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形[1](2020)在《混合调制型原边反馈AC-DC控制芯片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各色各样的电子产品得到了迅猛发展,我们对这些产品的电源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AC-DC转换器多采用反激式副边反馈拓扑结构,控制模式则多采用PWM控制方式,副边反馈型开关电源运用光耦器件直接采样输出电压,因此副边反馈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精度高的优点,多应用于中等功率的场合,但是这种结构增加了光耦器件和TL431基准电压源,因此会增加系统的应用面积,同时光耦器件容易受到干扰且不能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导致系统故障的概率增加,它的额外功耗也使得副边反馈不适用于小功率的电源。开关电源的PWM控制模式采用固定开关频率调节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的方式,在重载的情况下效率很高而在在待机状态下采用跳频控制方法,输出纹波将会非常大,因此难以实现低功耗开关电源的设计。为了满足电子产品小功耗和小体积的充电要求,本论文设计了一种PFM型开关电源控制芯片,可以被手机、PDA、LED等便携式设备的适配器和充电器所采用。本芯片采用原边反馈型反激式拓扑结构,省去了二次侧控制电路和光耦器件,不仅可以减少面积还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减少开关损耗,芯片在重载的时候采用PFM控制模式加准谐振控制模式,可以在开关管准谐振电压的谷底实现软开关同时抑制了芯片EMI干扰。而在轻载的时候采用PFM控制,大幅降低系统的工作频率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待机功耗。相比于PWM控制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对低功耗开关电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芯片内的功能划分,本芯片设计了电源模块、三条控制环路模块、各种保护电路以及输出驱动电路,并且在CC和CV环路中设计有内置的输出电缆补偿技术和线电压补偿技术使得电源输出精确的恒流和恒压。在CS环路中芯片可以在轻载下切换CS比较电压,减小PFM在轻载下的音频噪声。设计出的芯片可以适用于12W以下隔离方案。之后对AC/DC控制器子电路级模块和系统级模块在Candence Spectre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处在恒流模式的时候负载输出电流可以达到2.4A,且在重载情况下实现了PFM和准谐振的双重调制。恒压模式时负载电压为5V,系统由PFM调制,最大转换效率为74%左右,其他性能也均满足芯片设计指标。最后在Candence Virtuoso的环境下采用FMIC的1.5微米BCD工艺完成了芯片的版图设计,并使用Calibre后端工具对版图进行版图设计规则检查以及电路一致性检查,达到芯片的流片要求。
刘杰[2](2010)在《单片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日益趋于便携化的同时对他们的供电电池也提出了轻便、高效的要求。锂离子电池正是以其能量密度高、供电电压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的特点逐渐取代传统的镍镉、镍氢电池、铅酸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相对于其他化学电池,锂离子电池在性能优异的同时也显得更为精致和脆弱,因此对锂电池充电过程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需要高精度的电压、电流设置,分阶段的充电模式和完善的保护电路。本论文设计了一款适于对各种锂电池充电进行管理的电流控制模式PWM开关电源芯片。芯片对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设有恒流模式、恒压模式及BURST模式以保证充电过程的高效和节能。当电量释放完毕的锂离子电池被置入芯片作为负载时,系统自动检测并选择一个恒定的较大的电流进行充电,此阶段芯片工作占空比不变,工作频率随着电池电压的升高而升高;电池电压接近设定的终止电压时转为恒压充电模式,芯片开始减小占空比,充电电流亦随之减小,工作频率稳定不变;电池电压达到终止值时系统将关闭以防止电池过冲对其自身带来的损伤。当电池电压由于某种原因下降时,系统自动进入BURST模式,以较低的工作频率、小的电流对电池电量进行缓慢地补充。芯片内置了逐周限流电路、过压保护电路及欠压锁定电路以保证芯片安全运行。论文首先对锂离子电池特性和开关电源原理的简要说明,然后介绍了芯片各模块并对关键模块给出了设计过程和仿真结果,最后对芯片整体运行的各个工作模式进行了仿真。芯片采用了CSMC 0.5um BCD工艺,在仿真方面使用的是Cadence的Spectre仿真工具。
马云辉[3](1997)在《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文献[1]提出的由同相第二代电流传输器(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该电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成为电压比较器、双向限幅器和电压放大辞,文章还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王兴全[4](2020)在《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四川受制于丘陵山区的土地现状,在目前大中型喷药机技术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却受喷药机体积和配套动力装置的制约而不适用与四川省内丘陵山区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种植的产业化、机械化发展迟滞,部分地区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对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的农艺和植保防治机械化的规划。