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锋[1](1997)在《经络感传的液晶孤子模型》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液晶中的孤子理论,假定人体组织间隙中处于液晶相的体液构成了经络的感传介质,引入孤子模型较为成功地解释了经络感传的速度、可阻滞性、双向性等特异性质;同时提出高分子向列相溶致液晶中二次声波效应有可能用于说明经络声波传导速度特异性产生的原因
林先哲,张一方[2](1990)在《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用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和KdV方程描述人体内广泛分布的结缔组织中胶原分子链的激发态。把胶原分子集体激发所形成的孤子、孤子波的传播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从而建立经络的孤子模型。模型的初步工作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制、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感传速度的变化及其与穴位和脏腑所在部位的关系,并说明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用此模型可以预期将来在循经感传的同一次测试过程中可获得咏冲型等量信号(电、声等)。
杜瑞卿,明彩荣,陈以国[3](2004)在《循经感传的分维量子波动学》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循经感传的两种观点 ,分别进行分析 ,坚持“以外周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与中枢统一论”。并从循经感传的检验、解剖、组胚、量子生物学角度 ,利用分维学说 ,阐明经络的物质性 ,提出了完整闭合的经络物质图。利用量子生物学 ,电磁生物物理学理论论证了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 ,能很好地解释了“中枢兴奋与扩散”理论中的一些事实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说论。
周磊,唐昌建[4](2006)在《关于人体经络实质认识与研究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简略回顾了我国对经络本质研究的概况,提出了研究人体经络实质的认识方法思路。认为,经络不是具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对经络的研究应该联系生命场的观点,利用信息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去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并发一些新的研究线索。
叶建红[5](2002)在《非线性系统理论与经络能量转移》文中认为通过对非线性理论所揭示的复杂系统内在规律的综合评价 ,认为非线性理论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经络能量转移的研究中。并以林先哲所建立的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为例 ,描述了经络能量转移的非线性特性。
赵国求,童忠良[6](2004)在《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文中研究指明
赵国求[7](1997)在《经络理论的现代研究》文中指出经络理论的现代研究及其临床实践完全证明经络并非子虚乌有,经络有其真实的解剖学基础。经络即是人体的间隙维系统,经络物质即是人体的组织液。经络感传传在经络(组织液),感在神经。人类可以通过思维的能动作用,运用神经电信号作用于穴位、经络物质,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赵国求[8](2003)在《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中医科学性认识层面、中医诊疗实践和科学研究层面及中医基础理论层面 ,评述了中医与现代科学融通的困难 ,提出了阴阳平衡等价于最佳自稳态的新观点 ,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物质观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思路
聂磊[9](2004)在《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光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疗法作为物理疗法的一种,已经在临床取得了显着成果。但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皮肤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而且不同组织间的光学特性存在差异。因此,发射光谱峰值或发光方式不能变化的光疗仪器,在适应病症范围和治疗效果方面就存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复合光治疗的概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结合激光疗法,研制出发射光谱峰值可调,发光方式动态变化的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 文中首先介绍了光疗法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同波段、疗效显着的,具有代表性光疗仪器的光谱测试,本文得出结论:有较高医用价值的光谱范围为600nm~6μm。并以此作为复合光的光谱成分,根据不同波长,从细胞、分子等角度对复合光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包括治疗系统中使用的弱激光的生物效应。文中特别对远红外光部分在癌症辅助治疗上的应用作了介绍。对光生物效应的研究,为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复现600nm~6μm光谱,本系统采用宽谱辐射的卤钨灯作为光源。通过对光源闪烁频率的调节,控制其功率,从而改变光源发射的峰值波长和对人体的刺激频率。弱激光作为复合光治疗系统的重要部分,采用波长650nm的半导体激光器。一个深椭球形的反射罩将卤钨灯泡和激光器集成在一起,通过调节可以改变照射光斑的大小。 随后的章节介绍了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发光器的控制电路,及电路调试中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本治疗系统的发射光谱。光谱曲线表明,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发射的光波确实覆盖了600nm~6μm的范围,随着功率的变化,峰值有所偏移。
叶建红[10](1999)在《经络实质研究概况》文中认为就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经脉与脏腑的相互联系 ,以及有关穴位与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 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
二、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3)循经感传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怎样认识经络的物质基础 |
2 怎样解释循经感传的形成机制 |
(6)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中医的理论认识 |
2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困难 |
3 结合困难的本质 |
(9)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光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应用前景 |
1.3 光疗法的发展和历史 |
1.4 光疗仪器的发展方向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光的生物效应研究 |
2.1 光谱测试 |
2.1.1 光谱测试仪器 |
2.1.2 实验结果 |
2.2 人体组织对光线的吸收特性 |
2.3 光照射人体后的作用历程 |
2.4 人体系统的基本特性 |
2.5 光生物效应的总述 |
2.6 红光和近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
2.7 红光和近红外线的临床应用 |
2.8 远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
2.8.1 远红外线的热效应 |
2.8.2 远红外线的非热效应(共振效应) |
2.8.3 远红外线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
2.9 从中医学角度对光生物效应的研究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弱激光生物效应的研究 |
3.1 激光生物效应的综述 |
3.2 弱激光生物效应的研究 |
3.3 弱激光生物效应机理的研究 |
3.4 激光针灸的应用 |
3.4.1 穴位及经络特性的概述 |
3.4.2 激光针灸对穴位及经络的作用 |
3.4.3 激光针灸的生理及病理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设计构想 |
4.1 复合光概念的提出 |
4.2 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光源设计 |
5.1 卤钨灯光源 |
5.2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
5.2.1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特点 |
5.2.2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安全使用 |
5.3 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发光装置 |
5.3.1 反射罩的设计 |
5.3.2 两种光源的几何位置安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的光源控制 |
6.1 卤钨灯的控制技术 |
6.1.1 卤钨灯的控制电路 |
6.1.2 固态继电器的特性 |
6.1.3 计算机对卤钨灯的控制过程 |
6.2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控制技术 |
6.2.1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控制电路 |
6.2.2 控制电路的调试 |
6.3 光谱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经络实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和结构基础的研究 |
1.1 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1.2 量子理论与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
1.2.1 经络实质量子观 |
1.2.2 从量子水平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
2 经脉与脏腑相互联系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
3 有关穴位及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研究 |
3.1 经脉循行路线的声学特性 |
3.1.1 隐性循经感传 (LPSM) 线的高振动声特性 |
3.1.2 经络循行线的导声性 |
3.2 经脉循行路线的光学特性 |
3.3 经脉循行路线的热学特性 |
3.4 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电学特性 |
3.4.1 穴位的低阻抗特性 |
3.4.2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高电位特性 |
3.5 同位素在经脉循行线的循经移动特性 |
4 小结 |
四、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络感传的液晶孤子模型[J]. 罗文锋. 大自然探索, 1997(02)
- [2]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J]. 林先哲,张一方. 大自然探索, 1990(04)
- [3]循经感传的分维量子波动学[J]. 杜瑞卿,明彩荣,陈以国. 中医药学刊, 2004(02)
- [4]关于人体经络实质认识与研究方法的探讨[J]. 周磊,唐昌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6(03)
- [5]非线性系统理论与经络能量转移[J]. 叶建红. 西南国防医药, 2002(02)
- [6]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J]. 赵国求,童忠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02)
- [7]经络理论的现代研究[J]. 赵国求. 武钢大学学报, 1997(04)
- [8]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J]. 赵国求.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 [9]复合光物理治疗系统光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D]. 聂磊. 燕山大学, 2004(06)
- [10]经络实质研究概况[J]. 叶建红.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