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球晶的形貌和结构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球晶的形貌和结构

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球晶的形态和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何兴权[1](2005)在《PTT及其PTT/PBT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凝聚态结构与流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PTT)是最近由壳牌化学公司工业化生产的芳香族聚酯,其主要优点在于既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物理性能,又具有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酯(PBT)的加工优势。这些特性使PTT在纤维、地毯、织物、膜和热塑性工程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BT本身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结晶速度快、加工成型方便等优势。将二者共混,PBT的加入势必影响熔体的流动性能,另一方面PTT的热行为和相形态等势必受很大影响。因此开展PTT及其PTT/PBT共混物的热行为、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改善材料的性能和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研究了自晶种成核对PTT结晶行为及其形态的影响。经过自晶种成核处理以后PTT的结晶温度明显提高,使用自晶种成核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PTT结晶活化能,减小端表面自由能,促进PTT的链折叠,提高PTT的结晶能力。使用自晶种成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PTT的成核密度,降低球晶的尺寸。 发现PTT溶液浇铸薄膜在不同成膜温度下的相形态与残留熔剂的存在与否有关。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衍射(SAED)和倾斜实验技术确定了PTT溶液浇铸薄膜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环带球晶的相结构和组成。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明场像中环带球晶中的暗区以结晶相为主,而亮区主要由非晶相组成。片晶的生长方向为晶体a轴。确定了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即间歇式增长过程,符合结构不连续模型。 研究了PTT/PBT共混体系的热行为,以PTT(或PBT)为基质相的共混物,另一次要组分的加入降低基质相的结晶能力和共混物的熔融(峰)温度。PTT/PBT共混物的相形态与组成密切相关。以PTT为基质相的共混物(WPBT≤30%)等温结晶可以形成环带球晶,每一组成的共混物形成环带球晶的环间距与结晶温度有关,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环间距逐渐变小。共混物中PBT含量的增加导致形成环带球晶的结晶起始温度逐渐降低。 PTT/PBT共混物在熔体状态下的流动行为与共混物的组成、两相的相容性及相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PTT/PBT共混物的复数粘度随着PBT含量的变化出现了正—负偏差,曲线成S形,在PBT含量为10%时复数粘度出现极小值,之后升高,在PBT含量为90%时出现极大植。当PBT含量在0—60%之间时,复数粘度出现负偏差,PBT含量大于60%后出现正偏差。这表明在共混体系中相逆转出现在大约PBT含量为60%时。流动曲线中出现一个平台区,PBT含量在30—50%之间,这与两种组分形成共连续相有关。共混物的储存模量和损失模量的变化规律与复数粘度的相似。PTT/PBT共混物在熔体状态下的稳态剪切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剪切变稀行为。

杨勉[2](2016)在《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石墨烯(Gr)是一种片层状的碳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超高的机械强度、超强的导电导热性能等特点,在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化学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被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品具有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加工性能好及化学稳定性佳等优点,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将石墨烯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者复合,开发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Gr/PET)新材料,国内外研究尚少。本文旨在开发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材料,并研究其加工性能与结晶性能,为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以石墨烯为改性剂,合成了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树脂。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表征了石墨烯的粒径及微结构以及改性聚酯的化学结构。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及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改性聚酯的结晶形态、等温结晶生长规律、结晶性能、晶型结构及热性能。用双柱毛细管流变仪测试研究了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剪切流变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选用乙二醇锑为催化剂,将超声分散的石墨烯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加入到聚酯PET中,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石墨烯含量的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扫描电镜与激光粒度仪测试分析可知,石墨烯经超声分散后,粒径减小。FT-IR测试结果表明,所使用的石墨烯表面仍带有少量羟基、羧基及环氧基等活性基团。石墨烯/聚酯PET的红外光谱与特性黏数测试结果表明,在合成中石墨烯的加入,并不影响聚酯主链结构,但使其特性黏数有所降低,都可达到0.6dL/g。2.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石墨烯微粒的加入不改变PET的晶型结构,但使得晶粒尺寸与晶面间距都有所减小。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分布变窄,尺寸趋于一致。与纯PET相比,加入少量石墨烯的PET球晶数目增多,尺寸减小,球晶堆砌密集,石墨烯表现出高效的异相成核作用。此外,石墨烯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点Tm,可使其结晶温度及结晶度得到提高。与纯PET相比,添加了0.3%石墨烯的改性聚酯的Tg增加了2.6℃,Tm提高了7℃。当石墨烯含量为0.05%时,改性聚酯的结晶温度比纯PET提高了约19%,当石墨烯含量为0.1%时,改性聚酯的结晶度由纯PET的26.9%提高到29.6%。非等温结晶研究表明,随降温速率的增加,结晶行为存在滞后现象,结晶温度降低,结晶峰变宽,半结晶时间t1/2减小。TG曲线表明,加入石墨烯后,聚酯的起始分解温度与停止分解温度均有所提高,说明石墨烯的加入可以提高PET的热稳定性。3.剪切流变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加入并未改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熔体的流动类型,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熔体仍为切力变稀流体。但石墨烯含量对熔体表观黏度与非牛顿指数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多,熔体流动阻力增大,聚酯熔体的表观黏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500s-1的剪切速率下,随着石墨烯含量由0增加到0.3%,熔体的表观黏度由21.61 Pa·s增大到49.07Pa·s,比纯PET高27.46Pa·s。同一剪切速率下,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其非牛顿指数减小,石墨烯的加入,增加了熔体的非牛顿性,使熔体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增强。

于洋[3](2019)在《生物基脂肪族共聚酯合成、共结晶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濒临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类主要面临的两大难题。近些年来,生物基可降解脂肪族聚酯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科学和经济领域的关注,它不仅可以降低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高分子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大量的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醇小分子可以直接从生物质中提取或由微生物发酵而获得。这些生物基小分子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被精确地设计,合成具有石油基聚合物性能的材料。因此,生物基脂肪族聚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石油基材料替代品之一,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通过共聚合方法制备无规结构的脂肪族共聚酯,这样不仅可以将两种均聚酯的性质进行综合,还可以通过调节共聚组分比例来控制共聚酯的各项性能。由于无规共聚物的化学单元是完全无规连接在一起的,因此表现出复杂的结晶行为。无规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质、结晶性质以及相转变规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以生物基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醇为单体设计合成了多种性能优异的、化学结构可控的饱和脂肪族共聚酯以及不饱和脂肪族共聚酯。系统研究了共聚单元链长、奇偶性、不饱和双键的几何构象结构等因素对共聚酯物理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理论模型以便于深入了解共聚单元化学结构对共聚物相态行为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1,6-已二醇、丁二酸与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酸,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生物基偶-偶脂肪族共聚酯。通过多种手段的表征,确认四个系列共聚酯均为异质同二晶体系。