目前,高枝农作物或果树喷药是以背带式、脚踏式喷雾器为主。随着果园面积的日益扩大,喷施农药的工具也由手动工作方式转换为机动工作方式,喷头也换为高压喷头。而今喷雾器大都是采用机动喷雾器为主,其功能灵活、覆盖面积大,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劳作时间。但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农药喷雾必然是朝着低污染、高精度、环保化与安全化方向发展。那么用于高枝农作物或果树喷药的喷雾器由电动型取代机动型或手动型,电动型喷雾器是其发展趋势;而微型电动喷药机不仅省力轻便,而且更符合环保要求。为此,本文立足四川丘陵山区地块单片面积小、土地分散、起伏不平的土地现状,以简单、实用、好用为目的,低成本和高性价比为核心,力求通过对现有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进行分析、改进,设计出一款与农艺紧密结合的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与传统的喷药方式相比,具有减少作业程序,省时省力,价廉物美、安全环保等优点,可有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因此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主要工作如下:1)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总体设计(喷药方式、总体布置)。2)主要工作部件(喷药杆、喷药管、喷头、电动泵、储药箱等)的选择与设计。3)关键零部件(喷药杆、电动泵、蓄电池、电动泵等)的设计、计算。4)蓄电池(锂电池)控制器的设计、计算与调试。本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钓杆式伸缩喷杆实现了喷雾高度,利用高压喷头实现了雾化效果,利用三组蓄电池供电提高了续航能力;本设计样机在四川一贝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试用过程中,验证了全部技术参数及功能,表现良好,受到好评。
饶铖[5](2013)在《基于WSN的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是私家车密集区,很容易发生汽车失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全国建成了许多现代化住宅小区,智能小区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私家车是居民非常贵重的私有财产,设计一种方便、可靠、高效、智能的小区汽车安防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针对物业公司可以获取小区内车主信息的特点,设计实现了基于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系统通过ZigBee网络、GSM网络和互联网对小区内汽车进行智能管理和实时监控,其特点是将停车场划分为若干个停车区,让锚节点与停车区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汽车通过某个锚节点入网后,便可得知汽车所在的停车区,从而利用ZigBee短距离通信的特点,实现了对汽车的区域定位。在安防状态下,若汽车车门被异常打开,车门上带有红外对射模块的传感器节点会产生报警信号,并且通过锚节点、路由节点、协调器节点、网关、GSM模块等设备将报警信号传给停车场管理员和车主。停车场管理员通过上位机监控界面查看到报警信息后,可以立即通知保安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车主不在小区内时,停车场管理员可以通过上位机中的车主信息及时通知车主或车主家人,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果车主要正常驾车离开,可以通过遥控节点来关闭汽车上的传感器节点,以免产生误报。该系统克服了传统汽车安防系统噪声扰民、反应慢、监控范围小等缺点。本文设计实现了上述基于WSN的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的软硬件部分和上位机系统。针对传统汽车安防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在对系统作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同时对系统的ZigBee网络设备、网关和服务器的功能作了分析讨论,并且详细设计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系统采用分模块设计的思想,设计实现了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遥控节点、传感器节点、协调器节点等ZigBee网络设备,同时对协调器网关和嵌入式Linux网关的硬件部分作了简单的分析,接着对遥控节点、传感器节点、锚节点、路由节点、协调器节点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实现,并且对ZigBee网络无线通信命令帧以及协调器节点串口通信数据帧的格式进行了设计。最后设计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Java Web监控系统,不仅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网关中间件,而且采用Hibernate、Struts等开源框架对MySQL数据库系统和Java Web远程监控界面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对小区内车主信息的综合管理、汽车入库、异常、离库三种安防状态的实时监控以及对汽车区域定位的可视化呈现。
