击
    3.1 日新月异的职业要求
    3.2 AI主播的出现
    3.3 网络主播的兴起
第4章 全媒体传播时代主持人职业认同的重构
    4.1 新时代的职业定位
    4.2 社会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塑造
        4.2.1 社会关系网络与实际社会支持
        4.2.2 社会认可度与领悟社会支持
    4.3 媒介变革与职业认同重构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历史语境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体转变与教育改革
        二、民族资本与职业教育
        三、五四运动与实用主义
    第二节 个体特征
        一、中西兼备的教育经历
        二、恪尽职守的职业观念
第二章 论着译介:理论与实践并重
    第一节 理论阐释
        一、职业教育的原理
        二、职业指导的原理
    第二节 实践分析
        一、系统的组织运行
        二、科学的辅助方法
    第三节 意义凸显
        一、教育实用化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科学化
第三章 职教传播: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
    第一节 专业性:教育类杂志的传播取向
        一、职业教育的中西比较
        二、职业教育内涵的传播
    第二节 大众化:职教宣介的传播特色
        一、教育问题
        二、职业问题
        三、女子职业教育
    第三节 公共性:职教内容的传播价值
        一、独立开放的平台
        二、公益性的议题
        三、理性批判的言论
第四章 职教求新:共时与历时比较
    第一节 共时比较:职教思想的媒介传播
        一、媒介传播:职教实践的创新
        二、读者信箱:职教思想的双向传播
        三、小言论:职教舆论的引导
    第二节 历时比较:职教思想的现代化取向
        一、理论本土化的自觉意识
        二、立足社会的个体意识
第五章 历史评判
    第一节 个体解放与社会立场
    第二节 兼容中西的职业伦理
    第三节 现代色彩与现实烛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表
附录二 邹韬奋发表于教育类杂志上的文章(部分)
附录三 “读者信箱”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附录四 “小言论”栏目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多维度复合与进阶式培养: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十周年毕业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二)关于招生、培养与就业等新闻传播教育环节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三、主要发现之:生源结构影响就业选择与就业稳定
    (一)总体就业情况2:近半学生就职于媒体
    (二)毕业生性别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
    (三)毕业生本科学校类型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
    (四)毕业生本科专业类型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
四、主要发现之:培养环节影响就业选择与就业动机
    (一)培养环节影响就业选择
    (二)培养环节影响就业动机
        1. 从事新闻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动机
        2. 从事其他行业毕业生的就业动机
五、结论与讨论
    (一)多维度复合:国传人才的能力构成及现实动因
        1. 语言能力的复合:母语+英语+小语种
        2. 新闻生产能力的复合:采写编评+多媒体技能
        3. 知识结构与多种意识的复合:新闻传播+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其他
    (二)进阶式培养:复合型国传人才锻造的三个阶段
        1. 本科阶段:夯实语言基础;培养新闻兴趣;拓宽国际视野
        2. 硕士阶段:强化语言应用;提高专业认知;增强多种意识
        3. 就业阶段:深化相关知识;实战积累经验;践行和平理念

(4)什么在影响新闻学子的职业选择?——基于职业动机和行业环境感知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文献综述
    (一)职业选择的社会认知理论
    (二)新闻职业选择的动机研究
    (三)对行业环境的感知和职业选择
三、数据搜集与测量
    (一)样本
    (二)测量
    (三)分析方法
四、分析结果
    (一)新闻职业意愿的动机分析
    (二)感知的行业环境变化对职业意愿的影响
    (三)职业动机与行业环境变化感知的交互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6)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半结构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研究不够充分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三)研究不够深入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经济因素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一)半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三)提高学习效率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研究
        二、从新闻职业化理路研究中国新闻教育
        三、有关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
第二章 高等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萌芽的考证
        一、中国报馆俱进会提议设立新闻学校的具体经过
        二、全国报界联合会提议筹设新闻大学的详细情形
    第二节 高等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
        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报界对时局变动的回应
    第三节 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一、教会大学的“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二、私立大学的“本土化”新闻教育
        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党化”新闻教育
第三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进入校园
    第一节 招生广告:新闻学子的择校参考
    第二节 入学考试:国文与英文的沟壑
        一、英国文学:圣约翰大学对英文的考察方式
        二、燕京大学全面的英语能力要求
        三、注重国学:本国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
        四、党义:中央政治学校必不可少的考察
    第三节 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一、对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热情
        二、对“无冕之王”虚荣的幻想
        三、寻找安身立命的工作
第四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第一节 “通才”教育:培养知识广博的记者
        一、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并重:各大学新闻系的课程设置
        二、拓展视野:新闻界名流讲座
    第二节 “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参观报馆:详细了解报纸出版流程
        二、经营校园媒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校外实习:增长报业经验
    第三节 新闻学术研究活动
        一、新闻学会和新闻研究室: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摇篮
        二、新闻讨论周和报展:新闻学子的学术实践
    第四节 新闻系学生的对外交流
        一、暑期参观与旅行
        二、出国留学和交换
第五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一节 生活情况
        一、学杂费
        二、新闻学子的长袍、西装和制服: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龃龉
        三、住宿: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
        四、娱乐活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校园社交
        一、师生交游
        二、志趣相投的同学
第六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第二节 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主导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闻的商品性和报业托拉斯讨论
        三、大众化新闻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的启蒙
第七章 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
    第一节 积极参与校外新闻实践活动
    第二节 参与“国难”问题讨论:《燕大周刊》抗日问题专号
        一、解读日本对华新政策
        二、对政府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
        三、激进的抗日救亡建言
    第三节 同仇敌忾:全国新闻学子支援绥远抗日前线
        一、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调查团
        二、全国新闻学子捐款捐物援绥
    第四节 巨浪在未名湖畔增长: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新闻学子
        一、掌握学生自治会
        二、领导请愿游行活动
        三、积极利用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
        四、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
        五、组织延安访问团
结语: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民创业决策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金融素养内涵及其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
        1.3.3 农地产权交易范畴及其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
        1.3.4 金融素养对农民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金融素养
        2.1.2 农地产权交易
        2.1.3 农民创业决策
    2.2 相关理论
        2.2.1 创业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产权经济学理论
        2.2.4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2.2.5 信贷配给理论
        2.2.6 雇佣关系理论
        2.2.7 家庭资产配置理论