四个系列共聚酯中,晶型转变点处的共聚单元组成随共聚二元酸碳链长度的变化而改变。具有更长碳链长度的二元酸具有更强的结晶竞争能力,即使在含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共聚酯的晶体结构。此外,基于Wendling-Suter理论计算得到了共聚单元相互插入时的吉布斯自由能,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共聚单元相互插入的难易程度。结果表明,共聚二元酸链长对共聚单元的相互插入起决定性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完善了“链长插入-排斥模型”,这一模型有助于理解脂肪族聚酯碳链长度对异质同二晶行为的调控规律。(2)通过调控单体二元醇链长以及二元酸链长设计合成了五种生物基奇-偶脂肪族共聚酯,并对奇-偶脂肪族共聚酯的共结晶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奇-偶共聚酯中存在一个严格异质同晶体系,严格异质同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结晶行为。此外,发现共聚二元醇的链长对异质同二晶行为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此部分工作结合偶-偶脂肪族共聚酯的研究,提出了异质同晶与异质同二晶体系中共聚单元“竞争性”与“相容性”的概念,这有助于深入理解脂肪族聚酯中化学结构与共结晶行为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关联共聚酯的异质同二晶行为与材料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共聚单元间的“竞争性”与“相容性”可以预测共聚物机械性能的变化,为设计合成所需要力学性能的聚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采用顺-2-丁烯-1,4-二醇、1,4-丁二醇以及丁二酸共聚,合成了包括全组分范围的聚(丁二酸丁二酯-共-丁二酸顺丁烯二酯)(PBScBS)生物基共聚酯。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制备了高分子量的线性PBScBS不饱和聚酯,反应过程中顺-2-丁烯-1,4-二醇的非共轭顺式双键没有发生交联以及异构化副反应。通过对PBScBS共聚酯的热性能以及结晶行为的分析研究,表明PBScBS不饱和聚酯为异质同二晶体系。PBScBS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PBScBS中两种共聚单元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竞争性”与“相容性”的差异,这是由于顺-2-丁烯-1,4-二醇单元的插入带来的几何构象效应导致的。PBScBS中的“竞争性”与“相容性”直接影响了其球晶形态,尤其是对环带间距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此外,PBScBS中共聚单元间的“竞争性”与“相容性”仍然可以用来预测共聚物机械性能的变化,表明“竞争性”与“相容性”对共聚物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不饱和聚酯中仍然适用。(4)采用生物基来源的反式-β-氢黏康酸、富马酸和1,4-丁二醇共聚合成了全生物基的聚(反式-β-氢黏康酸丁二酯-共-富马酸丁二酯)(PBHBF)不饱和共聚酯。研究了不同组分下的聚合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第二阶段反应温度以及时间)对产物的影响,找到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制得了高分子量的PBHBF,反应过程中无支化以及异构化等副反应发生。PBHBF呈现了异质同二晶特征,聚酯的熔点、结晶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结晶度可以通过改变共聚单元组成来调控。PBHBF聚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宽的加工窗口。相比于低密度聚乙烯和其他常见的聚酯材料,PBHBF表现出类似的或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高分子量PBHBF在实际应用中有望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取代石油基的聚酯材料。(5)成功制备了高分子量、立构可控的聚(马来酸丁二酯-共-富马酸丁二酯)(PBMF)不饱和共聚酯。通过对PBMF的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能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几何构象结构对不饱和聚酯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PBMF聚酯的立构结构可以调控其热性能、结晶性能以及机械性能。随着马来酸含量的增加PBMF聚酯从硬质塑料逐渐变为柔性弹性体,拓宽了 PBMF聚酯的应用范围。此外,发现PBMF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化学选择性的功能化聚酯平台,含有功能性基团的伯胺分子可以与马来酸的顺式双键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而富马酸的反式双键被完全保留下来。因此,通过绿色温和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可以将多种功能性基团选择性地接枝到PBMF聚酯主链上,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志英[4](2006)在《聚合物结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晶性聚合物的结晶过程是在加工成形过程中结构演变的主要过程之一,是决定最终聚集态结构和制品性能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聚合物的结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聚合物材料的表征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方法,模拟了非等温条件下聚合物的相对结晶度的导数随时间的变化,用常用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结晶体内部进一步结晶的理想条件下,依据Evans理论的Ozawa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并可求出Avrami指数,但由于Ozawa提出的速率函数F(T)复杂,难于获得表征结晶速率的参数。Jeziorny模型在形式上能应用于非等温结晶,但用Jeziomy方程获得的参数缺乏明确物理意义,所得Avrami指数明显高于模拟实验采用值。Kissinger模型不能用于从降温DSC结晶曲线获取结晶活化能参数,但能从升温DSC结晶曲线近似估算该参数。把依据Avrami基本理论导出的微分方程进行扩展,可克服Ozawa方程的不足,能很好地用于从不同速率的升温和降温DSC曲线获取结晶速率参数,所得参数能很好的与模拟实验采用值相吻合。本文提出了描述聚合物冷结晶过程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可从一条等速升温DSC结晶曲线解析结晶动力学参数,不仅可获得Avrami指数、结晶扩散活化能等参数,还可进一步计算出一定温度范围的结晶速率或线生长速率。用计算机模拟结晶实验和取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结晶实验对提出的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程可很好地描述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研究了单轴取向PET纤维的冷结晶过程,对出现的多重结晶峰进行了参数解析,得到了Avrami指数、结晶扩散活化能等结晶动力学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可估算出一定温度范围的结晶速率参数。在结晶过程受扩散控制条件下,导出了Avrami指数与成核方式和结晶体生长几何的关系。根据对取向非晶PET纤维在结晶过程中Avrami指数、结晶峰位置和峰面积随拉伸比的变化提出了取向非晶PET纤维在结晶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在柱状体中的结晶过程。模拟了两维和一维受限体系下聚合物的结晶过程,发现受限体系的Avrami图形出现初期转折点。研究表明,Avrami图形上初期转折点的出现是由于结晶体从三维生长向低维生长的转变所致,并提出了聚合物在受限体系中的结晶模型。计算机模拟实验和对聚氧化乙烯的实验表明,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初期转折点出现的条件。

边界[5](2002)在《PET及其共聚酯的结晶行为》文中认为本文通过缩聚反应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丁二醇)酯(P(ET/BT))、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EI))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乙二醇酯(P(ET/EA))等系列的无规共聚酯以及PET/PBG(聚丁二醇)和PET/PEG(聚乙二醇)等系列的嵌段共聚酯,并采用DLI(解偏振光强度法)、DSC、WAXD、IR和NMR等实验技术着重研究了它们的结晶行为与共聚酯的序列结构。在此基础上,对PET及其共聚酯的结晶机理、“成核”添加剂对聚酯的促进机理、Avrami方程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玻璃化转变的本质作了一定的探索。 首次发现了PET的分子量大小影响其结晶行为的规律,以及不同分子量的PET链各自形成晶区的现象。通过结晶动力学测试、DSC分析、WAXD对晶体结构的测定和FTIR对链末端氢键结构的研究,首次提出,低分子量PET(M,≤6170)与高分子量PET(M,≥12600)结晶行为的差异源于它们晶体结构的不同,而PET分子链末端的游离羟基形成氢键是其结晶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故不同类型氢键的形成是导致不同晶体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次用解偏振光法(DLI)证实了玻璃态PET中一定程度有序性的存在,但它有别于晶态PET中的有序,在15~70℃之间,其有序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与温度之间有着一一对应关系(记忆效应),红外分析表明,该有序仍由含反式亚甲基的链段组成。有序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源于分子链段间距离的增加。在15~50℃范围内,玻璃态PET有序度随温度变化的转变为一级转变,用Arrhenius方程计算得该转变所需的活化能为22.56KJ/mol。 非晶态PET中的有序结构可起“胚核”的作用,起始结晶前胚核的大小及活动性将导致PET结晶过程的差异,故起始状态不同(已、未结晶样品从熔融态;冰水淬火、室温无水乙醇淬火样品从玻璃态以及恒温退火样品),PET试样的半结晶时间(t1/2)、Avrami指数(n)值随结晶温度的变化规律也不相同。这一发现对阐明PET结晶过程的微观机理有重要作用。 不同成核添加剂对PET结晶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PET的结晶过程中,不 摘要太可能存在真正的异相成核剂,添加剂对结晶过程的影响主要源于门)与熔融的聚酯大分于链发生化学反应,使 ET链段构象转变的活化能降低;(2)与聚酯形成配键以起到固定PET分子链的作用,当形成配键的量过多时,因破坏了分子链的对称性使 PET的结晶能力下降;(3)当添加剂或添加剂与聚酯反应后的产物在晶体结构上相互匹配时,通过吸附作用可增加聚酯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及链段的有序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导致聚合物结晶过程Avri指数n值不为整数的原因有:()有效胚核在晶核附近的分布并不对称,使晶核的结晶生长点不为偶数;(2)有效胚核向晶核的转化概率处于中间状态;(3)不同的结晶机制可同时存在于某一等温结晶过程中。