周向阳[6](2006)在《反相器构成的开关稳压源工作原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一种由CMOS六反相器构成的出租车计价器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可知在开关稳压电源工作线路中,由CMOS六反相器构成了该线路所需的比较放大器,无需再加基准稳压线路,就能实现开关稳压电源的正常工作。
王凯强[7](2015)在《基于脉冲电流法的宽带局部放电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电能产生与传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其绝缘状况的检测与分析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的理论研究入手,设计出一套宽带局部放电测量系统,用于对电气设备进行局部放电量的测量,以便了解其绝缘状况,提前发现和排除故障。本文以IEC60270及GB7354国家标准为依据,首先给出了系统设计的功能与性能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结合目前实验室技术水平,选定了系统设计总体方案。采用局放测试仪主机,监控主机(PC机)外加校正脉冲发生器的架构。本文详细阐述了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重点是硬件电路方面的设计,主要分析了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和数字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微控制器选用了ARM内核的CC2538无线片上系统单片机,用于支持测试仪主机与校正脉冲发生器之间的Zigbee无线通信。软件部分主要是提出了软件架构与功能设计,完成了Zigbee无线通信的编程。实验表明,该系统测量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方便,运行稳定可靠,在现代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王曦[8](2008)在《内燃机车无触点改造及智能模块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传统内燃机车采用有触点电气控制系统,有触点控制电路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固有缺陷,如有触点器件的机械误动作,控制电路走线繁多,系统通用性差及检修维护工作量大等。设计中采用现代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构成的逻辑控制单元取代了传统内燃机车的有触点逻辑控制电路,微处理器发出的指令通过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输出通道直接控制接触器等外部负载,避免了目前的多级驱动,这样既能简化内燃机车的控制电路、减少外部连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又大大简化了内燃机车的控制系统,提高了内燃机车控制系统设计的灵活性,缩短了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周期,实现了控制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同时,微处理器的应用使逻辑控制系统能够具有故障判断的功能。本文以DF7型内燃机车为基础对内燃机车有触点控制电路的取代进行研究。本文第一章阐述了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对有触点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中,通过学习和深入了解DF7型内燃机车控制电路原理,整理出机车的控制逻辑,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第三章具体介绍了逻辑单元逻辑控制功能的软硬件实现,系统由各种电力电子器件构成逻辑单元的输入输出电路,以CPLD为控制核心,通过设计和应用内燃机车逻辑控制IP核实现了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软件化。第四章阐述了CAN总线在逻辑控制单元中的应用,逻辑单元通过CAN总线同机车控制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第五章结合根据所能获取的机车线路状态信息和控制逻辑整理出的故障判断模型介绍了逻辑控制单元的故障判断功能。第六章简述了系统设计中所采取的抗干扰措施。文章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设想。
王瑞玉[9](2012)在《MCU中时钟产生电路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集成电路中,时钟是由时钟电路产生的,环形振荡器是时钟产生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电路,由于易于集成,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石油化工、医疗、科学研究、卫生防疫、电子工业等领域。在通讯系统中,环形振荡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生时钟信号并为特定系统产生基准信号。一般来说,环形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受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它所产生的时钟信号和基准信号的稳定性。本文就改进了环形振荡器,并增加了校准功能,并和晶振电路进行选择使用。本课题紧紧围绕MCU中的时钟产生电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时钟产生电路中用到了环形振荡器、外接晶振。本电路对这两个振荡器模式进行了自动选择。而对其中的环形振荡器本电路进行了改进,不仅能使振荡频率降低,而且还能降低功耗。本论文将MCU中的时钟产生电路分成了四大模块:改进型环形振荡器模块、外接晶振的电路模块、自动选择振荡模式模块、电压源产生模块,本文分别对这四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采用Cadence的Hspice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验证。