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与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前[1](2005)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为背景,结合传世器物、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以及现代科技测试资料,从史与论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及其各发展过程的胎、釉情况、装烧工艺与器物风格:考察与分析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在元代的流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进行了审美研究与探讨:探讨宋代政治、哲学、宗教等对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影响,论述了文人、书画与青白瓷审美趣味的趋同性,论述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如玉”意蕴,研究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雅”与“俗”的审美两极等问题。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的考察,梳理与青白瓷相关的几个名称——影青、映青、隐青、罩青等,确定以“青白”瓷为宋代景德镇这类瓷器的名称。 通过胎、釉原料的科技测试结果、器物形制、呈色及其装饰风格和装烧工艺等的考察,结合出土文物的考证,考察与探讨了五代青瓷、白瓷向宋代青白瓷过渡这一合乎陶瓷自身发展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诸多文献的考证,探讨“景德镇”地名的来源与青白瓷的关系。 通过胎、釉情况、装烧工艺、器物形制、装饰技法及风格等的考察,探讨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得出结论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分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前期草创与初兴、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及南宋后期演变及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 第三部分,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依据,辅之以科技测试资料和文献,分析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流变情况。结果显示:它们都共同呈现青白瓷的风格,但各自有自己的创造和时代特色。 第四部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和中心部分 本部分把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放在宋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紧扣青白瓷本身作为工艺美术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与装烧情况及呈现的特点,从文献、器物、科技测试综合考察的角度,以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进行了审美探讨与研究。探讨了宋代政治、理学、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特征、审美情趣与文人书画审美情趣的趋同性,“尚玉”意蕴及所呈现的“雅”、“俗”审美两极等问题。
陈闻娃[2](2019)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盏托,作为景德镇青白瓷器中的一种独特的产品,在窑址中多有出土,它与盏成套使用,出现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在窑址、纪年墓葬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典型标本情况的全面梳理罗列,依据墓葬纪年资料,结合相关窑址标本出土的地层关系,从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角度着手进行分类和分期,得出四段较为明显的时间分期,每期之间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得出演变规律,获得其从北宋至南宋的简明发展列表。青白瓷盏托的分类,主要为器型和功能上的差异分类。器型上根据其结构造型上的差异分出三大类型,即托台型、托杯型和托圈型;其功能上分为茶具和酒具两大不同用途,作为茶具使用的盏托多为托杯型,而作为酒具使用的盏托则多为托台型,这是由于其上所承托的茶盏和酒杯在器型上的不同进而对盏托造型需求的不同而造成的区别。此外,对盏托的两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盏托在宋代为何较前代更为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宋代茶事文化的繁荣,二是宋代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具造型变化的影响,三是宋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另外是青白瓷盏托的模仿宋代金银器皿的问题,基本上集中体现对金银器皿的造型上的模仿,并相互影响;装饰上,瓷制盏托仍追求简洁典雅的风格。
欧阳瑞丰[3](2014)在《景德镇五代白瓷至宋代青白瓷的演变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五代时期大量生产白釉瓷器的基础上,于宋代生产青白瓷器而闻名于世。为了全面地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过程,探究景德镇五代时期白瓷到宋代青白瓷的演变规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课题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多种测试技术的辅助,深入探索了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在胎釉组成配方、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方面的异同点及其中蕴含的科技内涵,初步推测了景德镇从五代白瓷发展至宋代青白瓷,在制瓷工艺方面的改进。研究发现,北宋时景德镇青白瓷沿袭了五代白瓷单一瓷石制胎的方法,但瓷胎中助熔剂含量略高,且含有较多的Fe203,导致胎体显青黄色。