故n值的大小代表着聚合物结晶时,晶核中生长点的数目,而结晶生长点与有效胚核数*)和生长核数或晶核数(M)的比值有关,即11。NfM。 首次将H3IUllan的PBC周期键链理论应用于聚酯结晶过程的研究,提出聚合物的结晶过程应为晶片h维生长,其n值介于2~3之间,该结论符合多数实验结果。对于n<2的聚合物结晶过程,是由于晶核周围胚核数的减少(或转化为晶核,或不能发生大规模的分子链运动)所致,而-n>3的过程则是由于晶核周围过多的胚核数使晶核生长时,二个或多个胚核可同时进入同一生长点,即晶片的分枝生长造成的。聚合物结晶后期的“二次结晶”现象,即偏离AVrallll线性的结晶过程同样是由于结晶生长点的减少所致。这一理论的运用较好地解释了聚酯结晶过程的各种复杂现象,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模型。 系统地研究了共聚酯的序列结构与结晶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PET类共聚酯的结晶性能除与引入链段的含量、规整性、柔顺性有关外,还取决于引入链段本身的结晶能力,该结论可较好地解释共聚酯的结晶行为。在 PpeTST)共聚酯中,因 BT链段结晶所需的活化能较小,故在整个组分变化范围内均可结晶,而ET链段在它的含量小于50%时,则几乎无法形成自己的晶区,当ET链段和BT链段的组成比为6535(序列分布:LEE。2.85;LBB。1.55)时,共聚酯的结晶能力最弱。在P(ET/E)共聚酯中,柔性EA链段不能形成自己的晶区,规整性和柔顺性两者的共同作用使EA链段在分子链中的含量约为20%时,结晶速率出现最大值。而引入刚性链段的P(ET/EI)共聚酯,则随EI链段含量的增加,结晶能力降低,结晶速率减小。 且且 浙江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无规共聚酯的熔点均随“杂质”链段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晶粒尺寸减小以及结晶链段间的距离h和b轴方向的重复长度)增加,即结晶密度下降引起的。在晶态P爬TffiA)和PaT/EI冲,C轴明显较“纯”PET的短,该结果表明,完全

滕莹雪[6](2010)在《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规聚丙烯(iPP)、间规聚苯乙烯(sPS)、聚甲醛(POM)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研究对象,采用0.1T~0.3T的直流磁场、交流磁场、10T脉冲磁场及12T强磁场,考察聚合物凝固过程中结晶形态及取向的变化。采用金相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磁场改性前后的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观察和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如下: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磁场下凝固的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结晶度和结晶取向随着施加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直流磁场下凝固的聚乙烯的片晶厚度明显增大,片晶间距有小幅增加,形成的球晶尺寸增加;施加交流磁场后,片晶厚度变小,片晶间距也明显减小。等规聚丙烯(iPP)在直流、交流和脉冲三种磁场下凝固时分子链易受外磁场的作用而产生诱导偶极,凝固时分子链构象规整性提高,晶粒沿外加磁场方向择优取向。直流磁场和脉冲磁场下凝固的聚丙烯熔点提高,凝固组织有生成串晶的趋势;交流磁场方向的周期变化,阻碍了聚丙烯形成完整的串晶结构,导致了聚丙烯的结晶度下降,熔点降低。间规聚苯乙烯(sPS)在直流磁场下凝固的晶型仍为β晶型,晶粒尺寸变小,片晶沿顺磁场方向排列,熔点提高以及晶体中β晶型结晶度增加。这一结果的产生是由于sPS分子链在磁场环境下改变了堆砌方式,分子链沿顺磁场方向排列,阻碍了分子链折叠弯曲,晶粒的生长方向受到限制,片晶尺寸减小,形成了漩涡状的球晶形态。聚甲醛(POM)的分子链在磁场下克服空间位阻效应而更有利于C—O—-C对称伸缩振动,减弱了C—O—C弯曲振动,从而减小晶片间增厚阻力,使片晶的厚度和间距增大,晶粒也沿磁场方向取向排列。随着施加磁场的强度增加,聚甲醛晶体的球晶尺寸、熔点以及晶粒沿磁场方向排列的取向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当磁场强度达到12T时,在聚甲醛晶体的横截面上发现明显的片晶类似漩涡排列的现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直流磁场中分子链更易于形成反式构象,苯环振动增强,熔体更易于结晶。随着施加磁场的强度增加,聚甲醛晶体的球晶尺寸以及晶粒沿磁场方向排列的取向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强磁场的环境下生成的一排排串晶结构,这一现象未见报道。综合本文所研究的聚合物结晶形貌发现:聚合物的片晶形貌是与分子链的结构性质有关的。柔性分子链的聚合物结晶时,分子链没有空间位阻可以自由排列,形成了自由弯曲的片晶形貌;而由刚性分子链构成的聚合物,由于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分子链按一定的形式规则排列,结晶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刚性平直结构片晶。比较本文所研究的聚合物在磁场下凝固组织发现:聚合物凝固组织在磁场作用前后的变化程度是由分子链的结构决定的。随着分子链基团的偶极距增大,磁场的作用就越明显。分子链上没有支链的聚合物,在整个分子链的折叠结晶过程中没有空间位阻的影响而依靠主链上的分子偶极距来感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外加磁场对主链产生一个拉伸的作用力,增大了片晶的厚度,使球晶的尺寸增加;而那些带有侧链的聚合物在结晶过程中受到磁场作用而产生构象变化,新的构象会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限制了片晶的自由生长方向,片晶在某些特定的方向上易于生长,在其它生长方向上受到阻碍,凝固得到特定形貌的晶粒。

任秀艳[7](2005)在《PTT/PBT共混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考察了PTT、PBT 共混性能。通过DSC、WAXD 和POM 研究了PTT、PBT 共混物在非等温条件下的相容性、结晶结构、结晶性能、结晶度及晶体形态。结果表明:PTT、PBT 两组份在无定型区具有相容性,而在晶区两组份分别结晶,其结晶度随着组分含量变化而变化。当PTT、PBT 的组分相差很大时,其结晶性能好;当PTT、PBT 的组分相接近时,其结晶性能差。等温结晶的时间对晶体形态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有利于晶体的生长。

葛春华[8](2010)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重晶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现代材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国内纤用聚酯生产能力过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工程塑料生产能力低的现状,本文选用新型无机功能填料—纳米重晶石(barite),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纳米barite对PET结晶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的影响,以及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EA-GMA)和微胶囊化红磷(MRP)的加入对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以指导高性能PET工程塑料的制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纳米barite表面性质和含量对PET结晶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barite在PET结晶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加快了结晶速率。在等量添加下,硬脂酸改性纳米重晶石(SABarite)比未改性纳米重晶石(UNBarite)具有更高的成核活性,PET结晶速率提高更快。WAXD分析表明,PET大分子链与SABarite纳米粒子之间的强界面作用导致晶面发生择优取向,倾向于生成PET的典型晶面衍射峰。无机纳米粒子自身的高刚性,并且加入的纳米barite与PET基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的界面层,提高了PET的储能模量E’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SABarite纳米粒子表面的长烷基链与PET分子之间发生物理缠结,限制了PET分子链段的运动,随着SABarite含量的增加,PET的E’和Tg升高。纳米粒子的高异相成核活性,使纳米复合材料中非晶区的分子链具有更大的活性,导致相同含量下,PET/SA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E’和Tg值比PET/UNBarite纳米复合材料要低。纳米barite促进PET结晶,从而对基体产生明显的增强作用。热变形温度的研究表明,纳米barite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SABarite纳米粒子表面包覆的有机小分子降低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但仍高于纯PET。2.研究了纯PET和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过程特征。结果表明等温结晶过程中,纯PET的二次结晶现象严重,加入纳米barite能减少PET的二次结晶,提高晶体的完善程度。纯PET的Avrami指数n大都大于4。纳米复合材料的n值在2~4之间,晶体以三维方式生长,伴随着从瞬时成核到散现成核的成核机理转变。加入两种无机纳米粒子均能降低成核能垒,从而降低等温结晶活化能ΔEa,其中又以SABarite效果更显着。3.研究了纯PET和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并用Jeziorny、Ozawa和Mo方法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Mo法能很好地分析纯PET和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动力学数据表明,加入纳米barite提高了PET的结晶速率,其中以SABarite纳米粒子促进结晶的效果更明显。引入纳米UNBarite,晶核的生成加快,PET结晶更易进行,非等温结晶活化能ΔE低于纯PET;而SABarite纳米粒子和PET分子链间的强界面作用,使链段重排受限,减慢了晶体的生长过程,导致纳米复合材料的ΔE大于纯PET,并且ΔE随着SABarite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成核作用仍占主导地位。4.研究了两种官能团化聚烯烃弹性体POE-g-MA和E-EA-GMA对PET/SABarite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增韧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弹性体含量时,三元复合材料都发生脆韧转变,增韧效果显着。等量添加下,E-EA-GMA的增韧效果明显好于POE-g-MA。DSC分析表明,弹性体的加入,严重阻碍了PET分子链段的运动,减慢PET/SABarite结晶速率,降低PET晶体的完善程度。5.研究了纳米SABarite与MRP的复配阻燃PET。结果表明,MRP与较高含量的纳米SABarite之间有较好的协同阻燃效应;当PET/MRP/SABarite质量比为100/5/10时,复合材料的氧指数为32.7%,垂直燃烧可达UL94V-0级,此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好,熔滴现象得到缓解。热重分析表明纳米粒子的存在提高了PET的热稳定性和促进成炭。将研究结果应用于高性能PET工程塑料制备,并与美国杜邦公司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性能基本相当,完全可以替代。