第三章 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机理分析
    3.1 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模型阐释
        3.1.1 基于职业选择和流动性约束模型的农民创业选择决定
        3.1.2 基于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
    3.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2.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理论分析
        3.2.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雇佣决策的理论分析
        3.2.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理论分析
    3.3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3.1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3.2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4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的理论分析
        3.4.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流转交易的理论分析
        3.4.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理论分析
    3.5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的理论分析
    3.6 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的关联系统构建
        3.6.1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地动—人动”的关联机理
        3.6.2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钱动—人动”的关联机理
        3.6.3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地动—钱动”的关联机理
        3.6.4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逻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创业决策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村金融教育、农地产权制度与创业支持政策发展脉络
        4.1.1 农村金融教育相关政策与农民金融素养现状
        4.1.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与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现状
        4.1.3 创业扶持政策演变与农民创业现状
    4.2 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
        4.2.1 农民金融素养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及验证
        4.2.2 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4.3 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特征分析
        4.3.1 农民农地流转交易的特征分析
        4.3.2 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特征分析
    4.4 农民创业决策特征分析
        4.4.1 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特征分析
        4.4.2 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特征分析
        4.4.3 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5.1.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研究假说
        5.1.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研究假说
        5.1.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研究假说
    5.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3.2 计量模型设定
        5.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4.2 计量模型设定
        5.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1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1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2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3 农民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效果检验的研究假说
    6.2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设计
        6.2.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2.3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6.2.4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2.5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2.6 稳健性检验
    6.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3.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6.3.4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3.5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3.6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7.1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7.1.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的研究假说
        7.1.2 农地流转交易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1.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1.4 农地产权交易链式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2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检验
        7.2.1 金融素养、农地流转与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关系检验
        7.2.2 农地流转交易的中介作用检验
        7.2.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中介作用检验
        7.2.4 农地产权交易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基于农民内在金融素养提升的创业决策优化策略
        8.2.2 基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路径
        8.2.3 基于金融素养与农地产权交易协同驱动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职业理论研究及其发展
        2.1.1 结构型与综合型职业理论的局限
        2.1.2 发展型职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国内外职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概述
        2.2.1 职业选择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2.2.2 影响因素是职业选择研究的核心
    2.3 国内外有关新闻专业就业问题的探讨
        2.3.1 媒体从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3.2 从就业问题到对策的研究
    2.4 相关文献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3.3 分析框架及成文方式
4 研究发现与分析
    4.1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学习经历
        4.1.1 专业学习影响职业兴趣和能力
        4.1.2 实习经历构成行业从业体验和求职资本
        4.1.3 考研动机体现职业导向而非专业兴趣
    4.2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4.2.1 求职过程体现求职状态的多样性
        4.2.2 求职环境以不同方式影响求职行为
    4.3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
        4.3.1 工作认知决定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行为
        4.3.2 择业标准体现多样化需求和职业锚型
        4.3.3 媒体职业评价影响媒体从业意愿
    4.4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对其职业选择的回顾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新闻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5.1.2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5.1.3 新闻专业大学生泛新闻化就业的原因
    5.2 相关建议
6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动机、认知、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D]. 吴海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D]. 苏腾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3]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多维度复合与进阶式培养: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十周年毕业生调查[J]. 钟新,崔灿,蒋贤成. 国际新闻界, 2020(12)
  • [4]什么在影响新闻学子的职业选择?——基于职业动机和行业环境感知影响的分析[J]. 郑佳雯,孔舒越,汪洁. 新闻大学, 2020(10)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D]. 白华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9]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D]. 苏岚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10]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D]. 王瑞娜. 重庆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动机、认知与职业选择: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