宋代青白瓷与五代白瓷相比,两者的瓷釉同属于钙釉,而青白瓷釉的CaO、MnO2和P205含量更高,可知青白瓷釉配方中加入了更多的釉灰,但瓷釉组成中助熔剂和着色元素含量仍有一定起伏变化,说明瓷釉配方仍在摸索改进。另外,景德镇五代白瓷和宋代青白瓷尽管都是采用一次上釉工艺,但宋代青白瓷釉层厚度明显大于五代白瓷标本,这是青白瓷呈现白中泛青之色,且亮度明显低于白瓷样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釉层中观测到的较大未完全熔融石英,说明了早期原料处理工序不够精细。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尤其为进一步了解景德镇五代白瓷至宋代青白瓷的演变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赵小东[4](2015)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青白瓷的生产和发展是景德镇陶瓷史上较为重要的转折点,其为元、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墓葬、窖藏、沉船、窑址陆陆续续出土了大量的景德镇青白瓷,近年来对于青白瓷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但大部分集中在青白瓷年代分期、纹饰研究方面,而对青白瓷成型工艺方面尚有欠缺。景德镇青白瓷窑址的考古发掘,国内墓葬出土青白瓷资料的日渐丰富,为我们解析成型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故本文依据墓葬、窑址、窖藏等出土资料,采集大量窑址和私人收藏的实物资料,通过大量窑址采集实物资料解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依据青白瓷成型工艺的变化,对其进行分期,进而找出青白瓷成型工艺的演变规律。并结合外因和内因,找到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转变的原因。同时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工具问题进行试探性的探讨。
吴军明[5](2020)在《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德镇唐至元的瓷釉技术是我国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有利于厘清景德镇瓷业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景德镇瓷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最新考古发掘的乐平南窑、湘湖兰田窑遗址为依托,以近年来景德镇铜锣山、凤凰山、湖田、落马桥等宋元窑址和御器厂明代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锶同位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瓷釉样品和制釉原料的元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显微结构、物相组成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模拟实验及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景德镇唐至元代瓷釉技术特征、演变规律、原料配方及技术源流等关键问题,科学诠释了“无灰不成其釉”的内涵。组成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代瓷釉元素的组成特征与越窑青釉相似,CaO、P2O5含量均在15%和0.5%左右,且Sr含量基本在500ppm以上,为高钙高锶的草木灰釉;五代瓷釉借鉴了北方白釉配方采用的无机灰料配釉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改用草木灰和石灰石共同作为助熔剂配釉(釉中CaO含量仍保持15%左右,但P2O5含量明显下降,仅为0.25%以下,Sr含量仅为100ppm左右),且已开始使用釉果(瓷石)类原料配釉(TiO2含量从唐代的0.4%以上,下降到五代的0.15%以下,其中五代白釉更是下降为0.03%),创烧了蟹壳青釉和白釉瓷,并为其后青白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南宋以后,釉灰制备趋于成熟稳定,其在釉中的添加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显微结构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五代青釉中存在大量蠕虫状小液滴,少数样品蠕虫状分相结构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圆球状小液滴。五代白釉及其后的宋代青白釉、元代青花釉和卵白釉则未见明显分相结构,但宋代青白釉中气泡明显增多且变大,元代卵白釉中存在一定量的短柱状或针状晶体。唐、五代青釉的分相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瓷釉的原因是其化学组成具有高磷高钙的特点,而P2O5、SiO2皆为玻璃网络形成体,会使釉中出现[PO4]3-与[SiO4]4-两种不同形式的网络结构并产生分相。模拟实验和对制釉原料分析发现,狼萁草起始分解温度低,拥有两个连续的放热峰,有利于釉灰煨烧过程中熟石灰里的Ca(OH)2向CaCO3转变,作为酸性土壤指示性植物,组成上较高的Fe2O3含量促进了景德镇瓷釉“白里泛青”特色的形成,加之狼萁草在景德镇当地分布广、产量大、易采集,这些特征是其长期作为釉灰烧炼的专用原料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另外,三次煨烧和四个月时间尿沤处理后的釉灰,CaCO3含量可达91%,平均粒径仅为13.45 μm,表明釉灰制备所采用的煅烧、消化、煨烧和尿沤等系列工艺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古代石灰石原料细粉化和高纯化加工工艺。综合分析表明,由唐至元,景德镇瓷釉完成了从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明代以后则进一步完成了向碱钙釉的转变,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代的初创期、五代至北宋的创新发展期、南宋以后的成熟提升期。其中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使釉料的高温流动性下降,这为釉下彩绘细线条的表现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也可能是青花瓷在元代突然成熟和兴起的重要技术原因。此外,景德镇瓷釉技术的演变特点,充分体现了景德镇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陶瓷文化内涵,这也是景德镇得以成为千年瓷都的重要原因。