刘伟[9](2014)在《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相界面调控及发泡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发泡材料(PLA foams)是一种利用可生物降解聚乳酸为基体相,气体为分散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聚乳酸发泡材料以低密度、优异的阻隔性能和耐冲击性能,以及环保可降解性能而着称。因为上述优点,聚乳酸发泡材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食品包装、生物医疗用品和运输等领域。开发聚乳酸发泡材料可以大幅减少石油基材料的使用和废旧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具有积极的环保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的通用聚乳酸原料熔体弹性差,导致聚乳酸泡沫发泡倍率低、泡体尺寸大、泡孔密度值低。如何通过改性的方法提高发泡倍率和改善泡体形态,是制备高性能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关键因素。为了改性聚乳酸泡沫发泡倍率低和泡体形态差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聚乳酸分子结构改性法、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共混法对聚乳酸的可发性和泡体形态进行改性。向聚乳酸体系中引入无机粒子界面和聚合物相界面,用于调控泡体形态结构。上述改性体系中,主要通过研究聚乳酸的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变化,以及发泡性能的变化趋势,考察不同改性体系对泡体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系统的研究确定高发泡倍率、低泡孔尺寸和高泡孔密度的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解决和探索聚乳酸可发性低的问题,以期实现高质量聚乳酸泡沫的制备和生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使用多环氧基化合物作为扩链剂,将线性聚乳酸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进行扩链,制备出具有不同支化程度的聚乳酸。通过对分子链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扩链剂加入量对聚乳酸支化程度有明显影响。支化程度的变化对聚乳酸的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造成影响。具有支化结构的聚乳酸表现出更快的结晶速率和更高的结晶度。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扩链剂含量达到0.7wt%时,所制得的支化聚乳酸表现出最优的熔体弹性。其储能模量和复数粘度比线性聚乳酸显着提高。优异的流变性能使得支化聚乳酸更适合于发泡加工。在130℃的发泡温度下,使用超临界CO2作为物理发泡剂,支化聚乳酸泡沫的发泡倍率高达10.63倍,而线性聚乳酸的发泡倍率仅为4.28倍。同时加入0.7wt%扩链剂时,聚乳酸泡沫的泡孔密度由3.21×106cell/cm3提高至7.36×107cell/cm3。适当的支化结构能够减少泡孔在生长过程中的合并和破裂现象,维持泡体结构稳定,是制备高发泡倍率聚乳酸泡沫的关键;2、通过扩链法引入聚乳酸支化结构后,向优选的配方组合中引入不同含量的纳米粘土。纳米粘土层间具有羟基季铵盐改性剂,与环氧扩链剂和聚乳酸分子链末端基团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反应。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粘土的加入,会影响聚乳酸扩链效果,导致聚乳酸分子量的小幅降低。另一方面分散在聚乳酸基体中的纳米粘土相界面,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这种结构对聚乳酸流变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当纳米粘土分散均匀时,聚乳酸熔体表现出更优异的熔体弹性行为。因此,在发泡加工后,聚乳酸泡沫的发泡倍率由8.65倍提高至11.53倍。此外,纳米粘土因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聚乳酸/纳米粘土复合体系中存在较多无机粒子与聚合物的界面相。这种相界面的存在有利于促进泡孔的异相成核。泡孔成核效果随着纳米粘土相界面增多逐渐显着。泡孔密度由2.73×107cell/cm3提高至7.35×108cell/cm3。3、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LA/PETG)共混体系。将PETG作为分散相引入聚乳酸发泡体系研究。通过加入环氧基反应型增容剂对两相聚合物的相界面形态进行调控。研究表明相界面形态对泡体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泡孔在聚乳酸共混体系中两相界面层中成核所需要的活化能更低,属于典型的泡孔“异相成核”方式。通过优选的环氧基增容剂含量,使得两相聚合物相界面面积提高,泡孔成核点数量大幅增加,泡孔密度最终达到108cell/cm3数量级,泡孔尺寸降低至116μm左右。4、向聚乳酸中引入含有反应官能团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制备PLA/MAPP共混体系。通过控制配方和工艺,使聚丙烯主链上的酸酐基团与聚乳酸的端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并生成具有支化结构的共聚物。结果表明这种共聚物与聚乳酸基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热力学不相容性,从而在PLA/MAPP共混体系中产生独特的相界面形态。由于支化共聚物和共混物相界面的存在,PLA/MAPP共混体系相比于纯聚乳酸表现出更好的可发性和更高的泡孔密度。通过优选的PLA和MAPP比例,可以得到高发泡倍率、高泡孔密度和泡孔尺寸分布均一的聚乳酸泡沫。

杨秋杰[10](2014)在《可控生物降解聚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物理共混方法和第三单体共聚改性方法分别制备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乳酸(PLA)共混物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己二酸乙二酯)(PETA)共聚酯材料,研究材料性能的可控性,为探索和开发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用PET和PLA为原料,钛酸四正丁酯(Ti(OBu)4)为相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得到不同共混组成的PET/PLA共混物,并对其可控生物降解性能及降解前的力学性能、形貌特征、热稳定性能和热性能与共混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生物降解性能分析显示,PET/PLA共混物的生物降解性能主要取决于PET和PLA的共混组成;当PLA含量为20wt%或PET含量为20wt%时,降解28天后,共混物的降解失重率分别达到14.86%和15.31%;降解过程中PET/PLA共混物的硬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以及使用性能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由形貌特征、热稳定性能和热性能分析可知,PET/PLA共混物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且PET/PLA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能有所提高。由力学性能分析可知,PET/PLA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最大为纯PLA的2.53倍,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为纯PET的2.12倍。采用酯交换-酯化-缩聚三步法,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醇和己二酸为原料,合成制备得到PETA共聚酯,对其工艺条件进行讨论,对其密度、特性粘度等基本物理性能和热性能、可生物降解性能与共聚比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三氧化二锑(Sb2O3)/钛酸四正丁酯(Ti(OBu)4)复合催化剂为催化剂;确定出了合成共聚酯PET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EG/(DMT+AA))为1.5:1,酯交换反应温度为180℃,酯化反应温度为190℃,缩聚反应温度为260℃,真空缩聚时间为0.5h;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可知,不同共聚比例的共聚酯PETA的共聚组成比例和共聚比例基本一致,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控共聚比例来控制共聚酯PETA的组成,由密度等基本物理测试结果显示,合成得到的共聚酯PETA为无规共聚酯。由生物降解性能研究显示,随着AA加入量增加,降解14天后,共聚酯材料的生物降解失重率逐渐增加;降解28天后,PETA20的生物降解失重率达到11.26%。因此,通过调控共聚酯合成中的共聚比例来控制共聚酯材料的可控生物降解性能。

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球晶的形态和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球晶的形态和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PTT及其PTT/PBT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凝聚态结构与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引言
    一、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的研发过程
    二、结晶性聚合物的成核理论
        (一) 结晶性聚合物的一次成核
        (二) 结晶性聚合物的二次成核
        (三)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的成核
    三、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的研究与发展
        (一)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的晶体结构
        (二)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形态结构
        (三)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的多重熔融行为
    四、环带球晶
        (一) 可以形成环带球晶的半结晶高聚物
        (二) 可以生成环带球晶的聚合物共混物
        (三) 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及理论模型
    五、本论文工作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一、原料
    二、样品制备
        (一) 共混物制备
        (二) 薄膜制备
        (三) 热处理
    三、结构表征