这四个模块构成了本设计的主体。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环形振荡器中加入了频率校准模块,在有工艺偏差的情况下这个模块能改变振荡器的频率大小;第二提供了3种振荡模式可供自动选择,在工艺偏差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晶振入口的接入不同,进行自动选择振荡模式;第三通过提供小电压源降低振荡器功耗。本课题采用CSMC公司的0.35um工艺来实现版图设计。根据电路模拟出来的准确数据,得到适当的器件和尺寸,并设计出合适的版图。根据版图提取的寄生参数对电路进行验证,使得电路得到优良的性能,并保证版图的准确无误。这个MCU芯片已经成功流片。最后,对芯片的性能、工作方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穆仪[10](2012)在《原边控制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的研究和设计》文中指出自50年代开关电源问世以来,开关电源的应用逐渐从太空走向人们生活当中。充电器、适配器、辅助电源、台灯、路灯等等无不存在开关电源。随着开关电源不断朝着高效率、小体积和高频率方向发展,EMI效应、开关损耗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开关电源发展的瓶颈。人们采用频率抖动、功率因数校正、同步整流等技术降低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开关电源芯片的效率。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市场对此类产品供电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小功率、高效率开关电源产品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基于1um40V华虹高压工艺库,设计了一款采用原边反馈反激开关电源芯片。其采用原边反馈技术替代以前由芯片PC817和TL431组成的反馈环路,减小电路体积,但也对反激变压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芯片除了内置一般的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外,还内嵌频率抖动模块以减小电路EMI效应。与别的原边反馈芯片采样滤波后的稳定反馈电压不同,本芯片通过电阻分压直接采样变压器辅助绕组电压。这样对芯片内部的采样保持电路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准确采样到输出波形下降沿前一小段的稳定电压。本文完成了对芯片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仿真验证。
二、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调制型原边反馈AC-DC控制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关电源概述 |
1.2 开关电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开关电源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开关电源分类与原理研究 |
2.1 开关电源拓扑结构 |
2.1.1 BUCK拓扑结构 |
2.1.2 BOOST拓扑结构 |
2.1.3 BUCK-BOOST拓扑结构 |
2.1.4 正激式反激式变换器 |
2.2 反激式开关电源工作模式 |
2.3 原边反馈和副边反馈 |
2.4 开关电源芯片调制模式 |
2.4.1 PWM |
2.4.2 PFM |
2.5 准谐振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芯片的系统设计与研究 |
3.1 系统架构与工作原理 |
3.2 芯片控制环路设计 |
3.2.1 CS控制环路 |
3.2.2 CC控制环路 |
3.2.3 线电压补偿技术 |
3.2.4 CV控制环路 |
3.2.5 输出电缆压降补偿技术 |
3.3 芯片系统参数设计 |
3.3.1 系统外围元器件参数设计 |
3.3.2 芯片指标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芯片电路模块设计 |
4.1 电源供电模块 |
4.1.1 启动电路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
4.1.2 特殊基准电压Vref产生电路 |
4.1.3 芯片内部供电电压和偏置电压产生电路 |
4.1.4 偏置电流产生电路 |
4.1.5 上电复位电路 |
4.1.6 各种保护电路 |
4.2 CS控制模块 |
4.2.1 前沿消隐模块 |
4.2.2 CS阈值电压模块 |
4.2.3 CS峰值电流检测模块 |
4.3 恒流(CC)控制模块 |
4.3.1 恒流工作原理 |
4.3.2 Tons检测模块 |
4.3.3 恒定Tons/Toffs模块 |
4.3.4 线电压补偿模块 |
4.4 恒压(CV)控制模块 |
4.4.1 采样时刻产生模块 |
4.4.2 时钟产生和分频计数模块 |
4.4.3 EA放大器模块 |
4.4.4 阶梯电压产生模块 |
4.4.5 CV逻辑产生模块 |
4.4.6 内置输出线缆补偿模块 |
4.5 CC/CV逻辑控制模块 |
4.6 准谐振模块 |
4.7 开关逻辑控制和输出驱动模块 |
4.8 芯片系统仿真验证 |
4.8.2 芯片整体仿真 |
4.8.3 CC模式仿真 |
4.8.4 CV模式仿真 |
4.8.5 负载调整率&线性调整率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芯片版图设计 |
5.1 版图设计 |
5.2 芯片工艺介绍 |
5.3 版图设计规则 |
5.4 版图设计技巧 |
5.5 芯片版图设计 |
5.6 芯片版图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单片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开关电源及其发展趋势 |