孙臣[6](2012)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纪年墓葬和窑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景德镇青白瓷器。本文以江西地区宋代纪年墓葬出土的青白瓷为重点,按考古类型学方法,根据各期典型青白瓷的器形与纹饰特征,参考窑址中瓷器的相对年代,比照其他墓葬中出土的非纪年瓷器,大致归纳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的演变规律及流行时间。以期对这一时期在窑址和其他墓葬、遗址、窖藏等发现的没有纪年的青白瓷断代提供参考。
吕东亮[7](2015)在《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文中指出景德镇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陶瓷中心,从宋元时代的青白瓷,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粉彩瓷、五彩瓷等,都代表了景德镇高超的制瓷技艺。但是,只有青白瓷才是景德镇能够不断前进的基础。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间,关于景德镇青白瓷的研究着作不断涌现,学者们通过各种新的角度来钻研景德镇青白瓷,来重新认识景德镇。但是碍于资料的局限性,很少有研究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景德镇青白瓷。本文首先是对国内发现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进行统计与整理,并以南宋当时的路名来对其进行分类,着重统计其出土的地点与出土器物的类型与数量,为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的研究提供材料基础;其次利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其数量进行详细的统计,绘制出土地点分布图,从分布范围、各地域销售货物特点、市场份额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整个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市场,并且着重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然后以湖田窑址的南宋分期为标准,将南宋青白瓷的销售市场分为前期(1127-1224年)与后期(1225—1279年),并且对每个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的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将整个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销售市场与同时期吉州窑瓷器的销售市场进行对比,从市场范围、销售器物、购买者身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比,以此来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销售市场。最后,本文通过对《陶记》中所记述的有关销售市场的情况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前、后期市场进行对比,得出《陶记》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南宋后期,即1225-1279年。
吴侯建[8](2019)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外,景德镇窑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中国陶瓷文化之林。其生产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同一时期的韩国正处于高丽王朝的统治时期,高丽青瓷的创烧在韩国陶瓷史上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从此韩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无论工艺技术还是艺术形式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笔者更认同青白瓷创烧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为了模仿北方白瓷的烧制,因南北方原材料和烧制工艺的不同,偶然烧制出的产品。所以宋代青白瓷的创烧和五代白瓷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考古发掘和实物考察都能证实此观点。浙江越窑青瓷制瓷技术又东传朝鲜半岛。从影响学的角度来分析,景德镇窑青白瓷和高丽青瓷或多或少都属于越窑瓷器的发展分支。故笔者把同一时期的两地瓷器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到二者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文章分别阐述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的起源,社会背景,历史发展分期,产品风貌以及二者与越窑的关系。试图研究分析两地陶瓷产生、发展和历史渊源,以及工艺与文化的联系。利用部分现有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的胎、釉、造型、装饰、装烧工艺以及陶瓷美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同时期两地陶瓷发展的起源、工艺、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把认知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当中,更好的服务于中韩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