        (一)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
        (二)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三) 偏光显微镜(PLM)
        (四) 原子力显微镜(AFM)
        (五)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六) 流变性能测试
        (七) PTT自晶种成核的试验过程
第三章 自晶种成核对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结晶行为的影响
    一、前言
    二、PTT自晶种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一) 自晶种形成温区的测定
        (二) 自晶种成核引起的多重熔融峰
        (三) 自晶种成核后PTT平衡熔点的测定
        (四) PTT自晶种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五) PTT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和PTT自晶种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比较
    三、自晶种成核对PTT结晶形态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溶液浇铸薄膜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
    一、前言
    二、PTT溶液浇铸薄膜的形态结构
        (一) PTT溶液浇铸薄膜形成的环带球晶
        (二) PTT溶液浇铸薄膜环带球晶中的晶体结构和取向
        (三) PTT熔体等温结晶形态和溶液浇铸膜形态比较
    三、PTT溶液浇铸膜环带球晶的生长机理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PTT)/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酯(PBT)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及其相形态
    一、前言
    二、PTT/PBT共混物的热行为
        (一) PTT/PBT共混物的相容性
        (二) PTT/PBT共混物的结晶和熔融行为
    三、PTT/PBT共混物薄膜的形态结构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酯(PTT)/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酯(PBT)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
    一、前言
    二、PTT/PBT共混物的动态流变学行为
    三、PTT/PBT共混物的稳态流变学行为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制备
        1.2.1.1 氧化石墨还原法
    1.3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石墨烯的改性
        1.3.1.1 物理改性
        1.3.1.2 化学改性
        1.3.2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1.3.2.1 乳液混合法
        1.3.2.2 熔融共混法
        1.3.2.3 溶液混合法
        1.3.2.4 原位聚合法
    1.4 石墨烯/PET改性树脂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目的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2.3.1 石墨烯的分散
        2.2.3.2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合成
        2.2.4 测试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配方的确定
        2.3.1.1 催化剂的选择及加入量
        2.3.1.2 热稳定剂的选择及加入量
        2.3.1.3 石墨烯的选择及醇酸比的确定
        2.3.2 石墨烯的表征
        2.3.2.1 石墨烯微结构及粒度分布
        2.3.2.2 石墨烯化学结构分析
        2.3.3 改性树脂的表征
        2.3.3.1 聚酯化学结构分析
        2.3.3.2 聚酯特性黏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热性能与结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测试方法
        3.2.3.1 XRD测试
        3.2.3.2 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
        3.2.3.3 DSC测试
        3.2.3.4 热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晶型结构分析
        3.3.2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树脂的等温结晶性能研究
        3.3.2.1 石墨烯的成核作用分析
        3.3.2.2 结晶温度的影响
        3.3.2.3 结晶时间的影响
        3.3.2.4 石墨烯含量的影响
        3.3.3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热性能与非等温结晶性能研究
        3.3.3.1 热性能分析
        3.3.3.2 结晶温度与结晶速率分析
        3.3.3.3 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分布分析
        3.3.4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3.4.1 结晶温度变化
        3.3.4.2 相对结晶度变化
        3.3.4.3 结晶速率变化
        3.3.5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流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材料的干燥
        4.2.3.2 材料的流变性能测试
        4.2.3.3 初生纤维的制备
        4.2.3.4 实验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墨烯改性聚酯的流动类型
        4.3.2 石墨烯改性聚酯熔体的流动曲线
        4.3.3 温度与剪切速率对改性聚酯流变性能的影响
        4.3.4 石墨烯用量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4.3.5 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应用在化学纤维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生物基脂肪族共聚酯合成、共结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生物基化学品
        1.1.1 生物基饱和脂肪族单体
        1.1.2 生物基不饱和脂肪族单体
    1.2 生物基脂肪族聚酯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1.2.1 生物基饱和脂肪族聚酯
        1.2.2 生物基不饱和脂肪族聚酯
    1.3 脂肪族聚酯的制备方法
        1.3.1 缩合聚合法
        1.3.2 开环聚合法
    1.4 共聚酯共结晶行为研究
        1.4.1 异质同晶
        1.4.2 异质同二晶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设计思路
2 饱和偶-偶共聚酯的合成与共结晶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样品的合成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偶-偶共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2.3.2 偶-偶共聚酯的异质同二晶行为
        2.3.3 共聚二元酸链长对伪共晶点的影响
        2.3.4 共聚二元酸链长对共晶相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饱和奇-偶共聚酯的合成与共结晶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样品的合成
        3.2.3 聚合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奇-偶共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3.3.2 奇-偶共聚酯热性能研究
        3.3.3 奇-偶共聚酯共结晶行为研究
        3.3.4 奇-偶共聚酯中共聚单元共晶相容性的差异
        3.3.5 异质同二晶中“竞争性”与“相容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聚(丁二酸丁二酯-共-丁二酸顺丁烯二酯)的合成与共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样品的合成
        4.2.3 聚合物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ScBS不饱和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4.3.2 PBScBS不饱和聚酯的异质同二晶行为
        4.3.3 BS和cBS单元在异质同二晶中的“竞争性”
        4.3.4 BS和cBS单元在异质同二晶中的“相容性”
        4.3.5 “竞争性”与“相容性”对球晶形态的影响
        4.3.6 “竞争性”与“相容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聚(反式-β-氢黏康酸丁二酯-共-富马酸丁二酯)的合成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样品的合成
        5.2.3 聚合物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缩聚反应条件优化
        5.3.2 PBHBF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5.3.3 PBHBF热性能研究
        5.3.4 PBHBF结晶性能研究
        5.3.5 PBHBF机械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聚(马来酸丁二酯-共-富马酸丁二酯)的合成、性能与功能化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样品的合成
        6.2.3 聚合物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温度对马来酸基聚酯缩聚过程中异构化的影响
        6.3.2 立构可控PBMF不饱和共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6.3.3 PBMF的立构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6.3.4 化学选择性PBMF功能化聚酯平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饱和共聚酯TGA曲线图