1.2 课题特点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内容安排 |
第二章 PWM 调制方式、锂电池的特性及BCD 工艺简介 |
2.1 PWM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 |
2.1.1 电压反馈控制模式 |
2.1.2 电流控制模式 |
2.1.3 电流电压叠加控制模式 |
2.2 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 |
2.3 锂电池的特性 |
2.4 BCD 工艺简介 |
第三章 芯片各部分简介、主要模块的设计和仿真 |
3.1 芯片整体结构及各模块介绍 |
3.2 芯片主要模块设计和仿真 |
3.2.1 参考电压模块 |
3.2.1.1 带隙基准产生电路 |
3.2.1.2 基准启动电路 |
3.2.1.3 基准电压电路修调结构 |
3.2.1.4 基准电压的仿真 |
3.2.2 软驱动 |
3.2.3 高低压转换模块 |
3.2.3.1 低压电源产生、欠压锁定电路 |
3.2.3.2 过压保护电路 |
3.2.4 软启动 |
3.2.5 CC/CV 模块 |
3.2.6 电流修调模块 |
3.2.7 驱动模块 |
3.2.8 误差放大器模块 |
3.2.9 前沿消隐(LEB)模块 |
3.2.10 频率抖动(Shuffling) |
3.2.11 电流比较及PWM 信号产生模块 |
3.2.12 BURST 信号的产生 |
第四章 芯片的结构、应用方案及各工作模式的仿真 |
4.1 芯片的引脚结构及电学参数 |
4.2 芯片的典型应用方案 |
4.3 芯片运行过程的仿真 |
4.3.1 上电过程 |
4.3.2 恒流工作模式 |
4.3.3 恒压工作模式 |
4.3.4 BURST 模式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第一章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总体方案确定 |
1.1 高枝农作物喷药机现状 |
1.2 喷药机的总体方案分析 |
1.2.1 电动无人机喷药方案 |
1.2.2 电动喷药机+松风筒方案 |
1.2.3 电动喷药机+钓竿式撑杆方案 |
1.3 喷药机的主要部件选型 |
1.3.1 喷药泵的选型 |
1.3.2 蓄电池的选型 |
1.3.3 喷药杆的选型 |
1.3.4 喷头的设计与选型 |
1.3.5 蓄电池控制器盒的设计 |
1.4 喷药机的工作原理 |
1.5 本章总结 |
2 第二章喷药机控制电路的总体方案确定 |
2.1 喷药机控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现有喷药机控制电路与特点 |
2.2 喷药机控制器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
2.3 喷药机控制器电路电源选型 |
2.3.1 LM7812-0.5A三端集成稳压电源 |
2.3.2 LM2596-12V-2A开关型稳压电源 |
2.4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2.4.1 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 |
2.4.2 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试验 |
2.5 逻辑运算电路设计 |
2.5.1 逻辑运算电路功能特点分析 |
2.5.2 逻辑运算电路设计 |
2.6 控制器驱动电路设计 |
2.6.1 光控固态继电器(SSR)驱动方案 |
2.6.2 电磁继电器驱动方案 |
2.7 本章总结 |
3 第三章喷药机试验 |
3.1 喷药机控制器试验 |
3.1.1 光控固态继电器(SSR)驱动控制电路试验 |
3.1.2 电磁继电器驱动控制电路试验 |
3.2 喷药机喷射性能试验 |
3.2.1 喷药机喷射射程、高度性能试验 |
3.2.2 喷药机喷射喷量性能试验 |
3.3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WSN的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1.2.2 常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系统工作流程 |
2.3.1 入库处理过程 |
2.3.2 异常处理过程 |
2.3.3 离库处理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CC2530模块及电源管理单元 |
3.1.1 CC2530模块 |
3.1.2 电源管理单元 |
3.2 遥控节点硬件设计及原理 |
3.3 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
3.3.1 红外模块发送端电路设计 |
3.3.2 红外模块接收端和报警电路设计 |
3.4 协调器硬件设计 |
3.5 网关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ZigBee无线监控网络软件设计 |
4.1 ZigBee相关技术简介 |
4.1.1 ZigBee协议网络架构 |
4.1.2 Z-Stack协议栈 |
4.2 遥控节点软件设计 |
4.3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3.1 主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3.2 从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4 路由器软件设计 |
4.5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
4.6 系统中各命令帧详析 |
4.6.1 ZigBee网络无线通信命令帧格式 |
4.6.2 协调器串口通信数据帧格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系统设计 |
5.1 开发环境简介 |
5.1.1 集成开发环境 |
5.1.2 数据库开发工具 |
5.1.3 Web服务器 |
5.2 连接数据库的中间件软件设计 |
5.2.1 协调器网关中间件设计 |
5.2.2 嵌入式Linux网关中间件设计 |