叶瑶[9](2017)在《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文中指出瓷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瓷国”之称。(1)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宋代烧瓷窑口众多,更不乏名窑,青白瓷是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江西宋墓中出土的瓷器种类丰富,其中青白瓷占了相当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江西纪年宋墓出土的部分青白瓷进行分型分期,以期总结各期青白瓷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有关青白瓷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我国对青白瓷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也有论着进行相关研究,而对于宋代江西墓葬出土青白瓷的研究则较少。第二章为青白瓷概述,界定青白瓷的概念及范围,并对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作一个概述。要了解一样事物,首先应弄清楚该事物是什么,它发展的历程怎样。因此,在对青白瓷进行全面研究之前,本文就对青白瓷的名称进行考证,并对其发展源流梳理出脉络。第三章为江西宋代纪年墓葬青白瓷出土情况,对青白瓷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由于江西两宋墓数量葬较多,且其中大多伴有墓志、地券出土,因此出土器物有纪年可考,青白瓷器的早晚划分有可靠依据。第四章为江西宋代纪年墓出土部分青白瓷的考古学研究,由于墓葬中出土青白瓷器类很多,所以本文以青白瓷中出土数量较多的碗、碟、执壶为例,对其作类型学分析,并结合墓葬纪年情况对其进行分期,总结各期青白瓷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总结,重申自己在各章中的重要观点,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杨晶晶[10](2019)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文中提出论文以关注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兴盛有关的全球性经济往来、政治互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为前提。借助考古发掘报告对已出水的“南海Ⅰ号”沉船中的景德镇青白瓷进行统计与整理,从器型、纹饰、釉色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史与论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青白瓷当时的时代特征。又用比较的方法将同船“德化窑”青白瓷与之对比,深入研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还选取南宋中期的沉船“华光礁Ⅰ号”加以对比,从时间的纵线上全面分析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的风格特点。介于以上研究基础更深入地探讨南宋青白瓷外销的贸易特点及其内在成因。更清晰地确定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在宋代陶瓷外销贸易中的比重和地位。以“南海Ⅰ号中的景德镇青白瓷”作为“物质文明交流”的切入点,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研究,以此来深入地探寻陶瓷其后的文化特性、文化关系、文化多样性。让传统陶瓷史中易于忽视的信息系统(贸易交流、文化接触、信息传播)得以重视,并深入探求其对中国陶瓷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传统的陶瓷史中总是在描述瓷器本身,而与“人”有关的历史知之甚少。陶瓷贸易是很好的平台,我们还可从中探索器物与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器物与人的关系。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与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与五代制瓷业的关系 |
一、青白瓷的名称及其来历 |
二、唐及唐以前景德镇陶瓷烧造情况 |
三、五代制瓷业成就和水平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 |
(一) 杨梅亭古窑址兴烧时代、制品风貌及其特征 |
(二) 湖田古窑址兴烧时代、制品风貌及其特征 |
(三) 五代制瓷业成就和水平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 |
第二部分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和各时期面貌及其特征 |
一、青白瓷兴起和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的文献考察 |
(一) 文献考察 |
(二) 对文献的归纳 |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及其特征 |
(一)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
(二) 结论 |
第三部分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在元代的流变情况 |
一、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 |
二、元代景德镇青白瓷装烧方法 |
(一)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装烧方法概述 |
(二)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仰烧装烧法 |
(三)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涩圈叠烧法 |
三、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器物形制 |
四、元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技法 |
五、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 |
第四部分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 |
一、宋代政治、哲学、宗教对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影响 |
(一) 宋代佛道两教在江西兴起对景德镇青白瓷有着直接影响 |
(二) 出土器物表明景德镇青白瓷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 |
(三) 宋代理学对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制约 |
(四) 宋代政治、哲学、宗教等思想影响下的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风格 |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美学风格与文人和书画等审美趣味的趋同性 |