附录B PBMF和PBF与伯胺类分子反应产物氢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聚合物结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聚合物结晶过程研究概况
    1.1 聚合物的成核过程
        1.1.1 成核的分类
        1.1.2 成核热力学
        1.1.3 成核动力学
        1.1.3.1 晶核数目为常数
        1.1.3.2 晶核数目随时间线性增加
        1.1.3.3 指数关系
        1.1.3.4 Avrami模型
    1.2 结晶体线生长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1.3 聚合物等温结晶动力学
        1.3.1 Avrami理论
        1.3.2 Avrami方程
        1.3.3 聚合物结晶后期动力学过程
        1.3.3.1 考虑结晶后期球晶的相互挤撞
        1.3.3.2 考虑结晶体生长过程中晶核体积的影响
        1.3.3.3 考虑结晶体生长过程中线生长速率的变化
        1.3.3.4 两步结晶模型
        1.3.4 聚合物结晶后期动力学过程的数据处理
    1.4 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1.4.1 基于经典结晶理论的方法
        1.4.2 基于 Avrami方程的方法
        1.4.3 基于 Avrami速率方程的方法
        1.4.4 基于n级动力学模型的方法
        1.4.4.1 动力学结晶能力
        1.4.4.2 微分方程
        1.4.4.3 Kissinger方法
        1.4.5 其它方法
    1.5 影响聚合物结晶过程的因素
        1.5.1 影响聚合物结晶过程的结构因素
        1.5.2 聚合物的诱导结晶现象
    1.6 聚合物结晶过程的测试方法
        1.6.1 量热法
        1.6.2 热台偏光显微镜法
        1.6.3 小角光散射法
    1.7 聚合物结晶过程研究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
    1.8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8.1 本论文研究目标
        1.8.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评价
    2.1 引言
    2.2 理论部分
        2.2.1 Ozawa方法
        2.2.2 Jeziorny方法
        2.2.3 Kissinger法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相对结晶度的导数曲线
        2.4.2 Ozawa模型评价
        2.4.3 获取结晶速率参数的新方法
        2.4.4 Jeziorny模型评价
        2.4.5 Kissinger模型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取向聚合物非等温冷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3.1 引言
    3.2 理论部分
    3.3 实验部分
        3.3.1 样品
        3.3.2 DSC测试
        3.3.3 模拟实验
        3.3.4 计算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近似关系式的评价
        3.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3.4.3 从聚合物多重结晶过程的体系解析结晶动力学参数
        3.4.3.1 相对结晶度的导数曲线
        3.4.3.2 相对结晶度曲线
        3.4.3.3 PET纤维结晶机理分析
        3.4.3.4 结晶速率常数
        3.4.3.5 结晶扩散活化能
        3.4.4 多解问题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单轴取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的冷结晶过程模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制备
        4.2.2 双折射测量
        4.2.3 声速测量
        4.2.4 宽角 X射线衍射测量
        4.2.5 差示扫描量热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拉伸条件的选取
        4.3.2 拉伸对 PET纤维结晶峰的影响
        4.3.3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
        4.3.4 结晶机理
        4.3.5 结晶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模型
        4.3.6 结晶速率常数和结晶扩散活化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在柱状体中的结晶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模拟实验
        5.2.2 DSC实验
        5.2.3 热台偏光显微镜测试
        5.2.4 结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圆柱体厚度的影响
        5.3.1.1 相对结晶度随时间的变化
        5.3.1.2 Avrami图形
        5.3.1.3 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
        5.3.1.4 线生长速率的计算
        5.3.2 圆柱体直径的影响
        5.3.2.1 相对结晶度随时间的变化
        5.3.2.2 Avrami图形
        5.3.2.3 结晶动力学参数
        5.3.2.4 线生长速率的计算
        5.3.3 初期转折点的模型预测
        5.3.4 结晶受限模型的实验验证
        5.3.4.1 热台偏光显微镜实验
        5.3.4.2 DSC曲线
        5.3.4.3 Avrami图形
        5.3.4.4 转折点的模型预测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聚合物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评价
        6.1.2 取向聚合物非等温冷结晶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6.1.3 单轴取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的冷结晶过程模型
        6.1.4 聚合物在柱状体中的结晶过程研究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PET及其共聚酯的结晶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合成
        1.2.1 合成机理
        1.2.2 金属催化剂的配位规律
        1.2.3 PET缩聚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
    1.3 聚对苯二甲酸酯类的晶体结构、分子构象以及变化规律
    1.4 高分子聚集态的研究进展
        1.4.1 高聚物的晶态结构
        1.4.2 高聚物的非晶态结构
        1.4.3 其它
    1.5 结晶形态
        1.5.1 结晶形态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
        1.5.2 高聚物的结晶形态
        1.5.3 聚对苯二甲酸酯类的结晶形态
    1.6 结晶度
    1.7 结晶动力学与结晶机制
        1.7.1 Avrami方程简介
        1.7.2 PET的结晶动力学
    1.8 结晶成核剂和结晶促进剂
    1.9 共混和共聚
        1.9.1 共混
        1.9.2 共聚
    1.10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原料
    2.2 合成
        2.2.1 PET、PBT及醇改性共聚酉旨的合成
        2.2.2 酸改性共聚酯的合成
    2.3 性能测试
        2.3.1 特性粘度
        2.3.2 结晶动力学
        2.3.3 WAXD
        2.3.4 形态观察
        2.3.5 DSC分析
        2.3.6 IR分析
        2.3.7 核磁共振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PET的结晶行为
    3.1 不同分子量PET的结晶行为
        3.1.1 样品的合成
        3.1.2 结晶动力学
        3.1.3 DSC分析
        3.1.4 WAXD分析
        3.1.5 IR分析
    3.2 PET从不同状态出发的结晶行为比较
        3.2.1 PET的原始状态对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3.2.2 从玻璃态起始的(冷)结晶动力学
        3.2.3 冷结晶和热结晶的行为比较
        3.2.4 恒温退火后PET的结晶动力学
    3.3 PET玻璃态时的有序结构—对解偏振光的记忆效应
    3.4 PET、PBT的Avrami方程探讨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成核剂对PET结晶的促进作用
    4.1 成核剂对共聚酯热熔胶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1.1 原料、制备及测试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结论
    4.2 无机成核剂A1_2O_3对PET结晶行为的影响
    4.3 PET的异相成核结晶—对苯二甲酸二钠盐(DST)对PET结晶促进作用
    4.4 有机羧酸钠盐对PET的结晶促进作用
        4.4.1 苯甲酸钠盐(SB),高级脂肪酸钠盐(SN_2)和Surlyn 1601的热结晶动力学
        4.4.2 PET/SN_2和P/D-1~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无规共聚酯的结晶行为
    5.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丁二醇)酯(P(ET/BT))的结晶行为
        5.1.1 合成
        5.1.2 序列分布
        5.1.3 等温结晶动力学
        5.1.4 DSC分析
        5.1.5 晶态结构
    5.2 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E1))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乙二醇酯(P(ET/EA))的结晶行为
        5.2.1 合成
        5.2.2 化学结构
        5.2.3 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
        5.2.4 共聚酯的不同晶区
        5.2.5 结晶动力学
        5.2.6 共聚酯熔融态的有序结构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嵌段共聚酯的结晶行为
    6.1 PET/PBG(聚丁二醇)共聚酯的结晶行为
        6.1.1 合成