5.3 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 Java Web监控系统设计 |
5.4.1 监控系统架构 |
5.4.2 系统的MVC模式 |
5.4.3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5.5 区域定位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ZigBee网络的实现与测试 |
6.2 网关中间件的实现和测试 |
6.3 Java Web监控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
6.3.1 管理员监控界面 |
6.3.2 普通用户界面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ZigBee网络设备整体电路图 |
附录2 ZigBee网络设备PCB版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脉冲电流法的宽带局部放电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 |
1.2.1 局部放电概述 |
1.2.2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脉冲电流法的基本原理 |
2.1 原理概述 |
2.2 基本试验回路 |
2.2.1 并联法 |
2.2.2 串联法 |
2.2.3 平衡法 |
2.3 检测阻抗 |
2.4 干扰及其抑制 |
2.4.1 干扰产生的原因 |
2.4.2 抑制干扰的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 |
3.1.1 系统功能介绍 |
3.1.2 局放测试仪性能指标 |
3.1.3 校正脉冲发生器性能指标 |
3.2 局放测试仪方案选择 |
3.3 方案设计选型 |
3.3.1 总体架构 |
3.3.2 硬件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CC2538 核心板设计 |
4.1.1 结构框图 |
4.1.2 外围电路参数设计 |
4.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2.1 信号流图 |
4.2.2 低速通道放大滤波电路 |
4.2.3 高速通道放大滤波电路 |
4.2.4 工频相位提取电路 |
4.2.5 扩展I/O设计 |
4.3 ADC采样电路设计 |
4.3.1 器件选型 |
4.3.2 电路结构 |
4.4 扩展电路硬件设计 |
4.4.1 网口硬件设计 |
4.4.2 同步方式选择 |
4.4.3 电源设计 |
4.5 校正脉冲发生器设计 |
4.5.1 结构框图 |
4.5.2 电源设计 |
4.5.3 DAC数模转换 |
4.5.4 UART转 USB设计 |
4.5.5 优化设计 |
4.6 参考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架构 |
5.2 软件功能设计 |
5.2.1 信号采集 |
5.2.2 参数测量 |
5.2.3 波形显示 |
5.3 系统ZigBee通信设计 |
5.3.1 ZigBee协议栈简介 |
5.3.2 Z-Stack协议栈解析 |
5.3.3 Zigbee通信编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内燃机车无触点改造及智能模块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内燃机车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内燃机车控制电路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DF7型内燃机车控制电路分析 |
2.1 DF7型内燃机车控制电路 |
2.2 无触点改造的范围和对象 |
2.3 DF7型内燃机车控制电路逻辑整理 |
2.3.1 逻辑控制梯形图 |
2.3.2 逻辑控制单元采集的线路信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 |
3.1 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原则 |
3.2 逻辑控制单元的组成 |
3.3 逻辑控制单元设计技术与器件选择 |
3.4 逻辑控制单元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4.1 输入电路 |
3.4.2 输出电路 |
3.5 逻辑控制软件设计 |
3.5.1 CPLD及SOC技术 |
3.5.2 逻辑控制程序的整体结构 |
3.5.3 逻辑取代的基本原理与软件实现方法 |
3.6 系统电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总线在逻辑控制单元中的应用 |
4.1 机车控制网络中的逻辑控制单元 |
4.2 逻辑控制单元CAN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
4.2.1 通信接口电路总体结构 |
4.2.2 通信接口电路原理 |
4.3 逻辑控制单元CAN通信软件设计 |
4.3.1 机车控制网络CAN通信协议 |
4.3.2 系统初始化 |
4.3.3 CAN通信主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逻辑控制单元的故障诊断功能 |
5.1 内燃机车故障诊断原理 |
5.2 逻辑控制单元的故障诊断方式 |
5.2.1 自诊断方式 |
5.2.2 交互式诊断方式 |
5.3 内燃机车故障诊断模型 |
第六章 逻辑控制单元的抗干扰技术 |
6.1 硬件抗干扰措施 |
6.2 软件抗干扰措施 |
6.3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MCU中时钟产生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振荡器的发展历史 |
1.2 振荡器的背景概述 |
1.2.1 片内振荡器的背景概述 |
1.2.2 晶体振荡器的背景概述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集成电路的分类及时钟产生电路的设计流程 |
2.1 集成电路及其设计概述 |