(一) 文人和书画与景德镇青白瓷审美旨趣的趋同性 |
(二)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艺术意蕴 |
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尚玉”审美意蕴 |
(一) 儒家的“尚玉”观 |
(二) 青白瓷的兴起缘于玉器的减少 |
(三) “尚玉”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追求的审美境界 |
(四)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尚玉”意蕴与“崇青”的色彩崇尚都缘于“如玉”之美 |
四、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雅”、“俗”审美两极 |
(一) 官用与民用之别形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雅”、“俗”的审美两极 |
(二) 宋代商业、贸易及城市的发展对青白瓷“俗”化的影响 |
(三)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雅”、“俗”审美两极的产生与各自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关 |
附录 |
一、主要参考文献 |
二、附图说明 |
三、宋代历史纪年表 |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的出土和收藏 |
2.1 纪年墓葬出土情况 |
2.2 景德镇窑址出土情况 |
2.3 各地博物馆收藏情况 |
3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的类型 |
3.1 器型分类 |
3.1.1 托台型盏托 |
3.1.2 托杯型盏托 |
3.1.3 托圈型盏托 |
3.2 功能分类 |
3.2.1 茶具盏托 |
3.2.2 酒具盏托 |
4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的分期 |
4.1 分期及特征 |
4.2 演变规律 |
5 盏托的相关问题探讨 |
5.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的兴盛背景 |
5.1.1 茶事文化的繁荣 |
5.1.2 宋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
5.1.3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
5.2 宋代金银器对盏托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景德镇五代白瓷至宋代青白瓷的演变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景德镇陶瓷简史 |
2.1.1 隋唐之前 |
2.1.2 隋唐时期 |
2.1.3 五代 |
2.1.4 宋代 |
2.2 景德镇青白瓷 |
2.2.1 白瓷与青白瓷概说 |
2.2.2 景德镇青白瓷的起源 |
2.2.3 景德镇青白瓷兴起的原因 |
2.2.4 历代特征 |
2.2.5 青白瓷的呈色机理 |
2.3 五代至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展望 |
2.5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组成配方分析 |
3.1 样品与实验 |
3.2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3.2.1 瓷胎组成配方分析 |
3.2.2 瓷釉组成配方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的显微结构对比分析 |
4.1 测试仪器和方法 |
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1.2 波谱元素扫描成像 |
4.2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4.2.1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釉的显微结构对比分析 |
4.2.2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胎体的显微结构对比分析 |
4.2.3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胎釉中间层显微结构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物理性能对比分析 |
5.1 测试仪器与方法 |
5.1.1 色度测试 |
5.1.2 烧成温度测试 |
5.1.3 吸水率测试 |
5.2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5.2.1 烧成温度与吸水率数据分析 |
5.2.2 釉面色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前人研究成果 |
1.3 时间与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 |
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的分类 |
2.1 拉坯成型及宋代辘轳车的复原 |
2.1.1 拉坯成型 |
2.1.2 关于宋代辘轳车的复原 |
2.2 印坯成型及关于宋代“印坯内范”使用时间和作用的讨论 |
2.2.1 印坯成型 |
2.2.2 关于宋代“印坯内范”的使用时间和作用的讨论 |
2.3 手捏成型 |
2.4 泥板成型 |
3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的分期 |
4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演变的原因分析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瓷釉的产生与发展 |
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发展概况 |
2.2.1 景德镇简述 |
2.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的文献梳理 |
2.2.3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考古研究进展 |
2.3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2.3.1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简述 |
2.3.2 景德镇代表性制釉原料 |
2.3.3 景德镇瓷釉技术研究现状 |