        6.1.2 化学结构
        6.1.3 WAXD分析
        6.1.4 DSC分析
        6.1.5 等温结晶动力学
    6.2 PET/PEG(聚乙二醇)共聚酯的结晶行为
        6.2.1 合成
        6.2.2 化学结构
        6.2.3 WAXD分析
        6.2.4 PEG4000和PEG6000在熔融态的有序结构
        6.2.5 DSC分析
        6.2.6 等温结晶动力学
    6.3 小结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结论
致谢

(6)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聚物的结晶态结构
        1.1.1 高聚物的结晶形态
        1.1.2 高聚物结晶的链折叠
        1.1.3 结晶高聚物中的晶体结构
        1.1.4 高聚物结晶结构模型
    1.2 聚合物的等温结晶
        1.2.1 结晶机理
        1.2.2 影响聚合物结晶过程的结构因素
        1.2.3 高分子的结构对其结晶能力的影响
    1.3 聚合物的取向结晶
        1.3.1 应力诱导结晶
        1.3.2 受限取向结晶
        1.3.3 基质表面诱导取向结晶
    1.4 高聚物的非晶态结构
    1.5 结晶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
    1.6 磁场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6.1 电磁场的类型
        1.6.2 磁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1.6.3 磁场对高聚物组织的影响
        1.6.4 磁场对高聚物影响机制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高分子聚合物的选取
        2.1.2 实验仪器
        2.1.3 磁场强度的测定
    2.2 实验方法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显微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DSC分析
        2.2.5 红外光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磁场对聚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3.1 实验研究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种磁场条件下聚乙烯结晶组织
        3.2.2 直流磁场强度对聚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3.2.3 强磁场下聚乙烯的凝固组织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磁场对聚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4.1 实验研究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直流磁场条件下聚丙烯的凝固组织
        4.2.2 交流磁场条件下聚丙烯结晶的结果对比分析
        4.2.3 脉冲磁场下的凝固组织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磁场对间规聚苯乙烯凝固组织的影响
    5.1 实验研究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分析
        5.2.2 DSC实验结果
        5.2.3 扫描显微镜结果
        5.2.4 红外光谱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磁场对聚甲醛凝固组织的影响
    6.1 实验研究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直流磁场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6.2.2 强磁场条件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磁场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形态的影响
    7.1 实验研究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直流磁场条件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凝固组织
        7.2.2 强磁场条件下聚甲醛的凝固组织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PTT/PBT共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1.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介绍
        1.2.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特性与应用
        1.2.2 PBT市场前景分析
    1.3 PTT的简介
        1.3.1 PTT的性能优势
        1.3.2 PTT的发展现状
        1.3.3 PTT的市场前景分析
    1.4 聚合物共混
        1.4.1 共混原理
        1.4.2 共混方法
        1.4.3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1.4.4 晶态共混高聚物结构形态
    1.5 PBT/PTT共混的必要性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2.2 样品的制备
    2.3 仪器及测试条件
        2.3.1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2.3.2 X-射线衍射仪(WAXD)
        2.3.3 偏光显微镜(PDM)
    2.4 DSC测试
    2.5 WAXD测试
    2.6 PDM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PTT/PBT共混物的相容性
        3.1.1 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
        3.1.2 PTT/PBT共混物的ΔTg 值
    3.2 PTT/PBT共混物的热性能
        3.2.1 PTT/PBT共混物的熔点(Tm)
        3.2.2 PTT/PBT共混物的熔融双峰
    3.3 共混物的结晶速率
        3.3.1 共混物的热结晶现象
    3.4 共混物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度
        3.4.1 PTT/PBT共混物的晶体结构
        3.4.2 PTT/PBT共混物的结晶度
    3.5 共混物的晶体形态研究
        3.5.1 测试手段
        3.5.2 球晶的生长
        3.5.3 共混物组分对球晶形态的影响
        3.5.4 结晶时间对球晶形态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重晶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简介
        1.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物理化学特性
        1.1.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结晶特性
    1.2 工程塑料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改性研究现状
        1.2.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结晶行为改性
        1.2.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增韧增强改性
        1.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增强改性
        1.2.4 工程塑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无卤阻燃改性
        1.2.5 工业PET工程塑料的研究现状
    1.3 重晶石
        1.3.1 天然重晶石简介
        1.3.2 重晶石改性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创新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Barite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纳米Barite的WAXD分析
        2.4.3 纳米Barite在PET基体中的分散状态
        2.4.4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2.4.5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2.4.6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2.4.7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4.8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
        3.4.2 等温结晶活化能
        3.4.3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等温结晶后的熔融行为
        3.4.4 平衡熔点(T_m~0)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4.4.2 PET/Barite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4.4.3 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ET/SABarite/弹性体三元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PET/SABarite/弹性体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力学性能测试
        5.3.2 冲击断面形貌观察
        5.3.3 SEM形态分析
        5.3.4 DSC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2 三元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形貌观察
        5.4.3 三元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态
        5.4.4 三元复合材料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纳米改性重晶石与微胶囊化红磷协同阻燃PET的性能与应用初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测试与表征
        6.3.1 阻燃性能测试
        6.3.2 热稳定性分析(TGA)
        6.3.3 力学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
        6.4.2 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分析