2.1.1 集成电路及其设计分类 |
2.1.2 模拟集成电路分类 |
2.1.3 模拟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 |
2.1.4 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 |
2.1.5 时钟电路的设计流程 |
第3章 MCU 中时钟产生电路各模块的设计 |
3.1 为振荡器提供电压源的模块 |
3.1.1 CMOS 运算放大器的指标 |
3.1.2 基本两级运算放大器的分析 |
3.1.3 为振荡器提供电压源实际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
3.1.4 利用 Cadence 对为振荡器提供电压源电路的仿真 |
3.2 自动选择振荡模式电路 |
3.2.1 三态反相器电路 |
3.2.2 锁存器电路 |
3.2.3 自动选择振荡模式电路的工作原理 |
3.2.4 自动选择振荡模式电路的仿真分析 |
3.3 外接晶振的电路 |
3.3.1 石英晶体谐振器 |
3.3.2 施密特触发器电路 |
3.3.3 外接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
3.3.4 外接晶振电路的仿真分析 |
3.4 环形振荡器电路 |
3.4.1 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
3.4.2 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
3.4.3 RC 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
3.4.4 电流饥饿型环形压控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
3.4.5 实际的改进型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
3.4.6 实际的改进型环形振荡器的仿真分析 |
第4章 MCU 中时钟产生电路的总体设计 |
4.1 时钟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
4.2 时钟产生电路的仿真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原边控制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开关电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开关电源原理及拓扑概述 |
2.1 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 |
2.2 开关电源基本拓扑结构 |
2.2.1 Buck 型开关调整器 |
2.2.2 Boost 型开关调整器 |
2.2.3 Buck-Boost 型开关调整器 |
2.2.4 反激变换器 |
2.2.5 正激变换器 |
2.2.6 推挽变换器 |
2.2.7 半桥变换器 |
2.2.8 全桥变换器 |
2.3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 |
2.3.1 PWM 调制 |
2.3.2 PFM 调制 |
2.3.3 PSM 调制 |
2.4 电流工作模式 |
2.4.1 断续模式 DCM |
2.4.2 连续模式 CCM |
第三章 原边反馈芯片设计 |
3.1 芯片功能及内部原理图 |
3.1.1 芯片的主要功能和参数 |
3.1.2 芯片系统框图 |
3.2 电路保护模块 |
3.2.1 欠压电路 |
3.2.2 过压保护电路 |
3.2.3 芯片内部供电电路 |
3.3 带隙基准电路 |
3.3.1 与电源无关的偏置电路 |
3.3.2 与温度无关的基准 |
3.3.3 带隙电路设计 |
3.3.4 带隙仿真结果分析 |
3.3.5 偏置电压产生电路 |
3.4 前沿消隐电路 |
3.5 软启动电路 |
3.6 误差放大器 |
3.7 电压反馈环路 |
3.7.1 峰值采样保持电路原理 |
3.7.2 采样电路 |
3.8 死区控制 |
3.9 振荡器 |
3.9.1 张弛振荡器原理 |
3.9.2 振荡器各模块功能 |
3.9.3 频率抖动模块 |
3.9.4 振荡器主模块 |
3.10 软驱动电路 |
3.10.1 电平转换电路 |
3.10.2 软驱动电路 |
3.11 PWM 电路 |
3.12 主要电路版图设计 |
第四章 芯片测试电路 |
4.1 测试电路 |
4.2 反激变压器的制作 |
4.3 板级电路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调制型原边反馈AC-DC控制芯片设计[D]. 郭佳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单片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设计[D]. 刘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3]再论由CCⅡ+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电路[J]. 马云辉. 电子科技, 1997(01)
- [4]高枝农作物或果树电动喷药机研究[D]. 王兴全. 成都大学, 2020(08)
- [5]基于WSN的智能小区汽车安防系统的设计[D]. 饶铖.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6]反相器构成的开关稳压源工作原理[J]. 周向阳. 中国西部科技, 2006(07)
- [7]基于脉冲电流法的宽带局部放电测量系统设计[D]. 王凯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内燃机车无触点改造及智能模块的研究与开发[D]. 王曦.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9]MCU中时钟产生电路的设计[D]. 王瑞玉. 辽宁大学, 2012(03)
- [10]原边控制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的研究和设计[D]. 穆仪.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