2.4 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
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性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调研 |
3.3.2 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 |
3.3.3 科学分析 |
3.3.4 模拟实验 |
3.4 课题创新性 |
4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科技分析 |
4.1 样品来源及考古学背景 |
4.2 样品信息 |
4.3 唐至元瓷釉标本的科技分析 |
4.3.1 元素组成特征 |
4.3.2 锶同位素特征 |
4.3.3 显微结构特征 |
4.3.4 物理性能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景德镇唐至元釉用关键原料探究 |
5.1 釉灰制备原料科技分析 |
5.1.1 原料采集与处理 |
5.1.2 原料的烧失 |
5.1.3 原料元素组成特征 |
5.1.4 原料热性能特征 |
5.2 釉灰制备工艺及科技分析 |
5.2.1 釉灰制备原料加工 |
5.2.2 釉灰煨烧制备 |
5.2.3 釉灰尿沤和淘洗处理 |
5.2.4 制备工艺对釉灰元素组成的影响 |
5.2.5 制备工艺对釉灰物相组成的影响 |
5.2.6 制备工艺对釉灰颗粒粒径的影响 |
5.2.7 制备工艺对釉灰高温熔融性能的影响 |
5.2.8 制备工艺对釉灰热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配方模拟 |
6.1 配方演变模拟实验 |
6.1.1 原料和设备 |
6.1.2 模拟配方实验设计 |
6.1.3 模拟配方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不同釉灰配釉模拟实验 |
6.2.1 原料和设备 |
6.2.2 模拟实验基础配方探索 |
6.2.3 工艺对釉灰及釉料性能的影响 |
6.3 模拟配方釉料性能分析 |
6.3.1 釉浆性能表征 |
6.3.2 釉浆性能对施釉的影响 |
6.3.3 瓷釉结构和色度表征 |
6.4 本章小结 |
7 相关问题讨论 |
7.1 景德镇唐代瓷釉技术起源探讨 |
7.2 景德镇五代青釉呈色不同于唐代的原因探析 |
7.3 景德镇五代白釉技术源流 |
7.4 釉灰制备工艺的科学内涵 |
7.5 景德镇瓷釉技术发展脉络及特点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代表性样品照片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1.1 关于时间的界定 |
1.4.1.2 关于内容的界定 |
1.4.2 研究方法 |
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概述及历史分期 |
2.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概述 |
2.1.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烧造范围 |
2.1.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类型 |
2.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 |
3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概述 |
3.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的题材 |
3.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构图特点 |
3.3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工艺技法 |
4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 |
4.1 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纹饰 |
4.2 北宋中期景德镇青白瓷纹饰 |
4.3 北宋晚期景德镇青白瓷纹饰 |
4.4 南宋前期景德镇青白瓷纹饰 |
4.5 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纹饰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景德镇青白瓷莲纹、菊纹、牡丹纹分期 |
(7)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2 国内出土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概况 |
2.1 南宋统治区出土的景德镇青白瓷 |
2.2 金国统治区及国内其他地域出土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 |
3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分析 |
3.1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市场地域分析 |
3.1.1 市场范围分析 |
3.1.2 不同区域销售货物特点分析 |
3.1.3 市场份额分析 |
3.2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市场时代分期 |
3.2.1 南宋前期景德镇青白瓷市场(1127-1224年) |
3.2.2 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市场(1225-1279年) |
3.3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与南宋吉州窑国内销售市场对比研究 |
3.3.1 国内出土南宋吉州窑瓷器概况 |
3.3.2 南宋景德镇窑与吉州窑销售市场比较 |
4 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销售市场看《陶记》成书的年代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比较研究两地陶瓷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涉及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
1.3.1 时间、地域 |
1.3.2 窑系 |
1.3.3 青瓷与青白瓷 |
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 |
2.1 宋代景德镇窑的起源 |
2.2 青白瓷产生的两种说法 |
2.3 白瓷与景德镇青白瓷产生的关系 |
2.4 南北方工艺技术的结合 |
2.5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发展分期 |