        6.4.3 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6.4.4 高性能PET工程塑料的研制及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致谢

(9)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相界面调控及发泡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乳酸发泡材料综述
        1.1.1 聚合物发泡材料
        1.1.2 聚乳酸发泡材料
        1.1.3 聚乳酸发泡材料的泡体结构形成
        1.1.3.1 泡孔成核机理
        1.1.3.2 泡孔增长机理
        1.1.3.3 泡孔稳定和熟化机理
        1.1.4 聚乳酸发泡材料的成型和应用
        1.1.4.1 聚乳酸发泡材料的成型方法
        1.1.4.2 聚乳酸发泡材料的应用领域
    1.2 聚合物熔体流变性能与发泡行为的关系
        1.2.1 动态剪切流变与发泡成型
        1.2.2 拉伸流变与发泡成型
    1.3 聚合物结晶性能与发泡行为的关系
        1.3.1 结晶动力学与泡体形态的关系
        1.3.2 结晶性能与发泡气体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1.4 超临界状态发泡剂与聚乳酸发泡行为
        1.4.1 物理发泡剂的超临界状态
        1.4.2 超临界发泡剂对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1.4.3 超临界发泡剂对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影响
    1.5 聚乳酸发泡材料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1.5.1 聚乳酸分子结构改性法
        1.5.1.1 支化结构聚合物的分类
        1.5.1.2 支化聚乳酸的制备方法
        1.5.1.3 支化聚合物的流变特性
        1.5.2 聚乳酸复合材料改性法
        1.5.3 聚乳酸共混体系改性法
        1.5.3.1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
        1.5.3.2 聚合物共混物发泡材料的优点
        1.5.4 聚乳酸发泡工艺当前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支化聚乳酸的制备与发泡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支化结构聚乳酸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3.2 聚乳酸的支化结构与结晶性能的关系
        2.3.3 聚乳酸的支化结构与流变性能的关系
        2.3.4 聚乳酸的支化结构与泡体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化聚乳酸/纳米粘土复合体系及其发泡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乳酸/纳米粘土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研究
        3.3.2 聚乳酸/纳米粘土分散形态研究
        3.3.3 纳米粘土分散相态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3.3.4 纳米粘土分散形态对泡体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混体系及其发泡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混物增容效果研究
        4.3.2 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混物分散相形态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4.3.3 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混物相界面形貌结构对泡体形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乳酸/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及其发泡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聚乳酸/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物反应扩链研究
        5.3.2 聚乳酸/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物的结晶性能研究
        5.3.3 聚乳酸/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研究
        5.3.4 聚乳酸/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物发泡行为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附件

(10)可控生物降解聚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1.2.1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2.2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1.2.3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能的评价方法
    1.3 聚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聚酯简介
        1.3.2 聚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聚酯的改性研究
        1.3.4 聚酯的合成催化剂
        1.3.5 聚酯的应用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样的制备
        2.3.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乳酸(PLA)共混物的制备
        2.3.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己二酸乙二酯)(PETA)共聚酯的制备
    2.4 结构表征方法
        2.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2.4.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5 性能测试方法
        2.5.1 特性粘度测试
        2.5.2 密度测试
        2.5.3 力学性能测试
        2.5.4 硬度测试
        2.5.5 热失重分析(TGA)
        2.5.6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5.7 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第三章 PET/PLA 共混物的制备及其可控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3.2.1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热稳定性能之间的关系
        3.2.2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的关系
    3.3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3.4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形貌特征之间的关系
    3.5 PET/PLA 共混物的结构变化
    3.6 PET/PLA 共混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3.6.1 生物降解酶的选择
        3.6.2 PET/PLA 共混物的组成与生物降解性能之间的关系
        3.6.3 降解对 PET/PLA 共混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3.6.4 降解对 PET/PLA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己二酸乙二酯)共聚酯的制备及其可控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PETA 共聚酯的制备原理分析
        4.2.1 酯交换反应
        4.2.2 酯化反应
        4.2.3 缩合聚合反应
    4.3 PETA 共聚酯的合成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4.3.1 催化剂的选择和用量
        4.3.2 醇酸摩尔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3.3 缩聚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 PETA 共聚酯的表征与分析
        4.4.1 不同共聚比例的共聚酯结构
        4.4.2 不同共聚比例的共聚酯密度
    4.5 PETA 共聚酯的共聚比例与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4.6 PETA 共聚酯的共聚比例与生物降解性能之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球晶的形态和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PTT及其PTT/PBT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凝聚态结构与流变性能研究[D]. 何兴权.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2]石墨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杨勉.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3]生物基脂肪族共聚酯合成、共结晶与性能研究[D]. 于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聚合物结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D]. 张志英. 天津工业大学, 2006(02)
  • [5]PET及其共聚酯的结晶行为[D]. 边界. 浙江大学, 2002(02)
  • [6]磁场作用下聚合物的凝固组织研究[D]. 滕莹雪. 东北大学, 2010(03)
  • [7]PTT/PBT共混性能研究[D]. 任秀艳. 吉林大学, 2005(03)
  • [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重晶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葛春华. 上海大学, 2010(03)
  • [9]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相界面调控及发泡行为研究[D]. 刘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10]可控生物降解聚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秋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球晶的形貌和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