3 高丽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
3.1 高丽窑的起源 |
3.2 高丽青瓷产生的社会背景 |
3.3 高丽青瓷的历史分期 |
4 两地陶瓷与越窑的关系 |
4.1 受越窑影响的景德镇青白瓷 |
4.1.1 青白瓷釉料的配方和技术来源于越窑 |
4.1.2 从窑址发掘看景德镇窑与越窑的关系 |
4.2 越窑青瓷的高丽化 |
5 两地陶瓷的工艺比较 |
5.1 胎 |
5.1.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胎 |
5.1.2 高丽青瓷瓷胎及双方对比 |
5.2 釉 |
5.2.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料 |
5.2.2 高丽青瓷之“翡色”及双方对比 |
5.3 造型 |
5.3.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造型 |
5.3.2 高丽青瓷造型 |
5.3.3 双方造型对比(部分图例) |
5.4 装饰 |
5.4.1 景德镇青白瓷装饰 |
5.4.2 高丽青瓷装饰与镶嵌工艺 |
5.5 装烧工艺 |
5.5.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烧工艺 |
5.5.2 高丽青瓷装烧工艺 |
6 两地陶瓷的美学意蕴 |
6.1 “莹润深幽”与“淡泊素雅”的交融——青白瓷 |
6.2 “和寂之境”与“率真典雅”的邂逅——青瓷 |
6.3 两地陶瓷美学比较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青白瓷概论 |
2.1 青白瓷的界定 |
2.2 青白瓷发展源流 |
3 江西宋代纪年墓青白瓷出土情况 |
3.1 北宋青白瓷的出土情况 |
3.2 南宋青白瓷的出土情况 |
4 江西宋代纪年墓出土部分青白瓷的类型分析与分期 |
4.1 青白瓷类型学分析 |
4.1.1 碗 |
4.1.2 碟 |
4.1.3 执壶 |
4.2 青白瓷的分期 |
4.3 出土青白瓷墓葬分析 |
4.3.1 墓主等级 |
4.3.2 墓主性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1.1.1 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南海Ⅰ号”沉船及陶瓷相关研究 |
1.2.2 南宋其他沉船瓷器相关研究 |
1.2.3 南宋景德镇的青白瓷窑址及外销研究 |
1.2.4 南宋其他窑口外销瓷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2 宋代青白瓷外销的兴盛 |
2.1 宋代的对外贸易与政策 |
2.1.1 陆上丝绸之路的阻隔 |
2.1.2 海上贸易制度的优化 |
2.1.3 航海技术有力的支持 |
2.1.4 文化交流的宽松氛围 |
2.2 国际的变化与联动 |
2.2.1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向 |
2.2.2 阿拉伯商人的东入 |
2.2.3 亚非区域市场的构建 |
2.3 宋代景德镇地区青白瓷产业发展的有利优势 |
2.3.1 生产与运输 |
2.3.2 政治与经济 |
3 “南海Ⅰ号”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特征分析 |
3.1 “南海Ⅰ号“沉船与出水青白瓷类型 |
3.2 景德镇青白瓷器型分析 |
3.2.1 日常生活用瓷 |
3.2.2 文娱陈设用瓷 |
3.3 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析 |
3.3.1 植物纹 |
3.3.2 动物纹 |
3.3.3 人物纹 |
3.4 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分析 |
3.4.1 器型方面 |
3.4.2 纹饰方面 |
3.4.3 胎釉方面 |
4 “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青白瓷比较研究 |
4.1 “南海Ⅰ号”沉船中景德镇与德化窑青白瓷的对比 |
4.2 “南海Ⅰ号”沉船与“华光礁Ⅰ号”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对比 |
4.3 “南海Ⅰ号”沉船年代推测 |
5 结论 |
5.1 贸易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 |
5.2 瓷业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附表 |
四、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与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 陈雨前. 中央美术学院, 2005(06)
-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盏托研究[D]. 陈闻娃.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3]景德镇五代白瓷至宋代青白瓷的演变对比分析[D]. 欧阳瑞丰.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08)
- [4]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研究[D]. 赵小东.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8)
- [5]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D]. 吴军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6]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D]. 孙臣.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02)
- [7]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D]. 吕东亮.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8)
- [8]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D]. 吴侯建.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9]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D]. 叶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D]. 杨晶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